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内经、难经类:

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原三十卷。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各九卷。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三十九卷。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二卷。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各九卷。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二卷。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共有 81 个问答。系采摘《内经》的精要,设为问答,解释疑难。

十一、《难经本义》(公元 1361 年)元.滑寿(伯仁)着。二卷。采集《难经》注解十一家。订正脱文误字,注解融合各家之说。

十二、《难经集注》(公元 1505 年? )明.王九思等集注。五卷。分十三篇。采用吕广、杨玄操、丁德用、虞庶、杨康侯五家之注而成。主要内容有诊脉、经络、脏腑、穴位、针法等。

■伤寒、金匮类:

一、《伤寒杂病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六卷。总结三世纪以前的临床经验,包括治疗伤寒和杂病两部分。在辨证施治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原本在西晋前已散失。

二、《伤寒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十卷,前言的伤寒部分,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题为《伤寒论》。以六经辨证治急性热病。

三、《伤寒总病论》(公元 1100 年)宋.庞安时(安常)着。六卷。附音训一卷、修治药法一卷。对于《伤寒论》有所阐明,如暑病、天行温病、小儿伤寒、妊娠伤寒、斑疹等均有发挥。

四、《伤寒类证活人书》(公元 1107 年)宋.朱肱(翼中)着。十八卷。以101 个问答,阐发《伤寒论》的内容,说明各方的意义,并采集《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等 126 方作为补充。

五、《注解伤寒论》(公元 1144 年)金.成无己撰。计十卷。就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进行注释,依据《内经》、《难经》等解释各条,也有自己的见解。这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论》全注本。

六、《伤寒明理论》(公元 1156 年)金.成无己着。三卷。对于《伤寒论》的 50 个证作了分析此较。附方论一卷,论仲景方 20 首的方义。

七、《伤寒论条辨》(公元 1589 年)明.方有执(中行)着。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一卷。把《伤寒论》重新编次,太阳篇的更动最大,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伤营卫为纲。

八、《尚论篇》(公元 1648 年)明.喻昌(嘉言)着。八卷。在方氏《伤寒论条辨》的基础上加以发挥。

九、《伤寒来苏集》(公元 1669 年)清.柯琴(韵伯)着。八卷,分《伤寒论注》四卷、《论翼》二卷、《附翼》二卷。《论注》依据六经方证,重新编次;《论翼》是综合性论述;《附翼》是方论。柯氏主张六经为杂病立法。

十、《伤寒贯珠集》(公元 1729 年)清.尤怡(在泾)着。八卷。根据病证治法的不同,把《伤寒论》条文重编为正治法、权变法、斡旋法、救逆法、类病法、明辨法、杂治法等类。

十一、《伤寒论类方》(公元 1759 年)清.徐大椿(灵胎、洄溪)着。一卷。把《伤寒论》的药方分为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再把同类诸方列入,方后列举用此方的条文,易于理解证情、方义。

十二、《金匮要略方论》(公元 219 年)汉.张机(仲景)着。三卷。北宋.王洙录传《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卷辨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内容包括内科杂病、妇科、急救、饮食禁忌等 25 篇,计 262 方。

十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公元 1720 年)清.魏荔彤(念庭)着。三卷。对于《金匮要略》的本文有所阐明,也能提纲挈领。

十四、《金匮心典》(公元 1726 年)清.尤怡(在泾)着。三卷。解释《金匮要略》本文的意义,大体上说理明顺,有所发挥。

■诊断、治疗类:

一、《脉经》(公元 280 年? )晋.王熙(叔和)着。十卷。搜集后汉以前的医学着作,阐述脉象 24 种,并论述脏腑、经络、病证、治则、预后等。

二、《脉诀》(公元 1189 年)宋.崔嘉彦着。一卷。以《难经》所论的浮、沉、迟、数四脉为纲,将诸脉象隶属其下。系四言歌诀,简明扼要。

三、《察病指南》(公元 1241 年)宋.施发(政卿)着。三卷。先总论脉法,次辨明 24 种脉的形象和主病,最后叙述伤寒杂病等 21 类病证的生死脉法,及妇人病脉、胎脉和小儿病的脉法等。

四、《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 1341 年)元.敖氏着。一卷。叙述各种舌苔 36 种,附有舌苔图,详论各种舌苔所主的证候及治法,是第一部舌诊专书。敖氏原着后经元.杜清碧增补,现今所通行者,多

属杜氏增补本。

五、《诊家枢要》(公元 1359 年)元.滑寿(伯仁)着。一卷。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为纲,论述脉象及辨脉之法,甚有心得。

六、《濒湖脉学》(公元 1564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一卷。论述脉象 27 种,对于脉的体状、相类、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诵读学习。并批解了高阳生的《脉诀》。

七、《伤寒舌鉴》(公元 1668 年)清.张登(诞先)着。一卷。叙述伤寒察舌的方法,并附妊娠、伤寒舌苔、列举各种舌苔 120 图。

八、《四诊诀微》(公元 1723 年)清.林之翰(慎庵)着。八卷。系汇集前人关于四诊的学说。作者将自己的意见,编为《管窥附余》一卷。九、《形色外诊简摩》(公元 1894 )清.周学海(澂之)着。二卷。叙述观形察色等外诊方法。

十、《理瀹骈文》(公元 1864 年)清.吴师机(尚先、安业)着。一卷。叙述外治法,而以膏药外贴为主,阐明内治、外治原理的一致性。

■病源脏象类:

一、《诸病源候论》(公元 610 年)隋.巢元方着。五十卷。共分 67 门、1720 节,详载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状。

二、《医林改错》(公元 1830 年)清.王清任(勛臣)着。二卷。作者从访验尸体后所见,提出对于脏腑解剖的己见。并载自订方剂、及附方论。

■本草类:

一、《神农本草经》(约着成于东汉时代以前)。三卷。原言已佚,散见《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今有清.孙星衍等辑本若干种。本书收药物 365 种,分为上、中、下三品,是后汉以前药物学的总结。

二、《本草经集注》(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隐居)注。七卷。原书己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集注是在《神农本草经》基础上进行整理,又增药 365 种,分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类。

三、《新修本草》(公元 659 年)唐.李勣撰。五十四卷。原书已佚,内容尚散见于《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中。包括药图、图经、本草三部分,收载药物 844 种,详细介绍性味、产地、效用等,是第一部国家药典。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 1108 年)宋.唐慎微(审元)撰。三十卷(一作三十一卷)。简称《证类本草》。收载药物 1558 种,阐述药物的主治、归经、制药法等,每药附有单方,共 3000 多方,并附有药图。后稍加修订,改名为《大观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大观本草》( 1108 年)。以后又经修订,改称《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1116 年)《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1159 年)等。现在通行的是公元 1249 年由张存惠整理刊行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载药 1740 多种。

五、《本草衍义》(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载药物 460 种,阐发药性较详尽,并指出用药要结合年龄老少、体质强弱、疾病新久等,对辨认药物的真伪优劣亦有详细阐述。

六、《汤液本草》(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进之、海藏)撰。三卷。依据《内经》有关药理的论述,以及张洁古《珍珠囊》和李杲《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等,对于药物的气味阴阳、升降浮沉、君臣佐使等分析较为深入。

七、《本草纲目》(公元 1578 年)明.李时珍(东璧.濒湖)着。五十二卷。作者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编成,收载药物 1892 种,附药图 1000 余幅,阐

发药物的性味、主治、用药法则、产地、形态、采集、炮制、方剂配伍等,并载附方 10000 余。本书有韩、日、英、法、德等多种文字的全译本或节译本。

八、《本草备要》(公元 1694 年)清.汪昂(訒庵)着。四卷。选择临床常用药 460 种,以药性病情互相阐发,论述扼要。

九、《本草从新》(公元 1757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十八卷。以《本草备要》为依据,一部分照旧,一部分增改,较为完善。

十、《本草纲目拾遗》(公元 1765 年)清.赵学敏(恕轩)着。十卷。收载《本草纲目》收未之药物 716 种,其中包括一些外来药物。并对《本草纲目》的少数药物作了考订。

十一、《雷公炮炙论》(公元 588 年)刘宋,雷[学支]着。三卷。是论述药物加工制作的专书。原书已佚,其内容散见于《证类本草》中,近人有辑本。

十二、《炮炙大法》(公元 1622 年)明.缪希雍(仲淳)着。一卷。在整理《雷公炮炙论》的基础上,又增加民间的一些制药经殓。

■方书类:

一、《肘后备急方》(公元 341? )晋、葛洪(稚川)着。八卷。用简易的处方和易得的药物,在仓促发病时可以应用。经梁.陶宏景增补,金.杨用道又加附方。

二、《千金要方》(公元 65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搜集唐初以前的医药着作,主要内容有总论、临床各科、食治、平脉、针灸等内容。是汇集诸家的巨着。

三、《千金翼方》(公元 682 年)唐.孙思邈着。三十卷。是《千金要方》的补编,主要内容有药物、伤寒、妇人、小儿、杂病、色脉、针灸等,伤寒部分增加了张仲景《伤寒论》别本,更为珍贵。

四、《外台秘要》(公元 752 年)唐.王焘着。四十卷。搜集唐以前的许多医药着作,编为 1104 门,载方 6000 有余,是重要的中医着作之一。

五、《太平圣惠方》(公元 992 年)宋.王怀隐着。一百卷。分 1670 门,载方 16834 首,广泛地收集宋以前的方书和当时的民间验方,论述病证、病理、方剂、药物等,是理、法、方、药兼备的方书。

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陈师文等撰。十卷。收集当时医家及民间常用有效方剂,剂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当时的配方手册。

七、《普济本事方》(公元 1132 年? )宋.许叔微(知可)着。十卷。辑录方剂,辨析病证医理,并把自己使用方剂的医案附入,所以称为本事方。

八、《济生方》(公元 1253 年)宋.严用和(子礼)着。十卷。收载方剂400 首,前有论述,次列处方,议论平正,处方切合实际。

九、《世医得效方》(公元 1337 年)元.危亦林(达斋)着。二十卷。作者把他家五世所积累的医方和自己的经验心得,编次成书,分为大小方脉、风科、眼科、口齿、咽喉、正骨、金镞、疮肿等科。针灸则散见各科。

十、《普济方》(公元 1406 年)明.朱橚等撰。共一百六十八卷。凡 1960 论,2175 类、778 法、61739 方 239 图。收载方剂最多。《本草纲目》中附方有不少是从此书采录的。

十一、《医方集解》(公元 1682 年)清.汪昂(訒庵)着。二十一卷。本书把方剂分为 21 门,收正方常用方 320 余,附方更多,注释扼要。

十二、《成方切用》(公元 1761 年)清.吴仪洛(遵程)着。二十六卷。

分为 24 门,收方剂 1300 余首,注解详明。

十三、《汤头歌诀》(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訒庵)着。一卷。按照《医方集解》分门,把方剂的组成主治等编成歌诀,以便记诵运用。

十四、《时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陈念祖(修园)着。二卷。选择常用方剂 108 首,按性质分为十二类,叙理简明,便于学习。

十五、《串雅内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赵学敏(恕轩)撰。四卷。为赵氏记录整理着名“铃医”(走方医)宗柏云的学术经验,并为之增删而成。书中记载多种治法及有效方剂,要求做到简、验、便、廉。

十六、《验方新编》(公元 1846 年)清.鲍相璈(云韶)着。十六卷。选录各种简单处方,分门编次,以便备急之用。方多浅近适用,通行颇广。

■内科类:

一、《温疫论》(公元 1642 年)明.吴有性(又可)着。二卷。阐述瘟疫系戾气从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其传变有九,辨证治疗和伤寒不同。

二、《温热论》(公元 1746 年?)清.叶桂(天士、香岩)着。一卷。论温热病的证治。以“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十二字为纲,以卫、气、营、血四者辩证,阐述对风温、湿热等病证的治疗,使治疗急性热病有了新的发展。

三、《温病条辨》(公元 1798 年)清.吴瑭(鞠通)着。六卷。依据叶桂的温热病学说,明确温病分三焦传变、阐述风温、温毒、暑温、湿温等病证的治疗,条理分明。

四、《温热经纬》(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着。五卷。搜集多种温热病着作,以《内经》,张仲景等之说为经,以叶桂(天士)、薛生白、陈平伯、余师愚等之说为纬,辨别温病的伏气、外感、内容丰富。

五、《时病论》(公元 1882 年)清.雷丰(少逸)着。八卷。阐述四时的“伏气”、“新感”等急性热病,立法清晰,为有关温热病重要着作之一。

六、《内外伤辨惑论》(公元 1231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二卷。辨外惑、内伤的区别。凡精神刺激、饮食不调等引起的疾病为内伤病,其治疗着重于调理脾胃、说明与六淫外感病的证治有别。

七、《脾胃论》(公元 1249 年)金.李杲(东垣、明之)着。三卷。依据临床实践,结合医学理论,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活动中最为重要,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张。

八、《十药神书》(公元 1348 年)元.葛干孙(可久)着。一卷。主要介绍治肺痨的十个方剂。清.陈念祖在每个方剂后加按语,以说明方义。

九、《医宗必读》(公元 1637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着。十卷。论医埋、脉法、色诊、本草,各种病证及方案等,是简易的入门着作。

十、《证治汇补》(公元 1687 年)清.李用粹(修之、惺庵)着。八卷。辑录前人关于杂病证治,参附己见,汇订而成。

十一、《类证治裁》(公元 1839 年)清.林珮琴(羲桐)着。采辑清代中叶以前的医家着作,对于温病、报病、妇科、外科各证,述其原因,析其不同证侯和不同治法。

十二、《医醇賸义》(公元 1863 年)清.费伯雄(晋卿)着。四卷。论述脉法、外感、杂病。每述一证,次列自制方,后附成方。费氏自制方较为平正。

十三、《血证论》(公元 1885 年)清.唐宗海(容川)着。八卷。阐述气

血关系,血证的病机及其疗法,极有心得。

■妇产科类:

一、《经效产宝》(公元 847 年)唐.昝殷着。三卷。是现存最早的产科专书。论妊娠、临产、产后三个时期的疾病和治法处方。附续编一卷,为周頲传授济急方,李师圣、郭稽中产论并附方,产后 18 论并附方。

二、《妇人大全良方》(公元 1237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二十四卷。分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产后、总共 260 余论。论后有附方及医案。

三、《万氏女科》(公元 1549 年)明.万全(密斋)着。三卷。论调经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以大补气血兼行滞为主。

四、《济阴纲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着。十四卷。对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中的女科,加以评释圈点而成书。《传青主女科》(公元 1826 年)清.傅山(青山)着。二卷。上集论带下、血崩、调经等 38 症,41 方;下集论妊娠、小产、难产、正产、产后等 40 症,42 方。

五、《女科经论》(公元 1689 年)清.萧壎(赓六)着。八卷。分为月经、胎前、产后、崩淋、带下、杂病等门,辨别虚实寒热,详论治法。

■儿科类:

一、《小儿药证直诀》(公元 1114年)宋.钱乙(仲阳)着。三卷,上卷论证、中卷述医案、下卷记载药方,在儿科方面有不少创见。

二、《幼幼新书》(公元 1150 年)宋.刘昉(方明)着。四十卷。论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儿各科疾病,分为 40 门,每门又各分子目。

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公元 1158 年)宋.撰人未详。二十卷。自医工论至疵靥论,述小儿初生至成童的疾病,凡 100 论,论后附方。

四、《幼科发挥》(公元 1549 年)明.万全(密斋)着。二卷,论胎疾、脐风、变蒸及五脏诸病、五脏虚实补泻之法。据病立方,附以医案,为幼科名着。

五、《痘疹心法》(公元 1549 年)明.万全(密斋)着。十二卷。辨痘疹各证的虚实异同,论用药补泻的灵活变化。

六、《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陈复正(飞霞)着。六卷。辨惊风及对小儿勿滥用寒凉,以免伤败脾胃等,均有较好见解。阐述小儿病的病因治疗比较详备。

■外科类:

一、《刘涓子鬼遗方》(公元495 ~ 499 年)南齐、龚庆宣着。五卷。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主要有外伤、痈疽、湿疹、疥癣等。对疔疽引起的脓毒血症的早期治疗,外伤肠出的医护,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手术等方面有独到之处。

二、《外科精要》(公元 1263 年)宋.陈自明(良甫)着。三卷。以外科命名之较早者。对痈疽疮疡等症的因症诊治等,尤其对痈疽的浅深、寒热、虚实、缓急、吉凶生死的辨析,集各家之言,并自立要领而成书。

三、《外科精义》(公元 1335 年)元.齐德之着。二卷。参诸家方论有关疮肿之说,首载诊候,次论血、气、色、脉、后叙痈、疽、疮、肿的治疗等。强调整体观念,倡导攻补兼施。

四、《外科理例》(公元 1531 年)明.汪机(石出、省之)着。七卷,附方一卷。分 154 门、附方 165 个。主张治外科必须根据人体内部的情况,然

后求之于外。

五、《外科启玄》(公元 1604 年)明.申斗垣(拱宸、子极)着。十二卷。论述外科各病证治,有图有方,叙述内服外敷,针灸灸烙、薰点、刀割等法,都切实可行。

六、《外科正宗》(公元 1617 年)明.陈实功(若虚,毓仁)着。四卷。所叙疾病百余种,每病列病理、症状、诊断、治法、成败病案,最后选列方剂。既重视内治,也强调外治,既主张早期手术,又反对滥施针刀。对截肢术、下颔正复术、死骨剔除术、鼻瘜肉摘除术、痔漏手术等有所发展。

七、《外科大成》(公元 1665 年)清.祁坤(广生)着。四卷。首论痈疽的脉、因、症、治、次依人体的不同部位分述各种外科疾患的辨证处方。扩充了外科的治疗范围,丰富了外科的治疗方法。

八、《外科证治全生集》(公元 1740 年)清.王维德(洪绪)着。四卷。本书是作者将祖传医术结合个人四十余年临床经验整理而成。主要叙述痈疽疮疡的诊治,并介绍外科常用方剂的组成和适应症,常用药物的用法,炮炙和药性。作者强调外科诸病“以消为贵,以托为畏”该书流传较广。后有马培之评和陶阶臣批,多一并印行。

■伤科类:

一、《理伤续断柲方》(公元 946 年? )唐.蔺道人着。不分卷。全书由“医治整理补接次第(手法)口诀”和“方论”组成,为现存最早的正骨专书。其特点是十分注意骨折,脱臼治疗中的麻醉牵引(拔伸)、复位(收入骨、捺正)、固定(夹缚)和活动等十三个步骤。内容简明。

二、《正体类要》(公元 1529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二卷。阐述伤科的病症治疗,凡方药、手法、用具等,都有详细的记述。

三、《伤科补要》(公元 1808 年)清.钱秀昌着。六卷。首绘各种体表,骨度和伤科器具图,次叙金疮论治、治伤法论、跌打损伤内治症等不同伤病治疗三十六则,再次为治伤汤头歌括和附录各家秘方。

四、《伤科汇篡》(公元 1818 年)清.胡廷光着。十二卷。汇集清以前各家之说参以家传之法而成书。主要内容有伤科理论、解剖、手法、内外各证、医案、用药处方等。

■眼科类:

一、《银海精微》(公元 682 年)原题唐.孙思邈着。二卷。论眼科诸证甚为明晰,治疗也不偏于补泻寒温。二、《原机启微》(公元 1370 年)元.倪维德着。二卷,又附录一卷。论眼病根源,制方要义,并附方义。附论眼病若干种,也较详明。

三、《审视瑶函》(公元 1644 年)明.付仁宇(允科)着。六卷,首一卷。先总论,次方论。论述 108 证及其治法方剂,并述眼科手术方法,附有医案、图说、歌括。

■口齿、喉科类:

一、《口齿类要》(公元 1528 年)明.薛己(立斋、新甫)着。一卷。先论口齿、喉舌之证,分为六门,次论骨骾、诸虫、体气的治法,也分六门,末附方药。

二、《喉科指掌》(公元 1757 年)清.张宗良(留仙)着。六卷。阐述喉证及患者的神气、肱理、声音、并辨患处的颜色,逐一解释,附以成方。

三、《疫痧草》(公元 1801 年)清.陈耕道着。一卷,专论喉痧治法。既

不用辛温升散的伤寒治法,也不用甘润滋阴的内伤喉痛治法,对喉痧立疏达、清散、清化、下夺、救液诸法,作为施治准则。

四、《重楼玉钥》(公元 1838 年)清.郑梅涧(枢扶)撰。四卷。一、二卷论喉病的证冶方药,三、四卷论喉病的针法。

五、《百喉条辨》(公元 1897 年)清.陈葆善着。一卷。包括辨白喉的病源,辨经络、辨脉证、救误、善后、外治、禁忌等。

■针灸类:

一、《针灸甲乙经》(公元282 年)晋.皇甫谧(士安)撰。十二卷。论述生理、病理、诊断、经络、俞穴和针灸治疗等方面,是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

二、《针灸资生经》(公元 1220年)宋.王执中(叔权)着。七卷。有俞穴部位与主治、针灸法及对各种病症的取穴施治等,是在广泛引用前代针灸书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写成的。

三、《针灸聚英》(公元 1529年)明.高武(梅孤)着。四卷。有针灸理论、经络俞穴、针灸方法和初学入门的一些歌赋,是一部综合性的针灸书。

四、《针灸大成》(公元 1601年)明.杨继洲(济时)着。十卷。有针灸理论、治疗和经络俞穴等,对于明代以前的针灸学的主要成就作了初步总结。最后一卷为《陈氏小儿按摩经》。

五、《铜人俞穴针灸图经》(公元 1026 年)宋.王惟一着。三卷。上卷为十四经脉循行、主病及经穴、中、下卷分别按照头、颈、躯干、四肢的顺序详论经穴。是经脉学的专书。此后又有五卷本的《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内容大致相同。

六、《十四经发挥》(公元 1341 年)元.滑寿(伯仁)着。三卷。上卷为经脉流注,中卷为十四经的循行和俞穴,下卷为奇经八脉,是一部专论经脉的书。

■综合性医书类:

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公元 1174 年)宋.陈言(无择)着。十八卷。依据《金匮要略》的病因分类,进一步明确病因的三因说(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分病证为 180 门,有论有方。

二、《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公元 1186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着。七卷。或简称《宣明论方》。包结伤寒、杂病、妇女、小儿、痔廔、眼目诸症。多用凉剂,不可拘泥。

三、《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公元 1186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着。三卷。分为 32 门,首为原道、原脉、摄生、阴阳诸论;次为论证、处方用药。

四、《儒门事亲》(公元 1228 年? )金.张从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张治疗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凉,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长处。

五、《卫生宝鉴》(公元 1343 年)元.罗天益(谦甫)着。二十四卷,补遗一卷。内容为“药误永鉴”、“名方类集”、“药类法象“、“医验纪述”。补遗主要论述外感、伤寒等证。

六、《丹溪心法》(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五卷。分100 门,包括外感、内伤、外证、妇科、幼科等,前有十二证见证等六篇,后附“丹溪翁传”。

七、《金匮钩玄》(公元 1358 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三卷。为治疗杂病之书,末附“火宁君相,五志俱有论”等医论六篇,为戴原礼所加。

八、《医学正传》(公元 1515 年)明.虞抟(天民)着。八卷。分门论证,以朱震亨的学说为主,参以张仲景、孙思邈、李杲之说,并结合抒发己见。

九、《明医杂着》(公元 1549 年)明.王纶(节斋)着。六卷。内容为医论、诸证、小儿证治等,此书也受朱震亨学说的影响。

十、《寿世保元》(公元 1615 年)明.龚廷贤(子才、云林)着。十卷,分为十集。首集为诊治诸论,次为诸病的辨证施治。

十一、《医门法律》(公元 1658 年)清.喻昌(嘉言)着。六卷。依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及诸杂证而分门别类。每门分论、法、律三项。论是总论病证,法是治疗法则,律是指出医生在治疗上的过失。

十二、《张氏医通》(公元 1695 年)清.张温(路玉、石顽)着。十六卷。采集历代名家方论,编次成书。门类依据王肯堂《证治准绳》,方药主治多依撩《薛己医案》、张介实《景岳全书》,并结合自己的体会予以参订。

十三、《医学心悟》(公元 1732 年)清.程国彭(锺龄)着。五卷。总结了辨证施治的八纲、八法、因证立方,条分缕析,多为临床心得之语。末附《外科十法》。

■医论、医话类:

一、《格致余论》(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彦修、丹溪)着。一卷。主张人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阐明补阴疗法。

二、《医贯》(公元 1687 年)明.赵献可(养葵)着。六卷。发明《薛立斋医案》之说,以命门真火、真水为主,以六味丸、八味丸二方通治各病。在理论上有些偏激,清.徐大桩怍《医贯贬》予以批评。

三、《医学源流论》(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桩(灵胎、洄溪)着。二卷。分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治法”“书论”“古今”七门,论医学的源流利弊,议论通达。但有时也不免矫枉过正。

四、《冷庐医话》(公元 1897 年)清.陆以湉(定圃)着。五卷。卷一论“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求医”“诊法”“用药”;卷二论古人今人,古书今书;卷三、四、五论病,推究每证的虚实原委,指出医家的利弊。近人从陆氏《冷庐杂识》中摘出其论医语作为补编。

■医案类:

一、《寓意草》(公元 1643 年)清.喻昌(嘉言)着。一卷。首有论二篇(《先议病,后用药》、《与病人定议病证方》)次为医案 62 则,阐明审证用药的道理。十卷。是叶氏的学生华岫云等取其生平医案,分门编辑,每门后有论一篇,阐明医案中的意义。叶氏吸收历代医家的长处,对温病、杂病、儿科等都有创见。

二、《名医类案》(公元 1549 年)明.江瓘(民莹)着。十二卷。分 205 门,收录明以前历代医家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有的医案附有按语。

三、《续名医类案》(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编。原六十卷。经王孟英新增重编为三十六卷。分 345 门,集录清以前历代名医的验案,包括临床各科,尤以温热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语。

四、《古今医案按》(公元 1778 年)清.俞震(东扶)着。十卷。选择历代医案加以按语,发挥医案的义理较为深入。

■丛书、全书类:

一、《证治准绳》(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损庵)着。一百二十卷。分为“证治”“伤寒”“疡医”“幼科”“女科”“类方“等六部份。内容丰

富,参验脉证,辨析透彻,对用药的寒温攻补没有偏见。此书又称为《六科准绳》。

二、《医宗金鉴》(公元 1742 年)清.吴谦(六吉)等编。九十卷。包括《订正伤寒论注》、《订正金匮要略注》、《删补名医方论》及“四诊”、“运气”、“伤寒”、“杂病”、“妇科”、“幼科”、“痘疹”、“种痘“、“外科”、“刺灸”、“眼科”、“正骨”等心法要诀。各分子目,有图说方论,此较简明易学。

三、《圣济总录》(公元 1117 年)宋.太医院编。二百卷。分 66 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阐述病因病理,详述治法方药,是北宋时期搜方较多的医学全书。

四、《医学纲目》(公元 1565 年)明.楼英(全善)着。四十卷。包括总论,脏腑疾病、伤寒、妇人、小儿、运气等,记载病证治法,方药,对于金元医家的学说收载较多。

五、《医学入门》(公元 1624 年)明.李榳着。八卷。内容为脏腑图,明以前医家简介,经络、脏腑、诊断、针灸、本草、外感、内伤、杂病、妇幼、外科、用药赋、古方歌括、急救、怪病、治法、习医规格等。

六、《景岳全书》(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着。六十四卷。包括医论、诊断、本草、方剂、临床各科等。主张人的生气以阳为生,阳难得而易失,既失而难复,所以主张温补。

七、《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公元 1722 年? )清.陈梦雷等编。五百二十卷。约 950 万字,为我国较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包括医经注释、诊断、各科疾病的理论和临床经验,以及有关医学的艺文,记事和名医传等。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txt爱情是彩色气球,无论颜色如何严厉,经不起针尖轻轻一刺。一流的爱人,既能让女人爱一辈子,又能一辈子爱一个女人!中医古籍大全-难经经释 书名:难经经释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叙 属性:《难经》,非经也。以《灵》、《素》之微言奥旨引端未发者,设为问答之语,俾畅厥义也。古人书篇名义,非可苟称, 难者辩论之谓,天下岂有以难名为经者,故知《难经》非经也。自古言医者,皆祖《内经》,而《内经》之学,至汉而分∶ 仓公氏以诊胜,仲景以方胜,华佗氏以针灸杂法胜;虽皆不离乎《内经》,而师承各别。逮晋、唐以后,则支流愈分,徒 讲乎医之术,而不讲乎医之道,则去圣远矣。惟《难经》则悉本《内经》之语,而敷畅其义,圣学之传,惟此为得其宗。 然窃有疑焉,其说有即以经文为释者,有悖经文而为释者,有颠倒经文以为释者。夫苟如他书之别有师承,则人自立说, 源流莫考,即使与古圣之说大悖,亦无从而证其是非,若即本《内经》之文以释《内经》,则《内经》具在也,以经证经 而是非显然矣。然此书之垂已二千余年,注者不下数十家,皆不敢有异议,其间有大可疑者,且多曲为解释,并他书之 是者反疑之,则岂前人皆无识乎?殆非也。盖经学之不讲久矣!惟知溯流以寻源,源不得,则中道而止,未尝从源以及 流也。故以《难经》视《难经》,则《难经》自无可议;以《内经》之义疏视《难经》,则《难经》正多疵也。余始也, 盖尝崇信而佩习之,习之久而渐疑其或非,更习之久而信己之必是,非信己也,信夫《难经》之必不可违乎《内经》也。 于是本其发难之情,先为申述《内经》本意,索其条理,随文诠释;既乃别其异同,辨其是否,其间有殊法异义,其说 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惟夫遵《内经》之训而诠解未 洽者,则摘而证之于《经》,非以《难经》为可訾也,正所以彰《难经》于天下后世,使知《难经》之为《内经》羽翼, 其渊源如是也,因名之为《经释》。《难经》所以释《经》,今复以《经》释《难》,以《难》释《经》而《经》明,以《经》 释《难》而《难》明,此则所谓医之道也,而非术也。其曰秦越人着者,始见于《新唐书·艺文志》,盖不可定,然实两 汉以前书云! \x雍正五年三月既望松陵徐大椿叙\x <目录> <篇名>卷上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研究材料)

1、医经 黄帝内经灵枢 黄帝内经素问 类经 灵素节注类编 内经博议 内经评文 内经知要 难经 医经原旨 2、本草 本草备要 本草便读 本草崇原 本草从新 本草撮要 本草分经 本草害利 本草经解 本草蒙筌 本草求真 本草思辨录 本草新编 本草衍义 本草易读 本草择要纲目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洪氏集验方 华佗神方 急救便方 集验方 经验丹方汇编 奇方类编 奇效简便良方 千金翼方 仁术便览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删补名医方论 圣济总录 苏沈良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汤头歌诀 退思集类方歌注 外台秘要 卫生易简方 文堂集验方 仙传外科集验方 小品方 医方考 证治准绳?类方 肘后备急方 4、伤寒、金匮 敖氏伤寒金镜录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浅注 金匮要略心典 金匮翼 金匮玉函经二注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 金匮玉函要略述义 类证活人书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补例 伤寒大白 伤寒发微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捷诀 伤寒九十论 伤寒六书 伤寒论 伤寒明理论 伤寒寻源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总病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 曹仁伯医案论 程杏轩医案 丛桂草堂医案 丁甘仁医案 仿寓意草 古今医案按 湖岳村叟医案 花韵楼医案 洄溪医案 旧德堂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凌临灵方 马培之医案 名医类案 三家医案合刻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 孙文垣医案 王氏医案绎注 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 许氏医案 续名医类案 也是山人医案 一得集 寓意草 张聿青医案 醉花窗医案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中医古籍大全:(眼科奇书)

中医瑰宝苑 眼科奇书 -------------------------------------------------------------------------------- 前言 《眼科奇书》系清代渝州(今重庆市)李氏家藏秘本,著者不详。李氏对此书珍若拱壁,私不轻以示人。蜀东长寿县有孙奉铭者,与李氏相契十余年,始得于1886年(光绪十二年)暂借—观,遂命其子、侄分而抄之。后则按书立方,治眼无不奏效。据孙侄本端氏云,此书抄得后久未付梓,直至1923年,忠州(今四川省忠县)周松荣见此书而称赞之,并捐资在渝州印送一千六百本;次年,又由张小林捐资印送一千本,李学林捐资印送一千五百本,本书始得流传。曾有述古老人,恐《眼科奇书》之名涉于奇异而不纯正,因更名为《眼科宜书》,但因本书效奇方奇,后世仍多沿用其本名。1934年,蜀东长寿人安仁又在渝州复印二千本,厥后再未付梓。 《眼科奇书》的内容,一是论奇:认为外障是寒、内障是气,与世俗目不因火则不病、内障多肝肾不足之论相悖。二是方奇:治外障用四味、八味大发散等辛温峻剂,治内障则主以枳壳、摈榔、郁金、香附等破气之药,与世俗寒凉攻补之方迥异。三是量重:麻黄、细辛、蔓荆子、藁本均用至一两,生姜、黄芪曾用至一斤,闻之令人膛目。四是效奇:孙奉铭曾谓按书立方,屡试屡验。现代试用于临床,本书方药确有奇效。至于方多温热,可能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地理等特殊条件有关,虽立论偏颇,却纠正了目不因火则不病等偏见。通观全书,对眼科的理论与临床确有价值。对其药量之畸重,宜临近斟酌,减量用之即可。 由于时过境迁,旧刊原本几不复存,今人欲读此书而不可得,诚为憾事。为使本书能够广泛流传,我们特将河南省图书馆珍藏的武昌广雅书局1924年石印本,参考国内流传的数种手秒本、油印本,予以点校刊出,供同道参阅,并藉以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工作中,为振兴中医眼科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我们的点校方法是: 一、以广雅书局石印本为底本,参考河南中医学院馆藏手纱本、衡阳市中医院李熊飞等校勘的油印本(以下简称李勘本)、河南中医学院刘振武氏手抄的《限科宜书》本(以下简称刘抄本)、以及荆小俦(音仇)整理的《眼科奇书》(以下简称荆整本),进行点校。 二、书中夺字、错字及少数难懂的字、词、句,均一一加以校注。凡需校注之处,均在其右上方附以角码,按角码顺序注于该页之末。 三、1934年安仁重印《眼科奇书》时,书前有广传眼科奇书弁(音遍,序文)言一篇,是研究本书历史及学术价值的重要文献,特据李勘本补入。 四、原本无眼科奇书说明一节,今据李勘本补入。

最新广中医大学考研参考书目汇编

广州中医药大学2009年考研参考书目 内容介绍>> 一、综合科目部分 661中药综合:含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 《中药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雷载权主编 《中药鉴定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李家实主编 《中药药剂学》国家中医药出版社,新世纪版,张兆旺 《中药化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肖崇厚主编 662药学综合:含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 《药理学》吕圭源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药物化学》王玮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化学》郑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分析》刘文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药剂学》崔福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五版 77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吴敦序主编; 《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第七版),孙广仁主编 772西医诊断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段振离主编 773管理学综合:含公共管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新编卫生经济学 《公共管理学》苏保中、张正河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管理学》谭力文、徐珊、李燕萍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管理心理学》陶克涛、刘建平主编,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年1月 《新编卫生经济学》邱鸿钟主编,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 774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稿》,中山大学哲学系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黄楠森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75管理思想史:《管理思想的演变》,[美]丹尼尔A雷恩著赵睿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76马克思主义理论: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下册),肖前、黄楠森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编译局马列部、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司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二、专业基础课部分 881社会医学:《社会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顾杏元主编。 882科学技术发展史:远德玉、了云龙主编,东北大学出版社,2000版。 883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 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②《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郑永廷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三、复试科目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内经:《内经讲义》王洪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医诊断学:邓铁涛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 中医各家学说:鲁兆麟、陈大舜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年 古汉语:《古代汉语》(修订本),王力主编 中国医学史:甄志亚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 生物化学:王继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周梦圣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2001年组织学与胚胎学:牛建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 《资治通鉴》卷二○○○,唐高宗永徽六年十月乙卯,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标点本,第?册,第6293页。 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1 乾隆《嘉定县志》卷十二《风俗》,第七页a。 示例2 万历《广东通志》卷十五《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第42册,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第367页。 3)古籍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出版信息与版本/页码。 示例1 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二,《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88册,济南:齐鲁书社,1997年,第73页。 示例2 何承矩:《上太宗论塘泊屯田之利》,载赵汝愚编:《宋名臣奏议》卷一○五,《文渊阁四库丛书》第43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84页。

中医文献检索重点

检索基础 文献及其相关概念 1、信息:泛指一切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运动的方式,包括事物内部结构的状态和方式以及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2、知识:基于推理并经过证实的认识。 3、情报: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为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的知识。具有知识性、传递性和效用性三个基本属性。 4、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由内容信息、物质载体、符号系统和记录方式四要素构成。 5、四者(信息、知识、情报、文献)相互关系:包含与转换关系 文献信息源及其类型 1、信息源定义:个人为满足其信息需要而获得信息的来源,称为信息源。 信息源类型:体载信息源(人身上拥有的信息,如对话、交谈等)、实物信息源(客观物体上的信息,如文物、模型等)、文献信息源(如图书、期刊等)、数字信息资源(主要指数据库和网络信息资源两种形式) 2、不同级别的中医药文献(可考名词解释和单选) (1)零次文献:一指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形式材料的口头交谈;二指未经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不公开的内部书刊资料【这会考单选题】)(2)一次文献:是以作者本人在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不论其载体形式、出版类型如何,都属于一次文献。(如所有公开发表的原创作品都是【这会考单选题】) (3)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即对无序的一次文献的外部特征如题名、作者、出处等进行著录,或将其内容压缩,并按照一定的学科或专业加以有序化而形成的文献形式。(如报刊索引、中医古籍总目、医学文摘之类的【这会考单选题】) (4)三次文献:指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概括论述而形成的文献。分为综述研究类(如综述等)和参考工具类(如手册、大全、年鉴、指南) 不同出版形式的中医药文献 (1)图书合法标识:国际标准书号(ISBN) (2)期刊和报纸期刊:指有固定名称、版式和连续编号,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的连续性出版物。期刊的合法标识:国际标准刊号(ISSN) 核心期刊定义:是指刊载某学科文献密度大、载文率、被引用率及利用率较高,深受本学科专家和读者关注的期刊。 核心期刊的遴选体系(考多选题):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3)会议文献 (4)学位论文 (5)专利文献(重点,见后面章节) (6)标准文献 (7)科技报告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定稿)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法规类别】出版与出版物市场管理 【发布部门】卫生部(已撤销) 【发布日期】1986.08.06 【实施日期】1986.08.06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的管理办法(试行) (1986年8月6日卫生部) 为了加强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工作的科学管理,促进“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的落实,特制定本办法。 一、组织领导 1.国家中医管理局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以下简称中古办),负责制定全国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规划,下达任务、组织落实,掌握全国中医古籍出版动态,协调各有关出版部门的中医古籍出版事宜,处理日常工作。 2.国家中医管理局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出版学术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古委),聘请学术造诣较深、专业水平较高、治学严谨、作风正派的专家担任学术委员。学术委员会承担课题审议、成果评定、顾问咨询等项任务。

3.各省市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组织领导、任务落实、经费分配、成果评定管理工作,由省市卫生厅中医处(或省中医古籍整理办公室)负责。 4.省市卫生厅应成立由3-5名学有专长、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熟悉本专业的人员组成的“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评审组”,负责业务指导、样稿审定、成果评议等事宜。 二、专业机构 1.各级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所(室),是主要承担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任务的专业机构。 2.凡有条件的省市、中医学院、中医研究院(所),均应设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的专业机构,各级中医主管部门应给古籍文献研究所(室)创造必要的条件,人员要相对稳定并列入科研编制,促使其较快地巩固和发展。 三、专业队伍 1.从事中医古籍文献研究整理专业人

中医药文献检索工具

药学文献检索工具 《中医大辞典》(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收载医史人物、文献、中医基础理论、中药、方剂、穴位、临床各科词条38505条。 ?例:鬼目、鸣天鼓、本草、本经等。 ?鬼目:药名。 ?本草:中国古代记载药物的著作。 ?本经:《神农本草经》。 ?鸣天鼓:自我按摩的方法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第八版)《中国药典》国家药典委员会 ?第一部:中药 ?第二部:西药 ?第三部:生物制品 ?例:冬虫夏草的性状、牛黄的含量测定、 青蒿素的含量测定、青霉素钠含量测定 破伤风抗病素保存、运输及有效期 中药检索《中药大辞典》、《中药辞海》、《中华本草》 《中药大辞典》 上下两册、附编一册 广泛征集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文献,每药注有顺序号、异名、成分、药理、炮制、性味、归经、功用主治、临床报道等19项,是一部实用的专业工具书。 《中药大辞典》附编 ?中文名称索引 ?药用植、动、矿物学名索引 ?化学成分中英文名称对照 ?化学成分索引 ?药理作用索引 ?疾病防治索引 ?成分药理临床报道参考文献 ?古今度量衡对照 《中药大辞典》举例 利用《中药大辞典》检索中药“大黄素”的英文名称,;“大黄”《药录》称为、《千金方》称为;现代临床报道,该药可用于治疗口腔炎,口唇溃疡及毛嚢炎等,资料来源是。 方剂与中成药检索《简明方剂辞典》、《中医方剂大辞典》、《新编中成药手册》 《中医方剂大辞典》 ?是一部集古今方剂之大成的大型方剂工具书。 ?该辞典共分为11册出版,前10册为正编,每册均有本册的“方名目录”,按笔画编 排,并有序号,第11册为附编。

中医经典著作语句检索《黄帝内经词典》、《中医经典索引》 《中医经典索引》 ?《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5部中医典籍的综合索引。 ?著录格式:书名、篇序、页码/行(条号) ?素四十223/5 ?表示该文句出自《素问》第四十篇“腹中论”,底本第223页第5行。 古汉语字词和百科词语检索《辞源》、《辞海》 《辞源》与《辞海》的区别 类书的检索 ?1检索课题 ?定义 ?常用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本草纲目》、《普济方》、《名医类案》等 ?小结 课题检索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 案等内容。 ?查找历代医著对“中医脏腑学说的论述和临床应用”资料。 ?查找“蒲公英”明代以前的有关资料 ?查找明代以前治疗“脚气病”的验方及有关论述 ?查找历代名医治疗“月经病”的医案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清.陈梦雷等编,八个部分,12分册。本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的抽印本,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 主要内容 1.医经注释:对《素问》、《灵枢》、《难经》3部医经的注释。 2.脉法、外诊法:汇集有关望、闻、问、切等中医的诊断方法。 3.脏腑身形:系统论述了中医脏腑、经络、运气及身形学说。 4.诸疾:内科疾病。 5.外科:外科疾病。 6.妇科:妇科疾病。 7.儿科:小儿疾病。 8.总论、医术名流列传、艺文、纪事、杂录、外编1册 查找历代医著对“咳嗽”的论述及有效方药、针灸疗法、导引(气功)疗法、各家医案 ?分析:查历代医著对某种疾病的资料,可利用类书检索,《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

2016年广州中医药大学考研参考书目

(一)报考条件: 根据文件规定,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次选拔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1.在校期间政治思想表现优秀,遵守校纪校规,文明礼貌,未受到任何处分。 2.学历要求:本科(或专科毕业两年),无重考,无重修记录,身心健康。 3.平时必修课程和限选课程学习成绩优秀和综合素质好。 4.以综合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首先按各专业实考人数划定分数资格线,再按成绩从高到低择优录取。 5.综合考试成绩将在录取前公示7天,录取过程中,如果有排名在录取名额内的考生自愿放弃,在名额外的学生按顺序递补。 (二)报考事项: 历年真题QQ在线咨询:363、916、816张老师。学校各相关学院成立工作小组,确定工作中的相关原则政策和办法研究重大事项;负责本学院考试工作的组织宣传事项和实施工作;完成报考成绩的统计及综合排名汇总材料并上报填表。 1.各学院要先完成报考专业的成绩进行排名,根据名单确定考生的具体范围。 2.符合上述条件的参加综合考试,根据报考专业并提交书面申请材料审核。 3.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汇总名单后,将公示7天,期满后不再提示。 4.各相关专业按照考试科目的顺序依次进行。

5.考试成绩以书面通知形式发到学生本人。 (三)考试流程: 1.参加初试并获得复试资格的考生,应在复试前填写相关表格,按规定时间提供自身研究潜能的材料,攻读研究生阶段的研究计划、科研成果等。 2.报考考生的资格审查由领导小组进行审查,对考生料进行审阅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统计填表。 3.我校采取笔试、口试或两者相兼的方式进行差额复试,以进一步安排加强进行考察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分析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各种应用能力等。具体比例由学校根据本学科、专业特点及生源状况安排。 (四)复习方略: 1.注重课本很多考生会安排各种各样的资料,其实关键要能保证你进行的系统性。因此整个阶段应该以教材为主,以精读的方式对教材重点章节相关要点,对课本有一个纲领性的认识。对课后题必须要掌握,很多知识点题都出自课后。加强相关科目关联性进行统筹考核安排。较为系统的了解都要以记忆为基础一定要做到对书的大体框架有全面的把握,把整个原理的前后概念贯穿起来。 2、在复习充分的情况下做完后对照答案进行对比,看看自己的差距在哪。接下来才是最重要的,要根据专业课的真题都会出什么题型,总结其考察重点是什么是哪一章节。在熟悉这些之后呢,一定要必须的题目都整理出来行理解背诵。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通常前几年出现的题目会出现,根据政策方向考核对照问题的深度和广度,结合自己的知识结构知识存量,正确的安排答题技巧针对有限的知识来最好地回答。专业课的难度绝不亚于英语,往往在侧重点上、宣传上策

文献检索学生版

中医药文献检索 绪论 一、本学科出现的学科背景 1、科技文献激增知识爆炸信息危机 2、中医药方面文献分布日益分散各学科相互渗透新兴学科 3、藏与用的矛盾载体类型 文献检索――指从众多的文献中迅速而准确地查找出符合特定需要的文献或某一问题的答案。 目的:获得情报 二、中医药文献检索的意义 1、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 中医药文献信息资源需要文献信息检索技能这把金钥匙 2、提高科研效率 1988年国家科委明文规定,所有科研项目在立题审查和成果鉴定时,必须有情报部门出具该项目的检索查新报告。反映该项目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 3、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4、信息意识的培养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三、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检索实习+上机实践 第一章中医药文献概论 一、文献概述 信息:事物运动状态和运动方式的反映。 知识: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情报:知识经传递而起作用的部分。 文献: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的载体。 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构成文献必须具备四个要素:知识、载体、记录方式、出版形式。 载体:甲骨文的龟甲,竹木片,纸张,磁带,胶卷,光盘,U盘,移动硬盘等。 记录方式:手写,印刷,机录,光感等。 出版形式:图书、期刊、专利说明书等。

信息、知识、情报、文献之间的关系 二、中医药文献的演变历史 中医药文献:知识范畴属于中医药学领域的文献 中医古籍 辛亥革命(1911年) 中医现代文献 中医药古籍:以抄写和雕版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而形成的医药文献。 1. 秦汉三国以前 《黄帝内经》引用古代医书21 种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3000多年历史 两汉,竹简、帛书广泛使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 2.两晋、隋唐时期 ⑴开始有组织的编撰医书 公元610年 隋太医博士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公元657年 唐太医署医官苏敬《新修本草》 ⑵出现综合性著作 唐 孙思邈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⑶涌现不少专科著作 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唐代 昝殷 《经效产宝》 隋唐 《颅卤经》 3.宋金元时期 印刷术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刘完素 火热论《素问玄机原病式》 攻下派 张从正 攻邪论《儒门事亲》 补土派 李杲 脾胃论 《脾胃论》 文献 记录 记录 情报 知识 事物 信息 产生 大脑加工 传递利用 传递利用

《脉诀》

脉①脉管。气血运行的通道。《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灵枢·诀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②脉搏,脉象。《素问·邪气脏腑病形》:“按其脉,知其 促脉脉脉学名词。系一种脉象。脉来急数有力而呈不规则间歇。《脉经》:“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主阳盛热实,气血痰饮宿食停滞,亦主肿痈。《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阳盛则促,脉疾而时止,…… 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 死脉。为不宜耳。余仿此。三部死脉。脉经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死不治。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害。所以然者。如树之有根也。按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若其脉微细如丝。按之无有者。此肾 脉法,其血留气聚,胞宫内实,故尺阴之脉必滑数,此必然之理也。然亦有中年受胎,及血气羸弱之妇,脉见细小不数者,但于微弱之中,必有隐隐滑动之象,此即阴搏阳别之谓,乃妊娠之脉也。但胎孕之脉数,劳损之脉亦数,然损脉数中兼弦涩,胎孕数必兼和滑。此几 脉法急惊,风关黑纹直者,死。慢惊,气关紫纹两条传至风关者,死。无此虽凶无妨。《陈氏幼科秘诀》 革脉革脉脉学名词。指一种脉象。即浮而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的脉象。 主亡血失精。《脉诀指掌病式图说》:“革者,沉伏实大,如按鼓皮。” 作者: 结脉结脉脉象之一。脉来迟缓而呈不规则间歇。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脉经》:“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脉诀刊误》:“结、促者,因止以别阴阳之盛也……阴盛则结,脉徐而时止,虽有止非死脉也。”《诊家正眼》:“结属阴寒,亦由凝质。 迟脉迟脉脉象名。指来去迟慢,一息不足四至的脉象。主寒。有力为寒积,无力为虚寒。《脉经》:“呼吸三至,去来极迟。”《脉诀汇辨》:“其所主病,与沉脉大约相同,但沉脉之病为阴逆而阳郁,迟脉之病为阴盛而阳亏。” 作者: 缓脉缓脉脉象名。一息四至,来去怠缓。或脉来和缓均匀,从容不迫,是有神之脉。为平脉;若脉来弛缓松懈为病脉,多见于湿证或脾胃虚弱。《脉诀汇辨》:“缓为胃气,不止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证。浮缓伤风,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痹,缓涩脾薄,缓弱气 洪脉洪脉脉学名词。脉象之一。脉来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去衰。《脉诀汇辨》:“洪脉极大,壮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多主气分热盛。若久病气虚,或失血、久泄等病证见洪脉,多属邪盛正衰之危象。作者:

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研究进展

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研究进展 摘要: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本文综合了2004-2014年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发展状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思路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医古籍:数据库:建设:综述 中医古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防病治病的智慧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古籍数字化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将古籍中的文字或图像信息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符号,形成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知识库,从而实现古籍整理、存储、检索、阅读、传输等目的,达到保护、利用和挖掘古籍知识的功效。通过数字化处理,既可以实现对珍贵古籍的保存,又可实现资源共享,传承中华文明。古籍数据库建设是古籍数字化的一种方式,本文对2004-2014年间国内外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建设进行综述。 1 中医古籍数据库现状 1.1 中医古籍数据库的建设形式及现状 陈力认为中国大陆古籍成规模的数字化工作基本上是 由教学和研究机构、图书馆、商业机构这3个类型的部门完成。从目前的数字化成果来看,中医古籍数字化建设形式主要有书目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全图像型数据库、图文

型数据库、古籍知识库。 1.1.1 中医古籍书目型数据库书目型数据库是将古籍书名、著者、版本、卷次、摘要、出版年等信息输入计算机而形成的数据库,读者可以通过书名、著者等检索到某古籍的相关信息。该类型的代表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的“全国中医药珍善本古籍档案管理系统”、“海外古籍书目数据库”,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的“馆藏中医古籍目录数据库”。 目前国内有一定中医药古籍藏书规模的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图书馆也都相继进行了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中医药古籍书目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和“中医古籍善本书目提要”、大连图书馆的“特色馆藏古籍线装书目库”、北京大学及多家图书馆的“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古籍联合目录”、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善本书目提要数据库”、浙江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古籍目录数据库”、山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山东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占籍书目数据库”等等。但因国内没有统一的建库标准,各种书目数据库揭示的深度不一样。 1.1.2 中医古籍全文型数据库全文型数据库是将古籍全文手工录入,形成电子文本,供用户查询。这种数据库存储空间小,便于检索和阅读,但是没有保持古籍原貌,且文字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答案

中医药文献检索常用工具及检索方法 《中医药文献检索》概论 1、检索工具按著录方式及揭示内容程度分类,不包括的类型是(C) A、目录型检索工具 B 、题录型检索工具C卡片式检索工具 D、文摘型检索工具 2、(D)首次以“文献” 一词命名自己的专著《文献通考》 A、苏天爵 B、欧阳贞C 、揭篌斯D马端临 3、下列属于按不同记录方式分类的文献是(C) A、专利文献B 、会议文献C电子型文献D、光盘文献 4、一次文献,是指(D) A、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二是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文献,或未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 B、根据二次文献所提供的线索对某一范围的一次文献加以集中、浓缩,系统整理并且概括论述形成的文献 C、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的产物,其主要类型有目录、索引、文摘这些用以查找一次文献的工具 /、 D、作者本人以科研生产工作中取得的科技成果作为依据而撰写创作的原始文献 5、文献四要素中的符号系统指的是(A A、信息的携带者 B 、文献的外在表现形式 C、文献的思想内容,即文献所记录的知识 D 、文献的符号进入载体的方法和过程 6、下列关于文献与文献信息的说法错误的是(C) A、文献信息是以文献为载体的信息 B、文献和文献信息是表征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C、文献信息是存储信息的物质形态的概括,即它的物质属性 D、文献记录了人类文明产生和发展的轨迹,存储了社会发展的知识信息,为人类社会的前进保存了文化积累 7、访谈的形式属于(A) A、零次文献B 、一次文献C、二次文献D、三次文献 8、纸制型文献一般以(B)为母体,母本采用光学摄影技术,把文献的体积缩小,固化到感光材料或者其他载体上 A、手写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电子型文献D 、声像型文献 9、下列关于检索工具的说法错误的是(B) A、用以报道、存贮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 B、是附有检索标识的某一范围文献条目的集合,是三次文献 C、大多数检索工具为定期、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所以又称为检索刊物 D、目前医学文献检索工具已从传统的手工检索工具发展为以计算机网络检索系统为主 10、按不同载体分类的文献的种类不包括(B) A、纸质型文献 B、印刷型文献C 、微缩型文献D 、磁盘文献 中文医药论文检索 1、CBM-Web<(C)检索系统具有良好兼容性 A、万方数据库 B 、CNKI数据库C、PubMed D 、维普数据库 2、可以全方位了解作者的主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研究对象等情况,可以专一的研究某一个作者的整体情况的检索方式是(B) A、标准检索 B、作者发文检索 C 、来源期刊检索D、科研基金检索 3、我国中文医药论文的检索系统于上世纪(C)年代起步 A、60 B 、70 C 80 D 、90 4、下列不属于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特点的是(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