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

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一)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抱朴子》《本草备要》《本草纲目》《濒湖脉学》《保婴撮要》《本草经集注》《本草品汇精要》《本草求真》《本草图经》《本草崇原》《本草分经》《本草拾遗》《本草述》《本草述钩元》《本草便读》《本草乘雅半偈》《百大名家合注伤寒论》《本草思辨录》《本草崇原集说》《本草从新》《爱庐医案》《本草衍义》《保婴易知录》《本草正义》《葆光道人眼科龙木集》《本草汇言》《敖氏伤寒金镜录》《扁鹊神应针灸玉《本草发明》《(鱼孚)溪外治方选》《保婴金镜录》《本草纲目必读》《本草问答》《八十一难经图解》《本草医方合编》《本草饮食谱》《本草用法研究》《本草纲目万方类编》《本草韵语》《本草征要》《本草汇》《本经便读》《辨证施治纲要》《百科百效全书》《病机汇论》《保赤存真》《病理概论及各论》《病症辨异》《博爱心鉴》《保赤汇编》《博物知本》《补注难经》《补注神农本草》《补注洗冤录集证》《不谢方》《本草权度》《采艾编翼》《保赤全书》《本草诗笺》《本草通玄》《本草蒙筌》《本草万方针线》《本草原始》《本经逢原》《本经疏证》《笔花医镜》《本草纲目拾遗》《参同契》《察病指南》《备急灸法》《白喉全生集》《本草三家合注》龙经》《扁鹊心书》《辨舌指南》《辨证录》《本草经疏》《病机沙篆》《博济方》《不知医必要》《本草经疏辑要》《苍生司命》《北方常用中草药手册》《保赤新书》《保赤要言》《本草发挥》《痎疟论疏》《本草汇纂》《本事方释义》《本事方续集》《本草集要》《白喉条辨》《本草经解要》《便易经验集》《辨脉平脉章句》《白喉治法忌表抉微》《辨疫琐言》《辨证良方》《(鱼孚)溪陆氏医述》《辨证施治》《藏府标本药式》《藏象学说的理论与运用》《曹沧州医案》《草木图会》《草药手册》《本草实录》《白氏外经》《扁鹊偃侧针灸图》《白氏内经》《本草类方》《本草选》古代中医基本典籍(二)祖国传统医学典籍是中国科技遗产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医药典籍又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认识和开发利用中医药典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古医籍阅读训练》课程教学大纲

《古医籍阅读训练》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XJ010500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6学时,理论36学时。
一、课程简介《古医籍阅读训练》是以提高中医学生的古医籍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准确读取医学信息的能力为终极目标的一门课程。
古医籍阅读能力的高低,关系到中医学术修养之厚薄、发展潜力之大小,而古医籍阅读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古代汉语及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古代中医文献常识的学习,还需要有对于阅读理解古医籍的专门训练。
本课程开设以医古文课程学习为基础,旨在通过中医经典和中医古籍篇章的学习和阅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医药著作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医疗水平打下相应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绪论【目的要求】立足于以总体把握全文宗旨、观点思路为主,领会语句能力为辅,知识的温故知新为次的总原则,通过标点、释词、划分层次、疏理文章脉络、提炼观点、概括宗旨、摘引文句、辨析语意等练习,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理解古医籍内容、旨意的方法和门径。
【教学内容】文选分为医家传记、医籍序跋、元典医论章节、方论药论、医书凡例医书提要、医案医话六个单元。
了解和熟悉古医籍各种体裁的行文表达特点,进行标点、释词、划分层次、疏理文章脉络、提炼观点、概括宗旨、摘引文句、辨析语意等实践训练。
第一单元医家传记【目的要求】1.了解医家传记的写作方法和特点。
2.通过文选了解医家学医和从医的经过、主要医学贡献和成就、学术著作、主要学术观点、典型医案及后人评价等,据此阅读分析文选,同时学习古代医家立志医学、仁爱救人、勤奋不倦的高尚精神和优秀美德。
3.掌握标点、释词、划分层次、提炼观点、概括宗旨、辨析语意等方法【教学内容】(一)阅读文选1.范晔《后汉书·郭玉传》2.刘跂《钱仲阳传》3.汪道昆《明处士江民莹墓志铭》4.砚坚《东垣老人传》(二)实践训练进行标点、释词、划分层次、疏理文章脉络、提炼观点、概括宗旨、摘引文句、辨析语意等实践练习。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

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都有哪些?相信很多人都不了解。
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中医入门经典古籍,一起来学习吧!我国古代医学经典,有四大经典之说,即《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研习中医学术必读的。
然因其文字古奥,寓理深邃,初学者实难以问津;即使是学过一些中医基本理论的人,对如何进一步学习、钻研这“四大经典”,也感棘手。
所以有些中医学者认为,首先必须从《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汤头歌诀》、《濒湖脉学》这四部医籍入手。
因为这四部医籍,医理浅显易懂,容易掌握和理解,是初学中医最方便、实用的教材,相对于四大经典而言,故有四小经典之称谓。
这是中医师传蒙学经典丛书之一。
中医“四小经典”——《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歌括》、《汤头歌诀》乃明清以来中医师传教育的经典教材,其内容浅显易懂,多以歌赋成分,诵之朗朗上口,易于记诵。
《医学三字经》作者:清代陈念祖(字修园),共四卷,撰于1840年。
全书以三言歌诀写成,附以注释。
卷一、卷二医学源流及内科、妇科、儿科常见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卷三、卷四记述临床常用诸方,分析其疗效、方剂配伍;此外,并附录脏腑图说及四诊运用。
现存初刻本,20多种清刻本。
《濒湖脉学》是李时珍撷取《内经》、《脉经》等诸书精华,结合自己的经验撰著而成,是学习脉学的必读著作。
总为一卷,内容分两部分,一是阐述了27种脉象的脉形特点,辨别方法及主治病证,二是引录了其父李言闻阐述脉学理论的《四言举要》。
其书中用朗朗上口、易于记诵的七言诗句写成“体状诗”,对每一种脉象做了形象的描述。
有益于初学脉者学习理解。
《药性赋》原书未著撰人,据考证约为金元时代作品。
原为中医初学中药的启蒙书。
该书将248种常用中药按药性分寒、热、温、平四类,用韵语编写成赋体,言简意赅,朗朗上口,便于诵读记忆。
尤其是对药性概括精辟,一经铭记在心,受用终生,颇受历代读者喜爱,传沿至今,长盛不衰。
中医药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中医药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中医药学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
中医药学在开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局部。
因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气氛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
“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开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
从历史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局部的中医药学也不可防止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
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知名,也后劲缺乏)。
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开展道地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
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好持久的市场气氛。
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开展。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角色,也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开展的重任。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
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
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
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笔者并不反对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成认其研究价值。
中医药经典导读

中医药经典导读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经典是中医学习的重要基础,包括了中医药理论、诊断治疗方法、药物及方剂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几部重要的中医药经典进行导读,帮助读者了解其中的精华内容和思想。
这些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针灸甲乙经》等,它们代表了不同的方面和发展阶段,是中医药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伤寒论》《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圣典”,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该书系统阐述了中医四诊法、辨证施治等理论和方法,对中医的诊疗体系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伤寒论》以伤寒病为主要内容,详细描述了伤寒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程、治疗原则等,对于了解传染病的发展规律和中医治疗方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它强调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重“因病制宜”,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一病多方”和“一方多证”的观点,强调了对病情轻重缓急、病因病机的全面分析,提出了多种治疗方法,并总结了经验丰富的医学知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循证治疗的特点。
二、《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中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学著作,也是中医经典之一。
该书系统论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了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对中医药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
《金匮要略》强调了“辨证施治”的原则,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反映了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
它还注重了治疗方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即在病未发作之前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保持身体的健康。
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总结了很多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包括了心脏病、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方面的内容,对于中医诊疗工作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医古籍——浏览及全文检索

虚损启微
轩岐救正论
血证论
研经言
眼科阐微
眼科秘诀
眼科心法要诀
疡科纲要
疡科心得集
疡医大全
养生导引秘籍
叶选医衡
一草亭目科全书
医碥
医灯续焰
医法圆通
医贯
医经溯洄集
医林改错
医门补要
医门法律
医述
医说
医暇卮言
医效秘传
医学传灯
医学传心录
医学读书记
医学纲目
医学集成
医学启源
医学入门
医学三字经
医学实在易
医学心悟
医学源流论
女科证治准绳
女科旨要
女科指要
女科指掌
盘珠集胎产症治
评注产科心法
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
沈氏女科辑要
胎产秘书
胎产心法
胎产指南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卫生家宝产科备要
小儿痘疹方论
小儿推拿广意
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小儿药证直诀
宜麟策
婴儿论
婴童百问
婴童类萃
幼科发挥
幼科概论
幼科切要
幼科释谜
幼科铁镜
幼科推拿秘书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折衷
本经逢原
得配本草
滇南本草
海药本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
雷公炮炙论
名医别录
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神农本草经赞
食鉴本草
食疗本草
汤液本草
吴普本草
新修本草
药鉴
药性切用
药征
药征续编
饮食须知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证类本草
3、方论
备急千金要方
博济方
中医中药经典文献学习资料 (9)

第五单元特定穴概念和分类特定穴是指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等10类。
(一)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五个腧穴,称为井、荥、输、经、合。
由于每条经有5个穴位属于五输穴,故人体共有五输穴60个。
1.分布特点与组成经气运行用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从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
五输穴五行配属五输穴不仅有经脉归属,还配属五行,《灵枢·本输》指出阴经井穴属木,阳经井穴属金,“阴井木、阳井金”,以此类推。
《五输穴歌诀》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2.五输穴的临床运用(1)按五输穴主病特点选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合。
”井穴井主心下满急救荥穴荥主身热热证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关节疼痛经穴经主喘咳寒热治疗作用不典型合穴合主逆气而泄“合治内腑”相关脏腑病证(2)按五行生克关系选用五输穴具有五行属性,根据《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理论,按五输穴五行属性以“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原则进行选穴,虚证选用母穴,实证选用子穴。
这就是临床上所称的补母泻子法,分本经子母补泻和他经子母补泻两种方法。
六阴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阴经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肺(金)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肾(水)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肝(木)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心(火)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脾(土)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心包(相火)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六阳经五输穴与五行配属表六阳经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大肠(金)商阳二间三间阳溪曲池膀胱(水)至阴足通谷束骨昆仑委中胆(木)足窍阴侠溪足临泣阳辅阳陵泉小肠(火)少泽前谷后溪阳谷小海胃(土)厉兑内庭陷谷解溪足三里三焦(相火)关冲液门中渚支沟天井(3)按时选用①季节:《难经·七十四难》云:“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输,秋刺经,冬刺合。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

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中医药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虽然其中的理论和术语可能有些晦涩难懂,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人们的健康非常有益。
以下是一些适合普通人阅读的中医药古籍的相关参考内容。
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籍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这部古籍记录了中医的理论体系、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原则。
普通人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医的基础理论,如阴阳五行学说、经络系统、病因病机等。
另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方法,如饮食调理、运动保健等,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2.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中所著,是中医药领域的重要著作之一。
这部古籍详细地记载了上千种药物的性味功效、应用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本草纲目》,了解到一些常用药物的基本信息和使用方法,如枸杞子、人参、黄芪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常见病症的药方,对于一些日常的小病小痛的自我调理有很大的帮助。
3. 《千金方》《千金方》是唐代名医孙思邈所著,是中医临床实践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古籍记载了大量的药方和治疗方法,涉及到多种疾病的治疗。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千金方》,了解到一些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如感冒、消化不良等。
同时,书中还包含了一些草药的煎煮和使用方法,对于一些常见的中药使用有很大的帮助。
4. 《温病条辨》《温病条辨》是明代医学家吴鞠通所著,是中医温病学的经典之作。
这部古籍系统地记录了众多温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
普通人可以通过阅读《温病条辨》,了解到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如发热、咳嗽等。
此外,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而言之,中医药古籍虽然难以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宝贵经验和知识对于普通人的健康非常有益。
通过阅读中医药古籍,普通人可以了解中医的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以及常见疾病的治疗方法。
此外,古籍中还包含了一些养生保健的方法,对于普通人的健康养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
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
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
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
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
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
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
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作者项内涵的判断: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驷仲化“明(朝代)太医院正文(官衔)会稽(籍贯)痒生(学衔)元台子(别名)马驷(姓名)仲化(字)”
14.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和韵文体两大类。
韵文体可分为:诗歌体、辞赋体、与骈偶体三大类。
15.著作形式:1、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2、论述类: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3、编籑类:指将前人繁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4、注疏类:指对原著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5、校勘类: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有:专著、普通著作、全书、类书、丛书、工具书。
称得上专著的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17.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或各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类书的作用?
①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家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症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②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查检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帮助更大。
18.丛书: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称,就是“丛书”或者“汇刻书”我国最早的丛书-----宋《百川学海》,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
19.丛书的作用?
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贯,尽管他们动机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是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21.古籍分类法常用并具代表性的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即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4大类)。
22.目前通用的中医药古籍分类方法:三级分类法(该法先设十二个大类,每个大类再设若干二级类,在二级类下又设三级类)。
23.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分类的意义?):
通过分类,既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
识逻辑有源流关系的有机的学术系统。
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图书的查找、选择与研读。
24.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一书目录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的一书的篇名和该书各篇叙录。
20.最早的中医药书目:明末殷仲春编撰《医藏书目》。
25.一部体制完备的古籍目录其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书名项、叙录、类序三项
26.叙录又可分为:1、解题体叙录:它主要介绍著作篇章结构与全书主旨,兼述其学术渊源,评价其学术价值地位,记述其版刻流传与校勘等等情况2、传录体叙录:作者传记3、辑录体叙录:它的特点是广泛汇集已有的相关资料。
27.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
类序包括各大类(略、部)之序和小类之序(种、类)两种形式。
类序对于读者掌握同类著作的学术传承关系起着十分重要的点拨作用。
28.目录类型:1、官修目录2、史志目录3、私家目录4、其它:a、丛书目录b、地方文献目录c、推荐书目录d、专科目录e、目录之目录
29.目录功能与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途2、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3、提供古籍本身的研究资料。
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薛清录主编
30.版本的定义: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31.中医药古籍版本按朝代主要有宋刻本、辽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类型
按同种书刻印先后区分主要有初刻本(一书最早刻本,亦称原刊本)、重刻本、翻刻本、影刻本、初印本、后印本等类型
按刻书地点分主要有浙本、蜀本、平阳本、建本(麻沙本质量较差)、金陵本、徽州本等,还有国外的日本刻本、朝鲜刻本和越南刻本。
按刊刻者区分有官刻本、私刻本和坊刻本三大类型。
其中官刻本质量较高,私刻本较精,坊刻本多粗制滥造。
但坊刻本数量最大,流布最广。
官刻本又有监本(指历代国子监刊刻的本子)、藩本(明代蕃王府雕版刻印的本子)、殿本(清代武英殿雕版刻印的本子)、太医院本(太医院雕版刻印的本子)、局本(清代各省成立之官书局雕版刻印的本子)、郡府州县本、郡府州学本。
私刻本:指历代由私家出资或主持刻印的本子,又有自刻本、家刻本、家塾刻本之别。
坊刻本:指历代书坊雕版刻印的本子。
稿本:有手稿本、清稿本、修改稿本。
按不同著述形式区分:注释本、校勘本、批点本、图文本。
按开本大小和版式不同区分:开本分魁本、巾箱本、袖珍本等。
版式有多层本、增补本等。
按生产方式区分:抄本、雕版印本、活字印本、石印本、影印本、排印本等类型。
稿本:有手稿本、清稿本、修改稿本。
按内容完整程度区分:有足本、残本、增订本、增补本、删节本等类型。
按不同著述形式区分:注释本、校勘本、批点本、图文本。
按刻印品质分:糟蹋本、写刻本、精刻本
按流传情况和使用价值区分:通行本(俗本)、珍本、善本、孤本、藏本等。
藏本:指藏书或名家专为收藏的本子,多为文物性、艺术性、学术性较高的珍善本。
善本:泛指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均较高,且刻印或抄写较好的本子
32.版本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1、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真伪2、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全、缺3、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精、劣4、帮助人们了解一书的版本源流5、帮助人们了解版本的价值。
33.给合你本人的具体情况,谈论学习某一部中医药古籍的见解、体会。
答:张仲景的《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及其杂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的养生思想1、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2、防病、抗病重视保津液。
3、重视用饮食防病、治病。
4、时时刻刻注意保胃气。
如他主张药时宜喝点粥,因为粥有内充谷气的作用,既可助胃气以扶正,又可助药力以祛邪。
5、重视增强机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