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医药古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
中医的古书籍包括:
1. 《黄帝内经》: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中医典籍中
唯一一部具有完整版权的医学著作。
2. 《伤寒杂病论》:该书分上、中、下三卷,全面分析总结了汉代以
前的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和脉象变化,奠定了四诊理论基础。
3. 《神农本草经》: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被誉为中药学
经典。
4. 《金匮要略》:该书是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最后部分,主
要讨论一些内科杂病。
5. 《千金方》:该书是唐代孙思邈的代表作之一,是唐代以前医药学
发展的集大成之作。
6. 《医宗金鉴》:该书是清代御制大型综合性医学丛书,内容丰富,
切合实用。
7. 《温病条辨》:该书是清代吴鞠通的重要医学著作,是温病学的重
要文献之一。
此外,还有《本草纲目》、《濒湖脉诀》、《医学心悟》等中医古籍,也是中医古书籍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书籍不仅对中医理论进行了深
入的探讨,还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方法,
以及中药的性能、功效、用法等。
这些书籍对中医的发展和临床实践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医药古籍阅读基础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板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研究中医药古籍的价值功用:1、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2、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6、其它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3.晋唐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医学典籍整理开了先河2、官方编修医书初成规模3、本草文献研究加深细化4、经验方书编撰初见成果5、专科著作问世接踵而至。
4.宋金元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官方编撰医书尤重校勘2、民间编籑医书方兴未艾3、专科著作发展引人注目4、争鸣著作促进学术发展5、创编丛书有利保存文献5.明清时期的中医药古籍的特征:1、经典医籍研究深入发展2、本草方书成就达到高峰3、温病文献奠定学科基础4、专科著作特色渐趋明显5、医学书目编撰初露头角。
6.古籍的书体结构有外形结构与内涵结构两部分。
外形结构指书的外衣、书签、扉页、书首、书脑、书脊、包角及它的版式等外观形象,内涵结构指书的序、目次、凡例、卷首、卷端、卷末、附录、牌记、大题和小题、行款等。
7.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扉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
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8.古籍的牌记,又称木记,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9.刻印者的内涵有刻印朝代,刻印者名号,刻印地点等。
在中医药古籍中,有相当多的书没有牌记或牌记中的款目不全,此时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的记载以补充。
10.序:是书前由作者或其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与他序之别。
自序多为叙述家世活动和著述宗旨。
序的别称:引、小序、叙、牟言、绪言、落款。
11.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刻印情况的补充文字,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12.古医书的分卷方法有:1、不分卷法2、数位分卷法3、文字分卷法13.作者署名的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扉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中医药古书典籍

中医药古书典籍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药古书典籍》,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1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药学的发展离不开古书典籍的传承和记载。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国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我国古代医学家们的智慧和经验,是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和指导。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数量众多,其中代表性的有《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全面地介绍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难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补充,主要讲述了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难点和疑点。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一部重要医书,主要介绍了伤寒和杂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药学的经典之一,记录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和功效。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内容丰富,包括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中药学等方面。
其中中医理论是中医药学的核心,包括阴阳五行学说、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
中医诊断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判断病情和病因。
中医治疗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实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治疗等。
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大量中药的药性和功效,为中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价值珍贵,不仅为中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指导,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的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和重视。
中医药古书典籍的传承和研究,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中医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医药古书典籍》篇2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中医药古书典籍是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包含了中医药理论、临床经验、药物知识等方面的丰富内容。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1.《黄帝内经》:我国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
2.《神农本草经》: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中药学资料的本草著作,被誉为中药学的经典之作。
3.《雷公炮炙论》:是唐代药物学家陈藏器编写的炮制专著,对中药的炮制方法进行了详细论述。
4.《本草经集注》:南朝梁陶弘景所撰,是对《神农本草经》的重要补充和修订,对于中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重修政和本草》:宋徽宗时官修的药典,是在唐本草的基础上进行增补修订的。
6.《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所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集大成之作,内容包括了大量医药理论和实践知识。
7.《伤寒论》:张仲景所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
8.《金匮要略方论》:也是张仲景所著,主要论述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
9.《巢氏诸病源候论》:巢元方所著,是一部病因病理学巨著,记述了许多疾病的症状、病因及治疗原则。
10.《温疫论》:吴又可所著,专门研究瘟疫病症及其治疗方法。
11.《难经》:又称《黄帝八十一难经》,是一部以问答形式论述中医理论和临床问题的重要著作。
12.《千金要方》:唐代孙思邈所著,内容包括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种疾病的治疗经验和技术。
13.《备急千金翼方》:也是孙思邈所著,与《千金要方》互为补充,进一步丰富了中医临床实践的内容。
14.《景岳全书》:明代张介宾所著,是一部综合性的医学巨著,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
15.《医宗金鉴》:清代吴谦等编撰,是清代官修的大型医学丛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6.《针灸甲乙经》:晋代皇甫谧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对针灸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7.《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所著,是我国儿科医学的经典之作。
18.《外科正宗》:明代陈实功所著,是我国古代外科医学的重要参考书籍。
19.《本草求真》:清代赵学敏所著,是对《本草纲目》进行增补修订的一部中药学著作。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中医古籍经典书目
1.《黄帝内经》:又称《素问》,为中医学经典之一,包含基本理论、病症分类、诊断、治疗、预防等方面的内容。
2.《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应用较广泛的一本书,包括了伤寒、温病、时行疫病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3.《金匮要略》:是唐代张仲景所著,收集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对中医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千金方》: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内容涉及方剂、诊断、治疗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中所编写的药物学著作,收录了数千种草药,对中药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6.《医宗金鉴》:是明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各个方面,是中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
7.《景岳全书》:是清代吴鞠通所著的医学著作,内容涵盖了诊断、治疗、调养等方面,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8.《医学启源》:是明代张介宾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9.《温病条辨》:是清代吴瑭所著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温病的分类、病因、病症、诊断和治疗方法,是中医学中温病方面的重要经典之一。
10.《难经》:是东汉时期的医学著作,主要介绍了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难点和疑难问题,对中医学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

中医药的常用古文献典籍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文献典籍为后世医者和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知识积累。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常用的古文献典籍,帮助读者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医学的精髓。
《黄帝内经》是中医药领域最重要的古文献之一。
它是一部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医的“圣经”。
《黄帝内经》包含两部分,分别是《素问》和《灵枢》。
《素问》论述了人体的基本理论和调养方法,而《灵枢》则关注了人体的脏腑经络以及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这部古典著作集中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的理论思想。
除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也是中医药领域非常重要的一部著作。
这部典籍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所著,内容包括对各种常见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的论述。
《伤寒杂病论》被视为中医药学中诊断与治疗的基本手册,对后世医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匮要略》是另一本重要的古代医书,由东晋时期的张仲景编纂而成。
此书主要收录了张仲景临床实践中的经验心得,包括了大量的方剂和治疗方法。
《金匮要略》的特点是较为简洁、明晰,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被誉为“国粹中药方剂”。
另外,对于药物方面的研究,《本草纲目》是中医药领域的权威之作。
这部著作由明代的李时中编撰而成,收录了中草药的种类、功效、用法等详细描述,为后世的中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
《本草纲目》分为十六卷,包括了草药的分类、性味归经、配伍禁忌等内容。
这部典籍对草药的分类和运用打下了基础,对于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有着深远的影响。
最后,还有一本值得一提的古代医书是《千金方》。
这是南宋时期的孙思邈所编写的一部医学著作,内容包括了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治疗等方面的内容。
《千金方》以其简洁明了的风格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了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介绍的这些古文献典籍只是中医药学中的冰山一角,还有许多其他的著作也对中医药学的发展和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

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中国的中药文化源远流长,中药制剂在中医药学领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些中药制剂的研制和应用离不开古籍的支持和指导。
本文将介绍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古籍,探讨其在中药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草药学著作,被认为是中药学的起源。
该书记载了365种草药,其中不乏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成分。
例如,该经书中提到的人参、枸杞、黄芪等草药都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制剂的配方中。
《神农本草经》不仅为古代中医药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为现代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二、《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中编写的一部古代药物学巨著。
该书共分为16卷,将草药分门别类,详细记录了各种中草药的名称、性味、功效、应用等。
其中收录了大量中国重要中药制剂的草药成分及其制剂方法。
如附子、川乌、丹参等,都有详尽的记载。
《本草纲目》是中国古代草药学和中医药学发展的里程碑,为后世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是明代的另一部重要药物学著作,作者是杨士奇。
该书是在《本草纲目》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修订的,主要增加了一些新材料和新药物的记载。
《本草纲目拾遗》不仅给中药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更多选择和参考,而且对于草药的性能、用量等方面也有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四、《本草经疏》《本草经疏》是明代李时中的徒弟李渔所撰写的,主要对《本草纲目》进行了详细解释和注释。
该书是对前人著作的进一步梳理和总结,对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除了对已有草药进行说明外,书中还包括了一些新发现的草药、药物鉴定方法等内容,增加了对中药学的系统性和全面性。
五、《岭南采药录》《岭南采药录》是明代冯应奎编写的一部重要草药学著作,主要记载南方地区的中草药资源。
该书对中国南方的中药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为中药制剂的研制提供了丰富的草药资源。
其中包括黄连、南丹等南方特有的草药,这些草药对于南方地区的中药制剂具有重要的作用。
传统中医药典籍(精)

一、传统中医药典籍1.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巢氏诸病源候论》、《温疫论》。
《黄帝内经》---最早的一部中医典籍,现存最早、最为系统的医学经典著作。
《伤寒论》---张仲景著,总结先秦两汉时代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称为“众方之祖”《金匮要略方论》---开创了内伤杂病辨证论治的体系,张仲景著《巢氏诸病源候论》---第一本证候学专著,巢元方著《温疫论》---第一部论瘟疫的专著,吴又可著。
2.本草典籍:《神农本草经》---最早的本草学专著。
《本草经集注》---系统整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资料,陶弘景著。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保存最早的完整的本草合刊本,张存惠著。
《本草纲目》---中药学巨著,李时珍著。
3.方书典籍:《肘后备急方》---属急症手册性质,葛洪著《备急千金要方》---对后世妇婴专科有很大影响,孙思邈著《千金翼方》---孙思邈著,与《千金要方》合称《千金方》《外台秘要》---综合性医学巨著《太平圣惠方》---宋代王怀隐著《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典,宋代官府颁行《普济方》---中国古代收方最多的方书,保存大量民间验方二、现代中医药信息1.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分三部,一部收载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及药用辅料,三部收载生物制品《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2.中医药期刊3.中医药工具书与文摘《中药大辞典》---既是辞书,又是综合性本草《中国医籍大辞典》---对中医药文献首次全面系统整理与研究,堪称医籍辞书的巨著《中国方剂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全面反映中医学术的综合性辞书4.常用药品集和专著《临床用药须知》---药典配套丛书,2005版《临床用药须知》分2卷,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权威性《中华本草》---民族药专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划时代巨著《中国中药资源志要》---系统总结中医药工作者对中药资源的研究成果《中国常用药品集》---一部常用药品信息的实用大型药学参考书《中国药品使用手册·中成药手册》---具有信息量大,内容新鲜的特点《全国中草药汇编》---对第二次中药普查的大总结5.互联网资源课堂练习:A型题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医学典籍是A.《伤寒论》B.《黄帝内经》C.《金匮要略》D.《诸病源候论》E.《神农本草经》参考答案:BX型题(多项选择题)2.《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收载有A.药材及饮片B.成方制剂C.药用辅料D.单味制剂E.提取物参考答案:ABDE第十四章医疗器械基本知识第一节医疗器械概述一、医疗器械的概念医疗器械是指单独或者组合使用于人体的仪器、设备、器具、材料或者其他物品,包括所需要的软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古籍
名词解释
1.中医药古籍:指的是1911年以前,以雕刻印刷为主要记录手段,辅以手写而形成的医学文献。
2.牌记:又称目记,类似于今人图书中的出版说明,它一般出现在靡页背面。
主要记载一部书的刊刻年代与刊刻者,它是后人掌握上述信息的主要依据。
3.同书异名:中医药古籍的说明大多比较固定,但因各种不同原因如早期传本不同,重刊改名等有些同一部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名称。
4.同名异书:由于古代社会的闭塞和信息互通的困难,中医药古籍书中出现书名相同而作者与内容全异,甚则有的同名医书竟多达十余种之多
5.序:是书前由作者或者他人对该书进行介绍的文字,有前序,后序,再序,又序之次序之分,又有自序,他序之别。
6.跋:是作者或刊印者撰写的对该书撰写或印刻情况的文字补充,用于补序之未备,故常置于正文之后。
7.凡例:发凡起例之缩语,意在揭示全书的要旨和体例,用于指引阅读是应遵循的规则。
8.目次:又称目录,是书前反映正文的卷,部,篇章,门类名称的文字,是全书的纲要。
9.类书:是采集群书,全面系统地收集某种知识,经过加工整理,以类相从,标明资料出处,汇集成册的书。
10.丛书:或称汇刻书。
把很多种书汇刻在一起,给以一个总的名字。
11.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收藏等情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数据的工具。
12.群书目录:是按照一定次序编排的一批图书的书名及其叙录,(也有只有书名没有叙录的),它产生于我国目录学正式兴起的西汉时期。
13.类序:是古籍书目中介绍某一部类图书的学术流变,特点,得失的说明性文字。
14.版本:一书经过传写或印刷而形成的各种不同的本子。
15.善本:曰“精本”。
在现代古籍中,凡具备历史文物性,学术数据性,艺术代表性,或虽不全具备而具备其中之一二又流传较少者,均可视为善本。
填空或选择题
中医药古籍产生于秦汉之前,形成于隋唐之际,发展与宋元之后,现存13455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最大的类书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是迄今为止收录范围最广,种类最多的中医药古籍书目。
《百川学海》——最小的丛书
《四库全书》——最大的一部丛书
1《新修本草》——是我国由政府颁布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雷公炮制论》——是我国第一部中药炮制专著。
3中医药古籍的内涵结构
书名的位置:记载书名的位置有在封面,靡页,书口,序跋首行,目录与正文之前,也有各卷正文首行或版心等处。
凡同一部书中不管其有多少书名,均以正文前所题者为准。
书名的内涵举例:《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其名称中有六项内涵:“王翰林”指书的作者姓氏官衔,“集注“指著作方式,”黄帝“指书的内容与黄帝有关,“八十一”表示书的内容数量,“难”对内容难度的表示,“经”指经典医籍。
4书名的命名:有摘字命名法和以义命名法。
5没有牌记的:有相当多的书是没有牌记或者牌记中的款目不全的,可查阅序跋等其他位置
的记载以补充。
6目录包括:纲目,总目,细目,全目,卷目,类目等。
7卷,篇,集:都是组成一部书的单元,它们之间的相互隶属关系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变化。
研读中医药古籍应该掌握一部书的总卷书,因为卷数不同,版本就不一样。
故统计卷数要注意不遗漏,除正文所含几卷外,还必须包括卷首,卷末及附卷等。
8古医书的分卷方法:一,不分卷法二,数为分卷法三,文字分卷法。
9作者署名位置:主要见于书皮或靡页,函套书签之上,序跋题记末尾,正文之前,卷首或卷末等处。
按照我国古籍规则规定,以正文之前的署名为准。
10作者项的内涵:包括姓名,字号,籍贯,官衔,学衔,朝代和撰作方式。
举例“明太医院正文会稽痒生元台子马莳仲化”,明为朝代,太医院正文为官衔,会稽为籍贯,痒生为学衔,元台子为别名,马莳为姓名,仲化为字。
11署名还包括:原作者和次作者,排列时一般原作者在前,次作者在后。
12各代对帝王的称号:一般对隋朝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如汉文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对唐宋元期的帝王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仁宗,元世祖等。
对明清两朝的帝王多称年号,如明嘉靖帝,清乾隆帝。
13著作形式?:一撰作类:指作者在总结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提炼成富有创新意义和独特见解的著作。
——经典类著作,撰作者,一般是原作者。
二论述类: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阐述,提炼和发挥,使原有的理论和知识更加精深和系统化。
——汉代以后的医籍。
三编纂类:是指将前人复杂的文献资料加以重新整理,汇编成书,,使其眉目清晰,检阅方便。
——大型的医学全书和方书。
四注疏类:是指对原句的字,词,、句,章节内容进行注释或解说类著作。
五校勘类:是指对原著的文字,内容加以勘误,修订或厘正的著作。
14卷首(首卷):在正卷之前非正式卷文的某些内容。
正卷分为:单卷本和多卷本。
卷后附录:古代有的医家在完成一部医著后,又觉言犹未尽,于是又补写而附于卷后。
15中医药古籍的文体:主要有散文体(为主)和韵文体两大类。
16中医药古籍的成书形式:一专著:专门建言立说的著作,按其内容主要是作者自己的研究成果。
——多为经典之作和各学科开创性著作。
二普通著作:泛指以编,辑,纂,述等形式,阐述某方面以已有的他人成果为主的知识信息,间有自己心得体会的著作。
三全书:包含三种:以是把某医家或家人的著述刻印在一起。
二是把专业某学科的知识内容汇述在一起。
三是记纂或择要论述中医药学知识。
17中医药古籍的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六分法和四分法。
六分法:是我国最早的书籍分类法。
包括(1)六艺略:主要为儒家经典著作如易书诗礼等(2)诸子略主要为古代各家学说儒家等(3)诗赋略:主要为各种文学作品如屈赋等(4)兵书略主要为军事专著(5)术书略:主要为天文,历法,占卜等方面的专著(6)方剂略:主要为医药专著
四分法:经,史,子,集。
18古籍目录基本结构包括:书名项,叙录,类序。
叙录相当于现代书目的内容提要,包括体叙录,传录体叙录和辑录体叙录。
简答题
一.研读中医药古籍的意义与作用1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主要载体。
2是中医药教育的知识源泉。
3中医药临床的重要指导。
4中医药科研的资料宝库.5编撰论著与文献整理的重要凭据。
6其他学科研究的参考材料。
对中医药学这样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学科来说,古籍是它的本底资料。
本底资料发掘研
究不够,这个学科的发展就会成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就会逐渐失去它的优势与特色。
中医药古籍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载体,是中医药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萌发当代医药科学成就的一方过土。
二.类书的作用:1由于中医药类书将历代医者对某个问题的论述或对某种病症的处方用药依次辑录排列,使后人不但能了解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渊源沿革,而且可掌握各家医学流派的临证经验,这对学习研究中医药学显然有很大裨益。
2中医药类书内容广博,,便于检查与引证,对于中医药文献整理中的辑佚与校勘,则帮助更大。
三.丛书的作用:丛书所收著作,大多为同代或上代医家的抄本,未刊本及篇幅较少的单刻本。
编辑,刊行丛书的医家也有书家,尽管他们冬季不一,但客观上都为祖国医药学宝库保存了大量的宝贵文献,使他们得以流传至今,为我们挖掘与整理中医药学提供了信息资源。
四.分类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通过分类即揭示了每种图书的学科属性,又把相同与相近学科的图书聚集在一起,从而把所有图书组成一个有知识逻辑有源流关系的有机学术序同。
这就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图书的查找,选择与研读。
五.目录的功能与作用1读书治学的入门之途。
2科学研究的必由之路。
3提供古籍本身的研究资料
六.版本知识在中医药古籍阅读中的应用1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真伪。
2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全缺。
3帮助人们区别版本的精劣。
4帮助人们了解一本书的版本源流。
5帮助人们了解版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