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医籍丛书子目书籍单行情况研究

合集下载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序跋校注失误例析

《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序跋校注失误例析

2020年第5期《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序跋校注失误例析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于业礼张如青△摘要:《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目前已接近完成出版,但由于工程量大,参与人数众多等原因,致使整理成果中难免有部分仍未能尽善。

本文摘取已出版的诸古医籍序跋中误点、误注、误校例,分类详析,以纠其失。

同时,也是为了说明古医籍尤其是序跋的校点注释绝非易事,不能不慎。

关键词:古医籍序跋校注中图分类号:G25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0)05-0006-0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是“中国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接近完成出版。

该丛书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继1958年、1982年之后,第三次由政府主持的古医籍整理工程,规模空前,收载古医籍达400种之多。

此次整理工程参与校点的人数之多亦是空前的,不仅吸引了长期从事古医籍整理的研究者参与,还吸纳了许多未曾从事过古医籍整理的中医临床医生和年轻学者,以期“以老带新,言传身教,培养一批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的后备人才”(马继兴先生序)。

但受教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整理成果中难免有部分内容未能尽善。

古人谓“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诚然是也。

如此次《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收入清代薛宝田所著的《北行日记》,虽经整理者费心竭力地校注,但仍有瑕疵。

如该书“孙家谷序”中载:“闻五季时有薛伯宗者,能攻勝理,眨膏盲,先生岂其苗裔与?”其中“盲”字当作“肓”,当是录入原文时笔误,校稿时未加订正。

“五季”,原注“即’五代’,包括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实误。

薛伯宗者,《南史》有传,为南朝宋人。

则此处的“五季”不当为“五代”,而是指东晋、宋、齐、梁、陈五个建都于南京的朝代。

又称“江左五朝”,或“五朝”,章太炎先生著《五朝学》称:“粤晋之东,下讫陈尽,五朝三百年,往恶日渝,而纯美不忒。

”顾祖禹《论河南》载:“三国五季时,曹操、石勒、慕容隽、高欢,相继倚为窟穴。

明清私家目录医籍著录分类及特点初探

明清私家目录医籍著录分类及特点初探

明清私家目录医籍著录分类及特点初探张晓丽内容提要明清时期医学与目录学发达,医学目录有一定发展。

明清私家目录数童多,水平高,在医学文献著录等方面有很高成就,著录丰富,分类合理,提要翔实,反映明清时期的医学目录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目录学价值。

关键词明清私家目录医学文缺明清时期,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恢复发展,科学技术有较大进步,目录学、考据学兴盛,医学文献比较发达,考证学盛行,目录学比较繁荣,成为学者倡导的治学门径,目录学在清代成为显学,大量不同层次类型的目录书出现,目录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形成,尤其章学诚《校雠通义》,对古典目录学作精辟的总结。

明清时期目录学取得很多成就,对医学专科目录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明清私家藏书目录概况我国历史私人藏书历史悠久,最早编写私人藏书目录的是梁朝的任昉,唐宋以来雕版印刷发明,书籍易得,私人藏书编目风气日盛,出现《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遂初堂书目》等知名私家目录。

明清时期,由于政府重视图书文献的整理,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录学比较兴盛,目录学专著很多,官修目录规模大,成就较高。

明代官修《文渊阁书目》是影响很大的官修目录,大学士杨士奇编目,不分经史子集以藏书的千字文排序,分20号,50橱,著录书7297种,虽然疏陋,是明代现存的国家目录,对于了解考校明代图书状况与保留佚书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明代官修目录有马愉《秘阁书目》2卷,张萓《新定内阁藏书目录》8卷,《内府经厂书目》2卷,《国子监书目》1卷,《御书楼藏书目》1卷,《都察院书目》不分卷,《宁献王书目》1卷,《行人司书目》2卷等,数量较多,内容丰富,如《内阁藏书目录》于经史子集外增设类录、金石、图经、勒律、送学、传记、技艺、杂部等,分类有特色,是明代重要的官修目录。

明代史志目录当推焦斌撰写的《国史经籍志》,注重分类,分为制书类、经、史、子、集,每类有类序,分子目,收罗宏富,整齐有法,为清代学人称道。

明代私人藏书风兴盛,藏书家大多编有藏书目录,产生诸多的私家目录,总数四、五十种,“明人得书之易超过宋元,私人藏书目录得到蓬勃发展,现存主要有十三家”,[1](p205)主要有高儒撰《百川书志》20卷,徐勃《红雨楼书目》4卷,朱睦挈著《万卷堂书目》,明祁承璞撰,《澹生堂藏书目》,明赵琦美撰《脉望馆书目》,明陈第撰《世善堂藏书目录》,晁瑮《晁氏宝文堂书目》3卷,常熟赵用贤《赵定宇书目》,叶盛《菉竹堂书目》,范钦《天一阁藏书目》,钱谦益《牧斋书目》、《绛云楼书目》,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等,数量多,收录范围广泛,得到有关明代艺文图书方面的宝贵资料。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

《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目录《中国古籍总目》分为经史子集丛五部,共二十六册,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著录古籍近二十万种。

《中国古籍总目》的编纂出版及其对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意义复旦大学图书馆吴格甲、《中国古籍总目》编纂介绍一、《总目》编纂宗旨(1)《中国古籍总目》(简称《总目》)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的综合目录,旨在全面反映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如日本、美国等)现存汉文古籍的主要品种、版本及其收藏单位;(2)《总目》著录以古籍品种立目,同时反映入录各书的主要版本;(3)《总目》兼具联合目录功能,各版本后附注相关收藏图书馆的简称。

二、《总目》调查范围(1)大陆地区古籍收藏品种,据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四馆藏书编为基础书目,并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复旦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浙江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藏书纪录作增补;(2)大陆以外古籍收藏品种,利用了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韩国、日本、北美、西欧各国图书馆部分古籍书本目录,补充了稀见品种、版本及收藏信息;(3)国内已出版的(善本、丛书、方志、家谱、朱卷等)古籍馆藏书目及联合书目。

三、《总目》著录对象(1)民国元年以前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的历代古籍;(2)民国元年以前成书而抄写、刻印稍后,与上述图书属性相同的古籍;(3)所录均属经抄写、刻印、活字印刷、影印成书者(专书、报刊中的单篇文字不予著录);(4)汉文与少数民族文字合刻(如满汉合璧)的古籍(少数民族文字古籍不予著录);(5)以汉文注释外文的图书(如《华夷译语》等);1/18页英语快速提升•英语口语•英语留学•英语应试•英语练习内容来源:沪江网广告展开阅读更多(6)整体著录佛藏、道藏子目,子目未单刻者分别立目,已有单刻者增加著录藏经版本;(7)甲骨、铭文、碑刻、竹简、木牍、帛书等具文物性质的文献原件,敦煌遗书、金石拓本、舆图、字画、鱼鳞册、宝钞、契约、诰命、文告等(含已装裱成册或成卷者),除已经编纂、抄写、刻印、影印成书者,不予著录。

明清时期古籍丛书浅探

明清时期古籍丛书浅探

明清时期古籍丛书浅探明代丛书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类型和体例上。

就丛书性质而言,明代有综合性丛书,也有专门性丛书,而且种数很多。

明嘉靖年间何鏜编辑的《汉魏丛书》是我国第一部名实具备的综合性丛书,所收主要为汉魏六朝著作,旧目有万种。

万历二十年歙县程荣得其原稿,选刻三十八种,原分为经、史、子、集四籍,刊刻时集籍缺,实则经籍十一种,史籍四种,子集二十三种。

不久何允中补刻增至七十六种,四部完整,并题名为《广汉魏丛书》。

明代综合性丛书中,最有影响的是明末常熟大藏书家和刻书家毛晋刻的《津逮秘书》,此书所收皆宋元以前旧籍,多有秘籍佚典,分帙15集,收书141种,752卷。

内容包括经、史、典章制度、科学技术、志怪小说、诗话笔记、书法、绘画等,分类编排。

各书之后还有题跋,说明来历、版本、作者、内容、并有所评论,所收的一些宋元说部以及唐宋诗文集也多据宋本,故后人对毛刻本非常珍视。

明代有影响的综合性丛书还有《金声玉振集》,收书50余种,全书分为九类,主要记载明代初期政治、经济、军事、水利等方面的史料,价值很高。

另外,陈继儒的《宝颜堂秘籍》收入从汉到明的各类私家著述234种,共400卷,有不少是“官书之未收”、“通人之所未睹”的历代秘籍。

比较有影响的还有钟人杰、张遂辰辑的《唐宋丛书》,收书103种,体例仿照《汉魏丛书》。

至于胡文焕的《格致丛书》以收书多而有名,只是胡氏是位书商,意在牟利,其所收各书,多任意删节变换,故而此书价值也大打折扣。

明代后期丛书编纂日趋专门化,专门性丛书有了很大的发展,如沈节甫辑的《纪录汇编》,收书123种,216卷。

专辑明开国初至嘉靖间本朝野史杂记,大体上明代初中期的重要史料,皆囊括其中;周学义辑的《子汇》专辑先秦至唐代的子书24种;高鸣凤辑的《今献汇言》收书39种,多为明人著作。

还有臧懋循辑的《元曲选》,毛晋辑的《宋名家词》,沈泰辑的《盛明杂剧》等等,均属专门性丛书之列。

明代还有一部收辑道教典籍的著名丛书《道藏》,此书为明永乐年间,成祖朱棣敕命四代天师张宇初编辑,于正统九年开雕,到正统十年刊成,故名为《正统道藏》,此书共5305卷,为帙480函,册数以《千字文》为序,始于天,终于英。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从《四库全书》看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李良松【摘要】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本文通过对《四库全书》医药文献的研究,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第一,四库医药文献概述,着重介绍97部著录文献和94部存目文献.第二,四库医药文献的源流特点,重点介绍《四库全书》医学文献中的来源途径及其特色.第三,四库医药文献之作者考析,全面分析四库医著中的134位作者的时代分布及其著书数量.第四,《四库全书》对中医典籍文化之影响,分别从编纂、刊刻、传播和收藏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五,四库医药文献的历史局限性,从四库禁毁图书、四库馆员的知识结构、四库版本的缺陷及历史局限性等方面进行探讨.《四库全书》的编纂,使中医典籍文化更加成熟和完善,有力地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期刊名称】《中医研究》【年(卷),期】2013(026)001【总页数】6页(P52-57)【关键词】《四库全书》;中医药文献;文化;传承【作者】李良松【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典籍文化是指中医文献在编纂、刊刻、流传和收藏的过程中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传统。

要深入系统地研究中医典籍文化,必须研究历代中医典籍的版本聚散和传播的历史及特征。

为此,笔者选择了古代收录比较全面、校勘比较精细的《四库全书》作为蓝本,以期探寻中医典籍文化的传承特点及其规律。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部丛书,由清代乾隆皇帝颁旨编修,以纪昀、陆锡熊、孙士毅为总纂官。

该书于1772年开始编修,至1782年才编纂初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

全书所收入的医学书籍达191部,共计2529卷。

其中著录书97部,计1816卷;存目书94部,计714卷;另有附录存目医书6部,计25卷。

著录医书共计1312册、81963页。

古医籍导读

古医籍导读

古今各家· 清代医家
清初三大家:喻昌、张璐、吴谦
喻昌:《尚论篇》、《寓意草》、《医门法律》
张璐:《张氏医通》、《本经逢原》
吴谦:《医宗金鉴》
傅山:《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 陈士铎:《辨证录》、《石室秘录》、《洞天奥旨》 程国彭:《医学心悟》 叶天士:《温热论》、《临证指南医案》
古今各家· 清代医家
古今各家· 明代医家
薛立斋:《本草约言》、《内科摘要》、《外科发挥》
万密斋:《幼科发挥》等,辑成《万密斋医学全书》 龚廷贤:《寿世保元》、《万病回春》 孙一奎:《赤水玄珠》、《医旨续余》 杨继洲:《针灸大成》 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本草经疏》 陈实功:《外科正宗》 张介宾:《景岳全书》、《类经》 吴有性:《温疫论》 李中梓:《内经知要》、《医宗必读》 汪绮石:《理虚元鉴》
二十二、诸医论
1、扁鹊:《难经》 2、仓公:淳于意,《诊籍》 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4、华 佗:《中藏经》,弟子吴普《吴普本草》 5、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6、庞安常:《伤寒总病论》 7、钱 乙:《小儿药证直诀》 8、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9、许叔微 :《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 《伤寒发微论》
李中梓医宗必读本草征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陈士铎本草新编王好古汤液本草丁甘仁药性辑要张璐本经逢原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李时珍本草纲目朱良春朱良春用药经验孙迎春活学活用本草经人参得黄芪兼能补营卫而固奏理健脾胃而消痰食助升麻柴胡以提气于至阴之中故益气汤中无人参则升提乏力多加黄芪白术始能升举
古医籍导读

外感法仲景, 内伤法东垣, 热病用河间, 杂病用丹溪。
伤寒各家· 辨证论治派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徐灵胎:《伤寒论类方》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钱天来:《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 包兴言:《伤寒审证表》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

关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体例的探讨【分享】【摘要】《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要的参考工具书。

特别是《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但是,《总目》的编纂体例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极少数中医古籍未将卷端书名作为著录的主要依据、书名著录不完整、未严格区分同一书名的丛书的不同子目和卷数、版本著录有误等。

本文通过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仔细核对,举例说明《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古籍保护版本鉴别编纂体例卷端著录2007年12月,《中国中医古籍总目》[1](以下简称《总目》)正式出版,不但对中医学、中医文献的研究起到“考竟源流,辨彰学术”的作用,对于古籍保护和古籍版本鉴别也不失为一部重耍的参考工具书。

《总目》收录全国150家图书馆馆藏中医书目13455种,新增品种1334种,新增版本3652个,其中不乏明以前的珍稀善本,全面系统地摸清中国中医文献的“家底”。

为了使我中心中医古籍整理和数字化工作有良好的基础和更明确的目标,将本中心馆藏中医古籍目录与《总目》进行仔细核对,鉴别其版本的优劣,从中发现《总目》编纂体例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总目》采用分类编年体例,详细罗列了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以体现中医学术的发展源流和传承轨迹,对于版本的准确鉴别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为版本时代的准确鉴别提供可靠的依据。

如:《救偏琐言十卷》,原书的版心有“惠迪堂”,记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馆藏目录只著录为清刻本;经核对,《总目》收录21种版本,其中惠迪堂刻本的年代为康熙二十七年。

又如:明•王宇泰的《婴童百问》十卷,原书疏记“嘉靖十八年”,书名页记“聚锦堂梓行”;馆藏目录著录为明嘉靖年聚饰堂藏板;经核对,《总目》收录18种版本,其中聚锦堂刻本的时代是明末清初。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书目总清单敬启者:自古求学必备书目,或购或抄,欲做学问必不可少。

下列书目为中医临床大家携手文献整理专家将现存世中医经典名著精选,以现代数码技术处理后精制影印,各分卷附请当代中医专家、教授撰写引言、导读,并在原文基础上作点校、注释。

所有书目网络均可购得。

刘希彦按:所有书目皆为古籍原版之影印,大量第一次得见真面目之珍本,幸甚。

书目图样ISBN书名版本定价978-7-5357-8290-8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上)清光绪元年1875善成堂本180.00灵枢素问节要浅注(下)978-7-5357-8405-6难经经释、难经悬解清雍正5年1727徐氏洄溪草堂刻本、清同治11年1872冯氏刻本70.00978-7-5357-8393-6素问直解(上)清光绪13年18 87浙江书局本260.00素问直解(下)978-7-5357-8390-5难经集注清嘉庆宛委别藏本85.00978-7-5357-8386-8内经评文(上)清光绪24年1898周氏丛书本210.00内经评文(下)978-7-5357-8288-5古本难经阐注清乾隆3年体仁堂刻本70.00978-7-5357-8287-8内经知要清光绪9年崇德堂刻本65.00978-7-5357-8291-5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清江阴朱文震校刊本、清刻《刘河间伤寒六书》本100.00978-7-5357-8523-7内经博议清乾隆元年孙石芝抄本86.00978-7-5357-8522-0读素问钞明嘉靖6年休宁程确斋初刻本95.00978-7-5357-8571-8黄帝内经素问上明顾从德影刻宋嘉祐本200黄帝内经素问下978-7-5357-8597-8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医津一筏宣明:清末朱文震重刊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一筏:清道光13-24年1833-1844昭代丛书本110978-7-5357-8603-6灵枢经明赵府居敬堂刻本120978-7-5357-8601-2素问入式运气论奥、运气论奥:元刻本运气:清内府抄本68978-7-5357-7020-2伤寒论明赵开美仿宋本74.00978-7-5357-7032-5注解伤寒论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刻本64.00978-7-5357-7024-0伤寒明理论、伤寒活人指掌、伤寒兼证析义宋景定1261建安庆有堂新刊本、明崇祯5年1632金陵原刻本、清康熙6年1667金阊书业堂刻本88.00978-7-5357-7029-5伤寒总病论、伤寒发微论清道光3年1823黄氏士礼居覆宋刻本、明万历39年1611乔山堂刘龙田刻本63.00978-7-5357-7015-8伤寒类证活人书清光绪23年1897儒林堂刻本92.00978-7-5357-7018-9伤寒百证歌、伤寒九十论、伤寒要旨药方元刻本、清咸丰3年1853仁和胡氏木活字本、宋乾道7年1171姑孰郡斋刻本83.00978-7-5357-7016-5伤寒补亡论清道光1年1821徐锦校刻本心太平轩藏板104.00978-7-5357-7028-8伤寒直格、伤寒贯珠集元天历1年1328建安翠岩精舍刻本、日本文政9年1826小川氏校刻本稽古斋藏板89.00978-7-5357-7031-8尚论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77.00978-7-5357-7030-1尚论后篇清乾隆28年1763黎川陈守诚刻本69.00978-7-5357-7019-6伤寒来苏集(上)清乾隆20年1755马中骅校订本145.00伤寒来苏集(下)978-7-5357-7025-7伤寒溯源集(上)清康熙47年1708虚白室刊本190.00伤寒溯源集(下)978-7-5357-7026-4伤寒悬解清道光12年1832长沙徐氏燮和精舍刻黄氏医书八种本80.00978-7-5357-7021-9伤寒论纲目(上)清同治13年1847湖北崇文书局刻本160.00伤寒论纲目(下)978-7-5357-7022-6伤寒论浅注清光绪2年1876懿惠堂刻本72.00978-7-5357-7027-1伤寒寻源清光绪7年1881刻本62.00978-7-5357-7014-1金匮玉函经二注清道光12年1832刻本吴郡经义斋藏板104.00978-7-5357-7012-7金匮钩玄、金匮要略心典清光绪33年1907京师医局据朱文震刻本修补印本、清雍正10年1732刻本遂初堂藏板97.00978-7-5357-7013-4金匮翼(上)清嘉庆18年1813赵亮彩刻本120.00金匮翼(下)978-7-5357-6097-5金匮要略浅注清光绪13年1887五福堂刻本76.00978-7-5357-7298-5金匮要略方论元至元6年1340邓珍刊本55.00978-7-5357-8284-7金匮玉函经清康熙55年1716陈世杰刻本76.00978-7-5357-8533-6金匮要略论注(上)清光绪5年扫叶山房本160.00金匮要略论注(下)978-7-5357-8576-3金匮要略直解清康熙12年刻本135978-7-5357-8587-9金匮玉函要略方论、伤寒六书纂要辨疑金匮:明刊本纂要辨疑:明崇祯5年1632金陵刻本118978-7-5357-8584-8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指掌标本:清光绪33年1907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指掌:清嘉庆12年1807刻本115978-7-5357-8582-4伤寒撮要清道光19年瑞鹤堂刻本110978-7-5357-8579-4伤寒论本旨上清同治6年聚文堂刊本248伤寒论本旨下978-7-5357-8578-7伤寒论后条辨上清康熙10年1671式好堂刊本260伤寒论后条辨下978-7-5357-8604-3伤寒论证辨清康熙51年1712许华生刻本80978-7-5357-8589-3伤寒微旨论、伤寒正宗微旨论:清咸丰4年长恩书室丛书本正宗:清康熙刻本120978-7-5357-8575-6伤寒绪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8978-7-5357-8574-9伤寒缵论清康熙6年1667刻本135978-7-5357-8577-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上清顺治6年1649刻本360仲景伤寒论疏钞金錍下978-7-5357-8197-0广瘟疫论、湿热条辨清乾隆48年1783刻本、清光绪7年1881慈水杨采青校简香斋刻本75.00978-7-5357-8191-8温病条辨(上)清嘉庆18年1813问心堂刻本135.00温病条辨(下)978-7-5357-8194-9痧胀玉衡清康熙14年1675书业堂刻本85.00978-7-5357-8186-4痧胀源流、疫疹一得清道光21年1841三省堂刻本、清抄嘉庆16年重刻本70.00978-7-5357-8193-2伤寒瘟疫条辨(上)清乾隆50年1785刻本140.00伤寒瘟疫条辨(下)978-7-5357-8187-1时病论(上)清光绪10年(1884)至13年(1887)三衢雷慎修堂养鹤山房刻本120.00时病论(下)978-7-5357-8198-7松峰说疫(上)清咸丰10年1860近文堂藏版105.00松峰说疫(下)978-7-5357-8196-3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清同治2年1863上海崇本堂刻本70.00978-7-5357-8188-8温热经纬(上)清咸丰2年1852刻本105.00温热经纬(下)978-7-5357-8190-1温热暑疫全书清康熙18年1679著者序刻本70.00978-7-5357-8195-6温疫论、痎疟论疏清康熙48年1709刘敞校刻本、光绪4年当归草堂本80.00978-7-5357-8189-5温热论、瘟疫明辨清光绪3年1877周氏医学全书本、清乾隆15年1750汪氏紫峰刻本70.00978-7-5357-8192-5阴证略例、温热病指南集清光绪2年1876至13年1887归安陆氏刻十万卷楼丛书本、清光绪2年1876云间复园刻本75.00978-7-5357-8527-5瘟疫论类编清咸丰10年刻本68.00978-7-5357-8526-8瘟疫论补注清光绪21年1895扬州文富堂刻本70.00978-7-5357-8292-2医宗备要清嘉庆19年1814忠恕堂刻本65.00978-7-5357-8404-9脉义简摩(上)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140.00脉义简摩(下)978-7-5357-8380-6脉简补义清光绪22年丙申(1896)池阳周学海刻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525-1诊病奇侅清光绪14年1888四明王仁乾于日本铅印本60.00978-7-5357-8301-1脉诀指掌病式图说、脉学辑要指掌:明万历29年《医统》本;辑要:日本宽政7年1795江户万笈堂刻本聿修堂藏板68.00978-7-5357-8388-2诊宗三昧清康熙28年己巳(1689)金阊书业堂刻本60.00978-7-5357-8297-7察病指南、四诊法指南:日本宽永21年1644刻本70.00978-7-5357-8293-9脉经元天历1330刻本95.00978-7-5357-8528-2脉诀汇辨(上)清康熙61年校勘本128.00脉诀汇辨(下)978-7-5357-8418-6三指禅清光绪21年乙未(1895)澹雅书局刻本65.00978-7-5357-8529-9病机沙篆清刻本80.00978-7-5357-8534-3医灯续焰(上)清顺治9年初刊本280.00医灯续焰(中)医灯续焰(下)978-7-5357-8391-2广成先生玉函经、崔真人脉诀、诊家索隐玉函经:清嘉庆宛委别藏本;崔真人:明万历《东垣十书》本;索隐:清嘉庆4年1799刻本65.00978-7-5357-8389-9形色外诊简摩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75.00978-7-5357-8376-9脉诀刊误集解明崇祯6年1633重刻本76.00978-7-5357-8414-8望诊遵经清光绪元年1875求志堂刻本88.00978-7-5357-8299-1诊家直诀、重订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直诀:清光绪22年1896周氏医学丛书本;重订、章句:清光绪17年1891至清宣统3年1911池阳周氏福慧双修馆刻本;68.00978-7-5357-8600-5脉理宗经脉粹脉粹:日本永正15年抄本宗经:清刻孤本88978-7-5357-8581-7识病捷法明万历11年刻本230978-7-5357-8586-2四诊脉鉴大全清康熙33年1694体仁堂刻本75978-7-5357-8473-5诊家正眼医学辑要正眼:清康熙6年1667士材三书本辑要:清道光16年1836刻本90978-7-5357-8455-1医方集解清康熙21年(1682)宏道堂刻本100.00978-7-5357-8457-5古今名医方论清康熙14年1675古怀堂刻本90.00978-7-5357-8494-0医方论清光绪14年1888扫叶山房刻本70.00978-7-5357-8491-9千金翼方(上)元大德11年1307梅溪书院刻本(《东洋医学善本丛书》)270.00千金翼方(中)千金翼方(下)978-7-5357-8454-4仁斋直指方论宋刻本120.00978-7-5357-8493-3史载之方宛委别藏本65.00978-7-5357-8453-7世医得效方(上)元刻本(配补)400.00世医得效方(中)世医得效方(下)978-7-5357-8452-0肘后备急方明万历2年1574李栻-刘自化本110.00978-7-5357-8558-9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元大德8年1305勤有堂本90.00978-7-5357-8496-4洪氏集验方、潜斋简效方宋乾道6年1170姑孰郡斋刻本、清咸丰3年1853重庆堂本70.00978-7-5357-8560-2普济本事方日享保20年1735刻本120.00978-7-5357-8497-1急救良方、易简方急救:明嘉靖29年1550自刻本易简:日天保4年1830刻本100978-7-5357-8182-6成方切用(上)清乾隆26年1761利济堂刻本300成方切用(下)978-7-5357-8498-8是斋百一选方日本宽正11年1799覆元刻本160978-7-5357-8495-7医方考(上)明万历14年亮明斋刻本200医方考(下)978-7-5357-8490-2备急千金要方一日本影宋本550备急千金要方二备急千金要方三备急千金要方四978-7-5357-8492-6串雅内外编清乾隆年间抄本150978-7-5357-8484-1本草从新清光绪6年1880扫叶山房刊本120978-7-5357-8739-2本草汇言一清顺治2年大成斋藏版470本草汇言二本草汇言三本草汇言四978-7-5357-8508-4本草衍义宋庆元元年1195年重修本60978-7-5357-8509-1雷公炮制药性赋清光绪32年1906扫叶山房本50978-7-5357-汤液本草清光绪33年医统本95978-7-5357-8483-4药性通考清道光29年1849原刻本130978-7-5357-8482-7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一金泰和1249张存惠晦明轩刊本360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二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本草四978-7-5357-8573-2本草备要、药性巧合记备:清康熙22年1683还读斋初刊本巧:清同治9年抄本98978-7-5357-8499-5本草纲目拾遗(上)清同治3年1864张应昌刻、10年1871吉心堂刊行230本草纲目拾遗(中)本草纲目拾遗(下)978-7-5357-8819-1本草求原上清道光28年1848远安堂刻本300本草求原下978-7-5357-8487-2本经逢原上清康熙乙亥1695长洲张隽永堂刻本230本经逢原下978-7-5357-8486-5得配本草清嘉庆9年1804小眉山馆活字盘珠集本130978-7-5357-8818-4雷公炮制药性解明天启2年翁氏初刻本80978-7-5357-8488-9神农本草经疏一四库本360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神农本草经疏一978-7-5357-8387-5内外伤辨惑论、中风论内外伤:明万历29年1601吴勉学校刻本、中风:清光绪10年1884刻本65.00978-7-5357-8387-5慎柔五书清顺治毘陵石震刻本65.00978-7-5357-8663-0丹溪心法(上)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80.00丹溪心法(下)978-7-5357-8536-7百效内科全书(上)明(约1644年)藜光堂刻本130.00百效内科全书(下)978-7-5357-8409-4理虚元鉴血症良方理虚:清乾隆36年1771刻本;血症:清康熙51年1712刻本60.00978-7-5357-8316-5脾胃论明万历29年吴勉学《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65.00978-7-5357-8537-4内科摘录清同治4年1865萍乡文氏延庆堂刻本60.00978-7-5357-8375-2痢疾论清道光27年1847谦益堂刻本70.00978-7-5357-8295-3痰火点雪明建邑书林刘大易刻本75.00978-7-5357-8605-0脉因证治清光绪《芋园丛书》本105.00978-7-5357-8572-5此事难知、症治析疑录此:明万历29年1601映旭斋藏版析疑:清抄本(孤)105978-7-5357-8538-1内科摘要伤暑全书内:明万历19年1591序刻本暑:明末黄昌刻本(初刻本)98978-7-5357-8442-1疮疡经验全书(上)明隆庆3年1569刻本180.00疮疡经验全书(下)978-7-5357-8441-4外科证治全生集、伤科大成全生:清光绪33年1907刻本;大成:清光绪17年1891刻本65.00978-7-5357-8445-2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外科发挥仙授:明洪武刻本;发挥:清康熙18年1679刻本75.00978-7-5357-8446-9刘涓子鬼遗方、外科精义刘涓子:宋刻本;精义:明万历29年刻本80.00978-7-5357-8448-3伤科补要清嘉庆23年1818引溪志远堂刻本90.00978-7-5357-8443-8外科精要、卫济宝书、大河外科精要:清东溪堂刻本《薛氏医按二十四种》;卫济:四库本;大河:明万历31年刻本90.00978-7-5357-8447-6洞天奥旨清乾隆55年大雅堂刻本125.00978-7-5357-8444-5正体类要、外科百效全书正体:薛氏医按二十四种;百效:清书林五凤楼刻本80.00978-7-5357-8449-0伤科汇纂(上)清嘉庆23年1818博施堂抄本220.00伤科汇纂(下)978-7-5357-8450-6徐评外科正宗(上)清咸丰10年1860海宁许氏刻本180徐评外科正宗(下)978-7-5357-8432-2经效产宝、胎产秘书清光绪3年1877影宋刻本、清道光25年1845止园刻本80.00978-7-5357-8563-3女科济阴要语万金方、女医杂言、妇科约囊万金方济阴:清徐大椿手抄本;杂言:明万历13年1585刊本(孤);约囊:清抄本98.00978-7-5357-8424-7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宋刻本88.00978-7-5357-8431-5女科撮要、妇科玉尺撮要:明嘉靖27年1548刻本;玉尺:清乾隆49年1784刻本98.00978-7-5357-8565-7胎产大法、保生胎养良方大法:清道光26年1846刻本;胎养:清光绪6年1880活字本80.00978-7-5357-8422-3增广大生要旨、达生编清咸丰8年1858扫叶山房刻本、清乾隆39年1774敬文堂刻本90.00978-7-5357-8428-5竹林女科证治清光绪怀德堂本115.00978-7-5357-8423-0胤产全书明1602书林乔山堂刻本90.00978-7-5357-8440-7胎产心法(上)清雍正8年1730广西左江观察使署刻本140.00胎产心法(下)978-7-5357-8421-6胎产新书清光绪12年1886汉皋成媄堂刻本108.00978-7-5357-8429-2产宝百问、产宝诸方清抄本、四库本80.00978-7-5357-8564-0女科经纶清乾隆46年1781遗经堂刻本115978-7-5357-8434-6傅青主女科清同治8年1869湖北崇文书局刻本85978-7-5357-8436-0幼科释谜、颅囟经清乾隆39年1774上海朱增惠春坪氏校刻本、四库本90.00978-7-5357-8438-4幼科要略、活幼心法清道光24年1844经鉏堂本、清乾隆59年1794皖江熙湖李氏据康熙15年刻本重刻本80.00978-7-5357-8439-1小儿病源方论、幼科铁镜清嘉庆宛委别藏本、清光绪21年1895贵池刘氏信天堂刻本85.00978-7-5357-8435-3麻科活人全书清光绪19年1893丰城李福田刻本105.00978-7-5357-8426-1幼科发挥、福幼编清乾隆6年敷文堂刻万密斋书本、清道光16年1836六安临潼田氏刻本85.00978-7-5357-8437-7婴童百问(上)明嘉靖21年1542礼部奉昌校刻本170.00婴童百问(下)978-7-5357-8451-3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上)明弘治2年1489刻本190.00小儿卫生总微论方(下)978-7-5357-8433-9小儿药证直诀清康熙起秀堂刻本85.00978-7-5357-8427-8慈幼新书清乾隆11年1746刻本110.00978-7-5357-8525-4幼幼集成(上)清乾隆16年1751刻本198.00幼幼集成(下)清乾隆16年1751刻本978-7-5357-8463-6疫痧草喉科秘钥喉科心法草:清光绪14年1888京都梓文斋刻本钥:清光绪12年重刊本心法:清光绪4年1878扬州文枢堂刻本90978-7-5357-8465-0喉科紫珍集清嘉庆9年1804京江尊仁堂刻本85978-7-5357-8456-8喉痧正的疫喉浅论正的:清光绪16年1890苏州曹氏刻本浅论:清光绪5年1879存吾春斋刻本70978-7-5357-8742-2审视瑶函请初刻本160978-7-5357-8459-9咽喉脉证通论喉科指掌通论:清道光21年刻本指掌:清乾隆22年1757刻本65978-7-5357-8460-5一草亭目科全书原机启微集一草亭:清康熙51年1712颍川鹿氏刻本原机:清嘉庆14年1809书业堂刻本65978-7-5357-8458-2尤氏喉科囊秘喉书尤氏:清嘉庆13年1808张氏刻本60978-7-5357-8461-2重楼玉钥白喉辨证重楼:清道光18年1838苏城喜墨斋初刻本白喉:清光绪6年1880黎培敬序刻本70978-7-5357-8462-9秘传眼科龙木论明万历7年1579刻本120978-7-5357-8464-3目经大成(上)清嘉庆22年1817达道堂刻本180目经大成(下)978-7-5357-8377-6针灸问对四库本75.00978-7-5357-8289-2针灸聚英(上)明嘉靖16年1537陶师文刻本120.00针灸聚英(下)978-7-5357-8379-0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明正统8年1443石刻拓本75.00978-7-5357-8378-3推拿广意清江阴学古山房刻本70.00978-7-5357-5973-3针经摘英集、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元刻本、四库本55.00978-7-5357-8300-4十四经发挥、太乙神针明万历吴琯刻《薛氏医案》本、清同治7年1868刻本55.00978-7-5357-8294-6厘正按摩要术清光绪15年1889张氏刻述古斋幼科新书本90.00978-7-5357-8286-1针灸大成(上)明万历29年1601赵文炳刻本265.00针灸大成(中)针灸大成(下)978-7-5357-8394-3备急灸法灸法秘传备急:清罗家杰十瓣同心兰室影宋刊本;灸法:清光绪9年1883刘氏乐善堂刻本55978-7-5357-8602-9窦太师流注指要赋针灸素难要旨窦太师:济生拔萃本要旨:日宝历3年大阪弘昭轩书林刻本上海乐善堂1887年重印90978-7-5357-8598-5神灸经纶清咸丰3年元刻本110978-7-5357-8419-3神应经传悟灵济录神应:明成化10年1474朝鲜重刊洪熙元年1425本传悟:清同治8年抄本95978-7-5357-8599-2针灸甲乙经上清末朱文震校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148针灸甲乙经下978-7-5357-8507-7养生月览、类修要诀、养生四要养、类:清精抄明万历22年《寿养丛书》本、四要:清康熙51年视履堂刻本60.00978-7-5357-8504-6饮膳正要、食色绅言、玉房秘诀明景泰七年刻本、明万历绣水沈氏刻本、清光绪33年双梅影庵丛书80.00978-7-5357-8467-4抱朴子内篇、修龄要旨明嘉靖44年1565鲁藩本、涵芬楼影清道光11年六安晁氏木活字本100.00978-7-5357-8506-0调疾饮食辨、勿药元诠1、清道光3年1823经国堂本2清嘉庆4年1799医方集解本130978-7-5357-8469-8三元参赞延寿书、老老恒言、赤凤髓1明《正统道藏》本2清同治9年1870刻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80978-7-5357-8502-2山居四要明万历20年寿养丛书本50978-7-5357-8503-9寿亲养老新书清同治9年1870刻本80978-7-5357-8468-1泰定养生论、养性延命录、逍遥子导引诀1日本天保6年影抄明正德4年1509刊本2道藏本3明万历25年1597刊本夷门广牍105978-7-5357-8500-8卫生汇录清抄本(故宫孤本)80978-7-5357-8501-5香奁润色寿世青编1清人精抄明万历寿养丛书本2清康熙47年1708《士材三书》本80978-7-5357-8505-3遵生八笺一明万历19年1591高濂自刊本540遵生八笺二遵生八笺三遵生八笺四978-7-5357-8570-1卫生编清乾隆2年1737刻本(孤本)60978-7-5357-8403-2医贯清康熙26年1687天盖楼刻本120.00978-7-5357-8408-7医学发明客尘医话明万历刻本、清嘉庆8年1803刻本60.00978-7-5357-8541-1芷园臆草存案、医贯砭清乾隆30年1765刻本、清雍正5年1727至乾隆29年1764刻本半松斋藏板徐氏医书六种55.00978-7-5357-8530-5壶中医相论、壶中药方便、百度解壶中:清道光1829吴氏合刊本;百毒解:清道光12年1832先慎堂刻本70.00978-7-5357-8511-4笔花医镜清光绪20年1894延清崇文坊刻本80.00978-7-5357-8535-0医说(上)宋刻本180.00医说(下)978-7-5357-8510-7折肱漫录清乾隆59年1794修敬堂刻本70.00978-7-5357-8532-9医学源流论四库本70.00978-7-5357-8539-8续医说日本万治元年1658刻本60.00978-7-5357-8392-9吴鞠通医案民国裘氏刻医药丛书本128.00978-7-5357-8540-4推求师意、医略正误师意:明嘉靖13年1534刻本;医略:明嘉靖刻本68.00978-7-5357-8296-0读医随笔清光绪24年1898皖南建德周氏刻本108.00978-7-5357-8531-2三合集清康熙38年1699江宁汪琦刻98.00978-7-5357-8410-0医经溯洄集、洄溪医案溯洄:四库本;洄溪:清咸丰7年1857刻本85.00978-7-5357-8381-3名医类案(上)四库本360.00名医类案(中)名医类案(下)978-7-5357-8412-4研经言清光绪5年1879月河莫氏刻本90.00978-7-5357-8542-8医经正本书、侣山堂类辩医经:明初刻本;侣山堂:清乾隆33年1768宝笏楼刻本70.00978-7-5357-8406-3医学读书记、慎疾刍言读书:清嘉庆19年1814刻本松风阁藏板;慎疾刍言:清道光28年1848长洲谢嘉孚契兰堂刻本68.00978-7-5357-8407-0冷庐医话清光绪23年丁酉(1897)刻本乌程庞氏藏板90.00978-7-5357-8524-4扁鹊仓公列传、医故扁鹊:日本嘉永3年庚戌(1850)存诚药室据宋建安黄善夫刻本影印本;医故:清光绪平江梓文阁刻书带草堂丛书本76.00978-7-5357-8474-2巢氏诸病源候论上元刻本280巢氏诸病源候论下978-7-5357-8478-0类证治裁(上)清咸丰元年研经堂初刻本210类证治裁(中)类证治裁(下)978-7-5357-8476-6石室秘录清康熙刻本翰宝楼藏板140978-7-5357-8777-4卫生宝鉴明嘉靖14年1535明德堂刊本180978-7-5357-8472-8血证论怪疴单1清光绪16年1890唐氏家藏版2明万历25年《夷门广牍》版110978-7-5357-8741-5医学纲目一明嘉靖44年1565曹灼刊本830医学纲目二医学纲目三医学纲目四医学纲目五医学纲目六978-7-5357-8475-9云林神彀明万历25年1597刻本70978-7-5357-8477-3景岳全书一清乾隆33年1768藜照楼藏版630景岳全书二景岳全书三景岳全书四景岳全书五景岳全书六978-7-5357-8124-6先醒斋笔记中藏经1明万历43年1615丁元荐刻本2清嘉庆13年1808孙星衍校勘本100978-7-5357-8470-4医学心悟清雍正10年1732慎德堂刻本150978-7-5357-8612-8医学源流古今医史1日本宽永9年1632刻本2清抄本98978-7-5357-8471-1医学正传(上)明嘉靖10年1531刻本258医学正传(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存 在版 本 众 多 的单 行 刊本 , 有 的至今 仍 被 学 者们 反 复校勘 出版 , 这 样 读 者 便 可 自由选 择 各 种 单 行 刊
子 目医书两种 , 其中《 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 有5 O
余种不同版本的单行刊本 , 《 雷公炮制药性解》 有3 O 余 种不同版本的单行 刊本 , 且两本医籍 均被《 中国 医学大成》 收录, 可见两 书影 响力之大 , 流传 之广 泛, 故 当今读者想要寻书研读 , 选择面很广 , 非常便 利 。又如《 妇婴宝鉴》 , 《 总 目》 载此书仅存清同治十
整理 中医古籍 丛书子 目医书的单 行情况 , 以 《 中国中医古籍总 目》 ( 以下简称《 总 目》 ) 为主要依
据, 故未见单行刊本 , 仅针对该总 目的载录情况 , 或
基 金项 目: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项 目资助 ( 编号 : 1 1 Y S 7 9 )
说 是仅存 的孤 本 , 然其所收子 目《 达生编》 、 《 遂生
以保 存 和流传 的功能 。 我 们 在 阅读 时 , 面 对卷 帙 浩 繁 的丛 书 和 统括 全
许 民间另有 藏本 而隐匿不可见者 , 因此 不记作 “ 亡
佚” 、 “ 未 刊” , 以“ 未见 ” 描述 。通 过全 面系统 地梳 理 ,
对中医古籍丛书子 目 原书的单行情况论述如下。
中医 文献 杂 海 中 医药大 学 图书信 息 中心 ( 上海, 2 0 1 2 0 3 ) 黄 晓华 朱继 峰
摘要: 梳 理 中医古籍 丛书的子 目原书刊行 情况 , 即厘清丛 书子 目原 书有无单行刊本 , 是把卷 帙浩繁 的中 医古籍 丛书简单化 的一个过程 。文 中举例 分析 了丛 书本 与单行刊本 并存 、 子 目原 书未见单行刊本 两种 情况产 生的各种原
年( 1 8 7 1 年) 诚 希 堂 藏板 刻 本 1 种, 故 从丛 书层 面 上
本, 或选择丛 书本进行研究 。而若丛书所收 医籍 , 未见单独刊行 的情况 , 但因存于丛 书中得以流传下 来, 这时 要读此 书便 非取 丛 书不可 , 而该 丛 书保存 医 书, 传承学术的价值便显得尤其珍贵了。
因, 并指导读者如何根据 不同情 况选 用丛书 , 为更便捷地查检使 用丛书、 选择 古籍版本提供思路 。 关键词 : 中医古籍丛 书 子目 丛书本 单行 本
丛书是把两种或两种 以上各 自独立的著作按 照某种原则汇编刊刻为一书 , 每部丛 书均有一个总 的书名 以统括全书 , 而其所 收录的子 目亦分别有各 自的书名 。中医古籍丛书便是收录古代医籍 的专 科性丛书 , 具备了汇集 、 辑佚 中医古籍文献 , 使其得
均 次 于冯 本 , 错 讹 亦 多 于冯 本 , 更 象 是 冯 本 的 翻 刻
小而实用价值极高 , 被多次重刊。据 《 总 目》 记载 , 民国以前有该书各种不同版本共 1 0 3 种, 而把《 达生 编》 作为子 目收录的丛书又达 2 3 种之 多, 如与其他
妇科专著汇编为《 四生合编》 、 《 保生篇》 、 《 达生保婴 汇编》 等妇 产 科 专 科 丛 书 , 也 曾 与其 他 医著 汇 编 为
《 灵枢悬解 》 、 《 难经悬解》 , 皆有单行刊本存世 。其 中据《 总目 》 所载 , 《 难经悬解》 存 国家图书馆所藏的 “ 清乾隆刻本 ” , 新近出版的《 黄元御著作 十三种》 在
编校 说 明 中对 这 一 版 本进 行 过 考 察 , 并质疑 : “ ( 此
本) 并未署有刊刻年代 与刊刻者 。除正文外 , 此刻 本 只载有黄 氏的 自序 , 此本定为 ‘ 清乾隆刻本 ’ 恐因 此序后署 ‘ 乾隆二十一年 ’ 。此本清晰工整的程度
编》 、 《 福幼编》 , 均有广为流传 的单行刊本 , 并且也收
录于其他多种丛书中, 故获取以上三书非常便利。

1 3 —
Q 生箜鱼 塑
从丛书子 目的角度而言 , 在历代 的流传 中, 医 籍再版的频率 与收入丛 书的情况可 以表 明该书的 社会影响力。如亟斋居士《 达生编》 , 它是清代一部 著名的产科专著 , 著者称“ 此编专为难产而设 ” , 书 中总 结 的 临产 六 字 真 言 “ 睡、 忍痛 、 慢临盆” 对 今 天 的临产孕妇还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 该 书因篇 幅短 ( 1 8 8 0 年) 阳湖冯 氏刻本 , 其 收书3 种, 《 素问悬解》 、
本, 故此本是否为乾隆刻本 尚且存疑 。 ” 除去存疑 的《 难经悬解》 “ 乾隆本 ” , 现存《 黄氏遗书三种》 阳湖 冯 氏刻本 , 是现存最早的版本 , 此后各书 的单行刊 本均 以此本为祖本进行翻刻 , 故该丛书能够提供精 本善本 , 在后世整理黄氏医书时常常被选作底本进
综合性 医学丛 书如《 医林 指月》 、 《 寿世汇编》 等, 可
书的丛书书名 , 检索及利用都不够便利 。丛 书因其
汇 刊 多 种 独 立 著 作 的 特殊 性 , 在整理研究 时 , 不 仅 要 反 映丛 书本 身 的整体 情 况 , 更 关键 的是要 反 映它 所包 含 的子 目情 况 , 因此 对 中 医古籍 丛 书 子 目医书
单独刊行的情况进行 梳理 , 有利于合理地选 择和利 用丛 书中的子 目医书。若丛书所收医籍流传甚广 ,
丛 书本 与单 行刊 本并 存
现存 中医古籍丛书中 , 大部分收录当时社会 比 较重要 、 广为流传 的医籍 , 便于这些重要 的医学思 想更好地集 中和传承 。这些影响力显著的医籍 , 除 了广泛地被收入各种丛书外 , 在历代流传 中常抽 出 单刻 , 因此单行刊本也非常丰富 , 至今仍 能在多个 藏馆 中查见 , 读者便可以根据 自己的需求选择单行 本或丛书本进行研究 。如《 雷公炮制药性赋解》 , 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