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导引系列之“肾病候”“膀胱病候”导引法

一
一
一
一
简析 … 一 一 … 斜
膀 胱 为水 象 ,其 气在 冬 天 旺盛 足 太
今 人 练 习 不 必 拘 于次 数 , 可早 晚 各
阳属 于它 的经络 ,膀 胱是 。肾的腑 。人 所 食 10分钟 .病愈 为度
五 味 五谷 的津 液最 后 都会 流 入膀 胱 ,由膀
编 辑 I李 岱
胱 气 化而 进 入血 脉 ,以滋 养 骨髓 ;津 液 中 的糟粕 则进 入胞 中 ,化 为小便 。
膀 胱 气盛 为有 余 ,则 为热 病 .主 要症
状 有 尿路 不 畅 ,小 便 不通 ,下 腹 肿痛 ,这
是膀 胱气 实 所致 的疾 病 ,适 宜用 泻法 。膀
胱 气 不足 .则 容 易寒 气 留驻 膀胱 ,则 引 起
肾病候 ”导 引法
1 世泻 ,身 体 水 肿,喘 咳 ,汗 出.怕 风 , 面 包 发黑 ,小 便 黄 ,这 都 是 肾气 实 的表 现 , 直用 泻 法 治 疗 ;肾 气 不 足 ,则 手 足逆 冷, 倭背冷,胸 口疼 痛,耳 呜 耳聋 ,这 都 是 肾 气虚的表现 ,则适 合用 补法治疗。
跟 不 要离地 ,至 橄 致 后 ,呼气 .同时 身体
放 松 同 到 正 巾 , 手臂 仍 保 持 水 平 吸
一一 , 人眦 小他
』
J 】 :,I!IJ Ij热 .H ,,J、f-
{ 嗵 ./J、fl f铂l】I{ jJ .
fj圯 之 .
气转 腰 身 向有 ,练 习 右式 ,左 。各 21次 此导 引 法可 以去 除 膀胱 内 的冷 气 ,以 及慨 膝关 节 的活动 不 利 :
反复 J 练 7次 此 法 主要通 过 L捉 肾气 ,
介绍中医的书

介绍中医的书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对于想要了解中医的人来说,阅读一本介绍中医的书籍是个不错的选择。
下面我将介绍几本比较经典的中医书籍,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
1.《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医领域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所著,总结了中医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书中包括了对中医的基本概念、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的详细阐述,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说具有重要意义。
2.《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李时中所著的一部药物学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草药的种类、性味、功效等信息,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和应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过阅读《本草纲目》,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药物资源,并学习到中药的基本知识。
3.《针灸大成》《针灸大成》是我国古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所著的一本针灸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操作技巧和治疗方法,对于学习和掌握针灸技术有着重要作用。
通过阅读《针灸大成》,可以了解到针灸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
4.《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临床医学著作。
该书详细介绍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法,对于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通过阅读《诸病源候论》,可以了解到中医疾病分类的基本原则,以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方法。
5.《黄帝外经》《黄帝外经》是中医学家杨真期所著的一本外科学专著。
该书详细介绍了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手术技巧、创伤处理、疮疡治疗等内容。
通过阅读《黄帝外经》,可以了解到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方法,对于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技术非常有帮助。
中医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阅读介绍中医的书籍是了解中医的重要途径之一。
上述几本书籍涵盖了中医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临床,从内科到外科,都有所涉及。
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能够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医,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做出贡献。
《诸病源候论》大便病诸候导引法探析

摘要 : 诸病源候论》 大便病 诸候 ” 中记载 大便诸候共五种 : 《 “ 篇 包括 大便 难候 , 大便不通候 , 大便 失禁候 , 关格 大小便 不通候 , 大
小便 难 候 。其 中 大便 难 候 , 大便 不 通候 , 小便 难 候 分 别 附 了导 引 法 。 大 关 键 词 : 病 源候 论 ; 便 病 诸 候 ; 引 法 诸 大 导 中图 分 类 号 : 2 . R2 2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的发生 , 并非 唯 独痰可 致 。
《 诸病源候论》 中把大便病诸候分为五种 , 包括
大便 难候 、 便不 通 候 、 便 失禁 候 、 格 大小 便 不 大 大 关 通 、 小便 难 候 。其 中大便 难 候 、 便 不通 候 、 大 大 大小
便难候分别附了导引法 , 下面就对其导引法一一探
析。 1 大便 难候
原 文云 :偃 卧 , 两手 , “ 直 捻左 右胁 。除大便 难 、 盛 , 感 风邪 , 气 壅 遏 , 外 肺 湿郁 为热 , 则 寒 热兼 作 , 表 里则 瘀 浊 淫 蒸 , 血 腐 烂 , 而 为 脓 , 而 肺 脏 溃 营 化 久 败 。其 中风 热 、 热 作为 肺 痈 发生 的 因素 已为广 大 ” 痰 医家所 公认 。水 饮 、 寒 犯肺 所 致 肺 痈 还 有 待进 一 风 步学 习探讨 。
社 ,9 9:7 . 19 6 2
[] 9 尤怡. 匮要略心典 [ . 金 M] 北京 : 民军 医出版社 , 0 : . 人 2 95 0 8 [O 南京 中医学院. 1] 诸病源候 论校 释下册 [ . 二版. 京 : 民 M] 第 北 人
卫生 出版社 ,0 9:9 . 20 6 6
参考文献
诸病源候论病候导引法呼吸特点探析

[] 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07 3 ( )3 6 37 20 ,1 5 : — 6 . 6 [] 3 张登本 , 孙理军. 王冰 医学全 书[ . 京 : M] 北 中国中医药 出版 社 ,
20 6 0 6 1 2. 3
( 稿 日期 .0 11 ・ ) 收 2 1 ・11 5
江 西 中 医 学 院 学 报 2 1 1 月 第 2 卷 第 6 0 年 1 2 3 期
J RNA OF JA XIU V OU L I NG NI ERS T 0F C 01 12 o6 I Y T M2 1Vo. 3N .
提 出可 利 用 药 物 气 味 的升 降 浮 沉 之 性 进 而 治 愈 疾 病 。如 《 问 ・ 阳应 象 大论 》 :阴 味 出下 窍 , 素 阴 云 “ 阳 气 出上 窍 ” “ 厚 者 为 阴 , 为 阴之 阳 。气 厚 者 为 ;味 薄 阳 , 为 阳之 阴 。味 厚则 泄 , 则通 。气 薄 则 发 泄 , 薄 薄
厚 则发 热 ” “ 味 辛 甘 发 散 为 阳 , 苦 涌 泻 为 阴 ” ;气 酸 。
少 。常毒 之 性 , 大 毒 之性 一 等 , 小 毒之 性 一 等 , 减 加 所 伤 可知 也 。故 至 约必 止 之 , 以待 来 证 尔 。然 无 毒 之 性 , 虽 和平 , 性 久而 多 之 , 气有 偏 胜 , 有偏 绝 , 则 则
p t o e e i a d s n r me fT ah g n ss n y d o s o CM l sc n t e h soy o h n s d cn .T e b o i o v le a y d u o e t a me t ca is i h i r fC i e e me i i e h o k dd n ti ov n r g f rt r t n , s t n h e b tt e c l c in te ls ”h at u d n e meh d o ’ e l a u h o l t h o t e lh g i a c to ” r e o ’h at lw” u e n t e p e e t n a d t ame t fd s a e h s d i h rv n i r t n ie .B e t i g i t e o n e o s r ah n h s u d n c i fc r , n r s i o c a a trs c u g i i g a t n o o e o e pr tr h r ce it s s mma y c n b r n d p h g i a c a s a c o a y i r , a e mo e i — e t u d n e l w r e r h e Ke r s Ge e a r aie o h a s sa d S mp o fDi ay wo d : n r lT e t n t e C u e n y tms o s s s Gu d n e Meh d; s i o C a a tr t s e a y i c
《诸病源候论》外感热病析

的 内 容 虽 然 所 占 的 篇 幅 不 多 ( 9病 3 8候 ) 但 其 约 1 ,
病 者 , 寒 之类 也 。冬 伤 于寒 , 春 变 为 温 病 。 夏 变 伤 至
学 术 价 值 却 不 可 忽 视 。 以 下 就 该 书 中 外 感 热 病 的 内
容进行探讨 。
分 类 与 临 床 表 现
眠 ” 三 日, 阳受 病 , “ 胁 热 而 耳 聋 ” 四 日 , 阴 ; 少 见 胸 ; 太 受 病 , “ 满 而 嗌 干 ” 五 日, 阴受 病 , “ 见 腹 ; 少 见 口热 , 舌 干 , 而 引 饮 ” 六 日 , 阴受 病 , “ 满 而 囊 缩 ” 如 渴 ; 厥 见 烦 。
隋 ・巢 元 方 《 病 源 候 论 》 是 中 医 学 史 上 第 一 诸 , 部 病 因 、 理 、 候 学 专 著 。全 书 五 十 卷 , 十七 门 , 病 证 六
一
而 反 寒 , 时 应 热 而 反 冷 , 时 应 凉 而 反 热 , 时 应 夏 秋 冬 寒 而反 温 。 非其 时 而 有 其 气 , 以一 岁 之 中 , 无 长 是 病 少 , 相 似 者 , 则 时 行 之 气 也 。 又 认 为 从 春 分 后 至 率 此 ” 秋 分 前 , 有 暴 寒 者 , 为 时 行 寒 疫 ( 名 时 行 伤 天 皆 一
杀 厉 之气 也 , 病 者 , 伤 寒 。 在 “ 病 之法 ” 也 指 即 为 ” 相 中
病 。此 外 “ 冬 复 有 非 节 之 暖 , 为 冬 温 之 毒 ” 亦 为 其 名 ,
温 病 。还 阐述 了《 问 ・ 热 病 论 》 素 评 的阴 阳交 n 等 。
《 病 源候 论 》 论 述 了疫 疠 病 的 内容 , 出 “ 诸 还 指 其 病 与 时 气 、 、 等 病 相 类 , 由 一 岁 之 内 , 气 不 温 热 皆 节 和 , 暑 乖 候 , 有 暴 风 疾 雨 , 露 不 散 , 民 多 疾 寒 或 雾 则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导引法探析

里之证 , 有心烦心悸 。少 阳头痛 , 不能发汗 , 虽为伤寒 ,
但要 以和解少阳来治。
4 辨厥 阴 病
统观 以上条 文不难发 现 , 《 伤寒论 》 中六经头痛 皆 为寒邪所致 , 此为不通则 痛 。还有 一些为气血衰少 导
致 的不荣则 痛 。治疗 头痛一是要从 驱邪 , 尤其是寒 邪
医 学 影 响 较 大 。 本 文 就 该 书 记 述 的腹 胀 病 候 导 引 法 进 行简 要探 析 。
状, 出现谵 语 。胃气和则愈 , 胃气不 和 , 则仍 为半表半
பைடு நூலகம்
《 诸病源候论 》 在“ 腹病诸候 ” 篇 中记述腹胀诸 证共 4 候, 列举 了 4 种 导引 法 即 : 按 摩 冲脉法 、 吐
江西 中医药 2 0 1 3 年7 月第 7 期总4 4 卷第 3 6 7 期
《 诸病源候论》腹胀候导引法探析
★ 钟伟 荀军锋 李瑞 曼 指导: 章文春 。( 1 . 江西中医学院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南 昌 3 3 0 0 0 6 ;2 . 江西 中医学院 2 0 1 0 级硕士研究生 南 昌 3 3 0 0 0 6 ;3 . 江西 中医学院 南 昌 3 3 0 0 0 6 )
为主 ; 二是 要考虑 到经络 的气血 的衰少导致的头痛 , 要 补其不足。
参考文献
《 伤寒论 ・ 辨厥 阴病脉证并 治第 十- -} 日: “ 干呕 吐 涎沫, 头痛者 , 吴茱萸汤主之。 ” 《 注解伤寒论》 日: “ 干呕 吐涎沫者 , 里寒 也 。头痛者 , 寒气上攻也 。与吴茱萸汤 温里散寒 。 ” 《 伤寒来 苏集》 日: “ 呕而无物 , 胃虚可知矣 , 吐唯涎沫 , 胃寒 可知矣 , 头痛者 , 阳气不足 , 阴寒得 以乘 之也 。吴茱萸 汤温 中益 气 , 升阳散寒 , 呕痛尽除矣 。干
_中医古籍中“酒癖”的病因病机探讨

2006Vol.7No.4山西中医学院学报“酒癖”一病是由长期饮酒引起,其主要症状为胁肋胀痛或胁下痞块、腹胀便溏、纳呆、神疲乏力等。
根据其症状来看,此病大致相当于西医的酒精性肝硬化一病。
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卷二十)·癖病诸候》中提出“酒癖”的病名:“夫酒癖者,因大饮酒后,渴而引饮无度,酒与饮俱不散,停滞在于胁肋下,结聚成癖,时时而痛,因即呼为酒癖。
间特点来分类外感热病的方法只存在于《伤寒论》当中,加之叙述太简,多被后人所误解。
2六时是一种动态的自然天时《周髀算经》说:“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冬至日出辰而入申,……夏至日出寅而入戌。
”意思是说,一年四季昼夜长短是不一样的,春分、秋分之时,白天和黑夜相等,漏壶(古代记时钟)的指针日落时正好处在西边的中点酉时这个刻度上,日出时正好指在东边的中点卯时这个刻度上;而到了冬至,指针到了辰时,太阳才出来,指针刚到申时,太阳就落山了;到了夏至,指针刚指寅时,太阳就出来了,指针到了戌时,太阳才落山。
《内经》云:“临病之工宜需两审也。
”季节不同,地点不同,六时所主时段是有变化的。
因此,《伤寒论》的六时是一动态天时。
从寅至辰上,在不同季节和地点,均是一个起始时间,是在其“上”,而非在其间,从六时的不相连接上也可反证这一点。
3六证是与病时、病位、病性相统一的纲领性脉证日本人喜多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本论所谓三阴三阳,所以标病位也。
阳刚阴柔、阳动阴静、阳热阴寒、阳实阴虚是既常理,凡病属阳属热属实者,谓之三阳,属阴属寒属虚者,谓之三阴。
”近代许多医家多从之,并加以发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论治内容。
但需要指出的是,他混淆了六病和六证两个概念,忽略了六时在外感热病分类上的重要意义。
六病只是一个病时概念,以区分伤寒病的发热类型和时间特点,以及同一方证由于病时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阳明病、少阴病、厥阴病的吴茱萸汤证;阳明病、少阴病的大承气汤证等等。
隋唐名医巢元方的故事

隋唐名医巢元方的故事*导读:隋唐名医巢元方的故事,巢元方,隋代着名医学家,太医博士,约生活于公元6-7世纪间,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下面一起来看看隋唐名医巢元方的故事。
*隋唐名医巢元方的故事隋代太医博士。
创补养宣导法。
广泛运用导引法于医疗。
撰《养生方导引法》,论述一千七百二十七钟病候,大都附补养宣导法,以代药品。
如风痹手足不随候,其补养宣导法:左右拱手,两臂不息九通,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
对发展医疗体操有积极贡献。
巢元方约生活于隋唐年间,籍贯、生卒年均不详,一说为西华人。
巢元方在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5)医事活动频繁,任太医博士,业绩卓着。
然而《隋书》无巢氏传记,仅宋代传奇小说《开河记》有一段关于巢氏的记载。
说隋大业五年八月,开凿运河总管患风逆症,隋炀帝命太医令巢元方往视得疗。
虽然巢元方的生平事迹缺乏史料记载而混没于历史的尘封中,但巢元方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伟大贡献,却以他殚精竭虑主持编纂整理的中医病因学巨着《诸病源候论》为载,而永垂史册。
《诸病源候论》又称《巢氏病源》,足见巢元方对这部巨着问世刊行之功高不可没。
《诸病源候论》全书50卷,按病因证候分为67门,共载列专论1720条。
书中每条专论包括疾病发生原因、病理转、病变表现,专论后附有导引按等外治方法,却不同于历代方书那样列法载方,以示本部巨着专为探讨诸病之源、候而设。
《诸病源候论》问世,标志着中医病因学、证候学理论得以系统建立。
它荟萃精说,沉研精理,形脉证治,罔不该集,唐代孙思邈撰着《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着《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惠方》,其中关于疾病病因及证候的论述及分析,大都以《诸病源候论》为宗。
*《诸病源候论》的医学成就和贡献主要有以下特点*1、书中主论病因证候,不载方药:书中以病为纲,每类疾病之下,分述病证概念、病因、病机、和证候。
收罗病证之全前所未见,对病因病理的阐系和对证候的描述具有较高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诸病源候论
图 1 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总论五十卷(隋)巢元方撰 元刻本 国家图书馆
《诸病源候论》是隋代巢元方编著的我国第一部论述疾病病因和证候的专著。
巢元方(约550—630),隋代医学家。
大业中任太医博士,大业六年(610)奉诏主持编著《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又名《诸病源候总论》、《巢氏诸病源候论》、《巢氏诸病源候总论》,简称《巢氏病源》。
此书是我国第一部证候学专著。
书中卷一至二十七为内科诸疾;卷二十八至三十为五官科诸疾;卷三十一至三十六为外科和伤科诸疾;卷三十七至四十四为妇产科诸疾;卷四十五至五十为小儿科诸疾。
共计71类疾病,1739种病证。
全书内容强调以病为纲,以证为目。
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各种病证,再论概念、病因和证候,有些病证之后还附有“养生导引法”。
书中对于传染病病因的认识,突破六淫学说,认为其病因是感受外界有害物质——“乖戾之气”所致,造成互相传染,并且可以用“预防药”来预防。
对于疥的病因,指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对炭疽的病因,认为是由于人先有疮而后接触牲畜传染;对于漆疮等过敏性疾病,指出与人的禀赋素质有关。
书中对小儿护理提出“田舍小儿,任其自然,皆得无横夭”,妇女怀孕期间应劳逸适度,以使“骨气强,胎养盛”。
此外,书中对于疾病症状的描述也颇为详尽。
《诸病源候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
唐代孙思邈所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焘编著的《外台秘要》,宋代大型方书《太平圣惠方》等,都引用了《诸病源候论》中的有关内容。
宋代课试医士时,常以《诸病源候论》中的内容作为命题依据。
宋以后的医家著作,在探讨病源证候时,亦多以《诸病源候论》为基础。
《诸病源候论》国内现存20多种版本,如元刻本,明嘉靖歙岩镇主一斋刻本,明嘉靖聚奎堂刻本,明万历新安吴勉学校刻本,明抄本,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抄本,清嘉庆十四年(1809)吴门经义斋胡益谦校刻本,清光绪元年(1875)湖北崇文书局刻本等。
此元刻本为该书现存最早版本。
参考文献: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年。
段逸山:《诸病源候论通检》,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
乔文彪、孙理军:《〈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