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习语翻译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作者:顾菁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69期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习语是民族文化的沉淀,通过习语翻译训练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涵,促进英语教学。习语翻译中,反映出中西方国家地域政治、社会生活、文化意象、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别。教师需要通过一定方式的习语翻译训练,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掌握一些翻译技巧。

关键词:文化背景知识习语翻译文化因素翻译技巧

一、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知识传授的重要性

所谓文化,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就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 1832-1917)所认为的:包括社会成员的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尚在内的,作为社会成员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和习惯”的综合体。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表达社会成员的“能力和习惯”,直接或间接表现这个社会的文化信息。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语言的生存发展都离不开其赖以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而社会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和表达能力。因此,英语教学更应侧重于区别目的语文化内涵与本国语中的文化内涵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特殊用法。要做到这一点,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与土生土长的英语国家的人所处的地域环境、历史传统不同,所接受的政治、宗教、民俗不同,即文化背景不同。正是由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差异,我们不能准确地领会英语中某些语句的真正含义,造成误解。例如:“The boss’s girl Friday called me.”是一篇英语短文中的一句话。此句中“girl Friday”是英国的一个俗语,尽管很多学生看过或读过英国小说家Daniel Defoe所写的Robinson Crusoe《鲁滨孙漂流记》的电影或小说,但还是联想不到《鲁滨孙漂流记》中“man Friday”的确切涵义是“忠实的仆人、忠实的助手”的意思。有76%学生从字面上把此句理解成了“老板的女儿星期五打电话给我”。事实上,这篇短文的作者是从《鲁滨孙漂流记》中寻章摘句,信手借用来而已。此句应译成“老板的女秘书打电话给我”。可见,不熟悉目的语的文化背景知识,望文生义是要闹笑话的。

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中应重视习语翻译的训练

各个民族都有共性和个性的东西,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的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出现了完全重叠、部分重叠、文化空缺甚至冲突的现象。英语学习者只有对英汉两种文化特征的相似及差异大小心中有数,才能把握语言的真正涵义,习语的翻译最能说明问题。习语又称熟语,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成语、俗语、谚语等,是一种在意义上和结构上都比较稳定的语言结构,这种结构上的稳定性归根到底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沉淀。以汉语为例,汉语这种语言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人们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按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给自己使

用的语言打上了烙印。每一代人在接受上一代人的语言传递时并非全盘接受,而是一个扬弃的过程,即语言中合理、优秀的部分流传下来,而不甚合理、不合时宜的部分就被弃而不用了。这样一代又一代,语言流传至今,始终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过去的历史文化沉淀到了语言中,并成了语言中比较稳定的部分。习语之所以最能鲜明地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和这种文化沉积是分不开的。著名的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书中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以及文化对词义、习语含义的影响如此带有普遍性,以至于在不仔细考虑语言文化背景的情况下,任何文本都无法恰当地加以理解”(Nida,1993)。

三、文化因素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1.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社会语言学家们认为:语言与语境、文化、社会是不能分割的。不同的民族,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物质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必然存在各自独特的民族个性,使语言富有浓厚的民族色彩。例如:You’re American,aren’t you?As apple pie.学生的译文是: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像苹果馅饼。译文令人费解。applepie是美国人最爱吃的一种食品,回话人用“苹果馅饼”这个词比喻自己是一个“地道的美国人”。英语中有个词叫bridal shower,若将其译为“新娘淋浴”,便是一种误译,因为在英美国家,bridal shower是指新娘在出嫁前家人为她举行的点心茶话会(high tea party),一般只允许妇女参加,新娘的女友们常常给她赠送一些小礼品。笔者认为,bridal shower可译为中国民间所举行的“待嫁酒会”。与bridal shower相对应的还有一个英文词:b achelor’s party,意指新郎在娶亲前一两天所举行的茶话会或酒会,一般只允许男子参加。如果将其译为“单身汉聚会”,则属于误译。笔者建议,可将bachelor’s party译为“告别单身汉酒会”。

2.文化意象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

文化意象是不同民族或社团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认知图式。英汉两个民族因生活环境与生活经历不同,在词义联想与文化意象上必然存在一些差异。中国人看到“红娘”一词,往往会联想到中国古典名著《西厢记》中的一个丫环,她促成了小姐莺莺与读书人张生的结合;但外国人看到go-between或match-maker时,其大脑中就不可能产生类似的文化意象。西方人见到The Millky Way时,往往会联想到“赫拉的乳汁”,而中国人看到“银河”一词,就会联想到“牛郎和织女的故事”。例如:“A married woman hops in the hay.”该句的正确译文是:“红杏出墙”。这是钱歌川先生的佳译。“红杏出墙”的喻义为:已婚女子寻风流。英文句子使人联想到英国乡村庄园的贵妇人在干草堆里与情人寻欢作乐的情景,实属绝妙,且展示了不同的文化意象。又如,He is changing to Rip Van Winkle.如果仅仅从字面上直接理解,就错误地理解为“他正在变成瑞普凡·温克尔”。但是Rip Van Winkle一语是美国作家欧文小说中的主人公,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Rip Van Winkle为逃避妻子的凶悍,遁入深山,沉睡20年,醒来回到家发现房毁妻亡,人世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美国家喻户晓的故事,而Rip Van Winkle一语也成了“落后时代的人”的代名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