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11)
(一)名词解释(111)

DIC(一)名词解释(1~1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 factor)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4.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5.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8.显性(overt)DIC9.可控型显性DIC10.非控型显性DIC11.非显性(non-overt)DIC(二)选择题(1~39)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C.激活FVIII2.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A.释放Ca2+ D.释放FⅦ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C.提供PL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A.FPA和FPB D.FgDPB.sFM E.FbDPC.PAF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B.MODS5.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C.代谢性疾病6.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C.FⅪ被大量激活7.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C.血液淤血8.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A.激活FⅩ D.激活FⅫB.激活FⅧ E.激活FⅤC.形成FⅦa-TF复合物9.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A.TM D.vWFB.FⅫ E.TFC.TXA210.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D.贫血B.休克 E.以上都不对C.MOF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12.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13.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C.激肽系统被激活14.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15.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1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D.慢性DIC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C.急性DIC早期1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C.微循环血流淤滞1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111个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111儿科学名词解释和大题 3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发育儿科学是研究和解决小儿生长发育的有关问题,包括体格生长、心理发育、心理性疾病的预防、儿童的学习困难、社交障碍、智能发育迟缓等。
2.胎儿期从精子和卵子结合、新生命的开始,直到小儿出生统称为胎儿期。
3.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4.围生期胎龄满28周(体重1000g)至生后7足天,称为围生期或围产期。
5.乳儿期出生后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
6.幼儿期1周岁后到满3周岁之前称为幼儿期。
7.学龄期从人小学起(6~7岁)到青春期(女12岁,男13岁)开始之前称为学龄期。
8.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为青春期,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但个体差异较大,也有种族差异。
四.简答题:1.新生儿期的特点是:①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易发生各种疾病;②发病及死亡率较高。
2.婴儿期的特点是:①生长发育最迅速;②需要摄人的热量和营养素特别高;③消化功能不完善,易发生消化紊乱和营养不良;④抗病能力弱,易患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
3.幼儿期的特点为:①智能发育较前突出;②识别危险能力不足,易发生意外创伤和中毒;③自身免疫力仍低,传染病发病率较高。
4.小儿基础医学的特点:①解剖: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小儿在外观上不断发生变化,身体各部分成比例地改变,器官和各系统的发育均有一定的规律。
②生理生化:不同年龄的小儿有不同的生理、生化正常数值。
③病理:机体对病原体的反应因年龄的不同而有差异。
④免疫:小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尚未健全。
通过胎盘获得母体的抗体种类和数量有限,易患多种感染性疾病。
⑤营养代谢:小儿生长迅速、代谢旺盛,对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水的需要量比成人相对要大。
因小儿胃肠道功能尚未成熟,故易造成消化紊乱和营养缺乏。
5.小儿临床医学的特点是:小儿疾病的种类与成人不同,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疾病种亦不同,其临床表现也不同。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基础知识第一编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文学1、“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弹歌》出自《吴越春秋》;葛天氏之乐与《候人歌》出自《吕氏春秋》。
2、保存神话较多的材料《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
第二章《诗经》1 汉代采诗说(关于诗经编订情况):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何休《春秋公羊传》“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
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天子。
”2《诗经》内容上分1、祭祀诗全部收在三“颂”之中《维天之命》、《武》、《载芟》《閟宫》2、颂赞诗“大雅”中的《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3、怨刺诗《民劳》、《桑柔》、《节南山》、《小弁》)、《北山》等;4、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静女》、《野有蔓草》5、征役诗《载驰》、《采薇》、《无衣》(瞧书P34-50)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1、《尚书》:上古之书,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
以记言为主。
2、《春秋》:鲁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春秋时期重大史实。
上起鲁隐公元年(-722),下至鲁哀公十四年(-481),共二百四十年的史实。
(《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
《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与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3、《国语》: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大约成书于战国初年。
以记言为主。
记载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
(一般认为就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 来源:第四章先秦诸子散文1、《论语》:语录体散文。
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成书于战国初年,就是孔子的弟子与后学编纂而成。
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
今天所见《论语》就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与古文《论语》而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11

名词解释111

一、名词解释:1、气缸工作容积一一活塞上下止点之间的容积;2、发动机排量一一发动机各缸工作容积之和;3、工作循环一一发动机连续完成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工作过程称为一个工作循环;4、压缩比——发动机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比;5、点燃与压燃一一发动机可燃混合气着火靠火花塞点火的称为点燃,靠压缩后温度压力升高到着火点自行着火的称为压燃;6、爆燃一一汽油发动机未经点火而自燃,燃烧速度极快造成发动机敲缸、过热、功率下降及其它不良后果的现象;7、表面(灼热)点火一一汽油发动机未经火花塞点火,而是由积碳或其它高温点提前点火,产生敲缸、燃烧不良、功率下降、加速磨损等现象;由于提前着火,也称为早燃;8、缺火一一某一缸不点火;9、有效转矩一一发动机飞轮处输出的转矩(除去发动机内部消耗);10、有效功率一一发动机飞轮处输出的功率;11、负荷一一发动机输出功率与相同转速下最大(节气门全开时)的输出功率的比值(即负荷率)12、转速特性一一发动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功率Pe,转矩Te,耗油率be)随发动机转速n变化的规律;13、外特性(总功率特性)一一节气门全开时的速度特性;(节气门不全开时的速度特性称为部分特性);14、辛烷值一一评定汽油抗爆性的指标;15、点火提前角——汽油机点火时刻的曲轴转角比曲轴上死点的提前量;(喷油提前角——柴油机着火时刻的曲轴转角比曲轴上死点的提前量);16、功率混合气与经济混合气一一分别是过量空气系数为0.88和1.1的混合气;17、边界润滑和极压性——摩擦表面的油膜厚度小于0.3〜0.4 的润滑状态称为边界润滑;高温高压下的边界润滑称为极压润滑;机油在极压条件下的抗摩性称为极压性;18、升功率--- 内燃机平均每升排量发出的功率;19、比容积与比质量一一发动机外壳容积(或发动机干质量)与标定功率的比值;20、全浮式和半浮式活塞销一一发动机工作时活塞销与活塞及连杆之间都有相对转动的称为全浮式活塞销,活塞销与连杆之间相对固定的称为半浮式活塞销;21、充气效率(充量系数© c)---- 进气行程的实际进气质量与常温及一个大气压下气缸工作容积的最大充气质量之比。
《广告学概论》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1、公益广告2、商业广告3、感性广告4、千人成本5、亚广联6、媒体计划7、广告代理制8、广告主9、广告创意10、广告定位11、广告文案12、整合营销传播13、广告主体14、逆向创意法15、观念广告16、广告环境17、创意的垂直思考法18、广告提案19、广告20、品质定位21、直投广告22.广告策划23、形象广告24、4Ps、4Cs 和4Rs25.广告代理制二、问答题1、中国古代最主要的广告形式有哪几种?2、中国当代广告业是从哪一年开始恢复的?以什么电视台播出的人参桂酒和什么电视台播出的西铁城手表为标志?3、提炼广告主题应从哪些方面考虑?4、什么是广告创意的垂直思考法?5、为什么说消费者特性会影响广告表现?6、广告活动中的“AE”制是什么意思?7、什么是广告的功效定位?8、广告的积累性效果是指什么?9、为什么说社会文化环境对广告活动会产生影响?10、处于衰退期的产品广告应该如何做?11、什么是广告目标?企业广告目标有哪几种?12、广告创意中,“潜影淡出”是什么意思?13、确定广告目标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14、广告标语的主要创作方法有哪些?15、广告提案有什么作用?16、广告定位的核心是什么?17、广告的最终目标是什么?1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反映了古代什么样的广告形式?19、广告作品中为什么要有明确的广告主?20、广告标题有什么功能?21、什么是广告的千人成本?22、什么是广告环境?广告环境包括哪些层面?23.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4、小众广告媒体指哪些媒体?25、专业广告组织有哪些职能?26.如何实行传播手段一体化?三、填空题1、按照对消费者的影响程度,广告效果可分为:、、、。
2、推广组合是把、、、有效地组合的整体传播活动。
3、影响广告表现的因素有、、、。
4、广告定位的三种基本策略是:、、。
5、广告宣传的规模效应包括:、、、。
6、广告定位的两种方法是:、。
7、实体定位的三种基本方法是:、、。
畜产品加工111

一、名词解释:1、冷鲜肉:在(0±1℃),将肉温降低到冰点(-1.2 ℃)以上,保持0~7 ℃的肉。
2、冷却肉:经过一段时间的冷处理,保持低温0~4 ℃而不冻结的肉。
3、冷冻肉:经-23~-15 ℃冻结处理的肉。
4、胴体:肉畜经屠宰、放血后除去鬃毛、内脏、头、尾及四肢下部(腕及关节以下)后的躯体部分。
5、肉的嫩度:指肉在咀嚼或切割时所需的剪切力,表明了肉在被咀嚼时柔软、多汁和容易嚼烂的程度。
6、发酵肉制品:指在自然或人工控制条件下利用微生物发酵作用,产生具有特殊风味、色泽和质地,且具有较长保存期的肉制品。
7、肉的成熟:指动物屠宰后,随着时间的延长肉由柔软变僵硬,再变软而且风味也得以改善的过程。
8、灌肠制品:是以畜禽肉为原料,经腌制(或不腌制)、斩拌或绞碎而使肉成为块状、丁状或肉糜状态,经搅拌或滚揉后而灌入天然肠衣或人造肠衣内经烘烤、熟制和熏烟等工作而制成的熟制灌肠制品或不经腌制和熟制而加工成的需冷藏的生鲜肠。
9、异常乳:当乳牛受到饲养管理、疾病、气温以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时,乳的成分和性质往往发生变化,这种乳称作异常乳10、乳糖不耐症:部分人随着年龄增长,消化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分解和吸收乳糖,饮用牛乳后会出现呕吐、腹胀、腹泻等不适应症,称乳糖不耐症11、乳的标准化:调整乳中脂肪和无脂干物质之间的比例关系,使其符合制品的要求,一般把该过程成为乳的标准化。
12、液体乳:指以牛(羊)乳为原料,经净化、均质、杀菌处等处理后直接供应消费者饮用的乳制品。
13、灭菌乳:指牛乳在密闭系统连续流动中,进行135~150℃的高温及不少于1s的灭菌处理,杀灭乳中所有的微生物,这样的乳称为灭菌乳。
14、发酵剂:指生产发酵乳制品时所用的特定微生物培养物。
15、发酵乳制品:指乳或乳制品在特征菌的作用下发酵而成的酸性凝乳状产品。
16、酸乳:即在添加乳粉)的乳中,由于保加利亚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作用,经过乳酸发酵而制成凝乳状产品,成品中必须含有大量相应的活性微生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C(一)名词解释(1~11)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2.DIC的触发因素(triggering factor)3.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继发性纤溶)4.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general Shwartzman reaction,GSR)5.华-佛综合征(Waterhouse-Friderichsen syndrome)6.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7.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8.显性(overt)DIC9.可控型显性DIC10.非控型显性DIC11.非显性(non-overt)DIC(二)选择题(1~39)1.在磷脂表面的FXa-FVa-Ca2+复合物的作用是:A.激活前激肽释放酶(KK) D.激活FXIB.激活凝血酶原 E.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C.激活FVIII2.血小板在凝血系统的“瀑布”链中具有下列哪种主要作用:A.释放Ca2+ D.释放FⅦB.激活组织因子 E.提供vWFC.提供PL3.纤维蛋白原被纤溶酶降解后生成:A.FPA和FPB D.FgDPB.sFM E.FbDPC.PAF4.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发病中心环节是:A.广泛微血栓形成 D.凝血酶生成增加C.继发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E.凝血功能紊乱B.MODS5.在下列疾病中,哪一项是引起DIC最常见的疾病:A.恶性肿瘤 D.大手术创伤B.产科意外 E.感染性疾病C.代谢性疾病6.引起凝血酶生成增加导致DIC的主要机制是:A.组织因子大量入血 D.FⅫ被激活B.AT-Ⅲ活性下降 E.TFPI减少C.FⅪ被大量激活7.下列哪项不是DIC发生的直接原因:A.大量组织因子释放入血 D.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血细胞的大量破坏 E.促凝物质进入血液C.血液淤血8.组织损伤后释放出的TF,通过下列何种途径启动凝血系统:A.激活FⅩ D.激活FⅫB.激活FⅧ E.激活FⅤC.形成FⅦa-TF复合物9.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Ⅰb/Ⅸ通过下列哪个因子与胶原结合:A.TM D.vWFB.FⅫ E.TFC.TXA210.DIC患者最初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 D.贫血B.休克 E.以上都不对C.MOF11.严重创伤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是:A.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增高 D.组织因子大量入血B.大量RBC和血小板受损 E.活化凝血因子的清除功能受损C.继发于创伤性休克12.典型DIC的血液凝固性障碍过程常表现为:A.持续高凝状态 D.原发性低凝状态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 E.以上都不对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13.DIC晚期发生明显出血时,其主要的原因是:A.凝血系统被激活 D.血管的严重损伤B.补体系统被激活 E.纤溶系统激活,并远大于凝血活性C.激肽系统被激活14.继发性纤溶增强的主要实验室检测指标是:A.血浆中PA活性增高 D.血浆中出现大量的FDPs和D-二聚体B.血浆中纤溶酶活性增高 E.以上都不对C.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降低15.当异型输血造成急性溶血时,导致DIC的主要机制:A.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TF D.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P和TF B.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T-Ⅲ E.以上都对C.破损的RBC释放出大量ADP和红细胞素16.DIC患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的现象可见于:A.代偿型DIC D.慢性DICB.失代偿型DIC E.以上都不是C.急性DIC早期17.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 其主要原因是: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 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多C.微循环血流淤滞18.DIC时引起休克的主要机制:A.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减少 D.出血可影响血容量B.凝血系统、激肽系统和补体系统激活 E.以上都不对C.心肌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影响了心肌收缩力,引起心功能降低。
19.下列哪项是急性出血性胰腺炎发生DIC的主要原因:A.大量胰蛋白酶入血激活凝血酶原 D.发热和粒细胞破坏B.大量组织因子入血 E.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C.引起广泛的内皮细胞损伤20.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功能障碍时,易诱发DIC的因素是:A.循环血液中凝血抑制物减少 D.大量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生成增加 E.以上都不对C.循环血液中促凝物质清除减少21.全身性Shwartzman反应时,第一次注射小剂量内毒素的主要作用为:A.使动物体内凝血系统激活 D.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系统B.消耗体内凝血抑制物 E.消耗体内的纤溶酶C.使血管内皮系统广泛受损22.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 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 E.血管通透性增高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23.DIC产生的贫血属于:A.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B.失血性贫血 E.缺铁性贫血C.中毒性贫血2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其发生机制主要是:A.微血管内皮细胞大量受损 D.微血管内形成了大量微血栓B.小血管内血流淤滞 E.小血管强烈收缩C.纤维蛋白细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25.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试验) 是检测血浆中:A.纤维蛋白原的含量 D.D-二聚体B.纤维蛋白单体的含量 E.纤溶酶原激活物含量C.纤维蛋白降解产物26.D-二聚体是下列哪项的重要标志物:A.凝血酶激活 D.纤维蛋白原降解B.微血栓降解 E.AT-Ⅲ降解C.α-AP激活27.DIC的病理特征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血栓形成;C.继发性止、凝血功能障碍;D.原发性纤溶功能增强;E.以上都不对。
28.DIC时血液凝固性障碍表现为:A.血液凝固性增高;B.先高凝后转为低凝;C.先低凝后转为高凝;D.高凝、低凝同时发生;E.纤溶活性增高。
29.下列哪项不是引起DIC的直接原因?A.血管内皮细胞损伤;B.组织因子入血;C.血液高凝状态;D.白细胞大量激活或破坏;E.异物颗粒大量入血。
30.下列哪种物质不属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A.纤溶酶原(Plasminogen, PLg);B.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PA);C.尿激酶(UK, uPA);D.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抑制物(PAI);E.肝素。
31.急性DIC时各种凝血因子减少,其中减少最明显的是:A.凝血酶原;B.Ca2+;C.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bg);D.凝血因子X;E.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32.DIC发展过程中,激活纤溶系统的主要因素是:A.凝血因子Xa (FXa);B.凝血酶及FXa;C.激肽释放酶系统(HMWK, K, BK);D.激肽释放酶系统和纤溶酶原活化素(PAs);E.凝血因子XI。
33.子宫、肺等脏器手术或损伤时,易发生出血,其原因为该类脏:A.能释出抑制凝血酶的物质;B.血运特别丰富,不易形成凝血块;C.富含纤溶酶原激活物(或称活化素,PAs);D.能释放出大量PAI;E.富含肝素类物质。
34.DIC患者出血与下列哪种因素关系最为密切?A.肝合成凝血因子障碍;B.凝血因子大量消耗、破坏;C.白细胞激活和血管受损;D.抗凝血酶物质增多;E.血管通透性增高。
35.一般认为血小板数目为多少时,对DIC诊断有一定意义?A.< 250⨯109/L;B.< 200⨯109/L;C.< 150⨯109/L;D.< 100⨯109/L;E.< 50⨯109/L;36.急性DIC患者不可能出现下列哪项检测的结果?A.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B.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增多;C.凝血酶时间明显延长;D.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E.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37.对DIC治疗,下述哪一项原则是正确的?A.先治疗DIC,再处理原发病;B.对早期疑似DIC者即可用肝素作试验性治疗;C.一经确诊DIC,立即作抗凝治疗;D.DIC后期禁用肝素;E.在DIC早期需以抗纤溶药物做预防性纤溶抑制治疗。
38.DIC时促进凝血活化的主要原因是:A.血小板大量激活;B.抗凝血因子如蛋白C或ATIII明显缺乏;C.血液循环内出现大量组织因子;D.血液的激肽释放酶系统和FXII被激活;E.以上都不对。
39.DIC时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A.出血;B.休克;C.MOF;D.贫血;E.以上都不对。
答案:1B、2C、3D、4D、5E、6A、7C、8C、9D、10A、11D、12B、13E、14D、15C、16A、17B、18A、19A、20C、21D、22B、23A、24C、25C、26B、27C、28 B、29C、30E、31 C、32D、33C、34B、35D、36D、37C、38C、39 A、(三)填空题(1~13)1.获得性血小板数量异常的发生机制:、、。
2.如DIC患者存在出血体征,其意味病程进入或期,而凝血时间和复钙时间缩短DIC病程在期。
3.机体的止、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病环节有:、、。
4.纤溶系统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可以抑制t-PA和u-PA的活性;可以与Pln结合形成PAP,使Pln失去活性。
5.DIC的临床变化表现为明显、、和。
6.DIC引起出血机制有以下四个方面:、、和。
7.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受损,严重障碍,障碍,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
8.内源性凝血系统中所需的磷脂来自____________,而外源性凝血系统中所需的磷脂是由____________所提供。
9.急性严重的DIC发生后,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和。
10.影响DIC 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受损,严重障碍,障碍,以及不恰当使用纤溶抑制剂等。
11.DIC时能引起凝血系统激活的原因和机制有:、和。
12.DIC是一种性的以增高为基础、以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
13.典型DIC的临床经过有、和三期。
(四)是非题(1~5)1.血管因素引起的止、凝血功能障碍主要是先天或遗传性因素引起的。
2.DIC时,血管的破损和组织因子大量释放与表达是引起出血的直接重要机制。
3.DIC时,继发性纤溶功能增强和FDP大量产生是引起出血的重要机制。
4.DIC患者可有出血和溶血现象,并导致血容量减少和微血管病性贫血。
5.典型的DIC病人可依次经历高凝期、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期和消耗性低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