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苏轼的一生

合集下载

对苏轼一生的总结

对苏轼一生的总结

对苏轼一生的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独特而多才多艺的文化名人。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艰难困苦、官场风云和文学创作的辉煌时期,被誉为“文学巨星”。

苏轼的生平经历充满了曲折和波折。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具备出色的才华和学识。

然而,由于他的政治立场和言论与当时的朝廷政权不合,他多次被贬谪到偏远地区。

这些贬谪之地反而成为了他文学创作的源泉,他在这些地方度过了一段创作辉煌的时期。

苏轼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文笔优美、独特,作品以豪放洒脱、清新爽朗而著称。

他的诗歌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自然景色的赞赏和对人生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表达力。

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受到广泛的赞誉,其笔触细腻入微,富有感染力。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当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也影响了后世文人的创作风格和观念。

除了文学才华,苏轼还是一位出色的书法家和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以行草书和楷书最为著名,他的书法风格独具一格,笔力雄浑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画作同样充满了个人风格,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作品以勾勒轮廓和表现意境见长。

然而,苏轼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由于他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和言论,他多次被贬谪和罢官,经历了艰难的岁月。

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追求理想,并在文学创作中找到了安慰和满足。

他的一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由。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文学巨星,他的一生经历了艰难困苦,但他通过自己的才华和坚持,创作出了许多卓越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自己的时代,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启示,他的作品也将继续影响着后人的文学创作。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完整word版)解读苏轼的一生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对于苏轼的一生的感悟

对于苏轼的一生的感悟

对于苏轼的一生的感悟苏轼是中国宋代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被誉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挫折和奋斗,也充满了感悟和思考。

以下是我对苏轼一生感悟的一些思考:1. 人生波折多感悟苏轼一生遭遇了不少波折,从年轻时的科考失利,到中年时被贬谪到外地的艰辛,再到晚年时病魔缠身,身心俱疲。

在这些波折中,苏轼深刻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幻。

他曾经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句话表达了他在面对人生波折时,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2. 人生感悟需宽容苏轼一生在政治、文化、书法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在政治生涯中,曾因触及皇帝的敏感问题而遭到打压。

但他始终保持着宽容的心态,面对别人的指责和不满,总是以一种豁达、淡然的态度来应对。

这种宽容和豁达,使他在逆境中保持了一颗乐观、积极的心。

3. 人生奋斗需坚韧苏轼一生勤奋好学,在文学、书法、绘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他的一生,既有艰苦奋斗、永不言弃的精神,又有面对挫折、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使他在逆境中不断成长、进步。

4. 人生感悟需明悟苏轼在一生中,始终明悟人生的真谛。

他曾在《赤壁赋》中写道:“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生中的变化是无穷的,而我们应该以一种宽容、豁达的心态去面对,这样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总结来说,苏轼的一生充满了波折、挫折和奋斗,也充满了感悟和思考。

他对人生的感悟,既包括对人生的无常、变幻的感悟,也包括对宽容、坚韧、明悟的感悟。

这些感悟,对于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波折、挫折和奋斗时,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苏轼一生总结

苏轼一生总结

苏轼一生总结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文化评论家。

苏轼以多才多艺、文学造诣高超、豪放洒脱的作风,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位璀璨的文化巨星。

苏轼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苏轼出生自贵族家庭,家族背景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使他从小接触到了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学术思想。

在家庭的熏陶下,苏轼对文学和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培养自己的才华。

其次,苏轼在科举考试中多次获得高分,为他在政界和学术界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曾任职于官府,并有机会担任一些重要的职务,如知州、审官等。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潜心学习和思考,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经验。

再次,苏轼的文学成就以诗词、散文为主,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充满了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感悟和思考。

他的诗词如《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同时,苏轼还以其风格独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书画史上的传世名家。

此外,苏轼对社会和国家的关注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

他关注民生疾苦,倡导节俭、整顿官僚作风,提倡清明的政治道德。

他的一系列文章如《怀素帖》、《风筝谣》等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思考。

同时,他也关注国家的安危和发展,在书信和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旺的愿望和主张。

总的来说,苏轼一生以其多才多艺、广泛的学识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他的个性和思想。

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位思想家和评论家。

苏轼的一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辉煌篇章,他的作品将永远为后人所传颂和研究。

解读苏轼的一生

解读苏轼的一生

苏轼的一生简要概述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篱,是中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和思想家。

他的一生经历了政治沉浮、文学成就和个人遭遇多种变化,被后人誉为文坛巨子、北宋文化的代表人物之一。

苏轼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喜好书画。

他的文学才华早在少年时期就显露出来,其文风多样、博采众长,涉及诗、词、赋、文、书法、绘画等方面,作品属于北宋文学的高峰之一。

其代表作包括《东篱乐府》、《赤壁赋》、《江城子》、《水调歌头》等,风格清新自然、文笔流畅,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苏轼一生参与过多次政治斗争,先后被任命为文学馆校书郎、兵部员外郎、太原府知府等职位,但也多次遭到贬谪,包括流放岭南、迁居黄州、流放海南等。

尽管遭受种种打击和逆境,但苏轼并未放弃自己的文学追求,反而在流亡和困境中更加努力创作和思考,成就了众多经典佳作。

苏轼的一生也充满了个人遭遇和感悟,他痛苦地经历了多次家庭悲剧,如父亲的去世、兄长的流放、妻子的早逝等,但他从中汲取了不少人生哲理,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名言表达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苏轼是一位多才多艺、深具思想和艺术创造力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至今仍然流传在世人之间,被后人视为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苏轼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的理解

对苏轼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的理解

对苏轼半世颠沛流离一生诗情画意的理解
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

他的诗情画意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和他的墨画艺术上。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从小就饱受家族的困扰,虽然他的父亲是一位官员,但是因为政治斗争的影响,苏轼一家被贬谪多次,他也因此居无定所,颠沛流离。

然而,正是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经历,使得苏轼的诗情画意更加深厚。

苏轼对于自然的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常常渗透在他的诗歌中。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感慨。

他善于以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诗情画意更加浓郁。

苏轼的诗情画意也体现在他的墨画艺术上。

他擅长山水画和人物画,他的画作充满了诗意和意境。

他善于运用笔墨的各种技巧,使得他的画作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他的墨画作品常常表达出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意的思考和感悟。

苏轼的诗情画意不仅表现在他的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人生态度上。

尽管他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积极面对人生的起伏。

他的诗歌和画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展现出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艺术才华。

总之,苏轼半世颠沛流离的一生,使他的诗情画意更加深沉和丰富。

他通过诗歌和墨画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意的思考和感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才华和人生态度。

他的作品至今仍然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国文学史和艺术史上的重要宝贵遗产。

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苏轼对自己一生的总结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诗文大意:我的内心已然寂静无欲了,不会再为外物所动。

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无法拴系的小船。

有人问我平生的功业在何方,我自认为那就在黄州、惠州和儋州。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奔走四方,对沉浮荣辱保持旷达、冷静的态度,这在他的诗词中多有体现。

但是此诗出语惊人,开端便说自己心如死灰,乍看似与诗人一向旷达豪爽的性格很不相符,但是在了解了诗人的经历后,不难理解这是诗人此时真实的心理写照。

诗人在经受三番五次的打击后,对官场、对功名、对荣辱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看淡空花尘世,放轻昨日浮名”,是诗人当时非常自然的一种心理状态。

政治上的身不由己,身体上的力不从心,让诗人生出了这样一种心死之哀。

也许冥冥之中诗人预感到了生命即将走都尽头,作此诗时,是苏轼去世前两个月。

回首自己的一生,几起几落,失意坎坷,纵然有忠义填膺的浩瀚之气,也不得不化为壮志未酬的长长叹息。

多数时间,诗人只能慷慨悲歌,自叹飘零。

所以,接下来的“身如不系之舟”写到了一生中的飘泊不定,抒写羁旅漂泊的忧伤情怀。

但是,苏轼一生豪放旷达,在此暮年之时,他真的会在哀愁中沉沦吗?且看后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反忧伤情调,以久惯世路的旷达来取代人生失意的哀愁,又找回了从前的自己,这才是真正的苏轼。

诗人认为自己一生的功业,不在做礼部尚书或礼部员外郎时,更不在杭州、徐州、密州(作者曾在此三地做过知府)。

恰恰在被贬谪的黄州、惠州、儋州。

也许诗人已经认识到了,他最大的成就,不是在政治上,而是在文学创作和造福百姓方面。

恰恰是在他三次被贬谪的时候,他的文学创作有了一次又一次的飞跃。

而每到一地,他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造福当地百姓,与他们结下深厚的友谊,这才是最大的成就。

末两句,语带诙谐,有自我调侃的意味,却也深刻地传达了作者此刻的微妙心情。

也许苏轼自己也没料到,这首诗竟成为了他生命的绝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好,本人笔名为文刀,此次为你:解读苏轼的一生作为苏轼的眉山老乡,这两年我一直想写写我心中的苏轼,可一直没有下笔。

苏轼文风是行云流水,我今日也乱写一下,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了这个欠账。

中华三千年文人丛林,苏轼是我的最爱,凡是见到有关苏轼的书,我几乎都读都买。

唐宋八大家全集,浏览为主,只有苏轼全集唯一细读品味,这或许与我有苏轼眉山小老乡情结有关。

苏轼已经被古人写满了。

感谢宋代印刷术发达,宋人爱写日记、笔记,苏轼一生历史素材丰富,轶事多多。

作为有号召力的文化明星,苏轼也被今人写烂了。

中国人林语堂用英文写成《苏东坡传》,后人再反译为中文,不愧一代名传,文笔灿烂,摇曳多姿。

我看新出的刘小川的《苏东坡》和徐棻的《苏东坡和他的大宋朝》虽然篇幅大得多,与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相比,还是不是一个数量级。

大文人写大文人,时有神来之笔,实在难以超越。

刘小川写苏东坡,人物对话若彻底用四川话来写,也许更有味道。

徐棻写苏东坡,采用戏剧手法,虚构人物,如苏兴、江琥之类,又想历史写真,两难。

她还不如干脆写成一个电视连续剧剧本。

我看苏轼,千年后还有高分贝余响,杭州密州徐州黄州惠州儋州眉州都在抢夺这块金字招牌,不只因为他文学各个方面全能,更重要的是他人格完美,平易近人,风趣幽默,在大文豪中最有世俗凡人样、人间烟火味,很有大众亲和力。

他没有理学家那种假正经、伪道学味,可以亲切称他为我们的苏东坡。

苏轼是北宋高官,最高做到翰林学士知制浩,相当于国务院秘书长,离参知政事(总理级)差一点。

他是小皇帝的老师,又是高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时的秘书,可惜皇帝学生宋哲宗亲政后欺师。

看来他与张居正一样,师生关系没有搞好。

纵比来看,在宋代当文官最舒服,有官妓佐酒伴游,也许还陪睡。

苏轼本人长相清瘦,身高170厘米以上,比欧阳修人才强,又会诗词文赋,语言活泼风趣,因此更有女人缘。

我猜测身在后宫的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都有点暗恋他,皇帝宰相都有点嫉妒他。

他性激素水平似乎并不高,子女数量不如弟弟苏辙。

他性心理不变态,没有今日张二江之流大贪官大色官那样烂淫乱交,炫耀108数字心理。

他坦言世界上什么事最难,戒除性欲最难。

举例说苏武北海牧羊,九死一生之际,还不免为胡妇生子。

他说人生忍痛易,忍痒难。

只这一点,我看就比司马光、朱熹之类活得真实,洒脱得多。

苏轼会欣赏美女,美女也喜欢他。

他的戏诗“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让黄州歌女李琪不朽。

他的判词“这回还了相思债”让杭州色和尚了然被刑杀,九泉下也甘心。

刘小川说苏轼在徐州时代就收王朝云为妾,还浓笔重彩,摹写王朝云心态。

十四五岁的杭州女子,小小年纪,哪有那么复杂的单相思心理和嫉妒心态,她内心会与歌妓琴操、巫亮、王胜之、温超超等暗自较劲。

刘小川怕是先入为主,拔高了。

我看还是林语堂写得合理些,苏轼是在黄州时代才收用王朝云为侍妾。

我个人感觉苏轼八字有点问题,他似乎有克妻命。

原配王弗死得早,夫妻十年,26岁去世。

继配王闰之死得年轻,夫妻二十五年,46岁去世。

侍妾王朝云在黄州好不容易生了一个幺儿苏遁,苏轼很是高兴,写下唯一的洗儿诗: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可惜幺儿苏遁没有保住,十月夭殇,王朝云再没能生育,遗恨连绵。

夫妻生活约十五年,34岁去世。

三位夫人生不能与苏轼白头偕老,死后只有王闰之一人与老公异乡相伴。

苏轼本人,44岁似乎是个坎,农历7月28日似乎是他的凶日。

他的忌日是这一天,幺儿苏遁死是这一天,湖州任上被逮押送乌台也是这一天。

乌台诗案成为北宋朝野热议时事和千年文坛历史话题,苏轼大名得暴天下,得留后世。

我有时想,苏轼到湖州写谢表,何必写上““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之语。

现在应当承认这谢表写得确实有刺,有点瞧不起上级领导意思,是他自己主动挑事,让首都开封城内的上司借机整治他。

这些总理级小人物那时想不到这么一弄,历史定论是害己不利人。

乌台诗案中的小人群都臭名万年,贻害子孙。

余秋雨写《苏东坡突围》,更揭露了大科学家沈括伪君子两面派真面目。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倚。

没有乌台诗案,我看就没有大名赫赫的苏轼。

没有苏轼被发配到黄州监管,自食其力,耕耘东坡几年,苏轼更不会变成苏东坡,他一生文学成就要大打折扣,肯定没有念奴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中国文坛巅峰作品问世。

苏轼是黄州的大恩人,苏轼只是写: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就惹得后人起劲,硬要把赤壁大战发生地考证在此。

赤壁赋中黄州赤鼻矶显得高耸清新,实地路过一观,绝对有点失望,与宽阔的长江比起来,黄州赤壁一点也不漂亮不高峻。

我有时想文人一支笔确是厉害。

苏轼当徐州太守只有两年多,就把千年徐州州牧姓名全部压倒掩埋。

徐州城周群山,云龙山一点也不雄壮,因为有了苏轼的放鹤亭记,有了苏轼的醉卧石床轶事,就惹得乾隆爷、毛主席、胡耀邦都来登临。

现在山顶树起一群假鹤,成为徐州第一名胜。

苏轼农历1036年12月19日生于四川眉州纱縠行,属于半商半官家族。

在封建中国,纯农耕家庭哪里有经济实力培育文化子弟。

农贾双来才能起家,士商携手才能致富,这或许是一个历史规律。

苏轼农历1101年7月28日客死常州,虚岁66岁,恰与恩师欧阳修、敌友王安石同寿。

他自己怕也想不到,一生多难,乌台不死,惠州不死,儋州不死,半途回到常州却死了。

他末年能够渡海、渡岭,安全回北。

我感觉这可能与新皇帝宋徽宗比其哥哥有文化素养,喜欢文化人有关;也可能与他当年好心,把混混高俅介绍进了端王府有关。

这件好事在北宋灭亡后,在《水浒传》里就成为坏事了。

苏轼没有战略眼光,看人不准,没有预见,算他人生唯一弱点。

天佑善人,苏轼末年有幸见到了想方设法要治死他的章惇宰相被流放。

他写信给其子章援,饶恕并宽慰了这个嫉妒小人,给自己的人格画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想买田归老宜兴。

我想那时他有了提举成都玉局观的退休领薪职务,天若假其年,也许他会省亲回到四川眉山老家来看看祖屋祖坟。

可惜天绝善人,他没有活足70岁,临终也还脱达:“我平生未尝为恶,料不会坠入地狱”。

游览常州苏轼这个老乡临终地时,我心中一直有种别样的感觉。

苏轼幸运,年纪轻轻,1056年经川陕陆路出川到达汴梁,次年兄弟同考进士,就一举成名,苏轼还是榜眼。

宋朝国土小,人口少,重文轻武,进士我看历朝历代只有宋代最为好考,眉山宋代就出了886名进士,苏轼幸遇恩师欧阳修慧眼,他没有为拿到这块官场敲门砖而浪费人生大好年华。

他生于眉州,宦游各地,贬官各地,眉州汴梁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登州定州惠州儋州,足迹几乎遍布北宋疆土。

古今一理,当京官容易陷入人事旋涡,当外官则比较超脱,还有不用花私人钱到处旅游的好处。

苏轼在汴梁当大官感觉不舒服时就要求外任,这很明智。

我感觉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苏轼仕途顺利时,他写的诗词文赋一般比较平淡,只有处在贬官时期,他的作品才才气充溢,佳作涌出,后人最爱诵读。

哎,文人不做官,做官非文人。

苏轼末年自己评价自己: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是的,管制在黄州时,他醉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相与枕籍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流放在惠州时,他低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

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离开海南岛时,他高唱: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种人生豁达境地,我看前世无一,后世无二。

苏轼之后,明清两朝官员发配要远到云南腾冲、新疆伊犁、黑龙江宁古塔等地去。

明清皇帝们似乎从苏轼诗文中得到了启示,岭南风光很美丽,衣食住行都简易,荔枝可吃海可浴,哪有这种流放地。

苏轼的诗,喜用七言,博喻连篇,如游镇江金山寺、徐州百步洪等篇。

有时真有点嫌他炫材好博,他爱写诗,写得最多,三千多首,在宋诗中题材丰富。

可除了几首七绝脍炙人口:不识庐山真面目。

春江水暖鸭先知。

欲把西湖比西子。

望湖楼下水如天等,他的诗佳作不太多。

有唐代李白、杜甫摆在那里,苏轼他再有诗歌天才也无法超越。

苏轼的词,后世公认他是豪放派词人。

通览他三百余首词,我看他的豪放词就那众所周知的几首:江城子、浣溪沙、菩萨蛮、念奴娇、定风波。

苏轼本色我看还是属于婉约派,他的豪放词只是开创而已。

他的绝妙好词都是婉约型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

无情流水多情客。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李清照批评苏轼的词不太严格符合音律。

这正是苏轼高处。

他若依规依矩填词,象周邦彦那样,哪里写得出传唱千古的天籁好词来。

苏轼实可称为一代词圣。

苏轼的文,在唐宋八大家中,我看读起来最有味。

韩愈多谀墓之作,已经有了可厌的道学气。

柳宗元山水游记好,可惜格局小了点。

欧阳修生逢承平年代,歌功颂德之作多。

王安石性格古怪,文也古怪。

老苏和小苏文气不如大苏,三苏的议论文都算一个套路。

曾巩作品太少。

苏轼的文、赋实有李白诗歌风骨,他起首一般突兀,变化多端,一下子就能抓住读者,行文神秘莫测,结尾有时喜欢用歌行,如凡物皆有可观。

文起八代之衰。

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苏轼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他不喜欢做谀墓文,外快收入因此少了一大截。

他只对张方平、陈襄等七位对自己有大恩德的人才写墓志铭,估计也是义务。

他也不喜欢做序,因为他祖父名苏序,要避讳。

在不得不做序的时候,他一般改称引,这也少了一些润笔收入。

真要定评苏轼,我看可以仿照李白诗仙,给他一个苏轼文仙的称号。

苏轼的赋,他写得少;小品文,他写得多,如《东坡志林》。

赋基本上篇篇是极品,《前赤壁赋》的出世或许标志着赋的创作水平到了历史的珠穆朗玛峰,让前人和后人无可企及。

小品文,开了明、清、现代性灵一派,生趣盎然,乐天知命。

难怪林语堂要引苏轼为知音,单独为苏轼这个文人写传。

苏轼热爱生活,随遇而安,喜欢开玩笑,雅俗共赏,在今日肯定是一个编段子的高手。

他开弟弟苏辙玩笑: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开朋友陈慥玩笑: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后世冯梦龙《醒世恒言》更编出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说他开苏小妹玩笑: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新婚之夜苏小妹出题刁难“闭门推出窗前月”,新郎秦少游在苏轼帮助下才对出“投石冲开水底天”妙句。

可惜苏轼成年没有亲姐亲妹,他只有一个弟弟苏辙。

我最喜欢他与佛印等和尚斗机锋、逗和尚的故事,如狗啃河上骨,水流东坡诗。

如溪女方偷眼,山僧莫皱眉。

后人更生发出苏轼游览庙宇,小和尚先不认得。

最后他题联“坐,请坐,请上座;茶,敬茶,敬香茶”妙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更借力苏轼,编出讽刺和尚为僧、和尚、鬼乐宫、色中饿鬼的宝塔诗,这有点以偏概全,过分了。

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今后千年我看眉山也出不了苏轼这样的大文豪了。

眉山市以东坡老家为成乐高速公路标语牌,各种宣传资料号称三苏故里,我看着眼点只有大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