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方法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桥梁工程设计中,桥梁存在隐患的可能性十分重要,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灵活地使用各项技术指标,保证线型的均衡性、连续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外,要从桥梁设计理念、结构体系和构造的角度做好耐久性的设计,保证桥下的功能、视距和净空的要求。
现今人们对地震作用还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只从理论上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桥梁工程师要从震害中总结教训,凭借经验进行概念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
1分析桥梁震害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墩台位移使梁体由于预留搁置长度偏小,使得桥跨纵向位移超出支座长度而引起落梁破坏;(2)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抗剪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导致落梁;(3)配筋设计不当,承载力不足,引起结点部位破坏;(4)墩柱失效引起落梁破坏。
2桥梁抗震设计原则2合理的抗震设计,设计出的结构要求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好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抗震设计尽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场地选择原则: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②能力设计原则: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就是在不同构件和不同破坏模式间设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
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来自地震动造成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同时使结构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预防不能容忍的破坏。
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论文

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论文公路桥梁是连接道路的重要交通设施,其抗震设计对于确保交通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的相关问题。
首先,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地震荷载。
地震荷载是指地震时由于地震波作用在桥梁结构上的荷载。
地震荷载包括垂直向荷载和水平向荷载两个方面。
垂直向荷载是桥梁结构自重和交通载荷等引起的,而水平向荷载则是地震波作用在桥梁上所引起的。
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发生时的安全性,需要根据地震波的频率、幅值和方向等参数进行地震荷载计算。
其次,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需要选择合适的地震设计标准。
目前国内外常用的地震设计标准有我国《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美国《公路桥梁设计规范》、欧洲《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等。
这些标准在地震荷载计算、结构抗震设计和地震性能评估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和要求,设计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标准进行设计。
然后,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
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主要体现在结构的刚度、强度和耗能能力等方面。
刚度是指桥梁结构抵抗变形的能力,强度是指桥梁结构抵抗变形引起的破坏的能力,耗能能力是指桥梁结构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为了提高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增大截面尺寸、增加钢筋强度和配置耗能器等措施。
最后,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还需要进行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
抗震分析主要是通过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模拟等手段,对桥梁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受力性能进行研究。
抗震设计则是根据抗震分析的结果,确定桥梁结构的截面尺寸、材料参数和受力形式等设计要素。
总之,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是确保公路桥梁正常运行的重要措施。
通过合理选择地震设计标准、进行地震荷载计算、提高结构抗震性能和进行抗震分析和设计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公路桥梁的抗震能力,确保公路交通的安全性和畅通性。
桥梁结构的防震措施与改进

桥梁结构的防震措施与改进桥梁作为现代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和稳定性对人们出行的保障至关重要。
然而,在地震频发的地区,桥梁结构的抗震能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桥梁结构的防震措施和改进方面展开探讨,以期为桥梁工程的发展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桥梁结构在地震中的受力情况。
地震时,震源产生的地震波将传播到桥梁上,给桥梁结构带来巨大的振动力。
这种振动力会产生水平作用力和竖向作用力,对桥梁结构的稳定性产生威胁。
因此,针对这些受力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震措施来保证桥梁的安全。
其一,合理的设计是确保桥梁抗震能力的基础。
设计师应该根据地震分析和计算,确定桥梁的荷载、振动周期和抗震设防烈度等参数。
同时,还应根据桥梁的功能和形式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包括梁桥、拱桥、斜拉桥等,以及使用适当的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
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桥梁的抗震需求,并通过结构优化和加固来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其二,桥梁的抗震改进可以通过对现有结构的改造和加固来实现。
对于老旧桥梁,针对其存在的弱点进行加固是必要的。
例如,在桥墩和桥台的设计中,可以采用剪力墙、加强筋等措施来增加其抗震能力。
此外,在桥梁上设置减震装置,如橡胶支座、摩擦摆支座等,能够有效减缓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降低桥梁受力。
这些加固和改进措施能够使桥梁在地震中具有更好的抵抗力。
其三,科学合理地进行监测和维护是保证桥梁长期抗震性能的关键。
在桥梁建设完成之后,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桥梁的结构性能和受力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此外,定期维护桥梁也是至关重要的,包括检查桥梁的腐蚀、裂缝等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修复。
只有保持桥梁的良好状态,才能确保其在地震中的抗震能力。
在防震措施和改进方面,国际上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
例如,日本在地震频发的环境中,积累了丰富的桥梁抗震经验,提出了先进的防震技术和设计理念。
这些经验不仅对国内的桥梁工程具有参考价值,也对其他地区的桥梁工程起到了示范作用。
有关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的探讨

有关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的探讨摘要:由于地震灾害的发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有必要对桥梁的抗震设计进行研究。
本文结合笔者几年的工作经验,探讨分析了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以提高桥梁结构的防震和抗震效果。
关键词:桥梁加固抗震设计由于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
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若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笔者就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做以下探讨。
1、桥梁的震害类型分析根据地震时各个作用力的特点(见图1所示)。
大部分桥梁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分析其震害主要有以下几点:图1 地震时位移与剪力示意图(1)桥台震害:其主要表现为桥台与路基一起滑动并移向河心,桩柱式桥台的桩柱不同程度沉降、开裂、倾斜和折断等,具体见图2所示。
另外,桥头的沉降会导致翼墙损坏并开裂。
(2)桥墩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桥墩会不同程度的倾斜、沉降、滑移、开裂、剪断和钢筋裸露扭曲。
(3)支座震害: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图2 桥台后护坡垮塌图会发现某些桥梁的支座设计并未充分考虑抗震的需求,如某些支座形式和材料上存在缺陷、在构造上连接与支挡等构造措施不足等,以致支座在地震力作用下会发生较大的变形和位移。
(4)地基与基础震害:在地震力作用下地基中的砂土会被液化,以致地基失效,基础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地面较大变形,地层发生水平滑移、下层、断裂等。
地基与基础震害会使桥梁发生坍塌,给震后修复工作带来困难。
(5)梁的震害:梁的震害主要是因桥台震害、桥墩震害、支座震害等引起的,其主要表现为主梁坠落,这也是最严重的震害现象。
2、桥梁的抗震设计针对以上震害类型,特提出以下桥梁抗震设计理念见图3。
图3 桥梁抗震设计理念2.1 抗震概念设计由于地震的发生存在不确定因素和复杂因素,同时结构计算模型需要假定结果且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以致“计算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较难控制结构的抗震性能。
桥梁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桥梁工程过渡段不均匀沉降治理分析…

桥梁工程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2、桥梁工程过渡段不均匀沉降治理分析3、桥梁工程下部结构施工要点思考4、桥梁工程常见病害及施工处理技术分析5、公路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应力技术研究全文总字数:16822 字篇一: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现状及发展摘要:桥梁抗震设计是目前桥梁建设过程中重点考虑的一个环节,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从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的现状出发,详细地对目前的桥梁工程抗震设计技术进行了探究,并进一步提出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的展望,希望为桥梁工程抗震设计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现状;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贸易的自由化,我国兴建了大量的高等级公路及城市高架桥等工程,目前国内桥梁设计均参考90年代制定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往的规范中已经出现了众多不适应桥梁设计方面的条款。
因此,我国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正在积极进行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若桥梁抗震做的不好,那么一旦发生地震将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不仅对于交通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安定,造成的巨大损失可能会引起经济瘫痪。
因此,我们有必要进行桥梁抗震设计的研究工作。
1桥梁工程抗震设计研究的现状1995年,日本阪神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因此,日本有关建筑设计技术人员对结构性抗震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因此,在房屋设计或桥梁设计中,日本就十分重视结构抗震这方面,并重新编写了桥梁设计规范,以防止在发生地震时,桥梁发生倒塌现象,给人们带来生命财产损失。
与此同时美国也进行了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的重新编写工作,新的设计规范在设计手法、设计思想、设计程序以及设计细节方面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对于增强桥梁抗震设计的规范性意义重大。
我国也认识到了桥梁抗震设计的重要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修订了桥梁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论文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论文摘要: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目前在桥梁工程施工建设的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于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桥梁抗震加固技术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发展和完善,从而为我国交通设施建设和经济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引言近几十年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等一系列的大的地震灾害,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都十分惨重,尤其是在地震中一些公路桥梁和铁路桥梁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给灾后救援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加强桥梁抗震加固技术的研究,采用合理的抗震设计和抗震构造措施,对于提升桥梁的抗震性能,更好地发挥其交通生命线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提升桥梁的使用寿命,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常用的桥梁抗震加固技术(一)桥梁结构连接杆件的维护目前在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施工方往往会比较重视桥梁施工质量的主控环节,而一桥梁支承杆件的质量与使用性能往往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如果桥梁的上部结构与下部结构之间的支承连接件不能承受二者之间产生的相对位移,则很多可能导致连接杆件失效,进而引发桥梁坠毁等严重的灾害。
因此,在进行桥梁加固的时候,需要对桥梁的伸缩缝、支座等连接构件进行必要的维护,在当前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主要是增加支承面的宽度、相邻简支梁之间设置限位结构、在接缝处设置挡块等措施来进一步提升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同时在桥梁投入使用之后需要对桥梁的支座结构进行定期维护。
(二)下部结构的加固大部分桥梁在地震中受到破坏的部位往往集中于桥梁的下部结构,因此下部结构也就成为桥梁结构加固的重点。
在对柱罩进行加固时,其主要是提升现有的钢筋混凝土桥梁的桥墩延性、抗弯以及抗剪的能力,限制塑性铰区域内的径向膨胀应变,进而进一步提升下部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关的实验测试表明,如果将其径向膨胀应变值控制在0.001,那么整个钢筋接头就能够固结并产生完全截面塑性抗弯能力,桥梁的抗震性能得到显著的提升;对于采用多柱结构的桥梁来说,采用填充墙是提升桥梁抗震性能的一个有效的途径。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桥梁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连接着交通运输网络,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然而,地震是一个可能给桥梁带来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
因此,在桥梁的设计与建设中,抗震与防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的一些关键点。
首先,了解地震特性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具有短时间、高能量的特点。
地震的产生与地震带、板块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地震频率、地震波形等参数。
只有了解了地震的特性,才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桥梁结构。
其次,采用适当的结构措施来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
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由桥梁的整体刚度和阻尼特性决定的。
为了增强桥梁的刚度,可以采用增加横向刚度的措施,如加大横向梁的剖面积分、增加横向联络梁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加纵向刚度的措施,如设置纵向墩柱、加深桥墩基础等。
通过增加桥梁的刚度,可以使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从而减小破坏的可能性。
另外,在桥墩的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桥墩是桥梁结构中的承重单元,地震作用下易受到破坏。
为了增强桥墩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加固基础等。
此外,在选择桥墩的材料时,也需要考虑其抗震性能。
一些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桥墩的承载能力。
在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震后维修与重建的可能性。
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抗震设计措施,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仍然有可能受损。
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震后维修与重建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使得桥梁的部分结构可以快速更换与维修。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使得桥梁的部分结构更容易拆卸与更换。
这样一来,即使发生地震破坏,桥梁的维修与重建也可以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主要针对桥梁抗震设计要点、破坏的类型、桥梁的防震措施进行了研究。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1】[摘要]我国地震时常发生,震害强烈,破坏力大。
因此,对于我国的公路桥梁工程建筑来说,必须要加强防震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我国安全防灾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公路桥梁质量规范和设计,推进抗震措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技术,来保障人民财产在地震灾害中不受较大的损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破坏的类型、措施一、地震给桥梁带来的破坏类型(一)支座破坏根据我国对地震灾害中桥梁的调查显示112座桥梁中有53座桥梁约占47%发生了支座破坏,综合国内外十次大地震的调查报告,支座的破坏现象属于普遍现象。
支座的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支座倾斜和剪断、自动支座的脱落和支座自身建造组成的破坏。
支座垫块被重力压碎,使得桥板不稳定,甚至造成落梁。
落梁的发生与支座破坏密切相关,支承破坏使得桥梁上部失去支撑,造成落梁事故。
当支座破坏时会使得墩-梁之间产生位移,当墩梁间的相对位移大于主梁搁置长度后,主梁将从桥墩脱落从而使得发生落梁。
(二)梁体移位造成的破坏上部梁体的移位是震害中常见的破坏,根据地震的震向而发生纵向移位、横向移位以及扭转移位。
其中伸缩缝处发生移位成为主要灾害。
地震时地势的扭曲,桥梁的梁体移位是绝对的。
如果震幅较小不会发生太大的移位,震后将换掉不能正常工作的的支座,把梁体加固后恢复原位,桥梁就还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如果震幅过大,造成较大移位就会导致落梁。
所以采取抗震措施减小梁体位移就显得十分重要。
就如云南地震时的有些桥梁上部结构没有落梁,发生了比较大的移位。
虽然没有出现塌落事故,但是已经成为废桥不再能够正常使用了。
(三)地基与基础破坏地基与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的重要原因,而且倒塌后基本无法修理。
基础与地基的紧密相连,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基的稳定程度。
基础的破坏势必会引起地基的破坏,使得出现移位、倾斜、下沉、折断和屈曲失稳等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综述
中图分类号:tu3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
1009-4202(2011)07-000-01
摘要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力法、以动力法为基础的反应谱法和动态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
关键词桥梁抗震静力法反应谱法动态时程分析法
一、引言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从2008年初南方雪灾到5月12
日震惊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对人民的生命以及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导致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等基础设施大面积瘫痪。
公路、铁路工程也会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在抗震救灾中,公路、铁路交通运输是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和尽快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重要环节。
而桥梁又是其关键部位和控制性工程。
因而桥梁抗震是当前重点研究课题和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本文主要对桥梁抗震分析方法作简要综述。
回顾历史,桥梁抗震分析方法的发展大致经历了静力法、以动力法为基础的反应谱法和动态时程分析法这三个阶段。
二、静力法
早期结构抗震分析采用的是静力法。
该方法不考虑建筑物的动力特性,假设结构物为绝对刚性,地震时结构物的运动与地面运动完全一致,结构物的最大加速度等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于是,结构物所受的最大地震荷载f等于水平地震系数与结构物重量w
的乘积,或者等于建筑物质量m与地面最大加速度的乘积。
即:其中,为水平地震系数,其值等于地面最大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
在设计中,把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水平地震系数和地震烈度联系起来,且通常根据重力加速度g与地面最大水平加速度的统计平均值的比值对水平系数加以划分,我国铁路、公路工程抗震规范的规定见表1。
目前采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系数取代地震基本烈度,两者之间的关系见表2。
从震动这一角度分析,把地震加速度看作是结构破坏的唯一因素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它忽略了结构物的动力特性,这使得静力法只有在当结构物的基本因有周期比地面卓越周期小很多时才能成立,即结构物在受地震的振动作用时表现为绝对刚体而几乎不发生任何变形。
由于概念简单,计算公式简明扼要,挡土结构和桥台等质量较大的刚性结构物的抗震计算常常采用静力法。
我国的《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中挡土墙和路基的抗震强度和稳定性均采用静力法计算地震荷载。
三、反应谱法
在逐渐认识结构的动力特性后,美国学者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了计算地震力的反应谱法,也叫动力法。
它不仅考虑了地震时地面运动的特性,而且考虑了结构物自身的动力特性,是目前工程设计当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抗震设计方法。
它的设防标准采用加速度或烈度来表示。
该方法称为弹性反应谱法,因为其是以弹性体系作为研究的对象。
但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物一般都会发生弹塑性变形,此时,结构物的延性将起到消耗能量的作用,这就是延性设计。
四、动态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是上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抗震分析方法,用以进行超高层建筑的抗震分析和工程抗震研究等。
至于80年代,已成为多数国家抗震设计规范或规程的分析方法之一。
“时程分析法”是由结构基本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机构动力(辅助)计算方法,也就是说满足规范要求的时候可以不用它计算。
规范规定:对于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及超过一定高度的高层建筑,宜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五、结语
大地震对桥梁的损害是直接的,同时由于道路的不畅通也进一步造成了更多的人员伤亡及更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地震的发生是不可避免的。
以上只是对几种抗震分析方法进行了简单介绍,所以,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并掌握桥梁抗震,更先进、科学的抗震分析方法是必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认真努力、刻苦钻研。
参考文献:
[1]范立础,卓卫东.桥梁抗震延性设计.北京:人民交通出版
社.2001.5.
[2]jtg/t b02-012008.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2008.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