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法》课程简介(精)
《劳动合同法》讲义(时代光华)

第一讲劳动合同概述(上)从2008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简称《劳动合同法》)即将全面施行。
众所周知,劳动合同是规范劳动关系最基本的法律形式;在法律上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是夯实劳动关系基础的必然要求。
尽管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进行劳动合同制度改革试点,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正式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1996年开始施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度,但由于受制于多方面因素,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并不理想。
特别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质量低下等问题突出,直接影响了劳动者权益的维护和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因此,专门就劳动合同制度进行立法刻不容缓。
实际上,在1994年的下半年,国家劳动部和全国总工会就已经启动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程序,但是到1998年下半年,准备提交国务院法制办进行审查的时候却被暂时搁置。
其原因主要是当时中央提出到20世纪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诸如就业、社会保险等配套法律尚未启动立法,单独制定《劳动合同法》存在衔接问题,即使制定《劳动合同法》,其所产生的实际效应也未必理想。
因此,直到2004年底,《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才重新启动。
重新起草的《劳动合同法(草案)》于2005年12月24日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并于2006年3月20日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结果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全国人大常委会收到的反馈意见达19万条之多。
我国出台《物权法》的时候,就曾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审议七次才通过,但就是这部关注度非常高的法律,在公开征求意见的时候,也只收到1万多条反馈意见。
而《劳动合同法》不但创造了收集意见之多的纪录,其各方阵营对抗之激烈、立场对峙之鲜明、意见对立之清晰,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不仅因为这部法律与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反映出劳动合同制度亟须通过法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的现实需要。
其中,最为集中和激烈的争议莫过于立法宗旨了,即《劳动合同法》究竟应该是平等保护劳资双方利益的“平等法”,还是侧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倾斜法”。
《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

《劳动合同法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不超过300字)劳动合同法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任选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一门以阐释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介绍劳动合同法律制度,揭示劳动合同法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推动劳动合同法的发展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法学学科。
劳动合同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理解与演掌握我国劳动合同制度,可以培养应用型的法律人才,可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最终形成能独立运用劳动劳动合同法知识与方法解决现实中的劳动合同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点(一)基本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合同法的基本问题劳动合同概述、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与宗旨、《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劳动规章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劳动合同的法定形式、劳动合同约定条款的特殊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变更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第五章、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概述、集体合同的订立与效力、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第六章、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适用、劳务派遣关系的主体与内容、劳务派遣协议第七章、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含义与适用、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第八章、劳动监督检查劳动监督检查概述、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其他部门和劳动者的监督第九章、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概述、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责任、行政机关的法律责任(二)重要知识点第一章、劳动合同法的基本问题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劳动规章制度第二章、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劳动合同订立的程序、劳动合同的法定形式、劳动合同约定条款的特殊规定、劳动合同的效力第三章、劳动合同的履行与变更劳动合同的履行、劳动合同的变更第四章、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的终止第五章、集体合同集体合同的订立与效力、集体合同争议的处理第六章、劳务派遣劳务派遣的适用、劳务派遣关系的主体与内容、劳务派遣协议第七章、非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规定第八章、劳动监督检查劳动行政部门的监督的含义第九章、法律责任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劳动者的法律责任、劳务派遣单位的法律责任四、基本要求(一)知识要求(熟练掌握、掌握、理解、了解)第一章、劳动合同法的基本问题了解劳动合同的概念、立法背景与宗旨;理解《劳动合同法》适用范围、劳动规章制度、劳动关系三方协商机制。
《劳动合同法》课程学习指南 - 华师在线

《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一、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本课程在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背景和立法精神的阐释基础上,详细解读我国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以及法律责任,并对集体合同、劳务派遣合同、非全日制用工等进行法理和实践的分析。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本课程具有系统性、学术性、实用性、通俗性的特点。
二、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劳动合同法》的理解,使之认识到《劳动合同法》不仅有利于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有利于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掌握劳动合同法的内容,对于初涉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可以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谈判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知识结构合理、就业能力强、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教学环节系统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
以现行《劳动合同法》为依据,详细解读《劳动合同法》的具体条款以及法律规定的宗旨和目的,重点将《劳动合同法》与现行的《劳动法》的相关条款进行比较,系统、准确地讲授法律变化的缘由及其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影响。
讲授过程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准确性、系统性、科学性、超前性,运用具体案例的分析来深化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的深刻理解及其法律在经济活动中的相关功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法律的基本内容,提高其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学习方法本课程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法律专业课程,它是以《劳动合同法》以及相关的法律规范为研究对象,探究劳动合同的基础关系、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基本条款,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无效等基本内容。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制度,尤其要重点理解各法律条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其变化的背景及其规律,并能够运用法律的规定解释现实经济生活的种种现象,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学习大纲中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有侧重点地进行学习和复习。
学习过程中,完成了一章的内容,就应该有针对性地做每章的课后习题,进一步掌握当中的重点、难点,根据重点掌握、一般了解、实际应用不同的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
《劳动合同法教案》课件

《劳动合同法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3. 培养学生遵守劳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劳动合同的订立3. 劳动合同的履行4. 劳动合同的变更5.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2. 教学难点:劳动合同的具体条款和法律责任。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等方面的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劳动合同法相关问题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课件,包括文字、图片、案例等。
2.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与劳动合同法相关的案例,用于课堂分析。
3. 教材或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劳动合同法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劳动合同法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劳动合同法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基本概念:介绍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和适用范围。
3. 分析劳动合同订立:讲解劳动合同的订立过程,包括双方协商、合同内容、签字盖章等环节,强调订立合同的重要性。
4. 探讨劳动合同履行:介绍劳动合同的履行原则,如平等自愿、公平公正等,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履行合同的具体操作。
5. 讲解劳动合同变更:阐述劳动合同变更的条件、程序和后果,让学生了解如何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合同变更。
6. 分析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讲解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的条件、程序和法律责任,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劳动合同解除和终止事宜。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劳动合同法知识解决问题。
《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

《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劳动合同法》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劳动合同法》是一门专门涉及劳动关系和劳动合同的课程。
本大纲旨在提供全面的劳动合同法知识和实践,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在线互动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终止等操作和管理技能。
二、课程目标1、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立法背景、基本原则和重要规定。
2、掌握劳动合同的签订、变更、续签和终止等关键环节的操作方法。
3、了解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处理流程,学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劳动纠纷。
4、提高学生在劳动法领域的职业素养和操作能力,培养其遵守法律、尊重权利、履行义务的职业道德。
三、课程内容1、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立法背景 (8学时)2、劳动合同的签订和续签 (10学时)3、劳动合同的履行和管理 (12学时)4、劳动合同的变更和终止 (10学时)5、劳动争议的解决和处理 (8学时)四、教学方法1、讲授:结合案例和法规,深入浅出地讲解理论知识。
2、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经验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实践应用。
4、在线互动:利用网络平台,鼓励学生提问和交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五、评估方式1、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讨论质量和问题提出进行评估。
2、作业:布置相关题目,要求学生撰写论文或报告,考察其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
3、期末考试:通过笔试和口试的方式,全面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资源1、教材:《劳动合同法》教材及相关参考书籍。
2、网络资源:提供相关法律网站、数据库和电子资源,便于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3、实践基地: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增强对劳动合同法实践操作的理解。
七、课程思政融入点1、通过学习劳动合同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遵守法律、尊重他人权利、履行自身义务。
2、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劳动合同法教案详解

劳动合同法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2、帮助学生掌握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
3、使学生明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劳动合同的订立程序和必备条款。
(2)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的条件和法律后果。
2、难点(1)如何理解和区分合法解除劳动合同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
(2)劳动争议处理中的证据收集和法律适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知识点,使学生对法律条文有初步的理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家在未来找工作时,是否知道如何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从而引出劳动合同法的重要性。
(二)劳动合同法的基本概念1、定义劳动合同法是调整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适用范围(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三)劳动合同的订立1、订立原则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
2、订立程序(1)用人单位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
(2)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
3、劳动合同的类型(1)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3)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四)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1、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2、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劳动合同法讲义》课件

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
双方协商一致、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用人单位提前通知解除等 。
劳动合同解除的程序
书面通知、协商、办理离职手续等。
劳动合同解除的限制
用人单位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也不得随意解除劳动合同 。
劳动合同解除的补偿与赔偿
经济补偿金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 支付经济补偿金。
经济赔偿金
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等。
法定变更
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如劳 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等,用 人单位可以依法变更劳动合同的
内容。
04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获得劳动报酬权
劳动者有权获得根据合 同约定或法定标准计算
的劳动报酬。
休息休假权
劳动者有权按照法律规 定享有休息和休假的权
利。
安全卫生保障权
口头形式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口 头约定劳动合同的内容, 但口头约定不具有法律效 力。
电子形式
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 通过电子方式签订劳动合 同。
劳动合同的变更
协商一致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协商一致 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包括工资
、工作岗位等。
单方面变更
在特定情况下,用人单位可以单 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如劳
劳动合同法的历史与发展
总结词
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劳 动法》到《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再到后续的修订和完 善。
详细描述
中国劳动合同法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 段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但当 时的劳动合同主要由企业自行制定和管理。第二阶段是 1994年《劳动法》的出台,该法规定了劳动合同的基本 内容和管理程序,为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是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出台,该法对劳动 合同制度进行了全面规范和完善,提高了劳动者的权益 保障水平。第四阶段是近年来《劳动合同法》的修订和 完善,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和补充,以适应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大纲

《劳动合同法》课程教学大名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课程名称:劳动合同法英文名称:Law on Employment Contracts课程类别:通识选修课学时:32学分:2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考核方式:考查先修课程:二、课程简介劳动合同法对高校毕业生未来就业选择、在劳动过程中保障自己的劳动权益至关重要。
本课程主要介绍劳动合同法的基本理论和主要制度:一是劳动合同法的历史沿革和适用范围,包括劳动合同法的产生、劳动合同法对劳动法的改进等;二是劳动合同的订立,包括劳动关系的认定、劳动合同的概念、类型、订立程序等;三是劳动合同的内容、形式、期限和效力,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的必备条款、无效劳动合同等;四是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主要包括劳动合同履行的概念、变更形式等。
五是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主要包括劳动合同法定解除、劳动合同法定终止等;六是特殊的劳动合同,包括集体合同、劳务派遣、非全日制用工。
七是劳动合同的监督检查和法律责任。
The course mainly studies the basic concepts, principles and systems of employment contract law. It should include seven subjects: the first is the historic evolution, which tells the production, improvements to labor law, etc. The second is the formation of the employment contract, which tells the affirmation of labor relation, the concept of labor contract, legal features, etc. The third is the content, form, duration and validity of labor contract. The fourth subject is the performance and change of labor contract, which tells the concept of performance, types and performance principle. The fifth is the termination and cancellation of labor contract, which tells the concept of labor contract cancellation, legal features, types etc. The sixth is the special labor contract, which tells collective contract labor dispatching, part-time employment. The seventh is the supervision, inspection and legalliability.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课程性质:《劳动合同法》是适应广东财经大学商法融合需要,立足于学生未来就业应具备的基本劳动法律知识,维护劳动者法律权益,属于一门全校学生都可以选修的通识选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合同法》课程简介
何志红
2007年6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正式通过,进一步完善关于劳动合同相关法律规定。
既然劳动法律规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作为一个劳动者或者用人单位,我们应该明了并且去积极行使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同时履行相应的义务,以免自已的权益受到侵害,或者自己的行为因违反法律而受到制裁。
该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以及劳动争议等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介绍,以期能够让学生们对于劳动合同中普遍存在的诸多问题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从而更好的就业,融入社会。
本书主要分成八大部分:劳动合同的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特殊劳动合同;与劳动合同相关的其他问题;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