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详解

合集下载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我国根据汉语言特点划分的七大方言有哪些?主要分布在哪些区域?1.北方方言:长江以北,长江南岸就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云贵高原,两两湖地区、四川。

2.吴方言:长江三角洲及浙江的大部分。

苏州话、上海话3.湘方言:湖南长沙话4.粤方言: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广东话5.闽方言:福建、广东的潮汕地区台湾的大部分地区6.赣方言:江西的北部与中部7.客家方言:粤东、粤北、闽西、赣南2世界七大语系及其分布区:1.印欧语系:欧洲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亚洲的西南部即印度伊朗等。

2.汉—藏语系:中国及其附近地区3.闪—含语系:阿拉伯半岛、北非、西亚(阿拉伯语、希伯来语)4.乌拉尔—阿尔泰语系:西起土耳其,经高加索、中亚、新疆、内蒙古、蒙古到西伯利亚地区。

5.非洲语言: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之间6.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西起印度洋西边的马达加斯加岛,东到太平洋东边的复活节岛。

7.其他语言:美洲印第安人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语、澳大利亚土著语等影像语言传播的因素:1.自然因素:主要受自然的地理条件、通达性影响2.社会人文因素:行政区划、经济条件(对外的交流程度)、人口迁移语言扩散的结果表现为那些方面?1.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方言2.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方言3.新来移民带来的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4.新来的移民人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5.新来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6.多语言国家出现语言景观的含义和内容?语言景观:是由某一种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字和地名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景观文化现象。

内容:非物质文化景观和物资文化景观1.文字及其特点2.地名景观语言从哪些方面体现了其文化特性,试举例说明语言景观的特征:方面:1.传播2.文字3.语言的发音。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教案(一)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目标•了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掌握不同语言类型的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不同景观的特点•掌握不同语言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教学内容语言类型•定义•类型分类•特点与表达方式•实例分析语言景观•定义•不同景观特点•景观控制•实例分析教学方法•讲解授课•互动讨论•分组研讨•情景模拟教学时长•2课时,共计100分钟课程安排第一课时1.引入(10分钟)•了解学生对“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概念理解程度•引出本节课程目标和重点2.语言类型(40分钟)•讲解语言类型的定义及分类•分类介绍不同类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类型的应用3.互动讨论(10分钟)•由学生就所学内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与交流4.概念复习与小结(10分钟)•复习已学内容,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总结语言类型部分的知识点第二课时1.复习(10分钟)•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检验学生对语言类型的理解2.语言景观(40分钟)•讲解语言景观的定义以及不同景观的特点和控制方式•以实例分析不同语言景观的规范和有效交流方式3.情景模拟(30分钟)•通过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加深对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4.小结与反思(10分钟)•总结本节课程所学内容并进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所学知识的运用场景课后作业•阅读相关材料,总结不同语言类型及语言景观下的典型表达方式•模拟情景交流,制定交流策略和技巧•精选一篇较难理解的文章,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学评估•通过情景模拟活动来评估学生对不同语言景观的理解和应对能力•收集学生的课堂笔记和课后作业来评估掌握程度和学习态度备注•本节课程所选择的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应与学生所学的学科有相关性,方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计划: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续)课程素材•《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ppt课件•语言类型的相关文章和例句•语言景观的相关文章和例句•情景模拟活动相关材料和提纲•课堂笔记和作业本教学资源•课堂黑板、彩笔•互联网教育资源平台•视听教学设备•教学参考书籍教学评价方式•学生现场表现•课堂笔记、报告•课后作业•测验或考试教学媒体形式•面授模式教学手段•课堂讲授•生动案例分析•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板书、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的有机组合教学过程设计1.介绍语言类型概念及分类2.讲解不同类型下的表达方式和特点3.协助学生理解各类型的区别以及定义4.分析语言类型在实际应用中的应用5.介绍语言景观概念及分析不同景观的特点6.讲解不同景观下的交流方式,注意交流方式的规范性和有效性7.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在不同的语言景观下进行交流练习8.总结所学内容,思考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重要性9.检查学生掌握程度教学效果预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语言类型的定义及特点•理解不同的语言类型表达方式•了解语言景观的概念及掌握不同景观的交流方式•培养在不同场合应用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的能力•提升对语言理解和使用的能力参考文献王尧著. (2014). 语言、语境与交际教学.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翁勋著. (2016). 语言学与外语教学: 当代语言学中的语言理论与教学实践.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刘冰. (2017).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外语学习, 06, 1-5.张玲. (2018). 当前语言景观与综合素质教育. 外语教育视窗, 4, 94-97.。

人文地理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罗马帝国与拉丁词汇 ➢angel、candle、moke、pope
日耳曼部族入侵 ➢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 人侵犯不列颠。他们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 不列颠诸岛。期间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 个半世纪之久,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 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交际性
①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②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③语言在大多数层面上可以代替其它交际工具,但其 它交际工具却不能取代服务面极广的语言。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工具性
①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进 行; ②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使交流思 想成为可能。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强调表达能力的 培养; ③语言也不能离开思维。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汉语与发展
【汉语方言及其分布】
1、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 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汉语方言的分布: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 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
3、汉语方言特点:
——北方一致性高,南方内部差异大(南繁北齐) 原因? ——地理环境:北方平原辽阔、南方多丘陵山地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8.2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8.4 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语言传播的方式】迁移传播、扩展传播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展 变化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 生的。 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四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思考题 1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 语言分布特点 3 讨论语言扩散及结果 4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 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和连续性 距离衰减性 层序性和阶层性 复合性 竞争性和同化性 演化性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谢 谢!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语族、语支、 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 、语族、语支、语 世界语言谱系: 方言、 土语” 言、方言、“土语”等。 二、 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1、外延性和连续性 2、距离衰减性 3、层序性和阶层性 4、复合性 5、竞争性合同化性 6、演化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一)、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条件对语言的传播影响极大, 地理环境:特别是地形条件对语言的传播影响极大, 对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对于一个地形复杂的区域而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区域外的语言难以进入。 二是区域内的语言也难以对区域外的语言产生大的影 响。 由于地形复杂的地区阻碍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由于地形复杂的地区阻碍了语言的传播与交流 , 因 而语言种类繁多, 而语言种类繁多 , 而地理条件单一的地区有利于语言 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的种类少,且分布范围广。 的传播与交流,因而语言的种类少,且分布范围广。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福建以及广东 的潮、 的潮、汕地区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 东晋未年以后, 起源 : 东晋未年以后 , 中原汉族大 举南迁, 宋时期, 举南迁 , 唐 、 宋时期 , 又有大批汉人迁 入 , 对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 影响。 影响。 地理分布: 地理分布:该语言分布于江西的北 部和中部。 部和中部。
(九)南亚语系
1、越南语族
越南语(越、老、柬)
2、孟-高棉语族
孟语、 孟语、高棉语(柬、越)
3、佤-崩龙语族
佤语(中)、崩龙语(中)布朗语(中)
(十)爱斯基摩·阿留申语系
爱斯基摩语(格陵兰、美、俄、加) 格陵兰、
阿留申语(美)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PPT精品文档

语言类型和语言景观-PPT精品文档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地名景观
(一)地名景观的特点 特殊性、符号性和变异性 (二)我国的地名景观 1. 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 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 反映历史方面 4. 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 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三)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 美国 2. 其他国家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一)印欧语系 (二)汉-藏语系 (三)闪-含语系 (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五)非洲语言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七)其他语言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20世纪 90年代美洲的主要语言区 体课件 PPT文档
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 语言传播特性 • 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 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语言传播特性
语言的传播通常由迁移和扩展两种方式来实现。迁移
传播一般由使用该种语言的人由甲地迁往乙地而形成;扩
展传播则是指文化通过人群的迁移,从一个地区传播到另 一个地区。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外延性、连续性、层序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体课件 PPT文档
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的语言比拟
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 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 略不等的语言分类表。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意义如下: (1)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始母语分化的若 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2)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3)语支:在语族单位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的单位。 (成与发展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4. 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5. 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程序设计 网络课件 教学设计 多媒 7. 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