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2015.9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研]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研]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语言传播和扩散过程的主要特征。
[西南大学2013年研]答:(1)外延性和连续性语言“波形扩散”理论指出,语言是呈波状向外放射,逐渐扩大语言圈域,这是语言传播和扩散的外延性。
在语言向外延伸过程中,语言是逐渐向相邻地区扩展,再通过外延地区向其相邻地区传播的,所以语言在地区分布上有连续性特点。
(2)距离衰减性文化现象在一地开始出现后,在其扩散过程中,随着时间和距离的延长而衰减,离起源地或中心越近,这种文化现象越强烈,越远则越弱。
语言的扩散过程也符合这个规律。
(3)层序性和阶层性语言是呈波状扩散,对某些地区来说就有多次重复的层序性。
早期传人的古老语言和后来传人的新语言有着不同的层序性,往往新语言是在古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差别很大。
语言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人类活动身份的不同而具有了明显的阶层性。
(4)复合性复合性是指语言在扩展接触中,一种语言吸收其他语言成分,形成复合语言。
人文地理学专业名词解释资料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第八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日耳曼部族入侵 ➢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盎格鲁、撒克逊人和朱特 人侵犯不列颠。他们借罗马帝国衰落、自顾不暇之机一举侵入大 不列颠诸岛。期间遭到凯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 个半世纪之久,大不列颠请岛上原先的居民凯尔特人几乎灭绝。 这次外来入侵.对英语的形成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交际性
①语言是适应人们的交际需要而产生的; ②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③语言在大多数层面上可以代替其它交际工具,但其 它交际工具却不能取代服务面极广的语言。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的本质特征】
工具性
①人类的思维活动必须建立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进 行; ②人类思维活动的结果也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使交流思 想成为可能。故我们在社会生活中,非常强调表达能力的 培养; ③语言也不能离开思维。
人文地理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汉语与发展
【汉语方言及其分布】
1、方言:同一语言衍变而成的地方变体,具有地 方特点,是某一地区人们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2、汉语方言的分布:北方方言、吴方言、赣方言、 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客家方言
3、汉语方言特点:
——北方一致性高,南方内部差异大(南繁北齐) 原因? ——地理环境:北方平原辽阔、南方多丘陵山地
§8.1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8.2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8.4 语言景观
人文地理
§8.3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语言传播的方式】迁移传播、扩展传播
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三、语言的发展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语言的发展变化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渐进过程,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是人类心理上比较稳定的因素。 语言随着自然条件及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而发展 变化 语言的发展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和移动而产 生的。 生的。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各种语言在接触过程中也相互融合,取长补短, 以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四节 语言景观
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 二、地名景观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思考题 1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社会环境的关系 2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 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 语言分布特点 3 讨论语言扩散及结果 4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 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 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一、语言传播特性 外延性和连续性 距离衰减性 层序性和阶层性 复合性 竞争性和同化性 演化性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三节 语言的传播与影响
谢 谢!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语族、语支、 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 、语族、语支、语 世界语言谱系: 方言、 土语” 言、方言、“土语”等。 二、 世界主要语言及其分布
第 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赵荣《人文地理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名词解释1.语言答:语言就广义而言,是一套的沟通以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
它是指人类沟通所使用的自然语言。
在一个先进的社会中一般人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语言能力。
语言的目的是交流观念、意见、思想等。
语言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交际性、工具性。
2.客家方言答: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而且有其特殊原因。
客家的先民也是北方的汉族居民,虽然汉民南迁亦始于东晋,但形成特殊的客家方言还是宋代以后的事。
因为这时南方各地,特别是条件较好的地方,多已被早来的移民所占据,后来的移民或居于边缘山地,或与早先来的移民杂居。
当时户口上称后来移民为“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或“客家”之称。
由于山区的闭塞,主客社会上的封闭形成了主客语言上不同。
加上后来一些主客之间矛盾,有的地方客家人重新迁移,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既有相连成片的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
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
二、简答题1.简述汉藏语系及其地区分布答:汉—藏语系分布于中国及其附近地区。
在使用人数上,属世界第一,使用人数在12亿人以上。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汉语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广,自然地理条件差异明显,加上政治、军事活动导致的移民等原因,因此汉语分化程度很深,内部方言较多。
一般认为,汉语包括有七大方言,四大官话(即次方言)。
它们是:北方方言(北方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和客家方言。
(2)汉—藏语系的其他语言①藏缅语族在该语族中有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和景颇语支。
a.藏语支中有藏语、嘉戎语和门巴语。
藏语分布于我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相邻四川、甘肃、青海的部分地区,还有国外与青藏高原相连接的地区;嘉戎语分布于阿坝藏族自治州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地区;门巴语分布于西藏的墨脱、林芝、错那等地。
b.缅语支主要分布于缅甸境内,有缅语、克伦语、若开语、钦语、克耶语。
(完整word版)《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第1章绪论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 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
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
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
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人文地理》期末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绪论1.什么是地理学?当代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科学。
2.地理学研究核心:人地关系研究。
3.地理学的性质: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二元论的科学观,是综合的两类科学、相结合的独立科学系统,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桥梁科学”。
4.地理学传统的科学体系:传统地理学是单一层次的,或者说平面的。
一般的说,仅从学科研究的性质特征分为系统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数理地理学三大类。
局限于理论层次。
5.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的区域分布、空间差别、形成原因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以人地关系为基础,着重研究地表人类活动或人与环境所形成的各种文化现象的分布与变化。
6.人文地理学科特性:社会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7.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①人地关系的传统②区域研究的传统③空间分析的传统。
8.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①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a.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理论。
b.区域开发的综合研究c.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②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③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
9.如何判断一个问题是否属于人文地理问题?判断原则:一横加一纵,“一横”指人文事物的空间分布。
“一纵”指人文事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不同层次的文化要素之间的纵向关系。
凡是不涉及空间分布和空间过程的问题,均不是人文地理学的问题。
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①人文事物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可分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细节课本P24)②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扩散分为扩展扩散与迁移扩散。
扩展扩散又可分为:a.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文地理第8章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

二、语言的本质属性及社会功能
1、社会性
(一)语言的本质属性 2、交际性
3、工具性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三、语言的发展
(一)英语的形成和发展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世界上 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上的亲属关系,认为 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同的起源,并按其亲 属关系的远近、亲疏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 谱系分类的等级体系和基本含义如下: (一)语系:分类的最大单位,由一个共同的原 始母语分化的若干具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 (二)语族:分类的二级单位。 (三)语支:在划分语族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细 分的单位。 (四)语种:分类中的最小单位,一个语种就是 一种语言 。
1、我国的地名景观 (1)在反映自然环境方面 (2)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 (3)在反映历史方面 (4)在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 (5)在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
2、西方国家的地名景观 (1)美国 (2)其它国家
思考题与作业
一、思考题
1、结合我国方言形成的过程分析语言与地理、 社会环境的关系。
2、结合“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图”分析世界主要 语言分布特点。
3、讨论语言传播及其结果。 4、分析我国地名景观的类别,试对你所在地的
地名特点进行分析总结。
二、作业
1、概念解释:
(1)语言谱系(2)语言的谱系扩散(根式扩散) (3)语言的波形扩散(4)文字的本质属性(5) “六书”
2、问答题:
(1)阐述“劳动是语言产生的的唯一源泉”这一论点。 (2)简述语言的本质属性及其社会功能。 (3)简述英语形成的基础及其方言。 (4)简述汉语中七大方言的分布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斯拉夫语 族 斯洛文语 塞尔维亚语 克罗地语 马其顿语 保加利亚语 捷克语
斯洛伐克语
波兰语 俄语
6、波罗的语族
立陶宛语 拉脱维雅语 爱沙尼亚语
乌克兰语
白俄罗斯语
8、亚美尼亚语族
亚美尼亚语
9、伊朗语族
波斯语、库尔德语、俾路支语
10、南亚语族
克什米尔语、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 比哈尔语、旁遮普语、信德语
二、地名景观
特殊性 符号性 变异性
1、地名景观有以下特点
2、汉语地名结构一般为专名+通名。 如:李家、王家、张家为专名,“村”为通名,合 起来为李家村、张家村等。
汉字为表意文字、英语为表音文字。
宁夏发现最早的中国图画文字 印第安人——大湖石画
摩梭人的图画文字
(二)世界主要文字的形成特点:
1 、汉字:世界上最悠久的文字,它不依附于任何 其它文字体系,独立形成和发展。 优点:一字一音,形象直观 缺点:字多、书写难度大 2 、阿拉伯文字:前身是“那巴泰”文字,后这 一文字中出现了阿拉伯的词语,公元四世纪起,用来表 达阿拉伯语。 3、希腊文字(略) 4. 拉丁(罗马)文字
印欧语系(4大语族)
日尔曼语族——英语、德语、瑞典语、挪威语、丹 麦语、冰岛语。
罗曼语族(拉丁语族)——法语、西班牙语、葡萄 牙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等。 斯拉夫语族——内部差异较小,相互容易理解。
印度-伊朗语族——比较复杂,语种多,分布区相互 交错。分印度部分(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 和伊朗部分(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
二、语言的本质特征
(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 约定俗成,由 社会决定 book,lay,fee (二)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工具 —— 价值所 在,不可取代 手语、烽火、鼓声、数学公式、红绿灯 (三)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 信息载 体、思维工具 “声音”最方便、灵活、成本最低 (四)语言是符号系统
二是落后地区为了学习发达地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 识,促进和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有必 要学习发达地区的语言。
(四)人口迁移的影响
1、移民所带来的语言取代当地土著居民的语言。
2、移民所带来的语言渗透到当地语言中,对当地
语言产生影响。
3、移民的语言被当地语言排挤并最终消亡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地理分布:东部以长沙话为代表,称新
湘语(受北方方言影响大),西边则称为老
湘语。
4、粤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秦始皇收南越后,为巩固边疆, 留50万人驻守该地,汉语与当地语言相结 合,形成了粤语。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广东、香港以 及散居于海外的华人。
5、闽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闽语的形成晚于吴、湘和粤语, 与汉语的互通性则大于上述三种方言。 地理分布:主要分布于福建以及广东的 潮、汕地区
(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罗塞塔碑
石碑上使用了 两种语言(埃及 文和希腊文), 三种文字 (象形 文字,通俗体文 字和希腊文)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一种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
其它地位未定的语言:日语、朝鲜语、越 南语。
(三)闪——含语系
阿拉伯语:北非、西亚。《古兰经》 的作用。 希伯来语——死而复生的语言(宗教 语言变为世俗语言):以色列。 其它:柏柏尔语等
1、闪语族
阿拉伯语(22国)、马耳他语、 阿姆哈拉语(埃塞)
2、含语族
索马里语(索、埃塞)、加拉语(埃塞)
(七)其他语言 •如印第安人的语言、巴布亚语、爱斯基摩 语等。
世界上讲得最多的14种语言
语言 语系 书写体系
汉语 英语
俄语
汉藏语系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汉字 拉丁字母表
斯拉夫字母表
西班牙语 印度语
马来西亚语 阿拉伯语 孟加拉语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闪含语系 印欧语系
拉丁字母表 梵文字母表
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
一、世界语言谱系
谱系分类法是指运用历史比较的方法,将 世界上的语言比拟为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 亲属关系,认为同一语系中的语言具有相 同的起源,并按其亲属关系的远近、亲疏 划分为不同等级的类别,列出详略不等的 语言分类表(或谱系树)。
1、语系——分类最大的单位 2、语族——二级单位
1.英语的形成和统一
起源于公元5世纪(凯尔特语) 公元前55年,罗马人入侵(拉丁语) 盎格鲁——萨克逊语(形成英语的基础) 公元700年三部族混合形成英语 8世纪末,丹麦人入侵(那维亚语) 公元1066年法国侵入英国(三种语言:法语是官方语言; 拉丁语是宗教语言;英语是世俗语言) 1382年英语成为全民语言(保留大量法语、拉丁语词汇) “文艺复兴”时期吸收许多欧洲语中的词汇 18世纪后,工业革命,吸收大量外地词汇现代英语 “日不落帝国”——世界语言
汉语十大方言分布图
1、北方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黄河中下游,随着统治集团政治管辖 范围的不断扩大而扩展。 分布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 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一带;湖北(东南角除 外);四川;云南;贵州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 湖南的西南角。 面积:占汉语地区的3/4,使用人数8亿,占 汉语人口的70%,为世界第一大语言,由于使用 面积较大,各地语言也稍有差异,一般又分为北 方、西北、西南、江淮四个方言区。
3、柏柏尔语族
图阿格勒语
4、乍得语族
豪萨语(尼日利亚、尼日尔)
(四)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乌拉尔语:北——芬兰语;西——匈 牙利语;东——西伯利亚科米语、汉 蒂语。 阿尔泰语:土耳其、阿塞拜疆、土库 曼、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 维吾尔、蒙古、满、雅库特语等。
乌拉尔-阿尔泰语系
1、厥语族
拉丁字母表 阿拉伯字母表 孟加拉语字母表
日语 葡萄牙语 法语 意大利语 韩语 泰卢固语
不确定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印欧语系 阿尔泰语系 德拉威语系
汉语日语字母表 拉丁字母表 拉丁字母表 拉丁字母表 韩语字母表 泰卢固字母表
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
一、语言的传播特性
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 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
2、 吴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周朝前后由中原移民带来, 后与吴、越文化相融合后形成。 地理分布:长江三角洲及浙江大部 分,北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 为界,南以温州、金华、衢州三区为界, 苏州话为吴方言的代表。
3、 湘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来源于原居于中原的楚人,后受
中原汉语的影响,形成湘方言。
语族,有人将其分为四个语族,也有人将其分
为十个语族.
1、日耳曼语族
主要语种包括:
英语、 荷兰语 丹麦语 瑞典语 挪威语 冰岛语 德语
2、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特语族
威尔士语 布列敦语 爱尔兰语 苏格兰语
3、拉丁语族
法语 西班牙语 葡萄牙语 意大利语 撒丁语 罗马尼亚语 4、阿尔巴尼亚语族 阿尔巴尼亚语种 5、希腊语族 希腊语种
(二)行政区划的影响
1 、语言(包括方言)的分布往往同行 政区的界线相一致。 2 、地区的分化和统一常常引起语言的 分化和统一。 3 、各地区的语言总是尽量接近行政中 心的语言。
(三)经济条件的影响
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语言的对外影 响力成正比,其原因是:
一是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地区,对语言的创造起到 了带动力作用(如对新发明、新产品、新的生活方式 的命名)。
3、语支——语族的进一步细分
4、语种——分类的最小单位 一般将世界上的语言划分为12个语系40 多个语族。
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
现已查明世界语言有 5600 多种,其
中已被承认为独立语言的有 4200 余种,
尚有 1400 多种尚未被承认为独立的语言。
(一)印欧语系(十个语族)
印欧语系是世界上最大的语系,包括很多
6、 赣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东晋未年以后,中原汉族大举 南迁,唐、宋时期,又有大批汉人迁入, 对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理分布:该语言分布于江西的北部和 中部。
7、客家方言的形成与发展
起源:该方言形成于宋代以后,后来移民为 “客”,早来定居者为“主”,因而出现了“客” 或“客家”之称,由于山区封闭,形成 “主”“客”语言上的差别 地理分布:客家方言的分布既有相连成片的 地区,又有较多的语言岛。主要分布于粤东、粤 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江 西、湖南、四川、台湾、广西还有分散的“岛状 分布”
哈萨克语(哈、中)、乌兹别克语(乌、阿尔巴尼亚)、克尔格兹
语(吉、中)、阿塞拜疆语(阿)、土耳其语(土)、维吾尔语 (中)
2、蒙古语族
蒙古语(中、蒙)、布里亚特语(俄)
(隋朝)突厥 斯坦地理范 围图
唐朝版图 范围
(五)非洲语言 •语言近千种,方言更多,大多没有文字。 孤立和发展的初期。 •撒哈拉沙漠以南到南非,分三个语系。 (六)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又叫南岛语系。从印度洋西——太平洋东。
斯拉夫语族又分为东、西、南三支
东斯拉夫:俄语。
西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语。
南斯拉夫: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克罗 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语。
(二)汉-藏语系
汉语:七大方言。 汉-藏语系的其它语言:
藏缅语族:藏语支、缅语支、彝语支、景颇 语支。 苗瑶语族:苗语、瑶语。 壮侗语族:壮语、傣语、侗语、黎语。
2.英语的扩散和发展
英国本国方言与伦敦标准语 通过移民和政治作用,英语成世界语言,产生 英语的国外方言(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印 度等) 美国英语的形成与美国英语方言(新英格兰、 大西洋沿岸中部 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