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和著名音乐家集成

合集下载

隋唐五代时期著名音乐家汇编

隋唐五代时期著名音乐家汇编

6
乐器演奏家
琵琶 (2)裴神符:琵琶最早被称之为“批把”,源于西域。它从西域传 人中原两千多年来,一直是我国民族乐队中的主奏乐器。它丰富的 表现力,常常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在演奏技巧上的卓绝完美却有 西域疏勒(今新疆喀什)音乐家裴神符(又名裴洛儿)的功劳。唐贞观年 间,有—次太宗令众琵琶乐师在宫中献技。乐师们都是横抱琵琶, 用木制或铁制的拨子弹奏,与演奏古瑟的方法相似。而且奏的大多 是恬淡婉转、柔弱无力的宫廷雅乐。轮到年轻乐师裴神符演奏时, 他用与众不同的技法表演了自己创作的乐曲《火风》 一曲奏罢,众乐师大惊,并为之倾倒,唐太宗也连声叫绝,封裴神 符为“太常乐工”。《火风》也被誉为一绝,在唐代曾长期流行。 直到两百年后,诗人元稹还高度赞扬裴神符:“《火风》声沉多咽 绝”。裴神符在音乐上的贡献,特别是在琵琶演奏上的革新和突破, 载入了中国音乐史册,成为传统的演奏方式。
师,始知实为庄严寺僧段善本之化妆。又继述段本收康昆仑为徒的
条件。 (5张隐耸:阮咸,大中(公元847-860年)初,有待诏张隐耸者, 其妙绝伦,蜀郡亦多能者。---唐 段安节 《乐府杂录》
地字号阮,亡宋之故物,天地玄黄,此四阮为绝宝也。泰和间秘于
禁中,待诏孙安仁之姊以琴阮得入侍,上以此阮赐之。安仁屡求之, 其姊以阮见寄。旧制,宫掖中侍人不许与亲戚通耗。安仁冒法得之, 其好事有如此者。---元 耶律楚材 《湛然居士文集卷十*谢西方器之
11
音乐理论家

万宝常是隋朝的著名乐工,其父万大通原在南朝梁国谋职,梁亡时
随名将王琳北上投奔齐国,后被诛杀。万宝常由是“被配为乐户”。 万宝常自幼“妙达音律,遍工八音”,他作曲时“应手成曲,无所 碍滞,见者莫不惊叹。”在乐器改革方面,“损益乐器,不可胜 记。” 是一位音乐全才。他在音乐上最突出的成就是提出了“八十 四调”的乐律理论,这一理论主张适应了汉族音乐与西域音乐交流 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总结。 万宝常一生道路极为坎坷,社会地位十分卑贱,在“开皇乐议”中 始终受到排挤与打击,家境又很贫困。“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 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 万宝常 大约死于开皇十一或十二年(约591年),时年40岁左右。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八)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八)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八)本篇将继续介绍古代中国的音乐家和作曲家,为大家介绍他们的生平、作品和对音乐的贡献。

一、张衡(78年-139年)张衡是东汉时期的音乐家、天文学家和科学家。

他创造了“九成宫调”音乐体系,并设计了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

他还研究了天文学,提出了“圆天说”和“地心说”,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声誉。

二、曹操(155年-220年)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

他精通于琵琶、笛子、琴等多种乐器,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短歌行》最为著名。

他的音乐造诣和文学才能一样出众,被称为“诗仙、曲翁”。

三、刘德绍(1629年-1697年)刘德绍是清朝的一位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和音乐理论家。

他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以《梅花三弄》最为著名,在中国打击乐器音乐中有重要地位。

他还著有《琴学入门》、《琴书正谱》等书籍,对琴学理论的提高做出了重大贡献。

许嵩是中国一位当代音乐作家、唱作人、制作人和流行歌手。

他的音乐作品涉及流行、摇滚、民谣等多种风格,融合东西方文化元素,接地气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被广大年轻人所喜爱。

五、唐朝乐府诗人和音乐家唐朝是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大量音乐作品留传至今,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乐府诗”。

乐府诗指的是唐朝时期的一类奇曲,是一种诗歌形式,其诗意与曲意相统一。

唐代音乐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籍等人均是著名的乐府诗人和音乐家,他们为这一时期的音乐文化注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创作力量。

六、中国音乐大师冼星海冼星海是中国音乐大师之一,他被誉为“琵琶皇帝”、“乐界巨星”。

其音乐造诣和艺术成就极为卓著,音乐演奏技艺精湛,曾代表中国进行过多次国际文化交流和演出,有着极高的国际声誉。

冼星海对中华乐器音乐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极大贡献,他的名字永远铭刻在中国音乐史册上。

以上便是中国古代乐人名典中的一些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自己的音乐才华和创造力,创作出了众多珍贵的音乐作品,在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

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

中国古代音乐是世界音乐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音乐对周边国家的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古代音乐在现代音乐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许多现代音乐作品都借鉴了中国古代音乐的 元素
中国古代音乐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传统音乐的现代演绎:如古筝、二胡等传统乐器在现代音乐中的运用 传统音乐的教育与普及:如开设传统音乐课程、举办传统音乐比赛等
战争音乐:用于鼓舞士气,激发斗 志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宫廷音乐:用于宫廷宴会、庆典等 场合,展现皇权尊贵
民间音乐:用于表达民间情感,反 映社会风貌
儒家音乐思想:强调 音乐的教化作用,提 倡和谐、中庸的音乐
审美观
墨家音乐思想:重视 音乐的实用价值,提 倡节俭、实用的音乐
观念
道家音乐思想:追求 自然、无为的音乐境 界,强调音乐的精神
时的音乐文化
《清史稿·乐志》:记载了清朝的 音乐制度、乐器和作品,反映了
当时的音乐文化
《礼记·乐记》:最早记载音乐的 文献,阐述了音乐的起源、性质
和作用
《汉书·艺文志》:记载了汉代的 音乐理论和作品,包括乐府、琴
曲等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了唐朝 的音乐制度、乐器和作品,反映
了当时的音乐文化
《明史·乐志》:记载了明朝的音 乐制度、乐器和作品,反映了当
数字化应用: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 音乐创作、改编和表演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数字化平台:建立数字化音乐数据 库,提供在线浏览和下载服务
数字化教育:通过数字化手段推广 古代音乐文化,提高公众认知度和 参与度
汇 报 人 :

故宫历史的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

故宫历史的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

故宫历史的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中国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数百年的宏伟历史。

在这座宫殿中,不仅是皇帝和后妃的居所,还是许多宫廷艺术家的创作天地。

本文将重点介绍故宫历史中的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展现他们所创作的音乐和对于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

在古代中国宫廷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以其杰出的音乐才能和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在故宫的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他们通过创作音乐和演奏乐器,为皇帝和后妃们提供了愉悦的享受。

首先,我们来介绍一位享有盛名的宫廷音乐家——阮咸。

阮咸生于清代乾隆年间,被誉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琴师之一。

他精通古琴、笛子等多种乐器,尤以演奏琵琶而闻名。

阮咸的音乐技巧精湛,艺术风格独特。

他的琵琶曲《阳关三叠》、《阳春白雪》等作品,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中国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

接着,我们来认识一位重要的宫廷作曲家——谭瑞龄。

谭瑞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宫廷音乐家,他以其卓越的作曲才能和对音乐的深入研究而闻名。

谭瑞龄的作品广泛涉及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民间音乐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五更钟》、《美人梳》等,既表达了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又展现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除了阮咸和谭瑞龄,故宫历史上还有许多其他宫廷音乐家和作曲家,他们各自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作品贡献着自己的才华。

例如,宫廷音乐家刁练以其出色的琵琶技艺而闻名于世,他的琵琶曲《秋夜月》以其独特的音乐构思和婉转的旋律而广为传唱。

作曲家朱进贤则以其对宫廷音乐的深入研究和创新而备受赞誉,他的作品《宫市夜行船》、《宝剑锋从磨砺出》等,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还融入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内涵。

宫廷音乐家与作曲家在故宫的创作和表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以音乐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故宫历史的独特魅力。

他们的音乐作品不仅表现了对音乐的追求和热爱,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通过他们的创作,我们可以感受到故宫历史的丰富多彩,更好地了解古代宫廷文化和音乐艺术的辉煌。

最全中国音乐史

最全中国音乐史

一.古代音乐(一)远古1、20世纪80年代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9000年可考历史。

2、原始音乐的基本因素:节奏3、原始音乐往往与现实生活、巫术、宗教相结合。

4、《弹歌》反映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原始农牧生活。

5、《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6、《咸池》尧时期崇天(水鱼图腾)乐舞。

浪漫主义气息。

7、《九韶》(《箫韶》):舜。

原始社会最高水平。

伴奏乐器:排箫。

共九段。

歌、舞、乐三位一体。

孔子“尽美以,尽善也”。

尽善尽美的由。

8、远古时期的乐器:吹奏乐器、打击乐器9、《大夏》夏朝。

乐舞。

大禹治水。

《大濩》商朝。

商汤伐纣。

(二)周秦时期1.(1)礼乐制度:周代周公制定的等级制度。

(2)礼乐机构:春官(史上第一个)2.(1)乐舞:六代乐舞(黄帝《云门》、尧《咸池》、舜《箫韶》、夏《大夏》、商《大濩》、西周《大武》)小舞、散舞、四夷之乐、宗教性乐舞(《傩舞》秋季驱除瘟疫)(2)乐歌:雅乐(大雅、小雅)、颂乐(大典)、南音(长江中下游一代民歌)、郑卫之音(黄河流域郑卫宋齐民歌)、九歌(祭典,大型歌舞曲)、成相(劳动)。

3. (1)乐器:八音(按照制造材料性质划分)标志我国古代器乐艺术发展进入成熟阶段。

(2)编钟:战国时期达到历史性高峰。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

4. 乐律学理论:三分损益法(弦长为计算基础)我国古代最早记载的、采用数学运算求律的方法。

春秋时期。

产生宫商角徵羽。

(三)三国两汉1.汉代乐府:秦汉时期建立的音乐机构。

大规模、大范围采集民间歌谣。

代表人物:李延年(汉代协律都尉)根据西域音乐创作“新声二十八解”。

最早汲取西域音乐精华。

2.相和歌:汉北方歌曲形式。

特点:一唱众和,器乐伴奏。

发展的最高形式:汉魏“相和大曲”,(歌舞套曲)三段式歌舞曲。

结构:艳、曲、解、趋、乱。

3.乐器:吹管,弹弦(《广陵散》琴唱结合)4.音乐思想:(1)《乐记》:我国最早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理论著作。

其中八篇总结了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介绍PPT课件

中国古代著名音乐家介绍PPT课件

五:音乐思想家
LOGO
• 隋时期,虽然对胡乐,民间音乐极为重视,但是重雅轻 俗和雅俗的争论仍然存在,反映在各自的著述言论中。 复古者认为只有“正声”才能起到良好的社会作用, 杜佑则强调“古乐”,反对民间音乐,外族音乐。但 胡俗乐的盛行时阻挡不了的。
• 代表人物有:唐太宗李世民,白居易等。
唐太宗李世民
相传在安史之乱后许和子逃出了宫廷并嫁了人 ,有人曾听到她在广陵地方的一条船上唱歌。
LOGO
许和子曾住过的地方
[大唐歌飞]
灿烂辉煌的时代,傲视群雄的主宰。一则千古不 朽的爱情悲剧,一个才华洋溢的放浪诗仙,一场 宫廷院闱的政治角力,一段悲欢 离 合 的传奇故事
,演绎了一出永不落幕的戏剧人生……
2.坊乐工任智方的四个女儿
• 代表艺人:黄幡绰,张野狐,李仙鹤,曹叔度,王大 娘,李可及等。
四.音乐理论家
LOGO
• 隋唐两代,政权统一。特别是唐代,政治稳定,经济 兴旺,统治者奉行开放政策,勇于吸收外域文化,加 上魏晋以来已经孕育着的各族音乐文化融合打基础, 终于萌发了以歌舞音乐为主要标志的音乐艺术理论全 面发展的高峰。这一时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音 乐理论家们作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 代表人物有隋代的万宝常,郑译,唐代的祖孝孙,张 文收,五代后周的王朴等。
万宝常
LOGO
• 万宝常,生于南北朝时期的梁国(治今安徽砀山), 陈灭梁后,他跟着父亲万大通随梁大将王琳投奔北齐。 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年(公元581年),郑泽等人重定 乐律,制黄钟调。演奏后,文帝问万宝常意见,万答 曰:“此乃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接着,万 宝常竭力说明此乐声之哀怨放纵,实非雅正音乐的道 理。隋文帝终于同意他的意见,命其调整乐音。万宝 常果真出手不凡,他制成了各种乐器,还撰写了《乐 谱》六十四卷,提出了有名的八十四调。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之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

中国传统音乐赏析之中国古代十大音乐家

中国传统⾳乐赏析之中国古代⼗⼤⾳乐家中国是⼀个礼乐之邦,⾳乐⽂明源远流长。

数千年的⾳乐⽂化陶醉了⼀代代中国⼈,同时也留下了较为完备的⾳乐理论,如三分损益法等理论的出现早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

这是中国⽂化的精华,也是世界⽂明的瑰宝。

在接下来的⼏天⾥,艺⼩编将为你呈现中国古典⾳乐之美,与我⼀起,探寻传统乐器,品味古典⾳乐之美。

孔⼦云:“兴于诗、⽴于礼、成于乐”,⼈的修养,开始于学诗,⾃⽴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古⼈对⾳乐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现代社会。

今有“四⼤天王”、“⾳乐教⽗”等称号,其实纵观中国古代⾳乐界,才华横溢的⾳乐⼤家也⾮常之多,现简单列举⼗位,感受⼀下古⼈的⾳乐魅⼒吧!1.师旷(春秋)师旷,字⼦野,春秋时期晋国宫廷乐师,被称为中国古代“乐圣”,是史书所载最早的⼤⾳乐家,师旷是盲⼈,常⾃称“暝⾂”、“盲⾂”。

《淮南⼦》云:“师旷譬⽽为太宰”,他“⼤治晋国”,晋“始⽆乱政”。

师旷在艺术上取得了极⾼造诣,为世⼈所共仰。

《庄⼦齐物论》说师旷“甚知⾳律”,《洪洞县志》云:“师旷之聪,天下之⾄聪也。

”代表作品:《阳春⽩雪》、《⽞默》阳春⽩雪华夏民族乐团 - 中国古典⼗⼤⾦曲05 (10⾸)2.伯⽛(春秋)伯⽛,春秋时期晋国上⼤夫,著名琴师、作曲家、擅弹古琴,被尊为“琴仙”。

“伯⽛善⿎琴,钟⼦期善听。

伯⽛⿎琴,志在⾼⼭。

钟⼦期⽈:“善哉!峨峨兮若泰⼭!”志在流⽔,钟⼦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所念,钟⼦期必得之。

”伯⽛,春秋时代的琴师,与钟⼦期的深厚友谊建⽴在⾳乐之上,“知⾳”佳话更是为世⼈流传。

《荀⼦·劝学》篇中有伯⽛⿎琴,⽽六马仰秣之说,可见他的琴艺之⾼超。

代表作品:《⽔仙操》、《⾼⼭流⽔》⾼⼭流⽔- 汉宫秋⽉-古筝传统名曲选3.李延年(西汉)李延年,西汉⾳乐家,善歌舞,精通⾳乐创作,来⾃⼀个乐舞的家族“北⽅有佳⼈,绝世⽽独⽴,⼀顾倾⼈城,再顾倾⼈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难再得。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五)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五)

中国古代乐人名典综合篇(十五)
蔡邕:东汉文学家、音乐家,擅长琴、棋、书画和音乐,因其音乐造诣被称为“乐师”。

著有《琴赋》等音乐著作。

鲍叔牙:春秋时期诸侯国鲁国的音乐家,他的传说故事《鲍叔牙得胜》是古代音乐传
承中的经典之一。

李白:唐代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音乐家,他曾被授予太常博士一职,在宫廷中演
奏乐器。

李时中:北宋时期的音乐家和音律学家,著有《音律正宗》等作品,是中国古代音律
音乐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擅长琴艺,也曾主持音乐修习。

他创作了大
量音乐作品,如《蝶恋花》等。

汤显祖:明代戏曲家、音乐家,作品《牡丹亭》与其音乐配器合称为清音传统的代表
作之一,汤显祖也因此被誉为“清音之祖”。

周文王:周朝开国君主,因钟鼓乐制度的创始而身为中国古代音乐学的开创者,他曾
亲自参与乐器制作和音乐演奏。

王明清:清代著名无名琴派音乐家,因其高超的琴技和音乐造诣被誉为“琴中神童”,被尊称为“琴圣”。

周葆元:明代著名音乐家,为后世《乐律全书》和《金匮要略》等音乐著作提供了许
多珍贵的音律资料。

他的最高成就就是创作了4个七弦琴曲集,被称为“周氏七曲”。

张学智:清代音乐学家,擅长音乐理论和音乐史研究,曾编纂了《一统乐谱》等大量
音乐书籍。

他也是中国音乐的现代化开始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乐器和著名音乐家集成传说中国远古时期的音乐家庖羲即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伏羲,伏羲又作宓羲、庖牺、疱羲、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

他是古代东夷部落的杰出首领。

传说伏羲最先发明琴这一乐器,可谓中国音乐的鼻祖。

见于马融《长笛赋》。

虞舜即舜帝,传说他曾制作五弦琴,用来歌唱《南风》诗歌。

见于司马迁《史记。

乐书》。

伶伦一作泠伦。

名伦,泠、伶皆为职官称呼。

相传为远古时期黄帝时乐官。

《吕氏春秋。

古乐篇》以他为乐律的发明者。

据说黄帝叫伶伦作律。

伶伦取长三寸九分之竹吹响,定为黄钟之官;又制十二管,根据凤凰的鸣叫声,定出十二律,以其雄雌之声,分为六律、六吕。

西汉刘向《说苑》载:“黄帝诏伶伦作为音律,伶伦自大夏之西,及之昆仑之阳,取竹于嶰谿之谷。

”意思说黄帝派遣乐官伶伦到昆仑山的南麓伐竹制笛,吹奏模拟凤凰之声的美妙音乐。

"。

《古乐篇》还记载了伶伦"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并制作《咸池》乐的传说。

后来人们认为伶伦是发明律吕制作乐曲的始祖。

夔相传为舜帝时期的乐官。

《虞书。

舜典》中载有顺帝命他“典乐”[主持乐政]时的一段对话:“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可依视为氏族首领任命乐官的方针性的训词。

司马迁《史记。

乐书》载:“昔者舜作五弦琴,以歌《南风》,夔始作乐,以赏诸侯,故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功德者也。

”中国古代六大乐器的发明者据东汉经学家、文学家马融《长笛赋》中记载了中国古代最早的六大乐器琴、瑟、簧、埙、钟、磬的最先发明者。

“昔疱羲作琴,神农造瑟,女娲制簧,暴辛为埙,倕之和钟,叔之离磬。

”意思说琴是由伏羲最先发明的,瑟是由神农发明的,簧是由女娲发明的,埙是由暴辛发明的,倕发明了钟,叔发明了磬。

其中疱羲即伏羲,为远古时代的东夷部落酋长;神农为炎帝,烈山氏、赤帝;女娲为传说中的女神,又传说为伏羲的妹妹;暴辛为周平王时的诸侯;倕,为黄帝时人,又一说为尧帝时人;叔,为舜帝时人。

蔡邕《琴操》中也说:“昔伏羲氏之作琴,所以修身理性,凡天真也。

”《淮南子》中载:“神农之初造瑟,以归神反望,乃其天心也。

”汉应劭《世本》记载:“女娲作簧,暴辛为埙。

”《礼记。

明堂记》载:“垂之和钟,叔之离磬。

”古代中原乐器分类简介八音:古人认为音乐是圣洁的,可以洁净人的思想,创作音乐就是要和谐地使用“八音”,所谓“八音”是指八种乐器:金、石、土、木、丝、竹、匏、革。

最先提出八音的是西周音乐家伶州鸠。

见于《国语。

周语》篇。

金[钟]:八音之一。

金属制的打击乐器。

历史久远,陕西长安县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有陶钟,是新石器晚期的遗物;商代以来的钟为铜制,多是大、小三枚组合起来的编钟,成为依一定音列组成的旋律乐器。

春秋末期至战国时期的编钟数目日渐增多,以九枚一组的居多。

秦代以后,沿用于历代宫廷雅乐中的钟多为呈圆形,每钟发一音。

近年在西南地区多次出土的战国至两汉时期具有少数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编钟,如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出土的编钟,外形似铃,断面作桃核形,顶端作双角状;广西等地也出土有编钟,反映了西南各地与中原地区在音乐文化上的密切联系。

石[磬]:八音之一。

玉、石等材料制成的打击乐器。

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悬挂在架上。

左半像悬石,右半像用手执捶敲击。

《尚书。

益稷》载:“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石”即指磬。

考古发现有约为夏代的东下冯遗址石磬,系打制而成,表明磬可能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最早用于先民的乐舞活动,后来用于历代上层统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礼义活动的雅乐中,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土[埙]:八音之一。

用土烧制的吹奏乐器。

战国时期赵国史书《世本》载:“埙,暴辛公所造。

”《拾遗记》载:“疱羲灼土为埙。

”这类传说虽不可信,但也说明埙的历史很久远。

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有一个吹孔的陶埙,距今约七千余年,是目前最早的实物。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山西万泉荊村遗址、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河南郑州铭攻路、二里岗商代遗址、辉县琉璃阁区殷墓都有陶制埙的发现。

木[柷敔/音zhuyu住羽] :八音之一。

指木制的打击乐器。

柷,形同木升,上宽下窄,用木棒撞击其内壁发声,以示乐曲的起始,古代雅乐开始时击之;敔,状如伏虎,背面刻有锯齿,演奏时用一支一端破成细条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锯齿,以示乐曲的终结,古代雅乐结束时击奏。

丝[琴瑟]:八音之一。

用梧桐木等木质材料制成的弹拨乐器。

《诗经》中已有琴瑟的记载:“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古作五弦,周初增为七弦。

古代琴的别称有“绿绮”、“丝桐”等;琴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是常用乐器。

在我国古代文化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孔子、司马相如、蔡邕、嵇康等都以弹琴著称。

几千年来,琴的演奏绵延不绝。

历代琴师对琴曲的流传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瑟,多为25弦,也有14弦、23弦的。

每根弦下施柱,用以调节有效弦长。

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25弦瑟,可知它是按五声音阶调弦。

瑟的出现年代更早。

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制品。

唐宋以来文献所载和明清宫廷所用的瑟,与周、汉时期出土实物已有较大差异。

古代宴享礼仪活动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竹[箫管]: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单管、竖吹。

古代箫多为竹制,也有玉制、瓷制的。

用于独奏、琴笛合奏或演奏传统竹乐曲。

如龠[音yue 月]、形状像笛子,短管,有三孔、六孔、七孔之分、箫,最初用一组长短不等的细竹管按音律编排而成,如鸟翼状,叫“排箫”,后来只用一根竹管制成,竖吹得叫“洞箫”。

匏[笙芋]:八音之一。

竹制的吹奏簧管乐器。

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说明其起源之久远。

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实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制簧片。

笙管分两排插在匏[葫芦]制的笙斗上。

笙在春秋战国和秦、汉之际是重要的吹奏乐器。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19簧、17簧、13簧数种。

唐代改为木制。

明清时期,广泛应用于民间器乐合奏和戏曲、说唱伴奏中。

芋,在战国至汉代广泛流行,至宋代失传。

出土的汉代百戏陶俑、石刻画像中多有吹竽的图像。

芋的形状似笙而比笙大。

36管,后减至23管。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芋通高78厘米,芋斗、芋嘴为木制,芋管22根,竹制。

分前后两排,每排11管,呈双弧形排列,插在椭圆形芋斗上。

革[鼓]:八音之一。

指皮革制成的鼓类打击乐器。

《诗经。

关雉》中记载:“窈窕淑女,钟革乐之。

”《吕氏春秋。

侈乐》载:“为木革之声若雷,为金石之声责若霆。

”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乐效果。

先秦著名音乐家师延:相传为商纣王时期的乐师。

曾为纣王作靡靡之乐。

周武王伐纣时,师延东逃,投濮水而死。

师涓:春秋卫灵公时期的宫廷乐师。

《韩非子。

十过》记述师涓随卫灵公赴晋事,途中住宿在濮水之上,灵公夜半闻鼓新声者,以为鬼神,就命师涓记录下来。

至晋国以后,师涓为晋平公援琴演奏此曲,曲未终了,被晋国乐师师旷打断,说是商纣王的靡靡之音,并说“闻此声者必削”,因此不可弹奏。

师襄:春秋时期的乐官。

清代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四》认为同名者有两人。

其一,卫国乐官,亦称师襄子。

《韩诗外传》[五]、《史记。

孔子世家》都说孔子曾从他学琴。

其二。

鲁国乐官,称击磬襄。

见于《论语。

微子》。

但王肃《孔子家语》则以为师襄就是击磬襄。

州鸠:周景王[公元前544---前520年在位]时的乐官。

称泠州鸠霍伶州鸠。

伶[泠]为职官称呼。

周景王因将铸无射钟,曾向州鸠请教乐、律。

《国语》中详细记载了州鸠的回答,使历史文献中论述乐、律问题的名篇。

其中所载十二律名称以及七律的解释,是这方面最早的史料。

苌弘:生卒?-----公元前492年。

又称苌叔。

周景王姬贵、周敬王姬匄时[公元前544---前476]的大夫。

传说孔子曾经向他问乐,作有《苌弘》十五篇,今佚。

孔子:春秋时著名的教育家、音乐家。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生卒:公元前551---前479年。

儒家创始人。

祖先是没落贵族,他幼年孤贫,成为平民出身的士。

后做过管仓和看管牛羊的小吏,54岁时做过三个月鲁国管刑法的大司寇。

其后周游列国十余年,未得禄位,回鲁国专心从事文化教育,开我国私人讲学之先河。

言行主要见于《论语》;事迹主要见于《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也是一位音乐家,热爱并精通传统音乐,用音乐作为教育课程六艺之一。

他曾从师襄学琴,又相传他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还能鼓瑟、吹笙、击磬,喜唱歌,“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他推崇夏、商、周的古乐,35岁时在齐闻《韶》,“学之,三月(日)不知肉味”。

还称赞《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59岁左右在卫国击磬遣怀。

卫国的“荷篑人”听了都知道是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在此期间,他曾向师襄学琴弹《文王操》,学习刻苦,多方面探索音乐的各种表现。

晚年回鲁国,鉴于周室礼乐废、《诗》、《书》缺,从事正乐。

他曾说:“吾自卫返鲁,然后正乐,<雅>、〈颂〉各得其所。

”并在整理以后,使〈诗〉“三百五篇”,都能和乐弦歌。

孔子一生酷爱唱歌,除了有丧事,随时都uchangge;听人唱得好的就跟着学。

离开鲁国前,他还即兴编唱过对“女乐”表示不满的歌;在周游列国途中,他被困在陈、蔡之间,在断粮的情形下,依然不断弹琴唱歌。

直到去世前七天,他还唱了一首哀悼自己的歌。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聚徒三千,传授"六艺",尤其重视《乐》教和《诗》教,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还指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十分强调音乐的修养作用。

孔子他突出音乐的政治教育作用,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强调礼、乐的等级性,不能容忍僭越混淆施礼用乐的等级。

为此他提倡雅乐、古乐,推崇三代的典章制度和礼乐,反对流行的"郑声"和新乐。

公元前496年,56岁的孔子因为鲁国的当权者季桓子接收了齐国馈赠的女乐,愤而离鲁,也可见孔子反对郑声的坚决。

大约公元前481年,孔子创作了琴曲《陬操》,以伤悼被赵简子杀害的两位贤大夫。

现存琴曲《龟山操》、《获麟操》、《猗兰操》等,后人相传均为孔子的作品。

由于孔子世儒家的创始人,而儒家思想又成为历代的统治思想,所以孔子的音乐思想,经他的后学者孟子、荀子等人发扬,以《乐记》为代表形成系统的儒家音乐理论,成为我国古代音乐美学理论的主流,对后世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师旷:春秋后期晋国著名宫廷乐师。

名旷字子野。

历事晋悼公、平公。

主要活动时间当在公元前558-前532年的三十多年间。

其事迹传说散见于先秦至两汉多种文献中。

目盲,精于审音调律,对于音感极为敏锐。

汉以前的文献中常以他代表音感特别敏锐的人。

《吕氏春秋.长见》篇记载,晋平公铸大钟,乐工们都认为钟已调准,只有师旷说钟"不调"(不准),要求重铸。

后来卫国乐师师涓听了,果然也说钟不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