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2.4《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含答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 历史与社会 2.5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 练习题-精选学习文档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 2.5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练习题一、单选题1.历史事件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下列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表述正确的是()①日本偷袭珍珠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斯大林格勒战役——欧洲战场的胜利结束③国共两党首次合作——北伐的胜利进军④九·一八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2.朱德曾称赞某段历史“首义诞新军,喜庆工农始有兵”。
与此诗相符合的史实是()A. 武昌起义——吹响中国革命的号角B. 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广泛传播革命思想C. 南昌起义——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D. 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中国特色革命道路3.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在全国开展“清党”运动,据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被危害的达31万多人,以上史实不能说明()A. 南京国民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权B.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反共反人民的政策C. 南京国民政府围剿红军,对日实行不抵抗政策D. 南京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和独裁统治4.以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影响搭配正确的是()A. 中共一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B. 南昌起义——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C. 遵义会议——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D. 西安事变——十年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5.大革命失败后,在探索革命道路过程中发生的下列史实,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秋收起义②创建中国工农红军③遵义会议④长征的开始A. ①②④③B. ①②③④C. ②①④③D. ②①③④6.叶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
曾救过孙中山夫妇,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
叶挺独立团曾为第四军赢得“铁军”的称号,这一事迹发生于( )A. 洋务运动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新文化运动时期D. 北伐战争时期7.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课件3

红军长征渡过24条河流,主要有:
湘江、乌江、赤水河、金沙江、大渡河 湘江: 红军在那里与敌人打过一场恶战,损失惨重 乌江 : 红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赤水河: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河,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 金沙江:红军渡过金沙江,从此跳出敌人的包围 大渡河: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
红军长征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 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 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 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伟大的长征给党和人民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 神。这种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 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 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 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 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 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 斗的精神。” -------江泽民
谈谈红军长征给你的启示: 1、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勇往 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的精 神。
2、学会正确处理外因与内因问题,要 善于从内因即自身寻找问题,这样一个人 才会成熟、长大。
共同进步!
倒下的是一座座丰碑,活着的是一 面面旗帜。人数虽少些,但留下的都是 中国革命的精华。——毛泽东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封的 将帅中,中将以上的共254人,其中有 222人参加过长征。
请 思 考
我们纪念长征,最重要的是弘扬 长征精神,把革命先烈开创的伟大事 业不断推向前进。航天精神和长征 精神一脉相承。勇往直前、百折不 挠、长征精神将一直激励着我们大 步迈向民族复兴。——中国运载火 箭技术研究院院长吴燕生 你认为什么是长征精神?
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含解析)

初中历社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一、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1.陈独秀说:“中共一大对党的要求……悬在半空,到中共二大时就脚踏实地了……”这是指中共“二大”()A. 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B. 决定与国民党合作C. 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D. 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2.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的标志是()A. 北伐战争的开始B. 中共二大的召开C.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D. 黄埔军校的创建3.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各地的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到1926年11月底,湖南已有54个县建立农民协会组织,会员达107人;到1927年1月,会员又增加到了200万人。
湖北全省农民协会会员1926年7月有三万多人,到11月增加到20万人左右。
城市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与材料所述意思相符的是()A. 工农群众是北伐的主力军B. 工农运动的支持是北伐胜利的原因C. 湖南、湖北是北伐的主战场D. 北伐胜利后在各地建立了政权4.鲁迅先生曾深刻指出:“中国现代社会的情况,只是实地的革命战争,一首诗吓不止孙传芳,一炮就把孙传芳轰走了。
”这里的“一炮”是指()A. 辛亥革命B. 五四运动C. 北伐战争D. 秋收起义5.自1924年开始,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中国大地上展开了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运动,国民革命取得的重大成果是()A. 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B. 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C. 使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二、工农武装割据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一著作诞生时,毛泽东正战斗在图中的()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7.下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它采用五星和“八一”二字图案。
其中,五星象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八一”二字纪念的则是()A. 武昌起义B. 北伐战争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8.“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丛生、危在旦夕的战斗。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2.5.3《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同步习题(含答案)

《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试卷一、选择题1.‚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遵城举会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
‛该诗描绘的是中共()A.一大B.遵义会议C.七大D.十一届三中全会2.为迎接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某校学生决定编排历史情境剧《红旗飘扬》。
其中有一场景与历史史实不符,请帮忙找出来()A.南昌起义--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B.井冈山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巩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遵义会议--毛泽东思想写进中国共产党党章,成为指导思想D.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3.遵义会议后,林伯渠写下了‚坚持遵义无穷力,阳光坦荡已无歧‛的诗句,这句诗赞颂了工农红军()A.团结一致的精神面貌B.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C.北上抗日的坚定信念D.三大主力的胜利会师4.达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
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A.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C.近代化的进步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5.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面对险峻艰苦的环境,战胜了强大而凶残的敌人,走了二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
请你将下列事件按时间的先后排序()①四渡赤水②强渡乌江③强渡大渡河④巧渡金沙江。
A.①②③④B.②③①④C.③④①②D.②①④③6.毛泽东感慨地说‚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查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11个省。
‛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于()A.瑞金B.遵义C.会宁D.吴起镇7.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是一篇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二单元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作业设计人教版

第五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1.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前,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现存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比较革命的民主派,是比较真的民主派”的主要依据是()A.孙中山领导国民党坚持反帝反封建斗争B.国民党建立了根据地和军队C.其领袖孙中山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D.国民党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利益. 2.“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文中所指这所学校的创办者是()A.袁世凯 B.蒋介石 C.孙中山 D.周恩来3.“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诞生于( )A.辛亥革命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4.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两次合作,都取得了重要的民主革命成果。
其中,第一次国共合作()A.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D.取得了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5.从国家统一的角度看,国民政府的“北伐战争”堪与美国历史上的“南北战争”相提并论,北伐战争的主战场在()A.湖南、湖北B.江西、湖南C.江西、湖北D.江西、江苏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久,与国民党进行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参加北伐战争。
下列关于国民革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北伐战争的目的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B.北伐战争的对象是张作霖、孙传芳、吴佩孚C.北伐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广东、广西D.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右派突然叛变革命7.“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这里是人民军队的摇篮”。
请你判断,句中的“这里”是指()A.井冈山B.南昌C.瑞金D.武昌8.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党指明了新的出路。
“新的出路”是指 ( )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C.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实现工作中心的转移9.中国革命的历程证明: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采取先攻打大城市,后解放农村的道路是行不通的。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参考题答案
![九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练习精编参考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277bb0ef111f18582d05a02.png)
九年级《历史与社会·道德与法治》练习精编参考答案(《历史与社会》九上)第一单元 20世纪初的世界与中国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第二框第一次世界大战■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A奥匈帝国;C意大利。
D法国;F俄国。
2.欧洲。
二、1.(1)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2)重新瓜分殖民地;(3)军国主义;(4)萨拉热窝。
2.1914;1918。
3.同盟国;协约国。
4.是非正义的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
5.坦克;大炮;飞艇;飞机;毒气弹等。
6.欧洲;西线;东线;南线。
7.(1)1914;马恩河;英法。
(2)1916;凡尔登;绞肉机。
8.同盟国集团。
第三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
2.1919;凡尔赛宫。
3.战胜国;美;英;法;意;日;美;法;英。
4.是一次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
5.德国;中国山东。
6.凡尔赛条约。
7.日本。
8.(1)凡尔赛条约;凡尔赛体系;欧洲;西亚;非洲。
(2)欧洲;东亚;太平洋。
二、1.(1)东亚和太平洋。
(2)1921;华盛顿。
(3)美;英;法;日;意;荷;比;葡;中国。
(4)九国公约。
(5)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收回租界;门户开放。
(6)巴黎和会。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二课辛亥革命第一框 20世纪初的中国局势第二框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本框中考知识梳理一、1.辛丑条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掠夺。
2.民族资产。
3.知识分子。
二、1.清政府;民主共和;革命军。
2.(1)1894;夏威夷的檀香山;孙中山;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振兴中华。
(2)1905;日本东京;孙中山;全国性的统一的革命组织;民报;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E民族主义;F民权主义;G民生主义;H三民主义;革命;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
三、1.铁路国有;铁路修筑;保路;同盟会。
2.保路;湖北;文学社;共进会;武昌。
3.1911;10;10;武昌;湖北军政府;武昌起义。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课件1

安江 南京 安 苏 安 徽 徽 徽
上海
江 南昌
浙江 浙江
福 西 福建 建
桂林 桂林
广州 广州
北 伐 战 争 进 军 示 意 图
叶挺独立团
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走的洞敞开着, 叶挺,生于 1896年9月10日,1946年4月8 一个声音高叫着: 日逝世,原名叶为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 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 爬出来呵,给尔自由! 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 我渴望着自由, 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也称“叶挺 但也深知到—— 独立团”)在北伐中被誉为“铁军”,成 人的躯体那能由狗的洞子爬出! 员:以共产党员为主。 1989年11月,经中 我只能期待着, 央军委确定,被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 那一天—— 事家”的称号。 地下的火冲腾, 把这活棺材和我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中和热血中得到永生。
国民党: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在维护共和的道 路上也屡遭挫折。他逐渐认识到:要完成革命 事业,不仅需要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而且需 要将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有力的政党。
“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
压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
思考: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遭遇了哪些挫 折?
1、1911年,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民国建立后,为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孙中山先后 领导或参与领导了一系列革命,但大多数以失败告终: (1)1913年:袁世凯“刺宋案”后,领导二次革命失 败;
结果: 初步胜利
北伐战争
局势: (1)国共合作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了声势 浩大的国民革命运动。 (2)1925年,孙中山在北京病逝。国民党继承其 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了国民革 命军。 目的: 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历史与社会人教九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习题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习题1、实现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会议是()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国民党一大D.黄埔军校的建立2、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创办的黄埔军校。
担任校长的是()A.孙中山 B.廖仲恺 C.周恩来 D.蒋介石3、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其目的是()A.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B.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C.推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建立人民政权D.推翻重庆国民政府统治,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4、被誉为北伐名将的是()A.蒋介石 B.叶挺 C.吴佩孚 D.周恩来5、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B.广东革命根据地C.井冈山革命根据地D.湖南革命根据地6、与南昌起义相比,秋收起义的突出特点是()A.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B.开始了中共独立领导中国革命的新时期C.以夺取城市为主要目标D.余部转向农村创建革命根据地二、非选择题材料题1、请阅读下列对联回答问题:“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
请回答(1)指什么它的全称是什么?它创办的前提、时间、地点、创办者。
(2)从对联中可以看出它创办的宗旨是什么?(3)它创办的作用或是意义是什么?2、阅读下面材料“帝国主义及其卖国军阀之势力不被推翻,则不但统一政府建立永无希望,而中华民国惟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具有被帝国主义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惟一的需要,统一政府之建设,巩固国民革命根据地,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1)据材料,国民革命出师北伐的原因是什么?(2)从北伐宣言中看,北伐的目的是什么?(3)北伐的时间?组织者?(4)宣言中所指卖国军阀主要有哪些?(5)宣言中的“本党”指哪个党?(6)举例说明“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是和平统一的障碍和革命的敌人。
参考答案:一、CDBBCD二、材料题1、(1)黄埔军校、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前提是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时间是1924年5月、广州黄埔、创办者是孙中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同步练习)
总分 100 分,共 1 大题 10 题单选题(总分 100 分,共 10 题)
1. (10分)右图所示建筑为原江西大旅社。
在这里()
A. 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吹响了共和的号角
B.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揭开了革命新篇章
C. 树立了武装斗争的旗帜,创建了人民的军队
D. 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2. (10分) 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A.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10分)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4. (10分) 1995年4月19日,纽约《世界日报》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与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有关的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5. (10分)下图是一张毕业证书照片,其书写文字为“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等。
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的学校应是()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北京大学
D. 黄埔军校
6. (10分) 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抗日战争
7. (10分) 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
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8. (10分) 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的倾向国民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A. 国民革命
B. 武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西安事变
9. (10分)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成立时担任校长的是()
A. 蒋介石
B. 孙中山
C. 周恩来
D. 叶挺
10. (10分)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 张作霖
B. 袁世凯
C. 孙传芳
D. 吴佩孚
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答案)
总分 100 分,共 1 大题 10 题单选题(总分 100 分,共 10 题)
1. (10分)右图所示建筑为原江西大旅社。
在这里()
A. 打响了辛亥革命第一枪,吹响了共和的号角
B.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成立,揭开了革命新篇章
C. 树立了武装斗争的旗帜,创建了人民的军队
D. 建立了第一个红色政权,开辟了革命新道路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的有关知识。
从题目中可知,这一建筑位于江西,A项辛亥革命爆发于湖北武汉;B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上海;D项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于江西瑞金,但从图中建筑可以分辨出,这里是南昌起义的发生地。
2. (10分) 南昌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是因为在这里()
A. 诞生了中国共产党
B. 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C.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D. 初步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C
3. (10分) 宋庆龄说:“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这里的“内部条件”主要有()
①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极大地推动了国民革命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成为全国人民的呼声
④“五四”运动使孙中山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决定改组国民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4. (10分) 1995年4月19日,纽约《世界日报》为《毛泽东诗词全集》的出版刊出一则广告:“毛泽东生前写了不少诗词,每一首背后都有一件甚至数件中国现代史上惊天动地的大事。
”下列诗句与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有关的是()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C. 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
D.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有关知识。
A项描写的是红军长征;B项描写的是解放战争中的渡江战役;C项描写的是红军第二次反“围剿”,A、B、C三项均可排除。
5. (10分)下图是一张毕业证书照片,其书写文字为“兹有本校第一期步兵科学生潘学吟修业期满成绩及格特给证书”“总理孙文”“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等。
据此可知,颁发该证书的学校应是()
A. 京师同文馆
B. 京师大学堂
C. 北京大学
D. 黄埔军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的有关知识。
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步兵科学生”“校长蒋中正”“党代表廖仲恺”,据此可知这一学校应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创办的黄埔军校。
6. (10分) 20世纪前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相继成立,在历史上,两党既有合作又有对抗,其中第一次合作共同进行了()
A. 北伐战争
B. 南昌起义
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D. 抗日战争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有关知识。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之一是进行了北伐战争。
B、C两项与国民党无关;D项属于第二次国共合作。
7. (10分) 1924年5月,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要从今天起,重新做革命的基础,另外成立一种理想上的革命军。
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两年后,该校师生积极投身的“救国救民的事业”是()
A. “五四”运动
B. 北伐战争
C. 抗日战争
D. 解放战争
【答案】B
8. (10分) 胡适回忆说:“民(国)十五六年之间,全国大多数人心的倾向国民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发生了()
A. 国民革命
B. 武昌起义
C. 红军长征
D. 西安事变
【答案】A
9. (10分) 黄埔军校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黄埔军校成立时担任校长的是()
A. 蒋介石
B. 孙中山
C. 周恩来
D. 叶挺
【答案】A
10. (10分) 国民革命军北伐的对象不包括()
A. 张作霖
B. 袁世凯
C. 孙传芳
D. 吴佩孚【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