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新城区水系规划(最终稿)
某新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doc

目录1 基本概况 (1)1.1 自然地理概况 (1)1.2 社会经济概况及经济发展预测 (3)2 工程现状和存在问题 (5)2.1 洪涝灾害 (5)2.2 防洪治涝工程现状 (5)2.3 存在问题 (6)3 规划目标和原则 (8)3.1 规划依据 (8)3.2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9)3.3 规划指导思想及规划目标 (9)4 防洪、治涝水文分析计算 (11)4.1水文采用资料 (11)4.2 防洪、除涝水文 (11)4.3 防洪设计水位 (17)4.4 治涝出口水位的确定 (17)5 防洪规划 (18)5.1 防洪规划布局 (18)5.2 防洪工程措施 (18)6 治涝工程设施规划 (19)6.1 治涝规划方案 (19)6.2 治涝工程设施 (19)7 活水规划 (22)7.1 活水工程规划布局 (22)7.2 规划建筑物 (22)8 水土保持 (24)8.1水土流失现状 (24)8.2防治目标及防治责任范围 (24)8.3水土保持措施 (24)8.4水土流失监测 (25)8.5实施保障措施 (25)9 非工程设施规划 (26)9.1 防洪、治涝指挥系统 (27)9.2 防洪、治涝预案 (27)9.3 防灾、减灾 (28)10 管理规划 (31)10.1 管理体制和机构设置 (31)10.2 管理设施 (31)10.3 调度规划和管理经费 (32)11 环境影响评价 (34)11.1 城区环境现状 (34)11.2 规划方案改善对环境的有利影响 (34)11.3 规划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35)11.4 缓解和补偿不利影响的措施和建议 (35)11.5 环境影响的初步评价 (35)12 投资估算 (37)12.1依据和方法 (37)12.2投资估算 (37)12.3 资金筹措方案 (37)13 效益分析 (38)13.1 社会效益 (38)13.2 经济效益 (38)13.3 环境综合效益 (38)14 规划实施意见和建议 (39)14.1 规划实施建议 (39)14.2 工程分期实施计划 (39)附图一: (44)1 基本概况1.1 自然地理概况某某市某某镇是苏中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镇,地处姜堰、如皋、靖江、泰兴四市交界处,南濒长江,东临黄海,北依泰州,西眺扬州,是“四县通衢”的交通要冲,历史上素有“北分淮倭,南接江湖”的水上枢纽之称,全镇辖区面积175.2 km2,总人口19.02万人,下辖12个居委会、55个村委会。
扬州广陵新城水街方案文本

扬州广陵新城水街项目一期工程方案设计2011.1.10项目区位水街项目一期工程水街项目二期工程设计概念1.总体布局京杭之心水街市民生态广场城市策略分析无论从建筑形态,城市空间还是功能配置角度来说,水街都是京 杭之心、市民生态广场之间不可缺少的联系。
但南北走向的城市道路和桥梁削弱了这种东西向的联系。
河道与南北两侧的城市道路对水街建筑的要求不同。
因此,建筑对内朝向河道,对外面对道路应有不同的表情。
同时,城市道路与沿河步行道之间的联系必须充分考虑。
京杭之心水街市民生态广场1.3.2.4.水街的设计必须从建筑形态和外部空间两个方面来强调它所承担的东西向的联系作用。
一期工程的总体布局模式一一期工程的总体布局模式二一期工程的总体布局模式三该模式不可取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无助于水街东西向连续性的形成。
外部空间尺度过大,类型单一,缺乏丰富性,无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气氛。
建筑表情单一,无法应对两侧城市道路和中间的河道对它的不同要求。
一.二.三.该模式不可取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无助于水街东西向连续性的形成。
水街和南北两侧的街道联系过于直接,导致外部空间消极,无助于形成良好的商业气氛。
建筑表情单一,无法应对两侧城市道路和中间的河道对它的不同要求。
一.二.三.此为推荐模式建筑形态及外部空间强调了水街东西向连续性。
外部空间尺度适宜,类型多样,富有层次,有利于良好的商业气氛的形成。
南北两侧沿街建筑形态连续,有助于街道界面的形成。
临水建筑布局灵活多变,尺度宜人,富有亲和力。
沿街商业面大大得到加长。
一.二.三.四.五.街以一系列平行街道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模式可被称“镇”。
“镇”的空间丰富,尺度多样,容易形成具有体验性的商业空间,更适合广陵新城水街项目的要求。
镇道路和两侧建筑形成通常意义的街。
街的空间单调,尺度单一,这种模式不适合广陵新城水街项目。
江南的传统水镇总体布局概念采用“水镇”的模式来塑造广陵新城水街项目,加强城市东西方向的联系,根据河道以及南北两侧城市道路的不同要求采取不同的姿态,在他们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充满活力,极具体验性的当代运河水镇。
千年水系 生态扬州09.5

整治千年水系营造生态扬州——扬州城市水环境生态化修复、保护和利用(2009年5月9日)一、项目背景扬州依水而建,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古缘水而兴,江河之水孕育了扬城文明,托起了扬州的数度繁华。
境内水洗发达,水网密布,两岸景点,星罗棋布,构筑了一幅“水上扬州”的水墨长卷。
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扬城水系在承载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积淀了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扬州作为获得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和创建国家生态园林示范市的城市,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保护和利用。
用生态理水的理念治理城市水环境,保护修复河道生态系统,提升水环境的生态功能。
坚持文化引领,规划先导,利用扬城水系,串联两岸人文景点、历史遗迹、绿化带,再现了碧水绕城廓的美景。
整治内容扬城水系综合治理,根据城市水网布局,沟通扬城内外水系,扬城水网实行雨污分流,污水集中处理后排放,改善水系水质,治理水系周边环境,营造城市生态化水系景观,形成以江、湖、河为构架,“城水相依、水系相连、天人和谐、水清城绿”的水系网络:(一)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1.水系改造瘦西湖水环境整治工程是我市为改善瘦西湖水环境,解决瘦西湖水源补充和污水入湖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工程自2001年元月正式开工建设,04年实施完成。
整个工程总投资1.97亿元,内容主要包括引水入湖、污水截流、河道整治、闸站工程、河湖监控系统五个部分。
项目共建设引水管道6公里,污水截流管道17.6公里,清淤河道11.5公里,翻建(改造)闸站5座。
2008年7月在瘦西湖又新建丫字桥提升泵站1座,确保了瘦西湖全流域的水质。
2006年9月—2009年4月,拆迁安臵瘦西湖周边农户200多户,征用800余亩土地建成与瘦西湖融为一体的万花园,彻底解决了周边的污染源,并使园中水系与城市水网沟连,延续景区的水(河道)轴线,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绵延不断的湖上风景线。
2.驳岸处理瘦西湖景区万花园水岸线2万米驳岸工程,采用了全新的模式:驳岸低于水面30cm,距离河岸线达1米,给水生植物留下了足够的生长空间,进一步净化了瘦西湖水质、美化了沿湖水岸植物景观。
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与

城市水系规划的实践与研究[摘要] 城市水系是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的资源和环境载体,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
城市水系规划应合理布局,注重水系的形态,加强水质的保护,重视河坡的生态,利用河槽的调蓄,强化景观的塑造,传承文化的延续,以构建独具地方特色的城市水系环境。
[关键词] 城市,水系规划 , 研究[abstract] the urban water system is the city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ke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ier, is a city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carrier. the urban water system planning should be reasonable layout, pay attention to the shape of the water system,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water quality,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river ecological slope, use the de-siltation storage, strengthen the landscape of the mold, the continuation of culture, in order to build unique lo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water system environment.[key words] city, the water system planning, research中图分类号: tb4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近年来,我国水利建设已经突破了“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传统观念,城市水利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城市重点区域网络化地下空间开发研究

城市重点区域网络化地下空间开发研究姚远杭;尹莹;陈梦竺【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由粗放式扩张逐步进入精细化完善的新阶段,开发与利用城市地下空间作为城市公共功能的补充,更加集约的城市空间资源利用已经成为城市建设关注的重点.如何切合城市发展需求、解决各类城市问题与矛盾、强化空间利用效益以及完善地上地下功能联系成为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与开发的重点课题.文章通过扬州市广陵新城核心区的地下空间利用规划实例,针对城市重点区域地下空间开发提出以“立体开发、网络复合”为主导策略的编制思路,对地下空间利用的网络化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江苏建材》【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4页(P47-50)【关键词】地下空间;扬州市广陵新城;网络化开发【作者】姚远杭;尹莹;陈梦竺【作者单位】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225000;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225000;扬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扬州225000【正文语种】中文地下空间是城市重要的空间资源,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交通拥挤、土地资源紧张、生态恶化等一系列城市问题逐渐凸显,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作为缓解城市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加受到重视。
目前,随着各类地下空间利用政策法规的出台、规划编制方法的逐步成熟以及各类建设模式的探索,各大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开发数量快速增长,利用水平与层次不断提高,开发体系日趋完善。
而地下空间的网络化开发,是通过横向及竖向地下交通网络将各类地下功能空间进行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综合开发模式,对提升空间利用效益、改善城市地面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不仅有利于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利于组织立体化的交通网络,缓解地面高强度开发造成的交通矛盾。
本文通过扬州市广陵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实践,简要阐述了相关布局与要素控制的主要内容,对城市重点区域网络化的地下空间开发进行探讨。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及广陵区部分区域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及广陵区部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
【法规类别】行政区划与地名
【发文字号】苏政复[2014]42号
【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4.03.14
【实施日期】2014.03.14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1
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扬州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及广陵区部分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的批复
(苏政复〔2014〕42号)
扬州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广陵区局部修改沙头镇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请示》(扬府发〔2013〕22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你市中心城区部分区域及广陵区沙头镇、泰安镇、李典镇、头桥镇、杭集镇等5个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
在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允许建设区规模不增加的前提下,将82.9359公顷允许建设区调入有条件
1 / 1。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OO二年十月项目名称:扬州城市·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委托方: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政府承担方: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总指导:范朝礼客座研究员项目负责人:陈雯研究员张京祥博士、副教授项目参加人:周诚君博士研究生罗震东博士研究生向俊波博士研究生顾人和副研究员朱红云博士研究生高春亮博士研究生程同升硕士研究生左文芳硕士研究生李艳硕士研究生陈璐硕士研究生导言公元二零零一年十月,金秋时节,扬州市委、市政府对市区行政区划再度进行调整,广陵区域面积由原来的26km2增加至67 km2 ,为广陵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
嗣后不久,广陵区人民政府王玉新区长与我们多次磋商,希望我们研究制定广陵区域发展战略规划。
起初,考虑到广陵区不是一座完整的城市,况且中国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城区系统地编制过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战略规划,我们颇感为难。
然而当我们面对广陵区委、区政府企望开展战略规划工作的决心,特别是王玉新区长的再三恳求,我们已无法婉拒,同时也激起我们迎难而上、对前人从未做过的事情的探索热情和创新勇气,籍于此我们接受了这一委托。
是的,作为一个城区是否有必要研究制定发展战略规划,不仅我们犹豫过,而且一些专家也持有异议。
但是,当一个城区政府面对中心城市的大发展,面对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拓展空间,面对城市、城乡结合部、乡村等多种区域形态,面对历史和人民交付的重大发展使命时,研究制定一个能够指导未来发展的战略规划,无疑是具有尝试价值的。
目录第一篇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详细内容一、透视多相坐标中的扬州中心城市 (2)1、纵轴观芜城沧桑2、横轴察名城机运3、以“名城”为原点的扬州中心城市功能定位二、寻觅多重嵌套中的广陵区域 (7)三、遴选广陵区域的竞争资源 (10)1、文化资源——参与竞争的底气2、生态资源——指点未来的根本四、亮出广陵区域的特色名片 (14)1、积淀深厚的古城2、生态浸润的水土3、秀雅舒适的居境4、产业持续的新区五、择定广陵区域发展的战略路径 (16)1、以融入中心城市为基点2、以整合空间资源为支点3、以凸显个性特色为亮点4、以培育市场环境为契点5、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焦点第二篇时代省思:把握城市发展的难得际遇详细内容一、把脉区域发展的症结所在 (20)1、发展方向的错位2、有限主体的尴尬3、制度环境的约束4、产业基础的薄弱5、空间结构的断层6、传统文化的桎梏二、审视区域发展的机运所用 (24)1、区域空间的拓展2、中心城市的呼唤3、社会心理的期望4、决策层面的共识5、初显端倪的先机第三篇价值升华:打好区域竞争的两张王牌详细内容一、文化的灵动 (29)1、几度兴衰的地域文化2、积淀深厚的性格禀赋3、独领风骚的时代精神二、生态的复归 (36)1、探索生态城市的核心理念2、认清生态现状的潜在危机3、谋划切合人性的生态格局第四篇经济支撑:彰显可持续产业的特质优势详细内容一、以全新理念打造可持续产业 (41)1、“工业化情结”的反思2、桑榆与东隅的得失3、链接与集群的机巧4、无形与有形的对握二、以政府引导促发优势产业的扩张 (43)1、商贸产业的定位2、旅游产业的突破3、房地产业的勃兴4、教育产业的嬗变5、绿色工业的引入6、生态农业的传播三、产业链的延伸组织粘性空间 (49)1、古城区产业链2、城东新区产业链3、湾头新区产业链第五篇载体重构:呼应交相辉映的空间布局详细内容一、前瞻中心城市拓展的空间态势 (52)1、空间格局形成的动因与预测2、空间发展方向的调整与选取—东延、西进、南优、北控二、确立广陵区域的空间发展目标与理念 (55)1、空间发展目标2、空间发展理念三、勾勒区域空间重组的总体框架 (56)1、区域发展的三大板块:空间、文化与生态的整合递进2、空间发展分区及建设管制3、规划预期的引导方式4、空间开发的时序比选5、空间景观的营建策略6、区划调整的策应预案第六篇城市经营:攻克区域发展的运作难题详细内容一、发展与权力的悖论 (66)1、市区与城区的权力分割2、政府与市场的力量权衡3、城区与城区的政策落差二、经营与模式的选择 (68)1、经营理念:资金导向转向功能导向2、有效模式: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3、经营对象:存量资源与增量资产4、经营体制:主动适应与制度创新第一篇 世纪追求: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广陵,扬州的古称谓之一;原广陵区,地改市前的县级扬州市域;现广陵人,正宗扬州人的代表;广陵文化,亦即扬州文化。
扬州广陵规划-汇报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广陵区域功能定位, 除依据中心城市功能 外,更重要的是解除 对广陵区域的重重嵌 套及种种制约。因为 广陵区毕竟不是一座 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广陵区域的多重嵌套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广陵,扬州的古称谓之一 原广陵区,地改市前的县级扬州市域; 现广陵人,正宗扬州人的代表 广陵文化,亦即扬州文化 现今广陵区域,是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研究广陵区域,必先研究扬州中心城市。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解译区域之三:
长江三角洲生态共生的最宜人居区域
随着长三角高增长后宜居“净土”的难 觅,扬州中心城市尤其是广陵区域却仍然保 持着文化底蕴与自然生态的完美结合。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块块要迁就条条。城乡共存的新组建区域,意味着
制约块块发展的条条增多(如增加了与农业管理部门
的联系)。
中科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烟花 明月古风今韵
广陵区功能定位
“一个部分、三个区域”
扬州中心城市的核心组成部分 体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最佳区域 发展商贸、旅游、教育、高新技术、绿色产业 等可持续产业的首选区域 长三角地区生态共生的最宜人居区域。
配角要服务主角。从中心城市角度看,广陵区这一
配角虽有职能要求,但必须充分发挥才能和潜质,为 中心城市主角服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规划区概况第一节自然概况一、地理位置和面积扬州是国家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长江、淮河下游交汇处,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60个防洪重点城市之一。
全市总面积6638km2,2010年规划人口473万,2020年规划人口482万。
《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在对扬州未来发展的宏观区域背景分析以及扬州区域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把扬州建设发展方向为“主导向南,西进东联”,南延扩大经济开发区,跳跃开发港口分区和瓜洲分区,作为发展第二产业的主要载体;完善西部分区,作为生活居住与第三产业的主要载体;适度发展河东分区,加强和江都的交通联系与协调发展。
广陵新城区属扬州市河东分区,河东分区位于扬州市主城区东部,距扬州市老城区5km,现属广陵区湾头镇和邗江区汤汪乡辖区,西隔京杭大运河与城市东部分区毗连,东与邗江区杭集镇隔廖家沟相望,南与邗江区霍桥镇相连。
河东分区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位于扬州主城区的最东端,是扬州的东大门,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方向的“主导向西,西进东连”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陵新城位于河东分区北部,是连接扬州主城区与江都市的重要衔接带,其南部为广陵产业园,北部为茱萸湾公园和三河岛休闲度假区。
广陵新城规划范围北起万福路,南至运河东路,西临京杭运河,东至廖家沟。
规划面积9.4km2。
老城区图1.1 广陵新城区地理位置图二、地形地貌规划区属入江水道边的平原圩区,总体地势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但地势坡度很缓,北部接近茱萸湾公园古运河处地面高程在7.0~7.5m(废黄河基面,下同)左右,南部地面高程在6.0~6.8m左右,平均地面高程约6.5m。
区域地质基本属堆积阶地地貌,Q3老粘土埋藏很浅甚至直接出露地表,其中沉积了较厚层的淤泥质壤土,更新统粘性土埋藏较深,地表沉积以沙壤土为主,厚2m左右,其下普遍分布有淤泥质壤土或壤土质淤泥,淤土下沉积以沙土为主,偶夹壤土透镜体。
查“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江苏部分),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查“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01江苏部分),场地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三、气象、水文扬州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和东南风,年平均温度14.8°C,极端最高温度39.2°C,极端最低温度零下17.7°C,年平均风速3.5m/s,最大风速18 m/s,年平均冻日天数12天,最大冻深11cm,年平均日照2203.5小时,年平均地温17.1°C ,无霜期224天。
多年平均降水量1027.8mm,年最大降雨量1520.7mm,最小488mm,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较大,经常出现先旱后涝,旱涝急转的天气形势。
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降雨约占全年降雨的60%左右。
四、水系(一)外围水系对规划区防洪排涝有直接影响的外围水系主要有淮河入江水道下段归江河道和京杭大运河。
1、淮河入江水道下段入江水道下段由六条归江河道先分后合,于长江三江营入长江。
广陵新城区防洪主要涉及入江水道下段归江河道中的壁虎河和廖家沟。
壁虎河起于京杭运河瓦窑铺,终于万福闸上,河长2.9km,其中湾头镇至万福闸长1.8km,为6条归江河道中最西的一条,设计行洪流量2114m3/s,底宽620m,底高程0~-0.3m,河道西堤长1.8km,为广陵新城区主要防洪屏障。
廖家沟万福闸至三江营全长30.1km,河底宽300~600m,河底高程-5~-22.5m,边坡为自然边坡,多为1:3。
上汇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和太平河4条河来水,南入夹江,现排泄流量9704m3/s,约占归江总流量的80%。
廖家沟西岸局部地面高程较高,以高地控制,局部地面高程低于设计洪水位,以筑堤防洪,为广陵新城东侧主要防洪屏障。
2、京杭运河京杭运河扬州市区段北起瓦窑铺,南至施桥船闸,是京杭大运河的入江口门。
八十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续建配套,通航条件日渐完善,后经省交通厅“三改二”工程实施后,目前基本达到二级航道标准,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动脉。
目前京杭运河市区段不承担淮河洪水入江任务,但其水位由于无节制,基本同邵佰湖水位持平。
(二)内部水系广陵新城区规划区内现主要外排河道有中沟河、朱家河和高家河,内部涝水现状均是北水南排、西水东排,主要外排出路均是廖家沟。
内部沟通水系有方跳河、张庄河、七0河、田庄河、韩家河和联合河等。
表1.1 规划区内部河道情况表详见图1.2 广陵新城区水系现状图。
现部分排水通过穿运河东路三座涵洞排入沙河,但该三处涵洞淤塞严重,已基本失去排水功能。
中沟河、朱家河、高家河入廖家沟分别有引排涵闸控制。
现状该区无一处排涝泵站,一旦遇廖家沟高水,极易形成内涝灾害。
广陵新城区现状内部水系紊乱,沟塘众多,不完全统计,现有河道及村庄塘152处,水面积越50万m2,还有众多田间塘很难一一统计。
表1.2 广陵新城区现状排涝涵闸情况表第二节社会经济概况广陵新城区现隶属于广陵区的湾头镇。
有三个村和二个社区,分别为万福村、联合村、田庄村、茱萸社区和集镇管委会,现状人口合计约2.0万人。
广陵新城未来规划为集居住、商贸、科教为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分区,沿文昌东路建设城市副中心;本分区在建设居住区的同时,重点发展大型专业市场,科研教育和高新技术产业;沿大运河和廖家沟滨水地区绿化建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茱萸湾公园,保护湾头古镇。
规划区位于扬州市、江都市和杭集开发区构成的东西方向发展轴线中部,交通区位十分重要,向西与现状扬州主城区隔运河相望,向东通达江都市和杭集镇(经济开发区),南为广陵产业园区,是扬州市及东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的交通纽带。
现状用地主要是农业用地和部分建设用地。
沿京杭大运河主要以工业、仓储和港口用地为主,沿运河东路主要以市场用地为主。
居住用地除湾头镇区和运河东路两侧有少量多层住宅用地外,其余均为低层住宅用地,其中大部分为散乱布置的农民庄台。
现状学校有3所小学和两所中学。
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的新东方寄宿制学校为现代化民办学校,包括小学和初、高中。
工业用地主要集中在京杭大运河东侧,湾头镇区西侧江阳造船厂和少部分造纸业。
在湾头镇区东南侧分布部分工业。
现状公共设施用地主要分布在运河东路、扬江路南段和湾头镇区,现状行政办公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主要分布在湾头镇区,占整个建设用地比例很小,商业服务用地主要位于运河东路,以市场为主,主要市场有副食品城,家禽市场,旧设备调剂市场,生猪市场等,已投资建设和正在洽谈中市场有家俱市场和汽车城等;教育用地主要分布在运河东路和扬江路等处,主要有:新东方学校、扬州公安学校、扬子电子中专、工商学校、扬州汽校和扬州女子中等学校等;医疗卫生用地有:扬州市社会福利院,湾头卫生院和广济医院,除社会福利院外,湾头卫生院和广济医院,设备较差,规模较小。
现状公共绿地有茱萸湾公园和运河东路两侧的街头绿地,有临廖家沟林带和江扬大桥东北侧的林地。
河东分区现有一处水源厂和3处水厂,即龙泉水厂,湾头水厂和湾头二水厂;二处液化气储罐站;在湾头镇区南有110KV湾头变电所,南北向有两路110KV高压线;东西向有两路110KV高压线,一路220KV高压线和两路35KV高压线。
除上述建设用地外,其余大多为农田和河流水系用地。
根据规划,规划实施后规划区用地主要包括居住、公共设施、对外交通、道路广场、市政共用设施和绿化、水域用地等。
居住用地240.61万m2,占21.11%;公共设施用地369.61万m2,占34.42%;对外交通用地4.09万m2,占0.36%;道路广场用地172.20万m2,,占15.10%;市政公用设施用地5.26万m2,占0.46%;绿化用地286.27万m2,占25.11%;水域用地61.96万m2,占5.43%。
表1.3 广陵新城区建设用地规划指标表随着广陵新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区内将由农田发展为城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区内重要设施越来越多,对防洪排涝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根据规划建设情况重新规划建设广陵新城区防洪排涝系统,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见图1.3 广陵新城用地规划图。
第二章防洪、治涝现状和存在问题第一节洪涝灾害扬州市位于江淮交汇处,为淮河入江口门,每逢汛期常遭遇江淮洪水夹击,广陵新城区位于入江水道和京杭大运河中间,一旦入江水道高水位行洪加之内部降雨,外水大多高于内部地面高程,内水无法外排,因洪致涝造成地面积水,农田、企业受淹,经济损失严重。
特定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对广陵新城区构成威胁的洪涝灾害仍是淮河洪水。
1954年淮河流域发生建国以来最大洪水,洪泽湖最高洪水位达15.23m,三河闸最大泄量10700m3/s,所有入江、入海通道都大流量、高水位强迫行洪。
入江水道沿线水位均超过了当时的设计水位,邵伯湖六闸水位最高达8.76m,包括广陵新城区所在地等多处圩区破圩进洪,汪洋一片。
1991年6~7月份淮河发生了两次大洪水,入洪泽湖洪水相当于18年一遇,最大入湖流量11000 m3/s,蒋坝最高洪水位14.06m。
七十年代治淮建设基本形成的淮河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发挥了显著作用。
三河闸最大泄量8450 m3/s,入江水道高邮湖最高洪水位9.21m,六闸最高水位7.84m,万福闸上最高水位6.15m,归江河道最大泄量(日平均)10221 m3/s,广陵新城区所在地大部分低洼地积水严重,沿入江水道和京杭运河部分堤防穿堤建筑物出险。
2003年淮河发生了自1954年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入洪泽湖洪水接近30年一遇,洪泽湖入湖最大流量14500m3/s,洪泽湖水位达到14.37m,为解放以来的第二高水位。
三河闸最大流量9270 m3/s(日平均8890 m3/s),入江水道金湖最高水位11.97m,高邮湖出现9.52m 高水位,超过了设计水位9.5m和历史最高水位9.46m(1931年),六闸最高水位7.92m,万福闸上最高水位5.92m,归江河道日平均最大流量10174 m3/s。
由于运河东路穿路涵洞多年淤积严重,排水不畅,致使广陵新城区运河东路北最高淹没水深达 1.2m,北部低洼地区淹没水深普遍在0.8~1.2m,多处居民住宅进水。
表2.1 主要洪水年份洪水特征值表从几次大的洪水典型年看2003年洪水小于1954年,稍大于1991年,但入江水道水位普遍超历史,除了受区间洪水影响外,工情变化,阻水严重也是主要原因。
随着广陵新城区外围部分防洪工程的建设,1991年和2003年洪水较1954年外洪侵入损失大为减少,说明挡洪工程发挥了很大效益,但由于内部水系淤塞严重,外排不畅,缺少抽排动力等原因,致使内涝时有发生,且造成一定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