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原文及译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天◆趣味温故 文言有约(练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1天◆趣味温故文言有约(1131)1.阅读《论语(节选)》,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1)下列与“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B.学而.不思则罔C.曲肱而.枕之D.切问而.近思(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3)结合选文,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概括《论语》的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非宁静无以致.远②遂.成枯落,多不接世(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请摘录一处你喜欢的对偶句,并简述理由。
对偶句:理由:(4)作者认为,做人、治学要想成功就不能、不能。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乙]僰①人养猴,衣之衣而教之舞,规旋矩折,应律合节。
巴童观而妬②之,耻己之不如也,思所以败之,乃袖茅栗以往。
筵张而猴出,众宾凝伫③,左右皆蹈节。
巴童佁然④挥袖而出其茅栗,掷之地。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2)志.怪者也()(3)去.以六月息者也()(4)亦若是.则已矣()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知其/几千里也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六年级走进文言文译文

走进文言文第一单元译文杨修啖酪:有人送给魏武帝曹操一杯奶酪,曹操吃了一点,就在杯盖上写了一个“合”字给大家看,没有谁能看懂是什么意思。
按顺序传到杨修那里,杨修便吃了一口,说:“曹公叫我们每人吃一口啊,还有什么好犹豫的?”王戎识李:王戎小时候很聪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耍。
看见路边有株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诸葛恪得驴:诸葛恪字元逊,他是诸葛亮的兄长的大儿子。
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
一天,孙权聚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用纸写在驴的脸上,写上:诸葛子瑜。
诸葛恪跪下来说:“请求用笔增加两个字。
”于是孙权听从给他笔。
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
”在场的人都笑了。
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谢道韫咏絮:晋朝名将谢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
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
曹冲称象: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
”曹操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走进文言文第二单元译文黄香温习:过去汉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是江夏人。
当时才九岁,但他已经懂得了服侍父母的道理.每次当炎炎夏日到来的时候,就给父母的蚊帐扇风,让枕头和席子清凉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虫和蚊子扇开,让父母好好睡;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体让父母的被子变得温暖,让父母睡得暖和.于是黄香的事迹流传到了京城,号称“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对戏笑话泽文

对戏笑话泽文一.古代有个医生乔迁新居,临走时,对邻居说:“以前承蒙大家关照,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大家,就各送您一副药吧”。
邻居们坚决推辞,都说没有病。
医生说道:现在虽然没有病,但吃了我的药,自然就会生病了。
二,清朝有个人沿街兜售耗子药,有人打听:怎么使用这个药呀。
小贩回答到:“抓住耗子,把药涂在它的嘴上,马上就死了。
”1 棉帽子话说,古时候,有一老头,在炎热的夏天,带了一顶很厚的棉帽子着急麻慌,的赶路。
热的那是满头大汗呢。
恰好路边有一棵大树。
他就在树下休息,顺手摘下帽子扇风,嘿!感觉挺凉快,于是就感叹道:“幸亏今天带了这顶帽子,要不非热死不可”!呵呵……2 隐身草话说,古时候某天有一小伙,在野外溜达。
碰见了一老头,给了他一棵草,并告诉他说是隐身草。
拿着它,别人就看不见他了。
小伙信以为真。
拿着这棵草就来到集市上,看见人家的东西是拿起就走呀。
人家能让吗,二话不说上来拽着他就开打。
这小伙还笑嘻嘻地说:“打吧,打吧,反正你也看不见我”呵呵……3 便宜你了古时候,有一将军在军队里检查军纪,就查出了一名士兵犯了错误。
就准备处罚他:杖责二十,可琢磨了半天,“杖”字不会写。
没办法改打板子吧,可想了一会,“板”字也不会。
只好对那个士兵说:“你走吧,便宜你了!”好了,就说这几个吧……兑会钱一个人正在陪客,突然转身对客人说:“老兄请先坐一下,我去还一个人的钱,马上就回来。
”可是他刚刚走进里屋就走出来了,客人问:“怎么不还那个人的钱了?”这人笑着说:“我想了一下,那个人是个傻瓜,所以才会把钱借我。
我要是还他,那我也是傻瓜了。
”发利市有位官员新到任,祭拜仪式完后,看到地上有还没烧完的纸钱,就拿起来放在用锡纸做的银锭里。
有个衙役问道:“老爷,这是纸钱,要它做什么?”官员说:“我知道。
你就等着我发财吧。
”浼匠迂居有个人十分好静,却偏偏居住在铜匠铺和铁匠铺之间。
朝夕喧扰不断,使他十分烦恼。
因此经常说:“这两家匠铺若能迁居,我届时宁可设宴答谢他们。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

2019年春学期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四《北冥有鱼》及类文阅读专练附答案解析课内精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怒.而飞( ) (2)志.怪者也( )(3)去.以六月息者也( ) (4)亦若是.则已矣( )2.下面的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D.亦若是/则已矣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愤怒)B.《齐谐》者,志.怪者也(记载)C.去.以六月息者也(离开) D.亦若是.则已矣(这样)4.以下句子中,表现大鹏鸟“有恃”的一项是( )A.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D.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即以极度夸张的手法描述了巨鲲变化为大鹏,使人感到惊骇万分、神奇莫测。
B.文中巨大的鹏鸟要腾空而起,乘风做万里游。
当然,这样的鱼和鸟是现实生活中绝对没有的。
文言文阅读真题检测卷-2022-2023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

文言文阅读真题检测卷-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部编版一.文言文阅读(共8小题)1.(2022•金华)文言文阅读劝学(节选)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zhòn ɡ)绳①,輮②以为轮,其曲中规③。
虽有(yòu )槁(ɡǎo )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⑥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注释】①中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
②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③规:圆规。
④有,通“又”。
⑤槁,枯。
⑥就砺:拿到磨刀石上去磨。
(1)请把加点字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①学不可以已.:②水为之.,而寒于水:③虽有槁暴.:④輮使之然.也:(2)《两小儿辩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中“知”的意思是“智慧”,所以文中“知明而行无过”的意思可能是 。
(3)请根据节选内容,填写作者表达的观点和运用的事例。
事例一 ←表达的观点→事例三 木受绳则直事例二 ← →事例四2.(2022•鞍山)课内阅读。
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读“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这句话时,应该读出A.反问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嘲笑孔子时的得意和机智可爱。
B.疑惑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不理解,学识渊博的孔子居然不知道答案。
C.骄傲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对孔子的讽刺。
D.惊讶的语气,表现出小孩子感到很意外。
(2)根据文中“及其日中如探汤”的“汤”的意思,推想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写下来。
赴汤蹈火:(3)两小儿的观点和理由分别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人物观点 理由 一儿甲一儿乙3.(2022•临城县)文言文阅读塞翁失马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②者,马无故亡③而入胡。
楚人谓虎为老虫文言文讽刺了什么

楚人谓虎为老虫文言文讽刺了什么1. 初中文言文翻译楚人称老虎为老虫,而姑苏人称老鼠为老虫。
我在长洲做官,因为有事到娄东,晚上在旅馆住宿,熄灭了蜡烛准备睡觉,忽然听见碗碟发出碰撞的声音。
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小童蒙蒙胧胧的回答说:“是老虫。
”我是楚人,感到非常惊讶,说:“城里面怎么会有这种野兽?”小童说:“不是什么其他的野兽,是老鼠。
”我说:“老鼠为什么要叫做老虫?”小童告诉了我吴地的习俗。
哎呀,老鼠冒充老虫的名字,以致使我惊讶想要逃跑,真是足以使人发笑的了。
然而现在假冒虚名而使民俗惊骇的不是少数。
不想翻了,那么多排比句,又没悬赏。
.2. 老虫这个文言文说的是什么现象《老虫》这篇文言文,说的是冒名顶替、以假充真、欺世盗名的现象。
楚地的人称老虎为老虫,苏州人称老鼠为老虫。
我在长洲做县令的时候,因为有事到了娄东,住在驿站旅馆里,把烛吹灭我就睡了。
忽然听得碗碟叮当有声,我便问看门的童子是怎么回事,童子答道:“是老虫闹腾。
”我是楚地人,很是害怕,说:“城里怎么会有这种野兽?”童子说:“不是别的野兽,是老鼠。
”我问他:“老鼠为什么取名为老虫?”童子说这是吴地的风俗,世世代代都是这么叫这么传下来的。
啊哈!老鼠冒老虎之名,致使我吓得要逃走,慢慢思量,真是可笑。
然而今日天下冒虎名以欺世的也真不少!3. 帮忙翻译一下,急原文楚人谓虎为老虫,姑苏人谓鼠为老虫。
余官①长洲②,以事至娄东③,宿邮馆④,灭烛就寝,忽碗碟砉然⑤有声。
余问故,阍童⑥答曰:“老虫”。
余楚人也,不胜⑦惊错,曰:“城中安得有此兽?”童曰:“非他兽,鼠也。
”余曰:“鼠何名老虫?”童谓吴俗相传尔耳。
嗟乎!鼠冒老虫之名,至使余惊错欲走,徐而思之,良⑧足发笑。
然今天下冒虚名骇俗者不寡矣。
至于挟鼠技,冒虎名,立民上者,皆鼠辈.天下事不可不大忧耶?注释官:做官。
长洲:县名,今约江苏苏州市相城区范围。
娄东:今江苏太仓。
邮管:驿站旅馆。
砉(huā)然:破碎声。
阍(hūn)童:看门童仆。
《姜从树生》原文和译文

【原文】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1曰:“从土里生成。
”其人固2执己见,曰:“请与子3以十人为质4,以所乘驴为赌。
”已而5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其人哑然失色6,曰:“驴则付7汝,姜还树生8。
”【注释】1. 或:有的人,有的2. 固:顽固,坚持;固执己见: 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3. 子:你4. 质:询问5. 已而:随即6. 哑然:不发出声音的样子;哑然失色:指因为害怕而面色苍白、寂静无声7. 付:给,送8. 生:结出,长出【译文】楚国有一个生来就不认识生姜的人,(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树上结出来的。
”有人告诉他:“这是从土里长成的。
”这个人坚持自己的看法,说:“请和我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
”问了十个人之后,都说:“生姜是从土里长成的。
”这个人哑口无言,面色苍白,(愣了半天,)说:“毛驴就给你了,生姜还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文言知识】“质”是个多义词,指“询问”、“本质”等。
上文“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中的“质”,指“询问”。
【出处】选自《雪涛小说》,《雪涛小说》为江盈科著。
江盈科(1553—1605),字进之,号渌萝,桃源人。
为明代文学家,小品文造诣极深。
《雪涛小说》、《谈丛》、《谈言》、《闻纪》、《谐史》五种,传奇诙谐,信手而至,独抒性灵,横生妙趣;晚明末世,危机四伏,忧国忧民之情,亦明时形诸笔端。
【启示】不能只注重面子工程不认错,要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讽刺了那些因爱面子而固执己见的人。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原文及译文赏析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或曰:“从土地生成。
”其人固执己见,曰:“请与子以十人为质,以所乘驴为赌。
”已
而遍问十人,皆曰:“土里出也。
”其人哑然失色,曰:“驴则付汝,
姜还树生。
”北生人而不啖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
清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姜产于土,而曰树结;菱生于水,而曰土产,皆坐强不知以为之
故也。
【注释】①质:作为保证人。
②赌:用财物作注比输赢。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或曰:“从土里生成。
”
(2)已而遍问十人
(3)仕于南方
(4)或曰:“啖菱须去壳。
”
2.楚人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此人固执己见,难以进步,但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还有一个优点。
请你说出这个优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楚人有生而不识姜者,曰:“此从树上结成。
”
4.北方人因对菱一无所知而闹出这场笑话,对此你有什么感想?
参考答案
1.(1)有人(2)一会儿(3)做官(4)吃
2.嘴上虽然不认输,但是不赖帐。
(意思对即可)
3.有个自出生以来不认识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长成的。
”(意思对即可)
4.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都决不能不博装懂,否
则就会贻笑大方。
(意思对即可)
二: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字(4分)
①或曰:“从土里生成。
”()
②其人固执己见()
③已而遍问十人(
)
④驴则付汝()
【2】翻译句子(2分)
请与子以十人为质。
【3】楚人曰:“驴则付汝,姜还树生。
”此人固执己见,难以进步。
但是,从这句话中能看出他还有一个优点,请说出这个优点。
(1分)【4】楚人因对姜一无所知而闹出笑话,对此你有什么感想?(2分)参考答案
【1】(4分)①有人
②坚持
③不久
④交给
【2】(2分)请允许我和你找十个人来询问。
【3】(1分)嘴上虽不认输,但还是守诺言。
【4】(2分)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读书学习,我们决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就会贻笑大方。
参考译文
有个从小就不认识生姜的楚国人,说:“这是从树上结成的。
”有
人说:“是从土里长成的。
”那人固执己见,说:“让我与您问十个人
见证,用所骑的驴为赌注。
”然后问遍十个人,都说:“出自土里。
”
那人哑然失色道:“驴交给你,姜却还应该是树上生成的。
”北方有个
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当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
有人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
”那人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不是
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解毒。
”有人问道:“北方也有这种
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后面的山,什么地方没有?”
生姜长在土里,却说长在树上;菱角生在水里,却说长在土里,都是因
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