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稻草人》教案教学设计

《稻草人》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稻草人的来历、形象特点以及故事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想象和联想,培养学生对稻草人的情感共鸣。
(3)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农村生活,关注农民劳动的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粮食,懂得感恩的品质。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尊重劳动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3. 分析稻草人的形象特点及其在不同场景中的表现。
三、教学难点1.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特点。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稻草人的情感。
3. 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哲理,联系自身生活实际。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人物、场景图片。
4.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教师通过展示稻草人的图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谈谈自己对稻草人的认识。
引入课文《稻草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 自读课文,感知内容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稻草人的形象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稻草人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稻草人的形象描写,分析稻草人的性格特点。
学生发挥想象,体会作者对稻草人的情感。
5.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稻草人在故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讨论结束后,各组汇报交流成果。
6. 总结拓展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蕴含哲理的理解。
学生分享感悟,教师总结。
7.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小狗包弟,完整教案

小狗包弟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小狗包弟》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作者冰心以及她的作品风格。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动物的情感。
(2)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小狗包弟》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展示小狗包弟,引起学生兴趣。
(2)简介作者冰心以及她的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2)学生通过课后的生字词表,自主学习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总结文章思路。
(2)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对小狗包弟的细节描写。
(2)学生举例分析,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与宠物的故事,感受关爱动物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深厚感情。
6. 课堂小结:(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2)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
四、课后作业:1. 根据生字词表,巩固所学生字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小狗包弟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等方面。
如有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课文《小狗包弟》的深入学习。
课文《跳 水》教案

课文《跳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跳水》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心情和性格特点的写作手法。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紧张气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解决问题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紧张气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 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跳水》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跳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大意。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知识点。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性格特点。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2)教师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 朗读练习:(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紧张气氛。
(2)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知识点。
(2)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人物在遇到困难时,是如何勇敢面对和解决问题的?2. 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勇敢面对困难和积极解决问题。
七、情感教育: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人物之间的关爱,如父亲对孩子的关爱、孩子对父亲的关心等。
《狐假虎威》教案

《狐假虎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故事《狐假虎威》。
(2)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概括故事的主题思想。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会续编故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团结合作的品质。
(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故事《狐假虎威》。
(2)理解故事的主题思想,概括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2)学会续编故事,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形象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以故事《狐假虎威》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事《狐假虎威》文本。
2. 教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生字词卡片、故事角色头饰等。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故事《狐假虎威》,了解故事内容,熟读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狐假虎威》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人物。
(2)邀请学生简要介绍故事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故事内容(1)学生齐读故事《狐假虎威》,感受故事氛围。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概括故事主题思想。
(3)学生讨论,分享对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看法。
小学语文《小兵张嘎》教案

小学语文《小兵张嘎》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小兵张嘎》的故事背景和人物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勇敢、坚强、正直、聪明的品质。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人性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和情感。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人性的情怀。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体验。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情感。
4. 案例教学法:分析课文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小兵张嘎》课文。
2. 教学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等。
3. 教学辅助材料:生字词卡片、练习题等。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小兵张嘎》的作者和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人性。
4. 情感教育:通过讲解课文中的情感描写,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和平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拓展1. 课内外结合: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草莽英雄》、《敌后武工队》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莫泊桑及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情节,理解人物性格。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理解亲情、人性的复杂性。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菲利普夫妇对待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及其背后的原因。
2. 引导学生深入剖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莫泊桑及作品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我的叔叔于勒》的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叔叔于勒的态度变化,探讨其背后的原因。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剖析人物性格特点。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细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
6.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所表现的人际关系和亲情,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类似现象。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我的叔叔于勒》,加深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分析菲利普夫妇对待叔叔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3.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细节,分析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写在日记中。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细节,让学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性格。
三年级上册统编语文《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文本式教案(含板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寓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2. 学会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以提问、讨论、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故事情节,增强课堂趣味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品悟故事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故事中寓意,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5. 实践演练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创作以关爱他人为主题的短文,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板书设计:《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人物:胡萝卜先生、鸟太太、小男孩等情节:胡萝卜先生长胡子助人、鸟太太用胡子做风筝线、小男孩用胡子当跳绳寓意: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珍惜友谊六、教学准备1. 教材:《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文本2. 课件:故事情节相关图片、动画等3. 教学资源:相关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故事素材4. 课堂练习册七、教学过程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分享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剖析故事中寓意。
《叶公好龙》教案范文

《叶公好龙》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叶公好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3)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喜欢阅读的习惯。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人物,认识事物的本质。
(3)培养学生诚实、勇敢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叶公好龙》。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多媒体展示《叶公好龙》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关注。
(2)简介课文作者及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角色性格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细节描写:(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表现人物性格的细节描写。
(2)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尝试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5.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提高文学素养。
四、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
2. 回家后给家长讲述《叶公好龙》的故事,并谈谈自己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
3.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一个熟悉的人的性格特点,短文不少于2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学生朗读、背诵、讨论、表达的能力。
2. 作业完成情况:生字词抄写、回家讲故事、短文写作。
3.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够正确评价人物,认识事物本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感悟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文章主题的重要性。
2.梳理情节线索,展示情节作用。
3. 感受小说所体现的人间温情,领会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不轻易向命运屈服的生活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从四次吃阳春面的情节入手,通过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分析,品味小说中的精彩细节。
2.难点:理解小说的主旨。
三、讲课类型:课内自读四、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五、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我们的单元训练模式,在讲读课中整体把握,进行讲读指导,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在自读课中进行实践,学生自己理解课文,使学生由被动听讲变为主动钻研,提高他们的语文自学能力,同时利用小说的可读性,进一步引导他们读书的兴趣,并向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课前学生预先阅读课文,根据老师给出的预习题进行思考,并质疑。
六、教学预习准备: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四人一个小组分析讨论以下三个问题:①请以指定人物的口吻(四个大组分别为:母亲、兄弟俩、老板夫妇、顾客),讲述文中母子三人的经历故事;②请为你的人物从文中找出使你感动的依据;③请为感动你的这位人物写一段颁奖词。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吃过阳春面吗?这是怎样的一种面呢?一碗清汤、一把面条,撒上一小撮葱花,浇上几滴麻油,就是这么一种非常普通的面食。
吃阳春面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如果在大年夜,一家人特地赶到面馆,只要那么“一碗”阳春面时,就不由得不让人引起强烈的关注了。
日本的北海亭面馆就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大年夜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一个母亲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日本作家栗良平为我们捧出的《一碗阳春面》。
(二)根据课前三个预习题,各小组汇报研究成果,老师加以点评。
(详细附上其中四个小组的研究成果)◆潘笑煜小组(母亲)1.课文概述:我的丈夫死于交通事故,生前欠下了许多债,我倾尽全力还债却依旧不够,只得分期偿还,但我有两个乖巧的儿子,在还债的几年中,我与他们在逆境中,不放弃希望,坚持奋斗,大儿卖报纸赚钱支持我,淳儿每天买菜烧饭帮助我,因此我努力工作,并且每个大年夜都带他们到北海亭面馆吃阳春面,那店里的老板夫妇人都很好,在第一次吃那里的阳春面后我们得到了鼓励,三人同心协力,一起度过了艰难岁月。
经过十几年的奋斗,我们不仅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债务,走出逆境,我的两个儿子也已有了些许成就,我们以全新的形象去那家餐馆,特意去表示感谢,并再次品尝那个给我们鼓励的阳春面,这一次,老板夫妇在看到久别十年的我们时,感动落泪,我们赢得了大家真心的掌声与欢呼。
2.感动之处:①从第三十七小节到第四十八小节,母亲为了让自己两个孩子吃饱而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并且“怯生生”的询问老板娘不适合的碗数可以看出母亲的勇气。
②很明显的一点,在第十八节我们可以了解到父亲的去世以及母亲为了抚养孩子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与不易。
试想,我们现在生活如此安逸还要给父母带来这么多麻烦更何况当时失去丈夫家境贫困的母亲呢。
③从文中的第59节,老板夫妇的泪光可以深深地看出其感动与母亲付出之多。
母子三人合吃一碗阳春面这贯穿文章的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到了母爱的伟大与人在困境下毅力之强的震撼。
3.颁奖词:她是一位勇敢的母亲,更是一个顽强的战士。
她在完美诠释自己高尚人格同时,也将不屈之花传承给二子,描绘出不同于过去的未来。
她是承受者,是挑战者,是创造者,是严寒高峰的生命奇迹!【教师点评】:①能够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并加以概括的做法很是不错。
②能够由课文联系到我们的现实生活,是一个很不错的做法。
③颁奖词在简洁的同时若能体现出母亲“勇敢、顽强”的具体事例,相信会更好。
▲另外一个关于“母亲”分析的小组进行补充,具体成果略,附上该组(连迎州小组)颁奖词:她是为人之母,含辛茹苦地带着两个孩子。
她身负巨债,拼命工作,偿还债务,并坚持在大年夜的夜晚与孩子们共进阳春面。
她面对各种困难,不屈不挠,履行着自己作为母亲,作为妻子的职责。
母爱就像阳春三月里的一阵凉风,滋润着人们的心灵,亦如阳春面里的阵阵清香。
她用十年的汗水,换回没有压力的生活,换来孩子们的巨大的成就十年之间,孩子们长大了。
而她却变老了,而她却并不遗憾,因她的汗水造就了孩子的成长。
但她的事迹却久久的留存在我们心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点评:能够点出事例很好,只是作为颁奖词显得过长了。
)◆常清宁小组(兄弟俩)1.课文概述:爸爸在我们兄弟俩很早的时候去世了,就剩妈妈一个人还债把我们养大,我们勤俭节约努力还钱,原本新年不打算过,可是妈妈坚持,于是我们来到了北海亭面馆,那一年,母亲为我们换上了崭新的衣服,而母亲自己却穿着就大衣。
虽然我们只点了一碗,但那里的叔叔阿姨依旧很欢迎我们,整顿面我们吃得很香,为了让妈妈安心工作,哥哥帮着打工,我帮着烧饭,就这样过了下去,我们依旧新年到北海亭吃阳春面,但待母亲和我们还完债,我们便搬去了母亲的亲家去,便再也吃不到面了。
14年过去了我们俩都有了工作,便又回到了这,决定在生平第一次的奢侈行动,为了感谢这阳春面对我们的鼓励,我们就来了这,点了三碗阳春面,度过新年。
2.感动之处:①弟弟写了朴实而又感动的作文②哥哥每天打工,弟弟每天要上学却又要帮妈妈烧菜③哥哥在帮弟弟开家长会时说了一句为保护我们的母亲而努力吧④在吃阳春面时,弟弟夹了一筷子面送到妈妈口中⑤在母亲还完债后,弟弟依旧说烧饭的事情他包了,哥哥也说继续送报⑥弟弟为了不让母亲不想公司请假来开他的家长会,因为他的作文如果被选为北海道代表就能参加全国的作文比赛,所以把信藏了起来,年纪小小的他竟明白了人情世故,将可以得到家人赞扬的机会压在了心中。
总结:在孩子好动爱玩的年纪,他们能收下心帮母亲,并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3.颁奖词他们具有努力改变困境的勇气,他们爱他们的母亲,他们勤劳刻苦,在孩子好动爱玩的年纪,他们能收下心帮母亲,并一起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我想作为还年少的他们是特别不容易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要为他们在内心由衷的鼓掌!【教师点评】:感动之处若能从文中找出依据后,用简洁的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会更好。
不过好在最后总结部分做了一定的弥补。
▲另外一个关于“兄弟俩”分析的小组进行补充,具体成果略,附上该组(丁雨翾小组)颁奖词:当他们还是幼雏,是他们的母亲用一碗阳春面喂饱了嗷嗷待哺的两兄弟;而今,从前的嫩雏已成雄鹰振翅翱翔,他们归巢之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母亲的恩情,也感染了周围的人。
(点评:划线部分表述不是很恰当,且只能体现出母亲对儿子单方面的付出)◆向圆小组(老板夫妇)1.课文概述:那天大年夜,我们夫妻俩开的面馆甚是忙碌,约莫十点快打烊的时候来了母子三人。
那母亲衣着略显寒酸,但孩子的衣服却是崭新的。
她们三人要了一碗阳春面,孩子他爹特意多放了些面。
那母子三人吃罢便谢过离开。
我们祝福她们过个好年。
之后的大年夜,那母子三人依旧来吃面,我们才知道母子三人的种种遭遇。
女人失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还债。
这俩孩子也很孝顺,为母亲承担了不少。
于是每年大年夜为他们留下二号桌等他们到来成为了我们的习惯。
这既是对我们的激励,也是对母子三人的期待。
我们一直等着他们出现,而阳春面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直到今年的大年夜,我们等来了那久别的母子三人,他们度过艰难日子回来吃面,看着那两个孩子都各有成就,我们欣慰得落泪。
那年大年夜很温暖很温暖。
2.感动之处:第9段:案板上早就准备好的,堆成一座座小山似的面条,一堆是一人份。
老板抓了一堆面,继而又加了半堆,一起放进锅里。
老板娘立刻领悟到,这是丈夫特意多给这母子三人的。
第22段-第25段老板夫妇对话感动:老板夫妇给母子三人加面是一种关怀和帮助,没有给他们三碗面,是对他们的尊重,对他们自尊的维护。
第32段-第42段“立刻”“笑着”“若无其事”对于老板夫妇的细节描写第67段:老板和老板娘大声地向他们祝福着,目送着他们远去……第91段-第96段老板夫妇听着兄弟俩的话感动落泪。
感动:老板夫妇有着两颗火热的善心,用他们一声声的祝福,细心地关怀,撑起了一个家庭的自尊。
3.颁奖词他们是一对平凡的夫妇,可是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绽放了不凡的光彩。
他们用火热的善心,温暖的祝福和细致的关怀给予了那母子三人鼓舞与动力。
他们的善良,他们的美好,他们的淳朴。
他们向我们展示的是人性的美好,是人性的光辉!【教师点评】:①寻找感动之处,既有来自课文的依据,又有自己的归纳总结,这样的做法很好。
②简洁的颁奖词中既有具体事例的呈现,又由个人的性格上升到整个“人性的美好”,很不错。
▲另外一个关于“老板夫妇”分析的小组进行补充,具体成果略,附上该组(赵志铮小组)颁奖词:他们——一对普通的小老板,经营着一家普普通通的店面,却用一碗阳春面温暖了母子三人。
大爱无声,他们用实际的行动温暖了人间。
◆孙竹君小组(顾客)1.课文概述:在北海亭面馆的老板夫妇那里,我们听到了母子三人“一碗阳春面”的故事。
母亲为了还债省吃俭用,在大年夜的晚上只能和儿子们同点一碗阳春面。
两个儿子也非常理解母亲的不易。
他们从合吃一碗面到合吃两碗面,生活渐渐地好转。
可之后的一年又一年,他们都没有出现。
而他们所坐过的二号桌也成了我心中“幸福的桌子”。
终于他们再一次在大年夜的晚上到来,老板夫妇和我都感到惊讶。
他们告诉我们现在生活情况并感谢老板夫妇当初的关爱。
2.感动之处:顾客将从老板夫妇那里听来的故事到处传颂,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
使二号桌变成了代表“幸福的桌子”。
希望更多的人被母子三人的故事,更是被他们之间的相互体谅,不被艰苦环境打倒的精神所感动,让他们能感到幸福。
并且,他们还在每年大年夜的晚上都自觉地来到北海亭面馆,让出二号桌等待着母子三人,即使一年又一年,母子三人未曾到来,但是他们从未放弃过。
他们对于母子三人的同情,对老板夫妇的支持,相信幸福存在,坚持执着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
3.颁奖词他们是社会中最普遍的存在,却是最不可或缺的。
他们富有同情心,容易被感动。
他们希望将幸福扩散,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人性的美好。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社会才能充满着爱。
(四)教师点拨(在学生按组分析时穿插进行)1.母亲要阳春面时为什么语气会是“怯生生的”?母亲的这份勇气是从何而来的呢?【提示】深夜光顾,三人只要一碗面;而且又是极其便宜的阳春面,给店家带来了麻烦。
母亲的确为在大年夜三人合买一碗阳春面而难为情,但为了能让孩子感受到新年的气氛,能让孩子吃到一碗由面馆做出的热气腾腾、香味可口的阳春面,她只好也必须硬着头皮“怯生生”地提出只买一碗阳春面的要求2.带领学生关注有关店主夫妇的诸多细节(例如:道具)【提示】①关于二号桌;②关于面的份量;③关于面的价格;④关于老板夫妇的态度和情感店主夫妇不仅仅天性善良、对身处逆境的人充满同情和关注,更是对他们的人格发自内心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