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三焦病证的分类
《中医学课件-三焦》

三焦的分类和位置
分类
位置 ️
上焦主管气机,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排泄渣
三焦分布于人体内腔,上焦在心肺区,中焦位于
滓。
脾胃区,下焦则连接膀胱和肠道。
上焦的特点和功能
特点 ️
功能 ️♀️
应用实例
如胸脘胀满、呕吐等上腹
主管呼吸和气机,调节胃
通过针灸、按摩等手段调
部症状。
肠功能,是人体精神活动
如尿频、淋病、少腹胀痛、带下等下腹部症
功能 ️♀️
主管排泄渣滓和津液,调节血流、泌尿和生
应用实例
通过针灸、药物等手段调理下焦功能,有效
状。
殖系统。
预防和治疗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三焦之间的关系和交流
关系 ☯️
交流 ️
三焦之间相互影响,构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协同
通过穴位、络脉等通道进行信息交流,形成一个
中医学课件-三焦
探索中医文化,了解三焦的概念、作用、分类、位置,以及与现代医学的联
系和未来发展。
三焦的概念和作用
1
概念
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体内三个重要腑脏的主要功能
及其代谢活动的总称。
2
作用
三焦是人体内部环境调节的枢纽,与各个脏腑组织相互作用,形成系
统性的调控网络,对人体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调料,制作适合患者的食谱,调理气
机和功能。
三焦养生相关的建议和方法
运动 ♀️
饮食
情志调节 ️♀️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加强
根据身体特点,选用适合
保持心情平稳,人际关系
气血运行,促进三焦身体
的食材,可以调理三焦,
和谐,可以提高三焦的免
会谓阳气的上升作用。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诊断学考点: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重点:复习要点>>卫气营血证的辨证要点>>卫气营血证的分类及各证的临床表现>>卫气营血证的治法、方药、方剂组成>>卫气营血证的传变及意义>>清代—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外感温热病重点:卫气营血鉴别要点鉴别要点卫分证发热而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气分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营分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绛、脉细数血分证身热夜甚,昏狂谵妄,斑疹紫暗,出血动风,舌深绛,脉细数卫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风热犯卫证——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燥热犯卫证——发热恶寒、咳嗽少痰、咽干鼻燥重点:治法方药风热犯卫证——辛凉解表,宣肺泄热——银翘散燥热犯卫证——辛凉甘润,轻透肺卫——桑杏汤气分证重点:鉴别要点邪热壅肺证——身热而不恶寒,咳喘,舌红苔黄,脉数热扰胸膈证——心烦懊(忄农)、坐卧不安热结肠道证——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重点:治法方药邪热壅肺证——清热宣肺平喘——麻杏石甘汤热扰胸膈证——清宣郁热——栀子豉汤热结肠道证——通大肠之秘,泄小肠之热——导赤承气汤营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灼营阴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斑疹隐隐热陷心包证——身灼热、神昏谵语重点:治法方药热灼营阴证——清营泄热。
兼表者,佐以透表——清营汤热陷心包证——清心开窍——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至宝丹血分证重点:鉴别要点热盛动血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斑色紫黑热盛动风证——身热壮盛,甚则狂乱、神昏热盛伤阴证——持续低热、暮热早凉、五心烦热重点:治法方药热盛动血证——凉血散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热盛动风证——凉肝息风——羚角钩藤汤热盛伤阴证——育阴清热——黄连阿胶汤卫气营血证的传变重点:顺传与逆传顺变:卫分——气分——营分——血分标志:温病由浅入深的演变规律逆变:邪入卫分后,不经气分阶段直接深入营分、血分标志:病情更加急剧、重笃以身热,大便不通,小便不畅为辨证要点的属于A.邪热壅肺证B.邪扰胸膈证C.风热犯卫证D.热结肠道证E.燥热犯卫证『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热结肠道证临床表现日晡潮热,腹满胀痛,拒按,便秘,尿色红赤,小便不畅。
中医基础理论三焦辨证

咳嗽、气喘、咯痰。
邪袭肺卫 微恶寒、苔白、脉浮数。 邪热壅肺 高热、苔黄、脉数。
32
★
㈡ 手厥阴心包病证
邪扰心包 必具症状 神志症状 热陷心包 湿蒙心包 神识昏蒙,似清似寐或时清时寐。
伴见
神昏谵语或昏愦不语
伴见
身灼热,舌謇肢厥,舌 质红绛、或纯绛鲜泽。
身热朝轻暮重, 舌苔垢腻,脉濡滑。
②吴又可:“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39
㈡ 阳明热炽
本证临床表现可参考: ★.第四章六经辨证----阳明病之“阳明邪热”证;
★.第五章卫气营血辨证----气分证之“阳明热盛”证。
【治疗措施】辛寒清气,达热出表----白虎汤
40
注:
①脉浮弦而细者
② 脉沉者 ③ 不渴者 ④ 汗 不 出者
【临床表现】身热不扬,胸脘痞满,腹胀纳呆,泛恶欲呕, 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大便溏泄,小便混浊,舌 苔白腻或白厚,或白多黄少,脉濡缓等。
【病因病机】湿热中阻,湿重热轻。
【诊断要点】身热不扬,脘痞腹胀,苔白腻。 【治疗措施】芳香宣化,燥湿运脾---雷氏芳香化浊法合三仁汤.
49
㈨ 湿热中阻,湿热并重
暑 风 、
暑厥 起病即呈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见证。
10
★. 三焦病变难以截然分开(脏腑)。
上中焦同病----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 中下焦同病----阳明热盛,引动肝风证。
上下焦同病----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证。
11
★. 三焦辨证中顺传、逆传的概念:
特点:温邪以脏传腑,正气逐邪外出,病趋好转,预后较好。
白虎汤“四禁”
中医内科指导:三焦内涵认识的异同辨析

“三焦”一词,在中医学中,其基本涵义有三:一是六腑之一的脏器三焦;二是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的部位三焦;三是温热病辨证方法的辨证三焦。
此三者,名称虽一,但内涵不同,外延亦别,不能混淆。
但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辨证三焦与六腑三焦的异同。
六腑三焦,是人体的内脏器官之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素问。
六节藏象论》)指出三焦与其他五腑一样,具有传化饮食水谷、泻而不藏的特点,皆为有形之器。
其功能有二:一是通行水液,为水液运行之道路;二是主持诸气,为元气升降之道路。
三焦与心包通过经脉络属构成表里关系,三焦的功能与肾、膀胱及肺的功能关系密切。
三焦的功能特点为“以通为用”,若三焦闭塞,则会导致气滞不通,或水行受阻,而致腹胀满闷、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正如《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所说:“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则为胀。
”三焦辨证,是清代医家吴鞠通根据温热病的传变规律总结出的辨证方法。
它不仅代表了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与证侯表现,而且反映了温热病发展的不同阶段。
以病证论,上焦包括肺与心包的证侯;中焦包括脾与胃的证侯;下焦包括肝与肾的证侯。
以温热病的发展言,则上焦为温热病初期阶段;中焦为其极期阶段;下焦为其后期阶段。
以疾病的传变言,则始上焦,传中焦,终下焦。
即如《温病条辨。
中焦篇》所说:“温病自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
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脾与胃也;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肝与肾也。
始上焦,终下焦。
”由上述可知,六腑三焦与辨证三焦,名称虽一,实质迥然不同:一为人体内在脏器,乃水液运行与气化之道路;一为疾病的辨证方法,是对温热疾病由浅入深、由上及下的病理概括。
2.辨证三焦与部位三焦的异同。
早在《内经》、《难经》之中,中医学对三焦的认识即有六腑三焦与部位三焦之别。
六腑三焦是指内在脏器之一,而部位三焦则是指人体内上焦、中焦、下焦三个不同部位的合称。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

中医适宜病种的分类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西方医学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方法。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追求病因与病机的阐明,并在临床中注重个体差异和辨证施治。
中医典籍中对病症的分类非常重要,它有助于辨证施治和指导临床实践。
中医将疾病按病因、证候、部位等不同方式进行分类,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中医病种分类方法。
1. 病因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因主要指外界的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对人体的侵袭,如感冒、发热等;内伤病因则是指身体内部的疾病因素,如脏腑功能失调、情志不畅等。
2. 证候分类:中医将疾病的临床表现称之为证候,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和症状表现,将证候分为虚证和实证两大类。
虚证主要指体质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如体虚乏力、气短等;实证则是指病原侵袭而引起的实质性异常,如发热、咳嗽等。
3. 部位分类:根据病变在人体部位的分布,中医可将疾病分为上、中、下三焦的病。
上焦指头面部位的疾病,如头痛、目赤等;中焦指胸腹部位的疾病,如胃痛、腹泻等;下焦则是指盆腔的疾病,如尿频、带下等。
中医的病种分类方法丰富多样,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实际临床中,医生通常综合不同分类方法来确定患者的病症类型,并根据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综合性分类的方法使中医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病种分类以病因、证候、部位为主要依据,并不以现代医学的病理学分类为基础。
因此,在实践中,中医的病种分类与西医学的疾病分类并不完全对应,不能直接互相替代。
中医病种分类的研究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加强对疾病机理的认识,提高临床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性。
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病种分类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并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总结起来,中医病种的分类主要包括病因分类、证候分类和部位分类等。
这些分类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帮助医生对患者的病症进行准确辨证,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诊断:三焦辩证-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
三焦理论

方面,三焦作为人体上、中、下三部的 名称,用来辨别病变部位,并作为诊断, 治疗疾病的方法。因此,对于“三焦学 说”的认识,我们不能单纯以解剖学的 器官组织为基础,而是要从人为一个整 体以整体功能为基础,根据体表所呈现 出来的体征、功能联系起来综合理解。
第十章 手少阳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少阳经络
手少阳三焦经在无名指与手厥阴心包经衔接, 在目外眦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经、淋巴、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
上焦的温煦作用,相当于现代生理学所 谓的呼吸和循环功能,这与胸腔内器官 组织的功能相符合。腹膜内腔相当于中 焦的范围,中焦上界为横膈,下界为腹 膜,前为腹壁,后为后腹膜;其主要组 织除脾、胃、肝、胆、小肠外,有植物 神经、淋巴、胰腺;从腹膜内腔的脏腑 功能来看,主要是消化,这与中焦主腐 熟水谷,生化血气的说法是一致的。腹 膜外腔相当于下焦的范围,下焦的上界 为腹膜和横膈的后部,下界由提肛肌、 尾骨肌所构成,关为后腹膜和下前腹壁,
手少阳三焦经脉循行简示小指次指端两指间腕骨前臂外两骨间上臂外肘上臂外肘肩交足少阳之后缺盆膻中络心包遍属三焦膻中络心包遍属三焦项耳后耳上角面颊眶下入耳中入耳中出耳前出耳前目外眦胆目外眦胆是动则病耳聋浑浑焞焞1嗌肿喉痹
论“三焦学说”
教学内容
1.概说 2.三焦的实质 3.三焦的生理病理 4.三焦的临床应用 5.近代研究进展 6.小结
4.整体代谢三焦说:
认为三焦是机体“整个代谢过程 的三个阶段”(首先饮食摄入、腐熟为 中焦的功能;然后上焦吸收精微物质化 生精、气、血、津液以利组织利用;最 后下焦排泄浊气、浊液等糟粕),是 “机体体液平衡调节系统”,是“水液 代谢过程”,包括“循环、呼吸、消化、 排泄各器官的功能”。
5.胰腺三焦说: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

中医诊断学——三焦辨证1■下列哪项不属于上焦病证A、咽痛B、咳嗽C、口渴D、耳聋E、头痛2■治疗上焦病证中湿热阻肺证的代表方剂是A、三仁汤B、银翘散C、桑菊饮D、麻杏石甘汤E、菖蒲郁金汤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阳明热炽证表现的是A、壮热B、大汗C、面赤D、口渴引饮E、脉沉实有力4■手足蠕动,瘛疭,舌绛少苔,脉虚,属A、下焦病证B、营分证C、中焦病证D、少阳病证E、厥阴病证5■下列不属肾解损证表现的是A、手足心热B、消瘦无力C、口燥咽干D、舌绛不鲜E、手指蠕动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D答案解析:耳聋主要是见于下焦病证。
2、【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湿热阻肺证治法:芳香辛散,宣气化湿。
代表方剂:三仁汤(加减)。
药物: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生薏仁、半夏。
3、【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阳明热炽证: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红苔黄燥,脉洪大而数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壮热、大汗、渴饮、脉洪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4、【正确答案】A笞案解析:手指蠕动,甚或瘦疭,舌干绛而萎,脉虚为下焦病证的辩证要点。
故此题的最佳答案选A。
5、【正确答案】E答案解析:肾精耗损证:低热持续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神惫萎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等。
辨证要点:本证以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为辨证要点。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三焦辨证是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中创立的一种温热病辨证方法。
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也标志着温热病发展过程的不同病理阶段。
在三焦病证中,上焦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其中手太阴肺证候多为温病的初起阶段,病较轻浅。
中焦病主要包括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和足太阴脾的病变变。
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现里热燥实证;邪入太月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
多见于温热病的中期戈极期阶段,病情较重。
下焦病证主要包括足少月肾和足厥阴肝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热病的末期阶段,病情深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焦病证,是指温热病邪,侵袭人体从口鼻而入,自上而下,一开始就出现的肺卫受邪的证候。
温邪犯肺以后,它的传变有两种趋势,一种是“顺传”,指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而出现中焦足阳明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即从肺经而传入手厥阴心包经,出现“逆传心包”的证候。
【临床表现】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邪人心包,则舌蹇肢厥,神昏谚语。
【证候分析】邪犯上焦,肺合皮毛而主表,故恶风寒。
肺病不能化气,气郁则身热。
肺气不宣,则见咳嗽。
午后属阴,浊阴旺于阴分,故午后身热。
温热这邪在表,故脉浮数。
邪在上焦;故两寸独大。
温邪逆传心包,舌为心窍,故舌蹇;心阳内郁,故肢厥;热迫心伤,神明内乱,故神昏谵语。
(二)中焦病证
中焦病证,是指温病自上焦开始,顺传至于中焦,表现出的脾胃证候。
若邪从燥化,或为无形热盛,或为有形热结,表现出阳明失润,燥热伤阴的证候。
若邪从湿化,郁阻脾胃,气机升降不利,则表现出湿温病证。
因此,在证候上有胃燥伤阴与脾经湿热的区别。
1.胃燥伤阴证:是指病入中焦,邪从燥化,出现阳明燥热的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腹满便秘。
口干咽燥。
唇裂舌焦,苔黄或焦燥,脉象沉涩。
【证候分析】阳热上炎,则身热面赤。
燥热内盛,热迫津伤,胃失所润,则见身热腹满便秘,口干咽燥,唇裂苔黄或焦燥。
气机不畅,津液难于输布,故脉沉涩。
本证病机与临床表现和六经辨证中的阳明病证基本相同。
但本证为感受温邪,传变快,人体阴液消耗较多。
2.脾经湿热证:是指湿温之邪,郁阻太阴脾经而致的证候。
【临床表现】面色淡黄,头身重病,汗出热不解,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或见胸腹等处出现白菩。
【证候分析】太阴湿热,热在湿中,郁蒸于上,则面色淡黄,头重身痛。
湿热缠绵不易分解,故汗出热不解,湿热困郁,阻滞中焦,脾运不健,气失通畅,故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
湿性粘滞,湿热之邪留恋气分不解,郁蒸肌表,则见身热不扬,白菩透露,苔黄滑腻,脉细而濡数,均为湿热郁蒸之象。
(三)下焦病证
下焦病证,是指温邪久留不退,劫灼下焦阴精,肝肾受损,而出现的肝肾阴虚征候。
【临床表现】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心中詹詹大动,神倦脉虚,舌绛少苔,甚或时时欲脱。
【证候分析】湿病后期,病邪深入下焦,真阴耗损,虚热内扰,则见身热面赤,手中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舌燥等阴虚内热之象。
阴精亏损,神失所养则神倦。
阴精不得上荣清窍则耳聋,肝为刚脏,属风木而主筋,赖肾水以涵养。
真阴被灼,水亏木旺。
筋失所养而拘挛则出现手脚蠕动甚或痉挛。
阴虚水亏,虚风内扰则心中詹詹大动。
至于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欲脱,均为阴精耗竭之虚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