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及其特点
中医内科学(全套课件)ppt课件

成形阶段——清明时期
附:《内经》与《伤寒论》在中医学中的地位
1. 始于战国而成书于西汉的《黄帝内经》始一部划 时代的医学著作,全面的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 其中最显著的特点是体现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 内科疾病分别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生理系统,
奠 风、寒、暑、湿、燥、火等病因,以及疾病的临床表 基 现特点来加以认识,为后世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打 阶 下了基础。 段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轻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后期阶段——邪气渐衰,正气未复,既要继续祛除余邪,又要 扶正以祛邪,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使原邪则去,正在复。内伤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一般不宜用峻猛药物 中期阶段——大多正气渐虚,治当轻补;或有因气、 血、痰、 火、郁结而成实须用峻剂而治者,亦只亦暂 末用期;阶段——久虚成损,则宜条调气血,养五脏,兼 顾其实。
症状
病机 治法 方药
温燥
凉燥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头痛鼻塞,恶寒发热,无汗,
少痰,咯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咽干唇燥,干咳痰少,痰质
口渴喜饮,唇干咽燥,心烦,清稀。Βιβλιοθήκη 大便干结。舌干苔薄,脉象浮弦
舌红少苔,脉细数。
燥邪袭肺 肺津受伤
凉燥束表 肺气不利
清宣凉润
宣肺达表 化痰润燥
桑杏汤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辛散透表;
4、其症多游走不定,变化迅速,如痹证中风邪偏盛的行痹 常见游走行关节肌肉疼痛等。
风寒
风热
风入经络
症状 病机
恶寒,发热,无汗,发 热 , 微 恶风 寒 , 少 肢 体 关 节 游 走 疼
最新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药学医学精品资料

甚则突然昏倒,谵语,抽搐。 (热昏厥)“暑厥”“暑风(痉)” 舌脉: 舌红少津,脉细数无力。
病机: 暑热蒙心,气阴两伤。
治法: 清暑生津。 方: 人参白虎汤加减 (清热益气护津) 加减: 1。加银花、连翘清暑透表;加麦冬、芦根清
热生津;
2。无汗,加薄荷、青蒿透热外达; 3。汗多、气短、脉虚,加人参益气生津; 4。神昏谵语者,加黄连、犀角(水牛角或羚羊角)
2。若为疥癣、疮毒等皮肤病,又当加地肤子、白藓 皮、苦参、黄连、忍冬藤等清解湿毒。
燥邪的特点
1。“燥胜则干” 2。燥易伤肺。
1。温燥
主症: 咳嗽少痰,咳痰不畅或痰中带血,口渴喜饮,唇干 咽燥;
他症: 头痛发热,微恶风寒,心烦,大便干结; 舌脉: 舌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 燥邪袭肺,肺津受伤。 治法: 清宣凉润。 方: 桑杏汤加减。(清润宣肺) 药: 桑叶、杏仁、沙参、梨皮、象贝母、豆豉、山栀 加减: 1。可加花粉、芦根加强养阴生津作用;
2)如风热较盛者,则改用银翘散。 银翘散: 银花、连翘、薄荷、芦根、荆芥、牛蒡子、豆豉、竹叶
桔梗、甘草
3。风入经络
主症: 肢体关节游走疼痛;(痹症) 或拘急不利,项强,口眼歪斜;(中风
病) 甚则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
(痉病) 舌脉: 舌苔薄白,脉浮弦。 病机: 风邪入络,络脉痹阻。 治法: 祛风通络。 方: 痹症: 防风汤;(祛风通络宣痹) 防风、麻黄、桂枝、秦艽、葛根、当归、茯苓、 甘草、姜、枣
2。口甜粘甚者,加佩兰; 3。身热不退,加青蒿清热透邪。
湿邪的特点
1。湿为阴邪, 黏滞而固着, 不易速去; 2。湿性重浊; 3。湿性趋下; 4。湿邪侵犯人体, 最易伤害脾胃。
中医内科学-总论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 辩证论治纲要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一、辨证原则 1. 全面分析病情 2. 掌握病证病机特点:外感时病主要应按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进行证候归类。
• 肺系病证:主要按肺气失于宣发肃降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 脾(胃)系病证:主要按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分析
内伤杂病
• 心系病证:应按血脉运行障碍和神明失司之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 肝系病证:主要按肝气疏泄不畅、肝胆升发太过、肝风内动等病机特点进行辨证论治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疾病的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 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
把握动态变化治疗原则,在外感方面的应用:
初期阶段——邪气正盛,正气未衰,病较Fra bibliotek浅,可急发散祛邪;
中期阶段——病邪深入,病情加重,更当着重祛邪减其病势;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中医内科临证时既要辨证,亦要辨病。其中辨病论治是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基 本矛盾的手段;辨证论治,上认识和解决某一疾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手段。因此辨病 与辨证是相辅相成的,在辨证的基础上辨病,在辨病的同时辨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有利于对疾病性质的全面准确认识。
“异病同治”的应用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若出现相同的病理变化,即形成相同的证候时,可 以采取相同的治法。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原则
在临证时必须分清疾病的标本、至次、轻重缓急,而采取“甚者独行,间者 并行”,也就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和“标本同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 就是明辨标本缓急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紧急危重的证候,影响到病人的安危 时,就必须先行解决,而后再治疗其本的原则。 缓则治其本: 是指再病情缓和的情况下,应从根本上治疗疾病。因为表病产生于本病, 本病解决了,标病自然随之而解。 标本同治: 在标本俱急的情况下,须采取标本同治的原则。
中医内科学1234

4、《雷公炮炙论》
※方药专著,雷敩著。
5、《诸病源候论》
最早的病因病理学专著,——隋代巢元方著。
6、《千金方》
包括《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唐代孙思邈著。
7、《外台秘要》
治法先进,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王焘。
8、《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发展了病因学说,陈无择。
9、《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
•
7、病位结合主症命名:如胃痛、胁痛、腰痛、心悸等。
•
8、病因与病机结合:如痰饮、瘀血等。
•
9、根据疾病传变:如疫痢、传尸痨等。
•
10、综合病证命名:如虚劳、中风等。
四 、中医内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概要
• (一)病、症、证的含义和关系 • 1、病 • 即疾病,是指在特定的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特
病证本质的完整认识。
• (三)中医内科的治疗原则与常用治法
• 治疗原则是在辨证论治精神指导下的,对疾病治疗的立法、处方、用药等具有指导意 义。
• 治疗方法从属于治疗原则,包括在治疗原则指导下制定的对某一疾病的治疗大法和对 某一证候的具体的治法。
• 1、治疗原则
•
(1)先期治疗未病:一指早期治疗; 二指先期而治。
三 、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与命名
•
(一)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
•
《内经》按病机、病位分类——病机十九条
•
《伤寒杂病论》按病因病机分类——
•
外感热病(统称伤寒) ——病因病机,又六经分类
•
内伤杂病——脏腑病机分类
• 目前常用的中医内科疾病分类主要有: • 1、病因分类:将内科疾病分为外感疾病、内伤杂病两类。
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及范围
中医内科学名解

1.发热:人体在致热源的作用下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使机体产热大于散热而导致体温超过正常水平。
2.疼痛:致痛物质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一种复杂的感觉,常伴有痛苦的表情与机体的防御反应。
3.呼吸困难:患者主观感觉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甚至鼻翼煽动、张口耸肩,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可伴有发绀,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异常。
即使症状又是体征。
4.咯血:喉及喉部以下呼吸道任何部位出血,经由口腔排出的表现。
5.呕血:上消化道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导致急性消化道出血,血液经由口腔呕出。
6.黄疸:是因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加,导致巩膜、黏膜、皮肤呈现黄色。
7.意识障碍:因颅脑疾病或严重全身性疾病损伤大脑皮层及皮下脑干网状系统,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对来自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的应答能力减退或消失。
8.症状:患者主观感到的异常或不适感觉或病态改变。
9.体征:医师或其他人能客观检查到的异常改变。
10、尿路刺激症:尿路刺激症包括尿频、尿急、尿痛。
尿频指单位时间内排尿次数明显增加。
尿急指一有尿意即要排尿,不能控制。
尿痛指排尿时膀胱区及尿道受刺激产生疼痛或烧灼感。
11、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
12、水肿:细胞间液体积聚而发生的局部或全身性肿胀现象。
13、潮式呼吸:呼吸由浅慢逐渐加快加深,达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暂停数秒之后,又出现上述状态的呼吸,如此周而复始,呼吸呈潮水涨落样。
14、甲亢危象:甲状腺毒症病情的极度增重并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合并症。
15、短暂脑缺血发作: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
16、门脉高压症:指由门静脉系统压力升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17、白血病:指一类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
18、COPD:中文称呼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19、主诉:病人自述自己的症状或(和)体征、性质,以及持续时间等内容。
中医疾病名称与分类代码表(参考)

BWC220
股肿病
BWPO1O
热疮病
BWP11O
瘾疹病
BWC23O
痰毒病
BWP020
蛇串疮病
BWP120
土风疮病
BWC231
颈痈病
BWP030
疣病
BWP130
摄领疮病
BWC232
腋痈病
BWP031
扁痕病
BWP140
风瘙痒病
BWC233
胯腹痈病
BWP032
疣目病
BWP150
风热疮病
BWR
面痛病
BWC060
疫疔病
BWC170
流痰病
BNV120
面瘫病
BWC070
痈病
BWC180
朦疮病
BNV130
颤病
BWC071
肘痈病
BWC190
褥疮病
BNV140
急风病
BWC072
脐痈病
BWC200
脱疽病
BNV150
厥脱病
BWC073
胭窝痈病
BWC210
青蛇毒病
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代码
中医疾病分类名称
代码
乳癌病
BFY030
月经先后无定期病
BWG030
肛裂病
BWA050
肾癌翻花病
BFY040
月经过多病
BWG040
肛痈病
BWΛ060
锁肛痔病
BFY050
月经过少病
BWG050
肛漏病
BWV
外科其他病类
BFY060
经期延长病
BWG060
脱肛病
BWVO1O
中医病种名称

附件:中医病种名称(122个病种)(一)内科1中风病(脑梗死、脑出血)2头痛(原发性头痛)3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4脑积水(脑积水)5胸痹心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6眩晕(原发性高血压)7血浊(高脂血症)8心悸(心律失常)9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10心瘅(病毒性心肌炎)11老年痴呆(老年痴呆)12骨痿(老年骨质疏松症)13颤证(帕金森病)14不寐(失眠)15郁证(抑郁症16咳嗽病(咳嗽)17风温肺热病(肺炎)18哮病(哮喘)19肺胀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肺痿(肺间质纤维化)(二)急诊科21外感发热(急性病毒性呼吸道感染)22脓毒症(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23急性中毒(急性有机磷中毒)(三)针灸科24面瘫病(周围性面瘫)25肩凝症(肩关节周围炎)(四)康复科26脊髓损伤(脊髓损伤)27延髓麻痹(延髓麻痹)(五)糖尿病科28消渴病(2型糖尿病)29 消渴病痹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30瘿病(甲状腺疾病)(六)肾病科31淋证(尿路感染)32肾风(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33水肿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膜性肾病)34肾衰病(慢性肾功能衰竭)35消渴病肾病(糖尿病肾病)(七)外科36疮疡(皮肤溃疡)37乳痈(乳腺炎)38脱疽(糖尿病足、周围血管病变)39股肿(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0毒蛇咬伤(毒蛇咬伤)41胆石症(肝胆管结石)42脾心痛(重症急性胰腺炎)43精浊(前列腺炎)44 烧伤(烧伤)45 瘰疬(淋巴结核)46桡骨远端骨折(桡骨远端骨折)47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48单纯胸腰椎骨折(单纯胸腰椎骨折)49项痹病(颈椎病)50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51膝痹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52拇外翻(拇外翻)53骨蚀(股骨头坏死)54附骨疽(骨髓炎)55尪痹(类风湿性关节炎)56大偻(强直性脊柱炎)57骨痹(骨关节病(炎))58痛风(痛风)59 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八)皮肤科61湿疮(湿疹)62粉刺(痤疮)63 蛇串疮(带状疱疹)64白疕(银屑病)65白驳风(白癜风)(九)肿瘤66肺癌(肺癌)67胃癌(胃癌)68肠癌(结直肠癌)69肝癌(肝癌)70乳腺癌(乳腺癌)(十)血液病71急性白血病(急性白血病)72紫癜风(过敏性紫癜)73紫癜(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74髓劳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十一)眼科75青盲(视神经萎缩)76视瞻昏渺(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77青风内障(青光眼)78消渴病目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79暴盲(视网膜静脉/动脉阻塞)80白涩症(干眼)81高风雀目(视网膜色素变性)82瞳神紧小(葡萄膜炎)(十二)肝病83肝癖(脂肪肝)84肝着(慢性病毒性肝炎)85积聚(肝硬化)(十三)传染病86肝瘟(急性肝炎)87艾滋病(艾滋病)88手足口病(手足口病)89流感(甲型流感)90肺痨(肺结核)91疫斑(流行性出血热)92瘟黄(重型肝炎)93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十四)肛肠94肛漏病(肛瘘)95痔病(痔疮)96脱肛病(直肠脱垂)97肛裂(肛裂)98 便秘病(便秘)(十五)脾胃99胃痞病(功能性消化不良)100胃脘痛(慢性胃炎)101胃疡(消化性溃疡)102吐酸病(反流性食管炎等)103泄泻病(肠易激综合征腹泻为主型等)104久痢(溃疡性结肠炎)105鼓胀病(肝硬化腹水)(十六)儿科106反复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107肺炎喘嗽(肺炎/支气管肺炎/支原体肺炎)108小儿泄泻(小儿腹泻病)109五迟五软/五硬(脑性瘫痪)110 哮喘(支气管哮喘)(十七)耳鼻喉科111暴聋病(突发性耳聋)112 鼻鼽病(变态反应性鼻炎)113慢喉喑病(慢性喉炎)114口腔粘膜白斑症(口腔黏膜白斑)115乳蛾病(扁桃体炎)116喉痹(咽炎)(十八)妇科117不孕症(多囊卵巢综合征、输卵管炎性不孕)118带下病(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119异位妊娠(异位妊娠)120绝经前后诸证(更年期综合征)12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122胎动不安(先兆流产)。
(完整版)中医内科学重点知识

第一章肺系疾病第一节感冒一、定义:由于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而导致的常见外感疾病。
临床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特征。
二、源流:1、《内经》提出病因和主证。
2、《伤寒论》认识到风寒感冒有轻重之别。
3、《诸病源候论》倡导时行致病。
4、《仁斋直指方》首提感冒一名。
5、《丹溪心法》认为病位在肺,提出治疗大法。
6、《类证治裁》提出时行感冒之名。
7、从温病学说兴起之后,把风热感冒纳入温病的卫分证,创立了银翘散、桑菊饮等著名方剂。
三、病因病机:(一)发病学特点:卫外功能减弱,外邪乘袭致病。
(二)病理关键:邪袭肺卫,以卫表失和为主。
(三)病理性质有寒热两类:(四)预后良好,少有传变。
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寒热虚实、辨不同兼夹、辨虚实(二)、治疗原则:解表达邪(三)、分型论治:1、风寒束表证: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2、风热犯表证: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3、暑湿伤表证:新加香薷饮加减4、气虚感冒:参苏饮5、阴虚感冒:加减葳蕤汤五、感冒与温病早期的鉴别诊断、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六、预防及预后第二节咳嗽一、定义:由于外感(六淫外邪侵袭肺系)、内伤(脏腑功能失调伤及于肺)各种因素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出现以咳嗽咯痰为主要表现时,谓之咳嗽病。
二、源流:1、《内经》论述咳嗽的病因病理。
2、《景岳全书》明确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提出了治外感咳嗽宜辛温发散为主,治内伤咳嗽甘平养阴为宜的著名观点。
3、《医学正传》强调调畅气机。
4、《医门法律》论述燥的病机和治法,提出温润、凉润两大方法。
5、《医宗必读》谈治疗咳嗽的动静原则。
6、《临证指南医案》进一步谈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的治疗。
7、解放以后:三、病因病机:1、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有关。
2、病理特点是邪干于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
3、病理演变:外感咳嗽的四条演变、内伤咳嗽的四条演变四、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二)、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祛邪利肺;内伤咳嗽:调理脏腑、祛邪止咳(三)、分型论治:(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犯肺证:桑菊饮3、风燥伤肺证:桑杏汤;凉燥用杏苏散(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证: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平稳后可用六君子汤2、痰热郁肺证: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证: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证:沙参麦冬汤五、风寒感冒与风寒咳嗽的鉴别、风热感冒与风热咳嗽的鉴别六、感冒与咳嗽的疾病转化、外感内伤咳嗽的转化第三节哮证一、定义: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特征是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缓解后一如常人,重证反复发作者在缓解期亦常有气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14
中医内科学
•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 《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 型的例子。《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 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 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 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 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 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 归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 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 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 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 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 于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 证等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 2019/2/14
•
中医内科外感疾病的病因为六淫、戾气等外邪,发病常与季 节有关,起病较急,病邪多由皮毛、口鼻而人,由表传里。多 具有季节性、传变性,若兼夹戾气、于夏秋季节,易于传染、 流行;急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发病急骤,初起虽有短暂表 证经过,但邪毒迅即由表人里,而致热毒炽盛,充斥三焦,甚 则深入营血,内陷心肝,其来势凶猛,传变迅速,可呈区域性 流行,互相传染。内伤杂病饮食、劳倦、情志所伤,其特点是 多因素相加、多脏腑相关、多病性复合、多病证杂见,其基本 病机为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在病情演变过程中,往往脏病及脏, 脏病及腑,因复感外邪,或多种病理因素的产生,而出现寒热 虚实错杂的证候,并可多病重叠。如肺痨初起病位在肺,久则 肺损及肾,肺脾同病,终至肺脾肾三脏交亏,病情重笃;喘证 病因有外感、内伤两端,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可由多种因素 诱发和加重,在反复发作过程中,常因正虚感邪、寒郁化热, 而表现表寒里热、上实下虚的证候;咳嗽久延,可以致喘,亦 可因肺虚气不布津,停而为饮,聚而成痰,导致痰饮伏肺,而 见咳、痰、喘并存。 2019/2/14 中医内科学
•
内科疾病的病种多、范围广。最早对内科病证进行分类的是 《内经》,如按病机、病位分类,其中“病机十九条”便是典 型的例子。《伤寒杂病论》则按病因病机分为伤寒、杂病两大 类,一直为后世医家沿用。《诸病源候论》按病因、病位、症 状分类,把各种疾病分门别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以病因 为分类依据,试图把疾病归属于内因、外因、不内外因三类。 从指导临床实际应用来看,内科疾病的分类主要是以病因为依 据,分为外感病和内伤病两大类。外感疾病包括伤寒六经病证, 温病卫气营血病证、三焦病证,分别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 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归类。内伤杂病包括脏腑经络病证、气血 津液病证,分别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病理变化进行证候 归类。本书是在病因分类的基础上,立足脏腑分类,将伤寒、 温病以外的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分为七大类即肺系病证、心系 病证、脾胃系病证、肝胆病证、肾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 体经络病证。以脏腑分类为主导,将与气血津液的生成、运行、 输布失常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郁证、血证、痰饮、消渴等归属 于气血津液病证。与肢体经络相关的疾病,如痹证、痿证、痉 证等归属于肢体经络病证。 中医内科学 2019/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