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合集下载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西双版纳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4、通过学习,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3、学生:收集资料。

写话练习本。

[研究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

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

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3、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单元
第二单元
课题
11、美丽的西双版纳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的类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我国领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知识与技能
1、认识11个生字,积累10个词语,描写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想像自己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4、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王国,又是动物王国。
人民更美
散读全文,思考,
交流。
学生字、新词。
请读,齐读。
交流。
三.深入学文
1.为什么说西双版纳的土地上是美丽富饶的?让我们来读读2、3、4小节,完成填空。
西双版纳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不仅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2.为什么说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读读2、3小节。
(1)学习生字:霄、蚊、壶、喷、愁、芋、宽
2.2、今天,老师带你们到美丽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你们想去吗?
3.3、出示课题。
4、学习生字:版
自由交流。
齐读课什么地方?那里居住着哪些民族?
2.为什么说那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3.随机学习:边陲、傣族
理解“边陲”
4.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5.随机板书:土地美丽富饶
课后随笔
(2)句式说话: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
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
3.第3小节的省略号表示什么?你知道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
4.为什么说西双版纳又是动物的王国?读4小节。
(1)学生字:悠、羽
(2)句式说话:什么在哪里干什么?用这一句式说说你还知道西双版纳有哪些动物?
(3)加上动作读读这一小节。
(4)用“悠然自得”说说话。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4、通过学习,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3、学生:收集资料。

写话练习本。

[研究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