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

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书法家王羲之简介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书法家王羲之简介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简介王羲之(公元303-361年,一作321-379年),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少时师从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
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
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王羲之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
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
其子玄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其后,子孙绵延,王氏一门书法传递不息。
武则天曾求王羲之书。
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
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的介绍
王羲之(782817),原名程羲之,是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也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人物。
羲之的书法作品“章草”,被誉为“中国书法之祖”,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的标志。
虽然羲之出生于唐朝,但他的书法风格和形式,来自于前朝的经典文学作品。
他的书写风格是清爽、端庄,有着通俗的外观,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
他对细节处理的细腻,以及对短语构思的严谨,深深地影响了以后人们的书写风格。
羲之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诗经》最为知名,也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诗集。
在书法上,羲之将自己的思想和理论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的自述式书法风格具有独特的实验性,非常具有感染力。
除了书法,羲之在机械发明上也有出色的成就,他发明了博弈机,这是当时最先进的形式,从而使“娱乐”这个概念成为社会文化中被认可的事物。
此外,他还创作了“推漏机”,这是一种一次性时钟,他用它来模拟钟表,令时间变得像朋友一样亲近,以致于它的影响仍在持续发挥。
在文学上,羲之的诗歌受到了后世的尊崇。
他的诗句优美,因而有大量的作品被收录在宋代的诗集《全唐诗》中。
此外,他还是诗词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开创了“诗本”这一文学形式,使他的推论和思想得到牢固的确立。
羲之被誉为诗人之祖,书法家之祖。
他的成就在思想、文学、书法以及发明技术上,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作品,以及他的思想,催生了几千年来中国文化的长久传承,也将一直镌刻在中国文化的大厦上,保持着不变的精神。
王羲之生平简历

王羲之生平简历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大家,你了解过他的生平简历吗?下面是的我整理的“王羲之生平简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欢迎查阅!王羲之生平简历“唐诗,晋字,汉文章。
” 文赋盛行于汉,诗歌辉煌于唐,而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则书家辈出,书体纷呈,在书法艺术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王羲之,便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
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
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言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
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司马与王共天下”,权重一时。
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颇为顺当。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
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
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最初的汉字,是图象性很强的大篆(甲骨、金文、籀文)和小篆。
后来逐步被简化、抽象,成为隶书。
隶书体的出现标志着汉字正式由具象的“图画”,转变成抽象的符号。
到秦汉时期,隶书达到发展的高峰,成为一种官方的书体。
此后隶书写法的程式化日益严重,过分的波折,“蚕头燕尾”,不仅千篇一律,而且浪费时间。
到魏晋时期,战乱频仍,令纷飞,隶书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流行于民间、在隶书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写法的楷书体,就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可,开始出现于正式场合。
而作为楷书附属书体的行书,也随之开始萌芽。
另一种书体--草书,则起源很早。
从大小篆开始,就有所谓的“篆草”。
隶书出现以后,出现了对应的草写法--“章草”。
书法史上第一位“草圣”--汉代的张芝,就是以章草出名。
王羲之名词解释

王羲之名词解释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绘画家。
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书法家和艺术家。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特,他注重笔画的流畅和节奏感,追求自由奔放的艺术表达。
他的作品通常以草书形式展现,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兰亭集序》。
这篇作品以其婉约而又自然的笔触,传达了王羲之对自然景色和人文境界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巅峰之作,也是王羲之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除了书法,王羲之还精通绘画艺术。
他的绘画作品同样以自然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湛的构图展现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
王羲之的绘画作品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且对后世的文人画影响深远。
王羲之对于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在艺术表达上开创了新的境界,也对后世书法家和艺术家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在中国广受赞誉,也在世界范围内受到了高度的赞赏和研究。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最高水平。
他的艺术成就通过他的作品一代传一代,对于中
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王羲之书法介绍

王羲之书法介绍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民,汉族,河南颍川人,东晋著名书法家、篆刻家。
生于晋武帝太康七年(303年),13岁时跟随其叔父王珣学习书法和篆刻。
后又拜名家王献之为师,致力于继承汉魏书法、篆刻的艺术特色和技法,并开创了“永乐大典”体,成为东晋书法的代表人物。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以气魄磅礴、豪迈潇洒、灵动自然、虚实结合著称,尤以“兰亭序”著名。
其书法主张潇洒自然、笔势豪放,自成一派,有“王羲之之风”之称。
在篆刻方面,王羲之主张“篆而大兴,台而重气,绝而不改,刻而后语”,崇尚盛唐大篆,而开创了自行书写的“蝇头微字”,以其“书法天成”的艺术造诣,被誉为“书法家之巨匠,印史之巨擘”。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对中国书法历史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推崇为“书法圣手”。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重要地位,同时也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关注和认可。
他的书法作品被收藏于国内外众多博物馆、文物机构和私人收藏。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主要包括楷书、隶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代表作品有《兰亭序》、《祭侄文》、《千字文》、《九成宫醴泉铭》等。
其中,以《兰亭序》最为著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名篇,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具有极高的收藏和投资价值,在国内外书法市场上一直都是备受追捧的对象。
他的作品不仅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据统计,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广受欢迎,多种作品都取得了天价的成交,成为书法艺术市场中的龙头。
总之,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大师,他的书法艺术不仅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为了艺术收藏领域中最具吸引力和投资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祭侄文》等。
其中最著名的是《兰亭序》,这是他在417年(当时已经过世)写给当时的琅琊王司马徽的一篇行书作品,记录了他与朋友们在兰亭举行的饮酒赏景的经历。
东晋王羲之简介

东晋王羲之简介王羲之是魏晋时期道教信仰的代表人物之一,书帖是研究王羲之信仰及日常生活的重要材料。
本文是东晋王羲之简介,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王羲之(303年--- 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中国东晋时期杰出的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为南迁琅琊王氏贵胄,后官拜右军,人称王右军。
师承卫夫人、钟繇。
著有《兰亭集序》。
其书法尺牍散见于唐临诸法帖、十七帖、日本的丧乱、孔侍中等名品。
其子王献之亦为书法家,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王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现在住址存于革命老区山东临沂兰山区,受其影响命名了洗砚池街,且王羲之故居就在洗砚池街上。
公元353年4月22日,王羲之书写《兰亭集序》王羲之书法作品深受人们喜爱被誉为书圣。
东晋王羲之人物生平入木三分主词条:入木三分王羲之出身于魏晋名门琅玡王氏,他七岁就擅长书法。
传说晋帝当时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
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
袒腹东床16岁时,王羲之被郗鉴选为东床快婿。
郗鉴有个女儿,年长二八,貌有貌相,尚未婚配,郗鉴爱女故要为女择婿,与丞相王导与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其家子弟甚多,个个都才貌俱佳。
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
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弟很多,就由您到家里挑选吧,凡你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
”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
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
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
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靠东墙的床上一个袒腹仰卧的青年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王羲之最出名十首诗

王羲之最出名十首诗1、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一》:相与信可乐;三春三月三,气和风景好。
相与修禊事,乐乐无懊恼。
这首诗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所写,描述了暮春时节的景象和集会的欢乐;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也体现了集会中人们的心情愉悦。
2、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二》:临川集锋颖;流觞曲水旁,临川看笔颖。
茂林修竹间,悠然心神往。
这首诗是王羲之在兰亭集会后所写,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光飞逝的感慨;其中“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体现了作者对生死的思考和超脱。
3、王羲之的《答许询诗》:争先非吾事,静躁不同往。
我今已古稀,两鬓霜白染。
人生如梦短,珍惜当下时。
这首诗是王羲之回答许询时所写,描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其中“争先非吾事,静躁不同往”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心境。
4、王羲之的《从妹帖》:顷疾笃勿药,人命危浅,可为酸鼻。
妹将去我久,思之痛深。
愿你善自珍重,福寿康宁。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写给从妹的一封信,表达了对从妹的思念和问候;其中“顷疾笃勿药,人命危浅,可为酸鼻”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关心和忧虑。
5、王羲之的《题甘蔗帖》:食之则甘,舍之则贵。
甘蔗甜美,珍重每一口。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题在甘蔗纸上的诗,描述了甘蔗的甜美和作者的欣喜;其中“食之则甘,舍之则贵”表现了作者对甘蔗的珍视和喜爱。
6、王羲之的《游目帖》: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
登高望远,心旷神怡。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一封信,表达了对风景的欣赏和游历的愉悦;其中“风景不殊,举目有山河之异”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感和热爱。
7、王羲之的《笔势论十二章》:夫书字贵明言,明言则表里洞达。
笔画之间,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
这篇短文是王羲之关于书法笔势的论述,涉及书法艺术的各个方面;其中“夫书字贵明言,明言则表里洞达”表现了作者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
8、王羲之的《黄庭经》:上洞虚无,修炼身形及诸尘。
道家养生,清净无为,自在逍遥。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简介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号老子,世称王献之,晋朝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是晋朝著名的“七子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人物,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生于江苏苏州,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的父亲王珣是一位有才华的文人,为人谦和有礼,并有较高的地位。
王羲之的母亲钟皓儿也是一位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对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王羲之自幼聪慧,善于学习,在父亲的熏陶下,对文学和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涉及诸子百家,尤其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入的研究。
同时,他也广泛涉猎历史、地理、诗词等方面的知识,丰富了自己的学识素养。
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非常高,尤以行书和草书著称。
他的书法兼具笔力雄健和书法风格独特的特点,犹如雄风煦日,意境深远,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书法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也是他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以清澈流畅的笔触勾勒出了兰亭风景的美感,犹如置身其中。
同时,他在作品中精妙地运用了布局和构图的技巧,使整幅作品既有层次感又能突出主题。
《兰亭序》以它的卓越艺术成就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典范,被广泛传颂。
除了书法,在文学方面,王羲之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情感真挚。
他的文学作品崇尚自然,追求真理和美的结合,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
他的诗文流传至今,为后人所钦佩。
在王羲之的一生中,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也是一位富有爱心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他关心民生,尤其是贫苦人家的生活。
他经常资助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
他还倡导时尚,鼓励年轻一代追求优秀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王羲之晚年居住在洛阳,享有盛誉。
他的家塾聚集了众多文化人才,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他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一时,而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和书法创作。
王羲之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艺术与人生的交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国晋朝的一位大书法家,被人们誉为“书圣”,绍兴市西街戒珠寺内有个墨池,传说就是当年王羲之洗笔的地方。
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
17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写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写烂了多多少少的笔头,每天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这就是人们今天在绍兴看到的传说中的墨池。
王羲之练字专心致志,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吃饭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结构,不断地用手在身上划字默写,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他为人写一块匾在木板上写了几个字样,送去叫人雕刻。
刻工发现字的墨渍竟渗入木板里面约有三分深。
于是人们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语来形容书法笔力强劲,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十八口大缸的故事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王羲之与兰亭序的故事公元三百五十三年的一天,兰亭这儿十分热闹,原来是王羲之邀了几位朋友在这儿聚会,饮酒作诗。
这个盛会是很有趣的,朋友们不是坐在酒席桌前,而是在清清的溪水边,浓浓的树荫下。
这儿真是美极啦。
曲水绕亭,鸟语花香,春风拂面,使人神清气爽。
当清澈的泉永载着盛满美酒的酒杯流到谁的面前,谁就端起来喝一口,可惬意了。
几杯酒下肚,人们就陶醉在酒香美景之中,接着就饱蘸墨笔,吟诗作文,互相传看,朋友们免不了评点一番,边吟边唱。
真是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王羲之觉得从来没有这么高兴。
乘着酒兴,他挥笔运气,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记载当时盛况的文章,题目就叫《兰亭集序》。
朋友们看后,一致认为无论从文章的角度,还是从书法的角度看,都是一篇绝妙的艺术品。
对于大家的称赞,王羲之并不觉得怎么样,到了第二天,王羲之酒醒之后,再把手书的《兰亭集序》拿来仔细一看,果然比以前的书法要精彩得多,心中十分得意。
他顺手抽出笔来,照样又写了几幅,可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第一幅写得那么好了,只得把它们都撕掉。
海门关的故事那是东晋时期,海门这个地方新修了码头,为的是水路运输的方便,好赚更多的钱。
主持这件事的,是什么人呢?大家想想,那个时候,穷人是压根儿搞不起的,当然是几个地主、渔霸。
码头修好后,他们很想请一位有名望的书法家题上“海门关”三个字,好装潢门面,附庸风雅,招装潢徕生意。
找谁呢?想来想去,还是想到了最有名望的王羲之。
于是,地主渔霸叫人抬着整猪整羊,盒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给王羲之送上了礼物。
王羲之听说要他干这件事,头摇得象货郎鼓。
他是个不爱虚名,不愿显耀自己的人,尤其这是给地主老财、渔霸装满门面、多赚钱的事,他怎么也不答应,叫人把礼物统统退了回去。
地主渔霸碰了一鼻子灰,又气又恼,可是又拿王羲之没办法。
还是一位摇鹅毛扇子的帐房先生有诡计。
他那双小眼睛一转,一撮黄鼠须一动一动地,向老财的耳朵叽咕了一气,弄得主人把脑袋点了又点,乐得张大了嘴巴,那嘴巴足可以填进一个拳头。
不久,一位教书先生打扮的人,渐渐地同王羲之交上了朋友。
这位老先生在风景如画的水边建了房屋亭阁,还养了一群大白鹅。
一切就绪之后,就邀王羲之来他家作客。
王羲之把他当作一位“退休”的教书先生,觉得能谈得来,就应邀而来。
不用说,他受到盛情招待。
老先生还同他乘着小船去观赏了月光水色。
他们玩得很痛快。
临走,主人还挑了一只大白鹅相送。
王羲之很高兴,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还礼,很为难。
老先生了解这一情况后,哈哈一笑,说:“你毛笔字写得好,就写个字吧。
”“写什么呢?”“我喜欢大海,就写个‘海’字吧。
”于是王羲之就写了个“海”字。
不久,老先生用同样办法,请王羲之写了个“门”字。
第三次,老先生清王羲之写个“关”字。
王羲之并没有觉察这里面有什么名堂,仍旧是提笔就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古时候文字还没有简化。
王羲之写的“关”字是繁体字——“门”字里面放个“关”。
当王羲之刚写了“门”字时,忽然想起了地主渔霸叫他写“海门关”的事。
立即警觉起来,笔也停住了。
由帐房先生装扮成的“教书先生”一看王羲之识破了他们的计谋,很怕王羲之把刚才写的“门”字撕了,就赶紧夺过去……这样,帐房先生终于骗得了““海门关”三个字。
最后一个“门”字肚里还缺少一个“关”,只好自己摹仿王羲之的笔迹,添了上去。
摹仿毕竟是摹仿,人们只要从远一点的地方看“海门关”时,只能看到“海门门”,而那位帐房先生添上的“关”却看不到,原因不难理解:“书圣”的笔迹。
那充满铁臭的帐房先生怎能配得上呢?戒珠寺的故事王羲之有一颗心爱的明珠。
王羲之经常双手摩挲它,用来增强书写的腕力。
有一天,明珠忽然不见了,找呀找,怎么也找不到。
王羲之十分懊恼,是谁偷去了呢?经常在他身边的,除了一个寄住在他家的和尚外,再没有别的外人了……因此,他对这位和尚冷淡起来。
这位和尚发现主人对他有怀疑,就以“坐化”为名,不吃东西,饿死了。
后来,家人在宰杀白鹅时,发现明珠在大白鹅的肚子里。
原来,是大白鹅把珠子吞下去了。
事情弄清楚了,王羲之深感自己错怪了和尚,后悔不已,十分悲痛。
为了纪念这位清白的和尚,他将住房改建成“戒珠寺”,表示以失落明珠的事件为教训,对朋友应以赤诚相待。
入木三分的故事过去做生意的店家一般是有招牌的,总要将自家的店号起个吉利的名字。
单说有一家店铺生意不错,扩大了门面,增添了货物,招牌也想换个新的。
可别小看这招牌,它对生意的好坏还挺有影响。
因此,招牌一般是用好的木板做的。
这家店铺哪来的好木板?凑巧,有人给找来了一块曾经用来祭神的木板,木板上写满了祭祝的文字。
开始,人们并不在意,商店老板叫人把木板上的毛笔字洗去,好写新的内容,哪知擦洗了半夭,木板上的毛笔字不仅没有擦掉,反而更清晰了。
洗不掉,就刨,木板刨了一层,笔迹依稀可见;木板刨了两层,笔迹还能看见。
人们惊讶了:这是谁写的字,这样深刻有力,一位懂得书法的老先生来了一看,立即惊叹得叫起来。
看着他一个劲地拍案叫绝的样子,在场的人都很奇怪,纷纷围拢来看。
老先生说:“这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笔迹啊!这字如此深刻有力,真是入木三分啊!”三次吃的故事王羲之是书法家,也是一位美食家。
他一生的功名成就与吃有很大关系。
这里仅说他的三次吃。
第一次吃,使他成为知名人士。
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宰相。
王导带他去谒见尚书。
尚书知道王羲之很有才学,刮目相待。
当时的人很重视吃牛心炙,说吃了可以补心。
在座的人还未动箸,尚书便亲自挟牛心炙给王羲之吃。
同席的客人也就都十分看重他,知道他很有才学,从此成为当地知名人士。
第二次吃,使他成为太尉的女婿。
晋太尉郗鉴想选女婿。
他知道王导门下几个儿子都是俊才,欲选一个做他的快婿。
王导几个儿子都准备迎接挑选,唯有王羲之未加打扮。
选婿的人来了,只见王羲之敞坐在床上吃胡饼。
选婿的人回去如实禀报了郗鉴。
郗鉴听后高兴地说:“此正吾佳婿也!”王羲之便成为郗鉴太尉的女婿。
成语"“东床袒腹”的典故就出于此。
第三次吃,使他的书法更趋成熟。
他因特别喜爱鹅,常常观察鹅的行走姿态,并将此与书法结合起来,水平便日趋成熟。
会稽有孤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弭日。
山阴有一道士,为求写道德经,当举群鹅相赠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邙归,甚以为乐。
王羲之究竟还有没有戏?——与陈烈商榷薛元明唐初褚遂良和虞世南毫毫无疑问皆深受其影响。
尤其是自虞世南,以一种温文尔雅的姿态体现了唐楷风貌,有别于欧书更多地保留北碑刀凿斧削的意味;谈到唐代书史,褚和虞是不能避而不谈的。
至于怀素,以篆书笔意写在草气,摆脱王羲之风习是针对《自叙帖》等大草而言,如果留心小草《千字文》则不难发现仍具王字风韵。
在那个时代那样的潮流下是很难避免的。
宋代米带是师王而出新的典范。
米芾对王羲之是创新多于继承,骨子里是地地道道的王家风范。
同系列为宋四家的黄庭坚有一首著名的诗云:" 时人俱学兰事面,脱胎换骨无金丹。
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鸟丝栏。
" 说明当时崇王风习。
诗中所提及的杨风子,是五代时期王书承袭者,前承晋人而后开宋代尚意书风先河的大书家。
元代赵孟俯是独领风骚的人物。
宋朝尚意书风因后继者才疏学浅,恣意妄为而粗制滥造。
赵氏以复古为旗号,借古开今,宗法晋唐取法王羲之,从而繁荣了元代书法。
整个元代书坛几乎都是赵氏天下。
没有赵孟俯的元代书坛将是荒凉的沙漠。
诚如董其昌年对其平价:赵是当之无愧的大家且很难超越。
这不能不归于对王羲之的学习和领悟。
实际上,元" 尚态" 书风和宋" 尚意" 书风有本质的区别。
并非如陈氏所言,前者为后者的延续。
" 尚态" 书风是在" 尚意" 的书风穷途末路时出现的,在书法史中有一席之地。
明末王铎亦是不折不扣的王派传人。
在明清馆阁之风横行时,王铎以狂放的书风笑傲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