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气举采油原理.ppt
合集下载
《气举采油原》课件

对油田进行地质勘探,确定气举采油井位 ,设计气举采油方案,进行气举采油施工 ,并对气举采油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
案例二:某油田气举采油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总结词
技术应用效果、经济效益分析、存在问题 与解决方案
技术应用效果
通过气举采油技术的应用,油田采收率得 到显著提高,生产成本得到有效降低,提 高了经济效益。
气举采油定义
气举采油是指利用高 压气体将原油从油井 中举升至地面进行采 收的过程。
气举采油具有较高的 采收率和较低的能耗 ,是油田开采的重要 技术之一。
气举采油适用于各种 类型的油藏,特别是 深井和海上油田。
气举采油原理
高压气体注入井筒后,通过气体膨胀对原油产生举升力,使原油从井底流到地面。
气举采油过程中,需要控制注入气体的压力和流量,以保持稳定的举升效果。
《气举采油原》ppt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 气举采油概述 • 气举采油技术 • 气举采油设备 • 气举采油工艺流程 • 气举采油案例分析
目录
CONTENTS
01
气举采油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气举采油工艺流程优化
总结词
提高采收率
详细描述
通过对气举采油工艺流程的优化,可以提高油田的采收率。优化措施包括改进 举升方式、调整注气量、优化排量分配等,以达到提高采收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的目的。
气举采油工艺流程改进建议
总结词
提高效率和安全性
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气举采油工艺流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改进建议包括提高设备效率、降低能耗、优化控 制系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等,以提高气举采油工艺的效率和安全性。
石油工程课件PPT自喷与气举采油

通过油嘴直径的大小控制产量
地面管线总压力损失,包括 P5 和 P6 穿过井下 安全阀的 压力损失
回压
油管总压 力损失, 包括 P3 和 P4 穿过井下 节流器的 压力损失 穿过井壁 (射孔孔眼、 污染区)的 压力损失 穿过地面 油嘴的压 力损失 地面出油 管线的压 力损失 油压
套压 井底流压
(3)采油树 • 采油树是指油管头以上的部分,它的作用是控制和 调节油井的生产,引导从井中喷出的油气进入出油 管线,实现下井工具设备的起下等。采油树的主要 部件如下: • ①总闸门 • ②生产闸门 • ③清蜡闸门 • ④节流阀其作用是控制 自喷井的产量,有可调式节流阀 和固定式节流阀两种。 采气树上使用可调式节流阀, 采油树上使用固定节流阀(油嘴)。
三、自喷井分层开采生产管柱
(1)分层开采的目的意义 • 油井分层开采,水井分层配注,都是为 了在开发好高渗透层的同时,充分发挥 中、低渗透层的生产能力、调整层间矛 盾。
(2)分层开采的方法
• 自喷分层开采可分为单管封隔器分采、 双管分采和油套分采三种方式。 • 单管分层开采钢材消耗较少,分采的层 数较多,我国油田仍然多采用单管分层 开采。
IPR曲线
节点(井口)流入曲线: 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应用:计算出任意 产量下的井口油压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二)从油藏到分离器无油嘴系统的节点分析方法
给定的已知条件:分离器压力;油藏深度;油藏压力;饱和 压力(低于油层压力)及单相流时的采油指数J等。
1)井底为求解点
生产系统从井底分成两部分:
油藏中的流动; 从油管入口到分离器的管流系统。 由于选取中间节点(井底)为求解点,
求解时,要从两端(井底和分离器)开
始,设定一组流量,对这两部分分别 计算至求解点上的压力(井底流压,亦
地面管线总压力损失,包括 P5 和 P6 穿过井下 安全阀的 压力损失
回压
油管总压 力损失, 包括 P3 和 P4 穿过井下 节流器的 压力损失 穿过井壁 (射孔孔眼、 污染区)的 压力损失 穿过地面 油嘴的压 力损失 地面出油 管线的压 力损失 油压
套压 井底流压
(3)采油树 • 采油树是指油管头以上的部分,它的作用是控制和 调节油井的生产,引导从井中喷出的油气进入出油 管线,实现下井工具设备的起下等。采油树的主要 部件如下: • ①总闸门 • ②生产闸门 • ③清蜡闸门 • ④节流阀其作用是控制 自喷井的产量,有可调式节流阀 和固定式节流阀两种。 采气树上使用可调式节流阀, 采油树上使用固定节流阀(油嘴)。
三、自喷井分层开采生产管柱
(1)分层开采的目的意义 • 油井分层开采,水井分层配注,都是为 了在开发好高渗透层的同时,充分发挥 中、低渗透层的生产能力、调整层间矛 盾。
(2)分层开采的方法
• 自喷分层开采可分为单管封隔器分采、 双管分采和油套分采三种方式。 • 单管分层开采钢材消耗较少,分采的层 数较多,我国油田仍然多采用单管分层 开采。
IPR曲线
节点(井口)流入曲线: 油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应用:计算出任意 产量下的井口油压压与产量的关系曲线
(二)从油藏到分离器无油嘴系统的节点分析方法
给定的已知条件:分离器压力;油藏深度;油藏压力;饱和 压力(低于油层压力)及单相流时的采油指数J等。
1)井底为求解点
生产系统从井底分成两部分:
油藏中的流动; 从油管入口到分离器的管流系统。 由于选取中间节点(井底)为求解点,
求解时,要从两端(井底和分离器)开
始,设定一组流量,对这两部分分别 计算至求解点上的压力(井底流压,亦
采油机械课件—自喷采油和气举采油

更换的油嘴。
节流器和油井出油管线连接。 工厂制造的井口装置时将油管头、采油树及套管头法兰装配成一个整体。 常将这种成套的自喷井口装置简称为采油树。
采气树
图 采气井口装置
10-压力表缓冲器 9-截止阀
采气树典型结构见图。
釆气树和采油树结构相似,但
考虑到天然气的特点,对采气树要 求更为严格:
1)所有部件均采用法兰连接;
气举局限性:
(1) 必须有充足的气源。虽然可以使用氮气或废气,但与使用当地产的天
然气相比成本高,且制备和处理困难。 (2) 气体压缩机站增加了投资,基本建设费用高。 (3) 采用中心集中供气的气举系统不宜在大井距的井网中使用。但目前已 有不少油层连通性较好的油田,釆用把气顶作为气源,气举后再通过注入井把 气注回到气顶,解决了这个问题。 (4) 使用腐蚀性气体气举时,需增加气体的处理费用和防腐措施费用。 (5) 连续气举是在高压下工作,安全性较差;在注气压力下,含水气体易 在地面管线和套管中形成水合物,影响气举的正常工作。 (6) 套管损坏了的高产井不宜采用气举。
连续气举机理类似于自喷井。
图 连续气举装置示意图
(2)间歇气举
周期性气举,即注入一定时间的气体后停止注气,液体段塞被升举,并快
速排出;同时地层油聚集在井底油管中,随后又开始注气,如此反复循环进行。 间歇气举的注气时间和注气量一般 由时钟驱动机构或电子驱动进行控制。 间歇气举井的生产是不连续的。 连续气举适用于产液指数和井底压 力高的中高产量井。 间歇气举适用于井底压力低、产液 指数较高的油井。 连续气举井在油层供液能力下降、 井底液量聚集太慢时,常会转为间歇气 举。
采气树及油管头主要用于采气和注气。由于天然气气体相对密度低,气 注压力低,不论采气或注气井口压力都高,流速高,同时易渗漏,有时天然 气中会有H2S、CO2等腐蚀性介质,因而对采起树的密封性及其材质要有更严 格的要求。有时为了安全起见,油、套管均采用双阀门,对于一些高压超高 压气井的阀门采用优质钢材整体锻造而成。 采油(气)树及油管接头主要用于控制生产井口的压力和调节油(气) 流量;也可用于酸化压裂、注水、测试等特殊作业。
002-自喷与气举采油-气举部分

注气点处的深度、产量、
Pt1 Rs1 Pt2 Rs2 Pt3 Rs3
△P
Pin
Pwf P(MPa)
压力均已确定
从注气点向上,气液比不
Hin
注气点
平衡点
同,得到的井口油压不同
根据给定的井口油压可确
定总气液比,进而确定注 汽量
Hw
h(m)
井底 流压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与系统设计方法
6.连续气举系统设计-I
■ 注入气体物性(密度、粘度、温度等)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与系统设计方法
6.气举井内压力分布
go gxT0 gT x Pso 1 go o Pg ( x) Pso Exp 静气柱压力分布计算: PT Z PT Z o av av 0 av av
Ap Pd R Pt Pco ,R 1 R Ab
Pd R Pco Pt 1 R 1 R
越大,开启困难 减小,利于开启
封包压力Pd越大,开启压力Pco 随着油压Pt增加,开启压力Pco
R Pt 1 R
油管效应
(Tubing effect)
油管效应系数
(Tubing effect factor)
6.连续气举系统设计-II
4. 在IPR曲线上绘制Qi~Pwfi’曲线(井底节点的流出曲线) 5. IPR曲线为井底节点的流入曲线,两者的交点(协调点)
对应设计产量Q和井底流压Pwf 点深度和井筒压力分布
IPR:流入曲线 流出曲线
6. 重新计算设计产量下的注气
Hin
以井底为求解节点的节点分析方法
Pwf
气举阀打开要通过套管压力控制,阀门开启瞬间的套管压 力称为阀门开启压力 当套管压力高于开启压力时(Pc≥Pco),气举阀打开
Pt1 Rs1 Pt2 Rs2 Pt3 Rs3
△P
Pin
Pwf P(MPa)
压力均已确定
从注气点向上,气液比不
Hin
注气点
平衡点
同,得到的井口油压不同
根据给定的井口油压可确
定总气液比,进而确定注 汽量
Hw
h(m)
井底 流压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与系统设计方法
6.连续气举系统设计-I
■ 注入气体物性(密度、粘度、温度等)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与系统设计方法
6.气举井内压力分布
go gxT0 gT x Pso 1 go o Pg ( x) Pso Exp 静气柱压力分布计算: PT Z PT Z o av av 0 av av
Ap Pd R Pt Pco ,R 1 R Ab
Pd R Pco Pt 1 R 1 R
越大,开启困难 减小,利于开启
封包压力Pd越大,开启压力Pco 随着油压Pt增加,开启压力Pco
R Pt 1 R
油管效应
(Tubing effect)
油管效应系数
(Tubing effect factor)
6.连续气举系统设计-II
4. 在IPR曲线上绘制Qi~Pwfi’曲线(井底节点的流出曲线) 5. IPR曲线为井底节点的流入曲线,两者的交点(协调点)
对应设计产量Q和井底流压Pwf 点深度和井筒压力分布
IPR:流入曲线 流出曲线
6. 重新计算设计产量下的注气
Hin
以井底为求解节点的节点分析方法
Pwf
气举阀打开要通过套管压力控制,阀门开启瞬间的套管压 力称为阀门开启压力 当套管压力高于开启压力时(Pc≥Pco),气举阀打开
采油工程第0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ppt

穿过地面 油嘴的压
力损失
地面出油管线 的压力损失
油藏中的压力损失 图2-1 完整的自喷井生产系统的采油压工力程第损02章失自示喷与意气举图采油
油井稳定生产时,整个流动系 统必须满足混合物的质量和能 量守恒原理。
油井连续稳定自喷条件:
四个流动系统相互衔接又相 互协调起来。
协 质量守恒 各子系统质量流量相等
pB- p采se油p 工多程第相02章管自喷流与气计举采算油 方法
节点系统分析实质:协调理论在采油应用方面的发展
需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在某些节点压力确定条件下 油井的产量以及其它节点的压力。
通常节点1分离器压力psep 、节点8油藏平均压力 pr为定 值,不是产量的函数,故任何求解问题必须从节点1或节 点8开始。
相应的井底流压。
图2-4 管鞋压力与采产油量工程关第0系2章曲自喷线与气举采油
2)井口为求解点
设定一组产量,通过 IPR曲线A可计算出一 组井底流压,然后通 过井筒多相流计算可 得一组井口油压曲线。
Pa-Pb是在油管 中消耗的压力
曲线B的形状:油管的上下压 差(Pa-Pb)并不总是随着产量的 增加而加大。产量低时,管内 流速低,滑脱损失大;产量高 时,摩擦损失大,这两种因素 均可造成管内压力损耗大。
图2-10 地面管线和分离器部分
采油工程第0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流入曲线:油藏压力为起点计算不 同流量下的井口压力,即油管及油 藏的动态曲线。
流出曲线: 以分离器压 力为起点计 算水平管流 动态曲线。
交点: 产量及 井口压 力。
图2-12 求解点在井口的解
采油工程第02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求解点选在井口的目的:
研究不同直径油管和出油管线对生产动态的影响,便 于选择油管及出油管线的直径。
自喷与气举采油技术PPT资料(正式版)

(1)从油层到井底的地下渗流; (2)从井底到井口的垂直管流; (3)经油嘴流出井口的嘴流; (4)通过井口地面出油管线流至
集油站分离器的水平管流。
回压 油压 套压 井底流压
油藏压力
第一节 自喷采油
2、油井流入动态
油井产量与井底流动压力的关系。它反映了油藏向油井的供油能力, 反映了油藏压力、油层物性、流体物性、完井质量等对油层渗流规律的影 响,是采油工程与油藏工程的衔接点。通过油井流入动态研究,可以为油 藏工程提供检验资料;为采油工程的下一步工作提供依据。
气体的体积流量增加到足够大时,油管 中内流动的气流芯子将变得很粗,沿管壁 流动的油环变得很薄,绝大部分油以小油 滴分散在气流中。 特点:气体是连续相,液体是分散相;
气体以很高的速度携带液滴喷出井口; 气、液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很小; 气相是整个流动的控制因素。
第一节 自喷采油
小结:
油井生产中可能出现的流型自下而 上依次为:纯油(液)流、泡流、段塞 流、环流和雾流。
特点:气体呈分散相,液体呈连续相; 一段气一段液交替出现; 气体膨胀能得到较好的利用; 滑脱损失变小,摩擦损失变大。
第一节 自喷采油
④环流
油管中心是连续的气流而管壁为油环 的流动结构。
特点:气液两相都是连续相; 摩擦损失变大; 滑脱损失变小; 气体举油作用主要是靠摩擦携带。
第一节 自喷采油
⑤雾流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
二、气举启动
(1)启动过程
①当油井停产时,油管和套管内的 液面处于同一高度,当启动压缩机 向油套环形空间注入高压气体时, 环空液面将被挤压下降。
气举井(无凡尔)的启动过程 a—停产时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
②如不考虑液体被挤入地层,环空
采油工程--第二章:自喷与气举采油

定向井和水平井等。
一.气举采油原理
原理:依靠从地
面注入井内的高 压气体与油层产
出流体在井筒中
混合,利用气体 的膨胀使井筒中
的混合液密度降
低,将流到井内 的原油举升到地 面。
气举采油系统示意图
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分类)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
连续气举 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
产量较高的油井。
油层渗流消耗的压力
油管流动消耗的压力
自喷井三个流动过程关系
(四)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1.不同油嘴下的产量预测与油嘴选择
①先绘出满足油嘴临界流动
的Pt~Q油管工作曲线B;
②作出相应的油嘴曲线; ③根据交点所对应的产量 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接近
的)油嘴直径。
注:油嘴的更换应不引起 绘制曲线B的各参数的变化
①根据设定的一系列产量Q,分 别从油层和分离器开始计算出 油嘴处的一系列的油压和回压。 ②将满足回压低于油压一半(油 嘴临界压力比近似取0.5)的点绘 制成pt-Q的曲线B. ③油嘴直径d一定,绘制临界流 动下油嘴特性曲线G;(油嘴的参 数曲线) ④油管曲线B与油嘴特性曲线G 的交点C即为该油嘴下的产量与 油压。
质量守恒
协 调 条 件
能量(压力)守恒 热量守恒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5
¹ ¦ Ñ Á
协调点 节点流出曲线 节点流入曲线
20 15 10 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ú ¿ ² Á
协调曲线示意图
(一)油藏与油管两个子系统的节点分析
生产压差+井筒损失+油嘴损失+地面管线损失
一.气举采油原理
原理:依靠从地
面注入井内的高 压气体与油层产
出流体在井筒中
混合,利用气体 的膨胀使井筒中
的混合液密度降
低,将流到井内 的原油举升到地 面。
气举采油系统示意图
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分类)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
连续气举 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
产量较高的油井。
油层渗流消耗的压力
油管流动消耗的压力
自喷井三个流动过程关系
(四)节点分析在设计及预测中的应用
1.不同油嘴下的产量预测与油嘴选择
①先绘出满足油嘴临界流动
的Pt~Q油管工作曲线B;
②作出相应的油嘴曲线; ③根据交点所对应的产量 确定与之对应的(或较接近
的)油嘴直径。
注:油嘴的更换应不引起 绘制曲线B的各参数的变化
①根据设定的一系列产量Q,分 别从油层和分离器开始计算出 油嘴处的一系列的油压和回压。 ②将满足回压低于油压一半(油 嘴临界压力比近似取0.5)的点绘 制成pt-Q的曲线B. ③油嘴直径d一定,绘制临界流 动下油嘴特性曲线G;(油嘴的参 数曲线) ④油管曲线B与油嘴特性曲线G 的交点C即为该油嘴下的产量与 油压。
质量守恒
协 调 条 件
能量(压力)守恒 热量守恒
求解点:为使问题获得解决的节点。
求解点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25
¹ ¦ Ñ Á
协调点 节点流出曲线 节点流入曲线
20 15 10 5 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ú ¿ ² Á
协调曲线示意图
(一)油藏与油管两个子系统的节点分析
生产压差+井筒损失+油嘴损失+地面管线损失
气举采油原理资料课件

。
CHAPTER 02
气举采油原理
气举采油的物理原理
01
气举采油的基本概念
气举采油是指利用高压气体将原油从井口举升至地面的过程。高压气体
通过注入井筒,在油藏中形成低压区,使原油被举升至地面。
02 03
气举采油的优势
气举采油能够有效地解决油井结蜡、油层压力低等问题,提高油井产量 和采收率。同时,气举采油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类型 油气藏的开采需求。
气举采油的经济评价与风险评估
经济评价
对气举采油的投入产出进行经济评价,根据经济效益的大小来优化设计方案。
风险评估
对气举采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气价波动、油价波动、储层变 化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CHAPTER 05
气举采油实例分析
某油田A区块的气举采油实例
区块概况
该区块位于某盆地南部,面积约 为10平方公里,地质条件较为复 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
气举采油原理资料课 件
目录
• 气举采油概述 • 气举采油原理 • 气举采油工艺流程 • 气举采油优化设计 • 气举采油实例分析 • 气举采油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 01
气举采油概述
气举采油的定义
01
气举采油是指利用高压气体将原 油从井口推向地面的采油方式。
02
高压气体是通过压缩机或天然气 等方式注入井口,使原油能够从 井筒中流出并被收集。
高压高温下的气举采油技术
针对高压高温下的气举采油技术的研究也是未来 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3
气举采油过程中的多相流问题
多相流问题是气举采油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气举采油的环保与节能问题探讨
CHAPTER 02
气举采油原理
气举采油的物理原理
01
气举采油的基本概念
气举采油是指利用高压气体将原油从井口举升至地面的过程。高压气体
通过注入井筒,在油藏中形成低压区,使原油被举升至地面。
02 03
气举采油的优势
气举采油能够有效地解决油井结蜡、油层压力低等问题,提高油井产量 和采收率。同时,气举采油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能够满足不同类型 油气藏的开采需求。
气举采油的经济评价与风险评估
经济评价
对气举采油的投入产出进行经济评价,根据经济效益的大小来优化设计方案。
风险评估
对气举采油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估,如气价波动、油价波动、储层变 化等,为决策提供参考。
CHAPTER 05
气举采油实例分析
某油田A区块的气举采油实例
区块概况
该区块位于某盆地南部,面积约 为10平方公里,地质条件较为复 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渗透率
气举采油原理资料课 件
目录
• 气举采油概述 • 气举采油原理 • 气举采油工艺流程 • 气举采油优化设计 • 气举采油实例分析 • 气举采油的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CHAPTER 01
气举采油概述
气举采油的定义
01
气举采油是指利用高压气体将原 油从井口推向地面的采油方式。
02
高压气体是通过压缩机或天然气 等方式注入井口,使原油能够从 井筒中流出并被收集。
高压高温下的气举采油技术
针对高压高温下的气举采油技术的研究也是未来 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3
气举采油过程中的多相流问题
多相流问题是气举采油过程中的重要问题,也是 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气举采油的环保与节能问题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充气凡尔、弹簧加压凡尔、充气室和弹簧联合加压
的双元件凡尔。 ③按井下凡尔对套压和油压的敏感程度又分为:套 压控制凡尔与油压控制凡尔。
(二)几种常用的气举阀简介
自学要点: (1) 结构状况,类型;
(2) 工作条件下阀的开启压力; (3) 工作条件下阀的关闭压力;
(4) 阀的工作压差(阀的距);
(5) 静气柱压力分布计算相关式。
Lg pe
第三种情况:当油层的渗透性较好时,且液面下降很缓慢 时,则环形空间有部分液体被油层吸收。极端情况下,液 体全部被油层吸收,当高压气到达油管鞋时,油管中的液
面几乎没有升高。此时,启动压力由油管中静液面下的深
度确定,即:
* pe h g
之间。 和 pe 一般情况下,气举系统的启动压力介于 pe
图2-37 定注气压力,定井口压力 下确定注气点深度及气液比
图2-38 定注气压力,定井口压力下的 协调产量
图2-40 定注气量,定井口油压下的 协调产量( 1-IPR曲线;2-计算的产 量~井底流压曲线(油管工作曲线)
(四)定井口压力和限定注气量的条件下确定注气点深度和产量
已知:井口压力、注气量 计算步骤 1) 假定一组产量,根据提供的注气量和地层生产气液比计算出每 个产量所对应的总气液比TGLR; 2) 根据地面注入压力pso计算环形空间气柱压力分布线B,用注入 压力减⊿p作B线的平行线,即为注气点深度线。 计算:注气点深度和产量
间注入高压气体时,环空液面将被 挤压下降。
图2-28 气举井(无凡尔)的启动过程 a—停产时
②如不考虑液体被挤入地层,环空 中的液体将全部进入油管,油管内
液面上升。随着压缩机压力的不断
提高,当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将最终 达到管鞋(注气点)处,此时的井 口注入压力为启动压力。 启动压力 : 当环形空间内的 液面达到管鞋时的井口注入 压力。
箱式装置
在油管柱底部下一个集液箱,提高液体 汇聚空间,以达到提高总产油量的目的。
气举装置示意图
(二)连续气举设计基础 1.设计所需基本资料
(1) 油层数据:油藏平均压力、油藏平均温度、油井流入动态 (2) 油井基础数据:井深;油、套管尺寸
(3) 油井生产数据:产量、含水、生产气油比、注气压力、 注气量、油压 (4) 油井生产条件:出砂、结蜡等情况 (5) 流体物性:地面原油密度、水的密度、天然气的相对密度、 地面原油粘度、表面张力 (6) 地面管线和分离器数据:地面管线尺寸及长度、分离器压力
1 hI LII LI ( paII ptI ) 106 g
( paII ptI ) 106 LII LI 10 g
图2-41 凡尔深度计算示意图
③第i个阀的下入深度
( pmax pti1 ) 106 Li Li 1 10 g
流向上计算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
3) 由工作压力pso计算环形空间气柱压力曲线B。此线与注气点 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A的交点即为平衡点。 4) 由平衡点沿注气点以下的压力分布曲线上移⊿p(平衡点气体 压力与注气点油管内压力之差,一般取0.5~0.7Mpa)所得的点即 为注气点。 对应的深度和压力即为注气点深度L和工作阀所在位置的油管 压力。
①压缩机向油套环形空间注入高压气体,随着压缩机压力的不断提 高,环形空间内的液面将最终达到管鞋(注气点)处,此时的井口 注入压力为启动压力。 ②当高压气体进入油管后,由 于油管内混合液密度降低,井
底流压将不断降低。
③当井底流压低于油层压力时, 液流则从油层中流出,这时混 合液密度又有所增加,压缩机 的注入压力也随之增加,经过 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气举工 作压力)。
第二节 气举采油原理
教学目的:
了解气举采油的基本原理、熟悉气举阀的工作原理以及 气举的启动过程,掌握气举设计中注气量和注气点的确定 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气举采油基本原理及气举的启动过程 2、气举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
1、气举启动过程 2、气举设计中注气点和注气量的确定 3、作图法确定气举阀的分布
优点
井口和井下设备比较简单,适用性强,运行费用低。
缺点 ①必须有足够的气源;
③一次性投资较大;
④系统效率较低。
②需要压缩机组和地面高压气管线,地面设备系统复杂;
适用条件
高产量的深井;含砂量少、含水低、气油比高和含有腐蚀 性成分低的油井;定向井和水平井等。
一、气举分类(按注气方式)
连续气举 将高压气体连续地注入井内,排出
2.气举井内的压力及分布
①套管内的静气柱压力分布(近似于直线): go gxT0 p g ( x) p so (1 ) p0Tav Z av ②油管内的压力分布以注气点为界,
明显的分为两段。在注气点以上,由 于注入气进入油管而增大了气液比, 故压力梯度明显地低于注气点以下的 压力梯度。
四、气举设计
设计内容:气举方式和气举装置类型;气举点深度、气液
比和产量;阀位置、类型、尺寸及装配要求等
(一)气举装置类型
开式装置 仅限于连续气举,下井的油管柱不带封隔器,使气 体从油套环空注入,产液自油管举出,油、套管是 连通的。
半闭式装置 封隔器封隔油套环空,其余均与开式装置相同。 闭式装置 封隔器封隔油套环空,在油管柱上安装了一个固定 阀,其作用是防止气体压力通过油管作用于地层。
图2-41 凡尔深度计算示意图
气举阀实质:一种用于井下的压力调节器
阀打开条件:
pu ( Ab Ap ) pd Ap F
阀关闭条件:
F pu ( Ab Ap ) pd Ap
pu pd F pd Ab
图2-30 压力调节器结构示意图
气举凡尔的分类
①按安装方式分为:绳索投入式、固定式。 ②按使凡尔保持打开或关闭的加压元件分为:封包
图2-28 气举井(无阀)的启动过程 b—环形液面到达管鞋
③当高压气体进入油管后,由 于油管内混合液密度降低,液 面不断升高,液流喷出地面。 井底流压随之降低,油层产液, 并随注入的高压气体一同排出 井筒,最后达到一个协调稳定 状态。
图2-28 气举井(无阀)的启动过程 c—气体进入油管
(2)气举过程中压缩机压力变化
三、气举阀
(一)气举阀的作用 气举生产过程中,由于启动压力较高,这就要求压缩
机额定输出压力较大,但由于气举系统在正常生产时,其
工作压力比启动压力小得多,势必造成压缩机功率的浪费。 为了降低压缩机的启动压力与工作压力之差,必须降低启 动压力。 气举阀的作用:降低启动压力。
作用原理:逐步排除油套环形空间的液体。
井筒中液体。适应于供液能力较好、 气举 产量较高的油井。
间歇气举 向井筒周期性地注入气体,推动停注
期间在井筒内聚集的油层流体段塞升
至地面,从而排出井中液体。主要用 于油层供给能力差,产量低的油井。
二、气举启动
(1)启动过程
①当油井停产时,井筒中的积液将 不断增加,油套管内的液面在同一
位置,当启动压缩机向油套环形空
2)图解法(p89)
图2-42 图解法确定阀位置
五、气举井试井
气举井试井方法:通过改变注入气量来改变油井产量,测得 油井产量和相应的井底流压与注入气量的对应关系,以确定 油井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状况。
图2-44 气举井试井曲线
。 2、按注气方式的不同,气举可以分为哪几种?其适应 的油井条件是什么? 3、简述气举的启动过程。并绘制出压缩机工作压力随 时间的变化曲线。 4、简述在给定井口压力和油井产量情况下确定注气点 深度和注气量的方法。 5、简述在给定井口压力和限定注气量条件下注气点深 度和注气量的确定方法。 6、试用作图法确定气举阀的分布。
5) 注气点以上的总气液比为油层生产气液比与注入气液比之和。 假设一组总气液比,对每一个总气液比都以注气点油管压力为 起点,利用多相管流向上计算油管压力分布曲线D1、D2…及 确定井口油管压力。 6) 绘制总气液比与井口压力关系曲 线,找出与规定井口油管压力相对 应的总气液比TGLR。 7) 总气液比减去油层生产气液比得 到注入气液比。根据注入气液比和 规定的产量计算需要的注入气量。 8) 根据最后确定的气液比TGLR和 其它已知数据计算注气点以上的油 管压力分布曲线,可用它来确定启 动阀的安装位置。
pmax 106 LI 20 g
当井中液面较深,中途未溢出井口:
pmax 106 d 2 LI hs 2 20 g D
② 第二个阀的下入深度
当第二个阀进气时,第一个阀关闭。阀Ⅱ处的环空压力 为paII,阀I处的油压为ptI。 阀Ⅱ处压力平衡等式为:
paII ptI hI g 106
③气举井生产时的压力平衡等式:
pwh G fa L G fb ( D L) pwf
图2-36 气举井压力及其分布
(三)在给定产量和井口压力下确定注气点深度和注气量 已知:产量、注入压力、定油管压力和IPR曲线 计算:注气点深度、气液比和注气量 计算步骤 1) 根据要求的产量Qo由IPR曲线确定相应的井底流压pwf。 2) 根据产量Qo、油层气液比RP等以pwf为起点,按多相垂直管
7) 根据最后确定的产量Q和总气液
比TGLR,计算注气点以上的油管 压力分布曲线D。它可用来确定启 动阀的位置。
图2-39 定注气量,定井口压力下确 定注气点深度
(五)气举阀位置确定方法
一般采用计算法或图解法来确定阀位置和数量。
1)计算法
① 第一个阀的下入深度 当井筒中液面在井口附近,在压气过程中即溢出井口:
教法说明:
课堂讲授并辅助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图形和动画。
教学内容:
1. 气举采油原理 2. 气举启动 3. 气举阀 4. 气举设计 5. 气举井试井
气举定义: 利用从地面向井筒注入高压气体将原油举升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