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蓄奴制度——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奴隶制度与民族分裂

美国南北战争中的奴隶制度与民族分裂美国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一段时间相当重要的历史事件,也是奴隶制度与民族分裂的集中体现。
在19世纪中期,美国本着扩张领土的目的,先后兼并了德克萨斯州、墨西哥领土等地,南部州的种植园经济也在此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部州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即为奴隶制度与民族分裂。
一、奴隶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奴隶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古埃及。
在美国,奴隶制度始于17世纪后期,并逐渐成长为美国南部州最突出的社会制度。
在美国南部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奴隶制度被广泛应用于棉花、烟草、甘蔗、大米等农作物的生产。
在19世纪中期,约有400万黑人奴隶被用作种植园主人的劳动力。
他们被迫在种植园中工作,没有任何人身自由的权利,完全由主人支配。
二、奴隶制度引发的民族分裂奴隶制度的存在不仅仅是一种经济问题,也是一种社会矛盾。
在奴隶制度的存在下,黑人奴隶的生命和权益受到极大的侵犯,他们被剥夺了最基本的人权。
而白人种植园主则享有特权,他们获得了掌握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绝对权力。
奴隶制度成为奴隶和种植园主之间的主要产生和发展矛盾。
在此期间,北方州和南方州分成两大主体团体,形成了明显的民族分裂。
北方州主张废除奴隶制度,认为奴隶制度违背了宪法所规定的基本人类权利,涉及到整个国家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南方州则认为,奴隶制度是美国联邦政府内部的一项基本自由权利,他们强调自己独立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主张四分五裂的政治制度。
三、南北战争的爆发随着民族分裂与奴隶制度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南北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南北战争持续了四年,直到1865年才结束。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最为瘆人的内战之一,双方军队经过长时间的激战,损失惨重。
据统计,南北战争期间约有60万人死亡,伤残人数更是达到了100万人之多。
南北战争的爆发不仅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使美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四、南北战争带来的影响与启示南北战争的爆发引起了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大变革。
美国废奴运动文献

美国废奴运动文献在18th世纪末至19th世纪初的美国南部,许多奴隶主和白人在力量、权利和财富上得到了完全的财富和繁荣,因为他们拥有了美国权力,支配了美国文化和政治体系。
在此期间,奴隶制度成为美国这一法治国家及其经济发展的基础。
奴隶制度对非洲裔美国人的社会福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废除奴隶制度一直是社会运动家和自由主义者关注的焦点,他们为废除奴隶制度而努力奋斗,使许多奴隶获得自由。
美国废奴运动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8th世纪的英国,从那时起,英国的废奴运动就把关注点转移到美国。
在1787年美国宪法批准后,废奴运动变得更加急切,引发了许多主题的辩论,最终改变了美国奴隶制度的未来。
当时,支持废奴运动者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政治改革方案。
1817年,美国废奴运动组织了“废奴运动”,莱特曼哈里斯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废奴运动计划,其中包括反对联邦政府对奴隶制度的保护、废除政府性质制度、维护自由主义原则以及支持奴隶自由化等。
哈里斯的废奴运动激起了社会运动家和自由主义者的情绪,许多支持废奴的人开始公开表达他们的政治立场。
社会运动家和法律反废奴运动家像大卫麦当劳、歌德曼、约翰杨、詹姆士克拉克、赖斯洛伊德等人积极参与到废奴运动当中,他们都充分支持哈里斯提出的废奴运动改革方案,并努力以自己的力量帮助奴隶获得自由。
在1846年至1860年间,美国废奴运动的力量更加强大,社会运动家和法律反废奴运动家们提出了更多政治改革方案,并以更加有力的努力来帮助美国的奴隶获得自由。
在1861年,美国战争爆发,促使美国众多支持废奴运动者改变了他们的立场,把关注点从废奴运动转移到战争上来。
尽管战争使美国废奴运动中断了,但它仍然影响了美国及其他许多国家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
废奴运动最终为非洲裔美国人赢得了自由,并为随后的改革改善了处境,促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的领导者之一。
因此,研究美国废奴运动及其影响是一项重要的历史课题。
它不仅能够让我们了解废奴运动的演变,也能为我们提供很多有关当时社会及文化变化方面的参考资料。
美国为何保留奴隶制[精华]
![美国为何保留奴隶制[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ffd258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4.png)
美国为何保存奴隶制奴隶奴隶,既无自己的土地,又无自由,其他大部分权利也没有,是属于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权处臵奴隶。
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和罪犯,也有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奴隶市场的人。
奴隶制一般出现在农业社会里。
世界很多不同地方以及历史上很多不同时期都有奴隶。
今天,北非一些地方仍有奴隶存在。
还有巴西至今仍存在着奴隶。
而主要的奴隶是黑奴。
奴隶制奴隶制,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
奴隶须为奴隶主干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
一个人类社会中,如果大部分物质生产领域劳动者是奴隶,这样的社会,叫奴隶社会。
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被占领地区原住民、负债者和罪犯,也有从非洲等地方拐卖到奴隶市场的人。
奴隶制一般出现在农业社会里。
以封建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剥削农民(或农奴)剩余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其基本剥削形式是封建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封建地主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剥削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
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对立阶级是地主阶级和农民(或农奴)阶级。
农民(或农奴)生活贫困,无政治权利,他们与地主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十分尖锐。
美国存废奴隶制的过程在北美殖民地时期,对非洲黑人奴隶的贩卖和奴役构成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内容。
黑人奴隶制在北美殖民地发展的直接原因是殖民地急需大批劳动力。
从1686—1786年的100年间,约有25万非洲黑人被贩卖到英属北美殖民地。
黑人奴隶在北美殖民地的地位极其悲惨,特别是那些在田间终日劳动的黑奴,被当作“耕富”使用,每天被迫劳动18—19个小时。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后,制定了联邦宪法。
但宪法保留了奴隶制,维护了奴隶贸易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从而从根本上瓦解了南方叛乱各州的战斗力,扭转了战局。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50名1,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年):第16任美国总统(1861-1865年),赢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拯救了国家,废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奴,实现了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再造了美国,他在其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中曾说道:“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2,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年):第1任美国总统(1789-1797年),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赶走了一个国王,也拒绝成为国王,制定了美国总统任期上限(最多两届)的规则。
3,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写下了美国历史上分量最重的五个字:“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他还创办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4,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年):第32任美国总统(1933-1945年),运用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摆脱金融危机,他告诫逆境中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5,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年):第1任美国财政部长(1789-1795年),战士、银行家、科学家、政治家,他带领美国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社会。
6,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为奴十二年:奴隶制度下的人性扭曲论精品文档7

《为奴十二年》:奴隶制度下的人性扭曲论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影片《为奴十二年》无疑成了现场焦点,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剧本以及最佳女配角等多项大奖。
影片根据所罗门?诺瑟普的自传体小说《为奴十二年》改编,云集了切瓦特?埃加福特、迈克尔?法斯宾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布拉德?皮特等一众大牌,讲述了一个名叫所罗门的富足黑人,本来有着体面的工作和幸福的家庭,突然有天被白人骗到华盛顿,一觉醒来沦为黑奴的故事。
主人公长达12年的奴隶生涯中,从最初的反抗呐喊到最后的隐忍苟活,备受凌辱,目睹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最终,主人公凭着坚强的意志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在加拿大进步人士的帮助下重新回归为自由人。
《为奴十二年》里所有演员的表现都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大牌明星抑或是初出茅庐的新人演员,都把角色发挥到极致,同时配上大师汉斯?季默创作的背景音乐,奏响属于那个阴暗时代的奏鸣曲。
当然,最突出的表演属于男主角切瓦特?埃加福特,他全身心地投入这个黑人的悲惨命运中,无论是眼神、动作还是每一次不经意的叹息,观众都为之命运担忧。
影片通过所罗门的视角,揭露了奴隶制度的罪恶以及人性的扭曲,是一部黑奴斗争的血泪史。
一、人贩子的人性扭曲男主角所罗门(切瓦特?埃加福特饰)是个小提琴演奏家,受过教育,工作稳定,家庭幸福,而这一切都被两个外地人的到来打破。
这两人衣着体面,谈吐得体,一见面就尽显谄媚,说被所罗门的精湛演技折服,希望他去华盛顿到更大的场合去演奏,最吸引男主角的是丰厚的工资,随后便跟着来到华盛顿,两个人带他享受了顿大餐,喝了很多酒,正当所罗门憧憬美好的未来时,没想到这是他人生噩梦的开始,一觉醒来恍如隔世,醒过来时手脚套着铁链,躺在黑漆漆冰冷的小破屋里,才发觉被骗了,他万万没想到自己遇到的竟是贩卖奴隶的人贩,从此命运完全被改变。
接下来,面对其他人贩,刚开始所罗门强力辩解自己的自由人身份,得到的却是一顿毒打并被告知自己的身份是从蓄奴州逃出来的黑奴,在被运往南方的船上,结识了几个和他一样境遇的同伴,还包括一位母亲和两个孩子。
美国白人奴隶制度

美国白人奴隶制度白人奴隶的种类白奴分为两种,一是混有少量黑人血统的白皮肤的“黑奴”,二是白人契约奴(white indentured servant)又称契约奴、契约佣工、白奴,特指在16-19世纪到新大陆“美国”的欧洲白色人种的奴隶。
在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理查·希尔德烈斯(1807-1865)的小说《白奴》中,混血的奴隶阿尔琪·摩尔,只有1/32的黑人血统,从外表看完全是个白人,但根据美国南部“黑奴的后代永远是黑奴”的法律,他也难以摆脱奴隶地位。
在欧美,直到20世纪末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白人契约奴的历史。
介绍白人契约奴最详细的专著是迈克尔·霍夫曼1999年出版的《他们是白人,他们是奴隶》,而最畅销读物则是唐·乔丹和迈克尔·沃尔什的《白色的货物——英属北美殖民地白人奴隶被遗忘的历史》。
不想死的英国罪犯可选择当白奴白奴人数有限,反抗也激烈,所以美国又大力贩卖“黑奴”以满足劳动力的要求。
到19世纪由于经济的原因,美国终于修改法律,债务人不必坐牢,“白奴”现象也因此消失。
美国“南北战争”后,黑奴也得到了解放,美国经济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北美白人契约奴的历史,和整个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同样长远。
1607年5月伦敦公司遣送首批移民到达北美洲,建起了詹姆斯城。
首批移民105人,其中就包括白人契约奴。
白人契约奴的大规模输入,则是几十年后的事。
最初,欧洲人把劳动力的来源寄希望于北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
他们曾想尽一切办法捕捉印第安人为奴。
但印第安人的故乡就是美洲,他们被抓后很容易逃亡。
另一方面,印第安人的总人口也极其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日益扩大的殖民地的需求。
这样,欧洲殖民者又把目光转到了白人身上。
据北美殖民地官方1680年估计,运往北美洲的白人契约奴每年约有1万人。
17世纪时,契约奴成为北美殖民地最常见的奴隶,他们约占全部移民人口的一半。
白人契约奴的来源有四个:一是无力偿还债务的人。
罗伯特-李 Robert Edward Lee

罗伯特-李(Robert Edward Lee)生平(美国内战中最让人敬佩的将军)李的家族是美国历史上最为悠久和显赫的家族之一。
父亲曾经是大陆军骑兵军官,被授予“国家英雄”称号。
李是个彻底的人道主义者,终其一生都为自己是军人而内疚。
在他的家乡弗吉尼亚,蓄奴是合法的,可是当后来的北军统帅,战后的美国总统,现在印在50美元钞票上的格兰特还没有解放自己家的奴隶时,李已经解放了自己家族的全部奴隶。
李认为蓄奴制度是一种“道德和政治上罪恶”(A moral and politicalevil),“白人的一项巨大罪恶”(A greater evil to the white)。
李从军校毕业后功勋卓著,并曾担任过西点军校的校务总管。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后,弗杰尼亚州宣布加入南方邦联。
而此时,李接到了林肯亲自发出的委任状,准备晋升他为联邦军准将。
李在接到信后整整思考了三天,他不赞同南方分裂的主张,他热爱由自己的父亲和曾岳父参与建立的合众国,但是,他同样不赞成北方以武力解决南方的分离诉求。
他实在无法去和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作战厮杀。
在给林肯的辞职信中李写道:除了保卫我的家乡弗吉尼亚外,我决不拔出我的剑。
4月23日,李拒绝了联邦政府的邀请,辞去担任了36年之久的联邦军官职务,出任了南军统帅并在其后屡次大败北军。
从1861年到1865年,林肯先后撤换了麦克道尔、麦克莱伦、波普、伯恩塞德、胡克、米德多位北军司令——因为他们在罗伯特-李面前束手无策。
转折性的葛底斯堡(Gettysburg)战役中,南军遭到惨重失败。
“皮吉特冲锋”(Pickett’s Charge)使得一万多名南军官兵在一个小时内倒在了血泊中,三个师共计3名准将,18名上校,31名中校,46名少校阵亡。
这成为了李一生遭受的唯一一次战败。
战役后,李不停地流着泪对士兵说道:“It is fault! It is all my fault! My friend! It is my fault!!”他曾对朗斯特将军说:你我并不惧怕自己的死亡,你或是我的。
美国的奴隶制度与种族平等的斗争

在建国初期,联邦政府对于奴隶 制度采取了一种默许的态度,未
采取积极措施废除该制度。
林肯政府的行动
亚伯拉罕·林肯总统在任期间,积 极推动废除奴隶制度,并领导国家 经历南北战争,最终实现了奴隶制 度的废除。
重建时期政策
南北战争后,南方各州在重建过程 中被要求承认黑人男性的公民权和 选举权,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他 们的权利。
南北战争后的奴隶制度
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南部战败,奴隶制度被废除。
第十三条修正案正式宣布奴隶制度和强制劳役为非法。
虽然奴隶制度被废除,但种族歧视和隔离仍然存在,成为美国社会长期存在的问题 。
03
种族平等的斗争
废奴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废奴主义思想的传播
废奴运动的斗争
18世纪末期,废奴主义思想开始在美 国传播,一些白人废奴主义者开始呼 吁废除奴隶制度。
拉美裔美国人的平等斗争
拉美裔美国人也面临着种族歧视和语言文化障碍等问题,他们通过维权、教育等方式争取 平等权利。
原住民(印第安人)的平等斗争
原住民在历史上遭受了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土地被夺等问题,他们通过法律诉讼、文化复兴 等方式争取平等权利和土地权益。
04
法律与政策的演变
宪法和法律的制定与修改
1787年宪法
奴隶制度的定义和历史
奴隶制度的定义
一种不合理的、落后的制度,是人类 历史上的不幸现象
美国奴隶制度的历史
起源于殖民时期,黑人被当作商品买 卖,遭受残酷剥削和压迫,成为美国 历史上的黑暗时期
02
美国的奴隶制度
奴隶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6-17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将 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作为奴隶
劳动力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从衣衫褴褛、戴着镣铐等待出卖的奴隶,到西装革履地向公众大谈美国价值观的贝拉克•奥巴马,400年间,美国黑人的地位发生了惊人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耐人寻味的,但这种变化并非由我们多数人想象的血雨腥风的暴力反抗带来的,相反,这种变化很大程度上源于美国社会自身,或者说白人主流社会自身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机制。
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看到了这一点,因此他成为全体美国人的英雄:“我们反抗的目的,与其说是为了反抗这一制度,不如说是为了更加完善这一制度。
”马丁•路德•金的这句话不仅仅诠释着民权运动,也诠释了整部美国黑人史。
在道德和利益间纠缠的白人-----黑人一开始并不是奴隶核心提示:尽管有过不光彩的蓄奴史,然而美国历史上同样有一股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北美大陆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没有蓄奴,在奴隶制形成直到被默认的历史进程中,很多白人始终纠缠在道德自疚与利益冲突之中不能自拔。
而这样的历史,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读过一些历史的朋友或许都知道这段话来自《独立宣言》,在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段话受到如此多人的推崇与热爱。
它鼓舞着巴黎人民在13年后发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呐喊,还鼓舞着今天第三世界国家的人们,去追求平等、自由与富足。
不过,你也可以认为那是虚伪的,因为《独立宣言》的制造者们,自己就干着剥夺他人自由和平等权利的勾当。
备受美国人尊敬的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以“不自由,毋宁死”一语流芳世界的帕特里克·亨利,《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托马斯·杰弗逊,他们都曾蓄奴。
我们进而可以认为,《独立宣言》是骗孩子的小把戏,美国白人奴役黑人长达两百多年,还有资格讲平等自由?原来美国人在世界上搞双重标准,从200多年前就开始了。
然而,历史远远不是道德是非判断那么简单。
尽管有过不光彩的蓄奴史,美国历史上同样有一股强大的反奴隶制力量,北美大陆的白人移民最初并没有蓄奴,在奴隶制形成直到被默认的历史进程中,很多白人始终纠缠在道德自疚与利益冲突之中不能自拔。
而这样的历史,往往容易被我们忽略。
一开始并不是奴隶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众多移民之中,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英国清教徒,是美国精神的主导。
说来让人匪夷所思,清教徒之所以远赴重洋,动机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信仰自由的乐园,传播文明火种,为上帝增添荣耀。
今日闻名世界的哈佛大学,就是他们在饥寒交迫,立足未稳时建立的。
这些有着极高道德理想追求的人,压根没有想到数年后会与“蓄奴者”这个词发生什么联系,在他们的祖国,更没奴隶制传统。
在他们到达北美前不久。
1619年8月,约20名黑人被一名荷兰船长带到了詹姆斯敦,这是史料记载的第一批到达新英格兰地区的黑人。
两个原本毫不想干的群体就此相遇。
读到这里很多人也许会认为,这20多名黑人便是北美大陆的第一批奴隶。
事实却并非如此,在抵达北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黑人都不是奴隶身份,而和白人契约工的地位相当。
在1623、1624年的两次人口统计中,他们被列为“仆人”。
他们在契约期满后便可获得自由,有的甚至分到了土地。
一开始,英国人除了对他们的肤色感到不适应、反感以外,并没有其它举动。
为什么要蓄奴那么,为什么后来白人改变了主意,建立奴隶制呢?其中原因很复杂,但归根结底是一点--利益驱动。
1620年,当第一批前往新英格兰的移民乘坐五月花号到达时,时间已是冬天,刺骨的寒风侵袭着空无人烟的新大陆,将近三个月在茫茫大西洋上的漂泊,已使得这102名清教徒疲惫不堪。
眼前这般情景,更让绝望情绪迅速蔓延,内心中对宗教理想的追求迅速被更加现实的生存考验所替代。
到处都是可猎取的野生动物,然而他们缺乏足够的工具和体力,谁是谁的猎物还是未知数。
他们从英国带来了足够的钱,可钱又有什么用呢?土著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时代,花花绿绿的票子,真能从印第安人那里换来皮袄和烤乳猪吗?毫不夸张地说。
对于移民来说,除了内心里还保留着文明世界的火种,他们的周遭和原始社会没什么两样。
仅仅一个寒冷的冬天后,就有58人死了,再过半年,最初的102人只剩下了44人。
后来的移民虽然条件有所改善,但大体情况相当。
那时,一个移民家庭要想生存,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不是工具、不是技术、更不是存款,而是人力。
我们想象原始社会的情景就能明白:人多力量大,至少在殖民地的草创时期是一句真理。
随着移民潮的兴起,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来越多,从而催生出了奴隶制。
弗吉尼亚成为第一个将奴隶制合法化的殖民地。
但这里仍有个疑问,为什么是黑人成为了奴隶,而不是欧洲人、印第安人?很多人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与众不同的肤色,白人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其实,这个原因不是主要的。
早在英国人向北美移民前,黑人奴隶贸易便已经开始了。
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开辟和海外殖民地扩张,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便从西非沿岸将黑人运送到南美和加勒比海地区。
到了17世纪初,英国移民来到北美时,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仍主导着大西洋的奴隶贸易。
换一句话说,对于那些想要寻找充足廉价劳动力的移民们来说,黑人奴隶已经是现成的了。
至于为什么同样是弱势群体的印第安人没有成为奴隶,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在移民们看来,习惯于游猎生活的印第安人,根本无法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种植园生活,劳动效率低下。
反对的声音利益驱动着移民建立奴隶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在利益面前,放弃了对道德的追求和人性的反思。
1640年,北方的马萨诸塞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个叫史密斯的船长去非洲西岸送货,这本是一趟平平淡淡的旅途,然而不知怎么的,船长回程时突发奇想,决定抓几个黑人回北美出售。
为了赚取最大利益,省下一笔中介费,他没有去当地的奴隶交易市场,而是亲自去抓捕,他带了几个船员,突袭了一个小村落,那些毫无防备的黑人,立即成为了战利品。
在当时,这根本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非洲西海岸每天都有这种悲剧发生,连黑人自己也参与其中。
然而,船长却没能实现发财美梦,非但没有暴富,回到马萨诸塞后的史密斯立即遭到逮捕,马萨诸塞当局将黑人释放,并用公款遣送回非洲。
马萨诸塞如此善待黑人,绝不是为给自己立个道德牌坊,做秀给后人看。
其实在当时,反奴隶制的思想已在居民和官员中形成了共识。
马萨诸塞是清教徒聚居地,前文已说到,清教徒是怀着虔诚的宗教理想而来的,如果没有这种理想,他们大可不必跋山涉水。
这种宗教理想,就包括了对人人平等、自由的追求。
不仅是马萨诸塞,在奴隶制形成的过程中,北方很多州都曾激烈反对。
如教友派控制的宾夕法尼亚,相对清教徒,他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强烈。
他们曾在一次会议上发出这样的宣言:我们反对这种针对人的肮脏交易,他们是黑人,但是我们无法想象,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就有更大的权利令他们为奴,就像我们对其它白人,也没有这种特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对不同肤色、不同辈分、不同血统的人都应该一视同仁。
英国人的阻挠按理说,既然反对奴隶制已有了一定社会基础,那么它的废除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在独立之前,北方各州不可能做到,最大的阻力,还是利益。
1712年,宾夕法尼亚通过一项法案,决定对进口奴隶课税,这是第一个以奴隶制不道德为由而对其进行惩罚性课税的殖民地。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反对奴隶制,为什么不干脆直接禁止。
其实,宾夕法尼亚有自己的苦衷。
1712年时,各殖民地尚未脱离英国,独立战争是半个世纪后的事了,那时各殖民地压根儿还没有闹独立的思想,他们的命运还在英国的掌控中。
而英国政府,恰恰是继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之后,大西洋奴隶贸易的最大获益者。
1662年,看到奴隶贸易有利可图的查理二世,颁布特许状给“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进行奴隶贸易,这迅速成为英国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之一。
可想而知,假如宾夕法尼亚强行禁止奴隶制,会有什么后果。
即使是1712年通过的那项不那么激进的法案,也被英王下令不许实施。
除了宾夕法尼亚,马萨诸塞也有类似命运。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北方各州的清教徒们不断通过立法方式,挑战奴隶贸易,然而每次都遭到失败。
有意思的是,这种情况到独立战争后得到改变,因为殖民地独立了,英国管不着了,于是美国北方的大多数州顺利地废除了奴隶制。
奴隶制只在南方几个州继续存在。
如何摆脱道德焦虑我们已知道,在奴隶制问题上,白人始终面临着道德与利益的煎熬。
北方多数清教徒反对蓄奴,自己也不蓄奴。
当然,也有很多人自己蓄奴,并且从来不觉得在道德上有任何愧疚,这些人主要存在于南方。
为什么南北有这么大的区别呢?简单来说,北方的移民,都是一些政治、宗教移民,他们原本的社会地位就较高,道德追求也较高。
而南方的移民主要来自英国下层社会,甚至是一些穷凶极恶的罪犯,这些人不讲什么道德仁义,来北美只是为混口饭吃。
最典型的是佐治亚州,英国政府成立这个州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最穷的人移居至此,一方面给他们致富机会,一方面摆脱沉重的负担。
历史证明,这个州成为了奴隶制最坚定的捍卫者。
在这两种人之外,还有第三种人,这种人最麻烦,也很难理解。
他们内心里认为奴隶制是不道德的,却仍做着奴隶主。
本文开篇提到的帕特里克·亨利就曾忏悔道:“有谁相信我是购买奴隶的奴隶主?没有奴隶,生活将有许多不便,这个事实使我成为奴隶主,但我无法证实它的合法性。
”而乔治·华盛顿在宣布自己死后将释放奴隶时说:“在我满头白发之前,我将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些奴隶已不再是我非常棘手的财产了。
”理解这种矛盾并不难。
虽然基督教中上帝是不允许奴隶制的,但在实践中,移民们却变着法子找到了一个符合上帝要求的理由。
弗吉尼亚是一个有意思的例子。
这个州的很多奴隶主,就是典型的第三种人,华盛顿就是弗吉尼亚人。
巧合的是,这个州在地理上也位于南北交界。
很多弗吉尼亚人对蓄奴感到良心不安,可又无法抵御利益的诱惑,于是他们在立法中规定:该州居民不得从非洲沿岸进口或直接拐卖奴隶,只能从南美或加勒比海进口“二手奴隶”。
在弗吉尼亚人看来,假如自己没有像葡萄牙人那样,到非洲沿岸直接用武力强迫自由黑人变为奴隶,就能减轻不少道德罪恶感。
因为当他们购买黑人时,他们已是奴隶身份了,自己只是将他们换了一个工作地点而已。
这颇能代表当时很多州蓄奴者的思维。
史密斯船长之所以被逮捕,很大原因就是因为他直接用武装去掠夺。
这种逻辑看似虚伪,但在当时,这种对人性的理性反思其实十分罕见,只要对比一下我们就能发现:我们很难在史料中,看到曾经参与过奴隶贸易的西班牙人、葡萄牙人、阿拉伯人、非洲的土著酋长们,有过类似思考。
微不足道的进步也是一种进步。
北方为什么妥协独立战争前,这种道德与利益之间的矛盾,仅仅是各个殖民地内部的事,但自合众国诞生之日起,这种矛盾便迅速扩大,成为关系着美国前途命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