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纳米管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

合集下载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纳米尺度特征的材料,其在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是制备高质量纳米材料的关键步骤,通过精确控制合成条件和方法,可以获得具有特定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方法及其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

一、溶剂热法合成溶剂热法是一种常用的纳米材料合成方法,通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金属盐或金属有机化合物与溶剂反应,形成纳米颗粒。

溶剂热法可以控制反应条件,如温度、压力、溶剂种类等,从而调控纳米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例如,利用溶剂热法可以合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电性能和催化性能。

二、水热法合成水热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水溶液中进行合成的方法,通过调控反应条件和溶液成分,可以合成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水热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广泛应用于电池、传感器、催化剂等领域。

例如,利用水热法可以合成氧化物、磷化物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光催化性能。

三、溶胶-凝胶法合成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的形成和凝胶的固化过程来合成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控制溶胶的成分和凝胶的形成条件,可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适用于催化剂、吸附剂等领域。

例如,利用溶胶-凝胶法可以合成二氧化硅、氧化铝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性能。

四、气相沉积法合成气相沉积法是一种通过气相反应在基底表面沉积纳米材料的方法,通过控制气相反应条件和基底表面特性,可以制备具有特定结构和形貌的纳米材料。

气相沉积法合成的纳米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晶度和纯度,适用于纳米电子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

例如,利用气相沉积法可以合成碳纳米管、氧化锌纳米线等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子传输性能和光电性能。

综上所述,纳米材料的化学合成是制备高质量纳米材料的关键步骤,不同的合成方法可以获得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能源领域等。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合成及表征研究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合成及表征研究

1 绪论 (1)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2 纳米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1)1.2.1 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1)1.2.2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2)1.2.3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2)1.2.4 超重力法制备纳米二氧化硅 (2)1.3 制备纳米硅管模板分类 (2)1.4 软模板制备硅纳米管 (3)1.4.1有机凝胶体系制备硅纳米管 (3)1.4.2表面活性剂胶束体系制备纳米硅管 (4)1.5 硬模板制备硅纳米管 (4)1.5.1实心纤维状模板制备硅纳米管 (4)1.6合成机理 (4)1.6.1液晶模板机理 (4)1.6.2 协同作用机理 (5)1.6.3会发诱导自组装技术 (6)1.7 二氧化硅纳米研究现状及问题 (6)1.8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7)2 原材料、仪器和实验方法 (9)2.1 以碳酸钙为模板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管 (9)2.1.1 实验试剂 (9)2.1.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9)2.1.3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9)2.1.4 实验内容 (10)2.1.5 实验步骤 (11)2.2 以碱式碳酸镁为模板合成二氧化硅纳米管 (13)2.2.1 实验试剂 (13)12.2.2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13)2.2.3二氧化硅的合成方法 (13)2.2.4 实验内容 (14)2.2.5 实验步骤 (15)2.6 二氧化硅纳米管的结构性能表征 (17)2.6.1 X射线衍射法(XRD) (17)2.6.2组织结构分析 (17)2.6.3比表面积和空隙分析仪的测定 (18)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19)3.1 硅源在碳酸钙表面的生长 (19)3.2 硅源在碳酸镁表面的生长 (20)3.3 以CaCO3为模板制备SiO2纳米管探究合适工艺 (21)3.3.1 硅源的量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1)3.3.2 Ph值对合成结果的影响 (22)3.3.3 酸处理去除模板过程中搅拌对纳米管的影响 (24)3.3.4 溶胶凝胶法与水热合成法的比较 (25)结论 (26)致谢 (27)参考文献 (28)21 绪论1.1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991年,日本NEC公司基础研究实验室的电子显微镜专家饭岛(Iijima)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检验石墨电弧设备中产生的球状碳分子时,意外发现了由管状的同轴纳米管组成的碳分子,这就是现在被称作的“Carbon nanotube”,即碳纳米管,又名巴基管。

硅基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研究

硅基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研究

硅基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技术研究硅基材料是现代工业中广泛运用的一种材料类型。

硅是全球第二大的金属元素,具有丰富的储量和良好的可加工性,因此硅基材料制备与表征技术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之一。

一、硅基材料制备技术1. 水热法制备硅基材料水热法制备硅基材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通过加热硅源和还原剂在水热环境下反应制备出硅基材料。

水热制备法的优点是对反应条件的要求不高,制备硅基材料的晶化程度高、粒径小。

然而,制备的硅基材料需要经过高温煅烧才能得到较好的物理性能。

2. 溶胶-凝胶法制备硅基材料溶胶-凝胶法是将一定的硅源和溶剂混合,通过水解凝胶的方法,制得硅凝胶,继而对凝胶进行干燥和煅烧制备硅基材料。

溶胶-凝胶法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可以控制硅基材料的形貌和尺寸。

但也存在着制备时间长、成本较高等问题。

3. 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基材料化学气相沉积法是通过沉积反应将一种气态硅化合物沉积在基体上制备硅基材料。

这种方法优点是可以控制硅基材料的成分,同时也可以得到具有较好晶化程度和较小表面粗糙度的硅基材料。

4. 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硅基材料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简称PECVD,是一种利用电子轰击产生等离子体在介质内的放电反应来形成薄膜的方法。

它在制备硅基材料方面已得到广泛应用。

PECVD法的优点是可以制备出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更高的表面质量的硅基材料,但也面临着技术操作难度大,硬件设备要求高等问题。

二、硅基材料表征技术1. 扫描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是目前硅基材料表征中最常用的技术之一。

它通过把电子束聚焦在样品表面,当电子束与样品相互作用时,产生的二次电子信号被接收器捕捉以获得清晰的图像。

SEM可用于表征硅基材料的表面形貌、微观结构、晶体结构等参数。

2. X射线衍射X射线衍射(XRD)是一种常用的测试硅基材料的结晶结构的技术。

它通过测定样品所散射X射线的角度和强度,来确定样品的结晶状态和晶格参数。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与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与性质研究的开题报告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与性质研
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与性质研究
研究背景:纳米管和纳米结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因其具有特殊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在催化、光电和生物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中,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因其较高的光催化活性、稳定性和可控性等优点,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次研究将探究水热法制备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过程及其性质。

研究内容:
1. 制备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水热合成方法;
2. 分析不同合成条件对产物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的影响;
3. 考察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的光催化、光电和电化学性能;
4. 探讨产物性质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

研究意义:本次研究将有助于对水热法制备 TiO2纳米管和WO3纳
米结构的控制和优化,以及对其光催化、光电和电化学性能的认识。

同时,还将为其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将采用水热法制备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对产物的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表征,并测试其光催化、光电
和电化学性能。

同时,还将采用 XRD、SEM、TEM、UV-vis、PL等技术
进行分析,探讨其机制。

预期成果: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 TiO2纳米管和WO3纳米结构,并深入探究其形貌、结构和性质的关系及其机制,为进一步优化其合成条件和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水热法合成一维纳米

水热法合成一维纳米
水热法合成硅纳米线
周全
2015-5-20
水热法[1]

概念:使用特殊设计的装置,人为地创造一个高温高压环境,使通常难溶或不
溶的物质溶解或反应,生成该物质的溶解产物,并在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后进行结 晶和生长。当然,这种方法也可用于易溶的原料来合成所需产品。

水热法具有如下特点:(1)采用中温液相控制,能耗相对较低,适用性广,既可
控制是水热法制备硅纳米线的核心部分。

在收集实验样品时,发现高压反应釜的釜盖不易打开,打
开釜盖后可以听见气流进入釜体内发出的声音,说明实验
反应后釜内的气压小于外界环境大气压,我们猜想釜体内
的空气中的氧气在反应过程中与硅或硅的氧化物发生了氧
化反应,同时釜体底部生成的大量二氧化硅沉淀也可说明
这点。

图 3(c) 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纳 米线和氧化物包覆层的界面, 从图 3 ( c )的界面处可以发 现纳米线呈晶态和包覆层呈无 定形。图3(c)中界面处晶格 条纹清晰可见,某些区域不太 明显的原因是受到纳米球覆盖。 此外,晶化度跟温度有关,温 度的升高有利于提高样品的晶 化度。经测量计算可知晶面间 距为 0.31nm ,正好与硅 {111} 面相吻合,因此纳米线的内部 是晶体硅结构。
[3]
由于二氧化硅是硅的化 合物中最稳定的,因此 无定形的包覆层是二氧 化硅,这与 Tang[3]的 结论相符合。因此,硅 纳米线由两部分组成: 内部为晶体硅结构; 外 部为无定形的二氧化硅 包覆层,而且二氧化硅 包覆层非常的薄,大部 分小于5nm。
图 5是硅纳米线成核和生长过程中
釜体的实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

图 1(b) 是纵面 SEM 图像,从中可以确定生成物是纳米球,且小粒 径的纳米球分布在大的颗粒旁。图 1(d)是纳米球的EDX图像,可知 纳米球只有硅和氧两种元素,Si /O 的原子数比大约是 1.0:1.3,应 该是硅的氧化物纳米球。

一步水热法合成SiO2纳米棒

一步水热法合成SiO2纳米棒

Studies in Synthetic Chemistry 合成化学研究, 2018, 6(2), 23-28Published Online June in Hans. /journal/sschttps:///10.12677/ssc.2018.62004Synthesis of SiO2 Nanorodes by One-StepHydrothermal ProcessShuhong Sun, Yin He, Yongmao Hu, Yan Zhu*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Kunming YunnanReceived: Mar. 20th, 2018; accepted: May 2nd, 2018; published: May 10th, 2018AbstractSiO2 nanorode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by a simple low-cost one-step alkaline hydrother-mal process using commercial silicate glass at 170˚C. The SEM results show that ammonia concen-tration and holding tim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SiO2nanorods. XRD results confirmed that the synthesized SiO2nanorods were amorphous. Photoluminescenc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ynthesized nanorodes exhibited a strong, sharp photoluminescence emission peak, centered at 410 nm.KeywordsSiO2 Nanorode, Hydrothermal Process, Silicate Glass一步水热法合成SiO2纳米棒孙淑红,贺胤,胡永茂,朱艳*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昆明收稿日期:2018年3月20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10日摘要以商业硅酸盐玻璃为原材料,在170˚C下,通过简单的低成本一步水热法成功制备了SiO2纳米棒。

Bi2E3(E=S,Se)纳米材料的水热-溶剂热合成与表征

Bi2E3(E=S,Se)纳米材料的水热-溶剂热合成与表征

梁玉洁 2013年3月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摘要
硫化铋和硒化铋是VA.VIA族直接带隙无机半导体材料,其性能稳定、环境 友好,光电转换性能优良,在光伏转化、热电器件、光催化等领域有极广泛的应 用前景。探索合适的方法来制备有序的、尺寸可调的Bi2S3和Bi2Se3纳米阵列可 以极大的拓宽此类材料的应用空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综合采用水热法和溶剂热法合成技术,在较低温度下成功合 成了硫化铋、硒化铋纳米棒、纳米片及其阵列。通过改变反应物种类、化学计量 比、溶剂、反应温度、时间及配体等实验条件,研究不同因素对产物形貌、尺寸 的影响,经过分析得出了最佳合成条件。
第一部分以Bi(N03)3·5H20、巯基琥珀酸(MSA)为反应物,水热合成了具 有不同长径比的Bi2S3纳米棒阵列,并用XRD、SEM、TEM等仪器对产品的晶 型、组成和形貌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温度、反应物摩尔比、混合溶剂(水/N,N一 二甲基甲酰胺)比例对产物形貌的影响。
Key words:Bismuth sulfide;Bismuth selenide;Nanowires;Nanosheets;Nanoarrays;
Hydro/solvothermal synthesis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目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日次
致 谢…………………………………………………………………………………………………………..I 摘 要…………………………………………………………………………………………………………II
solvent ratios of distilled water and N,N—dimethylformamide on the morphologies of products.

纳米材料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

纳米材料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

纳米材料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1 水热法合成水热法合成指的是将原料(水溶液)在高温的高压条件下,应用水热法(沸石+水)的反应条件而进行的反应,来合成出特定的纳米材料。

用简单的话来说就是,一种特定的物质通过水热法反应来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

水热法合成的优点是可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在接近热平衡状态下合成出各种纳米材料,而且这些水热材料的粒径可以很容易地微调,同时可以更好的控制形貌和结构。

2 纳米材料的水热法合成水热法合成是利用热量、压力和物质的特殊性质,将不同的原料在特定的条件下反应在一起而产生新的物质的过程。

在这种过程中,除了需要拥有足够的热量和压力之外,还需要拥有一定数量的原料,这些原料在水热条件下反应出特定的纳米材料。

常用的原料有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以及金属离子等。

一般来说,水热法合成纳米材料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1)将原料混合在一起,构成需要合成的物质;(2)在特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将原料放入反应容器中,并给予有效的加热和加压;(3)将反应液中的物质性质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保持反应的均衡性;(4)随着反应的进行,纳米材料随时间的推移稳定下来,并形成所需要的纳米结构;(5)反应完成后,清洗干净反应液,装置简单的过滤即可得到预期的纳米产品。

3 纳米材料的水热法表征纳米材料的水热法表征指的是在合成出纳米材料之后,通过对其形貌、结构、化学性质等性质进行表征的过程。

(1)形貌表征形貌表征是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进行的表征,以确定其表面形貌、尺寸、粒径和结构等特性。

(2)结构表征结构表征是指根据样品的衍射图,通过 X 射线衍射(XRD)和热重法(TG)等方法,来确定样品的结构信息,包括粒径、结构尺寸、结构参数等等。

(3)化学性质表征化学性质表征指的是通过样品的化学分析、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红外漫反射(IR)等技术,来确定样品的化学组成、表面活性位点、外层官能团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 第8期2005年8月半 导 体 学 报CHIN ESE J OURNAL OF SEMICONDUCTORSVol.26 No.8Aug.,20053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批准号:20040532014) 裴立宅 男,1977年出生,博士研究生,从事硅及相关纳米材料的研究.Email :lzpei1977@唐元洪 通信联系人,男,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纳米信息材料的研究.Email :yhtang @ 2004212214收到,2005201224定稿Ζ2005中国电子学会硅纳米管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3裴立宅 唐元洪 陈扬文 郭 池 张 勇(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82)摘要: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新型的硅纳米管一维纳米材料,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选区电子衍射分析、能量色散光谱及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成的硅纳米管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硅纳米管是一种多壁纳米管,为立方金刚石结构,生长顶端呈半圆形的闭合结构,由内部为数纳米的中空结构,中部为晶面间距约0131nm 的晶体硅壁层,最外层为低于2nm 的无定形二氧化硅等三部分组成.关键词:硅纳米管;水热法;结构;表征PACC :6146;8160C中图分类号:TN30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4177(2005)08215622051 引言自从碳纳米管[1]及硅纳米线[2,3]等一维纳米材料被成功合成后,立刻引起了诸多领域科学家的极大关注与浓厚兴趣,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成为了当今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热点.碳纳米管能否具有金属或半导体特性取决于纳米管的石墨面碳原子排列的螺旋化方向[4,5],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成功制备出金属或半导体碳纳米管,因此虽然碳纳米管作为场效应晶体管(FET )及纳米电子集成电路的研究已有报道[6,7],但是碳纳米管在应用上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同时由于硅纳米一维材料与现有硅技术极好的兼容性,使其具有代替碳纳米管的潜力.目前已经采用物理及化学方法成功合成了硅的实心一维纳米材料———硅纳米线[8,9],但是由于元素硅的硅键为sp 3杂化,而不是易于形成管状具有石墨结构的sp 2杂化,所以硅的中空一维纳米材料,硅纳米管难于合成.因此,目前在硅纳米管,尤其是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的合成方面仍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难题.对硅纳米管模型进行理论研究表明硅纳米管可以稳定存在,同时也发现稳定的硅纳米管结构总是具有半导体性能[10,11].最近Sha 等人[12]以纳米氧化铝沟道(NCA )为衬底模板,以硅烷为硅源、金属Au 为催化剂,于620℃,1450Pa 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催化生长了直径小于100nm 的硅纳米管;J eong 等人[13]在617×10-8Pa 的真空分子束外延生长(MB E )室中于400℃在氧化铝模板上溅射硅原子或硅团簇,并于600或750℃氧化处理后制备了直径小于100nm 的硅纳米管.虽然目前模板法可以制得硅纳米管,但是此法制备过程较复杂,需要模板及金属催化剂,同时实质上所得硅纳米管是硅原子在模板内壁无序堆积形成的.水热法是制备纳米粉末的常用方法,对于制备具有一维结构的纳米材料鲜有报道.水热法成功合成了碳纳米丝及碳纳米管[14,15]表明,此法在制备一维纳米材料方面也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水热法具有成本低廉、容易操作控制及可重复性好等特点.本文报道在没有使用催化剂及模板的前提下,采用高压反应釜,在超临界水热条件下合成了自组生长的一维纳米硅管,并用TEM ,EDS ,SA ED 和HR TEM 对其结构及成分进行了表征.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硅纳米管,对于组装纳米器件具有重大的应用与研究意义.第8期裴立宅等: 硅纳米管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2 实验将215g 纯SiO 粉末(中彰国际有限公司,纯度99199%,平均粒度73μm ,密度211g/cm 3)和一定量的去离子水混合后置入GCF 21L 型高压反应釜中并密封.在反应釜附带的磁力搅拌器的均匀搅拌下(转速200r/min ),控制升温速率并于温度470℃、压力618M Pa 下保温2h ,随后高压反应釜自然冷却至室温.最后收集到具有大量微小的悬浮物质的微显黄色的溶液.在高分辨透镜微栅上滴加数滴溶液,并在红外线灯下烘干制备出了透镜样品.采用J EOL J EM 201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点分辨率0119nm ,加速电压200kV )对其结构及成分进行了表征.3 结果与讨论图1为硅纳米管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从图中可观察到大量纳米管状结构,大多数纳米管呈直线状且表面较光滑干净,其外部直径一般小于20nm ,约为8~20nm ,长度达几百纳米,甚至可达微图1 硅纳米管的典型TEM 图像 左上角的插图为选区电子衍射(SA ED )花样.Fig.1 Typcial TEM images of SiN Ts The inset in left upper is a 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 raction pattern.米级.内孔直径通常小于5nm ,有一定的直径分布,但范围较窄.EDS (见图2)分析表明样品中含有硅与氧两种元素,且硅与氧的谱峰高基本相同,说明样品中硅、氧原子比接近1,与原料中硅氧原子比较一致.图1左上角的插图为样品的选区电子衍射花样,它是典型的多晶硅电子衍射花样,这两个衍射环分别对应于(111)和(220)晶面族,相应的晶面间距分别为0131和0119nm ,表明所制备的硅纳米管为立方金刚石结构.从TEM 图像中还可明显观察到硅纳米管的头部都呈近似半圆的闭合结构,表明没有催化剂粒子存在,而且在管头部也未观察到开口结构.图2 硅纳米管的EDS 元素分析Fig.2 Elemental analysis of SiN Ts by EDS研究表明水热法制备碳纳米管时,生成碳纳米管的条件是比较苛刻的,一般温度高于600℃,压力在60~100M Pa 范围内[15~18],根据我们的实验在水热条件下硅纳米管的形成显然要比碳纳米管容易的多.用水热法制备的碳纳米管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管外部直径较大,壁厚小,内孔大.据文献资料[15~18]来看,水热法制备的碳纳米管的外径通常大于20nm ,甚至可达微米级,壁厚一般为管内孔的1/5,甚至更小.而我们所制得的硅纳米管小于20nm ,其内孔通常小于5nm.水热法制备碳纳米管时通常需要加入金属催化剂,生成的碳纳米管的管头部通常具有开口及闭合两种结构,因此在碳纳米管中可观察到大量金属催化剂粒子[15~18],而从硅纳米管的TEM 图像中可以看到其头部均呈近似半圆的闭合结构,并且硅纳米管中不存在金属催化剂颗粒.因此,采用水热法得到的硅纳米管明显不同于水热法制备的碳纳米管.没有催化剂的一维纳米材料才有可能测量到纳米材料的真实性能,所以采用水热方法可以制备无金属催化剂的自组织生长的硅纳米管,以便将来进一步测量出硅纳米管的真实性能.高分辨电子显微镜图像(HR TEM )分析可以给出硅纳米管的更多结构细节.通过HR TEM 测量及装置在TEM 上的软件(software of digital micro 2grap h )计算分析硅纳米管的晶面间距、外径、内孔径、无定形外层及硅壁层厚度.图3(a )和(b )为硅纳米管的管身及生长顶端的典型HR TEM 图像.从HR TEM 图像中可明显观察到硅纳米管具有中空的内孔,晶格条纹清晰的硅壁层及具有一定厚度的3651半 导 体 学 报第26卷无定形氧化物外层,晶格条纹平行于硅纳米管的轴向方向生长,经测量计算可知管壁层的晶面间距为0131nm ,正好与硅{111}面相吻合.管身(图3(a ))的外径约14nm ,内孔约115nm ,硅壁厚约5nm 及无定形外层厚度小于2nm ;所得到的硅纳米管的生长端(图3(b ))的外径约13nm ,内孔比管身的大一些,约215nm ,硅壁厚约3~4nm 及无定形外层厚度小于2nm.通过比较可知,管生长顶端硅壁的晶化程度低于管身的晶化程度,尤其在管半圆形的生长头部,其晶化程度更差一些,目前对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还图3 硅纳米管的HR TEM 图像 (a )管身;(b )管生长顶端Fig.3 HR TEM images of SiN T (a )Body of a SiN T ;(b )Growth tip of a SiN T不是很清楚.由于反应釜内的环境为氧化环境,样品中含有硅与氧两种元素,同时二氧化硅是硅的化合物中最稳定的,因此可以确定外层为无定形的二氧化硅.硅纳米管两端较为对称的硅壁层(硅壁层数一致)及无定形二氧化硅层表明所合成的硅纳米管为一种无缝的管状硅结构.因此,硅纳米管的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内部为数纳米的中空结构;中部为晶体硅所组成的管壁结构,壁厚一般小于5nm ;最外层为厚度小于2nm 的无定形二氧化硅.从目前的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来看,还未观察到样品中存在单壁硅纳米管,因此目前我们所得到的硅纳米管是一种多壁硅纳米管,这与水热法制备的碳纳米管是相似的[15~18].通过水热法可以合成不含催化剂的硅纳米管,这种方法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但是目前对于水热法制备硅纳米管的生长机理还不是很清楚,初步认为高压下的水热溶液对硅纳米管的形成与生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SiO 为亚稳结构,高压水热下分解生成了硅及硅氧化物,同时高压下的水热流体可能促进了硅及硅氧化物进行生长、移动、卷曲及重新组合.此法制备硅纳米管的生成机理可能远比其他方法的生成机理复杂得多,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成功合成真正意义上的硅纳米管使得硅纳米管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理论方面,而且对硅纳米管的实际研究成为可能.硅的体材料是间接带隙半导体,不可能发出可见光,所以目前的硅材料不能应用于光电器件中,因此硅在制备某些器件时也有其局限性.硅纳米线、碳纳米管的研究表明这些纳米材料都具有在将来的纳米电子器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潜力[19~20],硅纳米管本身就是一种硅材料,可能会同时兼具硅纳米线状材料及碳纳米管状材料的性能,其最大优势就是可以与现有的微电子工业相兼容,可以预见硅纳米管在将来的研究中会表现出大量不同于体材料的物理、电学、化学性能,为将来制造纳米量级的微小器件提供了继碳纳米管、硅纳米线之外又一种全新的硅纳米材料.与碳纳米管相类似,可以通过在硅纳米管的内孔填充另一类型的纳米材料,或者通过在纳米管外部表面修饰另一种纳米材料来制备不同纳米结构异质结来实现硅纳米管的应用[21],有理论研究表明硅纳米管只存在半导体特性,并有较大的带隙宽度,在硅纳米光电器件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另外,我们所使用的制备方法也可能用于制备其他类似难于制备的半导体纳米管、纳米线的一维纳米材料,这些都会极大丰富一维纳米材料的研究内容.4 结论以SiO 为原料,在未加入催化剂及使用模板的前提下,采用水热法于470℃,618M Pa 的条件下保温2h 成功合成了表面光滑、直径分布为8~20nm 的自组生长的多壁硅纳米管.硅纳米管中没有催化剂颗粒,其头部为近似半圆形的闭合结构,由三部分4651第8期裴立宅等: 硅纳米管的水热法合成与表征组成:内部为数纳米的中空结构;中部为晶体硅管壁结构,壁厚一般不大于5nm;最外层为厚度小于2nm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外层.初步研究认为高压下的水热溶液对硅纳米管的形成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自组生长的硅纳米管为将来制造纳米器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硅纳米材料.参考文献[1] Iijima S.Helical microtubules of graphitic carbon.Nature,1991,354:56[2] Morales A M,Lieber C M.A laser ablation met hod for t hesynt hesis of 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nanowires.Science,1998,279:208[3] Tang Y H,Zhang Y F,Lee C S,et rge scale synt hesis ofsilicon nanowires by laser ablation.Mater Res Soc SympProc,1998,526:73[4] Zhang Zhenhua,Peng Jingcui,Chen Xiaohua,et al.Currentproperties in doped single2walled carbon nanotubes.Chinese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2002,23(5):499(in Chinese)[张振华,彭景翠,陈小华,等.掺杂单壁碳纳米管的电流特性.半导体学报,2002,23(5):499][5] Wildoer J W G,Venema L C,Rinzler A G,et al.Electronicstructure of atomically resolved carbon nanotubes.Nature,1998,391:59[6] Tans S J,Verschueren A R M,Dekker C.Room2temperaturetransistor based on a single carbon nanotube.Nature,1998,393:49[7] J avey A,Guo J,Wang Q,et al.Ballistic carbon nanotube field2effect transistors.Nature,2003,424:654[8] Tang Y H,Zhang Y F,Peng H Y,et al.Si nanowires synt he2sized by laser ablation of mixed SiC and SiO2powders.ChemPhys Lett,1999,314:16[9] Holmes J D,Johnston K P,Doty R C,et al.Control of t hick2ness and orientation of solution2grown silicon nanowires.Sci2ence,2000,287(5):1471[10] Fagan S B,Mota R,Baierle R J,et al.Stability investigationand t hermal behavior of a hypot hetical silicon nanotube.J MolStruct(Theochem),2001,539:101[11] Zhang R Q,Lee S T,Law C K,et al.Silicon nanotubes:Whynot.Chem Phys Lett,2002,364:251[12] Sha J,Niu J J,Ma X Y,et al.Silicon nanotubes.Adv Mater,2002,14(17):1219[13] J eong S Y,K im J Y,Yang H D,et al.Synt hesis of siliconnanotubes on porous alumina using molecular beam epiaxy.Adv Mater,2003,15(14):1172[14] G ogot si Y G,Nickel K G.Formation of filamentous carbonfrom paraformaldehyde under high temperatures and pres2sures.Carbon,1998,36:937[15] Libera J,G ogot si Y.Hydrot hermal synt hesis of graphitetubes using Ni catalyst.Carbon,2001,39:1307[16] Moreno C J M,Swamy S S,Fujino T,et al.Carbon nanocellsand nanotubes grown in hydrot hermal fluids.Chem PhysLett,2000,329:317[17] Suchanek W L,Libera J A,G ogot si Y,et al.Behavior of C60under hydrot hermal conditions:transformation to amorphouscarbon and formation of carbon nanotubes.J Solid StateChem,2001,160:184[18] G ogot si Y,Libera J,Y oshimura M.Hydrot hermal synt hesisof multiwall carbon nanotubes.J Mater Res,2000,15(12):2591[19] Sun Lianliang,Li Shushen,Zhang Rong,et al.New progressin physics of semiconductor.Chinese Journal of Semiconduc2tors,2003,24(10):1115(in Chinese)[孙连亮,李树深,张荣,等.半导体物理研究新进展.半导体学报,2003,24(10):1115][20] Chen Shaofeng,Xia Shanhong,Song Qinglin,et al.Field emis2sion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nanotubes.Chinese Journal ofSemiconductors,2003,24(suppl):166(in Chinese)[陈绍凤,夏善红,宋青林,等.碳纳米管的场发射特性.半导体学报,2003,24(增刊):166][21] Teo B K,Li C P,Sun X H,et al.Silicon2silica nanowires,nanotubes,and biaxial nanowires:inside,out side,and side2by2side growt h of silicon versus silica on zeolite.Inorg Chem,2003,42(21):67235651半 导 体 学 报第26卷6651H ydrotherm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ilicon N anotubes3Pei Lizhai,Tang Yuanhong ,Chen Yangwen,Guo Chi,and Zhang Y ong(College of M aterial S cience and Engineering,H unan Universit y,Changsha 410082,China)Abstract:A new kind of hollow one2dimensional nanometer structure,silicon nanotubes(SiN Ts),is synthesized by the hydro2 thermal method.The SiN Ts are characterized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selected area electron diff raction analysis,en2 ergy dispersive X2ray spectrum,and high2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Research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i2 N Ts with cubic diamond structure are the kind of multiwall SiN Ts and have close caps at the tip s.The structures of SiN Ts are hollow inner pore with a diameter of several nanometers in the middle,a crystal silicon wall layer with about0131nm interplanar spacing,and an amorphous silica outer layer of less than2nm.K ey w ords:silicon nanotubes;hydrothermal method;structure;characterizationsPACC:6146;8160CArticle ID:025324177(2005)08215622053Project supported by t he Doctorate Fund of t he Education Ministry of China(No.20040532014) Pei Lizhai male,was born in1977,PhD candidate.He is devoted to research on silicon and relative nanomaterials.Email:lzpei1977@ Tang Yuanhong corresponding aut hor,male,was born in1965,professor.He is devoted to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nanomaterials.Email: yhtang@ Received14December2004,revised manuscript received24J anuary2005Ζ2005Chinese Institute of Electron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