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精神之父

合集下载

塞里格曼:当之无愧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塞里格曼:当之无愧的积极心理学之父

塞里格曼:当之无愧的积极心理学之父〔关键词〕马丁?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要素;启示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1942―),1942年8月12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州奥尔巴尼。

他年少时喜好篮球运动,后因未能入选篮球队而开始专心读书。

期间塞里格曼阅读的弗洛伊德著作《精神分析引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64年,塞里格曼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文科学士学位,随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学习实验心理学,1967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并于同年赴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执教,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1970年塞里格曼回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在精神病学系临床培训一年后,1971年重返心理学系担任副教授,并于1976年晋升为教授。

期间,开始专注研究习得性无助及一种习得性悲观态度的理论,使他在抑郁症治疗和预防研究领域取得了伟大的突破。

1978年,他重新系统地阐述了失助型式。

正是上述研究基础和一件偶发的生活事件,使他开始转向积极心理学研究。

1980~1994年,他担任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系临床训练项目的主管。

1996年以史上最高票数当选美国心理学协会(APA)主席。

自2000年起?o塞里格曼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积极心理学。

2002年,他与同事合作编写了《性格力量和美德的分类手册》(Character Strength and Virtues: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一书,为积极性格特质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003年,他创建了宾夕法尼亚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项目组(Masters of Applied 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am),并担任项目主管,这是首个着眼于积极心理学的硕士课程项目。

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始创人,塞里格曼的努力使积极心理学领域迅速地成长起来,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

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

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1、愧对孔子——《论语》2、寻找教育的精神家园——《理想国》3、美德能为我们带来安宁与幸福——《道德情操论》4、爱,是一门可以学习的艺术——《爱的艺术》5、人类精神的高地——《苏霍姆林斯基选集》(有相关的书)6、一座必须跨越的教育高峰——《民主主义与教育》(有相关的书)7、大爱陶子,大德陶子——《陶行知文集》(有相关的书)8、“新教育”:一场教育造福运动——《朱永新教育文集》(有10本朱永新教授的书)9、用深厚的爱创造最大的奇迹——《第56号教室的奇迹》10、你永远可以更幸福——《幸福的方法》11、做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东坡传》12、“美国精神之父”留下的财富——《富兰克林自传》13、可惜,中国只有一个张謇——《张謇传》14、史怀泽,人类永远的怀念——《史怀泽传》15、中国现代基础教育的麦加圣地——《张伯苓图传》16、向“第一公民”梁启超学什么——《梁启超传》17、回向风雨的歌者——《一颗清亮的大星——胡适传》18、一个永远温暖我们的名字——《仁爱一生》19、人间净土一圣哲——《枯木开花:圣严法师传》20、说不尽的洪宗礼——《从教师到教育家:洪宗礼评传》21、250年前欧洲最好的“新教育”——《爱弥尔》22、人格就是一切——《歌德谈话录》23、教师为什么一定要读安徒生童话——《安徒生童话》24、超越世俗的灵魂芳香——《金蔷薇》25、一本影响了几代人的公民教育读本——《爱的教育》26、是个,让我们的心灵不死——《唐宋词十七讲》27、朗读,让生命踏上温暖归途——《朗读者》28、和大智者的心灵对话——《人生哲思录》29、十丈红尘上的晨钟暮鼓——《林清玄散文》30、童年,是一个人的宿命——《追风筝的人》。

智障天才的神秘天赋_王文婷

智障天才的神秘天赋_王文婷

从左脑半球找答案
科学家研究发现, 大部分 “ 学 者 症 候 群 ”所 显 露 的 本事有限度, 通常是以右脑半球为主的一些功能, 也就 是说, 主要属于非符号、 艺术、 视觉以及动作方面的才 能, 包括音乐、 艺术、 数学、 计算方面及其他各色各样的 能力。反之, 左脑半球擅长的是比较连续性、 合乎逻辑以 及符号式的能力, 像是专 门 负 责 语 言 及 说 话 的 才 能 都 比 较低下。 科学家们开始从左脑半球寻找答案。 #$’% 年, 美国 加州的心理学家布尔克发 表 了 一 项 戏 剧 性 的 报 告 , 对于 左脑半球的变化可能引发 “ 学 者 症 候 群 ”的 重 要 性 , 提 供了更多可信的证据。他 描 述 了 一 位 正 常 的 $ 岁 男 孩 , 在一颗子弹破坏了他的左脑半球, 造成聋、 哑及右半身 麻痹的意外之后, 出现了不寻常的 “ 学者”技能。他能够 修理多段变速的脚踏车, 设计新玩意儿, 例如可以像真
天才般的 “ 雨人” 们
!"#$%"$ #% &’ ()*+!
#$
&,,-.-
社苑漫步
才华。 #% 个自闭症患者以及 !%%% 个脑部损伤或智能障 碍者当中, 可能有一位出现 “ 学者症候群”现象。在已知 的这类 “ 学者”中, 至少一半 患 有 自 闭 症 , 其余的则有其 他种类的发育失常。 人一样闪躲及快速移动的拳击用沙包。
奇才的神秘天赋
近年来, 一些新的报告指出, 在某种后天失智症患 者身上会突然出现 “ 学者 症 候 群 ”现 象 。 这 样 的 发 现 让 医学界震惊, 这说明在我们所有人身上, 可能有某种同 样的天才潜伏着。 科学家认为, 真正的智 障 天 才 , 必须具备一个条件, 即他们获得这些特长不是 得 益 于 接 受 的 教 育 与 训 练 , 而 是某种神秘的天赐力量。 因 此 关 于 “ 学 者 症 候 群 ”的 种 种, 大部分都还是个谜。 而 近 年 来 随 着 脑 部 显 影 技 术 的 发展, 使科学家们对此有了新的发现。 早在 #&’$ 年,科学文献中就出现有关“ 学者症候 群”的描述。有 “ 美国精神医学之父”称谓的拉许, 描述 了一位具有闪电般快速计 算 能 力 的 富 勒 先 生 , 但除了计 算之外, 富勒对复杂的数 学 并 没 有 什 么 了 解 。 当 问 他 活 了 &% 年 #& 天 又 #! 个 小 时 的 人 总 共 活 了 多 少 秒 钟 , 富 勒花了一分半钟就得出正确的答案: 他 !!#%(%%’%% 秒 , 把其中 #& 个闰年都考虑进去了。 从原始描述至今,人们已经发现了几百个这样的个 不过也 案, 而出现 “ 学者症候群”的人智商通常在 "%!&%, 可能发生在智商高达 ##" 的人身上。男性出现这种现象 的比例特别高, 每 " 至 ) 位男性 “ 学者” 才有一位女性。 这种现象可能是天生的, 也可能是后天因为生病 * 像 或脑伤而导致的。 脑炎 +

电影的起源

电影的起源

一、电影的起源1、电影的诞生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第一部影片《工厂大门》。

其他作品:《火车进站》,《婴儿的午餐》等。

2、电影戏剧化1896年10月,法国人乔治·梅里爱,首部影片《贵妇失踪》。

二、英国布赖顿学派的美学探索G.A.斯密士,作品:《祖母的放大镜》(1900年)詹姆士·威廉逊,作品:《中国教会被袭记》(1900年)弗莱德·柯林斯,作品:《汽车中的结婚》(1903年)希塞尔·海普华斯,作品:《义犬救主记》(1905年)三、电影叙事语言的形成美国,大卫·格里菲斯,代表作:《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党同伐异》(1916年)四、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1、法国印象主义心理叙事(1917-1928)谢尔曼·杜拉克:《西班牙的节日》(1919年)马赛尔·莱皮埃:《黄金国》(1921年)路易·德吕克:《流浪女》(1922年)阿倍尔·冈斯:《车轮》(1923年)让·爱泼斯坦:《忠诚的心》(1923年)阿尔伯特·卡瓦尔康蒂《在码头上》(1927年)2、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各种流派(1)“纯电影”美学实验。

费尔南·莱歇尔:《机器的舞蹈》(1923年)(2)达达主义无理性电影实验。

雷内·克莱尔:《幕间休息》(1924年)(3)超现实主义的绝对现实。

谢尔曼·杜拉克:《贝壳与僧侣》(1927年),路易·布努艾尔:《一条安达鲁狗》(1928年)3、德国表现主义的美学追求罗伯特·维内:《卡里加里博士》(1919年)保罗·威格纳:《泥人哥连》(1920年)弗立茨·朗格:《三生计》(1921年)4、德国室内剧罗布·辟克和吉斯纳:《后楼梯》(1923年)罗布·辟克:《圣苏尔维斯特之夜》(1923年)弗里德里克·茂瑙:《最卑贱的人》(1924年)5、苏联蒙太奇学派的美学探索“库里肖夫”效应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经典巨作:《战舰波将金号》(1925年)普多夫金:《母亲》(1926年),《圣彼得堡的末日》(1927年)五、美国好莱坞“黄金时代”1、有声电影诞生1927年10月6日,阿兰·克劳斯兰德:《爵士歌手》2、类型电影喜剧片,弗兰克·卡普拉:《一夜风流》(1934年)西部片,约翰·福特:《关山飞渡》(1938年)六、奥逊·威尔斯的《公民凯恩》(1941年)贡献:景深镜头,仰拍,阴影逆光,移动摄影。

每天都有好消息读后感600百字

每天都有好消息读后感600百字

每天都有好消息读后感600百字每天都有好消息,不停地出现,让你感到好的心情是多么的好,让你每天都会感到好消息,每天都有好消息,让你每天都有幸福和快乐。

每天都有好消息,每天都有好天气。

让你每天都能够拥有幸福与快乐。

生活是需要自己去经营与创造的,也正是因为生活需要自己去创造才会有更多的人拥有快乐,幸福,温暖的能量传递给我们每一个人。

我相信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得到更多的快乐,才能不断地去创造更多的快乐,才会使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正如:“每天都有好消息”这句话一样,我们每天都要过着充满快乐和希望的生活,只有我们从现在开始去创造良好的生活,用自己拥有的快乐与幸福来激励自己,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因为乐观豁达、积极向上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东西。

让我们一起创造美好,拥有幸福吧!1、这本书很有意义,读了之后,你会明白:这本书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写于1924年出版发行。

此书一经出版便轰动美国,在世界文坛掀起了一股流行风潮。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精神之父”“现代散文之王”,他将这种影响延伸到了世界其他国家,为后来全球的文学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本书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向人们讲述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书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几个孩子们对父亲和母亲真诚爱戴的故事。

父亲的一生坎坷困苦又十分严厉,母亲是个平凡而普通而伟大的人。

父亲为了自己女儿能够健康成长不惜一切代价为她们付出一切。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做一个真正对社会、对整个社会有贡献并且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一个乐观积极开朗的孩子才是父母最好的朋友,才能使父母感到孩子是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并无法替代的重要部分。

2、人在成功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要成功之后所做的事情的,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才能够。

我们成功的时候也不会对胜利做任何的庆祝,只是觉得这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

而当我们失败的时候反而会有一种无助感,这难道就是所谓的痛苦吗?不,这个更可怕!因为你在成功之前已经失败了,那么你将永远都不会重新开始面对成功了!其实人在成功之后也并不是完全无助感。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咨询技术介绍

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咨询技术介绍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人格发展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发展就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得基础上得, 她得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
虽然弗洛伊德总把性欲视为人类行为得真正动机和发生得原因,但就 是她所谓得性就是广义得。主要有三点,(1)从概念来看,不能把性和生殖器两 个概念等同,她除了包含许多涉及生殖器方面得活动外,还有更广泛得内涵。 (2)从范围来看,性并不仅仅开始于个体性成熟得青春期,而就是在婴儿出生后 就已开始。(3)从功能来看,性功能不仅表现为生殖器得快感,还包括从其她身 体区域获得快感障碍得病理机制
自恋得需要招收创伤性挫折,导致自恋力比多固着于原始得自恋结构—— 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形成自恋得固着。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或被 压抑形成水平分裂,或被否认,形成垂直分裂。
2、自恋障碍包括自恋人格障碍、精神病和边缘状态
自恋人格障碍:已经形成内聚自身和内聚得理想化父母表象。 精神病和边缘状态:固着于自体性欲阶段。
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得自恋理论 狭义自身心理学得自恋理论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力比多 根据力比多投注得对象,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分为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
比多。前者就是指贯注于自我得力比多,后者就是指贯注于对象得力比多。这 两种力比多得区别仅在于投注得对象不同,作为心理能量,她们得性质完全相 同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还假定,力比多总量恒定,则力比多投注于自我越多,那 么在对象身上得就越少。 自恋得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潜意识论
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内容就就是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并且主要就是 性冲动和性欲望,她就是与生俱来得。但由于这些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 习俗就是抵触得,于就是这种欲望就被压抑到无意识得深处,造成了她们好像 不存在似得假象。但实际上性冲动和性欲望并没有被消灭,而就是隐藏在潜意 识中,以人们意识不到得方式——在梦中潜意识得欲望以伪装得形式摆脱意识 得控制,渴求并实现满足。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

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1-50名1,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年):第16任美国总统(1861-1865年),赢得了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拯救了国家,废除了奴隶制度、解放了黑奴,实现了美国经济的现代化、再造了美国,他在其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Gettysburg Address)中曾说道:“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Government 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shall not perish from the earth)”。

2, 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1732-1799年):第1任美国总统(1789-1797年),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赶走了一个国王,也拒绝成为国王,制定了美国总统任期上限(最多两届)的规则。

3, 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1743-1826年):第3任美国总统(1801-1809年),《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写下了美国历史上分量最重的五个字:“人生而平等(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他还创办了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4, 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1882-1945年):第32任美国总统(1933-1945年),运用罗斯福新政,帮助美国摆脱金融危机,他告诫逆境中的美国:“我们唯一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5, 亚历山大·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1755-1804年):第1任美国财政部长(1789-1795年),战士、银行家、科学家、政治家,他带领美国从农业社会走向了工业社会。

6,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年)(又译班哲明·富兰克林、班杰明·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美国著名的政治家、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1799年病逝,首都铭记“国父” 不恋官位 不慕权势
“一进”: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
“一退”:拒绝当国王,避免封建君主专制在美国确立。
“二进”:主持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民主政治。
“二退”:1788年夏,宪法通过,华盛顿再次踏上归程。
“三进”:就任总统,维护和完善了国家民主政治制度。
传播潘恩《常识》,激发官兵斗志
玛莎· 丹德里奇· 柯蒂斯· 华盛顿
玛莎华盛顿纪念币
殖民统治压制北美经济发展(滥收苛捐杂税)
连糖都要上税
苦吗?
毕业证书 也要征税吗?
税务局的人
苦 啊 , 苦 。
美国
北美独立战争
1、北美独立战争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2)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原因) 英殖民压迫北美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2、战争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联邦制原则; 分权制衡原则; 民主原则。
二、华盛顿的主要历史活动
1、大陆军的统帅——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2、开国立制——开创全新政体的政治伟人 (1)建立民主的联邦共和国。 (2)确立国策——制定许多开创性的政策。
经济:建立了第一个合众国银行,统一了货币, 促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对外贸易 司法:成立了联邦最高法院,通过《权利法 案》, 使宪法趋于完善。 政治:反对地方主义和政治派系斗争。 教育:重视普及教育。 外交:“与其他国家保持中立关系”(中立主义)
(3)宣布独立: 1776.7.4 发表《独立宣言》明确抗英目标。 (4)赢得胜利: ①1777 训练出了“随时可战”的威武之师 ②1781 英军在约克镇投降。 ③1783 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1783年,美英在 法国谈判并签订 《巴黎和约》,承 认美国独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精神之父-----爱默生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时,曾提及“一个半世纪前,贵国著名的哲学家、杰出的哈佛人---爱默生先生,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

那么,这位被温总理如此赞誉的“爱默生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年5月2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土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美国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他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

爱默生出身牧师家庭,他的父亲是威廉·爱默生是一位知名的一位论派诗人。

爱默生在即将过八岁的两周前父亲过世(1811年),由母亲和姑母抚养他成人。

隔年他被送到了波士顿拉丁学校就读。

在1817年10月爱默生14岁时,他入读哈佛大学并且被任命为新生代表,这个身份让他获得免费住宿的机会。

为了增添微薄的薪水,寒假期间他会到Ripley 伯父在马萨诸塞州瓦胜市的学校进行辅导及教学事务。

在校期间,他阅读了大量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丰富了思想,开阔了视野。

1821年爱默生从哈佛大学毕业后,他协助自己的兄弟在母亲的家中设立一所给年轻女性就读的学校,这是在他于切尔姆斯福德设立自己的学校以后的事;当爱默生的兄弟前往格丁根读神学时,爱默生负责主持这所学校。

之后数年,爱默生都过著担任校长的日子,然后进了哈佛大学神学院,并于1829年以一位论派牧师的形象崭露头角。

基于早年的浓厚兴趣,爱默生展开了他对自然与神学的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这最终使他与教会发生了分歧后,他断然辞职。

这一事件,使美国少了一名普通神职人员,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诗性思想家。

有段时间,除了与少数几个朋友交往外,爱默生几乎与世隔绝。

但这种隐士般的生活却孕育了他的超验主义哲学。

而这种哲学观又重新拓展了他的视野,他的生活范围也随之扩大。

爱默生开始经常和朋友举行不定期的小型聚会,这些人涵盖了19世纪早期美国颇具代表性的一群思想家、批评家、诗人和艺术家,他们一起探讨神学与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诠释学术与精神上的独立以及乌托邦式的友谊。

此类学者之间的小型聚会当时被称作“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自然成为了超验主义的精神领袖。

作为19世纪美国文艺复兴的领袖,爱默生用他独特的思想与表达为当时的美国思想运动指明了方向,他的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于超验主义的哲学观点之中。

超验主义(transcendentalism)的核心观点是主张人能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真理,认为人类世界的一切都是宇宙的一个缩影--"世界将其自身缩小成为一滴露水"(爱默生语)。

超验主义者强调万物本质上的统一,万物皆受"超灵"制约,而人类灵魂与"超灵"一致。

这种对人之神圣的肯定使超验主义者蔑视外部的权威与传统,依赖自己的直接经验。

"相信你自己"这句爱默生的名言,成为超验主义者座右铭。

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浪漫主义文学奠定了思想基础。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

首先,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至为重要的存在因素。

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
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

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玉富贵。

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

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

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

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

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

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

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

这种超验主义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打破加尔文教的“人性恶”、“命定论”等教条的束缚,为热情奔放,抒发个性的美国式文化奠定了基础。

正因为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观点摒弃了加尔文教派神为中心的思想,认为在某种意义上,“人”就上帝,才使得超验主义明显地烙上资本主义上升期的时代轰烈:“一个人一定能够成为他想成为的人。

”而这种素来被称为美国平民宗教的自立自强,激励了美国民族精神的发展完善。

因此,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就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

其实,“超验主义”作为一种并不确切的戏称,也许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上表现了这一思潮的一个特征,即崇尚直觉和感受,而这一思潮的意义也许更重要地是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行动和创造,反对权威和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的方面,它对于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巨大影响。

有人这样评价爱默生:“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现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入手。

”“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引导人们走向他,而是引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
爱默生说过:“人人都有自己的才能。

”“羡慕就是无知,模仿就是自杀。

不论好坏,他必须保持本色。

”“向着特定目标不断前进的人,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你们认为我是命运之子:实际上,我却在创造着自己的命运。


所以,请尊重自我,依靠自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