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参考]工业丙酮国家标准

合集下载

乙炔钢瓶丙酮含量标准

乙炔钢瓶丙酮含量标准

乙炔钢瓶丙酮含量标准
乙炔钢瓶是用于储存和运输乙炔气体的容器,而丙酮是一种常
用的有机溶剂。

在工业和实验室中,乙炔气体通常与丙酮一起使用。

然而,在使用乙炔钢瓶和丙酮时,有一些标准和注意事项需要遵守。

首先,乙炔钢瓶的设计、制造和使用需要符合国家或地区的相
关标准和法规。

这些标准通常规定了乙炔钢瓶的材质、压力等级、
安全阀的设置和检验周期等内容。

这些标准旨在确保乙炔钢瓶在储
存和运输乙炔气体时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其次,丙酮作为有机溶剂,其在乙炔钢瓶中的含量也需要符合
相应的标准。

一般来说,丙酮在乙炔钢瓶中的含量应该符合相关的
安全技术规范和法规要求。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乙炔钢瓶中的丙酮含
量在安全范围内,不会对乙炔气体的储存和运输造成安全隐患。

此外,使用乙炔钢瓶和丙酮时,操作人员也需要严格遵守相关
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这包括正确使用乙炔钢瓶和丙酮,避免混
淆或错误操作,确保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

总的来说,乙炔钢瓶和丙酮含量的标准是为了保障乙炔气体的
安全储存和使用,以及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遵守这些标准对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操作都至关重要,以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乙炔钢瓶和丙酮时,应当严格遵守相关的标准和规定,确保安全生产和操作。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

GBZ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展开全文GBZ 2.1-2019《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文中简称新标准)于2020年4月1日正式施行[1]。

本文通过对新标准主要修改内容的介绍,帮助用人单位及职业卫生专业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

与GBZ 2.1-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比较,新标准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性修改包括: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增加或调整了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调整化学物质的中英文名称与化学文摘(CAS)号,增加部分化学有害因素的致敏、经皮、致癌标识并对部分致癌标识进行了调整,汇总增加近年研制、修订的工作场所化学有害因素的职业接触限值(OELs)和生物接触限值(BELs),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场所空气中化学有害因素职业接触的卫生要求及监测检测方法的原则要求,增加职业接触控制及对不同工时制与长时间工时制职业接触评价的原则及要求,明确应用职业接触限值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增加规范性引用文件新标准在保留GBZ 2.1-2007中3项规范性引用文件基础上,新增加6项规范性引用文件:(1)GBZ/T 300《工作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测定》;(2)GBZ/T 192《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3)GBZ/T 224《职业卫生名词术语》;(4)GBZ/T 225 《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指南》;(5)GBZ/T 229.2《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6)GBZ/T 295《职业人群生物监测方法总则》。

二、对术语、定义和缩略语进行调整1.新标准中增加的术语或定义:增加了9项与OELs相关的术语或定义,可分别归类为职业接触类、健康效应类和BELs类。

(1)职业接触类,包括接触水平、OELs 比值、混合接触比值和行动水平(action level);(2)健康效应类,包括有害健康效应和临界不良健康效应;(3)BELs类,包括生物监测和BELs。

2-戊酮 工业 标准

2-戊酮 工业 标准

关于2-戊酮(工业用)的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体系中没有专门针对2-戊酮工业用的标准。

但2-戊酮作为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2-戊酮的纯度、物理化学性质、分析方法等方面需要参考以下相关标准:
1. 纯度和物理化学性质方面:
- GB/T 10337-2008《工业用丁酮、丙酮、2-戊酮纯度测定方法》
- GB/T 14041-93《工业用丁酮、丙酮、2-戊酮、甲基异丁基酮、甲基戊基酮纯度测定方法》
2. 分析方法方面:
- GB/T 602-88《有机化合物纯度的测定折光率的测定》
- GB/T 603-88《有机化合物纯度的测定折光率的测定》
- GB/T 5532-85《有机化合物纯度的测定旋光度的测定》
3. 安全技术说明书方面:
- GB 11604-89《有机化合物安全技术说明书编写规范》。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2005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 50370-2005

UDC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P GB 50370-2005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gas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2006– 03 –02 发布2006– 05 –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gas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sGB 50370-2005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2 0 0 6 年 5 月 1 日2006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公告第412号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370—2005,自2006年5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1.4、3.1.5、3.1.15、3.1.16、3.2.7、3.2.9、3.3.1、3.3.7、3.3.16、3.4.1、3.4.3、3.5.1、3.5.5、4.1.3、4.1.4、4.1.8、4.1.10、5.0.2、5.0.4、5.0.8、6.0.1、6.0.3、6.0.4、6.0.6、6.0.7、6.0.8、6.0.10 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二〇〇六年三月二日前言本规范是根据建设部建标[2002]26号文《二〇〇一~二〇〇二年度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定、修订计划》要求,由公安部天津消防研究所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完成的。

在编制过程中,编制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总结了我国气体灭火系统研究、生产、设计和使用的科研成果及工程实践经验,参考了相关国际标准及美、日、德等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了有关基础性实验及工程应用实验研究。

广泛征求了设计、科研、制造、施工、大专院校、消防监督等部门和单位的意见,最后经专家审查,由有关部门定稿。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ICS 13.100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2.1-2007代替GBZ2-2007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exposure limits for hazardous agents in the workplacePart 1:Chemical hazardous agents2007-04-12发布2007-1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前言此次修订将GBZ 2-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分为GBZ 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和GBZ 2.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2部分:物理因素》。

自本部分实施之日起,GBZ2-2002中相应的内容作废。

本部分与GBZ 2-2002相比主要修改如下:a)进一步明确了职业卫生标准所采用的概念及其定义,并增加了以下内容:——超限倍数及其应用;——总粉尘、呼吸性粉尘和空气动力学直径的定义;——化学物质的致癌性参考分类、标识及其应用;——致敏性物质的标识及其应用;——经皮标识的应用。

b)对某些标准值进行了调整:——修订了乙腈、乙酸甲酯的接触限值;——增订了百草枯、毒死蜱、氯乙酸、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萤石混合性粉尘呼尘的接触限值。

c)删除了GBZ2-2002中47种粉尘的PC-STEL值和164种化学物质的带*号的PC-STEL值。

d)增加参考致癌性标识59项,致敏性标识9项,经皮标识10项。

本部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部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公共卫生学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苏志、李涛、梁友信、杨磊、王生、张敏、吕伯钦、吴维皑、徐伯洪、刘占元、郑玉新、闫慧芳、陈卫红、谷京宇、杜燮祎、周志俊、夏昭林、何丽华、赵一鸣、黄汉林、缪剑影、刘晓延、张幸、雷玲、朱菊一。

【doc】工业用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

【doc】工业用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

工业用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32高桥石化∞昌分析测试8邑/工业用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化工事业部吴克勤曹英胡捷摘要介绍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工业用丙酮中的有机杂质,并且对有机杂质与高锰酸钾褪色时间和馏程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对丙酮的生产和用户的质量控制都具有指导作用.关键词丙酮有机杂质毛细管气相色谱1前言丙酮中的有机杂质影响丙酮的质量,如丙酮的各质量品级指标的合格与否与丙酮中的有机杂质有密切的关系.然而本方法建立之前,对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没有一个统一有效的方法,GB/T6026--1998…,ASTMD329--2000L2J是丙酮的规格标准,标准中没有提出有机杂质的测定方法;在引进KBR技术生产苯酚丙酮的装置的技术工艺包中也没有一个完善的测定方法.目前生产上是使用本方法进行质量控制.本方法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丙酮中的有机杂质,对丙酮中有机杂质与高锰酸钾褪色时间(K)和沸程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索.实践证明本方法在技术上具有先进性,对生产和用户的质量控制具有指导作用.2实验2.1试剂和材料内标物:正丙醇,纯度大于99.5%;有机杂质标准物:乙醛,丙醛,苯,甲醇,异丙叉丙酮,羟基丙酮,双丙酮醇,异丙苯等,纯度大于99.5%;丙酮标准品:纯度大于99.5%,并经色谱验证基本没干扰杂质存在.2.2仪器及操作条件气相色谱仪:配备FID检测器及毛细管分流进样器和色谱数据处理器.操作条件:进样器温度:200℃;检测器温度: 300℃;柱固定相:聚乙二醇;液膜厚度:0.25m;柱长度:501TI;柱内径:0.25ram;柱初温:6O℃;保持时间:0rain;升温速率:5℃/min;柱终温:180 ℃;保持时间:5min;流量(N2):1.0mL/min;分流比:100:12.3内标校正因子的测定[】(1)用丙酮标准品和有机杂质标准品配制已知有机杂质含量约0.O1%(质量分数)的标准溶液.配置中称量所有配人的有机杂质标准品,称准至0.O001g.(2)在lOOmL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标准溶液,再准确加入50L正丙醇作为内标并用标准溶液稀释到刻度,混匀作为校准溶液.计算内标和各杂质的含量,精确至0.001%.另取一只lOOmL的容量瓶加入适量的丙酮标准品,再加入50.OL正丙醇,并用丙酮标准品稀释到刻度,成为只配人内标物的空白溶液.(3)取1L校准溶液和空白溶液依次注入色谱仪,经色谱运行获得两张色谱图和积分报告,典型色谱图见图1.051015时间/rain图1丙酮中有机杂质典型色谱图1.乙醛;2.丙醛;3.丙酮;4.甲醇;5.苯;6.正丙醇;7.异丙叉丙酮;8.异丙苯;9.羟基丙酮;10.双丙酮醇;11.苯甲醛收稿日期:2005—09—04第一作者简介:吴克勤,男,1957年12月出生,工程师.2001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艺与工程专业,现在化工事业部从事石油化工产品的分析工作第20卷第6期吴克勤等.工业用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测定33 (4)各有机杂质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按式(1)计算:fip式中Ai——校准溶液中i杂质的峰面积;A;b——空白溶液中i杂质的峰面积;A——校准溶液中内标物的峰面积;w——校准溶液中内标物的质量分数内标物的质量分数; ,’;——i杂质的相对质量校正因子.2.5结果表示取两次重复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作为结果报告,每个杂质的质量分数应精确至0.0001%.3结果讨论3.1测定条件的选择[]3.1.1色谱柱固定相的选择色谱固定相的极性不同对物质的分离能力差异较大.丙酮中的有机杂质一般有乙醛,丙醛,苯,甲醇,异丙叉丙酮,羟基丙酮,双丙酮醇和异丙苯等,针对这些杂质沸点,极性的差异,选择聚乙二醇(极性)和甲基硅氧烷(非极性)两种固定相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固定相色谱柱上除丙醛外上述杂质都能被分离.丙醛则不然,其相对分子质量,沸点与丙酮接近,甲基硅氧烷柱不能将它与丙酮分离,只有聚乙二醇柱靠它的强极性才能将它从丙酮中分离出来.故本方法选择聚乙二醇作为色谱柱固定相.3.1.2色谱柱长度和内径的选择色谱柱的长度,内径对柱效有显着的影响.在确定色谱固定相基础上,选择柱长50m,30m, 柱内径0.32ram,0.25mm进行试验,结果的优劣以最难分离对的分离度R来判别.在聚乙二醇的色谱柱上最难分离对是丙醛一丙酮,当柱长30m时,无任改变柱内径都不能使丙醛与丙酮分离;当柱长50m时,柱内径0.32mm丙醛与丙酮的R=0.8,柱内径0.22ram丙醛与丙酮的尺=1恰能完全分离.故本方法选定柱长50m,柱内径0.25mm.3.1.3色谱柱温度程序的选择准确快速地测定丙酮中的有机杂质,柱温程序是至关重要的条件.鉴于丙酮中有机杂质的沸点分布较宽,丙醛一丙酮是最难分离对的特点,选择三组柱温程序作比较实验,结果见表1.根据表1的数据,认为程序1是最佳的柱温程序,故本方法选定程序1的柱温程序.3.2还原性物质与高锰酸钾褪色时间的关系【3j 丙酮的高锰酸钾褪色时间(tK)是丙酮的质量品级指标,GB/r6026—1998规定:优极品K≥120min;一级品80min≤tK<120min;合格品35min~tK<80min.对丙酮tK值的影响,究其表1柱温程序试验原因主要是丙酮中的还原性物质的存在,通过对丙酮的气相色谱分析可知这些还原性物质主要是乙醛,丙醛和异丙叉丙酮等.图2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丙酮中还原性物质含量并与丙酮的tK试验对照而绘制成的三条关系曲线.图2中,I是醛含量与丙酮tK值的关系线;II是异丙叉丙酮含量与丙酮tK值的关系线;III是与醛共存时异丙叉丙酮含量与丙酮tK值的关系曲线.从图234高桥石化2005年l2月可以看出,随着丙酮中还原性物质含量的增加丙酮的£K值随之减少,呈定量的对应关系;异丙叉丙酮对丙酮fK值的影响比醛严重,而且有醛共存时更严重.图2对丙酮中还原性物质与高锰酸钾褪色时间的关系作出了定性定量的描绘,突破以前认为影响丙酮fK值主要是醛类的模糊结论,对异丙叉丙酮的影响有了新的认识.35O300250=200l5010050040l20200Z80360C含量/mg.kg图2丙酮中还原性物质与丙酮fK值的关系3.3丙酮中高沸点物质对丙酮馏程的影响3丙酮馏程也是丙酮的质量品级指标,GB/T6026--1998规定:优级品馏程≤0.7℃;一级品0.7≤馏程≤1.0℃;合格品1.0℃≤馏程≤2.0℃.实验证明影响丙酮馏程的主要是羟基丙酮,异丙苯和双丙酮醇等高沸点物质.图3是用气相色谱法分析丙酮中的高沸点物质含量并与丙酮馏程试验对照绘制而成的关系曲线.如3图所示,丙酮的馏程随着高沸点物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高沸点物质含量大于700mg/kg,丙酮的馏程大于0.7℃,丙酮的品级由优极品降为一级品. 本试验是以高沸点物质的总量来对应丙酮馏程的,丙酮中的高沸点物质在正常情况下是极微量的,只有当生产工艺或装置出问题时丙酮中的高沸点物质含量才会增加.特别是双丙酮醇,因为丙酮比较容易发生羟醛缩合反应生成双丙酮醇, 这与日常质量检测中看到的,每当丙酮馏程增高丙酮中的双丙酮醇含量也增高的现象是一致的. 羟基丙酮,异丙苯和双丙酮醇在丙酮中的不同存在比例对丙酮馏程的影响也做过对比试验,结果与图3一致.p\鐾C含量/mg?kg图3丙酮中高沸点物质与丙酮馏程的关系3.4方法的准确度试验在丙酮标准品中配入已知含量的有机杂质,在本方法的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结果见表2.从表2的数据看出,测定各有机杂质的相对误差最大不超过20%,满足色谱分析对准确度的要求.表2准确度试验3.5方法的精密度试验在实际的样品中一般不可能同时存在这么多的有机杂质,为了反映方法的精密度,在丙酮标准品中配入一定量的各有机杂质作为试验样品,在本方法的测定条件下作精密度试验,结果见表3.表3的数据表明在所配制的含量下作平行8次测定,各组分的标准偏差最大不超过0.94,RSD最大不超过9.4%,本方法满足色谱分析对精密度的要求.表3精密度试验组分测定值/rng?kg4平均值标准偏差/nag?kg一d丙醛甲醇苯异丙叉丙酮异丙苯羟基丙酮双丙酮醇苯甲醛lll211l3l3l2109.8l2ll11l3l212(下转第47页)O8642O864202lllllOO0O0∞%一00m00R,一98536666鹅%OOOOOOOO0一mm¨¨7一m¨¨”一儿m儿n¨mU儿挖儿2一muu¨一0儿U挖第2O卷第6期宋玉春,亚太石化工业迎来黄金发展期47 厂进行巨额投资用以引进新技术和改造生产装置.一些规模小的炼油厂由于不能适应新市场环境而已经关闭或者降低生产能力.几乎所有的炼油厂都将需要巨额投资以满足生产清洁燃料的要求和保持市场竞争力.然而这对于刚刚经历6年低回报的炼油工业来说,筹集巨额改造资金已成为一道生死劫.不少炼油企业将很难筹集到满足生产清洁燃料要求和扩建生产能力所需资金.因此,炼油企业生产能力相对不足的状况很可能延续一段时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炼油企业的利润增长势头仍将继续保持强劲势头.分析炼油工业利润增加第三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过去7年中全球炼油生产能力过剩.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亚太地区一派繁荣.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亚太地区工业发展速度和能源需求增速保持高位.1993年,亚太炼油生产能力为1550万桶/天,石油消费约为16o0万桶/天.考虑到有些生产能力的关停和闲置,亚太地区供需缺口约为200万桶/天. 不仅西方石油巨头投资建设新炼油装置,亚太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地方石油公司也在大规模投资建设新炼油厂.到1999年,亚太地区炼油生产能力开始过剩,并且新的炼油厂仍在继续建设.因此,此时亚太地区炼油工业利润也就降低到最低水平.1998年和1999年是亚太地区炼油工业的最低点.2000年, 亚太地区炼油工业迎来了轻微回升,但利润空间依然狭小,低于0.5美元/桶.由于巨额投资不能获得任何回报,炼油企业此时的处境相当艰难.到了2003年,亚太炼油工业开始回升,中国经济发展加速带动石油需求快速增长.2003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石油产品消费增速为11,5%,而同时期全球石油产品消费增速仅为2,1%.亚太地区石油产品消费能力为2260万桶/天,而炼油生产能力为2130万桶/天.亚太地区石油产品供不应求从而使得炼油利润日益增加.至此,亚太炼油工业在经历了长达7年之久的困难时期之后又重新成为高利润行业.未来4年内,亚太地区炼油工业利润将依然强劲,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所降低.2004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跌宕起伏,一度突破60美元/桶. 2005年,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再次发威,屡创历史新高,近期有望突破70美元/桶大关,年内可能攀高至80~100美元/桶.由于里海,安哥拉和墨西哥湾等地区的油田陆续投产和不断有新油田被发现,来自非欧佩克石油组织的原油比例将会增加. 在过去的5年中,世界前30位石油生产企业的生产和开发增加15%.预计全球石油供应和需求之间的300万桶/天的缓冲将会重新建立起来.为满足市场需求,亚太地区将出现新的炼油生产能力.在未来4~6年中,亚太地区新建炼油装置将完成从计划到投产的过程.目前,西方炼油企业尚没有足够的财务支持新建炼油装置.尽管,2004年,西方炼油工业利润强劲,但这是恢复性的,不可能用于新增投资.因此,西方石油巨头在亚太地区建立大型新炼油装置的可能性不大.这就为亚太各国国家石油公司和地方石油公司新增炼油能力提供了发展空间.另一个抑制新增炼油能力的因素是石油产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长造成的.在过去的18月中,钢材成本增加了一倍多.但大型钢材合同商和生产商的库存已满.因此,钢材价格的涨跌都将对大型炼油工程产生影响.这也使得评价新建炼油装置变得更为困难.影响未来市场供求平衡的因素还有:温室气体和全球变暖将在未来10年对市场产生影响.替代燃料正在加速研究,这也将对市场供求平衡产生某些影响.(上接第34页)4结论本方法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丙酮中的有机杂质,方法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经过实验验证本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满足色谱分析的要求.方法中对有机杂质与丙酮值和馏程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并绘制成关系曲线.丙酮的质量品级与丙酮的质量指标有关,而质量指标合格与否与丙酮中的有机杂质有关,有机杂质的种类及含量与装置生产有关.故及时掌握丙酮中有机杂质的种类及含量对生产具有指导作用,同样对丙酮用户的质量把关也具有指导作用.参考文献1工业丙酮GB/T6026--19982ASTMD329—99丙酮的标准规范3曹钢主编.异丙苯法生产苯酚丙酮,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19904顾蕙祥,阎宝石主编.气相色谱实用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0.。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的含量

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中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的含量朱建丰;封蓉芳;陈军【摘要】The contents of hexane, acetone, 2-butanone and butyl acetate in air of workplace were determin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he 4 compounds in air were adsorbed with activated carbon tube, and desorbed with CS2. Agilent 19091N-216 HP-INNOWAX Polyethylene Glycol column was used for separation, and FID was used for determination. Values of detection limit (3S/N) of hexane, acetone, 2-butanone and butyl acetate were found 0. 43, 0. 30, 0.44, 1.7 mg·L^-1 respectively. Values of resolution factors and RSDs (n=6) found were in the ranges of 86.7%-100. 3%and 1.97%-3.89%o respectively.%用气相色谱法对空气中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的含量进行测定。

米用活性灰曾采集了空气中的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采用二硫化碳进行解吸,用Agilent 19091N-216HP-INNOWAX Polyethylene Glycol毛细管色谱柱分离,氢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

正己烷、丙酮、丁酮和乙酸丁酯的检出限(3S/N)为0.43,0.30,0.44,1.7mg·L^-1。

[实用参考]工业丙酮国家标准

[实用参考]工业丙酮国家标准

[实用参考]工业丙酮国家标准
制定
工业丙酮
特种
强化
标准
GB/T8105-2024
2024年9月第9号
第1部分:总则
第2条本标准适用于工业用丙酮。

第3条本标准可以对进口工业丙酮进行适用。

第2部分:术语和定义
第4条本标准所采用的中国国家标准GB/T191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第5条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本标准:
(1)工业丙酮:指以丙酮为主要成分的有机溶剂,既可以用于溶剂
性涂料、油漆、油墨和清洁剂中,也可以用于丙烯酸树脂、聚丙烯制造中。

(2)分子量:为其分子中所含原子数目的准确数字。

第3部分:分类
第6条工业丙酮按其分子量和相对密度来分为:(1)低分子量低密度丙酮;
(2)中分子量低密度丙酮;
(3)高分子量低密度丙酮;
(4)低分子量高密度丙酮;
(5)中分子量高密度丙酮;
(6)高分子量高密度丙酮;
第4部分:试验要求
第7条丙酮的性质应在该单位内按如下方法测定:(1)分子量:应按国家标准GB/T219测定。

(2)相对密度:应按国家标准GB/T99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采用了ASTMD329—1995标准,并对GB/T6026—1989进行了修订。此次修订主要增加了水混溶性和纯度两个测试项目,同时保留了醇含量测试项目。本标准适用于异丙苯法和发酵法制得的丙酮,并规定了工业丙酮的外观、色度、密度、沸程、蒸发残渣、酸度等多项质量要求和相应的试验方法。其中,外观要求透明一体,色度、密度、沸程等均有具体的测定方法和标准。此外,本标准还详细说明了试剂和水的使用要求,以及各项试验的具体步骤和计算方法。该标准的实施,为工业丙酮的生产、检验和使用提供了统一的技术依据,有助于确保产品质量和安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