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药典药材含量测定归类

合集下载

《中国药典》2005版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明

《中国药典》2005版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明

《中国药典》2005版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明明目地黄丸拼音名:Mingmu Dihuang Wan英文名:书页号:2005年版一部-492【处方】熟地黄160g山茱萸(制)80g牡丹皮60g 山药80g茯苓60g泽泻60g枸杞子60g菊花60g 当归60g白芍60g 蒺藜60g石决明(煅)80g【制法】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

每100g粉末用炼蜜35~50g 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90~11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性状】本品为黑褐色至黑色的水蜜丸、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香,味先甜而后苦、涩。

【鉴别】(1) 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淀粉粒三角状卵形或矩圆形,直径24~40μm ,脐点短缝状或人字状。

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 ~6μm。

薄壁组织灰棕色至黑棕色,细胞多皱缩,内含棕色核状物。

果皮表皮细胞橙黄色,表面观类多角形,垂周壁略连珠状增厚。

薄壁细胞类圆形,有椭圆形纹孔,集成纹孔群。

内皮层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较厚,木化,有稀疏细孔沟。

种皮石细胞表面观不规则多角形,壁厚,波状弯曲,层纹清晰。

花粉粒类圆形,直径24~34μm ,外壁有刺,长3 ~5μm,具3 个萌发孔。

纤维直径15~35μm ,壁厚,微木化,有大的圆形纹孔。

果皮纤维木化,上下层纵横交错排列。

不规则团块暗灰色,不透明,加酸后产生气泡。

(2) 取本品水蜜丸18g,研碎;或取小蜜丸或大蜜丸24g,切碎。

加乙醚10ml使湿润,加石油醚(30~60℃)40ml,超声处理15分钟,静置过夜,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丙酮2ml 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

另取丹皮酚对照品,加丙酮制成每1ml含1mg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

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供试品溶液6μl 、对照品溶液4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盐酸酸性5 %三氯化铁乙醇溶液,在105 ℃加热约5 分钟。

《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材自然分类索引编制及分析

《中国药典》2005版中药材自然分类索引编制及分析
Ab t a t Acodn otep yo e ei ss m fb tn ao o s r c : c r igt h h lg n t yt o oa ytx n my,te t dt n lC ie eMaei dc c e h r io a hn s tr Me ia,sme o xrcs a i a o fe t t a
在读 中药学博 士生, 博士学位 , 主要从事 中药品种、 品质 与药效研究 工作.

1 53 ・ 8
维普资讯
时珍 国医国药 20 0 6年第 1 7卷第 9期
续表 2 序号 科名
LSI H NM DCN N A E I E IA R S A C 06V L 1 N . I I E E IIEA DM T RA M DC E E R H20 O .7 O 9 IZ
《 中国药典) 0 5版 I ( )0 2 部 简称新 版药典 , 下同 ) 与历版药 典

表 2 双子 叶 植 物 药 材 分 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样, 在编制时收集了药 材及其制品的 中文名 、 汉语拼音 、 拉丁名 和拉丁学名 , 在编制索引时采用 了笔 画索引 、 中文索引 、 汉语拼音 索引 以及拉丁名索引等 四种惯 用 的索引方 法。笔者按 照 自然分 类 系统 的原 则 , 根据 药 典 收 载 药 材 及 制 品 的 自然 属 性 , 其 中 的 对
《 国药典 ) 0 5版 中药 材 中 ) 0 2 自然 分 类 索 引 编 制 及 分 析
王 光 志 ,万德 光 ( 都 中医药大 学 , 成 四川 成 都 60 7 ) 10 5
摘 要 : 05 中国药典》I 对20 版《 部收我的药材及饮片、 植物油脂及提取物按照自然分类系统的方法进行 了分类编制和分

苦参含量测定

苦参含量测定

苦参含量测定出处:网络转载2009.08.17 16:16 来源:中药网责任编辑:信息部浏览2943次分享到:【导读】苦参注射液生物碱类成分指纹图谱的研究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2005中国药典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

文献报道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主要.苦参注射液生物碱类成分指纹图谱的研究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干燥根。

2005中国药典以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为对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

文献报道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较多,主要为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扫描法,另外还有GC、毛细管电泳法、离子交换法等。

一、高效液相色谱法中药网⑴2005版中国药典苦参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以氨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无水乙醇-3%磷酸溶液(80:10:1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20nm。

理论板数按氧化苦参碱峰计算应不得低于200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3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浓氨试液0.5ml,精密加入三氯甲烷20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三氯甲烷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

精密量取续滤液5ml,通过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5g,内径1cm),依次以三氯甲烷、三氯甲烷-甲醇(7:3)各20ml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至干,残渣加无水乙醇适量使溶解,并转移至10ml量瓶中,加无水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⑵文献报道的HPLC法苦参药材的含量测定:张杰等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测定苦参药材的含量:采用岛津LC10ATvp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Lambdal6紫外分光光度仪(美国PE公司);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柱(250mm?.6mm,5μm);乙腈-水(加0.04%三乙胺,以磷酸调pH7.0)(20:80)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室温;紫外检测波长为215nm。

中国药典2005版

中国药典2005版

中国药典2005版中国药典2005版是我国药品管理局颁布的一部重要的药典标准,对我国临床医药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中国药典2005版进行全面介绍,包括其背景、内容和应用。

一、背景中国药典2005版是我国自1956年首次出版的中国药典以来的第十五版,于2005年正式颁布。

中国药典编委会负责统筹药典的编纂工作,其组成人员由国内知名的药学专家和学者组成。

二、内容中国药典2005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药典编外部分:包括了药典的任务、药标核定原则、药品质量管理体系、词语的使用规范等。

2. 普通药材标准:对常用的草药、动植物组织、动物药材等进行了详细的检验和质量控制标准的规定。

3. 饮片标准:对饮片的质量、性状、理化指标以及微生物限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4. 中药制剂标准:包括了液体制剂、散剂、丸剂、软胶囊、糖衣片、注射剂等各种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要求。

5. 化学药品标准:对化学药品的纯度、理化指标、微生物限度、重金属限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6. 辅料标准:对药品中常用的辅料如溶剂、稳定剂、吸附剂等的质量要求进行了规定。

7. 药材提取物标准:对药材提取物的成分测定、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等方面进行了规定。

8. 理化检验:对药品的溶液浓度、酸度、含量测定、化学反应、物理性质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定与分析方法。

三、应用中国药典2005版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首先,医药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按照中国药典2005版的标准进行生产,确保产品质量。

其次,药品监管机构会对生产企业进行药典标准的检查和抽查,对不符合标准的产品进行处罚。

此外,临床医生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参考中国药典2005版的相关标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性。

对于研究人员和科研机构而言,中国药典2005版的标准也是他们研究和论文撰写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结起来,中国药典2005版是我国药品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它对药品质量的控制起着重要作用,也为医药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标准和依据。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标准凡例

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标准凡例

一、本部正文分三部分排列:药材及饮片;植物油脂和提取物;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

二、正文品种中文名称按笔画数顺序排列,同笔画数的字按起笔笔形─丨ノ丶フ顺序排列;单列的饮片排在相应药材的后面,制剂中同一品种凡因规格不同而臻主标准内容不可须单列者,在其名称后加括号注明规格;附录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按分类编码;索引分别按中文索引、汉语拼音索引、拉丁名索引和拉丁学名索引顺序排列。

三、每一品种项下根据品种和剂型不同,按顺序可分别列有:⑴中文名称(必要时用括号加注副名),汉语拼音名与拉丁名;⑵来源;⑶处方;⑷制法;⑸性状;⑹鉴别;⑺检查;⑻浸出物;⑼含量测定;⑽性味与归经;⑾功能与主治;⑿用法与用量;⒀注意;⒁规格;⒂贮藏;⒃制剂等。

项目与要求四、药材的质量标准,一般按干品规定,特殊需用鲜品者,同时规定鲜品的标准,并规定鲜品用法与用量。

五、药材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注明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要成分)及采收季节和产地加工等,均属各该药材的来源范畴。

药用部位一般系指已除去非药用部分的商品药材。

采收(采挖等)和产地加工即对药用部位而言。

六、药材产地加工及炮制规定的干燥方法如下:(1) 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2) 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3) 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4) 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

制剂中的干燥系指烘干,不宜高温烘干的用“低温干燥”。

七、同一名称有多种来源的药材,其性状有明显区别的均分别描述。

先重点描述一种,其他仅分述其区别点。

分写品种的标题,一般采用习用的药材名。

没有习用名称者,采用植(动) 物名。

八、性状项下记载药品的外观、质地、横断面、臭、味、溶解度以及物理常数等。

(1) 外观性状是对药品的色泽和外表的感官描述。

(2) 溶解度是药品的一种物理性质。

中药材炮制通则(药典2005版)

中药材炮制通则(药典2005版)

中药材炮制通则(药典2005版)药材炮制系指将药材通过净制、切制、炮炙处理,制成一定规格的饮片,以适应医疗要求及调配、制剂的需要,保证用药安全和有效。

炮制药材的用水,应为饮用水。

炮制药材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有关要求。

一、净制即净选加工。

经净制后的药材称为“净药材”。

凡供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的,均应使用净药材。

净制药材可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选用挑选、风选、水选、筛选、剪、切、刮削、剔除、刷、擦、碾串火燎及泡洗等方法达到质量标准。

二、切制药材切制时,除鲜切、干切外,须经浸润使其柔软者,应少泡多润,防止有效成分流失。

软化处理方法有:喷淋、抢水洗、浸泡、润、漂、蒸。

并应按药材的大小、粗细、质地等分别处理。

注意掌握气温、水量、时间等条件。

切后应及时干燥,保证质量。

切制品有片、段、块、丝等。

其厚薄、长短、大小、宽窄通常为:片极薄片0.5mm以下,薄片1~2mm,厚片2~4mm;段短段5~10mm,长段10~15mm ;块 8~12mm的方块;丝细丝2~3mm,粗丝5~10mm。

其他不宜切制的药材,一般应捣碎用。

三、炮炙除另有规定外,常用的炮炙方法和要求如下。

1.炒炒制分清炒和加辅料炒。

炒时应火力均匀,不断翻动。

掌握加热温度、炒制时间及程度要求。

清炒取净药材置热锅中,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

需炒焦者,一般用中火炒至表面焦黄色,断面色加深为度,取出,放晾。

炒焦后易燃药材,可喷淋清水少许,再炒干或晒干。

麸炒取麸皮,撒在热锅中,加热至冒烟时,加入净药材,迅速翻动,炒至药材表面呈黄色或色变深时,取出,筛去麸皮,放凉。

除另有规定外,每100kg净药材,用麸皮10kg。

2.烫烫法常用的辅料为洁净河沙、蛤粉或滑石粉。

取河沙(蛤粉、滑石粉)置锅内,一般用武火炒热后,加入净药材,不断翻动,烫至表面鼓起、酥脆或规定的程度时,取出,筛去辅料,放凉。

如需醋淬时,筛去辅料后,趁热投入醋中淬酥。

3.煅煅制时应注意煅透,使酥脆易碎。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
七、片剂的溶出度、释放度、含量均匀 度、微生物限度等应符合要求。必要时,薄 膜包衣片剂应检查残留溶剂。
八、除另有规定外,片剂应密封贮存。 除正文品种另有规定外,片剂应进行以 下检查。
食品论坛 /
【重量差异】片剂重量差异的限度,应 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平均片重或标示片重 0.30g以下
0.30g至0.30g以上
重量差异限度 ±7.5% ±5%
食品论坛 /
检查法 取供试品20片,精密称定总 重量,求得平均片重后,再分别精密称定 每片的重量,每片重量与平均片重相比较 (凡无含量测定的片剂,每片重量应与标 示片重比较),超出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 多于2片,并不得有1片超出限度1倍。
一、原料药与辅料混合均匀。含药量 小或含毒、剧药物的片剂,应采用适宜方法 使药物分散均匀。
食品论坛 /
二、凡属挥发性或对光、热不稳定 的药物,在制片过程中应遮光、避热,以 避免成分损失或失效。
三、压片前的物料或颗粒应控制水 分,以适应制片工艺的需要,防止片剂在 贮存期间发霉、变质。
咀嚼片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凡规定检查溶出度、释放度的片剂, 不再进行崩解时限检查。
食品论坛 /
【发泡量】阴道泡腾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25ml具塞刻度试管(内 径1.5cm)10支,各精密加水2ml,置 37℃±1℃水浴中5分钟后,各管中分别 投入供试品1片,密塞,20分钟内观察最 大发泡量的体积,平均发泡体积应不少 于6ml,且少于3ml的不得超过2片。
食品论坛 /
【分散均匀性】分散片照下述方法 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 取供试品2片,置 20℃±1℃的100ml水中,振摇3分钟,应 全部崩解并通过2号筛。
【微生物限度】口腔贴片、阴道片、 阴道泡腾片和外用可溶片照“微生物限度 检查法”(附录Ⅺ J)检查,应符合规定。

中药质量标准与05版药典

中药质量标准与05版药典

品种及其数据资料(包括标准起草依据、复核数据、 专家审定意见、历版药典及国外标准情况、国内生 产产品质量情况等):无
三、现行中药质量标准 若干问题讨论
1、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质量可控性
(1)中药与化学药品质量标准的区别
化学药品质量标准:是可以据以直接评价疗效的标准, 其含量高低直接与药效相关; 中药质量标准:还不是可以据以直接评价疗效的标准, 只能是药品生产与监督部门为保证不同批次药品质量的 一致和稳定,判断产品真伪优劣的尺度和依据。 中药标准控制的指标成分大多只能算作指标性成分。
• •
老药品管理法:包含国家药品标准和地方药品标准 新药品管理法:除中药饮片外,均执行国家药品标准。但实际上,中药 材也执行省级药品标准。
试行标准:新药经批准生产后,其药品标准为试行标准,试行期2年。 其它药品经批准后,需要进一步考察生产工艺及产品稳定性的,其药 品标准也可批准为试行标准 正式标准:试行期满转正后即为正式标准
一、国家药品标准管理-工作程序
4、国家药品标准的使用——药品标准的法定强制 性(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 药品经营、使用 药品监督检验
• •
药品检验机构需依据国家药品标准进行检验,出具 检验报告 标准增加检验内容:国家药品标准规定的检验方法 和检验项目不能检验时,药品检验机构可以补充检 验方法和检验项目进行药品检验,但需经国家局批 准后,才可作为认定药品质量的依据
(4)新药转正标准,现共出45册,其中中药约800种
二、中药质量标准现状-中药制剂 中药质量标准现状-
2、中药制剂国家药品标准-零散的约2000种 中药制剂国家药品标准-零散的约2000种 2000
(1)各种注册标准
中药新药试行标准 中药仿制药注册标准 中药保健药整顿试行标准 中药保护品种注册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补骨脂素0.7
香豆素
HPLC
灵芝
灵芝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0.5)
多糖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附录V A)
阿胶
总氮13.0
蛋白质
氮测定法(附录IX L第一法)
阿魏
挥发油10.0ml/g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 D)
陈皮
橙皮苷3.5
黄酮
HPLC
忍冬藤
绿愿酸0.1
有机酸
HPLC
青风藤
青藤碱0.5
生物碱
生物碱
薄层色谱扫描法
黄柏
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3.0
生物碱
HPLC
黄精
多糖(以无水葡萄糖计)7.0
多糖类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ຫໍສະໝຸດ 黄藤盐酸巴马汀2.0
生物碱
HPLC
菝葜
薯蓣皂苷元0.04
皂苷元
HPLC
菊花
绿原酸0.2
有机酸
HPLC
野菊花
蒙花苷0.8
皂苷
HPLC
蛇床子
蛇床子素1.0
香豆素
HPLC
银杏叶
总黄酮醇苷(槲皮素、山萘酚、异鼠李素)0.40;萜类内酯(银杏内酯A、银杏内酯B、银杏内酯C、白果内酯)0.25
盐酸水苏碱0.5
生物碱
薄层色谱扫描法
益智
挥发油1.0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D)
浙贝母
贝母素甲+贝母素乙0.08
生物碱
HPLC
莎罗子
七叶皂苷A(0.70)
皂苷
HPLC
桑叶
无水芦丁0.1
黄酮
HPLC
黄芩
黄芩苷9.0
皂苷
HPLC
黄芪
黄芪甲苷0.04
皂苷
HPLC
炙黄芪
黄芪甲苷0.03
皂苷
HPLC
黄连
小檗碱(以盐酸小檗碱计)3.6
黄酮,
萜类内酯
HPLC
猪胆粉
猪去氧胆酸16.0
胆汁酸
薄层色谱扫描法
麻黄
盐酸麻黄碱1.0
生物碱
HPLC
鹿角胶
总氮10.0
蛋白质
氮测定法(附录ⅨL第一法)
淫羊藿
总黄酮(以淫羊藿苷计)5.0,淫羊藿苷0.5
黄酮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HPLC
密蒙花
蒙花苷0.5
皂苷
HPLC
续断
川续断皂苷Ⅵ2.0
皂苷
HPLC
斑蝥
虎杖
大黄素0.6,虎杖苷0.15
蒽醌,
二苯乙烯苷类
HPLC,HPLC(避光操作)
昆布
碘,海带0.35;昆布0.20
无机元素
滴定法
罗布麻叶
槲皮素0.6
黄酮
HPLC
知母
菝葜皂苷元1.0
甾体皂苷元
HPLC
侧柏叶
槲皮苷0.1
黄酮
HPLC
金果榄
盐酸巴马汀0.03
生物碱
薄层色谱扫描法
金钱草
槲皮素+山柰素0.1
黄酮
二苯乙烯苷类
HPLC
龟甲胶
总氮9.0
蛋白质
氮测定法(附录I L第一法)
辛夷
挥发油1.0(ml/g),
木兰脂素0.4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
HPLC
羌活
挥发油2.8ml/g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
沙棘
总黄酮(以无水芦丁计1.5),异鼠李素0.1
黄酮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HPLC
补骨脂
补骨脂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扫描法
厚朴
厚朴酚+和厚朴酚2.0
酚类
HPLC
厚朴花
厚朴酚+和厚朴酚0.2
酚类
HPLC
砂仁
挥发油,阳春砂、绿壳砂不得少于3.0;海南砂1.0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 D)
牵牛子
咖啡酸+咖啡酸乙酯1.2
有机酸
HPLC
骨碎补
柚皮苷0.5
黄酮
HPLC
钟乳石
碳酸钙95.0
无机物
滴定法
(附录X D),HPLC
前胡
白花前胡甲素0.9
香豆素
HPLC
洋金花
东莨菪碱0.15
莨菪烷型生物碱
HPLC
穿山龙
薯蓣皂苷元1.1
甾体皂苷元
HPLC
穿心莲
穿心莲内酯+脱水穿心莲内酯0.8
二萜内酯
HPLC
秦艽
龙胆苦苷2.0
苷类
HPLC
秦皮
秦皮甲素+秦皮乙素1.0
生物碱
HPLC
莲子心
莲心碱0.2
生物碱
HPLC
生物碱
HPLC
牡丹皮
丹皮酚1.2
挥发油(酚类)
HPLC
体外培育牛黄
胆酸6.0
胆红素35.0
胆汁酸类
胆汁色素类
薄层色谱扫描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何首乌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1.0)
二苯乙烯苷类
HPLC
制何首乌
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0.7)
莪术
挥发油1.5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 D)
荷叶
荷叶碱0.1
生物碱
HPLC
桔梗
总皂苷6.0
皂苷
重量法
夏天无
原阿片碱0.3
生物碱
HPLC
夏枯草
熊果酸0.12
有机酸
HPLC
射干
次野鸢尾黄素0.1
黄酮
HPLC
徐长卿
丹皮酚1.3
酚类
HPLC
高良姜
桉油精0.15
挥发油
HPLC
粉葛
葛根素0.3
黄酮
HPLC
益母草
香加皮
4-甲氧基水杨醛0.2
萜类
HPLC
香薷
挥发油0.6,麝香草酚+香荆芥酚0.16
挥发油,单萜
挥发油测定法
(附录X D),GC
重楼
重楼皂苷I+重楼皂苷II(0.80)
甾体皂苷
HPLC
独一味
木犀草素0.15
黄酮
HPLC
独活
蛇床子素0.5
香豆素
HPLC
姜黄
挥发油7.0,姜黄素1.0
挥发油,酚类
挥发油测定法
红景天苷0.5
苷类
HPLC
远志
远志酸0.7
皂苷元
HPLC
赤芍
芍药苷1.8
苷类(酚苷)
HPLC
花椒
挥发油1.5ml/g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
芥子
芥子碱(以芥子碱硫氰酸盐)0.5
生物碱
HPLC
芦荟
芦荟苷:库拉索芦荟18.0;好望角芦荟6.0
羟基蒽醌苷类
HPLC
苏合香
肉桂酸5.0
有机酸
HPLC
杜仲
松脂醇二葡萄糖苷0.1
木脂素苷
HPLC
杜仲叶
绿原酸0.08
有机酸
HPLC
豆蔻
挥发油4.0(ml/g),桉油精3.0
挥发油,单萜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GC
两头尖
竹节香附素0.2
三萜皂苷
HPLC
两面针
两面针碱0.25
生物碱
薄层色谱扫描法
连翘
连翘苷0.15
木脂素
HPLC
吴茱萸
吴茱萸碱+
吴茱萸次碱0.15
(附录X D)
胡芦巴
胡芦巴碱0.45
生物碱
HPLC
胡黄连
胡黄连苷I+胡黄连苷II(9.0)
生物碱
HPLC
胡椒
胡椒碱3.0
酰胺
HPLC
南五味子
五味子酯甲0.12
木脂素
HPLC
枳壳
柚皮苷4.0
黄酮
HPLC
枳实
辛弗林0.3
生物碱
HPLC
栀子
栀子苷1.8
环烯醚萜苷
HPLC
枸杞子
多糖1.8,甜菜碱0.3
多糖,生物碱
玉竹多糖(以葡萄糖计6.0)
多糖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功劳木
盐酸小檗碱0.2
生物碱
HPLC
甘松
挥发油2.0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D)
甘草
甘草酸2.0,甘草苷1.0
五环三萜皂苷,黄酮
HPLC
石韦
绿原酸0.3
有机酸
HPLC
石菖蒲
挥发油1.0
挥发油
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
石榴皮
鞣质
鞣质
鞣质含量测定法(附录ⅡD)
石膏
含水硫酸钙CaSO4·2H2O(95%)
无机物
滴定法
煅石膏
硫酸钙(CaSO4)
无机物
滴定法
龙胆
龙胆苦苷1.0
环烯醚萜苷
HPLC
仙茅
仙茅苷0.1
苷类
HPLC
白芍
芍药苷1.6
苷类(酚苷)
HPLC
白芷
欧前胡素0.08
香豆素
HPLC
白矾
含水硫酸铝钾KAl(SO4)2·12H2O(99.0)
无机物
滴定法
白鲜皮
HPLC
金银花
绿原酸1.5,木犀草苷0.1
黄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