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历史名人录教学提纲
苏州史志笔记补遗

苏州史志笔记补遗苏州史志笔记补遗顾颉刚著王煦华辑1986年,为了纪念苏州建城二千五百年,我曾将顾颉刚师一生所作读书笔记中有关苏州的史事笔记辑录出来,编成《苏州史志笔记》一书,由苏州市政协文史资料编辑室和苏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审阅后,交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顾师的笔记数量庞大,由于时间匆促,没有逐篇细读,以致遗漏颇多,现仍按原来的类次,辑为补遗,予以发表。
王煦华1991年8月22日目录一、秦汉以前的吴1.阳山史前化石(5)2.春秋末吴都邗(5)3.阖闾决水灭徐(11)4.吴国引水灭徐(11)5.吴之海师北侵(11)6.阖庐伐蜀(12)7.吴军深入越境(12)8.溧阳为吴备楚处(13)9.会稽郡治曾迁丹阳(14)二、城郭与山川1.春申君在吴建置遗迹(15)2.长洲有二(16)3.夫差开二运河(16)4.吴国所凿三运河(16)5.北江、中江(17)6.南济与中江、沱江(19)7.《盐铁论》中之干遂(19)8.吴沟通江、淮(20)9.邗江(20)三、古迹及园林1.仲雍墓二说(21)2.虞山蒙吴名(21)3.台榭、陂池(21)4.白氏太湖石诗(22)5.姑苏台遗址(24)四、姓氏语言与风俗1.无锡顾山(25)2.《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言顾氏世系(25)3.《吴门表隐》中之顾氏世系(26)4.稿荐(27)5.袁枚记苏州李姓女咏诗斥弓鞋(27)6.巫、医兼施(29)7.淫声以郑为代表,正如伎女以苏州为代表(30)五、经济1.吴为江东都会(31)2.苏州经济繁荣之由(31)3.吴国工业之发达(34)4.唐代苏州之盛(34)5.明代洞庭山人经商(34)6.“勚著”为牢同义(35)7.“复仇者不折镆、干”(35)8.缂丝(36)9.苏、杭、湖(36)六、故事传说1.《琱玉集》中西施(37)2.越灭吴后范蠡未逃(37) 3.吴中范蠡与黄歇之遗迹(38) 4.黄埭范蠡墓(38) 5.蠡口(39) 6.章大来《后甲集》记张兰芬遇刘戒谋(39)七、神祠1.东岳祠塑酆都狱(41)八、人物及著述1.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记吴产及吴俗(42)2.日本僧寂照留吴不归(43)3.许洞反滥调(43) 4. 徐林与杨惠之、郑樵(44) 5.晚香玉(44) 6.冯桂芬《宗法论》(45)7.陈倬论说筑傅岩(45)8.张宏《史记君臣故实图》(47)9. 丁泳之藏书(48)九、史志1.吴中乡镇志(49)2.与沈维钧往返书札(49)十、歌谣与戏曲1.平民文学与贵族文学之斗争(51)2.京师多新声(52) 3.旧中国之妇女(52) 4.游艺场(53) 5.糕团大面(54) 6.剧中人语言之区析(54)一、秦汉以前的吴1.阳山史前化石(一九五三年十一月)勤庐函又云:“最近善耕小学教师朱云石君(眉批:朱云石为雕刻家,灵岩山上石佛即其所作。
苏州历史名人录

苏州历史名人录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
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
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
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
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
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
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
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
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
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
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
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
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
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案教学设计1

《记录家乡的人和物》教案教学设计1 学习任务群:当代文化参与第一节记录家乡的人和物【相关知识】学会访谈(一)访谈过程应注意的问题1.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访谈前最好做一个访谈问卷,充分熟悉访谈问卷的内容,同时对访谈问卷所涉及的知识、背景材料都应当有充分的准备,带齐进行访谈需要的有关材料,准备好一切可用的记录工具,选择合适的访谈时间、地点;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访谈前尽可能收集有关被访者的材料。
2.接近访谈对象首先对访谈对象的称呼要准确,体现尊重的原则;自我介绍,介绍自己的身份,或找被访谈者的领导或其他人做引荐。
要求访问者要热情有礼貌,不失约,要有必要的寒暄、真挚的感谢。
简单介绍访谈的相关事宜,并设法营造友好氛围。
3.进行访谈要把握住方向及主体,能避免的题外话尽量避免。
必须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随时记录。
如果事先向被访问者说明,则名正言顺,用录音或照相当面记录;如果没有事先说明,则应事后抓紧时间追记。
4.访谈结束要用直接或者比较委婉的预期表示访谈将要结束,最重要的是要表示感谢,并为后续的联系做好交代。
(二)访谈提问时的注意事项1.营造合适的“气氛”建立相对融洽的气氛,让被访者受访时感受到此次的访谈是平等的、可信任的、安全的,发言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
2.访谈过程中主持人的注意事项①不要只按访谈提纲的顺序进行提问,适时根据被访者的问题来调整访谈提纲顺序。
②不要批判被访者的观点、想法和意见。
同时,也不要诱导被访者。
③不要代替被访者说话,或抢先发表观点。
(即使你知道被访者会怎么回答/怎么做)④不要打断被访者,尽量在被访者描述完一件事情后,再进行提问,可以适当地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内容。
如果被访者在讨论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可打断。
⑤注意倾听和观察,并适时地做回应。
注意被访者的表情、用词、语气、动作、停顿等(往往需要通过这些来判断被访者的态度),适当通过肢体语言互动(如对视的目光交流、微笑、点头等),或者简答的语气词回应(如嗯、真的、是这样等)。
历史名人教学计划书写要点

历史名人教学计划书写要点一、教学主题历史名人是指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和突出贡献的人物。
历史名人教学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价值观。
二、活动安排1. 调查研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历史名人进行调查研究,包括收集各类相关资料和书籍,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进行信息搜索。
学生可以选择或分组选择不同的历史名人进行研究,搜集其生平、成就以及对社会历史的影响等方面的资料。
2. 名人演讲活动邀请专业人士或学校教师扮演历史名人,进行名人演讲活动。
演讲者需要对所扮演的历史名人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以真实还原历史人物的形象和思想。
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名人演讲,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知识的综合和理解能力。
3. 制作传记海报通过制作传记海报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名人的生平事迹和影响。
学生可以选择适合的形式和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图表等,展示历史名人的成就和重要事件。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创意,提出想象或扩展问题,引发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索。
三、教材使用1. 教材选择选择适合年龄段的历史教材,如《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
教材要具备权威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并能够引导学生对历史名人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2. 教材辅助资料结合教材,使用丰富的辅助资料,如历史名人的传记、影视作品、音频资料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名人和历史事件。
辅助资料可以提供更加生动和立体的教学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3. 创造性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创造性教学法,如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
通过创造性教学法的运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名人的故事和意义。
四、评估方式1. 学生评估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反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重点评估学生对历史名人的了解程度、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五人墓碑记》教师版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一必修三)1.给课文拟一个简要的提纲。
第一部分:交代建五人墓碑的由来,并提出问题,发人深省,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记述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经过。
第三部分:高度评价,进而揭示中心。
第四部分:补叙四位贤士大夫的姓名,照应开头。
2.课文是如何高度赞扬五位义士的斗争精神和高尚价格的?请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一是直接赞美①全文开头用了一个判断句指出其“激于义而死”,直截了当对五人死义作了赞美;②描写五人临刑时的举止与死后的神色,表现其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③描写五人领导的一场斗争所取得的效果,赞美五人的杰出贡献;二是侧面烘托①开篇即点明为五人修墓立碑,而且是“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意在通过五人死后给社会留下的重大反响,来突出五人“激于义而死”的意义之大,选用魏阉废祠来葬他们,是人们对五人的高度颂扬。
②两次提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和“发五十金”,足见五人的义举深受后来人的赞许,也是用贤士大夫的“激于义”来衬托五人的“激于义”。
③用“呜呼!亦盛矣哉!” 盛赞建墓立碑的盛大和隆重,说明五人声名之皦皦。
④用“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和“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表现其精神动人心魄。
三是运用对比①第一、二段富贵之子、士大夫不关心国事无所作为死不足道和五人的所为对比。
②第五段中大阉之乱变节易志的缙绅和五人的大义凛然、蹈死之顾对比。
③第四、六段以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和五人英勇就义、谈笑以死对比。
④第六段以假想五人不死于义尽其天年而毫无意义和五人之死后英名永存对比。
处处反衬出无义士美好高尚的内心世界。
3.通读全文,作者要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人固有一死,死要死得其所,要有价值和意义。
就如五人,虽是普通百姓,但他们的正义行为也能对国家的政治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激浊扬清:揭露阉党罪行,赞美褒奖仁人志士为国为道义而正直斗争的光明磊落的品格。
高中语文 第二专题 第6课 五人墓碑记教学案 苏教版必修3-苏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学案

第6课五人墓碑记(一)作者简介张溥出身官宦门第,唯因婢妾所生,排行第八,故“不为宗党所重,辅之家人遇之尤无礼,尝造事倾陷诩之”,当面称他“塌蒲屦儿”,意为“下贱人所生,永远不出息”。
张溥遭此侮辱,勤奋好学,读书必手抄,抄后读过即焚去,如此反复七遍,冬天手冻裂,以热水浸暖继续再练。
后来他把他的书房命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文的思路灵敏快捷,各方来征求诗文的人,张溥连草稿也不起,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完成了,因此张溥在当时很有名气。
(一)背景链接本文写的是明末天启六年三月苏州百姓反抗阉党的斗争。
明朝末年,宦官魏忠贤专权,阉党当政。
天启六年,魏忠贤又派爪牙到苏州逮捕周顺昌,苏州百姓群情激愤,奋起反抗,发生暴动。
事后统治者大范围搜捕暴动百姓,百姓首领颜佩韦等五人为了保护群众,挺身投案,英勇就义。
次年崇祯皇帝即位,罢黜魏忠贤,魏忠贤畏罪自缢,阉党失败,周顺昌得以昭雪。
为了纪念死去的五位义士,苏州百姓把他们合葬在城外虎丘山前面山塘河大堤上,称为“五人之墓”。
张溥于崇祯元年写下了这篇《五人墓碑记》。
(二)常识整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五人者,盖 当 蓼洲周公 之被 逮,这五个人,就是在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的时候,激于义 而死焉 者也。
至于 今, 郡之 贤 被正义激愤而死于这件事上的。
到了现在,本郡有声望的士大夫 请 于 当 道,即除 逆阉 废祠之士大夫们向当权的人请求,就清理已被废除的魏忠贤生祠的址以 葬 之,且 立 石 于 其墓之门, 以旌 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立了一块石碑,来表扬其 所为。
中考作文历史人物提纲模板

中考作文历史人物提纲模板历史人物提纲模板。
一、引言。
1. 介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2. 概括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成就。
二、人物生平。
1. 出生地点和时间。
2. 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3. 受教育情况和学术成就。
三、成就和贡献。
1. 个人成就和突出贡献。
2. 对社会、国家或世界的影响。
3. 代表作品或事迹。
四、性格特点。
1. 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
2. 对他人的影响和感染力。
3. 个人价值观和人生信条。
五、影响和意义。
1. 对后世的影响和传承。
2. 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3. 对个人的启迪和激励。
六、结语。
1. 总结历史人物的重要性和价值。
2. 对历史人物的敬佩和感激。
3. 展望历史人物的永恒价值和影响。
历史人物提纲模板。
历史人物提纲模板。
一、引言。
1. 介绍历史人物的重要性。
历史人物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们的成就和贡献对于后世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激励人们勇往直前,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 概括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成就。
历史人物的影响和成就往往是跨越时空的,他们在政治、军事、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世界历史的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了解和研究历史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对于理解历史、把握未来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人物生平。
1. 出生地点和时间。
历史人物的出生地点和时间往往与其成长和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背景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成长轨迹和影响因素。
2. 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
历史人物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对其个人品质和性格特点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决定了历史人物在后世留下的印记和影响力。
3. 受教育情况和学术成就。
历史人物的受教育情况和学术成就往往是其成就和贡献的重要基础,通过了解历史人物的学术背景和成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三、成就和贡献。
1. 个人成就和突出贡献。
江苏历史名人

江苏历史名人:淮安名人:江苏淮安名人关天培1781年1月8日生于淮安。
民族英雄关天培是林则徐查禁鸦片的得力助手,1841年鸦片战争中殉身虎门,是我国最早为抗击帝国主义侵略而英勇牺性的高级将领。
在今天的关忠节公祠内,人们还可领略到当年关天培的虎威雄姿。
梁红玉淮安新城人,宋代巾帼英雄,她曾与丈夫韩世宗以8000勇士打败金兀术10万之众,留下“击鼓战金山”的佳话,在今天淮安新城建有梁红玉祠堂吴承恩(1506-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
他生不逢时,一生坎坷。
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迹被发现。
现已于淮安河下打铜巷重建“射阳*”吴承思故居,马甸乡的二堡村吴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
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
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奇书”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
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然而科举不利,至中年始为岁贡生。
60岁时出任长兴县丞,又因与长官不谐,拂袖而归。
后又聘任过荆王府纪善。
吴承恩原配夫人生一子,名吴凤毛,聘状元沈坤女,因凤毛早夭而未行,后又娶牛氏。
吴承恩父亲吴锐(1461-1532),字廷器,号菊翁,为人忠厚,喜谈说史传,好游淮地名胜古寺,常给幼年吴承恩讲述民间神魔故事。
万事大吉锐娶经营花边花线的商人女儿徐氏。
徐氏生一女,名吴承嘉,嫁与淮安户部尚书沈翼的族人沈山。
中年后吴锐又娶张氏,生著名的文学家吴承恩。
边寿民清代淮安人,原名维祺,自称苇间居士。
著名画家,以画芦雁出名。
他是雍正、乾降年间活跃在扬州的杰出画坊画家之一。
吴鞠通1758年6月生于河下镇。
清代著名的瘟病学家。
所著《瘟病条辨》一书,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后世医家多用以指导临床,日本中医博士著有《内科瘟病条辨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历史名人录苏州历史名人录苏州自古以来文化昌盛,人文荟萃。
隋唐开科取士以来,自唐至清的近1300年间.科举仕进的,苏州辖区共出文状元45名,占全国的7.6%,其中,唐代有7名,宋代有4名,明代为8名,清代为26名(占清代114科状元的22.8%),明代苏州府有进士437名,清代则有600名。
至于封疆大吏、征战良将、地方官员、社会名流,有贡献于社稷的苏州人,或外地人有功苏地而为后人推崇的,清道光年间沧浪亭所立名贤祠,初建即列名贤像赞570名,后又续增名贤600余名。
名贤祠几经兴废,民国30年(1941)重修后,尚存名贤像赞594名。
商末泰伯、仲雍南奔吴地,教民农耕,三以天下让,号为至德,堪称吴地文化的开化之祖。
春秋时期言偃(前506—前443),字子游,是孔子三千弟子中唯一的南方人,也是将北方儒家文化传播吴地的第一人,世称“南方夫子”。
孙武,齐景公时齐国贵族,因齐国内乱而奔吴。
著就《兵法》十三篇,帮助吴王阖闾南服越国,西破强楚,争霸中原,号称“兵圣”。
三国陆绩(187—219),字公纪,天文学家。
一生成就除了著天文专著《浑天图》外,“二十四孝”故事中“怀橘遗亲”,为官卸任“载石表廉”,即廉石的故事,都堪为后人楷模。
两晋陆机(261—303),字士衡,文学家。
曾任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与弟陆云并称“二陆”。
20岁时写的《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完整的文学论著。
他的《平复帖》被誉为法帖之祖。
南北朝张僧繇,梁天监至大同年间大画家。
擅长人物及佛教画,所绘佛像,自成样式,有“张家样”之称,被雕塑者取作模范。
亦精绘肖像,作风俗画,尤善画龙,曾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故事。
僧繇作画,骨气奇伟,“六法”精备。
用笔多依书法,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为中国古代画家“四祖”。
陆探微(?~约485),著名画家。
画学东晋顾恺之法,画史上常与顾恺之并称“顾陆”。
平生爱画古圣贤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
后人谓其画笔迹周密,劲利如锥刀刻划,号为“密体”。
亦工绘蝉、雀、马、猴,及绘捣衣、荡舟、斗鸭等,被誉为中国古代“画中四祖”之一。
顾野王(519—581),字希冯,文字训诂学家。
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30卷,收字16917个,先以反切注音,再引群书,解释颇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文字训诂学的重要著作。
唐张旭(658—747),字伯高,一字季明。
著名书法家。
能诗,长于七绝,与包融及贺知章、张若虚都有名当时,号称“吴中四友”。
其书法以草书名世,所书“狂草”逸势奇状,潇洒豪放,连绵回绕,别具一格。
人们尊为“草圣”。
张旭嗜酒,常于大醉后呼叫狂走而后落笔,甚至以头发濡墨而书,酒醒后,自己都认为是神来之笔,不可能再写出第二幅,世称“张颠”。
文宗时诏以李白诗歌、斐旻剑舞与张旭草书为“三绝”。
杨惠之,唐开元天宝年间(712~755)雕塑家。
先学画,与吴道子同师张僧繇笔法,后专攻雕塑,成为天下第一雕塑手,与“画圣”吴道子齐名。
时有“道子画,惠之塑,夺得僧繇神笔路”之说。
其塑像能抓住人物的外形与神情特征,生动传神,对后世塑像艺术影响甚大,被尊为“塑圣”。
昆山慧聚寺大殿佛像、吴县角直保寺圣罗汉像相传出自其手。
韦应物(737—约791),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一说洛阳人。
贞元四年(788)秋,由左司马郎中任苏州刺史,在任3年,清正勤政,又能宾礼儒士,顾况、刘长卿、邱丹、秦系、皎然之辈,与之酬唱。
其性高洁,以清德为唐人所重,号称“韦苏州”。
其诗以写田园风物著名,语言简淡,得建安风韵。
著有《韦苏州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宝历元年五月任苏州刺史,翌年九月因病离任。
任苏州刺史时,勤政除弊,主持修筑苏州虎丘山塘河堤,使人“免于病涉,亦可以障流潦”,后人纪念他,与西湖之堤同称之为“白堤”。
他离任苏州时,百姓啼哭相送,刘禹锡赠诗云:“姑苏十万户,皆作婴儿啼。
”白居易文章精切,最长于诗,多至数千篇,在苏州时也有歌颂姑苏山水和友人酬唱的诗歌。
陆龟蒙(?—876),字鲁望,唐代长洲县人。
隐居甫里(今吴中区角直镇),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不喜与流俗交,虽造门不肯见。
他生活清贫,一面亲自下田耕作,一面读书论撰不辍,史称“乐闻人学,讲论不倦”。
他擅长诗文,与皮日休友善,互相唱和,同负盛名,人称“皮陆”。
所作诗多写闲适隐居生活,写景咏物为多。
所著《耒耜经》,是研究农业生产工具的重要文献。
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
景佑元年(1034)知苏州时,大水成灾,他主持疏浚白茆等五河,导太湖水入江、海,解除了水患,保障了农业生产。
他在苏州还创设郡学,成为苏州有学之始。
范仲淹工诗词散文,善书法。
文章阐述其政治主张,词多写塞上风光,风格较为明健。
其《岳阳楼记》中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凝聚了范仲淹毕生心志,成为激励后代志士仁人思想情操的著名格言。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一作致能),号北山居士,晚号石湖居士,著名诗人。
乾道六年(1170),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学士名义出使金,不畏强暴,敢与金主力争国权,终于不辱使命,全节而归,受到当时南宋朝野的称颂。
晚年退居故里,在石湖筑“石湖草堂”。
范成大工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合称“南宋四家”。
其《田园四时杂兴》诗60首,描写农村风光和民生疾苦,尤为突出。
他撰写的《吴郡志》是一部极有价值的苏州地方志乘。
明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槎轩,长洲县人。
元末隐居吴淞青丘(今属吴中区角直),自号青丘子。
与杨基、张羽、徐贲同以诗名,称“吴中四杰”,洪武五年(1372)苏州知府魏观以张士诚府重修府治,被谗受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而被腰斩于南京,年仅39岁。
其诗作爽朗清逸,部分作品对民生疾苦有所反映。
况钟(1383—1443),字伯律,号龙岗,别号如愚。
江西靖安县人。
宣德五年(1430)七月出任苏州知府。
在巡抚周忱的支持和协助下,锐意改革,整顿吏治,削减高额田赋,减轻人民负担,兴修太湖水利,设置“济农仓”,清理历年积案,维护社会治安,发展教育,培养选拔人才等,苏州人民把他比作“青天”。
况钟因丁忧、考满,三次离任时,苏州府先后有十三万五千余名群众联名上书,请求夺情起复和留任。
明正统七年(1422)十二月卒于任上,享年60岁,“郡民罢市,如哭私亲,七邑绅耆人等俱奔赴哭奠。
邻群苏、松、常、嘉、湖之民,赴吊者络绎弗绝”。
蒯祥(1398—1481),字廷瑞,杰出建筑大师,北京明故宫设计者。
吴县香山(今属胥口)人。
出身木匠世家。
父蒯福“能大营缮,永乐中为木工首”。
永乐十五年(1417),蒯祥参加北京宫殿的设计和建筑,被任命为“营缮所丞”。
正统年间(1436~1449)负责重建皇宫三大殿及文武诸司。
天顺末年(1464),又主持规划建造裕陵。
精尺度,擅长榫卯技术,被誉为“蒯鲁班”。
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书法家,长洲县(今苏州)人。
少时勤奋好学,“好古力学,至老不倦。
”善诗文,为当时文章领袖;擅绘画,尤长书法。
平生学宗苏轼,书法亦酷似东坡。
好藏书,且多亲手抄录。
故居在苏州城区乐桥西尚书里。
其待人宽厚,讲人情,重友谊,常慷慨解囊救人之困。
卒于任,赠太子太保,谥“文定”。
沈周(1427—1509),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著名书画家、诗人,“吴门画派”创始人。
长洲相城人。
擅画山水,初得法于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兼师杜琼、赵同鲁;后学宋元,于董源、巨然、黄公望、吴镇、王蒙尤有心得,并能融会变化,自成风格。
与其学生文徵明及唐寅、仇英,合称“明四家”,居其首。
书法学黄庭坚,诗学白居易、苏轼、陆游。
其诗、书、画,被时人视作“神品”,称之为“三绝”。
唐寅(1470—1524),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著名书画家。
少与张灵相善,学画于周臣;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等,切磋文艺。
29岁中乡试第一,次年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革黜入狱。
后游历名山大川,致力绘画,卖画为生。
生性不羁,常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
后皈心佛教,自号“六如”。
擅画山水,多取法南宋李唐、刘松年,兼学元人。
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画苑,被称作“明四家”,又善书法,和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王宠同为明代中期的中兴书法家。
诗初多秾丽,中年学刘禹锡、白居易,晚年不拘成格,与文徵明、祝允明、徐祯卿誉为“吴门四才子”。
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晚年又号拙叟。
文学家,吴县东山陆巷人。
明成化十年(1474)乡试,明年会试均第一,廷试第三名,授翰林院编修。
王鏊秉性耿介,与宦官刘瑾势力斗争,与大学士李东扬力救被刘瑾加害几死的崔璿、姚祥、张玮、韩文、刘健、谢迁、杨一清、刘大夏等官员,得以免死。
但终因刘瑾专横,祸流缙绅,自己力薄不能救,遂力求告归。
辞官返里后,蛰居东山14年。
其间廷臣交相荐举,终不再出。
著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纪闻》、《震泽编》、《守溪文集》等。
嘉靖三年(1524)卒于家乡,墓表坊上镌有唐寅书“海内文章第一,山中宰相无双”对联。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自号枝山、枝指生,长洲县(今苏州)人。
著名书法家。
5岁能书径尺字,9岁能诗。
稍长,博览群书,诗文有奇气,当众疾书,思若涌泉。
青年时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等交游,世称“吴中四才子”。
工书法,擅直、行、草、章;尤长草书,名动海内。
王世贞《艺苑卮言》云:“天下书法归吾吴,而京兆允明为最。
”有“明代草书第一人”之誉。
文徵明(1470—1559),初名壁,以字行,更字徵仲,号衡山,著名书法家,长洲(今苏州)人。
少时学文于吴宽,学书法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并常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相切磋。
工行、草书,有智永笔意,大字仿黄庭坚,尤精小楷,推为第一,亦能隶书。
擅画山水,师法宋元,多写江南湖山庭园和文人悠闲生活,构图平稳,笔墨苍润秀雅。
早年所作多细谨,中年较粗放,晚年粗细兼备。
亦善花卉、兰竹、人物。
亦能诗,宗白居易、苏轼。
以诗、书、画“三绝”兼擅,驰誉艺苑,名满天下。
沈周、唐寅死后,推为吴门画坛领袖。
魏良辅(1502—1583),字上泉、尚泉,太仓州人,昆曲“水磨腔”创始人。
他早年习北曲,经过十年潜心研究,在原来流行吴中的南曲声腔基础上,研制成既保留南曲纡徐回环的特点,又兼收北曲雄健刚劲风格的新昆山腔,被后人誉为昆曲的“鼻祖”、“曲圣”。
冯梦龙(1574—1646),字犹龙,别署龙子犹、顾曲散人、墨憨斋主人等,著名文学家、戏曲家。
长洲县(今苏州)人。
少有才气,惜怀才不遇。
冯梦龙才情跌宕,诗文丽藻,尤明经学。
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世称“三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