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凯文_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凯文・林奇城市意象的分析

收稿日期:2009203211

作者简介:陈 倩(19832),男,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麻广睿(19822),女,北京林业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083

陈 倩 麻广睿

摘 要:指出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广泛应用于实践中,就城市意象研究方法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作了论述,并提出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以使人们构造一种城市设计的新方法。关键词:城市意象,文化,意识形态,差异中图分类号:TU 286文献标识码:A

凯文・林奇教授《城市意象》一书清晰地构造了一种城市设计

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他在书中所倡导的思想原则早已在实践中广泛应用。要领会其中深藏的知识非下一番功夫才行。但就是在思考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意象研究方法本身所存在的局限及其在实践中能够引发的问题。

1 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

城市意象研究始于对城市地理学量化研究的质疑与批判。

在人类认识环境的过程中,环境记忆方式是极其重要的因素。人

对环境的心理意象即心智图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记忆方式的方法。当林奇将心智图运用于城市研究后,心智图研究才被逐渐了解并

得到广泛运用。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林奇所关注的是美国城市的视觉品

质。要在传统城市里不再使人产生疏离感,就必须着重对地域重

新做好具体而实际的把握,将一种可予以操作的信号系统重新组

织起来,让他们在人们的记忆中生根,使个体能够依据新的信号

系统在变动不定的环境中重新寻找到自我。这正如美国哲学家

詹明信所总结:“所谓疏离的城市就是当人处于诺大的空间中无

法在脑海中将自己定位,无法将自己在城市整体中的位置标示出来,从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而迷失自我。”林奇对城市意象和城市识别性的研究也可看作是对早期现代主义的一种批判。尽管这种研究激发了对人的行为模式和城市认知地图的广泛研究,对形态研究和设计标准的制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凯文・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其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在对城市环境的创造和使用的过程中,城市人所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积极和主动。有研究显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人对某一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环境中做了什么,其次在哪里,最后才会回忆环境的外观。更进一步说,人们似乎更容易通过文字形式而不是建筑形态和细部的图解来记住环境中的物体。其次,由于林奇的五要素方法对于形成局部的区域概念特别有效,而且易于操作,因此被广泛的运用于城市设计当中。这实际上是在城市中契入各种想象的秩序形式,因此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同时这种方法还形成了对城市空间的进一步划分。这不仅与城市的整体性相悖,而且极易产生新的空间障碍,无法在居民与陌生人之间形成一种交流界面,从而滋生新的社会问题。林奇方法的局限从根本上反映了心智图在研究范围上的缺陷。心智图强调城市居民对其环境的感知,然而人对城市环境的概念是一种功能要素和符号要素的组合。环境的意义是一种社

会的建构,是一种以意识形态为特征的社会过程的表征。林奇将心智图的分析仅仅局限于城市客观世界的日常生活而已。虽然心智图使个体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掌握再现,但心智图显然忽略了意识形态的根本特性,并且拒绝承认其基本的研究数据本身以及对城市秩序形式的强行切入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现。因此,林奇所研究的更像是生活于真空中人的行为活动,而忽视了人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忽视了形成这种真实存在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2 城市意象的社会文化差异为了修正和深化林奇的研究,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方向上作了

努力。在心智图基础上,后续研究更为侧重的是社会和文化差异对环境认知的影响。琼・兰曾对城市意象研究进行过总结,他指出:“可以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视觉组织规律来解释城市意象中的组成要素;区域

体现了良好完形的轮廓之内各个组成要素的接近性和类似性;标志物是周围环境背景中的图形,其组成元素与周围明显不同;至于节点,则难以用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加以解释。实际上节点并不是单纯的视觉要素,它体现了社会、文化和物质等各种环境属性的总和,包含了特定的存在者、存在方式和精神意义,在形态上则体现为交汇和辐射并存,带有强烈的地方属性。”其实他只说对了一部分,就拿地标来说,林奇将它们的作用更多的局限于物理和生理上的识别,而忽略其社会文化意义,这显

The application of sculpture in urban environment

YANG Sheng 2li

Abstract :Based on some experiences of engaged in planning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al design recently ,by referencing classical creative expe 2rience of predecessor artists ,how to design and apply sculpture well in practice work was discussed from several aspects ,and it pointed out that sculpture was applied in creative fields of urban environment and building environment more and more as a building language of showing urban culture.

K ey w ords :sculpture ,art ,urban environment ,building environment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相关概念解析

收稿日期:2009203202

作者简介:李光旭(19772),男,工程师,广州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广东广州 510030

李光旭

摘 要:通过解读《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明确了两个文件中相关概念间存在的异同,探

讨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编制中统一的概念用语,以使其真正适用于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概念,城市紫线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标志着历史

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创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也得到日益重视。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发展的历程中,逐步形成三个层次的保护体系:即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其中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是整个保护体系的中观层次,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保护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一个城市文脉的延续。国家的法规规范也对其相当重视,有着较为详尽的规定。

1 历史文化保护区(街区)保护规划概念混淆

国内各历史文化名城一直以来均非常重视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通过规划研究与编制的过程,对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编制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编制了各层次、各种类型的保护规划,不乏成功的范例。然而各地方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甚至一个城市不同的编制单位编制的保护规划成果表达中所描述的概念存在一定的差异,即使相同的概念其内涵也有所不同,如历史文化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风貌区、绝对保护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建设控制地区、环境风貌区、环境协调区等等。这些概念在不同的保护规划中被运用,势必给保护规划的解读以及规划管理者的实施执行带来诸多不便,以致所编制的保护规划无法实施,对整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

在广州,自2000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16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1片内部控制历史文化保护区以来,陆续开展了大量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各种规范性文件的不完善,且对保护规划的概念描述存在不统一性,因此,不同时间段以及不同设计单位由于认识与理解的不同,在所编制的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成果中所提出的规划概念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规划编制过程中,必须统一相关概念,避免混淆。

2 新形势下对保护规划相关概念明晰的需求

2004年2月1日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开始施行,2005年10月1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开始施行,《办法》与《规范》的颁布施行为保护规划提

然无法令人接受。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曾指出,那些纪念碑式的、雄伟壮观的标志性建筑所体现的是一个由网络覆盖的巨大社会空间的汇聚点,标志性建筑总是体现和灌输一个浅显易懂的信息,它说出了它想说的一切,同时也隐藏了更多的东西。标志性建筑就其性质而言,可以是政治的、军事的甚至可以是极端的法西斯主义的。它们表示出了表象下的、宣称自己表达了集体意志和集体思想的权力意志和权力独断。

例如我国香港的汇丰银行和中国银行。这两座建筑分别体现了香港统治权的变换这一隐含的政治意义。这两座建筑的竞逐不仅阐明了列斐伏尔惯于把建筑和城市作为资本主义社会和物质空间的策源地的思想,也进一步突显了将地标的作用仅仅限于视觉识别的局限性以及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在社会文化上的贫血性。

当然差异并非是绝对的,在某一社会经济和文化集团中往往会体现一定程度上的同一性,而集团与集团之间往往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性。这种差异也清楚地反映环境认知实质上是一种社

会产品。人的身体和他周遭的环境之间的惊人断裂,可以视为一

种比喻,一种象征,它意味着我们当前的思维能力是无可作为的。在当前的社会里,庞大的跨国企业雄霸世界,信息媒介透过不设特定中心的传播网络而占据全球;作为主体,我们不能只感觉到重重围困,应该透过庞大网络的空间实体,在失却的迷宫中重新定位,才能在全球化的图景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参考文献:[1]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2] 詹明信.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晚期资本主义的

文化逻辑[M ].北京:三联书店,1997.[3] 弗朗西斯・D.K.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M ].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7.[4] Lynch K.G ood City From Cambridge MA 2MIT press ,1960.[5] 张 乐,魏 巍.凯文・林奇生平及其思想[J ].山西建筑,

2008,34(34):65266.

Analysis on K avin Lynch ’s City Image

CHEN Q ian MA G u ang 2rui

Abstract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ought and principles advocated by K avin Lynch in his City Im age have been applicated in the practice ex 2tensively ,and it states limitations of analyz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city image ,as well as problems that could be caused by it in the practice ,it also proposes social and cultural differences of city image ,thus push people to create a new method for city design.K ey w ords :city image ,culture ,ideology ,differen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