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颈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CT对颈部肿物的诊断价值

参 考 文 献 [ ] 朱晓辉, 1 徐元斌. 对凝血 酶原 活动度 的几点 意见[ ] 临床检 验 杂志, J. 2 o ,2 1 :4 0 42 ( )7 .
[ A la esteP ho bnTm egn ae“ n oi T ei l a 2] nut —sniv mtrm i ieR aet d L nvn ehc - r i D aP
【 关键词 】 颈部肿物 ; 螺旋 C ; 断 T诊
di1 .9 9 ji n 10 o:0 3 6 /.s .0 6—15 .0 10 .3 s 9 92 1 .7 34 文章编号 :0 6—15 ( 0 1 0 10 99 2 1 )一 7—3 4 19—0 2
MDCT o e k ma sda n si v le L a —g n , H O L — u n n c s ig o t au U Y o a g Z A i j n c
医学 信 息
医学影像及检 验
检测 。 2 结 果 .
ME IA F R 10 DC LI O MA 1 N N
N .7 01 00 2 1
・31 49 ・
Bool 司提供 的干粉 P 试剂 溶解后 测出的凝血 酶原时 问比长 岛公 i o公 p T 司提供的液体 P 试剂测 出的凝 血酶原时间结 果偏高 , T 比较 每组 都有显著性 的差异 ( 0 0 ) Boo l 司的干粉试 剂复 溶后测 出的 IR值 比长 岛公 P< .5 ;i o 公 p N 司的液体试剂测出的 I R值偏高 , N 每组都有显著性差异( O 0 ) P< . 5 。结合每 天 的质控结果得出 : 长岛公司提供 的液体试剂 稳定性好 , 出的结 果较好地 测 反应病人的实际情况 , 适合实验室应用推广 , 见表 1 。 ( )

颈部包块诊断与鉴别诊断

颈部包块诊断与鉴别诊断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1 深入研究颈部包块的发病机制
尽管我们已经对颈部包块的分类和诊断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其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各 种类型包块的病因和病理生理过程,为治疗提供理论依 据。
2 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效率
目前颈部包块的诊断仍存在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未 来需要继续探索新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的准确 性和效率。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体格检查
观察包块大小、形状、质地、活 动度等,同时注意检查颈部其他 部位有无异常。
影像学检查
B超
可显示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内 部结构,有助于判断包块性质。
CT或MRI
可更清晰地显示包块及其与周围组织 的关系,有助于确定包块来源和性质 。
实验室检查
01
02
03
血常规
了解患者有无感染、贫血 等。
01
02
生长速度
良性肿瘤生长缓慢,而恶性肿瘤 生长迅速。
03
04
压痛与疼痛
良性肿瘤多无压痛,恶性肿瘤可 有压痛或自发痛。
炎症性包块与非炎症性包块鉴别
症状表现
炎症性包块常有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 ,非炎症性包块则无此类表现。
病程发展
炎症性包块病程较短,经抗炎治疗后可消退 ;非炎症性包块病程较长,抗炎治疗无效。
2
鉴别诊断的重要性
我们强调了鉴别诊断在颈部包块诊断中 的关键作用,通过详细分析各种包块的 特征,有助于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包块 ,避免误诊和漏诊。
3
诊断技术的进展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颈部包块的 诊断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我们总结了目 前常用的诊断技术,如超声、CT、MRI 等,并指出了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 。

DSA相关知识学习

DSA相关知识学习

Levy EI,Boulos AS等人,在经桡动脉脑血管造影一 文中为了评估经桡动脉入路在诊断性脑动脉造影中 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对132例经桡动脉途径行脑血 管造影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得出经桡动脉入 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途径,病人的观察时间更短, 而且不限于卧床休息。随着技术的发展,血管内手 术设备越来越精细,柔韧性也越来越高,未来的血 管内手术可能是经桡动脉进行的。
Iwasaki S,Yokoyama K等指出经桡动脉入路在脑血 管造影中并不流行,因此,他们通过收集的经桡 动脉入路对颈、椎动脉造影的526例病例总结了他 们对该方法成功率和安全性的经验。在该研究中 ,除5例外,其余病例全部成功,失败病例表现为 桡动脉穿刺痛,桡动脉血管痉挛,锁骨下动脉闭 塞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比股动脉入路少3分钟30秒 。最终得出结论,经桡动脉入路对颈、椎动脉造 影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
王晓东,丘鸿凯,刘亚杰在他们各自的研究中,比较了 经桡动脉入路和经股动脉入路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成 功率 、卧床时间 、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都得出与经股动 脉途径全脑 DSA相比 ,经桡动脉途径全脑 DSA手术时间 较短 、选择性动脉造影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较少, 卧床时间短,具有安全、有效、恢复快的优点 ,缺点是 穿刺成功率较低。
参考文献:
1.王晓东,范丽勇.经挠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全脑血管造影术应用 效果的对比研究 [J].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 杂志,2017,25 (1):70—72. 2.Freed M,Crines C,Safian RD,et al.The new mannal of interventional of interventional cardiology[M].Michigan:Physician's Press,1996:65-73. 3. 王仁球 ,肖瑞 ,李学生 .不 同入路 冠脉介入诊 疗对 比分析 [J].中 国医药导报 ,2009,6(7):4546. 4.黄群英 ,刘卫华 ,黄晓明 .经皮桡 动脉穿刺及 股动脉穿刺 行冠状动 脉造影结果比较[J].山东医药,2007,47(26):123. 5.袁 葛,赵继宗 ,王 硕,等.术中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 lJJ.北京医学 ,2007,29(6):321—323.

医学影像学:第三章头颈部

医学影像学:第三章头颈部

二、正常影像学表现 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 中耳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窦、乳突小房及
鼓室内的听骨链。 内耳迷路由耳蜗、前庭和三个半规管组成,膜
迷路内外含淋巴液,骨迷路包。 内耳道位于颞骨岩锥内,含面、听神经。
32
33
34
35
• 4、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
• (1)临床与病理
• 眼眶皮样囊肿或表皮样囊肿由胚胎表皮陷于眶 骨间隙内没有萎缩退化形成,可无定期地潜伏, 儿童期发病多见。
• 临床表现为缓慢进行性无痛性肿物,伴眼球突 出、眼球运动障碍等。
• 皮样囊肿:含毛发、汗腺、皮脂腺。 • 表皮样囊肿:也称胆脂瘤和珍珠瘤。可由后天
45
46
47
右眼环破裂,右眼内侧壁骨折伴右侧筛窦积液
48
49
第二节 耳部
50
一、检查技术 • X线检查:分析乳突类型、部分疾病 • HRCT: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可了解骨质细微结
构、了解外、中及内耳发育情况,显示各种疾病 的表现及邻近解剖关系。 • MRI:了解内耳迷路及面、听神经情况
51
41
42
43
2、眼眶和视神经管骨折 【临床与病理】
–眼眶爆裂骨折: –眼眶直接骨折: –眼眶复合型骨折:
44
【影像学表现】(CT) • 直接征象:眶壁凹陷、成角、中断、移位或粉碎 • 间接征象:邻近窦腔积液、黏膜肿胀,脂肪密度
增高或疝入、眼肌增粗扭曲及嵌顿、眶内积气, 眶内容物脱出如“泪滴征”
第三章 头颈部
头颈部:指颅底至胸廓入口的区域,包括眼、 耳、鼻和鼻窦、咽部、喉部、口腔颌面部、 甲状腺等。
1
第一节 眼部
2
一、检查技术 • 1、X线:了解眼眶形态和眶骨的改变,了解钙

颈部肿块影像诊断

颈部肿块影像诊断

(二)增强检查
颈部软组织在平扫中多呈中等密度,多 数情况下与肿块密度相仿,CT平扫显示 不清或难以鉴别,因而颈部CT检查时常 需要增强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 软组织间X线吸收差别增大,从而提高病 灶的显示率和病变的检出率,特别是显 示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造物剂为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为100—150ml儿童按体重计2ml/kg。 造影剂注射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快速静脉滴注法,一 般先静脉推注50ml,60%的碘造影剂,余下的50—100ml 经静脉滴注.同时作CT扫描,二是一次静脉注射法(或称 造影剂团注法),注射造影剂100ml,在进入2/3造影用量 后开始扫描,这种方法节省时间,用药量较小,但发生副 反应的机会多,常引起病人恶心而影响图像质量。
(二)颈部筋膜
l、颈部浅筋膜包裹颈阔肌,一般很薄 2、颈部深筋膜分四部分 ①颈深筋膜浅层,围绕整个颈部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 方肌,向后附着于颈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线与对侧汇合。 ②颈深筋膜中层,在浅层的深面,包裹舌骨下肌群, 向上附着干舌骨,向下附于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后缘.向 外与胸锁乳突肌深面的筋膜融合。 ③颈脏筋膜,包绕颈部器官(喉、气管、咽、血管、 甲状腺)分脏层和壁层,脏层贴于各脏器的表面,壁层 包括全部脏内的外面,由壁层延续向外又包裹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之结构而构成颈动脉鞘。 ④椎前筋膜,覆盖在颈椎及颈深肌群前面的一层筋在舌 骨上有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腮腺间 隙,颈动脉间隙、嚼肌间隙、咽后间隙 和椎前间隙等,在舌骨下有内脏间隙, 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和颈 后间隙,不同间隙内有着不同的结构, 所发生的病变也不相同.
肌群
浅层肌群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中层肌群 :舌骨上肌群:二腹肌、茎突 舌 骨肌、 颏舌骨肌、下颌舌 骨肌。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 肌、甲状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颈深肌群: 正中/头长肌、颈长肌。 两侧/前、中、外斜角肌。

颈部囊性包块116例超声诊断价值

颈部囊性包块116例超声诊断价值
回声 增 多 , 方 回声 增 强 不 明显 。 裂囊 肿 内有 较 多 角 化物 及 后 鳃
胆 固醇结晶 , 声能吸收 , 后壁无 回声增强效应 。毛细血管瘤 由
分 形 态 规 则 , 界 清 晰 , 膜 回声 较 强 , 薄 方 回声 增 强 。 边 包 肇 后 内部 液性 暗 区 , 有 侧 方 声 影 。 伴 于 形 态 不 规则 ,边 界 不 清 晰 ,无侧 方 声 影 及 后 方 回声 增 强 效 应。 对仪 器 增 益 设 置 不 合理 , 使 后 壁 回声 不 增 强 反 而减 弱 而 致 造 成误 诊 。
!! . . !
颌 下 腺 囊 肿 : 下 腺 内边 界 清 晰 内囊 性 回声 , 态 规 则 , 颌 形
表 1 16例 颈 部 囊 性 包 块超 声 检 查 1 结 果 和 病 理 结 果 对 照 表
有 完 整 包 膜 , 壁 光 滑 , 分 暗 区 内 可 见 细 小 光 点 回声 反 射 , 囊 部 后 壁 回声 增 强 , 有侧 边 声 影 。 伴
标 志 , 显 示 重 叠 血 管 以 及 鉴 别 血 管 管 腔 结 构 等优 点 , 显 示 能 是
底异常血管 网, 因此 C A可作为诊断烟雾病 的重要 影像学检 T
查方法 。
脑血管及 脑血管病变 的一种有效 的方法 ,可部分 替代 D A, S 其最大 的优势是快速和无创伤 。 为重要 的是三维 C A可帮 更 T 助临床 医师术前模拟多种手术入路 ,有助于评估手术风险和
地检出直径> m的动脉瘤 , 确显示 A M的畸形 血管 团 、 3m 准 V
供血动脉 、 引流静脉 ; ②图像可任 意角度旋转 , T C A可清楚 地
显 示 动 脉瘤 瘤体 大小 、 颈 形 态 和 载 瘤 动 脉 , 能 够进 行 精 确 瘤 并

肿块多为胸锁乳突肌掩盖

肿块多为胸锁乳突肌掩盖
断价值。
5、切除活检:经多方检查与穿刺针吸活检仍未能确定肿块 性质者可采用此法。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三十四分。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第三页,编辑于星பைடு நூலகம்三:六点 三十四分。
Diagnosis—加工分析
★ CT特征:缺乏边界、多灶性、低密度肿块,典型者是水样密 度,感染后密度可增高。肿块常位于颈后三角和颌下区。
第二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三十四分。
CT增强扫描: 左侧颈部低 密度肿块, 位于胸锁乳 突肌深面, 颈后三角区。
囊性水瘤(cystic hygroma):无痛性肿胀4周,抗炎治疗无效。
迷走神经肿瘤,动、静脉分别被挤向肿瘤
的内、外两侧,动脉移位至肿瘤的前内侧,
颈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三十四分。
Diagnosis——搜集资料
1、病 史 :年龄、性别,肿块存在的时间、发展速度、有无 疼痛等。 2、查 体 :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表面皮肤颜色、 肿块质地、边界、有无压痛、活动度、波动与搏动、有无血 管杂音。
3、辅助检查:超声、X线、CT、MRI 4、穿刺活检:安全、方便、快速、创伤性小,阳性率高,有较高的诊
第二十四页,编辑于星期三:六点 三十四分。
3、淋巴水瘤(囊性淋巴管瘤):
★发病率:占儿童良性肿瘤的5%,是最常见的淋巴管瘤。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部位:75~80%的淋巴水瘤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儿童最常 见的位置是颈后间隙和口腔,成人常见于舌下腺、颌下腺和 腮腺间隙,其他部位有腋下、纵隔和腹腔。 ★生长方式:生长缓慢,呈葡行性,不超过筋膜间隙,病变向下

腮腺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文档

腮腺颈部疾病的影像诊断-文档

CT、MRI表现
❖ 肿块位于颈动脉间隙,颈动、静脉深面,可见 邻近血管受压移位。形态规则,边界清楚,内 部密度均匀,可伴囊变坏死。
❖ 增强扫描,病灶不规则强化。周围组织可见推 移改变。
❖ MRI:等T1长T2,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囊变区 无强化
男性,40岁。发现无痛性左颌 下肿物1月。
神经鞘瘤
❖ MRI表现:长T1长T2信号影,信号均匀 一致,边缘清晰
腮裂囊肿CT
腮裂囊肿MRI
腮腺恶性肿瘤
❖ 常见恶性混合瘤、腺癌、鳞癌、未分化癌等。 ❖ 好发年龄较大的人群 ❖ 腮腺区粘连固定的肿块,触之较硬,边缘不清 ❖ 疼痛、面神经麻痹、张口困难,多年生长缓慢、
近期迅速增长 ❖ 病理:浸润生长、包膜多不完整,常累及周围
➢ MRI:呈等或稍低T1、等或稍高T2信号影, 血管为流空信号影
颈淋巴结转移癌
颈部神经源性肿瘤
➢ 可分为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前者起源于雪 旺氏细胞,后者起源于神经纤维母细胞。
➢ 神经纤维瘤可有单发和多发两种,单发者多见 于20~30岁的病人,多发者即多发性神经纤维 瘤病。
➢ 临床多以颈部肿块就诊,查体病灶边缘清楚, 表面光滑,皮温正常,活动度良好。
其实肿瘤仅发生于涎腺上皮,并无中胚层参与。 本病男女发病比例相近,多见于青少年。
临床上多以下颌下腺区无痛性肿块就诊。触诊, 病灶边缘光滑,分界清楚,无压痛。
CT表现
肿物位于下颌下腺区,周边光整,与附近组织 多无粘连,内部可见斑片状钙化或粘液样低密 度影,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病灶包膜不 完整,可见肿物向周围组织浸润,附近淋巴结 无增大。
③增强扫描:淋巴结可环形强化。 ④形态大多为椭圆形。
颈部淋巴结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genital masses
甲状舌管囊肿 鳃裂囊肿 囊性淋巴管瘤 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 胸腺和气管囊肿 喉气囊肿
1、甲状舌管囊 肿
(1)本病属先天性疾病, 故多见于1~10岁儿童,囊肿 多在颈正中线舌骨上下部, 尤以舌骨上区为多,一般无 自觉症状。
(2)肿块质软,界清,和表 面皮肤无粘连,但可随吞咽 活动,伸舌试验阳性。 (3)穿刺液为黄色,透明微混浊或粘稠。易继发感染, 感染后内容物即为脓性液体。
★分二型:I型位于外耳道附近,也可位于腮腺或 下颌角;II型与颌下腺有关或位于颈前三角。 ★年龄:20岁前发病。 ★临床表现:外耳道至下颌角反复发作脓肿和其它 感染(窦道)瘘多于脓肿。 ★病史:腮腺脓肿反复发作,对抗炎和外科引流效 果不理想。囊肿类似于腮腺肿瘤,可伴有面神经麻 痹。
第二鳃裂囊肿:
★年龄:见于任何年龄,20~40岁多见。 ★部位:沿胸锁乳突肌前上1/3。90% 位于颈动脉鞘浅面,少数穿过颈动脉分 叉至咽侧壁,需要与咽旁肿块鉴别。 ★形态:一般呈圆形,生长缓慢,感染 后可突然肿大,肿块多为胸锁乳突肌掩 盖,部分在肌前缘突出。
2、鳃裂囊肿:
★胚胎发育的早期,在头下部 和颈侧方出现6对实质性的鳃弓。 在发育过程中各个鳃弓互相融 合形成面下部和颈部的各个结 构和器官后,鳃裂消失。如果 鳃裂没有完全消失,有上皮组 织残留就可以形成囊肿和瘘。
★鳃裂囊肿以颈上部第二鳃裂好发,第一鳃裂囊肿少见, 第三、四鳃裂囊肿罕见。
第一鳃裂囊肿(或称腮腺淋巴上皮囊肿)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病因 淋”
• 肿瘤
• 甲状腺病变
• 炎性肿块
• 先天性肿块
• 其他
性质 “淋” 或 “非
囊性
淋巴结囊性变 肿瘤囊性变 腺体囊肿 脓肿
实性
颈动脉体瘤 神经源性肿瘤 血管瘤 淋巴性肿瘤
• 淋巴结包块
(54. 32%---64. 35 %) (1)特异性淋巴结炎 (2)非特异性淋巴结炎 (3)恶性淋巴瘤 (4)淋巴结转移癌
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5、切除活检:经多方检查与穿刺针吸活检仍未能确定肿块 性质者可采用此法。
Di“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第三、第四鳃裂囊肿
★多位于颈中下部或锁骨附近 ★罕见,但在颈后三角囊性病变中第三鳃裂囊肿 仅次于淋巴管囊肿。第四鳃裂囊肿常表现为窦道, 而不是囊肿或瘘管。 ★第三鳃裂囊肿位置与第二相同,但瘘管位于颈 总和颈内动脉的后方,穿过甲状舌骨膜与梨状窝 或喉相通,典型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深部。 ★第四鳃裂起源于梨状窝和舌骨骨膜,沿气管、 食管鞘下降至纵隔。
颈部包块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Diagnosis——搜集资料
1、病 史 :年龄、性别,肿块存在的时间、发展速度、有无 疼痛等。
2、查 体 :肿块部位、数目、大小、形状、表面皮肤颜色、 肿块质地、边界、有无压痛、活动度、波动与搏动、有无血
管杂音。
3、辅助检查:超声、X线、CT、MRI 4、穿刺活检:安全、方便、快速、创伤性小,阳性率高,
影象学表现:颈部中线囊性肿块,位于舌骨水平上
下。 CT表现:光滑薄壁肿块,液体CT值10~18HU, CT 值高反映蛋白含量高和伴有感染。囊肿常不分叶, 偶见分隔,增强后常有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粘膜下肿块或喉气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可突入声门前 间隙。 第二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可位于甲状软骨水平外 侧。 癌变:囊内出现异常的肿块应考虑并发癌肿 ,1%囊 内可发生鳞癌,80%是不同类型的乳头状癌。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3个“7规律”
根据病程
7年以上,可能是先天性疾病 7月左右,恶性肿瘤几率较大 7天左右,急性炎症、肿瘤伴炎症或出血的可能 性大
Diagnosis—加工分析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颈部包块80%的规律(仿Skandalakis)
经验 --3个“7” --N个80%
位置 --解剖 --间隙
分类 --病因 --性质 --来源
anatomical partition
颈部常见肿块的位置
颈部间隙
• 1、脏层间隙 • 2、颈动脉间隙 • 3、颈后间隙 • 4、椎旁间隙 • 5、咽后间隙 • 6、颈前间隙
Diagnosis—加工分析
--- Skandalakis对颈部非甲状腺肿块进行统计,总结了80%规律
颈部包块 20%甲状腺肿块 80%非甲状腺肿块 20%炎性及先天性肿块 80%新生物
20%良性肿瘤 80%恶性肿瘤 20%原发性肿瘤 80%转移性肿瘤
20%原发灶在锁骨下区 80%原发 灶在锁骨上区
Diagnosis—加工分析
• 非淋巴结包块
(35. 65%—45. 68 %)
绝大多数是良性病变,一般为 囊性或质软肿物
非恶性包块
颈部肿块 20%甲状腺肿块 80%非甲状腺肿块 20%炎性及先天性肿块 80%新生物
20%良性肿瘤 80%恶性肿瘤 20%原发性肿瘤 80%转移性肿瘤
20%原发灶在锁骨下区 80%原发 灶在锁骨上区
3、淋巴水瘤(囊性淋巴管瘤):
★发病率:占儿童良性肿瘤的5%,是最常见的淋巴管瘤。 ★年龄:80-90%在2岁前发病,成人少见。 ★病因:起源于胚胎淋巴管的残留组织。 ★部位:75~80%的淋巴水瘤累及颌面下部和颈部,儿童最 常见的位置是颈后间隙和口腔,成人常见于舌下腺、颌下 腺和腮腺间隙,其他部位有腋下、纵隔和腹腔。 ★生长方式:生长缓慢,呈葡行性,不超过筋膜间隙,病 变向下经颈后三角向腋下和纵隔或向前向口底生长,如果 肿块很大,可跨过中线。
部位
单发性肿块
多发性肿块
颌下颏下区 颈前正中区 颈侧区
锁骨上窝
颌下腺炎、皮样囊肿
急慢性淋巴结炎
甲状舌管囊肿、各种甲状 腺疾病
囊状淋巴管瘤、颈动脉体 瘤、血管瘤、神经源性肿 瘤
急慢性淋巴结炎、淋巴 结结核
淋巴结结核
颈后区
纤维瘤、脂肪瘤
急慢性淋巴结炎
腮腺区
腮腺炎、腮腺混合瘤
A:Congenital masses B:Inflammation C:Neoplasm D:Thyroid disea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