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短文二篇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短文二篇  课时作业(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1课 短文二篇  课时作业(含答案)

统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

第11课短文二篇

一、基础知识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

遂.至承天寺() 藻、荇.交横()

2. 选出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 )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四时俱.备()

(2)沉鳞

..竞跃()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欣然

..起行()

(5)念.无与为乐者()

(6)怀民亦未寝.()

(7)相与

..步于中庭()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欲:①解衣欲.睡①欲.穷其林

B. 之: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①山川之.美

C. 是:①实是.欲界之仙都①斯是.陋室

D.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①念无与.为乐者

5. 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6. 理解课文内容,用原文语句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两句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2)《答谢中书书》一文的结尾作者发出慨叹的句子是:,。

(3)《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描写光影的句子是:,,

(4)《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浓缩了作者微妙复杂情感的句子是:。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答谢中书书》做题。

7. 全文抓住哪一个字来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在描写上有哪些特点?

8.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妙处。

(1)猿鸟乱.鸣。

(2)沉鳞竞.跃。

9. 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

10. 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做题。

11.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B. 文章第一、二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C. 文章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D. 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12. “月色入户”运用了拟人手法,写得很有人情味,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3. 作者去找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句中的“亦”可否去掉?说说你的看法。

14. 作者说:“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你如何理解文中“闲人”一词的含义?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甲】【乙】两文,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甲】《记承天寺夜游》(略)

【乙】方山子①,光、黄①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①之。稍壮,折节①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①,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①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①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①宗:尊崇。①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①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15.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

..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1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17.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8.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二)

苏城有南园、北园二处,菜花黄时,苦无酒家小饮。携盒而往,对花而饮,殊无意味。或议就近觅饮者,或议看花归饮者,终不如对花热饮为快……街头有鲍姓者,卖馄饨为业,以百钱雇其担,约以明日午后,鲍欣然允议。明日看花者至,余告以故,众咸叹服。饭后同往,并带席垫,至南园,择柳阴下团坐。先烹茗,饮毕,然后暖酒烹肴。是时风和日丽,遍

地黄金,青衫红袖,越阡度陌,蝶蜂乱飞,令人不饮自醉。既而酒肴俱熟,坐地大嚼,担者颇不俗,拉与同饮。游人见之,莫不羡为奇想。杯盘狼藉,各已陶然,或坐或卧,或歌或啸。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19.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20.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殊.无意味(很,非常)

B. 或议就近觅.饮者(寻找)

C. 择柳阴下团坐

..(围坐在一起)

D. 各已陶.然(熏陶)

21. 根据文中画线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你眼前所呈现的画面。

22. 你从文中感受到了哪些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

1. tuíyùsuìxìng

2. C

3. (1)全,都(2)水中潜游的鱼(3)参与,这里指欣赏、领悟(4)高兴、愉快的样子(5)考虑,想到(6)睡觉(7)共同,一起(8)只是

4. D

5. (1)对偶(2)比喻(3)反问

6.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 全文抓住“美”字来写,写了山峰、清流、石壁、青林、翠竹、晓雾、猿鸟、夕日、鱼儿;这些景物在描写上的特点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

8. (1)“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2)“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9.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10. 最后一句;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

与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

11. D

12. 作者把无情感的月亮人格化,写得生动有趣,衬托了作者欣喜的心情。在作者的笔下,那柔美的月色是那样善解人意,当作者孤寂无聊的时候,它悄悄地溜进屋来慰藉作者。13. 不可去掉。“亦”是“也”的意思,说明怀民与作者都没有睡,暗示了两人心意相通、情趣相投、互为知己的感情。

14. “闲人”本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文中是指清闲的人、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把自己列为“闲人”,表达了作者虽在政治上有远大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是“闲人”而可赏月,又表达了作者的自慰。

15. (1)于是,就(2)共同,一起(3)缘故,原因

16. (1)(我)脱下衣服想要睡觉,(只见)月光照入门内,高兴地起身出门。

(2)这是我的老朋友陈季常(陈慥),为什么会在这里呢?

17.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18. 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19. 红日将颓/余思粥/担者即为买米煮之/果腹而归。

20. D

21. 示例:这是一个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油菜花一片金黄,蝴蝶蜜蜂到处飞忙,男男女女穿着漂亮衣服,纷纷出来游玩赏春。面对美好春光,人们深深陶醉。

22. 热爱自然、喜好和朋友相处、自由自在、闲适快乐等生活情趣。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最新教案设计

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教仁遇刺、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基本史实。通过评价袁世凯,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人物的地位和作用 过程与方 法 通过“评价袁世凯”的活动,掌握评价人物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孙中山等民主革命者屡败屡战,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独立、民主、富强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体现了孙中山等人坚定的革命信仰、无私忘我的革命胸怀及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二次革命的背景;袁世凯复辟帝制 教学难点:北洋军阀的概念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链接图片——宋教仁墓)宋教仁的墓园位于上海市闸北公园,建于1924年,先生雕像下方的石座上有于右任的撰书刻铭:“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纪,为直笔乎?

直笔人戮……”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1课: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二次革命 1.图片展示:展示宋教仁照片 2.教师讲述:宋教仁是一位推崇议会政治和政党内阁的有才干的政治活动家,他的一系列活动与袁世凯的独裁野心相悖。因此,在其北上组阁之时被人阴谋刺杀。这使孙中山从“欲治民国,袁总统适足当之”的幻想中警醒过来,主张“非去袁不可”,号召立即讨袁。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雾霾里的宋教仁 4.阅读图片:《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 5.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结合《二次革命形势示意图》,讲述二次革命的过程。 6.教师提问: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二次革命”呢? 提示: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7.教师讲述:同北洋军交战时,国民党缺乏统一指挥,力量涣散,很快被镇压下去。孙中山、黄兴等流亡日本。 目标导学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2020-2021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题目回放】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 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心香,“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许多 感动。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行(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考题分析】 试卷总分为120分,其中作文分是50分。本次考试三所初中联考联改,共有960名学生参加,其中45分以上的作文共有225篇,约占参考人数的23%。 本次作文命题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一般都能扣题。但是综观整体考场作文, 失误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补充题目大多太单调,新颖独特的命题甚少。大多学生的命题都是以“爱”来补充,其中尤以《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居多,但是这样命题不仅太直白,而且老师看得太多,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也 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能够借物抒情,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所以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 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题目中的“冷”与作文中的“热”形成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分数自然也高上去了。 所以,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俗话说“题好文 一半”,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很多同学注重了作文题目中补充的那个词,却将“味道”体现不够。如有位同学写《父爱的味道》,文中选取了五岁时、十岁时和十五岁时三个阶段父 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语言生动,感情也真,很好地体现了“父爱”,但是 却忽略了“味道”,“味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词,这样就使作文显得扣题 不紧,自然不易得高分。 所以,我们写半命题作文时,不仅要扣住自己在横线上所填的词,题目中的 每一个词都不可忽视,这样才能将内容与题目紧密结合。 【佳作展示】 幸福的味道 吴店镇二中三(1)班李可 上课,老师夸班长发言精彩,却没看见我半举起的手;下课,他们三对三打篮球,我却只能在一边看。翻开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十一课《与朱元思书》之精细复习

《与朱元思书》 一、文章内容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文学常识 1、《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字_叔痒__,吴兴故章人。是南朝 代文学家。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三、语音 缥(piǎo)碧无碍(ài)负势竞(jìng)上泠泠(líng)作响 嘤嘤(yīng)成韵鸢(yuān)飞戾(lì)天 互相轩(xuān)邈(miǎo) 四、通假字 1、有时见日见同现,显现,显露。 2、窥欲忘反'反'同'返'、返回 五、一词多义 蝉则千转不穷。(尽,完) ①.欲穷其林。(走完) 猿则百叫无绝(停止)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至) ③.果如鹤唳云端。(叫) 六、重点词语解释 1、风烟俱净风烟:指烟雾。俱:都 2、天山共色共色:同样的颜色。 3、一百许里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 4、天下独绝独绝:;绝独一无二,到了极点。经久不绝:停。

5、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6、急湍甚箭急湍:急流的水 7、皆生寒树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 8、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 9、互相轩邈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10、泠泠作响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 11、好(友好或美丽)鸟相鸣:互相和鸣 12、鸢飞戾天者戾天:到天上;戾,至 13、望峰息心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14、经纶世务者经伦:筹划、治理。 15、窥欲忘反忘反:流连忘返; 16、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 17、在昼犹昏犹:好像,如同。 18、疏条交映交映:互相掩映。 19、水皆缥碧缥碧:青白色。 20、嘤嘤成韵韵:和谐声音。 七、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训练

《作文训练—人物描写》说课稿 兴城一中 徐冬梅 《作文训练—人物描写》说课稿 一、一、说一说设计意图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所执教的“作文训练—人物描写”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训练。第二单元的阅读是写人为主的文章。作文训练重点是抓住人物特点写人,并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写人。而且这次作文训练是在上次“抓住特点写人”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写人的作文训练。通过上一次的作文训练,我发现学生能够做到抓住人物特点来写,但是写的不够生动、具体,就是说描写不过关。所以这节课的人物描写,我重在引导学生理解究竟什么是描写?叙述和描写有什么区别?描写有什么作用?怎样进行人物描写?有没有什么规律?这些光靠概念是不够的,还必须提供一些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要领,所以我把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作为本节的学习重点。不然的话,我们就是强调一百遍“要注重描写”学生恐怕也不会描写。 难点是抓住人物特点,运用适当的描写方法进行人物描写。描写不过关是时下中学生的老大难问题。

夏天,母亲如同一尊雕像,执着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二、根据这一单元的作文训练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 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以及描写的作用; 掌握描写的方法;学会抓住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文中的范例,引导学生理解叙述与描写 的区别与怎样抓住特点进行人物描写。 因为我觉得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读写结合是语文教 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中学作文应以课文为范例,学生依此为样,联系 自己的种种实际做出文章来。如此反复训练,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写 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悟爱的真谛,学会爱人。 因为第二单元所描写的人物都是感人至深的,爱子女、爱学生、 爱老师,通过课文内容分析让学生领悟爱的真谛,学会爱人。 三、本节课共分五个环节: 1、通过课文范例,明确叙述与描写的区别以及描写的作用。 2、通过课文范例,理解环境烘托和侧面衬托对人物描写的作用。 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人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4、通过设置情境,学会抓住人物特点对人物进行描写。 5、展示、互评,归纳总结。 第一个环节:我首先结合第二单元的阅读课文导出本节的学习重 点,(板书),出示两个例句,一个叙述:“夏天,母亲天天卖冰棍, 皮肤晒得越来越黑。”一个描写:“夏天,母亲如同一尊雕像,执着地 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光把母亲原以黝黑的皮肤晒得 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被忽略了的手, 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让学生体 会什么是描写,然后屏幕显示描写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明确描写的种 类,导出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人物描写,怎样进行人物描写? 屏幕显示几个片断(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讨论探究作 者刻画了几个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来突出其什么特 点? 学生讨论探究、师适当小结:这几段文字,作者抓住人物特点, 对人物的外貌、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这样就使人物鲜活生动, 栩栩如生。初步体会了描写的表达作用。 接着师再将这几段文字做一个小小的改动,大家看看表达效果会有什么差异? 改 为 夏天,母亲天天卖冰棍,皮肤晒得越来越黑。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 二、故事背景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徵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三、课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天堂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的人了。 四、问题归纳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2.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3.“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4.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5.“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五、课文主题 文章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八年级上语文单元作文大全

和平的向往 和平的钟声何时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醒! 战争,多么敏感的字眼;战争,人们痛苦的回忆。世界上,发生了数之不尽的战争,从原始人赤手空拳到先进且杀伤力,毁灭性极强的生化武器;这都是因为战争而产生的;战争,是残酷的;战争,是沉重的;战争,更是无奈的! 战争,为什么会发生?因为人类是自私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便会发动战争;而在一次次的侵略成功后,人类并没有就此收敛,而是变得更加贪婪;而被侵略的人类也不会就这样罢手,他们会采取报复,有一次次地反抗。所以,战争的硝烟就一发不可收拾,熊熊燃烧,烧去了人类最淳朴的人道,良知............... 战争,又会带来什么?既有利又有弊吗?但是在我看来,战争只会带来危害:所谓的战争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那简直是废话。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争促进了核的发展,使核技术快速的提升;但却因此制造了原子弹,有了原子弹,便可发动更大规模的战争,也就标志着人类将面临更大的灾难! 战争,留下的又是什么呢?留下的除了无尽的

伤痛,还是无尽的伤痛;只要是战争的硝烟所弥漫之处,无不是笼罩在哭声,火光,血泊,侵略者无恶不作————烧,杀,抢,掠,淫,残无人道!就如“英法联军”入侵中国,闯进圆明园一般,因为圆明园的富丽堂皇,金银珠宝太过耀眼,所以“英法联军”就将东方的幻想艺术圆明园的一切洗劫一空;更令人憎恨的是为了销毁自己犯罪的证据,又将圆明园一火烧尽..........还有日军侵略中国的南京后,任意妄为,造成了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使30万的中国同胞遇难;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类带来了沉重的,痛苦的回忆,使人们永远的被恐惧,阴霾所笼罩着............ 战争,给世界造成惨重的损失,给人类留下了不堪的回忆;我们热爱和平,我们不喜欢战争,但是在这个世界上,枪声,炮声,爆炸声,远远多于鞭炮声和礼炮声。就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全世界发生了大小战争总共不下400次;在两次世界的战中,人类更是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是语言无法形容的悲伤............ 我们多么渴望和平啊,我们多么希望战争留下的碳火不在因风燃烧,那多好啊!什么时候才能听到和平的钟声向渴望和平的人们敲响呢?何时才能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初二上册语文作文范文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初二上册语文作文范文八年级上册语文作文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例文 珍惜和平 纵观世界风云,战争贯穿着人类的发展史,由古至今,大大小小的战争不计其数。据 ___统计,人类历史上真正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300多年,可见战争就是人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把多少人类积累的财富毁于一旦,无论战争是正义还是非正义的都在怕坏着人类的发展。 由大导演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兄弟连》真是的反映了战争和战争中的人,他把战争描写的很贴切,很写实。因为他是以一群二战老兵的眼睛去看战争,而不是像无聊的国产剧是一群文人想象的。二 战老兵经历了真正的战争,他们懂得珍惜生命,热爱和平。这样的人我们崇拜他,他在战争中为战友付出着,和平时期他们为人们讲述着战争的残酷性,他提醒人们不要忘记战争的危害。而美化战争的人,还有英雄主义的文人们,他们没有让人们看清战争,英雄不是写出来的,英雄就在我们的身边。所以要反思战争,珍爱和平。

每一次战争损失的物质财富不计其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我国的损失就有3500亿美元,伤亡军民达3000多万。整个二战中损失的财富用金条来计算,它可以绕地球三周多。然而在战争中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也在不断的失去,遗迹的毁坏,文物的毁坏,亲人的丧失,战争对人们的摧残都是残酷的。 战争的本质就是矛盾的激化,战争是统治阶级们为了满足自己要求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们的另一种发财之道。 如何才能消灭战争呢?只有民主制度才可以消灭战争,所以我们要求民主,建立民主制度。发扬民主,弘扬民主,贯彻民主才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我只有这个,希望能帮到你。 一直藏在我心中的秘密 没有秘密的世界是空虚、失落的。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秘密,而且秘密都不同,你想知道我的秘密吗?那就请你再往下看吧!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

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10-短文二篇课题短文二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 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感情。 3.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4.背诵并默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 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 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3.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 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1.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 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课 前预习作者简 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丹阳秣(mò)陵(今江苏南京)人。 著有《陶隐居集》《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擅长 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集》传世。代

表作品有《赤壁赋》《石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写作背景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读准字音夕日欲颓.(tuí)沉鳞竞跃.(yuè)与.其奇者(yù)未寝.(qǐn)相与.(yǔ)遂.(suì)藻.(zǎo)荇.(xìnɡ) 古今异义四时.俱备(古义:季节今义:某个时候)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停止、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衰败,萎靡) 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指与事无关的人,多含贬义) 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 写初二语文作文我们要从正面写起,不要旁敲侧击。这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希望你能从中得到感悟! 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篇一 莲文化的魅力 在一座小小的池塘中,风姑娘轻轻的轻吻着大地,水面上掀起一丝丝轻柔的波浪。池中略有几片浮萍,像几帆徐徐前进的小舟,悄然挡开一圈圈涟漪。那稍带褶皱的侵扰,丝毫不减池中的那一片绿。引入眼帘的,依然是那凝翠而又轻柔的碧波和那一丛丛淡雅的莲。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各色艳丽的花竞相开放。牡丹杜鹃,妩媚而又妖艳,象征大富大贵!它们舒展着他们美丽的身姿,与各类百花攀比着。而莲却依然保持着自身的淡雅,独守着心灵的那一片净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莲的宝贵品质,莲花的美是庄重的,他不像牡丹般美得妖艳,它不像虹一般,美得虚幻。 我爱莲,我爱莲的花瓣,是那样的娇嫩欲滴,是那样的轻盈美丽,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羡慕之情;我爱莲,我爱莲的花蕊,是那样的莹润多情,又是那样的璀璨晶莹;我爱莲,我爱莲的清香,是那样的清新淡雅,若有若无。幽雅。清新。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顿时掀起一阵阵的波浪。 莲浑身都是宝,从花到根,细细谈来都有说不完的作用:药物功能的花芯,消热去毒的莲子,清香美味的藕…… 观音座下的是莲,仙姑篮的是莲,这说明莲在中国人眼里是多么神圣啊。 我爱莲的”!亭亭玉立,我爱莲的淡淡清香,我爱莲的洁身自好,我爱莲的庄重,我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篇二 莲文化的魅力 历代的诗人,如陶渊明盛爱莲,赞扬着莲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说起莲,有很多有关莲的未解之迷,莲的历史又是如何呢? 在人类出现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地球大部被海洋、湖泊及沼泽覆盖。当时,气候恶劣,灾害频繁没有动物,大部分植物被淘汰,只有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这个贫瘠的地球上。其中,有一种今天我们称为“荷花”的水生植物,经受住了大自然的考验,在我国的阿穆尔河、黄河、长江流域及北半球的沼泽湖泊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大约过了九千年,原始人类开始出现。人类为了生存,采集野果充饥,不久便发现这种“荷花”的野果和根节不仅可以食用,而且甘甜清香,味美可口。渐渐地,“荷花”这一人类生存的粮食来源便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祖先——原始人类的心中,成为人类生存的象征。 一直到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随着农耕文化的出现,人类对荷花开始了进一步的了解。当时的人类为了生活上对水的需求,一般都定居在河岸湖畔或有天然泉水的沼泽地带,而这些地带恰是野生荷花主要的分布区域。经测定,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人类在不断的生产劳动中,对朝夕相处的荷花的生长习性、生存环境等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为中国古老的荷花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如今,莲成为了植物界中最古老的双子叶植物之一。它们受着人们的高度赞美,它的姿容优雅,色彩明艳,叶、花均有清香,又使人们深深陶醉。 莲,记载着千年的历史,它是多么伟大啊!人教版初二语文上册作文篇三 莲文化的魅力 若莲是姐姐家的一只小狗,暑假间因为姐姐要出远门,所以,姐姐把若莲托给我照顾,于是,我就这样认识了爱美的若莲。若莲身披一件雪白的“婚纱”,一双水灵灵的眼睛,像极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作文教案

八年级作文教案 【训练题目】 以“成长的滋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成长,是一个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话题。成长的感受,也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就像一棵小苗长成大树,有阳光雨露,也有风吹雨打,有欢乐甜美,也有困惑痛苦。要写好这个作文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先审好题,明确题眼是“滋味”,即要把滋味写出来。二、要写自己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不管这种感受是苦涩甜蜜的,还是欣喜惊奇的。三、要有典型的材料,从材料中自然生发感受,诉说自己对成长的真切体会。要善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中,观察出对生活的认识,对成长的感受。你可以议论,表达你对成长的思考;你可以记叙,诉说你的一段成长的故事;你可抒情,抒发你对成长的感受…… 【升格示例】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大家共同品尝过的一种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咸,五味皆全,仔细一品,却发现原来还有一番不同的滋味涌上心头,那就是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出生到学会说话,成长总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学会叫妈妈时,母亲那和谐的脸上挂着笑容;当我学会穿衣服,爸爸慈祥的脸上显视出那高兴的样子,然后说:“我的乖女儿长大了,不在需要我为她穿衣服了!”直到捧着那厚厚的字典查阅那生字生词;直到笨手笨脚把那咸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母亲、父亲那带着喜悦的口中说出:“乖女儿,终于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的笑一笑,能让日夜奔波在外,而不能按时吃饭的父亲歇上一歇。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也是我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我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小时候,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想法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孩提时,看见别人采摘那漂亮的花,就会心疼,天真的念头是花儿也知道疼痛;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滴,是不是它哭了,鱼儿为什么总生活在水里,而不被呛死……自小说喜欢揣摩世界上的一切一切,满脑子充满稀奇古怪的问号,于是搂着爸爸的脖子,问一大堆一大堆的为什么,缠着放学回家的小姐姐问那些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一个个问题解决了,我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升格导议] 这篇散文的整体构思还是不错的,小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叙写了自己成长的感受。但内容不够充实,结尾也不够简洁有力。为了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可以在文章开篇之后,用类比的方法讲述成长的快乐,结尾部分应精心设计,力求有一箭三雕之效,既要点题,呼应开头,又要深化文章的中心。 [升格佳作] 成长的滋味 成长是你品、我品、他品的人生岁月,酸甜苦辣,多滋多味,仔细品品,噢,原来别有一番滋滋哧在心头,成长是一种幸福。 羽翼渐丰的幼鹰,带着对广阔苍穹的向往,努力地,使出全身的力量——成功了,它一展稚嫩的双翼自由自在地飞翔;刚出生的小牛犊不愿再跪在柔软的草地上,带着对奔腾渴望,努力地,使出全身的力量——成功了,它稳稳地直立起小小的身子,一声奶气的:哞“是向世界宣告:我长大了!飞翔是幼鹰的幸福,腾跃是牛犊的成长。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从呱呱坠地到咿咿呀呀的学语,成长始终伴我左右。会奶声奶气地喊妈妈时,温馨的笑声荡漾在母亲的脸颊;会自己穿衣服了,爸爸舒心地说一声:“乘女儿,长大了!”直到会自己捧着厚厚的字典查阅不认识的生字,直到笨手笨脚地把咸得不可入口的土豆丝端上饭桌,我都能听到从母亲、父亲口中说出:乘女儿,长大了!我长大了,能让日夜操劳的母亲开心地笑,能让整日奔波的父亲歇一会儿了。母亲的微笑是她的幸福,父亲喘息的平缓便是的成功。于是,我说:成长是一种幸福。 自小就不愿喝牛奶,童年的理论是不愿和牛宝宝争一个好妈妈:自小看到别人摘花就心疼,天真的理论是花会疼;自小就不明白天上为什么会掉下小水点,鱼儿为什么在水里却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 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⑵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⑶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⑷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⑴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⑵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 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四、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1、选两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 3、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粗拨。 明确: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清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 教师根据学生讲解归纳成板书: 4、学生根据板书提示,复背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深入研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提问: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有的认为流露了闲适归隐之意,等等。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点拨: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

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2020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作文 【题目回放】 成长的路上,我们品尝过多少人生百味.妈妈的一碗热汤,同学递来的一方手帕,花儿的芬芳,浩瀚书海的心香,“千里共婵娟”的情怀……带给我们许多感动.请以“的味道”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①请将题目补充完整;②立意自定,文体自行(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少于600字. 【考题分析】 试卷总分为120分,其中作文分是50分.本次考试三所初中联考联改,共有960名学生参加,其中45分以上的作文共有225篇,约占参考人数的23%. 本次作文命题难度不是很大,学生一般都能扣题.但是综观整体考场作文,失误点主要在两个方面: 一、补充题目大多太单调,新颖独特的命题甚少.大多学生的命题都是以“爱”来补充,其中尤以《爱的味道》、《父爱的味道》、《母爱的味道》居多,但是这样命题不仅太直白,而且老师看得太多,就会出现审美疲劳.当然,也有少数同学命题甚佳,能够借物抒情,如通过一碗姜汤来怀念爷爷,所以命题为《一碗姜汤的味道》;还有同学以妈妈每天早上把稀饭为自己盛好凉好为素材,将题目命为《一碗凉稀饭的味道》,题目中的“冷”与作文中的“热”形成对比,让人印象深刻,分数自然也高上去了. 所以,半命题作文,我们首先应该将题目补充得新颖独特,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命了一个新颖的作文题目,作文就成功了一半. 二、很多同学注重了作文题目中补充的那个词,却将“味道”体现不够.如有位同学写《父爱的味道》,文中选取了五岁时、十岁时

和十五岁时三个阶段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呵护,语言生动,感情也真,很好地体现了“父爱”,但是却忽略了“味道”,“味道”成了一个可有可无的词,这样就使作文显得扣题不紧,自然不易得高分. 所以,我们写半命题作文时,不仅要扣住自己在横线上所填的词,题目中的每一个词都不可忽视,这样才能将内容与题目紧密结合. 【佳作展示】 幸福的味道 吴店镇二中三(1)班李可 上课,老师夸班长发言精彩,却没看见我半举起的手;下课,他们三对三打篮球,我却只能在一边看.翻开日记本的最后一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在某个时间将被发挥,就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把锁.”我长叹一声:“什么时候才能有钥匙打开我这把锁啊.” 我撕下最后一页,看了看那句话,发现还有一行小字:“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我把它揉成一团,一条漂亮的弧线,一个完美的三分球,此刻,我没有一点幸福的感觉. 小时候,我酷爱和同学们一起打球,可如今,朋友们的身高都如爬杆一样向上蹿,可是我还没有动静,我不再和他们一起打篮球了,只是一个人偷偷地在家看nba、看科比、姚明他们飒爽的风姿,而那些和朋友驰骋在篮球场上的回忆都如同泛黄的纸页,越来越远了. 但是有一次我真的意识到,每个人都能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那是初一的时候,正值冬天,但是活跃的语评议课堂将寒风拒之门外.语文老师是个极有生活情趣的人,她见我们都非常冷,便想使我们放松下,她提议道:“我们一起在今天,这美丽的圣诞节,互相亲手制作贺卡,并将它送给自己想要传达幸福的人吧.”同学们积极响应,我却沉默了,又有谁会给我送贺卡呢?我一无是处.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 2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文言实词,翻译全文。 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认识“铭”“说”两种文体,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领悟作者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从文中获取启示,并对自己的处世观点、态度的再认识。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古代的名士文人常常喜欢借物来抒情言志,例如,他们借梅花来表现自己纯洁坚定的品格和高雅的志趣,借竹来写出自己坚守节操,借莲来表现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品

行。今天我们将共同学习一篇古代散文中的名篇,它同样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 录音范读。 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 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参考:山不在高:在,动词,在于。 苔痕上阶绿:上,动词,这里是长到、蔓到的意思。 谈笑有鸿儒:鸿,通“洪”,大。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这里是弹奏的意思。 无丝竹之乱耳: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庐:简陋的房屋。 无案牍之劳形:劳,劳累,形容词用作动词,即“使……劳累”的意思。

亭:形状像亭子的小房子。 何陋之有:是有何陋的倒装句,有什么简陋的呢? 指名粗译课文 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四、理解中心、写法。 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哪句?它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明确:“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本文是从哪些来表现作者的“唯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 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清静。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陋在何处? 作者写陋室有何用意?仅仅是为了告诉我们:陋室的状况吗? 启发:①联系“铭”这种文体,一是警戒自己,二是称述功德。 ②简介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八年级语文:短文两篇(教案)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教材 语文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语文教案 / 初中语文 / 八年级语文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短文两篇(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语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交流能力,学习语文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和工作,为了满足人类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八年级语文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河北交河中学刘宝军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准确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揣摩关键词句的意味; 3、说出两文的思想感情; 4、字词积累。 二、教学设想: 1、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从读中感悟文中的情感; 2、《金黄的大斗笠》注重体会三幅图画,《散步》注重理解“我对生命的使命感”。 3、指导学生建立词语积累本; 4、重点分析好几个重点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金黄的大斗笠 教学过程及要点: 一、预习设计: 1、自读课文,查字典解决读音障碍,读通顺。 2、给下列字注音、组词(在本文中的读法,用课文中原句) 蓝lán 谣yáo 看kān 埂 gěng 梳 shū调 tiáo 缩 suō数 shǔ辟里啪啦 pīlípālā斗dǒu 笠 lì辫biàn 揽 lǎn 咩 miē澡 zǎo 咯 gē蘑菇mógū 3、找出两个拟人的句子,在书上用“------”标出; 4、有人说本文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三幅图画,请分别标出其起止; 5、将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换成括号中的词好不好?为什么? ①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 ?? ②乌云被太阳照得受不了,越缩越紧. ? 二、学习新课 (一)、引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