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
《红楼梦》中的茶事

乔 玉斟了一 皿 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
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然后其他人都是清一 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 红楼梦 》 作者在刻画贾宝玉品茶栊翠庵 ‘ 时, 借用妙玉之口讥笑宝玉说, 一杯为品, 二杯 即是解渴的蠢物, 三杯便是饮牛饮驴了。’ 说明 作者对品茶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要得到饮茶 “ 的真趣, 就要在 “ 品” 字上下功夫, 品” 不同于 “ “ 喝” 、 喝” 是解渴, 大口渴下, 一饮而尽, 属于 “ 牛饮” 即妙玉所称的 “ 饮牛饮驴” 。“ 品” 是既鉴 别优劣, 又包含欣赏, 只有浅斟细啜, 反复品评, 闻其香, 尝其味, 会其神, 才能享受到真正的茶 趣。说明在清代人们讲究品茶确实是达到了精 致清雅之极。
宝玉在太虚幻境喝的 “ 千红一窟” ,是以仙花灵 叶上所带之宿露烹煮成的。虽说这是梦中喝的 仙茶, 但应该不是毫无根据所杜撰出来的茶。 第 八回还有宝玉最喜欢喝的枫露茶。此茶要沏了 三、 四次后才出色, 说明茶的耐泡度。以上这两 种茶, 目前暂还未查考到出处。 此外,有暹罗进贡来的暹罗茶 % 第二十五 回&、 安徽的六安茶 % 属篓装茶 & % 第四十一回 & 、 洞庭湖的老君眉 % 现在称君山银针 & % 第四十一 回&、 普洱茶 % 第六十三回 & 、 普洱茶中的珍品女 儿茶 % 茶六十三回 & 、西湖龙井茶 % 第八十二 回 & 。还有一些没有名称的香茶 % 第十五回 & 、 新 茶 % 第二十四回、 第五十五回、 第七十二回 & 等。 《 红楼梦》 中的主要人物都爱喝茶 书中主 ! 要人物,上至老祖宗贾母,下至宝玉、黛玉、凤 姐、宝钗等十八余人。其中提到贾母喝茶的 !! 处, 提到宝玉喝茶的 ’( 处, 提到黛玉喝茶的 $’ 处,提到凤姐喝茶的 $" 处,提到宝钗喝茶的 )
茶文化拾零

茶文化拾零
李盛仙
【期刊名称】《商业文化》
【年(卷),期】1999(000)004
【摘要】茶为国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遍及中华。
但是,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并记于史册,传于后世,却是与历代文人墨客分不开的。
茶诗自古诗家多茶客。
翻开中国诗人们的诗集、词集,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唐代以后几乎没有哪个诗家不曾写到过茶,更有一...
【总页数】2页(P61-62)
【作者】李盛仙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湘西土家茶文化拾零 [J], 黎星辉;施兆鹏;李觅路;伍秉纯;陈克贵
2.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的茶文化呈现意义——以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实践为例 [J], 王旭烽;温晓菊
3.为《教坛拾零》而拾零 [J], 陈联
4.世界茶文化圣山喜迎中外嘉宾——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隆重开幕 [J], 亮子
5.从社会历史看茶文化与从茶文化看社会历史——简评施由明《明清中国茶文化》[J], 陈青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茶的名著

关于茶的名著
1. 《茶经》——陆羽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典籍之一,它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
于茶的专著。
书中详细讲述了茶的品种、采摘、制作、品饮等方面的
知识,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大观茶论》——宋·陆九渊
《大观茶论》是中国古代茶学专著,全书共分十二卷,其内容囊
括了茶的历史、品种、采制、鉴别、炒制、保存、品评等方面的知识。
3. 《茶山行旅志》——明·张岱
《茶山行旅志》是明代张岱所写的一部关于茶的游记,记录了他
走遍中国各地寻访名茶的见闻和体验。
除了描述茶山的地理情况和茶
叶的采制方式外,书中还记录了茶人的风情、茶具的制作和鉴定等方
面的知识,为中国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4. 《茶花女》——法国·小仲马
《茶花女》是法国文学家小仲马所写的一部著名小说,它讲述了
一个法国青年阿尔芒爱上了巴黎一名艺妓玛格丽特的故事。
在小说中,茶花女成为了小说的主要象征,代表着贫困、热情和欲望,被誉为世
界文学之巅的作品之一。
5. 《茶馆》——郭沫若
《茶馆》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所写的话剧,以一家小茶馆为
舞台,描绘了晚清末年至民国初期的中国社会百态和人民的苦难生活。
这部戏以茶馆为反映现实社会的缩影,既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延续,
也是反映中国现代社会的典型作品。
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

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分析作者:汪旭来源:《牡丹》2017年第26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与社会文化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推动着社会文学的发展。
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茶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足以说明茶文化与明清小说文化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
明清时期,茶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其内涵也逐步社会化和世俗化,这与明清小说文化的内容和价值观不谋而合,茶文化被明清小说家广泛运用到写作内容中。
例如,施耐庵《水浒传》中有关茶文化的描写,占到整体篇幅的6.59%;《金瓶梅》有629处描写了与茶相关的内容;吴敬梓《儒林外史》共56回,其中有45回描写了茶事,尤其是对饮茶礼仪、茶具、卖茶场所有较多的描述;《红楼梦》有近300处描写饮茶,茶出现率占全文的17.82%。
通过这些数据就可以看出,明清小说史就是茶文化的发展史,明清小说已经成为茶文化发展与延续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以往的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关于《镜花缘》中茶文化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镜花缘》为例,对明清小说中的茶文化美学进行分析,为茶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一、《镜花缘》作品介绍《镜花缘》是明清小说的重要代表,作者李汝珍,该作品的前半部分描写了唐敖科举落榜后游历海外遇到的逸闻趣事、风土人情。
故事后半部分以武则天科举选才女为背景,讲述了由百花仙子托生的唐小山及其他各花仙子托生的一百位才女考中并参与朝政的故事。
在该作品中,有关茶文化的叙述大约有三十一章,描写了当时社会的饮茶风俗以及与饮茶相关的文化活动,将茶文化与当时的佛家文化相结合,突出了明清茶文化的特色。
因此,有学者将《镜花缘》中的茶文化,称为市井阶层世俗文化与风雅茶文化相结合的一种特有茶文化,而《镜花缘》也成为明清时期茶文化研究的重要载体。
二、《镜花缘》中茶文化美学分析(一)《镜花缘》中的文人与茶茶与中国文人之间存在着难以割舍的联系,虽然《镜花缘》中对文人的描写并不是非常多,但是作品中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仍然展现出茶文化与文人的关系。
第五章第二节(4)-茶与文学-茶与小说

南方有嘉木 不夜之候 筑草为城
14
15
3
4
明清时代,记述茶事的多为话本小说和章回小说。如
《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
《红楼梦》、《聊斋志异》、《三言二拍》、《老残游记》
等都有茶事的描写。
《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
处。 曹雪芹在开卷中就说“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
逡巡”用“香销茶尽”为荣、宁两府的衰亡埋下了伏笔。
第五章 茶的精神文化
第二节 茶与小说
2、茶与小说
小说是文学的一大类别,它以人物的塑造为中心,通 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 映社会生活。而作为社会生活必需品的茶,在小说情节中 多有描述。
2
唐代以前,小说中茶事往往在神话志怪传奇故事里出 现。东晋干宝《搜神记》故事“夏侯恺死后饮茶”;隋代 以前的《神异记》中的神话故事“虞洪获大茗”;南朝宋 刘敬叔著的《异苑》中的鬼异故事“陈务妻好饮茶茗”; 还有《广陵耆老传》中的神话故事“老姥卖茶” 。
6
茶俗:吃年茶、茶泡饭等。 以茶为祭:第八十九回中,宝玉在晴雯旧日居室,焚香致 祷:“怡红主人焚付晴姐知之:酌茗清香,庶几来飨。” 以茶为聘:第二十五回中,凤姐笑着对黛玉道:“你既吃 了我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
7
茶种类:大都是茶中极品。 宝玉喜欢的耐冲泡的枫露茶,助消化的普洱茶、女儿
茶,宝玉梦景中的千红一窟。贾母不吃六安茶,喜喝老君 眉。黛玉爱的是清淡雅香的龙井茶等。
8
茶具:大多是古代珍玩。 如在第四十一回,栊翠庵品茗时,妙玉给贾母盛茶用的
是“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上,里面放一 个成窑五彩小盖盅”。给黛玉用的 ‘点犀盉he’。给宝玉 盛茶用的是“绿玉斗”。后来又换成整雕竹根的大盏。给众 人用茶是“一色的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四大名著里不断演变的茶文化

四⼤名著⾥不断演变的茶⽂化茶叶历来是⽂⼈雅⼠挥墨下笔的⼀部分。
在经典的四⼤名著中,“茶”的⾝影也是随处可见。
据统计,《三国演义》⼀共⼀百⼆⼗回中有⼗三回提到茶,《西游记》有六⼗⼀回提到茶,《红楼梦》有九⼗⼋回提到茶,《⽔浒传》提到茶的有⼗⼀回。
其中⼜以《红楼梦》为最,可以说是“⼀部红楼梦,满纸茶叶⾹”,其中包括茶的分类、茶礼茶俗、茶诗茶具等等,细节精微,意蕴深远,由此可见明清时期茶在⼈们⽣活中的地位。
《红楼梦》中的茶的分类、茶礼茶俗、茶诗茶具在《红楼梦》中,“栊翠庵品茶”是⼀个写茶⾮常精彩的部分,可以说栊翠庵品茶集中国茶⽂化之⼤成。
这段故事开端很简单,就是贾母乘兴陪刘姥姥逛⼤观园,来到栊翠庵,受到妙⽟隆重的接待。
曹雪芹借妙⽟之⼝详细论说了茶道所讲究的选器、⽤⽔、品茗等,让⼈⼤开眼界。
先从茶具来说,妙⽟给贾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云龙献寿⼩茶盘,茶盘⾥放着成窑五彩⼩盖盅,是明成化年间景德镇官窑所产茶具。
给同来众⼈的茶盏则都是⼀⾊官窑脱胎填⽩盖碗。
⽽不同的⼈喝的茶也不尽相同,贾母⽤富态⾼贵的名茶才能显⽰其⾝份,因此她喝的⾃然是“⽼君眉茶”,其他⼈如林黛⽟喝龙井茶、王熙凤喝枫露茶。
名茶还需要好⽔泡,妙⽟给贾母泡茶⽤的⽔是“旧年蠲的⾬⽔”,⽽后来在另⼀处请黛⽟、宝钗喝茶,居然⽤五年前梅花上的雪⽔泡成的。
不但如此,请黛⽟、宝钗喝茶的茶具也可以说是古玩奇珍,给宝钗使⽤的是⼀只⽤⾪书镌着的相传系晋代豪门王恺的珍玩;给黛⽟使⽤的是⼀件形体似钵⽽⼩,⽤垂珠篆刻镌着的“点犀盉”,取“⼼有灵犀⼀点通”的诗意,⽤珍贵的犀⽜⾓精镂⽽成,为宋代苏东坡鉴赏的古董。
这些珍奇古董,⽤之于饮茶的情趣,别开⽣⾯。
除了名茶好⽔,还要讲究烹茶艺术,⼩说中妙⽟⾃风炉上扇滚了⽔,另泡⼀壶茶。
名茶冲泡要掌握好开⽔温度,⼀般宜⽤七⼋⼗度开⽔冲泡,使茶叶清醇幽⾹,茶叶品质⼜不受损坏。
妙⽟还借着与宝⽟对话道出了茶道之“品”的实质,“⼀杯为品,⼆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饮骡了”。
细数《红楼梦》中不可不说的茶事

细数《红楼梦》中不可不说的茶事展开全文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园林建筑到美食养生;从戏曲文艺到社会伦理;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等,几乎无所不包。
其中,茶文化自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本文将带您共同领略《红楼梦》里的茶香。
钱大师“茶”在《红楼梦》中绝对是个高频的字,我曾粗略统计,整部120回本《红楼梦》共出现“茶”字490余次,包括前八十回中的400多次和后四十回的80余次。
这其中,多半是日常起居以茶代水之茶,并无个名称交代。
除待客自饮外,还有一样不可忽略的就是“漱口茶”。
一、漱口茶我们不妨先就从漱口茶说起。
以茶漱口的细节,《红楼梦》中出现多次,可以说是贾府上下的餐后习俗,极为平常之事。
由此可见这也是中国古代传统茶俗之一,只是今人早晚刷牙,日常也有口香糖之类的替代品,早将这古来有之的习俗遗忘。
除小说外,以茶漱口的传统还可以在古代文献中找到证明。
如明代屠隆所著《考槃馀事》有载: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
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
而大文豪苏东坡甚至还专门写过一篇《漱茶说》,文中写道: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
凡肉之在齿间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
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此类文献资料,还能列出许多,在此不必一一赘述,我们单说《红楼梦》中所载之事。
首次记录用茶水漱口就在第二回,冷子兴同贾雨村演说荣国府之时。
雨村说他曾在金陵甄府坐馆,听那甄宝玉常跟小厮们说:“这‘女儿’两个字,极尊贵,极清净的……万不可唐突了这两个字,要紧。
但凡要说时,必须先用清水香茶漱了口才可……”用“清水香茶”漱口,以茶香的高雅,方可配说“女儿”二字。
这不过是对话,二次出现则是以情节方式体现,且是极其重要的一段情节。
就是第三回中,林黛玉刚进贾府时那次欢迎宴上的“双捧茶”。
说是众人饭毕,各有丫鬟用小茶盘捧上茶来。
唐代的茶事散文体裁

唐代的茶事散文体裁
唐代的茶事散文体裁有很多,比如:赋、序、记、传等。
以下是唐代茶事散文体裁的相关介绍:
- 赋:最早的涉茶文是西汉王褒的记事散文《僮约》,文章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
- 序:《三月三日茶宴序》是经典的唐代茶宴文章,在茶史上有着独特的学术地位。
既是茶文,也堪称茶赋、茶诗,特选入本书以为共赏。
- 记:唐代陆羽所著《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 传:唐代皎然所著《茶决》,是唐代“茶圣”陆羽的好友皎然所著,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是中国山水诗创始人谢灵运的十世孙。
其诗风清淡,多写山水、宗教和茶诗,其中《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等都是皎然的传世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富的茶礼茶俗 深邃的茶道茶情———中国历代小说中的茶事拾零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 胡长春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从上古神话,到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等若干发展阶段。
近代以来,小说已不再是“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汉书·艺文志》),为正统文人所不屑一顾的琐屑之言,而是一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艺术来叙述故事、塑造人物形象的文学体裁。
中国小说的产生与发展,恰巧与古代茶文化兴起、发展、繁荣大体同步。
作为一种适合于表现纷繁复杂社会生活、展示不同时期社会面貌的文学样式,古代社会中异彩纷呈的茶风茶俗、茶礼茶仪、茶人茶事等各种茶文化事象,必然纳入诸多小说家的视野,成为小说创作的内容之一。
明清以后,随着章回小说的繁荣,小说中的茶文化描写变得细腻而丰富,反映出了大量的茶文化内容,可以说,大部分的明清小说都浸透了茶文化的甘芳气息,散发出清新馥郁的袅袅茶香。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比较盛行。
这是一种介于上古神话传说与唐代传奇之间的艺术形式,其中所描写的大都是一些凡人与神仙鬼怪之间的故事,充满着奇丽的想象和浪漫情调。
而这一时期,也是饮茶风俗在巴蜀地区和江南一带流行之际,茶饮已受到文人雅士的欢迎,在他们所创作的志怪小说中,常常以茶事为背景来虚构故事,茶这种绿色的精灵,开始进入小说创作的殿堂。
其时,东晋干宝《搜神记》、王浮《神异记》、陶潜《搜神后记》,南朝宋刘敬叔《异苑》等志怪小说中,都载录有与茶有关的故事,从中依稀可以寻觅到茶的身影。
据王浮《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
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栖之余,乞相遗也。
”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神异记》的作者王浮,是晋惠帝时人,官祭酒,曾作《老子化胡记》抵毁佛教。
他在书中所记的这则“虞洪入山获大茗”的故事,其目的恐怕是为了张扬道教神仙之说,但似乎也给人们透露出当时长江下游地区已经有采茶制茶的习惯。
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卷七,载有一则“秦精采茗遇毛人”的故事,与上文这则故事大体相若,只不过文字、情节稍有差异。
《异苑》中“陈务妻茶祀古冢”的故事,情节则要生动得多: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
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
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
”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
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
”及晓,于庭中获钱数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
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益甚。
《异苑》为南朝刘敬叔所撰,他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东晋末年曾任南平国郎中令,南朝宋元嘉间为给事黄门郎。
《异苑》中的这则故事,述陈务妻以茶祀古冢,最后终获鬼魂赠钱,所宣扬的无非是佛教的因果报应思想。
故事本身虽荒诞不经,但从文中的孤坟野鬼都饮茶这一点来看,当时的文人雅士乃至于民间的饮茶风习还是相当普遍的。
上文中的数则志怪小说,皆出陆羽《茶经·七之事》。
此外,《茶经·七之事》还引失传已久的《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
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
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
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此则故事,无疑也属志怪小说之列,反映了东晋初年长江下游的广陵(今江苏扬州)一带的市集上有沿街挑担卖茶水之人,而且“市人竞160买”,生意十分兴隆。
宋元两代,话本小说在唐代说话的基础上得到很大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它与民间的说唱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字通俗易懂,内容新鲜活泼,在社会上极为流行。
据统计,宋元话本小说总数达100种已上,现存约40种,包括《京本通俗小说》的全部,《清平山堂话本》的大部分和明代《三言》中的小部分。
由于宋元话本大体上以当时的民间故事传说为题材,较系统地反映了宋元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不少小说也记载了当时颇为盛行的饮茶风俗,反映了一定的茶文化内容。
例如,《清平山堂话本》第二卷中的《快嘴李翠莲记》一则,就记载有新媳妇李翠莲奉茶的情节:妈妈听了,径到房中,对员外道:“你看那新媳妇,口快如刀,一家大小,逐个个都伤过。
你是个阿公,便叫将出来,说她几句,怕甚么!”员外道:“我是她公公,怎么好说她?也罢,待我问她讨茶吃,且看怎的。
”妈妈道:“她见你,一定不敢调嘴。
”只见员外分付:“叫张狼娘子烧中茶吃!”那翠莲听得公公讨茶,慌忙走到厨下,刷洗锅儿,煎滚了茶,复到房中,打点各样果子,泡了一盘茶,托至堂前,摆下椅子,走到公婆面前,道:“请公公、婆婆堂前吃茶。
”又到姆姆房中道:“请伯伯、姆姆堂前吃茶。
”员外道:“你们只说新媳妇口快,如今我唤她,却怎地又不敢说甚么?”妈妈道:“这番,只是你使唤她便了。
”少刻,一家儿俱到堂前,分大小坐下,只见翠莲捧着一盘茶,口中道:“公吃茶,婆吃茶,伯伯、姆姆来吃茶。
姑娘、小叔若要吃,灶上两碗自去拿。
两个拿着慢慢走,泡了手时哭喳喳。
此茶唤作阿婆茶,名实虽村趣味佳。
两个初煨黄栗子,半抄新炒白芝麻。
江南橄榄连皮核,塞北胡桃去壳木且。
二位大人慢慢吃,休得坏了你们牙。
”上文通过对李翠莲给公婆、伯伯、姆姆等人敬茶过程的生动描述,表现了她快人快语的直爽性格。
其中还提到了宋代的阿婆茶,喝茶时,还要配上栗子、芝麻、橄榄、胡桃等点心,显然,这是宋代一种特殊的民间茶俗。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中的部分为话本小说,部分为重新加工的拟话本小说。
如果以宋元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宋元社会生活面貌,即使经过了细节上的修改,仍可归结于话本之列。
如《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说,许宣“把白娘子同青青搬来王公楼上。
次日,点茶请邻舍”。
《喻世明言》第三十六卷《宋四公大闹禁魂张》中说,郑州“宋四公家里,门前开着一个小茶坊,众人入去吃茶,一个老子上灶点茶”,老人自称“老汉是宋公点茶的”。
马翰被人邀请,“同入茶坊里,上灶点茶来”。
《警世通言》第三十六卷《皂角林大王假形》说赵再理“来到东京,归去那对门茶坊里,叫点茶婆婆”。
《警世通言》第十九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虽然说春秋战国时的故事,“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点茶”。
这些关于饮茶细节的描写,明显属点茶而不是泡茶,正反映了宋人的饮茶习惯。
而《醒世恒言》第五卷《大树坡义虎送亲》中,述潮音自小许配给勤家,痴心苦等,没有消息,但是其母劝她归还定情物,重新定亲,她对母亲说:“母亲差矣!爹把孩儿从小许配给勤家,一女不吃两家茶,宁愿空守三年,以毕夫妻之情!”《警世通言》第二卷《庄子休鼓盆成大道》言,庄子在野外遇一守寡的妇人,用扇扇丈夫之坟,欲待坟上土干后改嫁。
回家后,将此事告诉夫人田氏,田氏气愤不已,说道:“忠臣不事二君,烈女不更二夫。
那见好人家妇女吃两家茶,睡两家床?”这两则小说中把“吃茶”与女子婚配联系起来,看成是定亲的同义语,则似乎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婚恋民俗。
二然而,文人墨客把社会上的茶风俗、茶礼仪、茶人茶事大量地纳入小说之中,还是到了明代以后才出现的事。
有明一代,中国古代的章回小说得以产生并逐渐走向成熟,最终成为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中国小说的发展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被称为“宇内四大奇书”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就是这一时期所产生的不朽之作。
明代最早出现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由于其社会背景是三国时代,故未言及茶事,而其他三部文学巨著则无一例外地受到了茶香的熏陶,或多或少有茶文化的描写。
在施耐庵《水浒传》中,关于茶俗的描写非常简炼而生动。
《水浒传》第三回就曾写到史进在渭州小茶坊吃茶的情景:“(史进)便入茶坊来,拣一副座位坐了。
茶博士问道:`客官,吃甚茶?'史进道:`吃个泡茶。
'茶博士161点个泡茶,放在史进面前。
”这部小说虽然以宋代水泊梁山农民起义为背景,但其中所反映的主要还是明代的社会生活和民情风俗,所谓的泡茶,实际上就是明清时期流行的瀹茶,即直接用开水冲泡茶叶。
书中还多次提到与茶有关的婚恋民俗。
第二十四回“王婆贪贿说风情,郓哥不忿闹茶肆”,写潘金莲放帘不慎,无意打中过路的西门庆。
西门庆一见潘金莲便垂涎三尺,两日内五次踅入王婆茶坊“喝茶”:第一次进王婆茶铺,西门庆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潘金莲是谁家妻小;第二次走进王婆茶铺,王婆端出一碗梅汤给西门庆喝,意在借“梅”与“媒”的谐音进行挑逗;第三次入茶铺,王婆递上了一碗和合汤,取和谐好合之意;西门庆第四次上门,王婆“便浓浓的点两盏姜茶”递给他喝;西门庆第五次进茶铺,王婆以一句“老身看大官人有些渴”点破西门庆之色渴,让他吃个“宽煎叶儿茶”,暗示自己已经是胸有成竹,来宽西门庆之心。
这五次“喝茶”,既突出了王婆这个奸诈狡猾虔婆形象,又昭示出茶与婚俗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二十回则有“风流茶说合,酒是色媒人”的说法,又提到“婆爱钱财娘爱俏,一般行货两家茶”,意思是老婆子阎婆贪宋江之才,阎婆惜则爱张三之俏,一个小女子吃了两家茶(即定了两家亲)。
这与上文中所提到的《三言》中“吃茶”一词的含义相同。
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九回写孙悟空对猪刚鬣说:“像你强占人家女子,又没个三媒六证,又无些茶红酒礼。
”第六十八回记载:“却说行者在会同馆中,着沙僧安排茶饭,并整素菜。
沙僧道:`茶饭易熟,蔬菜不好安排。
'行者问道:`如何?'沙僧:`油盐酱醋俱无也。
'行者道:`我这里有几文衬钱,教八戒上街去买。
'……有两个官人问道:`长老那里去?'行者道:`买调和。
'那人道:`这条街往西去,转过拐角鼓楼,那郑家杂货店,凭你买多少,油盐酱醋、姜椒茶叶俱全。
'”在这千变万化的神魔世界里,依然存在着纳采下茶的婚恋民俗,那些法力无边的神仙鬼怪,竟然也要食人间烟火,一天都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开门七件事。
众所周知,《水浒传》、《西游记》分别属于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其中反映饮茶生活和茶民俗的内容不仅较为稀少,而且大都属于粗疏和变态的反映。
成书较晚的《金瓶梅》,则是一部文人创作的以家庭生活为中心世俗小说,其中的茶文化描写更为丰富生动,所反映的各种茶俗也更细腻和地道。
据有关资料统计,《金瓶梅》中提到到饮茶的文字有625处之多,竟然比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262处要高出一倍多,这也恰恰正是晚明时期茶文化极为繁盛的表征。
明代是散茶独占鳌头的时代,《金瓶梅》中所描写的饮茶生活也以散茶瀹饮法为主,但是,书中的人物在泡茶时往往加入花果等物,其泡茶方式与文人倡导的清饮迥然不同。
其中,有胡桃松子泡茶、福仁(橄榄仁)泡茶、蜜饯金橙子泡茶、玫瑰泼卤瓜仁泡茶、木樨金灯茶、咸樱桃茶、桂花木樨茶、白糖玫瑰茶、桂花茶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