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选题价值: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普遍心理影响的烙印。
“恁”作为人称代词,在郯城方言里,它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现着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必要性。
英国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词源学”条下说,“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所做的研究。
”这是说,探索一个词的来源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考证词的来源;二是研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词。
我国对于词源的探究即“小学”历史悠久,著作颇丰:《尔雅》讲词义,《说文解字》讲字的本义,扬雄的《方言》讲方言词汇和借词,汉代熙的《释名》则用声训解释词的得名由来……这些著作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一个词的来源,考察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求证它的转借情况,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掌握它的用法,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借以把握汉语本身的规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恁”最早出现在金人诸宫调中。
清代学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你每二字合呼为恁”,这是对人称代词“恁”的来源的首次探索。
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考证与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说”,但却多把“恁”看作“您”的异体字,继而把考证与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您”字上,割断了对“恁”的来源的探讨。
据本文作者初步了解,郯城方言和赣榆话中只有“恁”而没有“您”,这一现象让作者想到“恁”作人称代词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可能性,支撑了这篇论文的深入描写与调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①清代学者徐渭主“你每二字合呼为恁”;②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说,“恁”最先是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出现的;③惠英先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而“恁”作为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是因为它与话的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您”同音而相混;④广西师大学的婵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时,最初只具有复数及单数领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说”;⑤在词源研究的方法方面,寅恪先生主“然语根之学实一比较语言学之学……必须再详考与中国语同系诸语言,如、缅甸语之类,则其推测之途径及证据,更为完备”(《兼士学术文集》183页《寅恪先生来书》);又辛先生主“研究汉语词源,文字学是基础,音韵学是工具,训诂学是核心,这三门学科缺一不可”(又辛《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
人称代词“恁”在沾化方言中表复数义的强化

关键 词
沾化方 言
人称代词 恁 复数义 文献标识码 : A ① 恁还 打谱去么 ? ② 恁听听, 他乜是说哩些 啥 ! ③ 恁 早 商量 好 了才 跟 俺 说 ? 以上的几个例子 , “ 恁” 都是表复数义 的。例① 中的 “ 恁” 是 在 某 些特 定语 境 中使 用 的 ,一 般 说 话 人 面对 着 两 个 或 者 更 多的人, 才会使用 “ 恁” , 否则就会用 “ 你” 代替 ; 例②中的“ 恁” 使用时, 可 以是面对 一个人 , 此时“ 恁” 代指也让别人 听听对方 说 的话 ( 对方的话可能让人有惊讶 、 惊喜 、 或滑稽等感觉 ) , 也 可 以是面对 多个人 , 此处的“ 恁” 确指复数义 。 3 . 1 . 2 “ 恁” 后带复数标记来表复数义 “ 恁” 后也往往带上复数标记来表示复数意义 , 这些复数 标记 比较灵活,是 沾化方言 中使用频率较 高的。经 常使用 的 复数标记形式如 : “ + 群体名词” 、 “ + 数量名词” 、 “ + 都” 、 “ + 指示 代词 ( 这 /乜) + 些 /帮 /堆 ……” 等。 ①恁村儿里还有 多少老人家耶 ? ② 人 家 说地 是恁 仨 么 ? ③恁都是乡里批地低保户么 ? ④恁乜些想 法还 是咽的肚子里去吧 ! ⑤那天我把 恁这堆柴火给拽 了 ! 以上几个例子都是在“ 恁” 后加了复数标记形式来表达复 数意义 的,“ 恁”在 句中可以表示为 “ 你们 ”或 “ 你们的” 。 例①、 ②、 ③、 ④ 中的“ 恁” 都可 以用“ 你们” 来替代 , 句子意思不 会发生改变 。例⑤ 中的“ 恁” 指代着听话人那一个完整 的家庭 ( 包括妻和子等) 这个集体成员, 而往往不会 单指 听话人 自己。 在沾化方言中, “ 恁” 的这种用法是极其活跃 的, 几乎在每 天的 对话 中都不可避免。 3 . 2 “ 恁” 表单数义的使 用情况 “ 恁” 在表领属关系时常表单数义, 在“ 恁” 后加亲属称谓、 所属单位等名词性成 分。其他情况 “ 恁” 往往被 “ 你” 替代 , 使 用“ 你” 来表示第二人 称而很少使用“ 恁” 了。 ①恁爹从家 了吗? ② 有 阔 哩 我 上恁 公 司 去找 你 。 ③ 你 听 说 我 接着 给你 买 。 例①、 ② 中“ 恁” 都是表单数义 , 体现一种领属关系 ; 而例③ 是现在沾化方言中经常使用 的第二人称代词 “ 你” , 是不可以 被“ 恁” 替换 的, 故在这种句 子中“ 你” 已代替 了“ 恁” 的部分用 法 。这说 明在使用第二人称代词 时, 用“ 你” 表单数义的情况 越来越 多, 而“ 恁” 只 限于在领属关系中使用 了。 通过上述举例与分析, 在沾化方言中 “ 恁”的用法表 现出 种表复数义不断强化的趋势 , 而用 “ 恁” 来表单数义的情况 则越来越少 了。
山东单县方言中的“恁”和“得”

山东单县方言中的“恁”和“得”
邵平和;亓秀梅
【期刊名称】《淄博师专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4
【摘要】在单县方言里.普通话里的后缀“子”尾和助词“着”,均分化为“恁”和“得”。
另外,“恁”还有代词用法,它们的分化是音变的结果。
【总页数】4页(P49-52)
【作者】邵平和;亓秀梅
【作者单位】武警济南指挥学院文教室,山东济南250002;山东交通学院学生工作处,山东济南25035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09
【相关文献】
1.河南商丘方言中的程度性指示词"恁" [J], 丁可
2.山东单县方言中的"嘞" [J], 邵平和
3.山东菏泽牡丹区方言中"你"和"恁"的语义及语用分析 [J], 张晓瑞
4.山东单县方言中“些”的特殊用法 [J], 徐利
5.渑池方言中特殊副词"可、痛、镇、恁、些"探赜 [J], 王亚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doc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方言研究开题报告范文(2)7300字题目:扬州方言研究一、课题的提出1、课题提出的背景⑴时代发展的要求随着普通话的逐步推进,许多地方的家乡话已逐步被汉语普通话同化,但作为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方言,不应随之消失。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这一代有责任的文化人的社会责任。
⑵国家政策的导向近年来,随着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扬州独特的文化遗产,包括扬州方言在内的许多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工作已受到方方面面的高度重视。
(3)传统文化发展的需要文明要进步,文化要发展,这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随着党和政府对扬州古城文化保护措施的进一步到位,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和现今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融会贯通,相得益彰。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⑴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研究,在扬州方言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扬州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轨迹,准确描写扬州方言语音特点及内部差异;二是研究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年龄层次扬州方言词语运用的异同;三是研究扬州方言语法特点,初步建立扬州方言语法研究架构。
⑵我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扬州文化研究方面,解决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挖掘扬州传统文化,作到古为今用,在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作出贡献;二是研究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整理扬州文化典籍,为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曲、扬州弹词整理出版提供语言学支撑;三是研究在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新形势下,如何保护传统扬州方言特色。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1.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为了了解扬州方言研究这一课题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我们首先借助络系统,在搜狐易新浪雅虎等页上搜索了部分资料;其次,我们查阅了近20年的国内外近10种方言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报纸和期刊,如《中国语文》、《方言》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语言学类)、省内外高校学报等;再次,我们课题组骨干成员,还先后到维扬区、广陵区、开发区、邗江区等老城区和乡镇进行实地调研考察,收取了有关信息。
有关方言的开题报告

有关方言的开题报告有关方言的开题报告篇一:开题报告吉首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名称:学生姓名:学院:专业年级:指导教师:填写时间:衡阳方言的特色量词谭玲学号: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5级中教2班 XX年11月篇二:开题报告-浅谈《平凡的世界》中的陕北方言河北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生用表)装订线篇三:毕业论文开题报告31恩施方言特殊形容词重叠浅析开题报告学生姓名:张华指导教师:盛银花教学单位:湖北第二师范学院1. 课题来源湖北省恩施全称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年轻的自治州。
恩施位于湖北省的西南端,与重庆、湖南相邻,汉族、苗族、土家族混居。
恩施方言属于西南官话成渝片,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混居,使恩施方言有很多独特的地方,也形成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
恩施方言博大精深,兼有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还有些许湖南方言,但是恩施方言与四川重庆更为相似一些,我认为这是与民族发源地和地理原因有直接的关系,由于地理分割,主要是源于地形上的差别,使得恩施州各个地区的方言发展也有很大的区别,亲起来顺口,听起来顺耳是恩施方言的一大特色,方言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恩是方言带有浓厚的名族气息,词的发展与汉语普通话有很大的区别,带有自己方言的特殊性,这里我们以形容词的特殊重叠式为例,简单探讨一下关于恩施方言形容词的特殊性,并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2.研究目的和意义目的及意义:研究方言不单有重要理论意义,也具有诸多应用价值。
在理论方面,有助了解当地汉语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
了解地方方言的独特发展方式,有利于丰富语言的多样性,巩固多元文化发展。
方言词汇研究是民族共同语规范工作不可缺少的工作。
如现代汉语里形容词的重叠与恩施方言形容词的区别,规范化工作要求决定有些方言形容词或许可以收录到汉语普通话中成为汉语普通话的一部分。
因此必须调查这些词汇的特殊性、确切含义和使用频率及使用的特殊性等。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载体,当缺乏文献时,方言就可能成为解开地方文化史之谜的钥匙。
方言论文开题报告

方言论文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方言是指地域上与官方语言存在差异的语言变体,在中国拥有着丰富多样的方言体系。
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等方面与官方语言均存在明显的区别,因此对方言进行研究,可以揭示语言变迁、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信息。
方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方言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对于传承和保护中国语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题《方言的发展与演变》旨在探讨方言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历史变迁,分析影响方言演变的主要因素,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通过对方言的研究,可以为语言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促进地方方言的传承与保护。
二、研究目标与内容1. 研究目标本文主要研究方言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趋势,分析影响方言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
2. 研究内容本文拟分为以下几个部分:2.1 方言的定义与分类对方言进行定义,并根据地域差异和发展历程对方言进行分类和归纳。
2.2 方言的语音特点分析分析方言在语音方面的特点,探讨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比较方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差异。
2.3 方言的词汇变迁研究通过对方言词汇的采集和整理,分析方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探讨方言与官方语言之间的词汇交流与影响。
2.4 方言的语法结构对比通过对方言的语法结构进行研究,比较方言与官方语言在语法方面的差异,探讨方言语法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2.5 方言的发展趋势预测基于对方言历史发展的研究,对方言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全球化和社会变迁对方言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与步骤1. 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文献研究主要用于梳理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先前学者在方言研究方面的成果。
实地调查将选择代表性方言区域进行,通过采集方言数据和进行实地观察,获取有关方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信息。
2. 研究步骤3.1 文献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方言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深入了解方言的定义、分类与特点,为后续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做准备。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

方言研究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方言是中国文化宝库中重要的一环,其记录着生动的地方历史和不可替代的文化记忆。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许多越来越多的人逐渐丧失了方言交际的能力,将方言逐渐失去其作为民族文化遗产的价值。
因此,方言的保护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选题就是为了深入了解方言的研究,为它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和保障。
二、选题意义1.文化保护。
方言研究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究和诠释当地的文化。
通过这样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了解本地区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其他相关因素。
这有助于文化的传承和保存,是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2.语言学研究。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在语言学上具有广泛的研究意义。
方言系统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同时方言的传承和发展也能为语言学研究提供重要实证材料。
方言研究也可以促进语言教育的发展,对语文发展起到较为重要的影响。
3.社会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地方方言逐渐向着非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传统的经验和知识在现代社会中也逐渐失去了作用。
方言研究可以为这一趋势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为大众提供个体化的语言需求服务。
三、选题方法1.文献研究。
方言研究的文献资料较为丰富,如《中国方言大辞典》、《中国语言文字地图集》等。
同时,新近的研究成果也对方言研究的进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地汇集和挖掘这些资料,为研究提供充足的前提。
2.采访调查。
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方言的现状和其发展趋势,我们需要对方言区的居民进行一定的采访,了解本地区的方言产生、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这项调查也可以帮助我们收集方言的生动故事和语言素材。
3.实地考察。
最后,我们需要走出教室,走进方言的生活中,实地了解其使用情况。
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证实前面收集的语言数据是否准确以及所研究的概念是否与目前的方言所使用的相同。
四、选题计划1.收集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阅读和总结,对方言的性质和研究动态进行调研。
方言代词研究的开题报告

方言代词研究的开题报告方言代词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方言是中国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词作为语言的一种重要词类,在方言中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特点。
然而,目前对方言代词的研究相对较少,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深入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对方言代词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以期能够揭示方言代词的特点和规律,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探讨方言代词在语言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之间的异同。
具体目标如下:1. 系统梳理方言代词的分类和特点,探索方言代词的语法和语义特征。
2. 分析方言代词在方言社区中的使用情况,探讨方言代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3. 比较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异同,探讨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以下方法进行实证研究:1. 田野调查:选择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区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收集方言代词的语料,包括口头问卷调查和语言样本采集。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语料进行录音和转写,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率统计、语义分析和语法分析等。
3. 社会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方言代词在方言社区中的使用情况、意义和态度,探讨方言代词的社会语言学意义。
4. 对比研究:通过对比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差异和联系,分析方言代词与普通话代词的相互影响和互补关系。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丰富方言研究领域: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可以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丰富方言研究的内容和深度。
2. 探索方言代词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对方言代词的分类和特点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揭示方言代词的规律和特点,为方言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框架。
3. 促进方言保护和传承:方言代词是方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言代词的研究,可以促进方言的保护和传承,推动方言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4. 拓宽语言学研究领域:方言代词的研究不仅对方言学有重要意义,也对语言学的其他领域有启示和借鉴作用,可以拓宽语言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论文《郯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恁》开题报告
选题价值: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必然带有社会时代环境和社会普遍心理影响的烙印。
“恁”作为人称代词,在郯城方言里,它却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时代特征,鲜明的体现着郯城的民俗文化心理和社会历史状况,这为我们提供了描写的必要性。
英国哈特曼(R.R.K.Hartman)和斯托特(F.C.Stock)在《语言与语言学词典》的“词源学”条下说,“指对词的来源与历史以及对词的意义及形式的变化(包括向其他语言借词)所做的研究。
”这是说,探索一个词的来源包含三个方面的容:一是考证词的来源;二是研究词在使用中的变化;三是查考借词。
我国对于词源的探究即“小学”历史悠久,著作颇丰:《尔雅》讲词义,《说文解字》讲字的本义,扬雄的《方言》讲方言词汇和借词,汉代熙的《释名》则用声训解释词的得名由来……这些著作在现代汉语研究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探究一个词的来源,考察它的发展演变历史,求证它的转借情况,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这个词的意义,掌握它的用法,预测它的发展趋势,并借以把握汉语本身的规律,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汉语人称代词“恁”最早出现在金人诸宫调中。
清代学者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你每二字合呼为恁”,这是对人称代词“恁”的来源的首次探索。
之后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或深或浅的考证与研究,大致同意“合音说”,但却多把“恁”看作“您”的异体字,继而把考证与研究的焦点放在了“您”字上,割断了对“恁”的来源的探讨。
据本文作者初步了解,郯城方言和赣榆话中只有“恁”而没有“您”,这一现象让作者想到“恁”作人称代词时独立存在的可能性。
正是这种可能性,支撑了这篇论文的深入描写与调查研究。
前人研究成果:
①清代学者徐渭主“你每二字合呼为恁”;
②吕叔湘先生认为“恁”是“您”的异体字,而“您”“为你老(=你老人家)的合音”,也就是说,“恁”最先是作为第二人称单数敬称出现的;
③惠英先生认为“恁”是“你们”的合音,而“恁”作为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是因为它与话的第二人称单数及敬称“您”同音而相混;
④广西师大学的婵婷指出“恁”主要用作指示代词,用作人称代词时,最初只具有复数及单数领格的用法,因而同意“合音说”;
⑤在词源研究的方法方面,寅恪先生主“然语根之学实一比较语言学之学……必须再详考与中国语同系诸语言,如、缅甸语之类,则其推测之途径及证据,更为完备”(《兼士学术文集》183页《寅恪先生来书》);又辛先生主“研究汉语词源,文字学是基础,音韵学是
工具,训诂学是核心,这三门学科缺一不可”(又辛《汉语词源研究》(第一辑))。
个人研究突破口及难点:
早在宋代,王圣美、戴侗等人就注意到了形声字中“声符有义”的现象,在现代汉字学的理论中,更是承认形声字的声旁具有表意的功能。
“恁”的声旁“任”在佛经中是一个敬辞,同时又与“仁”同音,那么,“恁”会不会也因为声旁表意而最先用作第二人称单数的敬称呢?于是这里出现了一个矛盾,即单从语音上考虑,“恁”的来源就有了两种不同的解释,一个是“你们”合音说,即“恁”最初表复数;另一个是“恁”声旁表意,即“恁”最初表敬称。
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将调查和搜集尽可能丰富的语料,统计出“恁”的不同义项在使用中的频率,使用频率大的义项显然是它的本义,从而据此考证出“恁”的来源。
力求语料的详尽、真实、全面,因此其搜集、调查与整理工作将是重难点。
研究计划:
①深入调查“恁”在郯城方言中的使用情况,并做好记录;
②调查各大方言区(实际调查或者参考方言志),确定人称代词“恁”的使用区域;
③查阅使用人称代词“恁”的文学作品,统计出“恁”的用法及各用法的使用频率;尤其注意以方言为背景的《聊斋俚曲集》、《醒世姻缘传》、《金瓶梅词话》、《知远诸宫调》(蓝立蓂校本)、《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古籍影印本);
④调查人称代词“恁”在方言区的使用情况,包括意义、用法、语境等;
⑤综合分析各种调研结果,运用所学知识判定人称代词“恁”的来源。
已参阅文献:
①《王力文集》第十一卷《汉语语法史、汉语词汇史》[M]教育,1990.3;
②《吕叔湘全集》第三卷《汉语语法论文续集》[M]宁教育,2002.12.
③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M]语文,2001.2.
④申《方言志》[M]语文,1985.12.
⑤邵燕梅《郯城方言志》[M]齐鲁书社,2011.11.
⑥钱曾怡主编《方言研究》[M]齐鲁书社,20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