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合集下载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也存在着某些联系。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心理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探索心理健康的问题。

第一章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内心状态与外在环境协调一致,能够适应环境,保持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具有良好的情绪状态和社会人际交往能力。

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它是人的一种重要的文化品质和一种健康状态。

第二章心理疾病的种类和表现心理疾病是指由各种因素引起的对个体情感、行为、思维、认知等心理活动出现较为明显的异常、失调或病态反应。

常见的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

抑郁症的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食欲减退、失眠或嗜睡、意志减退等,若情况严重可以导致自杀。

焦虑症的表现为有持续的心理不安感,无法控制,或经常担心一些平常看来不太值得担心的事情,严重时可以表现为恐惧症。

强迫症的表现为经常进行某些重复的行为,或产生强烈的重复思想,如反复洗手、对事物过度纠结等。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为情感、思维、行为的严重异常,患病者常常出现幻觉、妄想、行为失常等。

第三章心理疾病的危害心理疾病会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会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情况通常比一般人要脆弱得多。

患有心理疾病的人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工作效率下降、学习能力下降、人际关系困难、行为异常等,这些都会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关系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的。

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帮助患者调整情感、行为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减轻或解除心理疾病的症状,降低心理疾病的复发率。

心理疾病则反过来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促使患者从病态中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其自我控制、自我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等。

浙教版九年级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教材分析)[下学期]

浙教版九年级下第三章人的健康与环境(教材分析)[下学期]

青霉素
由青霉、曲霉等属真菌产生的一种抗生素。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从点青霉中获 得青霉素。青霉素的发现是20世纪医学上的重 大成就,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青霉素 对人和大多数动物无害,经肌肉或皮下注射后 能迅速扩散到血液中去并几乎到达所有组织。 在临床上青霉素用于治疗肺炎、脓肿、细菌性 脑膜炎、梅毒、牙齿及口腔感染、骨髓炎以及 其他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引起的各种创伤感染。 但青霉素能引起某些受药者过敏反应,严重时 可引起休克、甚至死亡,故应用前必须做皮肤 试验。
禽类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时,因发病急、发病 和死亡率很高,目前尚无好的治疗办法。按照 国家规定,凡是确诊为高致病性禽流感后,应 该立即对三公里以内的全部禽只扑杀、深埋, 其污染物做好无害化处理。这样,可以尽快扑 灭疫情,消灭传染源,减少经济损失,是扑灭 禽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应该坚决执行。 一旦疫情发生,必须对疫区周围5公里范围内 的所有易感禽类实施疫苗紧急免疫接种,同时, 在疫区周围应建立免疫隔离带。疫苗接种只用 于尚未感染高致病禽流感病毒的健康鸡群。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
特异性免疫分为自然免疫和人工免疫
自然免疫是通过自然的方法,如由于机体感染了某
种疾病因而获得了对该疾病的免疫力。此种免疫可以 保持很久,甚至终身。又如,胎儿经母体胎盘、初生 婴儿经初乳获得的抗体,可使其在出生后的短时期内 (一般六个月)不容易得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白喉 等,这也属自然免疫。
6、乙肝疫苗:目前使用的有乙肝血源疫苗和基因工 程乙肝苗两种,均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乙型肝炎 病毒。
7、乙脑疫苗:乙脑疫苗系将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感 染的鼠肾细胞,培育后收获病毒液冻干制成减毒 活疫苗,用于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虫 媒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机关单位健康提醒制度范本

机关单位健康提醒制度范本

机关单位健康提醒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提高我单位全体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预防和控制疾病,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单位的全体员工。

第三条我单位应定期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第四条我单位应建立健全员工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

第五条我单位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及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第二章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第六条我单位应定期组织健康知识讲座,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员工的健康素养。

第七条我单位应鼓励员工参加各类健康促进活动,如健身操、跑步、瑜伽等,提倡健康生活方式。

第八条我单位应在单位内部设立健康宣传栏,定期发布健康信息,提醒员工关注自身健康。

第三章健康检查与疾病防治第九条我单位应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包括内科、外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等方面的检查。

第十条员工在健康检查中发现疾病,应及时就医治疗,并报告单位人事部门。

第十一条单位人事部门应定期了解员工健康状况,对患有特殊疾病或慢性病的员工,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协助解决治疗和生活中的困难。

第十二条我单位应建立健全疫苗接种制度,及时组织员工进行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第四章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第十三条我单位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

第十四条员工在单位内发生疾病突发状况,应立即报告单位人事部门,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医疗救治措施。

第十五条单位人事部门应密切关注员工健康状况,发现疫情苗头,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并采取措施防止疫情扩散。

第五章健康保障与福利第十六条我单位应依法为员工参加社会保险,保障员工的基本医疗需求。

第十七条我单位应设立健康基金,为患有重大疾病的员工提供帮助。

第十八条我单位应关注员工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心理问题。

第六章监督管理第十九条单位领导应高度重视员工健康工作,加强对健康工作的领导。

第三章 健康危险因素

第三章  健康危险因素

的一种技术。
(二)健康危险因素评价产生的背景
1、疾病谱的改变
2、慢性病病因学及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
3、医疗费用的上涨及人们保健需求的增加
疾病谱的改变
疾病谱:将各种主要危害人类健康的疾
病按其患病率(在一定时间内,一定范围人
群的人群中某种疾病的患病人数所占的比例)
的高低顺序进行排列。
美国:
• 1900年传染病死亡率达650/10 万, 1970年仅20/10万,70年间下降97%; • 1900年慢性病死亡率仅350/10万, 1970年达690/10万,70年间增加了97%。
10次/周 5000公里/年 9%
0.8 0.8 1.0 1.0 2.5 1.0 1.5 1.0 2.0 1.0 1.1 1.0
…… 车祸
其他
1987
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计算方法: ①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只有一项时,组合危 险分数等于该死因的危险分数
②与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是多项时: 组合危险分数= ∑(危险分数大于1.0的各项―1.0)+ 等于1.0的危险分数× 小于1.0的危险分数
计算组合 危险分数
计算存在 死亡危险
采取降低或 消除危险因 素的措施
将危险因素转换成危险分数
转换原则:危险因素相当于平均水平时,其危险分数 定为1.0。 所谓平均水平即指当地某年龄组某病的平 均发病概率或死亡概率。 ①>1.0个体的危险因素水平高于平均水平时 ②<1.0个体的危险因素水平低于平均水平时
• 卫生总费用:1990年743亿,2016年46334亿; • 2010年全国慢性病的治疗费用为12910亿元,
占经常性卫生总费用的69.98%;
• 慢性病医疗费用上升主要与慢性病人均治疗费用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

幼儿卫生学第三章

(二)症状
(1)轻症开始时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微咳、 咽痛、头痛等,患儿多于3—4天内自愈。如果病 变范围较广,这些症状更明显,并伴有发烧,病 程可延长至1周以上。有时患儿颈部淋巴结和扁桃 体肿大,可伴有呕吐、腹泻等。 (2)重症者在起病时突发高热,3岁以下小儿可因 高热出现抽风。患儿全身无力,食欲不振,睡眠 不安,咳嗽厉害,咽部充血。如果患儿高烧持续 不退、咳嗽有增无减、出现喘憋等症状,应考虑 并发肺炎,需要及时诊治。
பைடு நூலகம் 二、症状
轻者一日泻数次,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体温 正常或低热、不影响食欲。重者一日泻10余次或几 十次,大便呈黄色水样,有粘液,尿量减少或无尿, 食欲减退,伴有频繁呕吐。因机体丢失大量水分而 发生脱水。表现为眼窝凹陷、口唇干裂,精神萎靡、 皮肤弹性差,甚至会发生昏迷,危及生命。
三、护理与预防
第二节 常见呼吸道疾病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由于 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普通感 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名称, 也可通常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
(一)病因
由于以各种病毒或细菌为病原体的侵犯,以及因 营养不良、缺乏锻炼、上呼吸道的解剖特点等造 成的机体防御能力的下降,易患呼吸道感染。另 外,护理不周、环境因素等均可诱发此病。
牙齿结构
牙本质:牙齿的主要物质 牙釉质(牙冠部分):白色、人体 外包
二、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佝偻病主要是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体内的 钙、磷不能正常吸收和利用,从而影响骨 骼的生长发育,导致全身生理功能紊乱。
(一)病因
1、接触日光不足 人体所需要的维生素D除一小部分 由食物中摄取外,主要由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经过 紫外线照射后转变为维生素D。阳光中紫外线到达地 面的多少,与季节、大气中烟雾的多少等有很大关系。 在寒冬季节较长的北方,由于白昼很短,加之玻璃窗 密闭,衣着很厚,皮肤接受紫外线照射量很少,因此, 易患佝偻病。 2、生长过快 早产儿、双胎、先天储存在体内的钙 少,并且生后生长速度快,容易患佝偻病。

(精品)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精品)第三章+健康社会决定因素

第一节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
(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
5.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提出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思想在健康促进领域也开始展现。由 WHO、加拿大公共卫生委员会和加拿大健康福利部共同发起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于 1986年11月在渥太华召开,会议公布了《渥太华宪章》,列出了八个健康的关键决定因素: 安全、社会保障、教育、食品安全、收入、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资源、社会公正。
第一节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
(二)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理论的发展历程
2. 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模式兴起
二战之后的10年中,尽管生物技术飞速发展,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的健康状况仍远远落后于发 达国家。在认识到技术不能够满足贫困人口需要,人们开始重新对健康社会决定因素产生兴趣。
许多国家开始探寻以社区为基础的预防保健服务模式。我国的“赤脚医生”便是一个例子。 这些赤脚医生接受过一些基础的医疗技术培训,他们生活在社区中,以提供预防保健服务为主, 并且广泛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服务于他们所生活的社区。赤脚医生制度被WHO推崇为发 展中国家实施初级卫生保健的典范。
第一节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概念
(一)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概念
2.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发展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在临床医学实践、基础医学研 究、医学教育和卫生服务中,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社会因素对于人类健康的重要影响。 特别是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意外事故死亡等增多,各种社会病的出现,使得人们认识 到必须重视产生疾病和死亡的社会环境原因。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更加全面,健康并不仅仅 是身体上没有疾病,还包括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好。健康与疾病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
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同发表了《满足发展中国家基本卫生需要的经 验》,报告承认了疾病技术干预的缺点——它过于依赖技术而忽视了社会力量,并强调了社会因 素的重要性。

第三章 疾病的自然史

第三章 疾病的自然史

黄浦江-猪江???
下 一 个 轮 到 哪 儿 ?
4
(二)病原相关名词 1 病原体致病力(pathogenicity):指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内引起
疾病的能力。它包括侵袭力和毒力两个方面。 2 侵袭力(invasiveness):是指病原体侵入动物体后,突破
其防御机能,在体内生长繁殖、蔓延扩散的能力。 3 毒力(virulence):是指病原体对特定动物组织、器官等引
潜伏感染: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寄生在机体中某些部位,由于机 体免疫功能足以将病原体局限化而不引起显性感染,但又不足以将 病原体清除,病原体便可长期潜伏下来,成为携带者。等待机体免 疫功能下降时,才引起显性感染。常见的潜伏性感染有单纯疱疹、 带状疱疹、疟疾、结核等。潜伏性感染期间,病原体一般不排出体 外,这是与病原携带状态不同之处。
切断其中某一 环节即可消灭血吸虫 病
弓形体感染导致母猪流产
3
虫卵→毛蚴→ 椎实螺→尾蚴 (可游泳)→ 水面植物叶结 囊成囊蚴(草 鱼吃植物)→ 十二指肠脱囊 成幼虫→穿透 肠壁进入腹腔 →侵入肝脏甚 至进入右心室 和肺部进入大 循环→肝片吸 虫
肝片吸虫生活史
12 污染物:病原体的非生命携带者称为污染物,如污染的饲 料、饮水、地面及器具等 。
三要素 (三联因素)
Environment
Model of Disease
Agent
Host
宿主
失衡 疾病
病因
环境
健康
宿主
病因
环境
疾病
疾病发生的三角模型
社会环境 遗传内核
宿主
社会环境 宿主
生物环境
失衡 疾病
物理、化学环境
生物环境
健康
遗传内核 物理、化学环境 疾病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将个人所爱或所崇拜的人 或事物完美化。
16.合理化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 给自己找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加以解释。 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A同学下决心要在考试中考第一 名,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于 是他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了 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 可不想做书呆子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和不安全感。
1.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2、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难以集中
记忆减退 思维混乱
3、行为反应
三、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压抑
把那些不能被社会道德规范或 自己意识所接受的冲动、 观念或回忆、情感 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 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 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 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 去, “遗忘”了。但她每年十月份均会 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药物治疗也无效。
两种类型:
❖ 不适应性反应
❖ 适应性反应
1.逃避 2.退化、依赖 3.敌对、攻击 4.无助、自怜 5.物质滥用
1. 改变自我
2.改变应激源
(二)生理反应
1.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系统 3.免疫系统
四、应激反应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健康与疾病
第一节 认识健康
一、设计思路
1。

“你知道吗“作为引导性材料,拓展01年卫生日主题的背景。

当个别大学生选择像张国荣一样坠楼自杀,当马家爵事件成为社会悲剧时,人们开始关注一个词——“精神卫生”。

社会竞争的激烈,使现代人遇到越来越多的精神问题,书店里类似《如何让自己变得快乐些》的书越来越多。

2000年是第九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也是我国大规模开展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的第一年。

2000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

2004年我国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快乐心情,健康行为” 。

建议教师将本节引入内容以讨论课的形式来讲解。

以问题的形式展开,你认为本年度的卫生日主题应该是什么? 世界卫生日还应关心什么主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形成健康新概念,了解生命自我管理的基本内容
2、能力目标:学习制定计划的一般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重点和难点
形成健康新概念理解生命自我管理的内涵——你是自己健康的主人 四、流程图
二、教学目标
实践目的了解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学会根据影响健康的各方面因素制定一个健康计划
实践内容为自己或家人的一日三餐设计食谱
教学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