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白居易讽喻诗的人道理想

合集下载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对于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白居易的讽谕诗摘要:白居易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大诗人。

中唐时期,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

白居易目睹了社会的黑暗也更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生活的疾苦。

他的诗,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一系列讽喻诗,在进行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的揭示了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和人民生活的痛苦悲惨以及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

给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现实的原生态。

关键词:白居易《秦中吟》新乐府讽喻诗在我国古代的诗歌史上,诗歌发展到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千上万的诗人相继出现,他们以各有特色的诗篇从多方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

在这众多的诗人当中,白居易便是最杰出的代表。

白居易的诗歌,不仅在数量上比其他任何唐代诗人流传下来的都要多,在内容上反映社会生活也较为广泛,较为深刻。

但以前的研究有的认为白居易的诗歌宣扬佛家的出世和道家的无为的思想有的认为白居易是站在封建士大夫的立场上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难免有奉承皇上,歌功颂德之嫌。

①例如他曾说“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就体现了他思想的局限性,然而在那样的时代中,像他那样不肯只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把老百姓撇在一边,也算是难得的了。

况且他的一系列诗作,尤其是他早期的那些讽喻诗,在讽谏的同时更是深刻得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所过的悲惨的生活,赋税的沉重,地方官吏的进奉邀宠,朝廷官员的巧取豪夺,他们所过的穷奢极侈,荒淫无耻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他敢于直指当时的不合理的制度,敢于对此进行无情的抨击和揭露,真实而具体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鲜明得表明了他的政治态度和他进步的政治主张。

一、社会现实激发创作灵感白居易的诗歌能够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和他自身的遭遇以及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环境密切相关。

首先看白居易的生活环境,那是我国诗歌史上所谓的中唐时期,曾经集中和统一的封建王朝正走向衰败,宦官专权于内,藩镇割据于外,封建统治集团正处于分崩离析,即将瓦解的前夕,中间虽然也有一两个皇帝希图“中兴”无奈大势已去,无法挽回没落的命运。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展示了其独
特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简练,文字流畅。

他善于用简短的诗句,
直接简洁地传递出深刻的思想,以极少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境。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以讽喻的语言形式,向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发出警示,并揭示出
其中的荒诞和虚伪。

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运用讽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其思想更
加深刻和生动。

此外,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手法。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
喜剧手法来夸大描绘社会中的荒诞和荒谬之处,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形式呈现。

他通过幽
默和诙谐的字句,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加深了诗歌的娱乐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以简练流畅的语言、批判现实的精准、深
刻的思想内涵、夸张喜剧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为主要特点。

他以
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使得他的
讽喻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
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愿得天子知”,出自白居易的讽谕诗《落梅》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凝聚着白
居易痛心疾首守诚信,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

白居易的诗歌,体现着他特有的讽谕诗创作思想,也为后世探索古典讽谕诗创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围绕诚信审慎、有志者事竟成等为主旨,他深刻地把握
了改变民生的关键之处。

据记载,当时的唐朝无疑是一个腐败的政权,获得的奸臣贪官猖獗,百姓即使痛苦依然无可奈何,这使得百姓处境窘迫、落魄,故白居易将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他把不足之处放大化,纠正反对贪婪暴敛的不正之风,真诚地呼唤天子重视民生,更痛心疾首改变现状。

而这也成为了古代讽谕诗的重要创作思想——表现诚信改良的期望。

多年后,读白居易的讽谕诗,更是从中体会到他思想的仁爱和文学情趣,他发
现腐败现象,不离不弃;他体恤民生,不怨恨朝廷;他以哀求为语言,把衷心宣示出来——“愿得天子知”,使人心湿润,令人得以安心,在表现天子回应民生愿望时,更能发挥出深且暖的尊崇之情。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使用的讽谕诗具有重要的创作思想,即表达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也滋养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改善的向往。

它具有号召性和鼓舞性,从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在古代是一种精神家园,也丰富了随后的诗歌文化,堪称艺术经典。

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哲理

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哲理

诗词鉴赏白居易的人生哲理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以豪放俊逸、情感真挚而著称于世。

他的作品展现了一个浪漫主义的理想世界,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他的诗词里,我们可以找到关于生活、爱情、友情和人生价值的思考,这些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首先,白居易的诗词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醉生梦死的浪漫主义者。

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美丽的山水和深邃的月夜,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与自然相融的情景,如“采石矶头杂花垂,斜日遥看小麦黄”,这些景色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他用诗歌表达出了对美的追求,这也是他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应该充满热情,追求真善美,并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

其次,白居易的诗词中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体验和领悟。

在“琵琶行”中,他写到:“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句诗词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不可重复,他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未知的探索的态度。

白居易深刻地意识到人生短暂,他在面对生活的苦痛和不幸时,仍然保持着一颗乐观的心态,他希望通过诗词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感悟,让人们从中获得力量与安慰。

此外,白居易的诗词中也蕴含着对爱情的思考。

他表达了对爱情的追求和对爱情的珍视。

在他的作品中,他描绘了爱情的美丽与哀愁,并对爱情传递出饱满的情感。

他用诗词展示了爱情中的甜蜜和辛酸,并呼吁人们珍惜爱情,坚守真爱。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爱情的赞美和思考,告诫人们要珍爱眼前人,不要轻易放弃对爱情的追寻。

最后,白居易的诗词中也蕴含了对友情的思考。

他在与好友的交往中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在与好友相聚的时刻,他感叹万千友情中的温暖和阵阵清音。

他的作品中流露着对友情的感激和关怀,他希望通过他的诗词表达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谊的思考。

他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友谊的尊重和对友情的承诺,呼吁人们珍惜友谊,与好友共同经历人生的点点滴滴。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诗词不仅仅是对自然、生活、爱情和友谊的赞美,更是通过这些表达,探寻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

谈谈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及其讽喻诗的得与失谈谈白居易讽喻诗创作的得与失答案解析答:白居易在总结前人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进步意义表现在:强调了诗的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呼吁诗人正视社会现实,从而拓展了诗歌的题材。

并且使不少诗歌揭露社会弊病,反映现实生活和民生疾苦,具有一定的思想价值和认识价值。

主要内容有:(1)描写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和百姓的疾苦。

如《红线毯》、《杜陵叟》、《卖炭翁》、《重赋》等。

《卖炭翁》,写的是百姓遭宫市欺压之苦。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烧炭老汉,虽然“身上衣正单”,却“心忧炭贱愿天寒”,想卖个好价钱,结果被宫中的宦官强行索买,只给了很少的钱,让老翁哭诉无门。

(2)反映统治者的残暴贪婪和骄奢无能。

如《黑潭龙》、《轻肥》、《宿紫阁山北村》等。

《轻肥》写宦官在宴席上骄奢专横,饱食醉酒的情形,“罇垒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鲙切天池鳞。

贪饱心自若,酒醉气益振。

”而当时人民的生活却“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3)反映妇女的悲惨命运。

如《上阳白发人》、《井底引银瓶》、《太行路》等。

《上阳白发人》和《陵园妾》写老年宫女的不幸身世。

《井底引银瓶》写遭遗弃妇女的不幸。

(4)反映战争和边患的危害。

如《新丰折臂翁》、《西凉伎》、《蛮子朝》等。

在《新丰折臂翁》中诗人描写了一个老翁在青年时代因不愿参加战争,用石椎折断手臂的故事,反映了百姓对战争的怨愤情绪。

由于诗歌极强的讽喻性加以广泛流传,所以白居易的这些诗在反映百姓疾苦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达到了引起广泛关注良好的效果。

局限性:完全从对于政治与教化的作用来看待诗歌的功能,把“风雅比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唯一标准,影响了对前代作家的正确评价。

此外,在强调政治内容时,忽视了诗歌的抒情意义,审美功能和娱乐功能,影响了诗歌的艺术价值。

评诗标准过于狭窄过于严格导致历史上不符合标准的大量优秀作家、优秀诗篇被排斥在外,所有这些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因其文学价值颇高而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除此之外,他的讽喻诗也被人们所推崇,他自己本人则认为所著讽喻诗的成就远高于他其他的诗歌的成就,其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其讽喻诗选材极其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丑恶,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其诗歌有反映百姓疾苦的,有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也有反映妇女悲苦命运的,其取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现实反映社会丑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艺术特色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老妪亦能懂也;其内容多因事起意,一诗反映一事;其讽喻诗多是叙事诗,在叙事中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外,诗人对比手法在讽喻诗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对比鲜明、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虽然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现实的思想内容,但其讽喻诗的文学性并没有《长恨歌》、《琵琶行》之类的感伤诗的社会评价高。

其原因在于讽喻诗直白易懂、批判社会,缺乏艺术想象的空间,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也不是出于自身情感,其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文学的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一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现状白居易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控诉官欺民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位冒着严寒进城卖炭的老人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抢走;有反映农民疾苦的《杜陵叟》,是“伤农夫之困”的代表作,批判了贪官污吏的罪恶;此外还有批判战争的罪恶、朝廷的腐败、妇女的不幸等诗歌。

当然,这些取材广泛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是诗人细心观察生活所得,体现出诗人心系民生、心系国家的政治情怀。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现状,但反过来,中唐社会的社会形态也是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源泉。

而白居易讽喻诗取材涉及之广,正体现出中唐社会腐败之深,其社会腐败的因子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作者才能创作出题材广泛的讽喻诗。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影响甚大,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晰的寓意和意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通过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来表达讽刺的目的。

他以一种简练明了的方式将虚实相取、意象转化为文字来传递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比如他的《新婚别》一诗中,以婚姻为载体,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读来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

二、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以一种疏离的情感态度来嘲讽现实。

他以轻松的语气,以嘲讽的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际关系的想法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大梨栗谣》,通过嘲笑一个食量巨大而贪婪的人物,既表达了对社会贪欲的批判,同时也寓意了人心险恶以及生活的困境。

三、取材广泛、富有变化: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他的取材广泛、富有变化方面。

他的诗中涵盖了各个社会领域的人物和事物,如官场、民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他通过多样化的寓言和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他的观点相融合,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四、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凝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出具体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字就能点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寥寥数语,使形象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的能力上。

他的诗作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多为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他通过讽喻和比喻的手法,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取材广泛、富有变化、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等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白居易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

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吗?关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讽谕诗白居易自己认为他最得意的、艺术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力推动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我们对他的讽谕诗应该多多了解。

1.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有两种。

一是反映百姓的苦难,希望将民间疾苦传知朝廷;二是揭露腐败官吏的丑态,期望整顿吏治。

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集中在《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中,主要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如我们学习的《卖炭翁》即是写宦官的强取豪夺和宫市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些诗歌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直气凛然地鞭挞了不合理的现象,言辞激切,突破了诗歌的惟美委婉的固定模式。

2.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①取材典型,主题明确。

白居易的讽谕诗一般一诗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笔墨集中地突出一个主题。

如《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的一件事表达“苦宫市也”这一主题。

②多直叙其事。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在叙述描写中表现他的感情和政治主张。

③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在最后发表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倾向性评价,体现明确的主题。

④善于抓人物特征白居易的讽谕诗抓住人物的特征,几句话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卖炭翁》中,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劳累辛苦的老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⑤运用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讽谕诗经常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能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如《卖炭翁》中宫使的飞扬跋扈与卖炭翁的孤苦可怜形成对比。

使人立刻对老人充满同情,对宫使满怀愤恨。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多抒发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愿往和洁身自好的志向,从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看白居易讽喻诗的人道理想
翻开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 关心民生疾苦, 为被压迫、被剥削、被蹂瞒的劳苦大众向封建统治阶级提出人道主义的抗议, 一直是那些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所毕生追求的, 这反映出他们“达则兼济天下”的善良愿望和宏伟志向。

批评时政,为民请命,是个得罪人甚至得罪当局的差事,需要有胆有识,目光锐利,说别人不敢说的话,写别人不敢写的文。

在用诗歌评议时政的诸多古代诗人中,唐代白居易当属佼佼者之一。

其创作的大量讽喻诗,就是唐朝的时评,影响深远。

笔耕不缀的诗歌创作陪伴白居易走过了他那坎坷不平的一生,而其中的讽喻诗则把白居易一生的几乎各个阶级特别是中后期同广大劳苦百姓的命运深深地串联到了一起。

白居易继承并发展了《诗经》、《汉乐府》以至前人陈子昂、杜甫等旨在“讽喻”的现实主义传统, 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 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纲领, 写下了许多“但伤民病痛, 不识时忌讳”的讽喻诗篇, 放射出白居易诗歌现实主义的光芒,闪烁着人道主义的光辉!其中, 著名的《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这类诗的代表作。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到讽喻诗的特点和创作主旨时言:
首句标其目, 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 欲见之者易谕也, 其言直而切, 欲闻之者深诫也, 其事核而实, 使采之者传信也。

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

总而言之,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不为文而作也。

明确讲讽谕诗的创作主旨即“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

对于白居易讲的“为君”而作之语, 今人多有误解, 即把“为君”理解成为了君王的利益。

其实,白居易的讽喻诗歌并非“溢美”君王, 他所说的“为君, 为臣”不过是一种体面话, 其实质是“为民”而作, 所谓“唯歌生民病, ”“但伤民病痛”, 这才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

白居易的“为君”, 并不是为君王的一己私利而作, 更不是溢美君王。

溢美君王, 这正是白居易所反对、厌恶的。

在《新乐府·采诗官》中, 白居易就严厉批评了诗歌史上“郊庙登歌赞君美, 乐府艳词悦君意。

若求兴谕规刺言, 万句千章无一字”的现象, 明确反对以诗歌来“赞君美”。

从表面上看, 白居易的讽谕诗中似乎也有赞美君王的诗歌。

如《新乐府》的第一首诗《七德舞》就是歌颂唐太宗的。

可是白居易写《七德舞》实际上自有深义。

他是“时衰而思古之盛王”, 借历史上的榜样来劝导、教诲当时的君王。

明人陈子龙曾讲:“我观于《诗》,虽颂皆刺也”, 白居易的《新乐府》正是如此, 颂, 是为了“刺”。

白居易希望能以自己的讽谕诗来打动君王, 发挥对君王的警示、教诲和劝导作用, 甚至希望君王能够“恕己及物”,“以心度心, 以身观身”, 这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

他的讽喻诗虽然是“为君”而作,但就其为讽谕最高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的出发点来说,它们同“为民”又有其一致之处。

这种“为君”与“为民”两方面相反相成的状况,正如实地反映了讽喻诗思想倾向所固有的进步性和保守性两个侧面的对立统一。

总之, 白居易的讽喻诗是以君王为读者的, 他是在写一种教诲君王的诗歌。

写作讽谕诗来教诲君王, 改善社会, 他的这一愿望最终是落空了, 但讽喻诗创作和讽谕诗学思想并不因此而失去其价值。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诗篇都表达了他对广大受苦受难农民的关注。

《杜陵叟》一诗,小注为“伤农夫之困矣”,可见这首诗的内容是同情农民生活的困苦。

白居易写了农民生活受苦受难的两个直接原因,一个是上天的自然灾害,另一个则是人为的灾祸。

一个家住在长安市郊的土生土长的农民,世世代代以种地为生,守着一顷多薄田,
过着衣食不继的日子。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两季粮食几乎颗粒无收,这当然就是“农夫之困”了。

然而“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他要造成一个“大灾之年不减税收”的政绩,以取悦上方,给朝廷留下一个称职的印象,为自己以后的加官进爵打下基础,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用百姓的血染红自己头上的顶子”吧!“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如何?”这种来自“长吏”的人祸,岂不是让“农夫之困”愈发雪上加霜吗!
看到“杜陵叟”们面对的“人祸之困”比“天祸之困”更加无情,更加残酷时,白居易的心情再也无法平静了,他实在是义愤填膺,以至于忘乎所以。

在不知不觉中,竟然以第一人称的身份出场控诉起来了:“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这是作者内心感情的真实流露,他已经全然忘记了作者自己是朝中大夫的尊贵身份,而自觉地站在了无依无靠的“杜陵叟”们一边,这对于一个封建文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白居易并不是杜陵叟中的一员,而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士大夫,这种感情角色的自然换位,对于封建社会的官僚阶层的绝大多数成员来说,或许是根本不可想象的,而白居易这种古道热肠、侠肝义胆,完全是“诗圣”杜甫“民胞物予”精神的直接继承。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中只管自己升官而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情急之中竟把他们比喻成了“豺狼”。

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在当时实在是不多见的。

其讽喻诗中像这样揭露贪吏的诗作岁为数不多,但却警策痛快,真切感人,充分显示出诗人疾视贪暴,悯念生民疾苦的深厚人道主义感情。

白居易诗歌当中还有一部分尖锐地触及到当时的妇女问题。

在这类诗中,诗人以十分同情的态度,真实地描写了在封建压迫下妇女的痛苦生活和她们的悲惨命运,并对摧残妇女、压迫妇女的残酷的封建制度做了无情的鞭挞。

相比而言,对被迫断送自己的青春和幸福的宫女尤为同情。

那首著名的《上阳白发人》堪称唐代以宫女为题材的诗歌中少有的佳作。

全诗通过一位上阳宫女被囚禁折磨达四十余年之久的典型事例,强烈控诉了封建帝王强征民间女子以供奴役的残暴罪行,既形象而又富于概括力地显示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饱含着对宫女的深切同情。

诗中没有一般化地罗列所谓“后宫人”的种种遭遇,而是选取了一个终生被禁锢的宫女作为典型,以一当十、当百、当千,并且不写她的青年和中年,而是写的垂暮之年,不写她的希望,而是写她的绝望之情。

通过这位老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极形象而又富有概括力地显示了所谓“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这就叫做典型),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最高统治者摧残无辜女性的罪恶行径上阳女子进宫时是16岁的妙龄少女,如今变成了白发苍苍的60岁老人,在深宫内院幽禁了44年,并且当时被采择进宫的同命运的女子,如今全部都被摧残而凋零殆尽了,活在世上的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一个“残”字,透露出多少悲苦!
这首诗的结尾正是这样写的:“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结尾的这一段落,用感叹的语调和讽喻的口气,写出了诗人的一片恻隐之心和“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社会理想,显示出诗人对被压迫妇女命运的关心,表现了诗人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
白居易讽喻诗可以一言以蔽之:其诗中都装着人民,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同情被压迫人民的人道理想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