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作者:周科良来源:《神州·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长恨歌简要赏析

简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以《长恨歌》为例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之中创作了三千多首诗歌,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无论是他的诗歌主张还是诗文作品,在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唐宣宗曾在《吊白居易》一诗中写到“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见白诗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白居易在世时将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将其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对于感伤诗的定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写道“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可见于反映现实、强调政治功能的讽喻诗不同,感伤诗是诗人表现人生境况、生命体验的诗,诗人的离愁别恨、悼亡之悲、羁旅之苦、故园之思等等多种际遇和情感都在感伤诗中有所体现,读起来更容易感人心扉、引起读者的共鸣,不乏《长恨歌》《琵琶行》这样的千古名篇。
本文将以《长恨歌》为例,简要解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
《长恨歌》主要讲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抒发了诗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长恨歌》一诗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叙述了这段令人慨叹的爱情悲歌,倾注了诗人的大量情感,读起来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从艺术特色角度来看,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语言通俗易懂,凝练流畅。
语言的平易近人、朴实无华是白居易诗歌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其诗句的通俗易懂也对诗歌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童子解吟《长恨曲》”就是很好的例证。
《长恨歌》中极少用典,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夫《长恨歌》之壮采,而所隶之事,只小玉、双成四字”。
且大多数诗句都无需翻译,意思直白,语句流畅,易于诵读和理解。
如“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等句,语言十分通俗易懂,却高度概括出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喜爱和由此引发的社会风气。
同时兼具歌行体婉转流畅的特点,读来缠绵悱恻,有荡气回肠之感。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浅析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摘要白居易现存215首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触物伤怀,感伤情绪渗透方方面面。
诗缘情而绮靡。
215首感伤诗脱离了中唐功利化主流诗风,表现领域从外部现实转向内心情感世界的开掘,这一份情和意,蕴涵着诗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渗透着诗人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品格修养。
本文力图从白居易的感伤诗为考察对象,从情、景和艺术特色等方面探究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成就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感中的情1、伤时之情2、亲友之情3、思乡之情4、情爱之情二、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景1、四季主景伤时叹老2、以月为景寄托悉思三、白居易感伤诗的艺术特色1、以物喻声,出神入化2、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3、言浅意深,情致曲尽4、感伤弱者,提升思想价值白居易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一生创作诗歌三千多首,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
在《与元九书》书中,白居易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
《与元九书》云:“仆数月来,检讨囊帙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
自拾遗来,凡所遇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新乐府者》,共一百五十首,谓之讽喻诗。
又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一百首,谓之闲适诗。
又有事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一百首,谓之感伤诗。
又有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一百韵至两韵者四百余首,谓之杂律诗。
凡为十五卷,约八百首”。
1按此分类,白居易诗作可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
从思想内容来看,白居易的诗歌中讽喻诗价格最高。
“救济人病,禆补时阙”,(《与元九书》)2很好地体现了他诗论的精神。
但就艺术成就和审美特征而言,感伤诗则达到了艺术的高峰。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情”白居易生于官僚之家,但迫于时事,四处漂泊;聪慧异常,早年入仕,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又宦海失意;晚年忠于三教,生活虽依然漂泊不定。
伤时叹老,悼亡亲友、思友念远、感物伤怀,构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情感的主旋律。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

076《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在感伤诗中,白居易表达了自己对身体痛苦、仕途重创和爱而不得的感慨,呈现了自己“独善”和“兼济”的繁杂心情。
诗文不仅描写了妇女的不幸遭遇,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渗透着作者高尚的品格修养与思想情操。
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首先分析了白居易感伤情怀的类型,然后解析了白居易感伤诗的两种抒情模式,最后选取白居易典型的感伤诗代表《长恨歌》《夜闻歌者》《琵琶行》展开分析。
[关 键 词] 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基于感伤情怀视角欣赏白居易诗歌张林琳现存白居易感伤类诗共有215首,内容比较广泛,不仅有触物感怀和悼亡亲友,还有伤时叹老和思友念远,这些感伤情绪渗入生活的各方面。
和唐代一些感伤诗人不同,白居易的感伤诗没有浓厚的悲伤,有很多自我安慰的理性分析。
白居易的创作特色与外部的文化环境相关,当时流传佛教并形成禅宗,另外,和作者在仕途中寻求禅理排解苦闷也有关系[1]。
一、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白居易诗歌感伤情怀的类型分别为伤物感怀、悼念亲友、伤时叹老和念远惜别。
我们翻阅《白居易文集》可以了解到,现存的白居易感伤诗一共有215首,题材内容非常广泛。
白居易感伤诗的选题范围是自身的实际生活,通过关照和描写周边环境与自身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一)伤时叹老因白居易一生都仕途不顺且被病痛折磨,导致他对时光流逝和老之将至比较敏感,所以,他的感伤诗以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的内容为主。
据统计,在白居易感伤诗中总计有40多首描写感叹老之将至和感伤时光流逝。
针对伤时叹老作品,作者一般采用白发意象、利用镜子或者年龄数字的方法很好地抒发了该主题。
(二)悼亲哀友在白居易感伤诗中共有12首悼亡诗,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却极具感伤特征且内容真实,值得我们去考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悼亡诗不仅具有深沉、真挚的感情,并且对象范围比较宽泛,描写的对象主要有友人、亲人与他人。
(三)念远惜别在古代,通信条件和交通条件不够发达,一旦亲人或者友人别离,就很难再次见面,有的甚至直至死亡的那一刻都无法再次相见,所以,在古代诗歌作品中有很多描述亲友别离的内容。
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

3神州文学论白居易诗歌的感伤情怀周科良辽宁职业学院摘要:白居易的感伤诗数量颇多,抒发了真实的内心感受。
作品题材丰富,虽是随感而发,却也做到了外抒事理,内表情感,借物咏怀,慨叹命运,悼念亡友,仕宦孤寂于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伤怜惜之心态,有着“以我观物”的真情实感。
本文对白居易所写的感伤诗进行了分析,重点探讨诗歌中的感伤情怀的成因和与众不同的特色,深入挖掘其感伤诗歌的价值。
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感伤;情怀一、白居易感伤情怀的诗歌从公元772年出生,到公元846年逝世,白居易所写的诗数量众多、题材广泛,有“诗王”及“诗魔”说法。
其中,具有感伤情怀的诗篇成就很高,深受世人喜爱,感伤诗的代表作如描写生死爱情的诗作《长恨歌》,达到了“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境界,作者通过感伤诗伤时叹老、悼亲哀友,表达出内心的苦闷。
白居易深受病痛折磨,感到仕途不顺,加之华年易逝,无不感伤世事。
其悼念的对象既有亲人,又有友人,白居易性格开朗,广结友人,在宦海中结交了杨弘贞、元稹等朋友,感情契合,友谊深厚,志同之友临别时会依依相惜,《伤杨弘贞》、《哭王质夫》、《赠别崔五》、《送张山人归嵩阳》等就是此类作品[1]。
二、白居易诗歌中感伤情怀的缘由白居易创作的感伤诗,情真意切,真实地反映了诗人曲折的经历和时代的变迁,是文学与历史相结合的产物。
可以说,诗歌少不了感伤。
感伤的时代造就了感伤的人物。
从历史灾情到国家危难,从集体灾难到个人不幸,感伤情怀随着皇朝的腐败而加深。
安史之乱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国家风雨飘摇,满目疮痍,文人们的观念由浪漫热忱转变为颓废感伤,这自有时代的原因。
虽然白居易这样的文士想补时救弊之乱,但在国运衰败面前个人力量甚微,忧伤愁绪笼罩心头,整个诗坛自然就出现了悲情基调[2]。
感伤的人生造就了感伤的情怀。
白居易感伤诗描述了自身的情感历程,具有“深于诗,多于情”的气质,所写诗歌始终充满着感伤情绪,创作生涯的大半时间都在感伤世道,感伤人生。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
大家平时会看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吗?关于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讽谕诗白居易自己认为他最得意的、艺术价值最高的是讽谕诗。
白居易的讽谕诗有力推动了中国叙事诗的发展,我们对他的讽谕诗应该多多了解。
1.白居易讽谕诗的主要内容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有两种。
一是反映百姓的苦难,希望将民间疾苦传知朝廷;二是揭露腐败官吏的丑态,期望整顿吏治。
白居易的讽谕诗主要集中在《新》(50首)和《秦中吟》(10首)中,主要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社会的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如我们学习的《卖炭翁》即是写宦官的强取豪夺和宫市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这些诗歌反映了社会的现实,直气凛然地鞭挞了不合理的现象,言辞激切,突破了诗歌的惟美委婉的固定模式。
2.白居易讽谕诗的艺术特色①取材典型,主题明确。
白居易的讽谕诗一般一诗只选择最典型的一件事,笔墨集中地突出一个主题。
如《卖炭翁》通过卖炭老人的一件事表达“苦宫市也”这一主题。
②多直叙其事。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通过完整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在叙述描写中表现他的感情和政治主张。
③叙事与议论相结合。
白居易的讽谕诗往往在最后发表议论,对所写的事作出倾向性评价,体现明确的主题。
④善于抓人物特征白居易的讽谕诗抓住人物的特征,几句话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如《卖炭翁》中,只用“满面灰尘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一个饱经风霜、饥寒交迫、劳累辛苦的老翁形象便跃然而出。
⑤运用对比手法。
白居易的讽谕诗经常采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能达到一种震撼人心的特殊效果。
如《卖炭翁》中宫使的飞扬跋扈与卖炭翁的孤苦可怜形成对比。
使人立刻对老人充满同情,对宫使满怀愤恨。
白居易的诗歌风格的评价:闲适诗白居易的闲适诗多抒发自己对归隐田园生活的愿往和洁身自好的志向,从侧面反映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回本溯源——论《长恨歌》的感伤主题《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以骚体表达了作者对宫廷生活和情感的感伤,展示了妇女的悲欢离合和宫廷权谋的残酷。
本文将从诗歌形式、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三个方面探讨《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首先,从诗歌形式来看,《长恨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具有押韵和韵律工整的特点。
白居易通过精致的诗歌形式传递出作者内心的感伤。
诗歌的整齐划一、平仄押韵的节奏感使得诗歌更具辞章之美,象征着宫廷生活中的规范和束缚。
同时,五言律诗的短小形式适合表达作者内心的悲伤和思念,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从情感表达来看,《长恨歌》以淡淡的哀思和温柔的语言展现了作者内心的感伤。
诗中描写杨贵妃与唐太宗之间的爱情,以及杨贵妃美丽的容貌和聪明的才智。
然而,命运的残酷使得这段爱情无疾而终,最终导致杨贵妃的悲剧命运。
这种爱情的美好和悲剧的结局让人心生感伤,通过诗歌表达出作者对爱情的无尽思念和遗憾之情。
最后,从思想内涵来看,《长恨歌》揭示了宫廷权谋的残酷和女性悲惨命运。
杨贵妃作为一位宫廷女性,被困于政治权力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她虽然拥有美貌和才智,但却无法改变宫廷权谋的命运。
这种权谋的残酷让人痛心,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和无奈。
整首诗透过对杨贵妃悲剧命运的叙述,呈现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无情,引人深思。
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诗歌形式、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等方面,成功地展示了宫廷生活和情感的感伤主题。
诗歌形式的整齐工整、情感表达的温柔哀思以及思想内涵的深刻意蕴给读者带来了诗歌美和思考。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诗歌魅力和感伤主题,引发了读者对封建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使得《长恨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综上所述,白居易的《长恨歌》通过诗歌的形式、情感的表达以及思想的内涵,成功地展示了宫廷生活和情感的感伤主题。
诗歌形式的整齐工整、情感表达的温柔哀思以及思想内涵的深刻意蕴给读者带来了诗歌美和思考。
论白居易诗中唯美感伤

论白居易诗中感伤请怀的艺术价值摘要白居易一直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倍受称颂,但是他诗中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的变化的情感,使其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
他的感伤情怀是一种东方式的唯美感伤。
其特质是:一、感伤与唯美交融互渗。
二、意象博丽,所咏之物寄托情感。
三、通过个人捕捉个人独特性极强。
他感伤情怀的这些特质,值得我们研究与学习,对我国和后世的许多其他国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白居易唯美感伤前言白居易是我国文学史上将毕生精力从事诗歌创作的很突出的一位诗人。
他一生留下了3000多首诗作,还提出一套诗歌创作理论。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辑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喻、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
古往今来,白居易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而备受称颂,而他的讽喻诗也一直是人们评论的重点,但却忽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
他的感伤情怀让我们看到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另一面。
实际上,白居易不但重视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对统治者进行讽喻劝谏,希望统治者有所悔悟警惕而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同时更注重反映人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让人们认识到他不仅把诗歌作为讽喻政治的工具,也把诗歌作为个人精神追求的形式,注重主观情感的抒发,他在这些诗中常常流露出感伤情怀,通过个人敏锐优柔的内心体验抒写个人所共有的生死爱恋、离合悲欢、岁华易逝、天涯沦落等系于时空变化的情感,使他的诗歌体现较强的审美特质,成为美的载体,也充分体现了白居易作为一个诗人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一、诗歌“唯美”“感伤”特点的社会背景及原因文学中的唯美、感伤风格,从广义上讲,即不注重论理教化意义、政治功利意义,而注重纯文学价值,注重表现人心的温良善感的风格,白居易可以说是中国古典诗人中唯美、感伤风格最浓中的一个大家,唐诗发展到白居易时代的中唐,风格迥异,中唐社会一方面是大乱的初平,经济得到恢复,使得士大夫阶层滋长了竞争奢华的风习,另一方面是统治集团倾轧不休,“中兴”无望,使得一部分曾企图以文字为工具去促进“中兴”的有志有识之士在现实面前连连碰壁,如履薄冰,转而逃避政治,独善其身,加以进士备受尊崇,经学衰微,礼法凋敝,带有崇尚文藻的风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白居易“感伤诗”特色摘要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
白居易在有生之年,就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
纵观白居易的诗作,最感人心扉,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当属其感伤诗。
感伤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故不少学者都对白居易感伤诗独特的时代意义及形象作了分析,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分析,感伤诗达到了白居易诗歌艺术成就的高峰关键词:白居易感伤诗艺术价值情感价值高峰目录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一)少年时代多感慨颠沛流离之作(二入仕期间多哀伤宦海沉浮之作(三)晚年时期多悲叹物是人非之作;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一)景物抒情(二)现实主义(三)平实语言(四)超越抒情模式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之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又一位杰出诗人,他用毕生精力创作了3000多首诗歌,也是唐代诗人中诗歌创作最多的一位,虽然在他本人认为自己作品中价值最高最认可的是讽喻诗,但是后人在千年之后对他诗歌的评价中,感伤诗脱颖而出,这其中既有历史变迁的缘故,也有审美情趣变化因素,本文通过对白居易创作感伤诗的时代背景,年代特色以及人生轨迹,来探寻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在感伤诗这类诗歌中的艺术特色和成就。
一、白居易感伤诗的溯源白居易作为家喻户晓的大诗人,他的感伤诗在其诗文创作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他是第一个提出感伤诗这一概念的诗人,感伤诗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要研究感伤诗就不得不从感伤诗的渊源说起,探寻诗人因何而感,因何而伤,只有了解了诗人创作感伤诗的一些时代和人文背景,才能更好的解读其感伤诗。
(一)自古以来的感伤渊源感伤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情愫,也可以说是中国自古以来文人的标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弥漫着感伤的情绪,屈原的《离骚》,东汉的《古诗19首》,曹丕的《悼夭赋》都是感伤情怀宣泄的佳作。
通过对当时人们普遍心理的细腻描写,,把人类内在的情感用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而白居易的感伤诗也恰恰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这种固有的感伤情调,所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是对中国古代传统感伤文风的一种继承和发展,也可以说是白居易把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的感伤情怀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中唐忧患的时代背景;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白居易出生于中唐大历年间,一个动荡不安,腐朽昏庸的时代,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政权已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藩镇割据和藩镇叛乱此起彼伏,,朋党之间的明争暗斗,中央对地方的制约形同虚设,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社会状况一蹶不振。
(1)面对满目疮痍,风雨飘摇的景象,这一时期的文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出现了深刻的转变,他们一方面失去了原先那种浪漫,进取的激情,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认识和感知,这时候的文人们清醒认识到这种江河日下的社会状态,纷纷把目光从建功立业,报效朝廷转向日常的心境情感和精神思绪,多情和感伤成了中唐文人的思想主流,而激烈的政治斗争和压迫则加速了这种风气的滋长和蔓延,此时整个中唐社会都弥漫着一种感伤和忧愁,生活于这个败落时代的白居易自然逃不过这种情愫,受当时腐朽社会状况的影响,和苦闷文风的熏陶,一种感时伤逝,悲天悯人的情感深深根植于白居易的心底,这也成为他日后大量进行感伤诗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白居易感伤诗的创作年代特征据统计,白居易的感伤诗大概超过了200首,这些诗歌创作的时间跨度超过了30年,也就是说,白居易的感伤诗贯穿了白居易人生诗歌创作的各个年代,由此可见,白居易的感伤诗既有当时社会背景影响,也有自身文人感伤的情怀,历数白居易感伤诗作品,各个年龄时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自身人生经历的影子,外在事物的牵绊,内在情感的触动,随着所遇所感都以诗歌的形式表现出来。
每个年代的作品又各有特色。
(一)少年时代感慨颠沛流离白居易出生于安史之乱之后,正是动乱之年,在少年时代,由于北方战乱频繁,白居易不得不被送往南方避难,诗人十一岁就与家人分隔,背井离乡,四处漂流,接触了社会上各个方面,尝遍了世事之苦,正是这样一种特殊的经历,让白居易在少年时代就显现了感时伤世的端倪,在这期间,白居易创作了《题赠定光上人》《客路感秋寄明准上人》《秋暮西归途中书情》等感伤诗作。
久历这样居无定所的日子,让年少的白居易比同龄人更多了几分感慨和凄楚。
他在早年的诗作中,更多书写的是自己四处避乱,颠沛流离的苦楚。
(二)入仕期间哀伤宦海沉浮白居易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的更迭和变迁,主要活动在贞元和元和年间,他的感伤诗的创作情况和仕途的起伏紧紧相连,贞元十六年,白居易进士及第,元和十年,白居易遭人陷害被贬江州,这是诗人一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人生中苦痛悲及的时刻,白居易许多的感伤诗就产生于这个时期,在贬为江州司马期间,“秋日正萧条,驱车出蓬荜,回望青门道,目极心郁郁”,“江人授衣晚十月始闻贴一夕高楼月万里故园心”,诗人由入到出,由庙堂到乡野,宦海沉浮多变,这样一种地位的悬殊与落差,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比沉重的打击,内心无比悲凉。
由于心境的变化,诗人感伤诗的数量也陡然增多,有感而发《夜闻歌者》,《初入峡有感》《郡中》等感伤诗。
应该说,仕途的不得志让白居易的感伤诗在这个时期有了更多的创作源泉。
(三)晚年时期悲叹物是人非到了晚年的白居易,更多表现的是一种无奈,这在他的诗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到了晚年,历经世间沧桑宦海沉浮的诗人,已经失去了年少的轻狂和宏图远志,对于官场的尔虞我诈,仕途的荣辱兴衰,成败得失已经看得很清楚,也看得很淡了,不再像年轻时候那样的在乎,其实这也是一种人到了晚年的常见现象,白居易再燃不能脱俗,只不过作为一个大诗人,他跟常人不同的是,他可以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种失落和无奈的情怀,白居易在晚年的作品中,也一改以往对仕途功名的幽怨和失落,转向了对物是人非,生老病死的悲苦和叹息,其实,这也是诗人到了晚年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无奈。
在晚年,白居易写了很多首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
《初见白发》《叹老三首》《渐老》等都是诗人当时心境的代表作。
白居易在晚年对于叹老类的感伤诗数量之多超乎寻常,可见诗人对逝去年华的留恋和感伤,青丝变白发,苍老的白发映照的是白居易孤独失落的心灵,生命颓唐零落之感在历经动荡的日子中日积月累,引发诗人的对盛年怀才不遇,老之将至的无奈伤感。
晚年期间,亲人的相继离去,厄运不断缠身,诗人心中承受着巨大的丧亲之痛和压抑之情,无处释放的上伤,无处发泄的痛只能融进在幽幽的感伤诗中,在这一类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总是那么脆弱,美好的生命总是那么早就凋零,离去的事物和生命带走了生者的惦念和回忆,而留下的却是绵绵无尽的伤和痛。
三、白居易感伤诗主要特色纵观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除了本身具有的感伤特色外,白居易个人色彩也显而易见,在诗人众多感伤诗中,还拥有景物抒情,现实主义,平实语言以及超越抒情模式的个性特色,应该说,这些特色既是白居易个人的标签,也是作为研究感伤诗流传至今,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主要原因。
(一)以景物抒情景物抒情应该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常见,也是最有特色的标志之一.在常见的唐诗宋词中,其实以景物抒情的诗歌并不少见,但是像白居易那样经常性把景物作为主要引用特征,有感而发的感伤,在那么多的诗人中,白居易应该占据数量的首位。
1 以秋为景白居易笔下的审美主体往往是秋天萧瑟的景象,审美主体是孤独愁苦的自我,主客体交融使感伤诗呈现阴柔清碗,落寞感伤的凄美风格,与偏于表现主观感受的中唐大历诗歌和充满唏嘘之叹,酸楚之味的晚唐诗歌风格相近。
(2)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往往给人展现的是一种肃杀和凄凉的感觉,秋叶飘落,秋风悲凉,秋日低沉,这一切秋景给人的心里平添了几分忧愁和烦恼,白居易的感伤诗抓住了秋这个特定的景色,在他创新的感伤诗中,有大量以秋为景的作品,《秋夕》《早秋曲江感怀》《秋日》等。
另外,白居易还有很多诗作虽然在题目中未提及秋,但是在诗的字里行间中,都弥漫着秋的落寞和冷清,通过这些诗句我们可以很好的理解白居易当时作诗时的心境和情感。
2 以月为景白居易的感伤诗中,除了秋就是月,诗人似乎对月有着特别的钟爱和敏感,月亮与诗人有着不解之缘。
古时的诗人往往怀着感时伤世,郁结无处可发的心理状态,所以就难免借助风月来感时怀旧,一发心中苦闷,在白居易的作品中,具体可感的月亮,无论是新月还是圆月,总能唤起诗人的无限情思,如《禁中月》《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等。
3 以发为景白居易随着年龄的渐渐增长,,白发也层出不穷,老病现象日益加剧,原本就展不起笑颜的两颊,往往因偶然看见了自己的一根白发,而顿生哀叹,唏嘘不已,面对衰老,诗人不仅发出了对人生无常,转瞬即逝的感慨,这种感慨往往不分时间和地点,因此白居易写了很多诗来感叹自己的颓暮。
如《早梳头》《西原晚望》《自觉二首》等。
(二)现实主义白居易的感伤诗多为一诗写一事,主题集中,线索明晰,叙事周详,叙事抒情过渡自然,合乎生活逻辑,感伤诗抒写的情,多为个人感慨悲伤,但白居易写愁,既不似李白那样瞬息万变,不拘常法,也不像李贺那样设想奇诡,思绪跨度难以把捉。
(3)白居易写愁,细致入微,合乎情理,同是写愁的解脱,白居易往往借助安贫乐道,委顺任化以及归隐田园等自我排遣,情绪是消极的,与世无争的。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感伤诗注重写实,现实主义成为白居易主要特征之一(三)平实语言白居易感伤诗的语言风格,一如其讽喻作品,同样是通俗平易,质朴无华的,大多数的感伤诗不事藻绘,绝少用典使事,因而诗境平易,情真意实,读这类诗,如听诗人娓娓诉说种种的遭遇,苦恼和感伤。
虽然总有后人批评肤浅,但总体上白居易的诗应该说还是通俗易懂,含义深刻之作。
(四)超越抒情模式在白居易200多首感伤诗中,感伤情绪可谓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了颇具时代特色和创作个性的感伤——超越抒情模式。
(4)在白居易的感伤诗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诗篇先写感伤情怀,酝酿感伤情调,然后笔锋一转或自我劝慰或阐述道理来消解诗中的伤感情绪,这就是白居易感伤诗中的感伤超越模式,例如在《送春归》诗中,白居易这样写:去年杏园花飞御沟绿,何处送春曲江曲,今年杜鹃花落子规啼,送春何处西江西。
帝城送春犹怏怏,天涯送春能不加惆怅?莫惆怅,送春人。
亢员无替五年罢,应须准拟再送浔阳春。
五年炎凉凡十变,,又知此身健不健?好去今年江上春,明年未死还相见。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白居易当时远在江州被贬,去年春归之时,诗人在帝城的曲江送春,身处顺境尚且惆怅,诗人此时身处被贬之地,儒家倡导的功业无法实现,而时光一去不复返,兼济天下之志的实现也渐去渐远,真是去年送春,今年再送春,年年岁岁:“春”,岁岁年年人不同啊,忠而被贬,大好时光虚掷在天涯,这是难以消解的悲伤,可见诗人在悲伤之中的坚强个性的自然爆发,既是自己对人生自信的宣言,也是对诬陷自己的强权之反抗,哀莫大于心死,只要心不死,就有希望在,就能迎来人生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