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

合集下载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是唐代文学家中最擅长讽喻诗的一位,他以其精湛的诗才和独特的思维方式,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作品,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可以概括如下:一、善于运用类比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善于运用类比手法。

他通过将不同的事物或现象进行类比,使其具有相似的特点或表达出相同的意义。

通过类比,他能够将复杂的思想和情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

例如,他在《赋得史解狐忠烈度》中写道:“欲叩羊门似解狐,人言两眼都没主;有八瓣儿屈钩钩,愿爲丝带明相结。

曲终一劒无鶻鹘,善使三尺见真覺;羊破解有钩不住,贪食反致纡方缺。

”通过将狐狸和解人进行类比,白居易成功地表达了对狐狸奸诈行为的讽刺和对解人忠诚行为的赞颂。

二、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白居易在讽喻诗中也善于运用夸张和颠倒手法,通过夸大和颠倒事物的特点,以达到讽刺或嘲笑的效果。

例如,在《咏雪》中,他写道:“不劳杨掩菡,岳句千峰压;正未半筠摇,江声万壑发。

”通过夸大雪的能力和威力,他既表现了雪的美丽和壮观,又以此讽刺了杨花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三、善于运用插叙和借代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还常常运用插叙和借代的手法,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借用一些事物,来间接表达他对其中一种现象或情感的看法。

例如,在《红蕉篇》中,他用借代的方式,将一棵红蕉树比作立志自强的人,通过树的成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自己对英雄主义精神的赞美和追求。

四、善于运用语言和修辞手法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语言简练,意象鲜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效果。

他常常运用对仗、排比、转寄等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让读者更易于领会他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在《咏雪》中,他借用了对仗的手法,将雪的美景与杨花的凄凉进行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使诗句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五、善于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白居易的讽喻诗作品中,常常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通过幽默和机智的言辞来达到讽刺和嘲笑的效果。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是唐朝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展示了其独
特的艺术特点。

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首先,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简练,文字流畅。

他善于用简短的诗句,
直接简洁地传递出深刻的思想,以极少的词语表达出丰富的意境。

其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和批评。


以讽喻的语言形式,向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不良现象发出警示,并揭示出
其中的荒诞和虚伪。

再次,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他通过运用讽喻的手法,将抽象的思想观念具象化,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也使其思想更
加深刻和生动。

此外,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采用夸张和喜剧手法。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
喜剧手法来夸大描绘社会中的荒诞和荒谬之处,进而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最后,白居易的讽喻诗常常以幽默和诙谐的语言形式呈现。

他通过幽
默和诙谐的字句,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加深了诗歌的娱乐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白居易的讽喻诗以简练流畅的语言、批判现实的精准、深
刻的思想内涵、夸张喜剧的手法和幽默诙谐的语言形式为主要特点。

他以
独特的艺术方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关注,这使得他的
讽喻诗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鲜明的艺术特色。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论白居
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
“愿得天子知”,出自白居易的讽谕诗《落梅》中的一句话。

这句话凝聚着白
居易痛心疾首守诚信,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

白居易的诗歌,体现着他特有的讽谕诗创作思想,也为后世探索古典讽谕诗创作原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居易的讽谕诗,大多围绕诚信审慎、有志者事竟成等为主旨,他深刻地把握
了改变民生的关键之处。

据记载,当时的唐朝无疑是一个腐败的政权,获得的奸臣贪官猖獗,百姓即使痛苦依然无可奈何,这使得百姓处境窘迫、落魄,故白居易将希望寄托在天子身上,他把不足之处放大化,纠正反对贪婪暴敛的不正之风,真诚地呼唤天子重视民生,更痛心疾首改变现状。

而这也成为了古代讽谕诗的重要创作思想——表现诚信改良的期望。

多年后,读白居易的讽谕诗,更是从中体会到他思想的仁爱和文学情趣,他发
现腐败现象,不离不弃;他体恤民生,不怨恨朝廷;他以哀求为语言,把衷心宣示出来——“愿得天子知”,使人心湿润,令人得以安心,在表现天子回应民生愿望时,更能发挥出深且暖的尊崇之情。

由此可见,白居易所使用的讽谕诗具有重要的创作思想,即表达望大智慧降临,改变民生疾苦的希望,也滋养着人们对社会变革和改善的向往。

它具有号召性和鼓舞性,从而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克服困难的决心。

白居易讽谕诗的创作思想,在古代是一种精神家园,也丰富了随后的诗歌文化,堪称艺术经典。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导语:白居易的诗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

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白居易的一生共写了三千多首诗,现存诗有两千八百零六首。

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与人生处世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他对自己的诗歌分类正体现了他的处世之道。

他说:仆志在兼济。

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之,则为诗。

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

可见,作者所看重的是表达他志向抱负及人生观的讽喻诗。

白居易特别重视他的讽喻诗,与他的政治理想、进步的人生观和文学主张分不开。

因为这些诗正是依照他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学主张而创作的,他希望这些讽喻诗能上达以皇帝为首的统治阶级,使他们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从而改革政治,改良社会。

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包括了《秦中吟》和《新乐府》等共一百七十多首,集中体现了这类诗的思想价值。

根据诗歌题材和内容,我们可以将讽喻诗分为五种:反映劳动人民无尽的痛苦和灾难的生活,揭露、痛斥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骄横残酷、荒淫奢侈;讽刺、规劝皇帝及上层统治阶级;反映妇女和封建婚姻问题;反映边疆及战争问题;表达志向抱负及对朋友的勉励等。

首先,诗人描述了这个朝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把揭露和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统治阶级。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将租庸调法改为两税法,初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后来弊端百出,老百姓苦不堪言。

白居易在《赠友》一诗中愤怒地写道:“私家无钱轳,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

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贱粜粟与麦,贱贸丝与棉。

岁暮衣食尽,焉得无饥寒。

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讽刺与批评意味

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讽刺与批评意味

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讽刺与批评意味
1. 引言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其风趣幽默和犀利的批评而闻名。

白居易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象的讽刺和批评,在其中融入了自己对社会问题和政治权力结构的观察和思考。

2. 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讽刺
白居易在他的诗歌中经常使用隐喻、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表达对政治现象的讽刺。

他通过描绘一些具体场景或者事物来暗示特定的政府行为或人物。

例如,在《琵琶行》中,白居易以美丽动人的琵琶音乐比喻女子被迫卖身入侍宫廷,并从中抨击当时统治者贪婪无道、剥削百姓之行为。

3. 政治权力结构的批评
白居易对政治权力结构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他的诗歌中表达了对权力滥用和腐败的批评。

他通过描绘官场的黑暗与堕落来呈现政府的腐败现象以及官吏们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国家和人民福祉。

4. 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
除了政治讽刺,白居易的诗歌还关注了当时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

他在一些作品中表达了对贫富差距、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关切。

他通过细腻而深邃的描写,唤起了读者们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与反思。

5. 总结
总体来说,白居易诗歌中的政治讽刺和批评意味丰富多样。

通过利用修辞手法、隐喻和比喻等技巧,他生动地展现了他对当时政治现象和权力结构的看法,并
提出了自己对社会问题和人民苦难的观察与反思。

白居易的诗歌因此闪耀着独
特而深刻的政治评论色彩,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谈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的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等诗歌因其文学价值颇高而被历代文人墨客传唱。

除此之外,他的讽喻诗也被人们所推崇,他自己本人则认为所著讽喻诗的成就远高于他其他的诗歌的成就,其讽喻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更是学者们推崇、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思想内容上,其讽喻诗选材极其广泛,多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丑恶,批判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

其诗歌有反映百姓疾苦的,有反映战争给百姓带来苦难的,也有反映妇女悲苦命运的,其取材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生活现实反映社会丑恶,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在艺术特色方面,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通俗易懂,老妪亦能懂也;其内容多因事起意,一诗反映一事;其讽喻诗多是叙事诗,在叙事中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此外,诗人对比手法在讽喻诗中的运用使得诗歌对比鲜明、感情充沛、感染力强。

虽然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现实的思想内容,但其讽喻诗的文学性并没有《长恨歌》、《琵琶行》之类的感伤诗的社会评价高。

其原因在于讽喻诗直白易懂、批判社会,缺乏艺术想象的空间,诗歌创作的情感源泉也不是出于自身情感,其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在某种程度上缺乏文学的想象性、形象性和情感性。

一白居易讽喻诗的思想内容(一)反映社会现状白居易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控诉官欺民的《卖炭翁》,描写了一位冒着严寒进城卖炭的老人被“黄衣使者白衫儿”抢走;有反映农民疾苦的《杜陵叟》,是“伤农夫之困”的代表作,批判了贪官污吏的罪恶;此外还有批判战争的罪恶、朝廷的腐败、妇女的不幸等诗歌。

当然,这些取材广泛的诗歌都是来源于生活,是诗人细心观察生活所得,体现出诗人心系民生、心系国家的政治情怀。

白居易的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的现状,但反过来,中唐社会的社会形态也是白居易创作讽喻诗的源泉。

而白居易讽喻诗取材涉及之广,正体现出中唐社会腐败之深,其社会腐败的因子早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此,作者才能创作出题材广泛的讽喻诗。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

概括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点白居易(772年-846年),唐代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讽刺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讽喻诗在唐代文坛影响甚大,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明晰的寓意和意象: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通过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来表达讽刺的目的。

他以一种简练明了的方式将虚实相取、意象转化为文字来传递他对现实社会的看法和批判。

比如他的《新婚别》一诗中,以婚姻为载体,表达了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的讽刺,读来通俗易懂却意味深长。

二、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白居易的讽喻诗往往以一种疏离的情感态度来嘲讽现实。

他以轻松的语气,以嘲讽的视角和幽默的表达方式,将他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和对人际关系的想法展现出来。

例如他的《大梨栗谣》,通过嘲笑一个食量巨大而贪婪的人物,既表达了对社会贪欲的批判,同时也寓意了人心险恶以及生活的困境。

三、取材广泛、富有变化: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他的取材广泛、富有变化方面。

他的诗中涵盖了各个社会领域的人物和事物,如官场、民生、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等。

他通过多样化的寓言和隐喻,将人们熟悉的事物与他的观点相融合,使人们不自觉地接受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四、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语言上具有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他擅长运用凝练的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以及描述出具体的社会现象。

他的文字表达简练明了,有时候甚至只有两三个字就能点出一个事物的特点。

他巧妙地运用寥寥数语,使形象直观清晰,让读者一目了然。

五、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白居易的讽喻诗的艺术特点还体现在他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的能力上。

他的诗作中所涉及到的话题多为社会现象、官场腐败、人情冷暖等,他通过讽喻和比喻的手法,将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批判,使得读者在欣赏诗歌之余,也能对现实社会的问题有所思考。

总而言之,白居易的讽喻诗具有明晰的寓意和意象、情感的疏离和嘲讽的语调、取材广泛、富有变化、语言简练明快、形象生动直观、寓意深远、批判现实等艺术特点。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

白居易讽喻诗作者:任婧瑶来源:《西部论丛》2017年第06期摘要:白居易是唐代诗人中诗歌作品保存最为完整的诗人,这不仅与他珍视自己的作品善用多种途径保存有关,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诗歌本身接受度高,受众广。

他的诗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其诗歌通俗易懂,晓易明畅,另一方面则是其诗歌的现实批判精神总能引起历代读者的共鸣,其中很重要的便是他诗歌中的讽喻精神。

本篇将结合白居易的诗歌理论探讨白居易的讽喻诗。

关键词:白居易、讽喻诗白居易最主要的著作为《白氏长庆集》,他本人在《与元九书》一文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诗学观点,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喻诗、闲适诗、伤感诗、杂律诗四类,而他本人着重强调的便是讽喻诗,而且也确实讽喻诗影响最深远。

《与元九书》是白居易的比较系统的文学论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讽喻诗学理论,其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一方面,“文章合为时而著”,体现对“时”的关注,“为时而作”其意不仅是诗歌应该反映时代,而且应该作用于并有益于时代。

白居易认为,让诗歌有益于时代的方式就是用诗歌来“泄导人情”“补察时政”,体现在创作中便是运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和社会观点。

“补察时政”这一出发点体现了他作为文人的社会责任感,他不仅强调诗歌要体现时代特征,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诗歌创作实现其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

另一方面,“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了诗歌的历史纪实作用。

我们都知道杜甫将叙事诗作为创作的一大重点,并且这些叙事诗大都生动详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生活,白居易大大地继承并发扬了叙事诗歌的创作,他所说的“事”主要指当时社会现实中关系国运民生的重大事件,如《白氏长庆集》中讽喻诗第一卷的《贺雨》便记录了当时的重大历史事件:元和三年冬至元和四年春暮,大旱无雨,白居易上书宪宗建议豁免大旱地区的赋税,并且要求多放出些宫女希望以此获得上天的宽恕降雨,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按此实行后真的天降甘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讽喻诗中体现的传播思想
导语: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也是讽喻诗创作的积极践行者。

他的讽喻诗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的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而衰。

在危机与革新交织的时代背景下,一批诗人从现实主义精神出发,以提倡和创作新乐府为己任,兴起了中国史上一次重大的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

白居易是这次新乐府运动的杰出领袖,他不但积极投身于新乐府诗的创作实践,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而且不断发展完善新乐府诗的创作理论,引领新乐府运动走向了成熟和繁荣。

特别是其中的讽喻诗《新乐府五十首》和《秦中吟十首》,更是被誉为新乐府发展史上的典范之作。

白居易是“讽喻诗”概念的最早提出者。

所谓讽喻诗,主要是指那些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为主要内容,以警戒当权者、教化民众为主要目的的诗篇。

白居易讽喻诗篇中流露出的诗论主张与现当代传播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一方面是由于古代诗文与现当代新闻作品不论是从宏观的历史传承角度,还是从微观的现实创作角度,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另一方面,新乐府运动积极倡导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也无疑与现当代传播的指导思想更为贴近。

一、从传播功能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诗歌的现实批判功能,这与当代新闻传播具有的社会监视功能相契合。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认为,新闻传播具有社会监视功能。

作为“社会雷达”的新闻传播机构,一方面为政府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依据,协助政府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行动;另一方面是社会大众的“代言人”,代表民众及时向政府反映社情民意。

新乐府运动兴起以前,诗坛虚美之风极为盛行。

白居易认为,自《》后,现实主义的诗风在诗坛沉寂已久,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诗作极为匮乏。

在他看来,前代诗人借诗文或抒发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或纵情于山水田园之间,或附庸风雅吟咏风花雪月之物,就连被誉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其反映批判现实社会的诗篇也不过三四十首。

因此,白居易积极倡导诗歌“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的现实主义诗风。

(见《新乐府》五十首序)他的讽喻诗取材十分广泛,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他希望他的讽喻诗通过反映人民疾苦,起到“开讽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的社会作用,(见《策林》六十九《采诗》)给最高统治者和当朝权臣以警戒,引起对社会弊端的重视,并采取积极措施予以补救,进而达到“上流下通上下泰”的局面。

(见《采诗官》)
同当代传播思想相比,白居易的诗歌创作理论更加鲜明地强调诗歌为政治服务的社会功能。

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封建文人,白居易希望协助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固然有其思想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但这种维护绝非盲目地“助纣为虐”,他期望通过对朝廷内上至天子、下至小吏的监督与批判,通过对民情民意的真实反
映,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达到政治清明、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和谐局面,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其思想的进步性显而易见。

二、从传播原则看,白居易的讽喻诗强调真实的审美取向与当代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相契合。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认为,事实是新闻的本源,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必须真实准确;新闻报道必须公正全面地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以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做到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的统一;新闻报道中的情节描写、人物的语言心理描写不能渲染夸张,不能以想象代替事实等等。

白居易所倡导的现实主义诗风要求诗歌创作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反映真实的社会生活。

因为只有真实,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取信于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他坚决反对“夕郎所贺皆德音,春官每奏皆祥瑞”那种只报喜不报忧以蒙蔽君王耳目的诗歌。

(见《采诗官》)他在《新乐府五十首序》中就指出其诗篇“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秦中吟十首序》中也说这些诗篇是“一吟悲一事”,“因直歌其事,命为《秦中吟》”。

当然,我们在此所说的真实主要是指诗歌素材的真实。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遵循基本事实的前提下,也采用了艺术化的处理,使其既真实可信,又具有可读性。

三、从传播技巧看,白居易的'讽喻诗所采用的表达方式与技巧同当代新闻传播理论对传播效果的要求相契合。

当代新闻传播理论认为,新闻作品要想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除了遵循新闻传播真实、迅速、新颖等基本原则外,还应在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上下功夫,力求使文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

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对诗歌的本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作了简要的分析论述,并以此作为其诗歌创作的指导思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上自圣贤,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表达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主题明确突出。

他的《新乐府》五十首通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的方式,每篇题下设小序,标明题旨,篇末通常以简洁有力的议论与题旨相呼应,使读者一目了然。

比如,《卖炭翁》是“苦宫市也”,《海漫漫》是“戒求仙也”,《上阳白发人》是“愍怨旷也”,《新丰折臂翁》是“戒边功也”,《太行路》“借夫妇以讽君臣之不终也”,《红线毯》“忧蚕桑之费也”等。

其次,他的讽喻诗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 通过选取典型人物和事件,以高度集中化和具体化的手法,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情节曲折突出,深刻反映了民众的悲惨境遇和贪官污吏的卑劣行径。

比如《缚戎人》讲述了一个没蕃四十年的老边民“凉原乡井不得见,胡地弃儿虚弃捐。

没蕃被囚思汉土,归汉被劫为蕃
虏”的悲惨遭遇;《红线毯》在细致描绘了手工业者的辛勤劳作和高超技巧后,结尾发表议论,对献媚取宠,谄上欺下的地方官吏予以严厉的斥责:“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第三,白居易非常善于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比如,《轻肥》一诗在极力描写了权贵们奔赴军中宴的意气之骄和军中宴上山珍海味的奢侈之后,结句指出“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再如《重赋》一诗中前面描写下层百姓因受繁重赋税的盘剥,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后面则极力渲染了统治者的奢靡浪费:“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

进入琼林库,岁旧化为尘!”
第四,白居易的讽喻诗语言直白,音律自然,便于传诵。

比如《杜陵叟》就以农夫之口吻对长吏进行了控诉:“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平易浅俗的语言便于百姓理解传诵,同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四、从传播效果看,白居易具有自觉的传播意识,其讽喻诗上至宫廷、下至民间,均获得广泛的传播。

白居易是一个具有自觉传播意识的诗人,这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理论和实践中,而且体现在他对自己诗文的整理编纂上,这是他的诗作至今仍保存较为完整, 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

他在《读张籍古乐府》中写道:“恐君百岁后,灭没人不闻。

愿藏中秘书,百代不湮沦。

”他生前曾对自己作品进行过多次整理,编纂成集。

白居易的讽喻诗不论是在朝野,还是在民间,都获得了极高的传播效果。

白居易在其自述中写道:“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仆《哭孔戡诗》,众面脉脉,尽不悦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闻《乐游园》寄足下诗,则执政柄者扼腕矣;闻《宿紫阁村诗》,则握军要者切齿矣。

大率如此,不可遍举。

”“其余,亦往往在人口中。

……及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

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岂同他妓哉?’由是增价。

……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口中,每每有咏仆诗者。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等八个朝代,他的讽喻诗,描绘了中唐时期在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劳动人民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揭露了各级统治者对人民穷凶极恶的剥削和压榨,对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予以了激烈的鞭笞和抨击。

诗人不畏权贵为民代言的勇气和秉笔直书针砭时弊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当代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敬佩和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