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生存智慧

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生存智慧

儒家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及其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生哲学。自西汉时期,儒家成为中国

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思想理论一直统治着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刻,延续时间最久的(杜维明,2001)。有学者认为儒学尤其是孔子及其《论语》在塑造、构建

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李泽厚,2004)。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学派先后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等几次

发展,虽然诸多思想理论与阐释几经嬗变,但是其核心精神依旧贯穿始终,其中就涵盖着儒

家思想中关于人生进取精神的基本观点。

2进取精神的概述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进取,就是上进。进取精神就是努力

向上、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它是人的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以及较高

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创造能力等在学习或事业上的集中表现。进取精神常常与人的成就

欲望相联系。成就欲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通常也被称作"野心"、"事业心"等,表现为

自觉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努力争取成功。简而言之,进取精神是人达到人生目标,获

得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3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特点

3.1儒家学说具有阳刚之气

《周易》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其生存智慧主要表现在人格力量上,为传承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旨在为君子当效法天道,拼搏进取,努力

奋斗,自强不息。本质上,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学,成己成物、正己正人的理论,

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无不体现着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这种

阳刚进取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骆卡娜,2018)。

3.2儒家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同样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

儒家积极入世、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心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孟子曾说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仍是以

在朝廷为官作为依托而忧国忧民。总之言之,儒家学者们均以天子垂询,身居高位为荣。在

孔子看来,君子的使命便是"谋道",孔子的思想就是主张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

3.3儒家鼓励现实人生的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伟大

人格的塑造,孔子一生都为追求这个目标而奋斗着。我们从儒家学者们身上,从《论语》里

学习和领悟到许多对自己生活、生命、对自身修养有意义的,正是来源于儒家学者伟大的人

格和卓越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若是能做到凡事不愧于心,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4儒家关于积极进取获成功的条件

4.1切磋琢磨。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都必须经历一番磨炼(谭大友,2006)。正如子

贡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使再好的玉石,也需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禀赋再高

的人,也要经过后天的磨炼方能成材。当子贡悟出这一道理时,孔子表示十分高兴,认为子

贡是可造之材。但是当孔子面对"朽木"宰予的时候,有时也会很失望。不论是朽木或是栋梁,其实最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复子书》中曾提到:"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其体肤,空乏其身,困心衡虑之后,而始能作。"如果一个人能历经磨炼,并从中获取正性的经验教训,那么他才能朝着自己的目标、理想迈进。

4.2发愤努力。人若想获得进步,取得成功,不仅要发愤努力,而且必须持之以恒,坚

持不懈。孔子尤为不喜欢宰予和冉求,因为宰予不知刻苦学习,白天睡懒觉,浪费了大好时光;而冉求喜欢找借口,逃避学习之苦。相反,孔子赞赏的是那些能做到"发愤忘食"的人,

如果不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那么最终也只会功亏一篑。成功没有捷径,全在于自己是否

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是否能做到脚踏实地。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皆是一筐土一筐土地累积

不止,一点一滴的积累,坚持不懈,最终才能成功的。

4.3齐贤自省。古今中外,成贤成圣者,必须都会具备这两点:向贤者学习和深刻反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是从思想深处所提出的高要求高标准。贤者就

是我们的一个目标,一种榜样。只有如此,你方能达到"贤者"的高度。他们就像是一面生活

的镜子,从镜子中我们能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并不断警醒,不断学习,时时反省,才能

达到新境界,才能与贤者并驾齐驱。

6总结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有关人生态度和为人处事的一些阐述,并联系现今社会的一些普

遍现象及我们的生活阅历进行了反思。不可置否,儒家思想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历史局限性,但是作为社会人,儒家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提倡的许多思想,其本身是符合人类共性(鞠楠,2008)。生存智慧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提供了源头活水,指引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方向与

演变轨迹,经过历代君主文人的阐释、倡扬与改造,逐渐成为深人人心的思想理念,对民族

精神的形成和国民品质的塑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当今中国人提供智慧的给养与润泽。

【参考文献】

[1]郑虹.松迎霜寒兰避幽谷--从孔子与隐士的分歧看儒家进取精神[J].海峡教育研

究,2018(01):20-26.

[2]Du Wei ming. The East Asian values and multi-modernity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2001. 120, 132.

[3]Li Ze hou. The explanations of Analects. Beijing: San Lian Press (in Chinese), 2004. 1~ 2.

[4]骆卡娜.《论语》中孔子的生存智慧[J].文教资料,2018(27):83-84+86.

[5]华军. 传统儒家道德思想的生存论意蕴[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7-10(002).

[6]谭大友.老子的生存智慧[J].青海社会科学,2006(05):65-68.

[7]山长宝.老子哲学中的生存智慧[J].新西部(理论版),2013(14):121+126.

[8]宗宝琴.荀子的生存智慧[J].咸宁学院学报,2011,31(05):40-41+50.

[9]王洪燕. 先秦儒家自强思想的德育思考[D].山东师范大学,2011.

[10]鞠楠.儒家自强不息论[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55.

[11]李祥俊.儒家价值体系及其根源性转化[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33-40.

儒学的人生智慧(龚鹏程)

儒学的人生智慧(龔鵬程) 一、新时期的儒学(一)、沉重的枷锁百余年来儒学的命运一波三折,第一个阶段可谓历尽劫波,被称为吃人的礼教、封建的道德,形成了家国同構的君权父权体制,用三纲五常压迫了臣民、子女、妇人。儒学之价值,只是用来作为专制帝国的统治工具。这些論调,诸君都已非常熟悉了,因此毋庸赘述。由於这个思想阶段非常长,由晚清同治光绪间绵延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占社会主流意见者均属此类。充斥于教科书、报章媒体及进步知识分子口耳之间,也具体落实为各种国家政策。无论这些政策是废止读经、简化汉字,廢科举立学堂、破四旧、文化大革命、现代化或什么,总之,儒学都是要不得的,对于中国健康地走向未来都是个沉重的枷锁,若不挣脱,中国永远都没有希望。目前这种观点在社会上仍占有极大的势力,因为整个教育体系中仍以此为主导。党政大老,身经文革及左派思潮影响,固然還不能扭转思维,就是深受西方现代思潮洗礼,醉心于民主、科学、现代化的自由派知识人,也仍沿袭着这种思路而难以调整,他们中有许多人,是谈起儒家或传统社会就痛心疾首、视若寇仇的。 作者龚鹏程先生 (二)、进步的动力但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總是不断推进的,

不可能一成不变。上述那种老观点,在七十年代就逐渐退潮或者说已不占学术前沿地位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些事实状况对该思潮的检验。例如前述思潮把儒家文化看成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民主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必除之而后快。那么,该如何解释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地的现代化发展都比大陆更快更好之事实呢?这些地区,皆未曾大规模清洗其传统、移除所谓的绊脚石,可是它们的现代化进程均显然优于经历过激烈反传统的大陆。再由历史看,日本之现代化尤为迅速,仅明治维新一小段时期就立刻跻身于现代化强国之林,步调远快于欧美各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日本一片废墟,而不消二三十年又跻身世界先进国家之林,速度尤胜于欧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而日本之传统社会文化元素,从来没有在它发展现代化时被破坏或淘汰,其保存甚至远胜于台湾香港大陆。因此,若说必须扫除传统文化才能发展现代化或资本主义经济,以日本经验看,就绝对是说不通的。八十年代以后出现的东亚资本主义论述,即由此形成。认为欧洲之资本主义发展或许有韦伯所说的精神因素,受到基督新教,特别是喀爾文教派入世禁欲倫理觀念之影响。相对的,亚洲地区之资本主义发展则受益于它的儒家文化基础或内涵。像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这些地方,都是儒家文化深厚的。儒家所强调的家族观念、忠恕之道、诚信,对这些地区的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良性的推进作用,使

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生存智慧

儒家的进取精神与生存智慧 儒家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及其重要内容就是关于人生哲学。自西汉时期,儒家成为中国 历代王朝的主流意识形态,其思想理论一直统治着中国学术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最深刻,延续时间最久的(杜维明,2001)。有学者认为儒学尤其是孔子及其《论语》在塑造、构建 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长河中,起着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重要作用(李泽厚,2004)。在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学派先后经历了汉唐儒学、宋明新儒学、现代新儒学等几次 发展,虽然诸多思想理论与阐释几经嬗变,但是其核心精神依旧贯穿始终,其中就涵盖着儒 家思想中关于人生进取精神的基本观点。 2进取精神的概述 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成就了儒家的进取精神。所谓进取,就是上进。进取精神就是努力 向上、立志有所作为的精神状态。它是人的进步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理想以及较高 的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创造能力等在学习或事业上的集中表现。进取精神常常与人的成就 欲望相联系。成就欲望是人类的一种高级需要,通常也被称作"野心"、"事业心"等,表现为 自觉发挥聪明才智,积极进取,努力争取成功。简而言之,进取精神是人达到人生目标,获 得人生价值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3儒家积极进取思想特点 3.1儒家学说具有阳刚之气 《周易》作为儒家的代表作,其生存智慧主要表现在人格力量上,为传承自强不息的进 取精神:《易·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旨在为君子当效法天道,拼搏进取,努力 奋斗,自强不息。本质上,儒家的大同思想,内圣外王之学,成己成物、正己正人的理论, 以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情怀,无不体现着刚健有为、奋进不止的精神。这种 阳刚进取的思想,对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群众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骆卡娜,2018)。 3.2儒家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态度,同样是儒家积极进取精神的表现。 儒家积极入世、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主要表现为心在庙堂之上,即一心想参政。孟子曾说道:"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宋代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仍是以 在朝廷为官作为依托而忧国忧民。总之言之,儒家学者们均以天子垂询,身居高位为荣。在 孔子看来,君子的使命便是"谋道",孔子的思想就是主张积极入世,承担社会责任。 3.3儒家鼓励现实人生的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生命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生目标和生命意义,而生命的意义在于伟大 人格的塑造,孔子一生都为追求这个目标而奋斗着。我们从儒家学者们身上,从《论语》里 学习和领悟到许多对自己生活、生命、对自身修养有意义的,正是来源于儒家学者伟大的人 格和卓越的精神。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若是能做到凡事不愧于心,服务于人民,奉献于社会,这样的人生才是我们所追求的。 4儒家关于积极进取获成功的条件 4.1切磋琢磨。自古以来,凡是成功者都必须经历一番磨炼(谭大友,2006)。正如子 贡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即使再好的玉石,也需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禀赋再高 的人,也要经过后天的磨炼方能成材。当子贡悟出这一道理时,孔子表示十分高兴,认为子 贡是可造之材。但是当孔子面对"朽木"宰予的时候,有时也会很失望。不论是朽木或是栋梁,其实最关键还是在于自己。《复子书》中曾提到:"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陈代湘 一、儒道人生态度比较 中国文化向以儒、释、道三家并称,但三家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的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它传入中国内地的初期,依附于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仙方术,被人们看作与黄老道术没有区别。如楚王刘英年轻时好游侠,结交宾客,晚年?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可以看出,东汉初年佛教虽已传入相当长一段时间,但它只是作为当时流行的重视祭祀的黄老方术的一种,受到统治者上层中极少数人的信奉。因此,从根本上说,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中国本土产生的两大思想派系: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恰如王国维所言: 我国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之为二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称道尧、舜、禹、汤、文、武,后者则称其学出于上古之隐君子,或托之于上古之帝王。前者近古学派,后者远古学派也。前者贵族派,后者平民派也。前者入世派,后者遁世派也。前者热性派,后者冷性派也。

前者国家派,后者个人派也。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1](P30) 王国维这一番言论是很有见地的。揭示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儒学和道家学说的差异。尽管儒道两家内部也有许多学派,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形态,但它们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还是截然不同的,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 热性入世的儒家学派,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主张参与现实政治,积极进取,担当社会责任,认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言,即使?身无分文?,也要?心怀天下?。位列儒家群经之首的《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卦〃象传》)的名言,不知激励了多少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建功立业。孔子赞扬?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论语〃泰伯》)[2](P192)的人生态度,孟子说:?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3](P206)表现出儒家强烈的建功立业的要求和担当重任的自信。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

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任何时候人都有提升自身德性、展现进取精神、身处和谐环境、建构理想人格的心理诉求。传统儒家文化在的当代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量:(1)提供了当代人道德修养的追求目标;(2)有助于激发当代人的进取精神;(3)有助于当下建设和谐社会;(4)有助于当代人建构“外儒内道”的理想人格. 关键词;诚意正心进取精神和谐外儒内道 儒家、道家、释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整体框架。尤其以儒家文化对中国人从古至今的精神气质的影响最甚。上世纪经历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重大转变的中国自此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有了新制度,新文化。但根植于国人心中长达几千年的儒家传统文化并未因此而绝迹,相反,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深入探掘其在当代社会的价值显得很有必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祖先进步的思想在当代依然大放光彩,是我们传承文化的义务,也是当下构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浪潮中的得力举措。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关于儒家文化的内涵,我们习焉而不察。首先需要弄清楚这 个问题,即什么是儒家文化。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从孔子提出一己 之学说创立了儒学并在后世经学者不断发展的过程来把握它的 内涵。《墨子》一书中记载了儒学、儒术两个含义相似的概念, 都有儒家的学说的意思在里面,前者侧重于认识论,后者侧重于 方法论,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后来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与术相融合,儒学成了兼摄儒术的儒家学说。儒学“学而优则仕”的指导 思想引导了当时热衷于济世的知识分子走进庙堂,而这些人随即将儒学推向了定于一尊的崇高地位。儒学开始以陶冶性情、塑造人格、齐家治国的教化的方式普及,构成了为世人广泛接受的内圣外王的终极追求。所以,儒学有很明显的教化作用和实用功能。 儒家教化是世俗教化、道德教化。它教化人修身养性、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升自我文化修养,做一个君子、贤人乃至于圣人。它以精英的启发和示范的方式普及于大众,逐渐形成了被社会所广泛接受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儒学的普及于民众使儒家文化得以形成。“儒家文化是基于儒学的发展、普及和教化而形成的社会成员的一般意识、观念以及风俗、礼教等文化现象的总和。”这个定义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儒家的基本学说; (2)儒学的所提出的修身养性、提升道德素质的主张为普通的社 会成员所接受,内化为国人心中重视道德的观念;(3)由 儒学影响而兴起的社会风俗。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浅议儒家入世思想在当代的现实意义 儒家的入世在当代社会具有一点功的现实意义,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关注政治变化,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进取,乐观入世。儒家是入世的,它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研究和探讨是很深刻的。儒家是现实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困苦时候,先把自己生活料理好,有了基础再向完成更远大的抱负。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民族文化集大成者,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和精准的对人的研究,对当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都有着现实的意义。指导着现世的人们。 关键词:儒家,入世,现实意义,积极进取 儒家的入世精神在当代的社会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这里浅薄的理解儒家的入世,最简单的来讲就是把自己放在现实社会的活动当中,有一个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有进取心,也有正常不违反伦理道德的私心,在自己的社会圈子中努力证明自己,靠实力来有所作为。杜维明说过“一个基督徒可以不关心政治,可以不参与社会,可以不顾及文化,只追求自我的修行,到达彼岸,超脱一切。但是儒家不可以。“儒家式的”一定是关切政治,参与社会,热心文化的。所谓的儒家式的就是入世的,现实的。” 一.儒学思想的入世思想 孔子说,年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学,学什么?是学习人际往来,学习独善其身后兼则天下。这是一个过程,在社会中磨砺成长的一个过程。孔子一生年幼丧父,青年丧母,官宦世家到他败落,连士当的都畏首畏尾,在游说过程中四处碰壁,他还是不卑不亢,不屈不挠,有那一股子韧劲“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总之就是出世。因为他不能逃避,他有重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社会是他发展的平台,而山林,峡谷僻静之处必不是他的栖息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忧道不忧贫”等都充分反映了孔夫子乐观进取的社会担当意识,积极向上,要有所作为。 亚圣说过“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这正好说明了孟子的发扬的儒学思想,以人为本,大千社会纷纷扰扰,而正是很多人作为一个个的介质组成了这纷扰的世界,如大家都消极避世,隐居山林,社会不会发展,世界也不会再多姿多彩,生老病死往复循环,白来世界走一遭。一个电影里面说过,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让这个世界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有一点点改变。这也是一种美好的入世思想。 董仲则表白得更为明了,“义之养生人,大于利”(《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 义》)。以一定大于利,但是首先要有财,这里的财也要取之有道,儒家入世精神将整个人类放在以宇宙为大背景的情况下,并且总结出天人合一、归纳出万物一 体的深奥思想,推理出人们归属于大自然,所以我们应该仁爱万物,与大自然相辅相成,同广袤天地和谐融为一体。通过此等理论,一方面突显了人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承认人向自然界索取物质财富来满足我们生存需要的合理性。分层理论来讲我们还是要先满足好温饱才能有气力去攀登思想精神的阶梯。 二.儒家思想对当代经济的现实意义 我们首先要入世才可以来谈经济,如果我们都像老庄那样超脱了归隐了,那么社会责任谁来承担,社会生产谁来工作,社会发展谁来负责。我们是不可能整天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的,那么我们这里来假设老庄是出世的,那他们为什么还要留下一部《道德经》?他们为什么还要讲“大彻大悟”、普渡众生?都归隐了,还彻什么悟什么?他们都避世了,谁来普度众生?大家都避世了,谁还用他们来普度众生!《道德经》所信奉的真理是“无为无不为”,道谈的是无为,德讲得则是有为,道德相互结合就拼凑了无为无不为,假如他们只是出世,就不必讲无不为了。他们倒也是活得很洒脱,不过未免太没有社会责任感了。根据儒家中庸的思想

孟子的人生精神

孟子的人生精神(光明日报) 林桂榛 孟子在孔子仁学或礼学的基础上发展了以“仁义”为核心的思想学说,并为宣扬和践行这种学说而身体力行、奔走呼号。透过《孟子》一书阐述的思想学说和孟子的实际人生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孟子人生精神。 一、自承先贤,身任天下。孟子和孔子一样,奉行的是崇古尚贤的唯心主义英雄史观。他认为,尧舜之后,圣人之道衰败,于是社会动荡,民生悲苦,社会从原有和谐、美好的有序状态堕落为混乱、悲惨的无序状态。而要挽救这种无序的社会,恢复尧舜时的盛世之景,则只有实行“仁义”这一圣人之道。他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波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滕文公下》)他斥责杨朱和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充塞仁义的诬民之邪说,宣称要像大禹治水防洪平天下,周公兼狄驱兽安百姓,孔子著《春秋》明大义一样,出来端正人心,灭除邪说。 孟子如孔子“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一样,“自任以天下之重”(《万章上》),身怀治国平天下的远大人生抱负。他说:“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公孙丑下》),他甚至还以一副救世者的姿态宣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实际上,孟子大约自四十三岁起就奔走于邹、齐、鲁、宋、梁、滕等国之间,不断向诸侯王公宣扬自己的仁义学说,直至七十余岁无功而返。尽管孟子的思想主张与战国时代征战攻伐、崇尚强力的历史趋势不相吻合,但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却是值得称道的。 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是儒家人文精神最根本的内容之一。它蕴含着这样一种人生理念:人活着就该像先前贤达人士一样,把为天下人谋福祉当作自己人生的崇高使命和不懈追求。孟子这种自承先贤、身任天下的人生精神,大致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德政合一之倾向和泛道德主义之倾向,并造就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主流性的人生价值取向——治国平天下,成为影响中国文化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民生为本,仁爱为怀。孟子的“仁义”学说是一种伦理政治学说,它渗透进了孟子以民生为本、以仁爱为怀的人生精神。孟子首先积极肯定人民生活需求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后坚持政治统治、国家管理要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要以天下人民的生存生活为念,要体民心、察民情、以民为本,以民生为本,修行仁德。实现仁政。他说:“得天下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离娄上》)“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梁惠王下》)本着民生为本、仁爱为怀的精神,他甚至敢于说出在那个时代可谓大逆不道的话:“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心得体会:人生指南 生存智慧--“儒道互补,进退相宜”有感

人生指南生活智慧 ----“儒道互补,进退相宜”有感 怀柔区委宣传部马传辉 在市委党校国学培训班听课,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八个字了。 人大肖群忠教授讲《儒家的礼仪文化》时,专门论述过,他说:“儒家是强心剂,道家是清醒剂,儒家使人关注社会价值,道家使人关心自我的超越价值,儒家使人振奋,道家使人安逸。儒道互补,进退相宜,这是中国人从儒道中获得的伟大的人生智慧,唯有依此,不仅使中国人获得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而且也实现了自身的心身平衡。” 北大哲学系主任王博讲《中国式心灵――道家的生存智慧》时,也讲了不少明儒道、知进退的道理。他说,儒家是仁者,道家是智者。儒家强调爱,是热爱;道家强调宽容,是冷爱。儒家提倡积极入世,道家提倡无为自然……等等。 课上边听讲边思考,课下又反复玩索,再一联系过往历史、现实生活和工作实际,更感到老师讲得真好,自己确实受益非浅。 启示之一:走好人生路,须有进退之智。曾国藩认为:凡办大事,以识为主。在人生的进退问题,尤其是如此。人生是一个不断进退的过程,如果在该进的时候不前进,在该退的不后退,就会让自己遭致失败。曾国藩把握了进退的智慧,该进则进,该退则退,

这不但成就了他的成功人生,也使他成为一代中兴名臣。 启示之二:走好人生路,务必进退有度。五十年代末,经济建设搞大跃进、高速度、多快好省,结果欲速不达,不进反退。改革开放中,工业区、房地产要进,耕地不免会退,要保护环境,退耕还林,农田会退;要可持续发展,某些项目理所当然该退!进与不进,进多进少,退还不退,退多退少,都得视情而定,只要“动作均合法度”,进退总相宜。 启示之三:走好人生路,切记进退有据。宋代名士范仲庵先生在其传世名作《岳阳楼记》中,曾慷慨抒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这里,个人进退完全服从于忧国忧民的理想情操,或者说,忧国忧民乃是作者个人进退的凭据。千万不能像有些人,不审时度势,一味猛进,或得理不饶人,或有了单相思就强加于人,或“前腐后继”贪婪攫取……他们都因进退失据,而无法逃脱跌入深渊的失败命运。 启示之四:走好人生路,需懂进退有时。选择适当的时机进退,很是重要。不少当红运动员、演员,高峰正在延续,他们却在功成名就后选择淡出、隐退,把机会留给初露锋芒的年轻人。他们成就出一段佳话,留下一份深深的惋惜与怀念。有的高官非无德无能而是成绩卓著,却选择激流勇退,把接班人扶上马,送一程,其胸怀肚量,其高风亮节,让人敬佩有加。而相反,林彪正因为没有适时退出,而导致葬身温都尔汗,留下千古恶名!

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观念

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观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尊重和感恩。在儒家思想中,人生观念也是颇有特色的,其核心思想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下面就该如何理解这个思想展开一下讨论。 一、“人无我有”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平常心态 “人无我有”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内心平常心态。这个思想的本质是不要自我太为之着迷、过分追求与比较。“无我”则是要求人们转变对自我的追求,摆脱自我中心的情感激动,以平常心态面对自己、面对世界,平静、谦虚、和善。这是个人生态度的转变,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即“不自以为是,故能容人”。 二、“人有我优”是儒家思想中的一种竞争意识 “人有我优”则是说要保持一种竞争意识,但这种竞争意识必须建立在“仁义礼智信”等儒家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础上。也就是说,我们的竞争心态要表现在不断提高自己,寻求自我完善,而不是像现代社会那样只追求名利和物质财富,鼓吹“割韭菜”、玩赌博等社会价值观相背的行为。 也就是说,这个“人有我优”的状态,要建立在仁爱心、自我关爱、团队奉献和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曾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孔孟之道的价值体系,以及对人类和谐共处、合作共存的人生观念的追求。 三、儒家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道德修养的具体实践可以分为二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自我调适,重在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自我规范。儒家思想中推崇五伦道德规范和六德思想,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则是父子关系中有关孝敬及父母、夫

妻关系中有关贞操、长幼关系中有关尊敬师长、民众关系中有关服事和友爱等。要自我调适就要履行这些原则,并通过反思来加深自我修养。 第二个层面则是强调与他人关系的协调。在儒家思想中,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大义和一己之私的权衡中,而强调大小之分。这也是打通网络的调性,通过与他人的起语来自我成长。所以说,不仅在家庭中应该重视他人的建设,身体养成孝敬、自律的好习惯,同时,在社会中也应该切实行动,弘扬儒家的核心的价值观,展示人生观所代表的自制、自立、自省等品质。 四、儒家思想在今天的启示——建立新的人生观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中的人生观念是具有重要价值的,具有现实意义,是因为它能够引导我们建立新的人生观念:一种既不盲目崇拜自我,也不排斥与人竞争的健康人生观念。在今天,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这样一个社会: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同时人们不断地面对新的挑战,如在竞争中找到个人的生存价值、处理好和家庭和职业之间的关系、对工作有积极的理解等。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思想的人生观价值对我们的启示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的来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儒家思想中所表达的思想,强调了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协调和平衡。我们应该在忙碌中寻找自我,也需要在自我中寻求他人、社会对自我的认同和肯定,使个人在别人中得以体现,不断理解自我、完善自我,让人生的中心思想更接近于“仁爱”,不断追求和谐,以实现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儒学的生活智慧

儒学的生活智慧 本文名之曰“儒家的生活智慧”而非“儒家的人生智慧”,有必要先谈二个小问题:一曰“生活”“智慧”的定义;二曰“人生智慧”与“生活智慧”在内涵上的相通与差异,以求概念明晰。 “生活”一词,耳熟能详,但理解各异,在人们的常识里,它就是指“过日子”(打发生命时间)以及为“过日子”所操持的事情,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也;在辞典里,它主要有四解释:人或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进行各种活动;生存;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在哲学范畴里,人之“生”也就是人之“活”,它就是指人之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即人活着。 “智慧”一词,‘在常人的理解里,通常不是指一般的聪明,而是指程度极高的聪明,亦即仅凭感悟与推理就能很快洞察事情真相的能力;在辞典里,它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在哲学范畴里,它是指有别于意见、知识的一种认识能力。冯契先生早年在《智慧》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把智慧称为认识,让它与知识和意见鼎立。意见是‘以我观之’,知识是‘以物观之’,智慧是‘以道观之’。此三者虽同为认识,却互有分别,而且层次不齐。”与主观的“意见”与客观的“知识”都难免的认识的片面性与有限性不同,“智慧的正确是无分别的正确,智慧的效用是无限的、绝对的”。 就人之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人活着)而言,“人生”与“生活”未必不能互释:人生即生活,生活即人生,但因此齐同“人生”与

“生活”,将两者完全对等理解与使用,似乎也不妥。何以见得?似乎得见于一句话:人之道德生活乃人生价值之所在。琢磨这句话,可以体知,人之生活乃其人生的一个方面,而非其人生的全部,除了生活,人生尚有其他内容,比方说有些人不求生而求死,以一死实现其人生价值。既然人生价值既可以由“生”来体现,也可以由“死”来体现,那么就不难判断:“人生”这个词在外延上要广于“生活”这个词。 明晰“失生”与“生活”在概念外延上的广狭之别,对于本文来说,是为了避免泛泛谈儒家人生智慧,而将儒家人生智慧限定在“生活”的层面来谈。

从《论语》探析儒家积极进取思想

从《论语》探析儒家积极进取思想 作者:谢金城 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29期 【摘要】《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博大精深的,在现阶段儒学复兴儒家思想备受推崇的时期,对儒家思想进行研究尤为重要。对孔子巨著《论语》中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研究,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能够借鉴儒学精髓实现现代人的科学发展观理念。 【关键词】儒家思想;《论语》;孔子 一、《论语》提倡积极进取 孔子学习的智慧里最经典的对话,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孔子每到一个国家是怎样了解那个国家的政事的呢?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先生是凭着与人交往时的温和、善良、庄重、谦谨、礼让而得到的。先生的这种求法大概不同于别人的求法吧。的确,这是孔子的高明之处,他深深地懂得为人处事与交往学习的内涵。 我们从孔子学音乐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精神的卓越。孔子找到师襄学习音乐。他演奏一首曲子,演奏得很好了,老师都主动给他说你弹得不错了,你可以换一首曲子了,孔子说不行,我只会弹这首曲子的旋律,还没有掌握到他的技巧。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你换一首曲子吧,我教你别的。孔子说不行,我只知道它的技巧还不知道它的心意,他作这首曲子有什么用意呢?老师只好让他继续练习了,到后来,孔子主动说了,我现在知道他的心意了,但是还不够,我还不知道这首曲子所描写的人长什么样子?老师有点惊讶了,最后孔子说,我终于知道这个人长什么样子了,这个人长得瘦瘦的,高高的,黑黑的,眼睛望得很远,好像在牧羊一样,除了是周文王,还会是谁呢?老师说这首曲子叫《文王操》,《文王操》就是用曲子来歌颂周文王。从这样的学习细节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卓越的精神境界。 二、《论语》关于积极进取获得成功的要件 一是安贫乐道。一个人要是做到贫穷却不谄媚、富裕却不骄傲,该可以了吧?可孔子却说,这还远远不够。孔子认为最好能做到贫穷而乐观,富裕而好礼,这样才是高境界。身处贫困之境,而忘记这种困难处境,保持对自己的理想的热烈追求,这是孔子所提倡的,他自己也正是这么实践的。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国君的采纳,他不气馁、不怕苦,仍坚持去四处奔波宣传。这是因为孔子对他的理想有着执著的追求,他乐他的“道”。 二是切磋琢磨。自古成功者,必然都经历一番磨炼。正如子贡所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再好的玉石,也要经过雕琢才能成为美玉;禀赋再好的人,也需经过后天的磨炼才能成材。当子贡悟出这一点时,孔子显得十分兴奋,并认为子贡是可造之材。可是孔子有时也会失

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

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不仅强调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还注 重个人成就和精神追求。其中,勤勉与奋斗的精神是儒家文化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从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历史背景以及对现代社 会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儒家文化中勤勉与奋斗的精神。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儒家文化的思想基础。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 包括仁、义、礼、智等概念。其中,勤勉与奋斗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和“义”两个方面。儒家追求的“仁”是一种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道德情操,是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而“义”则指的是人们在道德规范下应尽的义 务和责任。在儒家文化中,个人的成功与成就是通过不断努力、奋斗 和积累而来的,这种追求个人成就的精神也正是勤勉与奋斗的具体体现。 其次,儒家文化的勤勉与奋斗精神不仅源于其思想基础,还与中国 古代社会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在古代社会,农业生产是人们的主要 生活方式,而农耕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努力。因此,勤劳和奋斗成为了 古代社会的普遍价值观。儒家学者们将这种价值观与儒家的思想理论 相结合,形成了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儒家强调实践和学 习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奋斗,人们才能够获得真正 的成就和进步。 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对现代社会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教育领域,儒家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一直是教育的核心理念。

儒家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调通过勤劳和奋斗 来实现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责 任感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在职场中,儒家文化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也在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度,对于个人 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通过拼搏与努力,个人能够在职场中 不断成长、获得认可,并取得更好的职业成就。 最后,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中,儒家文化中勤勉与奋斗的精神也 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每个人不 断努力和奋斗的贡献。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鼓励人们为社 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过去的一百多年来, 中国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儒家文化中的勤 勉与奋斗的精神功不可没。 总之,勤勉与奋斗是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精神。在儒家文化的思想指 导下,中国传统社会形成了勤劳奋斗的价值观。这种精神不仅是中国 古代社会的基石,也对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教育、职场和社 会发展中,勤勉与奋斗的精神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着个人和 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儒家文化中的勤勉与奋斗的精神,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将继续为人们所推崇和弘扬。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儒家经典中的人生智慧 人生,一直是儒家经典的核心议题。儒家经典中,我们能够寻找到 许多有关人生的智慧,它们会指引我们走向一个更富有意义的生命之路。以下是儒家经典中的一些人生智慧: 1. 仁爱 儒家经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助关系,这就是“仁爱”。在 我们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不仅要尊重他人,还要关心他人、照顾他人,以及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人,这样才能在人生中赢得更多友谊和爱。 2. 自律 儒家经典中最重要的美德之一就是“自律”。自律的人能够控制自己的 欲望,遵守道德原则,并且持之以恒地追求个人目标。在人生中,自 律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自律的人才能够掌控自己的命运,实现自 我价值。 3. 谦虚 儒家经典鼓励人们要保持谦虚,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功就变得自大。谦 虚是一种美德,它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及独立思考和学习。在人生中,谦虚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不断增进人际 关系。 4. 诚实 儒家经典非常注重说话诚实,因为它认为诚实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

最重要的品质之一。诚实让我们能够建立真实、坦诚的关系,使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5. 孝道 儒家经典中孝道是非常重要的,孝顺父母被视为人生中最基本的责任之一。通过孝道,我们不仅要对父母表达感激和尊重,还要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现孝道精神,实现本分。 6. 笃守信义 在儒家经典中,保持信义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守诺言、守信尽责,这样才能赢得信任和尊重。在人际关系中,信义也更容易促进相互间的合作和理解。 7. 修身 儒家经典通过修身提倡自我完善,认为通过个人修养逐渐改善人性缺陷和弱点。它引导人们遵循自己的内心,发现并获得真实的自己,不断向内挖掘,不断寻找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进而找到改进的方向,这将帮助我们成长并实现人生目标。 总的来说,儒家经典的人生智慧是非常广泛和深入的,它们总有某些方面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通过积极吸收和运用这些智慧,我们能够增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成就感,让人生更加有意义,让自己令人尊重。

清明学习儒家的进取论题作文

清明学习儒家的进取论题作文英文回答: The topic of the essay is about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enterprising spirit" and its relevance in modern society. The idea of an enterprising spirit is deeply rooted in Confucian teachings, which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self-improvement,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triving for excellence in all aspects of life. In my opinion, this concept is still highly relevant today and can greatly benefit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as a whole.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why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is important is because it encourages individuals to constantly push their limits and strive for personal growth. In today's fast-paced and competitive world, it is crucial to have the drive and determination to keep learning and improving oneself. This can be seen in various aspects of life, such as educatio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

儒家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推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取向。儒家倡导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来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是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哲学。而当儒家这种积极的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受到挫折而无法实现时,他们继而转向道家思想中去寻找寄托。这就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内核。一方面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有着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注重内在修养,即人格和道德的自我完善。这种儒道互补,进可攻退可守的人生哲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人们的身心平衡,体现了人生进展的有张有弛、张弛相融的生命哲学。 然而,如此的价值取向似乎暗示着世人,个人要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价值,仿佛只有走从政当官这条路,这就促成了中国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建立,也给中国传统思想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官本位”的思想,这种错误的价值导向,不仅容易导致全社会的单一行政化,也是社会落后和腐败现象的重要成因。 二、以伦理道德为评判一切是非的价值观。儒家去分析和评判他人的思想和行为,要求忠君爱国,孝敬父母,友兄悌弟,舍生取义,讲求信誉,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风情风俗、审美意识、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产生了极为广泛深远的影响。从积极意义上看,它强化了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和谐人际关系,维系社会的既定秩序,中国历来被誉为“礼仪之邦”与此不无关系。从消极方面来看,它不是从平等的角度去维系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而是体现出上下贵贱、尊卑长幼的严格等级差别,甚至于性别歧视。它扭曲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各种社会关系,使人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异化,甚至成为精神自由和个性解放的桎梏。 三、片面的夸大“义”,贬低“利”。孔子说: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战国时期的孟子则趋于极端,他对梁惠王说:

贵生重死 三立不朽——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

贵生重死三立不朽 ——儒家思想的生命智慧 “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千百年来,哲学思想家们都试图在回答一个看似简单却蕴涵无穷深意的问题。二千多年前儒家从“生”来观“死”,将重心放在了人身上,思考人性、关怀生命,并形成了中国儒家独特的生命智慧——贵生重死,三立不朽。 接下来我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 (一)生命宝贵珍爱生命 儒家认为人的生命是天地间最宝贵的,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人为万物之最灵最贵者”的思想,《尚书·泰誓上》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荀子在《王制》篇中说道:“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将天地万物分为四类,用这种比较的方法,从现象上说明了为什么天地万物中人最为贵。《易经·系辞传下》曰:“天地之大德曰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之间最伟大的道德是爱护生命”,并进一步强调“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简单地说就是天地君亲师,只有人类才具备这样的智慧,所以人最贵。总之,儒家在看待生命问题上是采取了贵“生”的态度的。 医学接受贵“生”思想甚至更深刻地贯彻这种精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意思是说天上覆盖与地上承载的, 自然界万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孙思邈在《千金方》的自序中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这里他以人命重于千金为比喻,也是他为何要把“千金”两字作为自己书名的真正含义。 (二)乐生安死, 畏天知命 儒家贵“生”重“死”的生命智慧另一表现层面就是“乐生安死”“畏天知命”的积极人生态度。 儒家主张“乐生”是珍爱生命,奋发图强,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安死”,不是崇尚死亡,而是当死亡来临时,不惧生命的终结,坦然面对。这不是简单的宿命思想,这种面对死亡的坦然超然,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始终勤勉奋斗,追求理想,身体力行,以身践道的态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儒家积极入世、刚健有为精神的表达。《论语·子罕》中就记载了孔子在河上的感慨:“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认为时光象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那么在有限的生命中就应该毫不懈怠。孔子一生勤勉学习,达到了“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境界。孔子一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席不暇暖,“知其不可而为之”。 死亡对个体的人乃至全人类来说都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礼记》中记载了曾子临终时的一段话:“吾何求哉?君得正而毙焉,斯已矣。”儒家强调“得其正而死”,把“得其正而死”看作是善终,由此可以看出,儒家的生死智慧不是局限在自然生命本身的“生”与“死”上,而是在“生死”的价值和意义上形成的独有的生命精神。孔子自称“天生德于予”,从外在来讲孔子承受自道德之天的意志,承担起天所赋予他的使命,积极主动地从内在之德性不断养成和自我追求,上达下学以达天人之境。故孔子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知天命”,就要心存敬畏,并要躬身力行而不能有丝毫懈怠和轻忽,更不可有侮慢之心,

必修下第一单元 整合(一)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

社会理想与生存姿态 目标:整体把握经典选篇的思想内涵,认识其文化价值,思考其现代意义。 导入 理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生存于世?对此,先哲的探寻从未停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重读《侍坐》《齐桓》《庖丁》,深入理解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内涵。 学习任务一 孔子表示“吾与点也”,孟子提倡“保民而王”,庄子重视“依乎天理”。分别找出这三篇文章中的重要观点,并分析说明三篇文章在观点的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子任务 1 、分别找出三篇文章观点,梳理其行文思路。 2 、分析并总结三篇文章的观点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侍坐》 行文思路: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 观点句:吾与点也。 《齐桓》 行文思路: 1、亮出观点“保民而王” 2、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为什么: 1)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霸道有危害 3、提出解决措施“制民之产,谨庠序之教” 观点句:保民而王。 《庖丁》 所好者道(三境界):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依乎天理 不懂规律——懂得规律——运用规律 能体现观点的句子 分析三篇文章观点的表达方式: 《侍坐》 1、孔子的观点是在评价曾皙的志向时表达出来的,他赞同曾皙描绘的社会安定、百姓安居、其乐融融的美好景象但他深深叹息,感慨自己的理想不得实现。 2、与其他三位弟子观点的关系:子路的志向是治理拥有千量兵车的中等诸侯国,实现人人勇敢善战,侧重不受侵犯,军事强国;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圆五六十或六七十的小国,实现百姓生活富足,侧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西华则表示自己能力可能不够,但是愿意学习,做一个小司仪官。子路讲的是不挨打,即强兵;冉有讲的是不挨饿,即富民;公西华讲的是文明,即知礼节。三位弟子的理想呈现递进关系,而曾皙讲的是幸福,是富强、文明的终极目标。孔子想要实现的是与曾皙同样的理想。

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写作文

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写作文 浅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自产生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其侧重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富有伦理特色的政治观,追求自我完善的道德观,在中国封建时代长期成为官方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在世 界观方面,它是理性的;在人生目的方面,它是功利的;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方面,它 是和谐的。凡此都与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相通的地方。所以说,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儒家思想依然有其正面的价值和积极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伦理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资源,挖掘它的积极面,对市场经济有着建设性作用,对现代管 理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世界观方面,儒家思想是一种理性的文化,同现代社会的理性世界观有着一致性, 它对世界的基本看法以及社会政策制定的原则,同现代资产阶级思想是相通的,所以,它 能够迅速理解并接受现代的理性文化,从而使东亚社会先于其他落后地区,选择了现代化 道路。 由此可见,儒家的具体实践原则,都是本着理性的精神,在一定的环境中,依据人们 的利益需要制定出来的,是可以理解的东西。儒家思想同现代社会的观念有着相似或较为 一致的地方。也正因为理性的思维方式使然,二战后的韩国、台湾、新加坡尽管资源贫乏,但由于他们理性地选择了现代化道路,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在人生目的方面,儒家思想是功利的,东亚的儒家思想把人生的目标放在现世,追求 现世的成功,有强烈的成就动机,这同现代社会价值观有共通之处。 在儒家这种思想支配下的绝大部分中国人都是功利主义者。自秦汉以来的中国一直就 贯穿着强烈的功利思想。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东亚民众普遍鄙视懒惰与不思进取,崇尚勤 俭与成功。各行各业的人们,起早贪黑,勤奋异常,而在家庭消费方面,非常节俭,为的 就是发财致富。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不高,依靠农业积累财富需要很长时间,长此以往, 使得中国人在勤俭方面,世界闻名。由于农业积累财富缓慢,艰难,因而做官是一条便捷 的致富之路。中国自秦汉以来,除国君外,行政官员均对民众开放,任人唯贤,“学而优 则仕”,自隋朝就确立了科举制度。所以一般民众就把读书做官视为成功发迹、光耀门楣 的终南捷径。 儒家文化在人生目的观方面所具有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正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东西,它对东亚现代化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所以,在人生目的观方面,东亚儒家思想所具有的强烈的功利动机,同现代社会是共 通的,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它为东亚现代化提供了强劲的心理支持。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