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名瓷鉴赏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

馆藏级清朝瓷器藏品赏析2(高清图)康熙青花前赤壁赋碗清高9、口径19厘米1960年丁淑贞先生捐赠敞口微侈、弧腹、圈足,底部有青花双圈“大清康熙年制”楷书款。
内壁近口沿处,青花绘绵地梅花纹,碗内底绘山水、树木、亭台,外腹绘赤壁夜游图,并书苏轼前赤壁赋全文。
山水人物,栩栩如生,笔法工整流畅,色彩柔和,构图严谨,集书、画为一体,代表了康熙时期的陶瓷绘画特色。
五彩花鸟纹盘清康熙高2.7厘米、口径25.2厘米、足径16.2厘米1960年周德蕴先生捐赠盘折沿,浅弧壁,平底,圈足。
外壁红彩绘五只蝙蝠纹,寓有“洪福齐天”之意,内口沿红彩龟背锦地四开光,分别篆书有“万寿无疆”四字。
盘内五彩绘一瑞鸟栖于花果枝干上,身体丰硕,羽毛鲜丽,动态十足,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二行楷书款,为康熙官窑制品。
“万寿无疆”为古时祝愿皇帝长寿之意,《诗经》有“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此类铭有“万寿无疆”、“洪福齐天”的康熙五彩器是为康熙六十寿辰而烧制的。
陈浏《陶雅》记:“康窑七寸碟四周淡赭锦纹,分嵌‘万寿无疆’篆字,盖六旬庆典所制以赐大小臣工者也。
画笔各体皆工,人物、鸟兽、山水,博古乃无一不备,而以花卉草虫为绝生动,且贤于雍窑彩盆也。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笔筒清高15、口径17.6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敞口,筒状,玉璧式底,内壁施白釉,器身通体以黑釉作地,釉色晶莹,纯黑色,称为乌金釉。
釉面用金彩绘山水人物图。
由于年长日久,金彩大部分脱落。
底无款。
为康熙时烧造。
此笔筒造型规整,稳重大方,质地坚细,釉面光滑滋润,是乌金釉的代表作品。
素三彩海水龙纹笔筒清高15.2、口径19.9厘米1959年崔耀亭先生捐赠笔筒直壁,矮圈足,内壁无釉,底部无款。
胎体厚重,腹部施有三彩釉,由于色彩中不用红色为主色,通称素三彩。
外壁刻画双龙戏珠、海水、彩云纹饰,生动绘出两条雄健有力的四爪行龙,昂首,张嘴,头顶白、绿、黄三色彩云,飞跃在波浪涛涛的海水上,作戏珠状,显得气势磅礴,别有情趣。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

中国五大名瓷概览中国的瓷器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的发展,至今仍为世界所称道。
中国瓷器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之一。
在众多的中国名瓷中,有五款备受瞩目和推崇的瓷器,它们分别是汝窑、哥窑、官窑、钧窑和景德镇瓷。
汝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起源于北宋时期。
汝窑的特点是釉面如镜,釉色秀丽,细腻而丰富。
它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如制胎、上釉等。
汝窑采用的材料以青料和白料为主,青料以净料为佳,以石磨磨捶得精细,白料以稻草灰、叶子灰为主,经过筛过滤。
汝窑的陶土需在高温下烧制,瓷体透亮而质地致密。
若在釉面上绘山水、人物等纹饰,更显得瑰丽绝伦。
哥窑是另一种备受推崇的中国名瓷,产于北宋时期。
哥窑的特点是釉色莹润如玉,质地坚实细腻,器形端庄典雅。
它的釉色主要以青釉和白釉为主,其中以青釉最具特点和欣赏价值。
哥窑青釉色泽独特,釉面感观清新雅致,显出沁人心脾的质感。
哥窑的烧制工艺也颇为讲究,需要在高温下进行持续烧制,釉面才能达到玉质的效果。
哥窑瓷器的造型多样,既有瓶、罐、碗等日常用器,也有座钟、灯盏等工艺品。
官窑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源自唐宋时期。
官窑的特点是釉色鲜艳、绚丽多彩,加上其严谨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官窑瓷器备受青睐。
官窑的釉色主要以青釉、黄釉和白釉为主,色彩饱满明亮。
其中,官窑黄釉以其独特的色调和釉面纹理而闻名,给人一种华贵典雅的感觉。
官窑的瓷器质地致密,透声如石,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钧窑是中国名瓷中的佼佼者,兴盛于宋元时期。
它以其独特的釉色和纹饰而闻名于世。
钧窑的釉色以青釉为主,其中又以紫罗兰釉最为珍贵。
钧窑紫罗兰釉有着浓郁的宝石色彩,具有较高的光泽度和透明度。
钧窑瓷器的纹饰精美而别致,常见的有莲花、云纹、梅花等。
钧窑的瓷器造型也多种多样,从日常用品到工艺品皆有涉及。
景德镇瓷是中国名瓷中的瑰宝,起源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景德镇瓷器以其造型优美、釉色纯正和纹饰精美而闻名于世。
中国陶瓷赏析

中国陶瓷赏析陶色瓷感,土火燃情陶瓷是神奇的,它的原料是泥土,经过火的洗礼,竟成为釉光璀璨,文彩斑斓,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器物;陶瓷本是泥和火的结合,泥,水,火的完美结合孕育了一种新的物质,创造出温润,洁净,雅致的陶瓷掌握火的使用方法—使用泥—发明陶器陶瓷使用粘土(陶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和火的结晶陶有:彩陶、白陶、灰陶、黑陶彩陶存在于新石器时代陶瓷的区别:商代——原始瓷器东汉——成熟瓷器隋唐——南青北白宋代——汝、官、哥、钧、定元代——青花瓷、釉里红明清——精彩纷呈的彩色瓷越窑青瓷被称之为“母亲瓷”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遗址,曾是越窑青瓷主要产区之一晚唐五代时期的越窑青瓷被称作“秘色瓷”,釉面青碧,晶莹,润泽,如宁静的湖水一般紫艳宁青—宋之极致宋瓷有民窑、官窑之分宋瓷窑厂首推五大名窑,即汝、官、哥、钧、定宋代是我国陶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汝窑——雨过天晴云破处汝窑瓷胎薄釉厚,特色为土质细腻、胎质坚硬、呈现香灰色、釉色润泽如潮水反衬出的蓝空,釉层莹厚,有如堆脂,视如碧玉,扣声如馨,给人玉石之感,釉面有很多细的开片,汝窑瓷采用支烧法,瓷器底部留下细小的支钉痕迹,器形多仿造古代青铜器式样,以洗、炉、樽、盘等为主,他不同如钧窑的妖艳和张扬官窑——追求青铜器的造型和玉器的光辉官窑主要烧制青瓷,釉色以月白、精青、大绿三种颜色最为流行,官窑胎体较厚,天青色釉略带粉红颜色,釉面开发大纹片,这是因胎、釉、受热后膨胀系数不同产生的效果,瓷器足部无釉,烧成后是铁黑色,口口部釉薄,微显胎骨,即通常所说的“紫口铁足”哥窑——巧妙利用短裂纹哥窑制品釉色以青为主,也有淡紫色;器型端庄大度,气宇轩昂,釉水肥腻滋润,如脂似玉钧窑——飞碧流火色欲滴,夕阳紫翠忽成岗钧窑属于北方青瓷系统,工艺是在青釉上施以铜红釉料,于摄氏1300度的高温中强还原烧成,用窑变的颜色构成幻觉美妙的图案,是钧窑最大的成功之处。
钧窑两次烧成,色彩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相交融会定窑——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定窑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黒定”“紫定”。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

各大博物馆藏陶瓷极品赏析(一)唐代三彩双龙耳瓶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出自于唐(618-907年),是来自故宫博物院的藏品。
“三彩双龙耳瓶”以两个对称的双龙衔住瓶口为柄,造型优美高雅,制作相当精致。
这种器型是在晋朝鸡头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吸收了西域胡瓶的特点,始见于北朝,盛于隋、唐。
这件“三彩双龙耳瓶”器型端正,保存完整,属唐代三彩瓷器的精美之作。
唐三彩多见于陪葬明器,极少有使用品。
由于它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经过约800摄氏度的温度烧制,属于低温烧制,其成本和烧造难度远远低于瓷器。
另一方面唐代盛行厚葬。
因此三彩陶器也是适应这种厚葬风气而兴起的。
唐朝作为一个开放度极高的帝国,其物品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唐三彩左右一种特殊的艺术品,成为唐朝重要对外输出品。
越窑秘色瓷八棱瓶唐咸通十五年(公元874)。
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现收藏于法门寺博物馆。
唐代越窑青釉八棱瓶唐代邢窑白瓷莲瓣座灯台唐代长沙窑狮座诗文瓷枕宋代官窑圆洗宋代官窑圆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官窑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在京师汴梁建造的,窑址至今没有发现。
官窑主要烧制青瓷,大观年间,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
主要器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期青铜器的鼎、炉、觚、彝等式样,器物造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
古陶瓷鉴赏

古陶瓷鉴赏古陶瓷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陶瓷品种繁多、工艺高超、造型美观、艺术价值极高,因此一直备受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关注和追捧。
本文将从古陶瓷的种类、特点、鉴赏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与介绍。
一、古陶瓷种类古陶瓷的种类很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
以下是根据历史时期和代表作品进行分类的示意:1. 先秦时期:主要有彩陶(如绘人图彩陶、舞蹈图案彩陶)、黑陶、红陶等。
2. 唐代官窑:包括定窑、钧窑、汝窑、宋徽、云龙窑、松洲窑等。
3. 元代官窑:主要有元青花、元官窑瓷器等。
4. 明代: 有青花瓷、五彩瓷、白瓷等。
5. 清代: 有粉彩瓷、釉里红、鹿顶等。
其中清代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瓷器品种繁多、工艺精湛、表现手法多样,被誉为“万紫千红、包罗万象”。
二、古陶瓷特点1. 色泽:古陶瓷的色泽丰富多彩,有红、黄、绿、蓝、白等多种颜色,其中以青花、五彩、釉里红、粉彩等为代表。
2. 纹饰:古陶瓷的纹饰非常丰富,包括花卉、人物、山水、动物和抽象图案等。
其中青花瓷器以绘制人物、花卉和山水为主题,五彩瓷器则以鲜艳的颜色和鲜明的造型为主。
3. 制作工艺:古陶瓷的制作工艺非常高超,历经千余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多种独特的技术手法,包括器物造型、烧制、定稿。
其中青花瓷器的烧制过程更是独特,需要进行多次烧制,才能呈现出独特的青花纹饰。
三、古陶瓷的鉴赏方法1. 观察:古陶瓷鉴赏的第一步是观察,要仔细观察器物的形态、釉色和胎质等方面,从而初步判断器物的品质和时代。
2. 对比:在观察后,可以对不同的器物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加精细地了解它们的口径、底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的差异。
3. 翻转:将器物翻转过来观察或倒立着看,可以进一步判断器物制作的工艺和品质等方面。
4. 摸感:用手去摸器物的质地和釉面,以此来判断它们的胎质和温度控制。
5. 气味:闻闻器物的气味,以此判断器物的材料和烧制时间等。
名瓷识鉴

中国历代名瓷识鉴之元明青花瓷器鉴赏专业班级:电科11--1班学号: 311108002210姓名:付俊嘉时间:2013年12月12日青花瓷器鉴赏【摘要】中国瓷器在世界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而瓷器在中国也是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史。
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汉族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步探索出来的,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青花瓷是一种工艺复杂、手艺精湛的一类瓷器,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青花瓷有着独特的青蓝色纹饰,在我国瓷器发展史上有着清新淡雅的一笔,不奢华,但却有人难以忘怀的视觉冲击。
【关键字】中国青花瓷元代宣德景德镇绘画造型特点前言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瓷器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美的艺术品,汇成了内涵丰富的陶瓷文化,并成为中国的国粹,永远值得后人敬佩和引以为豪。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古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的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景德镇有四大传统名瓷:青花瓷、粉彩瓷、颜色釉瓷和玲珑瓷,青花瓷是四大名瓷之首。
历史发展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古代著名陶瓷作品
中国陶瓷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在古代,中国的陶瓷工艺与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以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
1. 龙泉青瓷
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的名瓷,产于浙江省龙泉市。
龙泉青瓷制作精美,采用高温烧制,色泽青翠润泽,表面光滑细腻,被誉为“瓷中之王”。
2. 官窑瓷器
官窑瓷器是中国古代的官方瓷器,以唐、宋时期最为盛行。
官窑瓷器制作精美,色泽瑰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代表作品有唐代的“三彩”和宋代的“官窑青瓷”。
3. 汝窑瓷器
汝窑瓷器产于河南省平顶山市汝州市,是中国古代制瓷技艺中的珍品。
汝窑瓷器制作工艺独特,采用独特的红褐色釉料和高温烧制技术,色泽温润深沉,极具收藏价值。
4. 宜兴紫砂壶
宜兴紫砂壶是中国名砂土制作的茶具,产于江苏省宜兴市。
宜兴紫砂壶制作精良,造型优美,质地细腻,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
5. 青花瓷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制作的一个经典系列,色彩鲜艳,线条流畅,是中国陶瓷工艺的杰作之一。
青花瓷的制作需要先将白瓷坯烧制成形,
然后在瓷器表面采用青花颜料点缀,再次烧制而成。
代表作品有明代的“万历青花罐”和清代的“康熙青花花鸟纹盘”等。
以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陶瓷作品,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更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中国历代明瓷之汝窑

公选课中国历代名瓷识鉴结课论文题目:宋代汝窑赏析学院(系)班级姓名学号宋代汝窑赏析宋代五大名窑器物造型十分丰富,它一部分仿自古代青铜器,另一部分为日常用器。
仿古代青铜器的造型有鬲、鼎、壶、炉、觚等,只是实用功能已完全改变。
作为日常用瓷五大名窑之器,其形制则多采用仿生造型,如仿自然界中莲花、菱花、葵花、牡丹花等花瓣形的碗、盘、花盆等,这些显然受六朝佛教法器,和唐代金银器的影响,也是宋人喜好清雅闲逸生活的具体反映。
汝瓷是我国宋代五大名瓷之一,“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瓷,汝窑为最。
五大名窑在宋代能够成为宫廷的陈设之瓷,其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无过多的雕琢以哗众,也无妖艳的彩绘以媚人,唯以其古朴庄重的造型,温润如玉的釉质,组成和谐的艺术整体。
这正适合宋代追求朴质无华、平淡自然的情趣,也是五大名窑得以名标瓷史的重要原因。
五大名窑器物之间虽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它们又各自具有鲜明的特色,这一点主要反映在釉色方面。
以汝窑、官窑、哥窑为例,虽然他们都是以青釉为特征,但是汝瓷所呈现的那种美丽的天青色,在其他各窑中更具特色。
在色调上汝瓷的青色有时稍微深些,有时稍微浅淡些,但都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
在色彩学上“天青”介于绿色和蓝色之间,既有蓝色之冷清,又有绿色之温暖。
这种寒暖适中的和谐色调,以及素雅、清逸的色感,由于适应了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的审美情趣,所以汝瓷成为宋代诸瓷之冠。
本世纪初,汝窑遗址于宝丰清凉寺的民宅下被意外地发现了,随之而出的各式汝窑残器,为汝窑的揭秘提供了确凿证据。
实物表明,汝瓷的胎骨比较松软、质地欠润,不及同时代越窑、临汝窑、耀州窑、龙泉窑青瓷来得质地细润、坚硬,体量亦相对较轻。
于标本上可见,汝瓷胎质干枯、发涩,断面上有大大小小的间隙和空洞,缺乏瓷器通常应有的玻璃相(即瓷化度)。
汝窑瓷器的釉汝瓷的釉是石灰釉,烧成温度不能太高,否则就会严重流釉。
汝瓷釉的烧成温度范围极窄,同窑不同窑位稍有温差,就呈不同颜色,所以烧制御用器时改用小窑炉,目的即在于减少温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釉用原料(高温)
长石:起熔剂作用 石英:玻璃体的形成物 高岭土:起悬浮作用
(二)釉用原料(高温)
碳酸钙(CaCO3): 方解石、石灰石、大理石等 碳酸镁(MgCO3): 白云石(CaMgCO3):
滑石(3MgO ·4SiO2 ·H2O):
起熔剂作用
(二)釉用原料 (低温)
石英:玻璃体的形成物 长石:起熔剂作用 高岭土:起悬浮作用 氧化铅(PbO):低温熔剂
陶 瓷 制 作 工 艺 流 程
一.陶瓷坯料制备
(一)坯用原料 粘土 石英 长石 瓷石
---粘土 1.可塑原料
(Al2O3 、 SiO2 、 H2O 、 Fe2O3 、TiO2 )
具有可塑性
高岭土(Al2O3 、 SiO2 、 H2O 、 Fe2O3 、TiO2 )
高岭土俗称瓷土,制造瓷器的主要原料之一。
在陶瓷发展的历史上,先有陶后有瓷
陶瓷结构
胎体 装饰层 釉
主要由莫来石晶体、 石英晶体 、玻璃质及 少量气孔组成
赋予陶瓷制品以一定 的形状和强度等
பைடு நூலகம்釉上彩 釉下彩 釉中彩
附着在陶瓷胎体表面的
玻璃质层.
使陶瓷表面光滑,不透 水,易清洁,并提高陶 瓷的装饰性.
陶瓷制作基本知识
一.陶瓷原料 二.泥料的制备 三.成型 四.釉的制备 五.烧成 六.彩饰
绞泥
它是将两种以上不同色泽的泥料板有规律地 叠加在一起,它的剖面则出现有规律的纹理.
现在:原料检选→机械破碎、粉碎→ 配料
→ 球磨→除铁 →过筛→榨泥→抽真空练泥
(三)成型
圆器---指能在陶轮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碗、
碟、盘等。
琢器---指不能在陶轮上一次拉坯成型的器物,如
瓶、尊、罐等。
浇釉:
浇釉大型器物的一种施釉方法。
涂釉:
又称“刷釉”。方法是用毛笔或刷子 蘸取釉浆均匀地涂在器体表面,多用于长 方有棱角的器物或是局部上釉、补釉,或 同一坯体上施几种不同釉料等情况。
洒釉又称洒彩:
在坯体上先施一种釉,然后将另一种釉料洒 散其上,使两种釉色产生网状交织、线面对比、方 向变化的纹理。
釉下彩所用着色剂:过渡金属(铁,铜,
钴,锰等)或稀土金属的化合物或用这些化 合物合成的矿物.
装饰方法:将色料绘于坯体上,然后施
釉烧成.
特点: 呈色淡,颜色种类少,不脱落.
贴花:将印好的花纸贴粘在制品上
喷花:用镂空的模板(纸或塑料薄膜)贴在 制品上,色料用压缩空气通过喷枪喷出
印花:用印包或皮印将花纹印到制品上
吹釉:
吹釉工艺为明代所创。
喷釉:用压缩空气将釉浆变成雾状,附着在坯上
轮釉
晒坯(干燥)
坯施好釉以后放到料板上,移到晒坯架上干燥。
三.烧成
祭窑神---童宾
五百年未断火的龙窑——广东佛山南风古灶
龙窑:也称蛇窑、
蜈蚣窑。依山的坡度 而建造,形状像龙, 故取名为龙窑。
龙窑内部
登窑:也称阶级窑,阶梯窑
陶瓷---民族文明史的物质载体
陶瓷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人造材料 陶瓷材料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陶瓷是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陶瓷材料的耐腐蚀性好
/ /
鉴赏中国古陶瓷是审美体验,也是一 种技能;收藏中国古陶瓷是一种优雅的 情趣,也是稳妥的艺术品投资。
硼砂(Na2O·2B2O3·10H2O):低温熔剂
(三)釉的制备
陶器釉的配料:氧化铅+石英+少量粘土 瓷器釉的配料:长石+石灰石+石英+少量高岭 土
釉的制备: 按比例称量后磨成细浆可。 釉的细度是坯的十分之一。
(四)施釉
蘸釉:将坯浸入釉盆里,当口沿与釉面平齐时立即提出。
荡釉:将釉浆注
入坯内晃动,使 上下左右均匀上 釉,然后迅速倒 掉过剩的釉浆.
2.土釉(如紫金土与乌金土):
一般就地取材,选择黄色的易熔粘土等制成。
3.无色釉和色釉:
4.无光釉:
釉的表面没有玻璃那样的光泽,只在平滑的表面上 显出丝状绒状或硬玉似的或脂肪似的半木光,
5.花釉:
两种以上 的颜色釉 交织而成.
三阳开泰
6.乳浊釉:
釉呈不透明的 乳浊状,一般用 于遮盖胎体的 不良呈色.
柴窑:古代烧窑常用木柴作为燃料
宋代双乳状馒头窑
圆窑:也称煤窑,窑顶呈半球体,窑身
呈圆柱体,很像蒙古包。
隧道窑:窑体呈隧道状,铺有运行铁轨,陶瓷制品 装在窑车上,窑车连续进入,经过预热区、烧成区、 冷却区,然后出窑,最适合产业陶瓷的大批量生产。
推 板 窑
辊道窑:近年发展起来的快烧陶瓷工业窑炉,
可塑原料---瓷石(K2O 、 SiO2 、 Al2O3 、 H2O 、 Fe2O3 、 TiO2) 可单独成瓷
陶器配料:粘土
粘土+石英砂
瓷器配料:瓷石
瓷石+高岭土 高岭土+石英砂+长石
(二)泥料的制备
古时:从矿区采取瓷土或瓷石后,先以 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经 水碓舂细,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 砖状的泥块,称为“不(音敦)子”或“白 不”,中外陶瓷文献上普遍采用这个名词。 然后用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 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
陶
瓷
陶器
炻器
瓷器
烧成温度低 (1000-1200℃) 吸水率高 (4-12%); 无釉、有釉 强度低; 能经受温度急变
烧成温度 1200-1300℃, 吸水率在3%以下; 色白或黄白,胎厚不透明; 胎体上有各种颜色釉; 能经受温度急变; 不易碎,适易机械化洗涤
烧成温度高 (1250-1450℃), 吸水率在1%以下; 色白,胎薄有透光性; 胎体上有无色透明釉; 不能经受温度的急变; 质脆易碎.
达到全自动化。
梭式窑:尤其适合陶瓷作坊、个人陶艺工作室、
工艺实验室。
烧成工艺:温度 气氛 时间
温度:根据坯料组成选择温度的高低
火照——又称“火标”,烧窑时用以检验窑内温度
和坯件成熟情况的一种试片。
气氛:氧化气氛、还原气氛和中性气氛。
四.釉上彩饰
釉上彩所用色料组成:着色剂(铁,铜,钴,
锰,金等的化合物)和铅熔剂制成. 绘于成瓷上,彩烤温度低(800℃左右),
5.压制成型
目前日用陶瓷生产中规则器形普遍使用的成型方法
(四)装饰---浮雕
贴塑
用模子先印好并浮雕出纹饰或采用手工捏塑 出浮雕纹饰,贴在未干的器皿胎上
印纹
这是在未干的器皿 胎体上,压印出纹 样的一种装饰方法。
刻图案
用竹、骨或铁制的刀具在已干或半干的坯 体上刻画出花纹。或将花纹刻在模型上.
(四)装饰---彩绘
呈色鲜艳,但易磨损.
釉中彩所用色料组成和釉上彩相似.
绘于成瓷上,彩烤温度高(1100℃左右),呈 色淡雅,不易磨损.
彩烤
釉上彩和釉中彩需二次烧,温度分别 为800℃左右和1100℃左右.
红炉
/ /
不能单独成瓷,用量40~60%.
瘠性原料-石英
主要成分:SiO2
作用:降低坯收缩,减少干燥和烧成变 形;增加瓷的机械强度、白度和透光度.
加入量20%~30%
熔剂性原料-长石
钾长石:K2O SiO2 Al2O3 Fe2O3 TiO2 钠长石:Na2O SiO2 Al2O3 Fe2O3 TiO2
作用:1100℃以上,熔融成玻璃态,并熔解其他 物质,降低成瓷温度,减少气孔,增加半透明度; 在釉中是主要熔剂.加入量10%~25%。
7.虹彩釉: 釉表面有一很薄的金属层,入射光和反射光相互干涉, 使制品表面呈一种特殊的虹彩,如贝壳内部的光泽.
8..盐釉: 将食盐从火孔中投入窑内,盐即刻变成雾化,
盐内的钠和同未施釉的坯中的氧化硅化合成釉 质。
9.生料釉:
直接用矿物原料或化工原料制成釉浆.
10.熔块釉:
溶于水的和有毒的组分先烧熔,再和其它组 分一起制成釉浆.
素胎
彩绘后
彩烤后
二.陶瓷釉及其制备
釉是附着在陶瓷胎体表面的玻璃 质层,使陶瓷表面光滑,不透水, 易清洁,并提高陶瓷的装饰性.
釉的熔融温度必须与坯体的烧成温度相适应 釉和坯体的膨胀系数尽可能地相符合
(一)釉的分类
1.灰釉: 灰釉是用稻草、谷壳灰等配制而成。
/ /
成型方法
拉坯成型
滚压成型
泥条盘制 粘接成型 模具注浆成型
圆器成型 琢器成型
1.泥条盘制的方法
泥条盘筑成形法是制陶技法中最古老的一种方法。早在仰韶文化 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大量采用盘筑泥条作为陶器的成形法了。
2.手工拉坯
印坯
利坯
3.印模粘接成型
4.模具注浆成型
注浆成型工艺是在民国中期以后由欧洲传入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