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公开课课教学设计
哈姆莱特公开课教案

黄筱武教学目标1、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2、学习品评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一课时一、导入tobeornottobe ,thatisaquestion. 生存还是毁灭,这真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第一句深刻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由于一部旷世杰作而成为千古名句。
(PPT展示:哈姆莱特)二、复杂的剧中人物关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解① ,大致了解选文部分的情节。
2、你对选文中哪些人物印象深刻了解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吗(展示PPT)三、课文探究本节课我们就两个问题进行探究:1、尖锐的人物矛盾冲突问题:戏剧的情节,是由戏剧的冲突推动的,而戏剧冲突更多的来源于人的内心世界,那么选文中“比剑决斗”一共有多少矛盾冲突(注意心理分析)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将戏剧引向高潮!2、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品评人物的方法:听其言,观其行,外貌心理和神情。
人物关系要理清,勿忘体察作者情。
自由畅谈:在选文中,哈姆莱特是一个怎样的人①从开头见,哈姆莱特是冷静而理智、聪明机智的。
②是一个高贵、优雅、勇敢的王子。
③是忧郁和迟疑不决的。
④对女性是有偏见的,伤害了奥菲莉娅。
(源于母亲对他的伤害)⑤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
高二语文下册《哈姆莱特》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材】 ⼈教版⾼中必修4第⼀单元第4课《哈姆莱特》 背景《普通⾼中语⽂课程标准》要求学⽣“根据⾃⼰的学习⽬标,选读经典名著”,“与⽂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的思想”,“养成独⽴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其中必修课程部分的“阅读与鉴赏”要求“发展独⽴阅读能⼒”,“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的⽣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为此,我们在指导阅读的时候应引导学⽣贴近⽂本,从⽂本出发去体会⼈物的内⼼,把握⼈物形象,理解作品的意义。
⽽现实是⽂学经典名著是历经时间的考验⽽流传⾄今的,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原因必然导致阅读的难度,我们的学⽣⾯对⽂学经典名著时难免有⼀种畏惧的⼼理,特别是其中的长篇⼤作,更让学⽣感觉到⽂本阅读费时费精⼒;同时⽂学经典名著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历代⼤家的解读,因此经典的背后是极其强势的解读⾔论,这些⾔论对学⽣有着很强的震慑⼒。
于是很多学⽣放弃了对⽂本的细致阅读,。
⽽选择了对强势的解读⾔论的认同,努⼒在⽂本与评论之间架起⼀座理解的桥梁。
这样的阅读既背离了⽂本,更远离的学⽣⾃⼰的⼼灵,与《普通⾼中语⽂课程标准》对学⽣个性化阅读能⼒发展的要求相违背。
问题的提出2007年5⽉9⽇上午,在⾼⼀(3)(4)班上《哈姆莱特》,这是必修(4)第⼀单元的第四篇课⽂。
这⼀单元学习中国古代戏曲和中外话剧,话剧的学习任务是把握剧中的主要⽭盾冲突,品味富于个性化的⼈物语⾔,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教学设计】 如下: 〖教学⽬标〗 了解哈姆莱特的性格,初步了解⼈物形象的意义。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设计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欧洲文艺复兴及莎士比亚的生平及创作情况。
2、了解整部剧的基本剧情,理清戏剧节选部分的情节发展。
3、分析哈姆莱特的艺术形象,学习人物品评方法。
4、吸收人文主义思想精华,领会剧作思想意义。
5、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探讨人物心理与行为如何推动戏剧情节发展。
教学难点体味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展开讨论,以小组活动的方式进行,学生做总结,教师点拨。
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面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这句话我们都非常熟悉,说的是经典的艺术形象在被人接受的过程中具有多义性,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塑造。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莎士比亚笔下经典戏剧《哈姆莱特》的选段。
通过学习感悟,来看看哈姆莱特在大家眼中会是怎样的形象。
我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经常会说到“知人论世”,就是说我们想理解一部文学作品,要先了解它的作者,对于外国戏剧也是一样的。
那么,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莎士比亚。
二、作者简介威廉莎士比亚,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他一生创作了诸多经典的戏剧,我们比较熟悉他的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除此之外,他笔下的四大悲剧分别是《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和《哈姆莱特》,四大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终成眷属》,还有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理查二世》等。
本·琼生称他为“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和古希腊的埃斯库罗斯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
三、时代背景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艺复兴唤起了人的觉醒,人们重视个性与思想解放,同时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私欲膨胀社会混乱的情况出现。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六第四单元The British Museum,以哈姆莱特为主题,着重分析剧本《哈姆莱特》的第一幕第一场。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戏剧背景介绍、角色分析、情节梳理、语言特点解读等。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
2. 掌握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主要情节,能流利地朗读并对角色进行合理分析。
3. 学会分析戏剧语言的特点,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剧本主题思想和语言特点的理解与分析。
教学重点:剧本第一幕第一场的情节梳理和角色分析。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扩音设备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英国戏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戏剧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哈姆莱特》。
2. 背景知识介绍: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莎士比亚、剧本创作时期等。
3. 情节梳理:带领学生共同阅读第一幕第一场,梳理情节,并对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4. 语言特点解读:分析剧本中的修辞手法和经典台词,引导学生体会戏剧语言的美感。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亲身体验戏剧的魅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6. 例题讲解:针对剧本中的难点和重点,设计相关题目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消化吸收。
7.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检测学生对剧本内容的理解程度,并及时给予反馈。
【板书设计】1. 剧本名称:《哈姆莱特》2. 第一幕第一场情节概括3. 主要角色及其性格特点4. 剧本语言特点【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一场中,哈姆莱特与霍拉旭的对话,探讨其心理变化。
2. 答案:哈姆莱特在与霍拉旭的对话中,表现出对父王死因的疑惑、对母亲再婚的不满以及对叔父即位的怀疑。
这反映了哈姆莱特内心的痛苦和矛盾。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8篇】

高二《哈姆莱特》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8篇】高二《哈姆莱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二、揣摩人物语言个性化特征,体会人物内心情感。
三、通过配音和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安排课前预习,阅读全剧剧本,以了解本课在全剧中的作用。
二、课前反复阅读,体会作品诗化的语言和人物内心情感,为课上配音和排课本剧做准备。
三、安排两课时(最好连堂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人人都希望生活中处处是喜剧,但古往今来,悲剧的阴影又总是徘徊在人世间,文学史上更是留下许多让人扼腕长叹的悲剧故事。
谁来为大家举例?教师归纳:梁山伯与祝英台、刘兰英与焦仲卿、贾宝玉与林黛玉……同学多举的是爱情悲剧,除此以外还有哪些?大家可知道莎士比亚著名的四大悲剧是哪四部?教师归纳:《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其中又以《哈姆莱特》最为著名。
这是一部五幕剧,请同学简要了解剧情。
二、明确:第一幕:老王鬼魂显现,告知哈姆莱特自己是被克罗迪斯害死的,这是复仇的缘起。
第二幕,国王克罗迪斯心怀鬼胎,派原为哈姆莱特之友的罗森格兰兹等人对他展开试探。
第三幕:克罗迪斯进一步利用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试探的同时,哈姆莱特佯装疯癫,通过俳优所演的戏证实了克罗迪斯的恶行,并为复仇误杀了正在偷听的弄臣波格涅斯。
第四幕:克罗迪斯为除后患,迫哈姆莱特去英国,欲借英王之手将他杀死,反被哈姆莱特抓住机会,假英王之手杀死了派去监视他的朝臣,返回丹麦。
第五幕:奥菲利娅忧伤而死,其兄雷欧提斯与哈姆莱特比剑。
哈姆莱特在王后误服毒酒而死、雷欧提斯当众揭露国王害人阴谋后,将国王杀死,自己也中剑而亡。
三、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且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剧中人物台词来体现和推动情节发展,而情节又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是由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而产生的人物的行动和事件。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

2024年高二下册语文《哈姆莱特》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哈姆莱特》章节,内容包括《哈姆莱特》第一幕、第二幕,详细内容为: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王宫宴会上的戏中戏、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哈姆莱特》的故事情节,感受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魅力。
2. 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 掌握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性格分析。
重点:戏剧故事情节的理解,戏剧冲突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哈姆莱特》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课文阅读:学生自主阅读第一幕、第二幕,了解故事情节,感受戏剧冲突。
3. 例题讲解:分析哈姆莱特与罗森克兰茨的对话,探讨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分析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哈姆莱特》2. 主要人物:哈姆莱特、鬼魂、罗森克兰茨等。
3. 戏剧冲突:疑惑、复仇、亲情、友情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哈姆莱特》中的戏剧冲突,结合人物形象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是否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知识,对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奥赛罗》等,进一步了解莎士比亚戏剧的艺术风格。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
2. 戏剧冲突的分析。
3. 作业设计中的分析题目。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哈姆莱特的心理变化及人物形象分析1. 哈姆莱特的疑惑:鬼魂的出现使哈姆莱特对父亲之死产生了怀疑,从而引发了他的心理变化。
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哈姆莱特在疑惑中的心理状态,如痛苦、愤怒、无助等。
《哈姆莱特》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一部悲剧剧本,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该剧通过描绘主人公哈姆莱特的复仇历程,探讨了人性、道德、权力、亲情、友谊等众多主题。
1.2 教学目标1. 了解《哈姆莱特》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2. 把握剧本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3. 分析剧本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验作品魅力。
第二章:情节梳理2.1 剧本概述简要介绍《哈姆莱特》的故事背景、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重点情节解析1. 哈姆莱特父亲的鬼魂出现,告诉他叔父克劳狄斯的罪行;2. 哈姆莱特装疯,以迷惑克劳狄斯;3. 奥菲莉亚的悲剧;4. 雷欧提斯的复仇;5. 哈姆莱特的复仇高潮。
2.3 课堂活动1. 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选段;2. 讨论重点情节中的冲突和人物心理。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哈姆莱特1. 性格特点:犹豫不决、敏感多疑、深沉思考;2. 人物分析:探讨哈姆莱特复仇心理的发展过程。
3.2 克劳狄斯1. 性格特点:狡诈、残忍、权力欲望强烈;2. 人物分析:分析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影响。
3.3 奥菲莉亚1. 性格特点:纯真、善良、柔弱;2. 人物分析:探讨奥菲莉亚在剧情中的作用。
3.4 其他人物分析剧本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复仇主题1. 分析哈姆莱特复仇的原因和过程;2. 探讨复仇主题在剧本中的象征意义。
4.2 人性的探讨1. 分析剧本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2. 探讨人性的善恶与命运的关系。
4.3 道德与权力1. 分析剧本中道德观念的冲突;2. 探讨权力对人性的腐蚀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通过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学习能力。
5.2 分析与鉴赏能力评价通过学生对剧本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的分析与鉴赏,评价其文学鉴赏能力。
哈姆莱特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哈姆莱特教案市优质课一等奖教案一.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能力:1. 理解并分析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 掌握剧作中重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
3. 学会运用戏剧表演和文学批评方法,评析并解读戏剧作品。
4. 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基本情节和主题的理解。
2. 学生对重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及其变化的掌握。
难点:1. 学生运用戏剧表演和文学批评方法,评析并解读戏剧作品的能力。
2. 学生口语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哈姆莱特》戏剧文本及相关解读资料。
(2)教案、教具、PPT等。
2. 学生准备:(1)课本、笔记本等学习工具。
(2)参阅《哈姆莱特》文本并做笔记。
四. 教学过程本课程将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导入(15分钟)1. 利用图片或引用名言,激发学生对《哈姆莱特》的兴趣。
2. 导入课题,引出本课程的目标和重点。
阶段二:理解主要情节(20分钟)1. 导读《哈姆莱特》的主要情节,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2.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分析和理解剧作的基本情节。
阶段三:分析角色性格(25分钟)1. 根据剧作中的角色列表,介绍每个角色的性格特点。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角色性格的变化原因及对剧情的影响。
阶段四:戏剧表演(25分钟)1. 分组讨论,让学生选择一个场景进行戏剧表演。
2. 学生进行角色分配和排练,帮助他们理解并体验剧作中的情感和冲突。
阶段五:文学批评与解读(30分钟)1. 教师讲解《哈姆莱特》的文学批评方法,如戏剧历史批评、心理学批评等。
2.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批评方法对剧作进行解读和评析。
阶段六:总结与反思(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
2. 学生就本课的收获和困惑进行反思和提问。
五. 思考题1. 你认为哈姆莱特为什么要装疯?2. 你认为剧中哪个角色的性格发生了最大的变化?3. 你对哈姆莱特剧作中的主题有什么理解?学生可在课后自行准备并进行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姆莱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
2、明确课文通过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戏剧冲突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3、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评论界有一句名言:“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英国著名诗人、剧作家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二、作者简介。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到中年的莎士比亚,已不像早期那样沉湎于人文主义的理想给人带来的乐观与浪漫,而表现出对理想与进步背后的隐患的深入思考,社会过渡时期的问题十分突出。
《哈姆莱特》正是他对充满隐患和混乱社会的一种审美观照。
三、莎翁悲剧的特点:①必须以英雄人物的死亡而结束。
主人公虽然死了,令人心痛,但他为之奋斗的理想却胜利了,使人感到前途光明。
悲剧主人公之死给人以悲壮感,而不是单纯的悲哀、悲观。
②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贵族。
③悲剧人物的行动必须出自他们本人的意志和内心,即悲剧人物之所以走向不幸的结局,不能归咎于客观原因,而应由自己负责(《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个例外)。
四、复述基本剧情明确:《哈姆雷特》描述丹麦王驾崩,守夜卫兵看见老王幽魂出现,告知哈姆雷特王子。
而叔父克劳迪服丧未满,即娶其兄嫂继承王位。
王子与幽魂对话,获知叔父谋害父王之真相,王子装疯卖傻为证实真相,导演一出老王被毒杀短剧,请新王与新后观赏,叔父当场色变,母后以为王子疯了。
王子在质问母亲的时候误杀了大臣,也是自己恋人的父亲波洛涅斯。
奥菲莉亚遭情人失踪及丧父之痛投河自杀,引起兄长雷奥提斯心头之恨,与克劳迪王共谋比剑时涂剧毒于剑锋,酒内下毒,加害王子,不料被皇后误饮,雷奥提斯自己亦为毒剑所伤,临死告知王子真相,王子报了父仇,自己亦壮烈牺牲。
五、浏览,理清人物关系,了解矛盾冲突1、剧中人物哈姆莱特王子克劳狄斯王子的叔父,弑君篡位者乔特鲁德王后波洛涅斯大臣雷欧提斯波洛涅斯之子奥菲莉娅波洛涅斯之女霍拉旭王子挚友奥斯里克大臣罗森格兰兹王子同学,背叛王子吉尔登斯吞王子同学,背叛王子2、讨论人物关系王子哈姆莱特与国王克劳狄斯:是叔侄又是仇人;哈姆莱特与王后乔特鲁德:是母子,又有着母嫁仇敌的隔阂;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是恋人,又有因误杀奥菲利娅的父亲所产生的不可化解的矛盾;国王克劳狄斯与王后乔特鲁德:原为叔嫂后结为夫妻,但克劳狄斯有着毒杀乔鲁特亲夫和企图谋害其子的矛盾;御前大臣波洛涅斯:既是国王克劳狄斯的帮凶,又是奥菲利娅的父亲。
奥菲利娅:既深爱着哈姆莱特,又与其有着杀父之仇,与波洛涅斯有着骨肉亲情。
雷欧提斯:既是哈姆莱特的好友,后又因与其有杀父害妹之仇而反目成仇。
3、结论:哈姆莱特的复仇面临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环境,他既担负着复仇的使命,又承受着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感情的折磨。
六、跳读,把握跌宕起伏的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赏析精彩片段。
1、概括主要内容。
填空:这篇文章讲了“和的故事”?明确:哈姆莱特和霍拉旭的故事,回忆哈姆莱特逃回丹麦的经过。
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故事,哈姆莱特对奥斯里克的奚落,嘲讽。
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故事,哈姆莱特与雷欧提斯比剑决斗,中了克劳狄斯的圈套。
2、戏剧是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的,“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说说“比剑决斗”这个情节中有哪些矛盾冲突?明确:哈姆莱特——克劳狄斯(杀父霸母之仇)哈姆莱特——雷欧提斯(杀父“害”妹之仇)实现复仇——实行毒计两重矛盾冲突产生强烈的碰撞,并紧紧围绕“比剑”(明)和“毒计”(暗)展开,悲剧由此产生!3、“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包含着哪些悬念?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明确:“比剑”这一关键情节包含有若干悬念:①哈姆莱特是否会答应与雷欧提斯比剑?②哈姆莱特能否察觉到雷欧提斯使用的剑有诈?③雷欧提斯会不会按照和克劳狄斯事先设计的计划行事?好处:每一个悬念围绕着和克劳狄斯的毒计是否能得逞和哈姆雷特能否避免厄运来展开,这样处理能紧紧扣住读者(观众)的心,使读者(观众)的心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之中。
4、在“比剑”这一关键情节中,在场的几个人物是:哈姆莱特、国王克劳狄斯、王后乔特鲁德、雷欧提斯。
这几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明确:其中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是不共戴天的对手,乔特鲁德和雷欧提斯则是会对局面产生影响的两个变数。
乔特鲁德夹在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之间,左右为难,关键时候爱子心切;雷欧提斯被克劳狄斯利用,不过由于他不习惯使用阴谋手段,加之哈姆莱特事先向他做了诚恳的表白,因此他既仇恨哈姆莱特,又对他怀有不忍之心。
乔特鲁德、雷欧提斯的态度和言行直接影响了事件的进展。
比剑中,第一、二回合,雷欧提斯由于一时不能下决心杀死哈姆莱特,因此出手比较犹豫,被哈姆莱特占了上风。
克劳狄斯迫不及待要置哈姆莱特于死地,在第一回合哈姆莱特取胜后,他就用一杯毒酒为哈姆莱特祝贺,哈姆莱特谢绝了他这种伪装的善意,而王后乔特鲁德或者是想缓和克缓和克劳狄斯和哈姆莱特的关系,也可能是潜意识里觉得这杯酒有问题,因此她不听劝阻地替哈姆莱特喝下了这杯酒。
在克劳狄斯的压力下,雷欧提斯终于向哈姆莱特全力发起攻击,以剑尖上染有剧毒的利剑刺中了哈姆莱特,而哈姆莱特夺过他的剑也刺中了他。
临死前,雷欧提斯后悔自己不该参与克劳狄斯的诡计,向众人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
哈姆莱特得以抓住最后机会杀死克劳狄斯,为父亲复仇。
七、(一、)哈姆莱特最终与对手同归于尽,对于这样的结局,你认为他能否避免?明确:哈姆莱特的对手克劳狄斯高居王位,老奸巨猾,善于耍阴谋诡计,跟他相比,哈姆莱特势单力孤,鲁莽草率,不善于制定周密计划主动进攻敌人。
他答应“比剑”,就意味着克劳狄斯的阴谋已成功了一大半,只是在比剑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变数”,如王后喝下毒酒,雷欧提斯也被哈姆莱特用毒剑刺中等,才使他有机会在临死之际用毒剑向克劳狄斯发出致命一击。
所以说,哈姆莱特是很难避免这种厄运的。
(二、)哈姆莱特为什么要相信天命?明确:对于国王,他没有信心让他受到应有的惩罚而不殃及无辜,此前他误杀波洛涅斯并间接导致奥菲利娅之死。
他在除恶的同时也在作恶,这使他良心不安,于是便把一切归于不愿意。
接连遭遇巨大灾祸的打击:父王被杀,母亲改嫁,误杀波洛涅斯,情人投水而死。
他不明白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也只能听天由命。
相信天命也与哈姆莱特的个性有一定的关系。
(三、)哈姆莱特的人性为什么这么复杂?明确: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群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
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的“这一个”,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八、精读,欣赏视频,注意品味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要求:从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师解说:这一段视频由五段视频合并而成,分别是①哈姆莱特丧父之后,克劳狄斯假惺惺地劝哈姆莱特不要悲伤。
②新国王克劳狄斯和雷欧提斯密谋③奥斯里克跟哈姆莱特说比剑的事④哈姆莱特向雷欧提斯道歉⑤比剑前国王克劳狄斯再一次表现他对哈姆莱特的关爱1、提问:人物语言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明确:克劳狄斯:是个惯于耍阴谋诡计的人,他包藏着可怕的祸心,却在哈姆莱特面前装出亲热和善的样子,都是言不由衷、笑里藏刀的话。
举例分析……哈姆莱特:语言直率,不加掩饰;喜欢用比喻,喜欢嘲弄人,坦诚。
奥斯里克:善于逢迎,说话文绉绉的宫廷大臣,其实奥斯里克来哈姆莱特这里的任务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他自以为文雅知礼实实则拘谨呆笨的表现,哈姆莱特狠狠地捉弄他一番。
2、在课文节选部分,哈姆莱特表现出怎样的个性?明确:课文主要内容是哈姆莱特和霍拉旭讲述他破坏掉克劳狄斯借刀杀人的阴谋,以及哈姆莱特掉入克劳狄斯设计的比剑圈套,最后敌对双方同归于尽。
前一件事情表现了哈姆莱特的敏感、机智,后一件事情则表现了他草率、冒失。
但总的来看,哈姆莱特做事情没有计划性,总是被事件推动着走,不能事先做周密的安排和准备。
九、全文总结为什么复仇在哈姆莱特眼里会变得那么复杂?他犹豫什么?他顾忌什么?明确:哈姆莱特的犹豫不只是因为找不到复仇的方法,而是因为他所进行的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哲学探讨,涉及到了人的生存、死亡与灵魂等形而上的问题。
他的复仇对象制约了他的行动,他的思想制约了他的行动,她对母亲的爱制约了他的行动。
十、作业“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点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
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学人物形像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这句话是文学品评的方法。
作业:哈姆莱特在世界戏剧人物画廊中有“忧郁王子”之称,一般人认为,忧郁、延宕是他性格的两大特点,请课外阅读《哈姆莱特》全文,说说你心中的哈姆莱特是怎样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