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欧阳修苦读》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的阅读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的阅读答案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的阅读答案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下面小编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文言文的阅读答案,欢迎来参考!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4分)⑴俟其欣悦()⑵媵人持汤沃灌()⑶同舍生皆被绮绣()⑷腰白玉之环()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2分)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小题3: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2分)参考答案:小题1:⑴等待⑵热水⑶通“披”,穿⑷腰佩(用作动词)(4分)小题1: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分)小题1:例:不可取。

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

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可取。

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

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

《欧阳修苦读》阅读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阅读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阅读习题及答案
《欧阳修苦读》阅读习题及答案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间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下面各句中的.“书”与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 ]
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翻译句子。

(1)欧阳公四岁而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惟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______________。

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1)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2)只是致力于读书。

(意对即可)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意对即可)
4.母亲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意对即可)。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及答案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承宫①,琅邪②姑幕人。

少孤,年八岁,为人牧猪。

乡里徐子盛明《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

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见而欲笞之。

门下生③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樵薪④执苦⑤,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据《后汉书》改写)注释①承宫:东汉人。

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境内。

③门下生:指学舍里的学生。

④樵薪:砍柴。

⑤执苦:干苦活。

8.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2分)(1)走送之( ) (2)卒获有所闻( )(3)因忘其猪而听经( ) (4)见而欲笞之(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猪主怪其不还,行求索。

10.甲乙两文都说明了什么道理? 结合实际谈谈(3分)答案:(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8-10题。

(共9分)9.(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2分)(2)猪的主人对他不回来感到奇怪,去寻找他。

(注意“怪”的意动用法)(2分)10.围绕“勤奋能使人有所作为”来谈感受。

(联系实际1分,感受2分)译文承宫,琅琊姑幕人。

年少时丧父,在他八岁的时候,帮别人放猪。

乡里的徐子盛精通《春秋》这本书,传授的学生有上百人。

承宫从他房前经过,看见那些学生在朗诵,感到很喜欢,便忘记了他的猪,听徐子盛讲经书。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理解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内容理解练习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练习阅读下文,完成1~8题。

(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

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1..全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2.人们为什么“多以书假余”?3.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1)(2)(3)4..从文中可以看出,明代太学生有哪些优越的学习条件?5..全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6.作者写作此“序”的目的是什么?你认为作者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7.对待师长,宋濂“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验,谈谈在做人方面你所得到的启示。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诗词吧,诗词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及答案1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晋〕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①。

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②。

’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③,无以慰我。

”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④邻,教有所阙⑤,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

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

居贫,躬身稼穑,带经⑥而农,遂博综典籍⑦百家之言。

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自号玄晏先生。

著《礼乐》、《圣真》之论。

(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①叔母任氏:指抚养他的任姓叔母。

②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意为即使每天给父母吃牛、羊、猪(三牲)肉,仍称不上是孝子。

③道:正道。

④卜:此指选择。

⑤阙:同“缺”。

⑥经:此指儒家经典著作。

⑦博综典籍:博览儒家经典著作。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4分)①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②录毕,走送之。

③或以为痴。

④辄进叔母任氏。

【小题2】下列加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3分)例:教有所阙A.四支僵劲不能动:B.未尝稍降辞色C.同舍生皆被绮绣D.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小题3】翻译: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欧阳公①四岁而孤”比较阅读答案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欧阳公①四岁而孤”比较阅读答案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欧阳公①四岁而孤”比较阅读答案第一篇: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欧阳公①四岁而孤”比较阅读答案(厦门)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19题(17分)[甲]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

太夫人③以荻④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闾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即惟务读书。

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②无从致书以观③弗之怠④家贫无资16.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

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只需填序号)(2分)假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17.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A.余幼/时即嗜学 B.手指/不可屈伸C.欧阳/公四岁而孤 D.多诵古人/篇章1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9.简要回答下面问题:(5分)(1)平时我们说话、写文章常引用名人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你认为[甲]段宋濂的事例可以用来印证下面哪一个观点呢?(只需填序号)(2分)A.崇尚科学、消除愚昧,社会才能进步。

B.虚心请教、经常复习,有助于巩固知识。

C.诚实守信、刻苦学习是成才的重要条件。

(2)你怎样看待欧阳修母亲画荻教子这种做法?请结合[乙]段内容谈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1⑴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⑵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1、解释下列加粗词的词义。

①媵人持汤沃灌()②走送之()③无从致书以观()④未尝稍降辞色()2、找出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A、当余之从师也B、走送之C、弗之怠D、每假借于藏书之家3、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第⑴段哪几个事例表现了我读书刻苦?(举两例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热水②跑③得到④脸色2、D3、略。

4、⑴亲手抄写⑵天冷,手冻僵了,不敢懈怠⑶不敢稍逾约(事例很多,只写两个就可以)送东阳马生序阅读附答案2阅读《送东阳马生序》选段,完成下列题。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甲文)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文)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②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③士人家借而读之,或④因⑤而抄录。

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节选自《欧阳修苦读》)注释:①孤:幼年失父。

②荻:草本植物,似芦苇。

③闾里:乡里、邻里。

④或:有的时候。

⑤因:趁机;借……机会。

13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______
②走.送之______
③未尝.稍降辞色______
④不敢稍逾.约______
⑤太夫人以.荻画地______
13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35.在原文中划分层次,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136.甲乙两文中主人公所面临的相同处境是什么?各自怎么解决的?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
133.①借②跑③曾经④超过⑤用
134.①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

②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

135.分层在“既加冠”前。

第一层:写少年时得书之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第二层,从师之艰,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谦恭。

136.家贫无书。

借书抄书。

处境再艰难也应该创作条件努力读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