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难点:如何通过活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步:引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概念,为什么要庆祝传统节日。

第二步:探究分组让学生探究一个具体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探究的内容包括: 1. 节日的起源和历史背景; 2. 节日的主要习俗和活动; 3. 节日代表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第三步:展示每组派代表介绍所探究的节日,其他小组听取并评价,评价标准包括了解度、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

第四步:互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互动活动,如: 1. 分组制作节日文化展板,展示各自所探究的节日文化。

2. 进行传统节日游戏或活动,如吃汤圆、放烟花、赛龙舟、月下赏花等。

第五步:总结回顾所学内容,学生自主总结所探究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并思考如何在当今社会保留和传承这些传统节日文化。

四、教学评价1.参与评分表,记录学生在探究、展示和互动环节中的表现。

2.学生采用书面方式进行的节日文化总结和思考作为辅助评价的参考。

3.教师予以示范和点评,给予具体指导。

五、教学延伸1.可以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探究与比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

2.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口述和书面记录,制作个人的传统节日文化地图或图片集。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案2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2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22课,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材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来历和习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对于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节日习俗的体验可能较为有限,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宽视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难点: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学教材,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2.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4.互动交流:学生分享自己的节日体验,增进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课件: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课件。

3.案例:教师收集相关节日习俗的案例。

4.视频:教师准备相关节日的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引出本课内容。

例如:“你们知道哪些中国传统节日?这些节日的起源是什么?”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课件、视频等手段,呈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

同时,教师简要讲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节日习俗的意义。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

中小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设计方案一、学习目标1、成立研究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2、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演变,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提高沟通和表达的能力;3、比较近年来人们过“洋节”和“土节”的方式及其态度,学会正确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认识到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2、难点:通过对传统节日的了解,学会正确对待传统节日和外来节日,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认识到中国的节日文化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课时:一课时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法和学法1、教法:图片欣赏法,归纳总结法,引导启发法2、学法:搜集材料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民谣——邓鸣贺的《传统节日》和一组图片。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的画面。

今天我们学习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来一起探寻传统节日的起源,感受传统节日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第一篇章耐人寻味溯源头——传统节日的起源每4人为一小组,共10组。

将自己搜集的资料组内共享,一起参加课内活动。

活动一:讲故事(传统节日的起源)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以及相关的小故事。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节日,对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分享,讲述节日的起源,相关人物及其故事。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是一篇活动课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课文通过讲述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习俗和传说,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意义认识不足。

学生对节日习俗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挖掘和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探究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学会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内涵。

2.难点:分析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2.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节日习俗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讲述节日传说、展示节日习俗等方式,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

4.情感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好与节日相关的图片、视频、音频等教学资源,制作PPT。

2.学生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引导学生关注节日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深圳市罗湖区红桂中学钟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和演变,提高文化素养。

从传统节日中理解中华民族的首先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相关资料的搜集、梳理,提高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组讨论、展示自己的成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同学之间的沟通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的起源和习俗。

【教学难点】青少年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方法】搜集资料、图片,小组交流讨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材料【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视频激趣导入1、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节日。

在祖国悠久的历史中,这些节日是怎么形成和演变的?又反映出我们民族怎样的习俗和文化观念?让我们通过这节课的探索、学习,走进这些传统节日,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探寻这些节日的渊源。

欣赏中央电视台《经典咏流传》屈原的《离骚》的视频二、新课学习1、“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学生讲述、教师总结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

小组推荐学生分别讲述三个节日的历史故事。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

三、节日习俗的活动的传承与变化1、春节:(1)学生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教师总结。

(2)节日习俗: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帖年画、守岁、放爆竹、长辈给压岁钱。

食俗:蒸年糕、包饺子。

(3)各抒己见,请说一说,你的家乡有哪些春节习俗?(4)节日变迁:先秦时期,就有了岁时的雏形;魏晋时已形成除夕守岁的习俗;唐朝时,人们除了登门拜年,还发明一种“拜年帖”;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

宋代已普遍开始用纸包火药做成爆竹;到了明朝,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十五赏灯会都已经盛行。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宫廷过年十分奢华,皇帝有写福字下赐群臣的习俗。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起源的历史和文化背景;2.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3.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4.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包括哪些,每个节日代表什么意义;2.学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了解中国节日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2.理解传统节日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传统节日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节日的含义和庆祝活动和习俗。

2.竞赛法:通过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五、教学准备1.PPT演示2.教学课件3.课堂小游戏的道具六、教学过程1.引入(10分钟)老师介绍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传统节日分类(10分钟)老师以ppt的形式呈现传统节日分类,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种类和名称,随后让学生们自己了解每个节日的含义,并回答一些问题。

3.传统节日的意义(30分钟)老师根据ppt,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的意义,包括节日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结合不同节日向学生们进行解释说明。

4.课堂小游戏(30分钟)老师设计小游戏,比如猜灯谜、穿花衣、猜谜语等,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传统节日,并且贯彻节日的习俗。

5.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30分钟)老师介绍每个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和习俗,让学生们了解和学习其中的内容,还可以由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属于自己的节日庆祝体验。

6.总结(10分钟)老师和学生一起总结今天学习内容和心得,并且向学生们强调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所在。

七、作业布置老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和研究智慧写一篇传统节日的故事,并且解释其中的节日文化和象征意义。

八、板书设计【传统节日的分类】- 春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 双十一节- 元宵节- 劳动节- 儿童节【传统节日的意义】- 春节:团圆、万物复苏- 清明节:祭祖、扫墓、察秋鸿- 端午节:纪念屈原、龙舟竞渡- 中秋节:观赏月亮、赏花、吃月饼- 双十一节:网上购物狂欢节- 元宵节:猜灯谜、吃元宵- 劳动节:纪念五一运动、表彰劳模- 儿童节:关爱儿童、庆祝童真九、教学反思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和有趣的情趣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和接受传统节日文化,营造了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很愿意参与到活动中。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案

第22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活动课教学设计【活动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过节时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提高文化素养。

2、过程与方法:课前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成立学习小组、确定研究课题、查阅相关资料。

课中展示交流: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课后拓展提升:课后,教师通过探究活动点评、节日调查走访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节日文化。

教师引导学生采取小组分工合作和自主探究的方式,按上述三个阶段完成学习任务。

通过以上活动,提高学生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理解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洋节”和“传统节”的比较,学会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倡导健康的过节方式;通过合作探究,体验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培养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风俗等,感受我国传统节日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热爱之情。

【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品诗词,猜节日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过节吗?2、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小游戏。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首诗,请大家来猜猜是什么节日,在哪一天过节?略师:像这些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并成为中华民族象征的节日,我们把它们叫做中国的传统节日。

板书课题:中国的传统节日师:除了屏幕上的四个传统节日,你还知道哪些中国的传统节日?生:略。

师:那同学们知道“节”含义吗?生:略师:节日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失去了节日的民族如同失去了图腾的流浪者。

如今,国家已经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法定化,但这还不够,还要恢复节日的风俗和内涵,这需要全社会对节日的反思和重建。

过渡:本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春节、清明节和端午节三个节日,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在课前布置的三个主题进行汇报。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教学设计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学设计活动课: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教学⽬标】1.知识与能⼒: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的习俗,提⾼⽂化素养。

培养学⽣利⽤现代⽹络技术、实地考察⾛访等多种⽅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使学⽣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

在⼩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培养学⽣勇于展现⾃⼰,敢于发表⾃⼰观点的精神,提⾼语⾔表达能⼒。

2.过程与⽅法:(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组进⾏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准备活动的分⼯布置。

(2)学⽣展⽰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承载的⽂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的起源、演变以及节⽇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传统节⽇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化和外来⽂化。

【教学重难点】了解中国传统节⽇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化的内涵,体会节⽇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导⼊:创设情境,歌曲导⼊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师想把最近常听的⼀⾸歌分享给⼤家。

这⾸《粽⾹》⼤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的温暖的怀念?(学⽣欣赏《粽⾹》,创设节⽇⽓氛,让学⽣初步体会传统节⽇⽂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家辨⼀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是中国的传统节⽇?传统节⽇具备什么特点?⽣: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师:⾸先我们来讲⼀讲中国⼈最隆重、最盛⼤的传统节⽇——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般指什么时候?⽣:正⽉初⼀师: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初⼋的腊祭或腊⽉⼆⼗三的祭灶,⼀直到正⽉⼗五,其中以除⼣和正⽉初⼀为⾼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活动课: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春节、端午节的起源与演变,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提高文化素养。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地考察走访等多种方法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历史信息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使其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培养学生勇于展现自己,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精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按照春节和端午节两部分,将全班同学分为两个大组进行准备,然后对春节组和端午节组进行准备活动的分工布置。

(2)学生展示收集整理的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了解相应的历史,感受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以及节日中传递的观念,理解传统节日文化中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针对当下洋节的盛行,传统节日备受冷落的社会现状,思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教学重难点】
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习俗是本课的重点,理解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体会节日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听歌吗?今天老师想把最近常听的一首歌分享给大家。

这首《粽香》大家听完,有什么感受?歌曲中尤其表现了歌者对什么节日的温暖的怀念?
(学生欣赏《粽香》,创设节日气氛,让学生初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


师:中国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大家辨一辨下列哪些是中国的传统节日?
生: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中秋节、元宵节、七夕。

师:你是如何判断这些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具备什么特点?
生:历史悠久,代代相传。

师:本节课我们以春节和端午节为例,了解节日的由来、传承、演变与意义。

一、春节的起源、传承与演变
师:首先我们来讲一讲中国人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什么时候?
生:正月初一
师: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春节有个传说,你知道跟下列哪种动物有关吗?
生:年。

师:下面我们请小组代表讲一讲“年”的远古传说。

活动一:学生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春节起源——“年”的远古传说
小组活动成果1:春节起源——年的远古传说
众所周知,年是春节的俗称,但是,年这个名字有一个来历,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相传,在很久以前,年是一直凶猛的怪兽的名字,每到了除夕的晚上就会出来祸害人间,在一次平常的除夕的白天,一个村里的村名们在忙着跑到山上去逃命,这时,村里来了一位老人,由于大家都在逃命,没多少人顾及到这位老人,有一位好心的老太太问老人:年快来了,你不去逃命吗?老人说:没事,我能赶走年兽,能让我在你家住一晚吗?老太太就将信将疑的把他留在了自己家里。

到了晚上,整个村庄只剩下老人一个人,到了第二天早上,村名们回到村庄,发现村庄并没有受到袭击,但是在老太太家的门上贴了春联,窗子上贴了窗花,家里还有没烧完的蜡烛,于是老太太想到了昨天老人说的话,便告诉了村民们,村民便知道了这些喜庆的东西能赶走年兽,到了次年的除夕,人们在家里摆上了这些东西,年兽便再也没来了,村民们过上了平安的生活,我的讲解完毕,谢谢大家。

师过渡:上组同学讲的年的远古传说为过年增添了一些神秘色彩,但是他们可信吗?
活动二:辨一辨——传说与历史的关系
生1:传说不可信,历史是经过考证的,是真实的。

生2:我认为历史是七分实,三分虚;而传说是三分实,七分虚。

师:两位同学的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广义上来讲,传说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传说是一种口耳相传的历史。

传说代表的是人们对历史的看法或者观点,是对历史文献的一种补充,有了它们,人们就能够更全面的了解历史。

我们知道了传说中春节的起源,那么经过考证的春节起源是怎样的呢?请下组同学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

活动三:小组学生代表通过PPT展示成果——春节起源
小组活动成果2:春节起源——历史考证
《中国民间信仰风俗辞典》中关于春节有这样一段记载:“关于春节的由来,或说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腊祭岁终祭众神之名,因而春节乃是一年农事结束后为报答神的恩赐而来”。

即是说,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人们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腊祭。

汉朝时,形成正式的新春礼仪,过节时放炮竹,官员进行团拜礼仪,并给天子拜年。

春节到了汉朝基本定型。

而到了中华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将元旦定义为阳历1月1日,将春节定义为农历正月初一。

教师引导指出:根据上组同学的介绍,春节源于我国传统的农耕生活中,春节是农耕生活的产物。

作为我国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有着哪些习俗呢?
活动四:以开火车的形式说出一种你所知道的春节习俗
放鞭炮、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看春晚、办年货、吃饺子……
活动五:唱一唱春节童谣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去买肉
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初二满街走大年初一扭一扭
通过活动四和活动五,让学生以比较轻松灵动的方式了解春节众多的习俗。

活动六:小组代表通过表格的方式向全班同学展示春节的传承与演变。

节日习俗不变(传承)变(演变)
春节祭祀祖先、
辞旧迎新、
家族团圆、
压岁钱、放鞭炮、
年夜饭、贴春联、
拜年等春晚、电话微信短信拜年、城市禁鞭炮、微信发红包抢红包、春节旅游
通过小组探究,使学生知道春节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被传承下来,但也发生着许多的改变。

活动七:贴春联、贴福字,解读春联,感受春联文化,传承节日习俗
1.观察春联内容的变化,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春节习俗——贴春联,使学生知道春联是时代的缩影。

2.分析春联的内涵,有没有不变的东西?
通过设问使学生了解到:春联文化承载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师过渡:了解了春节的节日文化,让我们继续来感悟端午的节日文化。

二、端午的起源、传承与演变
活动八:学生通过手抄报探究端午的主要起源说,展示探究成果
关于端午的起源有各种说法,主要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源于三代夏至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说。

通过小组学生的探究与展示,使学生知道端午的起源与古代人民的图腾崇拜息息相关,但因为屈原身上所体现的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端午纪念屈原说影响却最大。

师过渡:端午有着哪些习俗,下面让我们在诗歌里找一找。

活动九:小组配乐诗朗诵——现代诗《端午的这一天》和元代《小重山·端午》
教师引导找一找古今诗歌中的端午习俗:挂艾草、戴香包、喝雄黄酒、吃粽子……
活动十:小组制作PPT,以图片方式进一步探究并介绍端午习俗及内涵。

活动十一:小组制作PPT,小组代表讲述家乡黄石的端午习俗——西塞神舟会。

通过小组活动成果的探究及展示,引导学生借助乡土节日文化,感悟黄石特色的端午习俗,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同时也使学生了解到,除了借助网络信息资源、书籍,实地考察访问也是学习历史的好方法。

师:端午节的习俗在时代的变迁中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例如,赛龙舟这一习俗。

龙舟竞赛作为一项水上运动,经历了功利性、纪念性和竞技性三种基本形态,原先的龙舟是方便渔民捕鱼的,之后演变为纪念先人,而到了现代,则成了一项竞技运动。

人们过端午不仅仅局限于赛龙舟、吃粽子等活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端午小长假进行出游。

过渡:中国有着悠久的节日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传递了中华民族哪些观念呢?
三、传统节日的意义
活动十二:讨论:你觉得中国传统节日里传递了哪些观念?
(提示:从不同的传统节日,结合节日习俗来思考)
教师引导总结:中国的传统节日反映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尊重祖先长辈,尊敬伟人,宣扬爱国主义,借助节日祈福消灾、除旧迎新的心理,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我们的精神寄托。

四、课堂小结
传统节日是历史渐变的产物,传统节日是我们的文化胎记,传统节日关联着我们的民族情感。

传统节日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并发扬光大,我们需要节日文化里积淀的民族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