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合集下载

《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迷宫叙事研究

《小径分叉的花园》的迷宫叙事研究
每一次叙事的分叉都有可能造成分叉之间的缝隙,小 说一直存在着边缘性临界线。但是笔者认为,小说最大的 缝合在侦探小说的基础上接入了崔朋和他的中国迷宫的故 事。在把奇幻的迷宫故事嵌入侦探框架的时候,最困难的 就是如何把“幻想”这一物体隐匿在“小说的真实之中” 即小说《小径分叉的花园》之中,借助时间迷宫这一意象 就刚好表现得恰到好处。
一、文体的镶嵌 战争小说里镶嵌的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里嵌入的时 间主题,恰恰是一个故事中包含的另一个故事 ( 另一个文 本 ) 引入了一个时间命题,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叙事的分 叉实现的。 开头从《欧战史》的介绍到俞琛的供词就是第一次分 叉,利德尔所写的一战的书面历史、作者对进攻原因推迟 的评注和俞琛的权威性供词是三个分叉点。进攻的推迟切 除了一道历史叙事中的缝隙,而这种缝隙最终只能由虚构 故事来加以填补在小说的第二段俞琛博士的签字供词被引 征之时,叙事便叉向了一个纯虚构的世界,英文版的文本 以“…and I”开头可被看做一种抽离现实的时间记号,自 然而然地就产生了一种留白,耐人寻味。 跟随小说的叙述者俞琛进入他的虚构旅程,俞琛幸运 地逃离了马登上尉是小说的第二次分岔。相遇也是这两个 人的时间的交叉,但如果仅仅只是交叉,俞琛就会被上尉 抓住直接被处死,那么小说在这里就结束了,就不会有小 说的后面的内容出现。分叉的极端是流向无穷。 在去汉学家阿尔贝家的路上,车站里的小孩子告诉 俞琛在每一个十字路口就左转,这里预示了小说的第三次 分叉,也建造了一所空间迷宫。始终向左转的忠告,是发
现某种迷宫的中心院子的通常方法,阿尔贝的家就处在这 座迷宫的中心的院子里。在阿尔贝的家里,我们在他们之 间的对话里遭受了一系列的分叉。而在俞琛与阿尔贝的谈 话接近尾声之时,阿尔贝说:“时间是永远交叉着的,直 到无可数计的将来。在其中一个交叉里,我是您的敌人。” 说完之后,他就被俞琛杀死了,他所说的这句话就成了对 将来要发生的事情的预测,说的是一件将会发生的“未 来”的事情,但是他说的这件事的时候是在“现在”,这 就形成了同一个自己的“现在”与“未来”的交叉,未来 有可能在今天出现,甚至未来都已经过去。另一方面也可 以看作几个生命在某一瞬间的交叉,例如马登最后赶到花 园时,三个人的生命交叉,俞琛为了完成任务带着悔恨杀 死了阿尔贝,同时他又不得不作为间谍被马登上尉杀掉。

探析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创作之艺术特色

探析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创作之艺术特色

探析博尔赫斯短篇小说创作之艺术特色作者:罗青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2期摘要:博尔赫斯是阿根廷当代最重要的小说家,对拉丁美洲文学有深刻的影响。

他仅以短篇小说跻身世界叙事大师之列,这样的作家在整个20世纪也屈指可数。

关键词:博尔赫斯;短篇小说;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069-02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的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一生只写了七十个短篇小说,却对后世拉丁美洲文学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将整个世界带入他的故事迷宫。

一、打破传统叙事艺术的枷锁博尔赫斯饱学多识,却无学究气。

其作品极具颠覆性,常将不同体裁和叙述手法熔于一炉。

他自称其小说《恶棍列传》为“散文叙事作品”,可见其较之常人少了很多文体束缚。

是故其作品“不再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博氏认为,真正的艺术创作者应该全方位地来观察世界、描绘氛围和网织人事。

他大胆改进传统写作方式。

其叙述常使精神与现实错位,对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件“重述”,以此演绎事物的诸多可能。

他常在小说最后一页写上:“博尔赫斯和我,我不知道在我俩之中是谁写下了这一页。

”看似玄虚,实则竭力使故事向多维发展、以有限言语追求无限可能性。

他受叔本华不可知论影响,把世界看做一个谜,他笔下文学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而是对世界本质的推测假想,迷宫、镜子、图书馆、老虎、梦等是他用以表述对世界理解的具象化语汇。

他在迷宫一样的文字里设置了无数镜子,使它们折射出无数侧面,使废墟变得无限。

故造假象,使人们误以为到达了一个永远也走不出去的中心,实则四周空无一物,到处都是出路。

迷宫只是人在无形枷锁下自己囚禁自己。

他还惯于用永远分岔又永远不期而遇或者从未分开的时间为意象来构筑其迷宫。

事情发展从不按逻辑进行,故事推进也多依靠神秘力量完成,结尾和之前情节看似毫不相干。

这些转折及出乎意料的结局和多重折射的镜像,花样迭出,令人眩目。

浅议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叙事特征

浅议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叙事特征

浅议博尔赫斯迷宫小说的叙事特征作者:张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1期摘要: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因其创作的一系列神奇的“迷宫”小说而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的一枝独秀,这与他在小说中使用的独特的叙事技巧是分不开的。

文章即主要从小说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几个方面来分析博尔赫斯这种不朽的叙事在其迷宫小说中的表现。

关键词:博尔赫斯;迷宫;叙事[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1-0-02二十世纪各种文学思潮与流派的不断出现使世界文坛呈现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元化格局,其中也涌现出不少成就斐然的优秀作家。

但像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这样以其深邃的思维方式、独到的写作手法,用一系列奇绝荒诞的作品带给世界文学以奇妙的影响,赢得“作家的作家”的殊荣和美誉的作家,大概就寥寥无几了。

在博尔赫斯各类优秀作品之中,给世界文学带来突出影响的,当属他那些颇具神秘色彩的迷宫小说。

而博尔赫斯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最不易朽的就是作品的叙事,所以本文即努力从小说的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手法以及叙述者身份的复杂性几个方面来分析博尔赫斯这种不朽的叙事在其迷宫小说中的主要表现。

一、叙事内容:简单而富有哲理博尔赫斯善于通过对日常事件的讲述来深化文学的哲学意味,常常在讲述某件看似平常而又真实的故事时不经意地将读者带入某种奇幻而神秘的境地,使读者从最初清晰可感的故事叙述中引发出对时间、空间、永生、存在、无穷与重复、虚无与幻想等问题的思索和认识。

他在作品中对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的描述绝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再现,而是旨在通过对事件的描述无限地靠近并纠结出自己对整个世界不凡而深刻的哲理思考。

如在《阿莱夫》这篇小说中,作者用“我”的暗恋对象贝雅特丽齐·维特波的去世开头,将自己对她的深切怀念顺理成章地推出;接着将每年在她生日时去她家探望其父兄的行为无可非议地讲述出来,以便在对贝雅特丽齐的遗物的怀恋中继续“我”的忠贞爱情。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是阿根廷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以奇幻文学和超现实主义文学而闻名于世。

他的侦探小说作品在文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讨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首先,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奇特和神秘的情节为特点。

他的作品往往融合了幻想和现实的元素,带有浓厚的超自然色彩。

他创造了众多离奇的案件、不可思议的角色和不可思议的事件,这些都让读者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

他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不可能的事情,例如时间的扭曲、空间的错位等,这使得他的侦探小说具有了独特的叙事风格。

其次,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注重构建复杂的谜团,并以推理过程为核心。

他的故事中包含了许多隐喻、符号和谜题,这需要读者用逻辑推理来解开。

他的案件经常包含了许多线索和暗示,读者需要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考来找出解决之道。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谜题的解答往往隐藏在文字的背后,读者需要通过仔细的分析和解读来找到线索。

这种谜题的构建和解答使得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充满了智力游戏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此外,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独特而复杂的叙事结构著称。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线性叙事,而是采用了非线性的叙事方式。

他的故事常常是以一种回溯和交替的方式展开的,将不同的事件、时间和空间穿插在一起。

他善于通过多重叙述和叙述层次的构建来展示故事的多维度和多面性。

他的故事既带有故事本体的特征,又带有叙事者的特征,甚至还包含了读者的参与。

这种复杂的叙事结构使得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具有了更高的艺术性和思考性。

最重要的是,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注重探讨哲学和存在主义的问题。

他的作品常常涉及到人类的本质、时间的概念以及现实与虚幻之间的关系。

他经常通过反复的描写和反思来探究现实与虚幻的交错,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

他的作品常常引发了许多关于自我、存在、意义等主题的思考,这使得他的侦探小说超越了传统的推理小说,成为思想性和艺术性并重的文学作品。

总的来说,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以其独特而奇幻的情节、复杂而引人深思的谜团、独特而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性和存在主义的探讨而脱颖而出。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观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观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观
陈拉丁
【期刊名称】《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42)4
【摘要】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博尔赫斯对侦探小说这一类别有着特别的偏好,推动了侦探小说在拉丁美洲的扎根、生长与传播。

作为评论家,博尔赫斯撰写过大量与侦探小说相关的评论;作为作家,他进行了带有实验性质的创作,对拉美侦探小说的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梳理、研究博尔赫斯撰写的相关评论、序言以及部分对他的访谈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观是以读者接受为中心的。

解读博尔赫斯侦探小说观,有助于揭示侦探小说的阅读、创作、评论之于博尔赫斯文学生涯的意义。

【总页数】8页(P67-74)
【作者】陈拉丁
【作者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博尔赫斯的自我观研究
2.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3.论博尔赫斯的现实观及其对创作的影响
4.从侦探小说到哲理小说——看博尔赫斯"迷宫"命题的转变过程
5.论博尔赫斯对传统侦探小说的继承与解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解读博尔赫斯的《另一次死亡》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解读博尔赫斯的《另一次死亡》_外国文学论文【精品论文】

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解读博尔赫斯的《另一次死亡》_外国文学论文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解读博尔赫斯的《另一次死亡》.摘要:博尔赫斯运用迷宫叙事、开放式结构、文本互涉等手法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从而使其作品充满迷幻与智慧。

《另一次死亡》通过四个不同的人来叙述佩德罗.达米安这个人的经历以及他的死亡,赋予了一个普通的故事以阐释的意味,同时小说中也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观念。

关键词:博尔赫斯《另一次死亡》迷宫死亡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博尔赫斯的作品大胆地突破了传统的写作手法,运用迷宫叙事、开放式结构、文本互涉等手法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从而使其作品充满迷幻与智慧。

《另一次死亡》讲述一个名为佩德罗.达米安的人的死亡事件,而且这个人只是一个庄园雇工曾当兵参加某次战役的普通人物。

然而,小说却通过四个不同的人来叙述佩德罗.达米安的经历以及他的死亡,从而使一个普通的故事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与阐释的意味,并且从中也折射出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观念。

一、在“迷宫”中行军博尔赫斯说过:“我知道我文学产品中最不易朽的是叙述。

”[1]同时,他还在《神曲》这篇文论中指出:“真正使《神曲》巍然屹立的是它的叙事架构”。

他认为“诗是从叙事开始的。

诗的根在史诗,史诗是一种以叙事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品种,史诗中有时问、有过去、有现在、有未来。

别的诗歌也有这些。

”[2]正是基于以上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最吸引人的是其叙述的手段,正是其独特的叙述手法的运用,从而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一个独特的“迷宫”,让进入文本的读者欲罢不能。

在《另一次死亡》中,围绕达米安以及他的死亡,作者让不同的人来进行叙述,一方面不断地将达米安的经历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消解达米安悲哀的人生。

第一个讲述者是甘农,他在给我的信件中谈到了一个名为堂佩德罗.达米安的人。

在甘农的讲述以及“我”的补充叙述里,我们知道了达米安是一个年轻的时候参加过战事而幸存下来的人,在“不久前”因肺充血去世,由于战争造成的阴影导致他在去世之前“仿佛又置身于血雨腥风的马索列尔战役”。

评《小径分岔的花园》

评《小径分岔的花园》

评《小径分岔的花园》《小径分叉的花园》是博尔赫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叙述了一个中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替德国人充当间谍时为传递信息而杀掉了一个与目标轰炸城市名字相同的汉学家的故事。

小说以中国人余聪为传递信息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为线索展开,以清晰的结构和简单的语言,进行哲理的阐述。

全文结构紧凑,同时也具有侦探小说的完整的结构,严密的逻辑理性,使抽象跳跃的玄理尽可能秩序化。

是一篇能引发读者好奇心与深思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首先,在小说情节上,作者一开始就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好奇心。

小说开篇就就写了余聪想到了一个办法把信息传递出去,但却一直没有明说他要怎么传递出去,这便刺激了我们读下去的欲望。

这篇小说不似别的小说一般很容易就让人猜到故事的发展,直到我们读到余聪把艾伯特给杀了的时候还依旧不能明白其中的关系,一直到文章最后解开了谜底,才让我们豁然开朗。

同时它与其他侦探小说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只是在进行一个故事的叙述,而是在故事中穿插阐明作者的哲学观念。

小说借艾伯特之口阐述了自己对于时间的哲学思考:时间的交错性与永恒性。

小说在读者极度充满好奇心的情况下来讲述时间的哲学,这会更加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更加仔细地去理解这个哲学阐述以寻求谜底。

这样就比单单地叙述一个哲学故事更容易嚷读者理解和接受。

此外,小说以极快的叙事速度向前推进;间谍故事,艾伯特的故事,艾伯特研究的崔朋的故事,小径分岔的花园本身的故事,余聪杀死艾伯特的故事,艾伯特城覆灭的故事,余聪悔恨的故事……叙事充满了分叉,每一次分叉既是终点又是起点。

前边的故事为后边的故事提供了可能性,如鲁纳贝格被杀,余聪意识到自身的处境,使刺杀成为可能;艾伯特是研究崔朋的汉学家,余聪是间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崔朋恰好是余聪的祖先,艾伯特的名字又恰好是余聪需要急送的情报,奇妙的巧合使不同岔路的情节交叉成为可能;崔朋被杀,留下混乱的小说和下落不明的迷宫,使艾伯特出场破译谜团成为可能;而崔朋为动机不明的陌生人刺杀,艾伯特在研究崔朋时又被不速之客刺杀,同一事件在不同时空中叠合成为可能。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

介绍并评价博尔赫斯的小说艺术(1)博尔赫斯的简介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阿根廷著名的魔幻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博尔赫斯以诗歌与短篇小说、散文的创作名震世界,特别是他的短篇小说,对当代世界文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交叉小径的花园》、《阿莱夫》、《巴别图书馆》等都是经常为人称道的名篇。

其对拉美文学和世界文学都作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继塞万提斯之后最杰出的西语作家。

(2)博尔赫斯的小说创作及艺术特点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其新奇的构思、简练的文笔、深奥的哲理和他一系列从形式到写作方法上的创新,开创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

①元小说的创作手法博尔赫斯的小说具有元小说的创作特征,作家采用作者露迹,比如对书中人物进行点评和议论,甚至直接揭穿故事的虚构性;打破框架,博尔赫斯最常采用的打破框架的方法就是在大故事中嵌入小故事以及对传统小说体裁,如侦探小说的模仿;梦幻世界和迷宫时间的塑造,即打乱时间的逻辑顺序,塑造虚构场景等艺术手法的运用来实现文本的元小说化,其创作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观念,使形式越来越受到试验派小说家和后现代作家的重视。

②独特的虚构手法。

a.作者在虚构场景之前,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将读者逐渐引入故事当中,如在《阿莱夫》中,作者在开头就进行了大量的现实主义心理描写,这几乎使我们相信这是一篇心理小说,而后小说才通过其他人物逐渐引入虚构之中。

b.作者善于营造异国情调,这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了距离感,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故事总是发生在遥远的,或者不引人注意的地方,其中塑造的人物也背离了我们想象中的形象,正如博尔赫斯《秘密奇迹》中英雄所说的一样:“非现实性是‘艺术创造的条件’”。

c.作者在使用虚构手法的时候,亦十分富有技巧,比如对于虚幻的再次虚构,例如在《塔德奥·伊西多罗·克鲁斯(1829~1974)小传》中作者煞有其事的为主人公写起了传记,而这篇作品中的主人公是《马丁·菲耶罗》中的一个虚构人物;多层次的写作手法,博尔赫斯设置了多个叙事层,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叙事,这种手法在《永生》中最为典型;书评小说的写作,这种写作手法对后世的元小说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类书评小说的代表作有《吉诃德的作者艾尔·梅娜德》、《接近阿尔莫塔辛》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博尔赫斯侦探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引言?
豪尔赫·刘易斯·博尔赫斯是20世纪名震文坛的一代大师,是继塞万提斯之后最着名的西班牙语作家。

“他的作品内容庞杂,意义深远,技巧新颖,风格独特,让评论界的目光再一次聚焦拉丁美洲。

”[1]其中最能吸引读者和研究者的一个作品题材便是他为数不多的侦探小说。

他的侦探小说以其广博的外延与丰富的内涵,使读者阅读心理得到满足的同时获得新的智慧启迪。

?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继承了传统侦探小说的叙事要素,但是更多地融入了他自己的风格。

博尔赫斯创作的侦探小说为数并不多,其中以《曲径分岔的花园》、《英雄和背叛者的主题》、《死亡与指南针》最具有代表性。

其在情节设置上模糊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增添了他作品的复杂性,增加了文本阅读的阻拒性,在模糊不定中启发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理解,从更深层次上把握世界、把握人性。

博尔赫斯将自己对时间、空间的认识和理解融入到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作品的价值,提升了作品的意蕴。

?
二、以善恶对立的解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用正义与邪恶的二元对立来组织叙事,推动情节的发展是一般侦探小说的普遍特点。

”[2]传统侦探小说中正义与邪恶的界定非常明显,整个叙事过程中充斥着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随着正义与邪恶的分别占据上风,情节被推动向前发展。

而且正义战胜邪恶是传统侦探小说永恒的主题。

在博尔赫斯侦探小说中显然不是这样,作品中没有单纯的正义与邪恶,二者之间原本呈直线性的非此即彼的关系被打破,界限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同时以此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这一现象在《死亡与指南针》、《叛徒与英雄的主题》、《曲径分岔的花园》中都有体现。

?
在博尔赫斯侦探小说《死亡与指南针》中,侦探伦罗特一开始扮演的是捕猎
者的角色,而他要追捕的猎物就是案件的真凶夏拉赫,然而随着案情的发展,侦破案件的伦罗特从主动调查变成了被动牵制,他由捕猎者变成了夏拉赫的猎物,主导着整个事件发生的控制权由侦探伦罗特手中转换到了凶手夏拉赫之手。

两个人位置和作用的逆转消解了传统意义上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

而且伦罗特是不是代表正义的一方很值得怀疑(在交代夏拉赫报仇的原因时作者似乎在暗示伦罗特在其中扮演着并不光彩的角色),夏拉赫是否代表邪恶也同样没有定论,夏拉赫杀死伦罗特是为了报仇,报仇的原因文中轻描淡写,谁对谁错我们无从得知。

夏拉赫和伦罗特两个人物作用和角色的掉转解构了正义与邪恶的界限,随着夏拉赫和伦罗特角色的转换,叙事向前发展,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正义和邪恶界限模糊的过程。

换言之,正义与邪恶之间对立的解构推动了叙事情节向前发展。

?
在《曲径分岔的花园》中也是这样,俞聪是德国的华裔间谍,间谍的身份无疑为人们所不齿,这样一个身份就足以让我们给他戴上一个邪恶的标签。

但是文中提到:“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觉得头头瞧不起我这个种族的人,瞧不起我身上汇集的无数先辈。

我要向他证明一个黄种人能够拯救他的军队。

”这样俞聪行为的出发点就变为种族的荣誉感,我们姑且不管这种出发点是否符合逻辑,但是在间谍的外衣下隐藏着的似乎是一个高尚的灵魂;至于文中应该代表正义一方的警察马登,作者并未花费任何笔墨描写他的正义,即使是字里行间都丝毫没有透露出这个人物的正义感。

当正义的一方并不表现出正义,邪恶的一方又被涂上了一抹亮色时,正义与邪恶的对立也被消解于无形。

?
在博尔赫斯的另一篇侦探小说《叛徒与英雄的主题》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加明显。

英雄基尔帕特里克的死亡疑点重重,在瑞安调查之初基尔帕特里克是受害者,策划杀害他的人(也就是基尔帕特里克的得力助手诺兰)代表的是邪恶;但是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却发现基尔帕特里克的真正身份是组织中的叛徒。

他由万人敬仰的英雄转变成了遭人唾弃的叛徒,而诺兰由谋杀犯变成了为维护密谋者们的精
神信仰而忍辱负重策划处决的英雄。

一个人物身上几乎同时代表着正义与邪恶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角色,博尔赫斯通过这种同一人物身上不同身份与角色的转换达到了“正义”与“邪恶”二元对立的解构。

无形之中,正是善与恶对立的解构推动了情节的向前发展。

?
善与恶在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中不再界限分明,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善就是恶,恶就是善。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颠覆了传统侦探小说以善恶对立推动叙事情节发展的手法,而是以正义与邪恶界限的模糊对叙事的发展起积极的作用。

?
三、叙事中的哲学化倾向?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不同于传统侦探小说最明显的地方,是在他的小说中融入了自我哲学的思考,侦探小说这种叙事体裁不再是他所要表达的重点,而仅仅是一种寄存他思想观点的容器。

博尔赫斯正是借助于侦探小说这种容器来表达他的哲学诉求。

在他的《曲径分岔的花园》和《死亡与指南针》中,他通过侦探小说的叙事模式将自己对时间、对生存的思考镶嵌到叙事情节中。

这就使他的侦探小说表现出一种具有哲学化倾向的特点。

?
博尔赫斯身体羸弱,双眼高度近视,从小与书本为伴,单调而缺乏变化的生活让他对时间有独特的认识。

小说《曲径分岔的花园》的枝干部分原本只是一个老套的间谍故事,但是他的故事情节略显凌乱而且部分细节前后矛盾,这些都是为了迎合作者本人对时间的思考。

在博尔赫斯眼中,“时间轨迹是无数环形弧线交错缠绕而形成,从一点出发,面对任何一种时间行进的可能性,最终回到终点。

从起点到终点间的纠缠之复杂如同一张网,无所不在地笼罩所有命运。

没有人可以从这个无边无际的圆中逃脱。

所有的可能性最终宿命般地构成了一个终极的时间之圈。


[3]?
博尔赫斯对生存实质的认识是有悲观主义倾向的。

在他看来,世界是永无休止的重复和循环过程,是一团混乱,充满无穷无尽的可能性,人生活在混乱之中,
总想建立一个秩序,然而由于“未来不可避免而精确”[4],?唐山私人调查,所以最终还是归于虚无,人类的任何选择和行动都不能改变他的最终命运,每一次选择和行动都是往死亡的迈进,所以他认为人生是没有出路的。

在《死亡与指南针》中,伦罗特凭借自己高超的断案经验,在扑朔迷离的复杂案情中,推测出了第四次谋杀的存在性,并且推测到第四次谋杀的地点,所有的情节发展都是向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的。

似乎结果马上就要出现,却没想到伦罗特本人已经从一开始便跌入了别人的陷阱。

他在别人的设计中进行着自己合理的推理和侦查,他的每一步都已经在别人的意料之中,自己取得每一步进展都预示着自己向陷阱、死亡迈进了一步。

当案情真相大白之时,也是他死亡之日。

这种合乎常理的情节发展在博尔赫斯的笔下带上了宿命、悲剧的色彩,让合乎理性的思维最终灭亡。

这也正是他悲观主义、不可知论的表现。

他信仰着“知晓的罪恶”[5],认为任何事物一旦被理解也便意味着死亡和罪恶。

伦罗特的死亡也正是他对“谜底”的执着,强烈的知晓欲让他走向了死亡。

也许“谜底”被他揭示了,但是也只是他一方的谜底,而伦罗特就是被他的谜底所杀,真正的谜底永远都无法揭示。

《曲径分岔的花园》中艾伯特以一个英国人的身份,解释了中国古人留下的一部奇书以及迷宫的谜底,他对中国古人的思想的理解可谓深刻,但最后要面对的却恰恰是这部书作者后代的枪杀。

这种看似偶然的事件,实则包含了博尔赫斯对“死亡”的理解,艾伯特虽然了解了“谜底”,但是他所付出的代价却是自己的生命,而结束他生命的人恰恰是与这部书作者有密切关系的人。

冥冥之中,似乎书的作者就不愿意让人知道“谜底”,艾伯特正式触碰了这种禁忌,命运才给他死亡的惩罚。

?
博尔赫斯作为一个不可知论者,一个悲观主义者,对“谜底”的敬畏是非常强烈的。

他将“谜底”与“死亡”放在一起来思考,“知晓的罪恶”正是他死亡哲学的关键所在。

小说通过情节、叙事上的偶然性与巧合性揭示了实际所存在的“必然性”。

对时间的理解和对死亡的认识贯穿在他的侦探小说之中,使他的侦探小说
呈现出哲学化的叙事倾向,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有魅力让人去研究、品味他的侦探小说,让他的侦探小说超越了故事情节的局限而上升到哲学层面,更具文学价值。

?
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无论是在文本的叙事特色上,还是在文本所表现的深层内涵上都具有他个性化的风格,他的侦探小说与其说是探案小说,还不如说是以侦探小说的框架来叙述自己的思想的工具。

作为后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博尔赫斯的侦探小说也带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的特点,即对传统侦探小说的颠覆与反叛。

他的侦探小说没有受传统侦探小说的限制,而是呈现出不确定的结局和对逻辑的悖反。

博尔赫斯对正义和邪恶的辨别模糊化解构了读者对善恶的辨别能力,让读者无法断定孰善孰恶,而这种观念正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忧虑。

对时间及死亡的探索让他的侦探小说以一种哲理化的形态显现出来,是出之于理性的情节之上的理性思辨。

在对时间及死亡的探讨中,博尔赫斯对生命的存在有很深层次的理解,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时间及死亡的观念,才使他的小说在文本上呈现出与传统侦探小说不同的特点,才会吸引读者和学者不断地思考,这也是博尔赫斯小说研究蓬勃发展的奥秘所在。

?
文章来源:
唐山画心商务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