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欧美文学 人性的污点 赏析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

学校代码:10327学号:1120150480硕士学位论文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 Human Stain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中的存在性焦虑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学位类型:学术学位姓名:聂翔指导教师:孙勇彬完成日期:2018年4月30日答辩日期:2018年5月31日Existential Anxiety in Philip Roth’s TheHuman Stain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ByNie XiangSupervised byProfessor Sun Yongbi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May 2018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本人完全了解南京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件、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二十世纪美国文坛中的杰出作家之一。
因其犹太裔身份,罗斯的作品不可避免涉及犹太性问题,特别是美国犹太移民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与生存境遇,罗斯起初是以自省与批评的方式表现犹太民族文化与伦理道德,到了后期,他试图摆脱犹太民族,上升到整个人类的高度,来分析美国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的生存困境与冲突,重点刻画了人物的内心焦虑。
从《人性的污秽》中探析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体的再思考

《人性的污秽》是菲利普·罗斯于 2000 年发表的 一部作品,与 1997 年发表的《美国牧歌》和 1998 年发 表的《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这两部作品合称为野美国 三部曲冶,其中,《人性的污秽》是三部中较为杰出的著 作,小说以 1998 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性丑闻为背 景,辅之以越战老兵的生活经历来描写越南战争带给 人们的精神伤害,使得作品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的背 景下展开。小说以社会中一个普通人科尔曼·西尔克 一生的经历,来探讨社会与历史的污秽、揭示人性的 污秽以及审视人对自我的不断背叛与渴求。书中的人 物内森·祖克曼作为一个旁观者和参与者,将科尔曼 与自己的家庭、女友、工作连贯起来,从而为读者展开 一个暮年老者疯狂追求自我的一生,科尔曼最后与女 友福妮雅的意外死亡,也让笔者对两人坚持自我的理 想追求有了更深层的反思与思考。本篇论文将从自我 主体的角度出发,进一步探究菲利普罗斯对于自我主 体的缺失与构建问题的思考。
科尔曼在遇到福妮雅之前,所交往的女友都是白 人,他对于她们的身体有着疯狂的热爱与崇拜。在与 白人女友亲热时,科尔曼会在白人女友的身旁转来转 去,欣赏女友白的发亮的身体。科尔曼对于白人女性
安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
2018 年 5 期 总第 418 期
46
裸体的欣赏和热爱,并不是简单地性欲望,而是科尔 曼生命功利主义的深刻体现。白色是活力和生命力的 象征,而黑色则是死亡阴郁的代名词。科尔曼在这种 对白人女性身体的迷恋和赞美的生命功力主义的支 配下,一直不敢在白人女友面前完全裸露自己的身体, 遮蔽自己的身体也证明了他对真实自我的掩盖。直到 科尔曼遇到福妮雅,在与福妮雅做爱时,他完全将自 己暴露在福妮雅面前,这个时候的科尔曼才放下自己 所推崇的生命功力主义,他裸露自己的身体,真正的 开始展现自我。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

《人性的污秽》的异化现象解读作者:张呈敏来源:《人间》2016年第23期摘要:《人性的污秽》是美国著名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代表作,文章试图分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具体从作品中个体的自我异化、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异化现象进行解读,以拓宽对菲利普·罗斯的研究维度,揭露当代社会中仍广泛存在的人类异化的生存状态,引起现代人对异化现象的重视与反思。
关键词:个体;他人;社会;异化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01-02菲利普·罗斯是当今美国文坛上活跃着的美国犹太裔作家,“美国三部曲”是他后期创作的三部作品,《人性的污秽》是最后一部,2001年获得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人性的污秽》一直是评论者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对它的研究主题多以“美国梦”、“流散”、“身份认同”为主,本文尝试从异化角度来解读这部作品。
异化概念出现在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领域,并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也不尽相同,不同时代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阐释,但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对异化的看法却是相对一致的,异化是指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甚至产生激烈冲突。
异化已成为现代派作家的一个基本主题,现代派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细致地刻画了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异化现象。
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等。
侯维瑞在《现代英国小说史》中也对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主题做了精辟概括:“现代派文学中的异化一般说来是指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的孤独感与被遗弃感、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冷漠疏远与隔绝以及人在社会上孤立无依、失去归宿。
”[1]本文无意于赘述异化概念,而试图以现代派文学中对异化的理解来解析《人性的污秽》中的异化现象,希望给处于精神“荒原”、“异化”边缘的现代人以思索。
一、个体的自我异化异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人物的自我异化,自我身份不能得到确认,不知道自己是谁。
20世纪欧美文学发言ppt 《人性的污点》

1、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yourself的故事:
• 在课堂上称呼逃课的学生为“黑鬼”只是一个导火线,科曼·希 尔克一开始就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说了第一个谎,就 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后要说更多的谎来弥补。“每个人 都有一个秘密, 一开始只是座小土丘, 最后变成压在背上的城堡。” • 显然科曼·希尔克并没有做他自己。将人生建立在一个秘密和谎 言上的结果就是想得到自由,但却变成一个囚徒。他在年轻时, 曾因为种族问题与母亲争吵过,表明自己十分憎恨种族歧视。可 是这些年,从他离开母亲算起,他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 者,“你的思想像囚犯, 你的皮肤像雪一样白, 思想却像奴隶”, 他完全奉行了白人优越的原则,从而才有晚年的幸福生活。 • 科曼·希尔克内心一片虚空。这是他母亲说的,“你必须为你的 种族感到自豪。”他不做最真的自己,这是人性的污点的个体表 征。(内部)
“Ac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ion is the enemy of thought.
妮可· 基德曼
行动是思考的敌人”可是他 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掩盖过 去。
1、一个to be or not to be yourself的故事:
•科曼·希尔克曾经曾拥有平静而幸福的人生。他是一位 优秀的教授,受人尊敬和爱戴,事业很成功,家庭亦无 可挑剔。但是,实际上他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为了当一 个体面的教授,他隐瞒自己是黑人的事实,却因为一个 所谓辱骂黑人的词,遭到辞退,处于万人唾弃的境地。 •科曼·希尔克第一次认识到种族歧视深刻影响是初恋的 时候,随后他参加海军,因为自己皮肤较白谎称自己是 白种人而得到OFFER。再之后打算结婚时对女方家谎称 自己父母双亡,避免被歧视。到功成名就自认为自己皮 肤白,一直被对待为白种人,在课堂上肆无忌惮的脱口 而出“黑鬼”二字正巧命中三个缺课学生中的一个。
_人性污点_

新 片 介 绍186 世界电影 WOR LD CI NE MA个毒品贩子,他们有说谎的习惯。
”扮演娜塔丽的女演员玛丽2若塞・克洛兹有一种直截了当、不可抗拒、清新迷人的表演风格。
她的表演是法裔加拿大导演德尼・阿尔康的影片令观众折服的诸多因素之一。
(司马晓兰编译)《人 性 污 点》(The Human Stain )编剧:尼古拉斯・迈耶导演:罗伯特・本顿主要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尼科尔・基德曼、埃德・哈里斯、加里・辛奈斯等美国、德国合拍片 2003故 事 梗 概1998年。
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城。
原大学校长兼古典文学教授科尔曼・西尔克把两个从不上课的黑人学生叫做“黑鬼”,因而被指责“犯了种族主义错误”而被学校解职。
此后,他的妻子艾丽丝突然死去,他指责学校全体教员都应对此事负责。
十分痛苦的西尔克说服了遁世的小说家内森・朱克曼写一篇文章记载他的丑闻。
于是,他俩结交为好朋友。
不久,西尔克同一个比他小30多岁的当地妇女发生了关系。
芳妮娅・法利在学校和其他两个地方同时当清洁女工,薪金很低。
在家里发生的一次火灾中,她又失去两个幼儿,为此芳妮娅受到严重的精神创伤。
而且,她狂暴的越战老兵前夫莱斯特也使她生活在恐怖之中。
银幕上一连串闪回镜头揭示了西尔克神秘的过去。
原来他是一个皮肤浅黑型的美籍非洲人,但他隐瞒了自己也是黑色人种。
他从来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既不对妻子又不对放逐他的大学同事讲自己的过去。
现在,既然他已到穷途末路,便将一切对芳妮娅和盘托出,芳妮娅听罢十分同情,拥抱了他。
但是,潜随芳妮娅的莱斯特将她和西尔克逼上了逃亡之路。
他俩的小汽车半路上不幸掉进冰封的湖里,撞得粉碎。
地方当局将他俩的死因简单归结为“偶然事故”。
小说家内森・朱克曼来见芳妮娅的丈夫莱斯特,说他准备开始撰写科尔曼・西尔克的故事。
评 论 摘 要美国著名导演罗伯特・本顿(《克莱默夫妇》、《心田》)执导、由尼古拉斯・迈耶改编自菲利普・罗思的小说的《人性污点》,是一部关于美国黑人种族问题的惊险片和侦探片,描写一个黑人教授生命最后一段日子的悲惨生活与结局。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

解读《人性的污秽》中黑人母亲的多重压迫作者:乌兰来源:《科技视界》 2014年第2期乌兰(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摘要】美国当代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不仅渗透了对犹太人生存与发展的关注,同时也从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其他少数族裔的波折人生。
《人性的污秽》是他近年创作的“美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小说围绕主公人科尔曼跌宕起伏的命运,侧面的反映了其母亲——西尔克夫人,作为黑人女性的艰难生存困境。
本文将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西尔克夫人在多重压迫下的痛苦命运。
【关键词】黑人女权主义;压迫;男权;种族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1933—)在当代美国文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以其深刻的主题思想和旺盛的文学创作力享誉世界文坛。
在他的创作历程中获奖无数,囊括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的几乎所有的文学奖项,近几年来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
《人性的污秽》是罗斯“美国三部曲”(《美国牧歌》、《我嫁了一个共产党员》和《人性的污点》组成)的最后一部,2000年问世之初即获《纽约时报评论》等众多媒体力荐,次年获福克纳奖和美国全国犹太人作品奖。
近年,对该小说的解读多围绕主人公身份问题,或以存在主义角度,或以宗教角度展开分析,但其中对小说中女性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生存状态却鲜有涉及。
本文将以黑人女权主义视角对主人公的母亲——西尔克夫人展开分析。
1 黑人女权主义至今在学术界都难以严格界定“女权主义”,只是力图找出不同女权主义流派的共同特征。
女权主义流派本身关注的是妇女在社会中的劣势地位以及因性别所遭受的歧视。
但因不同流派的历史渊源、阶级地位等多种原因以及各自承受的压迫程度等问题,都没能达成统一共识。
在当代美国,女性主义有不少学派,比如自由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激进女权主义及黑人女权主义等。
黑人女权主义作为女权主义的一个流派,对研究美国黑人女性的生活状况和历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

《人性的污点》中科尔曼•希尔克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作者:徐建纲郑小雨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15期摘要:作为一部伦理悲剧,《人性的污点》围绕着主人公科尔曼·希尔克的“幽灵事件”、“不伦之恋”和“车祸”的剧情展开,他悲剧的根源在于淡薄的伦理意识、偏执的自我中心并且不切实际地追求着自己梦想。
科尔曼逐步失去了对自身的掌控从而做出了错误的伦理选择,最后走向毁灭。
作者菲利普·罗斯通过戏剧人物的生命历程中对种族歧视的反抗以及对梦想的诉求,体现了他对人类理想道德法则的追求与向往。
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作为研究视角,探讨科尔曼·希尔克所遭遇的伦理困境及颇有争议的伦理选择。
关键词:人性的污点;伦理选择;伦理困境作者簡介:徐建纲(1961-),男,汉,内蒙古包头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及影视文学;郑小雨(1992-),女,汉,湖北孝感人,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2《人性的污点》是当代美国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于2000年出版的一部新现实主义小说。
作为罗斯“美国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这部小说在2003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广受好评。
罗一生的作品颇丰,而且他的每部作品都能给读者带来很多关于人生的启迪与思考。
当大多数犹太作家都在维护传统的犹太民族道德文化时,罗斯却另辟蹊径,他不仅触及了犹太传统文化的弊端,并且还揭示了犹太民族某些陋习,如身份的危机、夫妻的反目、父子的对立等不协调的方面[1]48。
《人性的污点》这部小说讲述了年近70的大学教授科尔曼,因在课堂上称两个从未出现过的黑人学生为“幽灵”,被指控为种族主义而不得不辞职。
随后他与女清洁工福妮娅的风流韵事引起了周围人士的批评。
以往的研究主要从身份危机、创伤、犹太性、逃离主义和美国梦的幻灭等方面解析科尔曼·希尔克的悲剧原因。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秽》的解读

女权主义视角下的《人性的污秽》的解读作者:高萌翰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摘要:菲利普?罗斯是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被视为诺贝尔文学奖最有力的竞争者之一。
《人性的污秽》是其三部曲的最后一部。
这部作品以主人公科尔曼由于隐藏自己的黑人身份而迷失自我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为线索展开的。
但在小说中,三个不同的女性形象同样引发了读者对女性地位的思考。
提到女权主义,不得不提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
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提出的“天使型”女性和“魔鬼型”女性的概念非常形象地将女性的特征表现出来。
这两种女性形象无疑对应着作品中三位女主人公的特征。
本文试用女权主义思想来分析作品中的三位女性。
最终得出结论:作品中三位女主人公无论是以消极的方式顺从父权制的规约,还是以积极的方式去颠覆男人的主导地位,终以失败而告终。
这给予我们以启示:只有实现女性的平等地位,才能摆脱二元对立的父权制对女性的束缚。
关键词:《人性的污秽》;女权主义;“天使型”女性;“魔鬼型”女性一女性的类型和女权主义桑德拉?吉尔伯特和苏珊?古芭所提出的“天使型”女性和“魔鬼型”女性的概念。
“魔鬼型”女性指具有反叛性、诱惑性,粗野的女性,常伴有歇斯底里性。
她们与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天使型”女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她们心胸狭隘、一意孤行甚至偏激。
与此同时,她们也是试图颠覆父权制的制度的有力发起者。
在众人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被妖魔化的女人。
相反,“天使型”女性指顺从的,与世无争,无私奉献的女性。
在众人眼中,她们为自己的家庭可以牺牲一切;她们唯自己的丈夫马首是瞻,丈夫的话语是她们绝对信奉的“圣旨”。
纵观历史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女性处于从属的地位,她们一直以来就被认为是男性的附庸。
而且人们似乎更愿意赋予并接受女性相夫教子的角色,在人们的眼中,她们最大的责任就是做好家务劳动,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子女。
相反,对于那些有自己想法和理想的女性反而被看作是“另类”,被认为是对男权的颠覆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污点如雨点
20世纪欧美文学 110140 汉语言文学专业
人性的污点就像雨点一样,你不知道这些雨点什么时候会打到你的头上,但它们就是真实的存在。
这些雨点可能会突然来袭,也可能事先会有一场预报。
这些雨点或大或小,或轻或重,但都会打湿我们的心灵。
在这场雨中,我们结伴而行可以成就友情,也可以成就爱情。
若一个人单枪匹马勇往直前,那是对个体追求的肯定。
倘若那个人遇到他人群起而攻之的场面,那便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通过对小说《人性的污点》的多角度分析,归纳出污点的各个表现,再与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希望对小说能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这是一个做自己或者不做自己的故事。
小说中科曼·希尔克曾经作为一位雅典娜大学的教授,事业成功,同时家庭美满。
但实际上他是一位非裔美国人,为了过上体面的白人的生活,他利用自己天生白皮肤的事实继而隐瞒自己是黑人种族身份的事实。
晚年却因为被控种族歧视,可以一展黑人身份解决问题的他选择了沉默,以至于处于万人唾弃的地步。
在课上称逃课的学生为“幽灵”(“黑鬼”)只是一个导火线,因为科曼·希尔克在生活中一开始就没有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内心,他说了第一个谎,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以后要说更多的谎来弥补自己所犯下的错。
他年轻时曾因为黑人种族的身份问题与母亲争吵过,表明自己十分憎恨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
可是从他一离开母亲,他自己就是一个十足的种族主义践行者,因为他完全奉行了白人优越的原则,从而才有晚年的幸福生活。
显然科曼·希尔克并没有做他自己。
他背负着黑人身世的秘密在白人的世界摸索前进最终功成名就,就是这样一个秘密将他牢牢地困在了自己建构的笼子里。
科曼·希尔克的内心一片虚空,他对自己的种族身份的不认同使他没有做最真的自己。
在爱情的绿洲里,出现了思想和行动的失衡。
小说一共讲了科曼·希尔克与三个女人的爱情。
在第一段爱情里科曼·希尔克爱他的初恋情人,但是迫于白人的种族歧视而不得不放弃她。
在第二段爱情里科曼·希尔克并不深爱他的妻子,她却深爱他,而这段爱情最终能够走向婚姻是因为他隐瞒了自己的种族身份。
在第三段爱情里他和情人佛妮娅彼此相爱。
科曼·希尔克被控种族歧视后遇到佛妮娅很快便陷入了疯狂的恋爱中,这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动力,也许他爱她的原因就是因为彼此都承载着心理负担和秘密。
因为佛妮娅虽然是白人,但她在生活中同样遭受不堪。
这三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科曼·希尔克对自我身份认同与否的变化。
在第三段爱情中,两个孤独的人各怀秘密地活着,用激情来填补内心的寂寞。
爱情的绿洲再多甘甜,思想和行动还是失衡了。
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充满着
堕落的可能,他们的爱情有时就像是自我放纵。
科曼·希尔克对佛妮娅说:“行动是思考的敌人。
”可是他自己却不反省自己,最终囚禁了现在和未来。
小说是对90年代的道德与政治环境有一个轮廓性的反映。
“自由之下,必有内伤。
公众的自由和个人的隐私是有矛盾的。
”作者菲利普·罗斯一直致力于反思美国公众生活与个人生活之间的关系,而这部小说仍然围绕这一主题,对90年代的道德与政治环境进行了隐射。
小说故事发生在1998春天,整个故事的背景就是克林顿的性丑闻与被弹劾案,无论是克林顿事件或科曼·希尔克的遭遇都从不同层面反映了美国90年代社会表面的伪装的自由,实际上则是一种紧张的道德关系的表现。
科曼·希尔克是集体狂欢下的牺牲品。
若进行集体狂欢,我们都是纵火者。
科曼·希尔克的同事在事发后并没有站出来替他说话,而是作为“多数派”的一员,对科曼·希尔克进行集体封杀。
由来已久而且经久不衰的集体狂欢再次上演,无论是中国的文革,还是其他国家以“政治正确”的原则进行的集体“谋杀”所带来的狂欢,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说是人性的污点,属于人性群体的污点。
人性染缸内的污脏是一群人的污点,并非仅指个体。
小说中人们在流言与猜疑中生存,在关于种族的真伪上拼得你死我活,对肤色的自然差别怀有深深的仇恨,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存在固有的偏见等等,人性的污点在社会现实的反照之下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人们越来越沉浸于集体狂欢而忘记自己原有的本真和善良。
我们不知道黑人能不能生得出白皮肤的人,但是种族歧视的肆虐不仅仅由于是肤色差别而带来的人种歧视问题,更难拔除的祸害根源是深深印在我们灵魂里的观念和潜意识。
种族歧视成为社会常态的年代,白人想当然地歧视黑人,习惯性受辱成了黑人致命的缺点,于是有人鼓励、引诱他们要争取进入白人社会,科曼·希尔克就是社会上种族歧视下的牺牲品。
可黑人也不可以懦弱地躲避自己对种族身份的认同,因为每个种族都有值得骄傲的地方,不能因为肤色而产生差别对待。
生活中总有人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种族身份问题,不断地争取同等的权利,这就是能够很好地把握自我追求与种族身份认同的关系的方式。
本哈德·施林克的《生死朗读》中少年伯格爱上了比自己大21岁的公共汽车售票员汉娜,可是汉娜后来神秘失踪了。
当少年长大成人后,终于见到了汉娜,但汉娜的身份却成为了纳粹战犯。
在法庭上,汉娜因为是个文盲,对法庭的审判规则毫无了解,而她为了维护自尊在法庭上始终保守着自己是个文盲的这一秘密,最终被法官误判,获重刑入狱。
将《人性的污点》与《生死朗读》比较,可以看到这两部小说的一些相似点
和差异性。
第一,贯穿汉娜一生的精神创伤是文盲身份的困扰,而构成科曼·希尔克精神核心并造成终身困扰的是隐藏在白皮肤背后的黑人身份,这两者都具有秘密、谎言的性质。
《人性的污点》中的科曼·希尔克至死不说出黑人的身份正是为了维护自己构筑的美好生活。
这种基本特征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两人都是值得同情的对象。
第二,对于两人的痛苦遭遇,他人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汉娜的确有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审判者可以简单地根据罪名、简单地运用法律惩罚她。
如果审判不是基于对被告的全部的真实理解,那这种审判不是正义的。
而科曼·希尔克在被控种族歧视后接受到的只是谴责,没有受到人们的理解与同情。
人们往往群起而攻之,他们对事件的理解与谴责并不是界限分明的。
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是刽子手,更多的人都是不知不觉就参与到了纵拥罪恶之中。
第三,两者在救赎方式上以及效果上差别很大。
《生死朗读》中对于汉娜来讲最关键的是伯格的两次沉默:第一次,伯格知道了汉娜是文盲,却没有告知法庭;第二次,汉娜在监狱里学会了读写,并给伯格写来了字体蹩脚但饱含希望的书信,但伯格却没有给出汉娜最需要的回应。
爱情里伯格个人对于汉娜定罪的影响很大,伯格的第二次沉默是汉娜接受的致命的打击。
相比较而言,《人性的污点》中的科曼·希尔克通过佛妮娅共同完成了自我救赎,而《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并未获得伯格的救赎。
通过与《生死朗读》的对比分析,科曼·希尔克的个人救赎显得比较突出,他具有个体挣扎与自我追求的精神。
有的人认为他懦弱,但要允许别人说他有所追求。
科曼·希尔克虽然没有做真实的自己,在旁人看来,他也是懦弱的,因为他一直逃离自己的种族身份,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标。
他选择生,他选择怎样活,没有人可以否决这个权利。
科曼·希尔克最后垂死挣扎也没有想要将身世的秘密公之于众,这是他的懦弱,但这是他的选择,这也是他的人生。
他要维护自己倾毕生精力构筑的白人的幸福生活,这就是他的生活目标。
或许,在人生的最后他考虑过公布真相,但是迫于感觉生命的卑微,他觉得求得他者的救赎和宽恕也是毫无意义的。
从这个角度思考,人性的污点也包括了人对生活意义本身的认识存在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