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个成语典故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雪上加霜—从《晋书·何劭传》中得知,晋代的一个官员叫何劭,他官场上做了一些亏心事,被贬谪到一个寒冷的地方。
一日,突然下起了大雪,他冻得瑟瑟发抖。
正巧,有人将他原来的下场预兆没有了,于是感到雪上加霜。
2. 苛捐杂税—从《春秋·鲁穆公二年》中了解到,当时的鲁国决定实行苛捐杂税,对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负担。
这个典故成语就是用来形容捐税过多,苛刻无情。
3. 如鱼得水—源于《庄子·齐物论》中的一个故事。
讲述了一条鱼被人放进了水里,它得了悟道,感到宽心自在。
成语用来形容人在自己的本行或熟悉的环境中得到满足与安适的感觉。
4. 锦上添花—源于唐代文学家韩愈的《春雪》一诗中的意象:白纱疏雪红英坼,深锦补花绿背碧。
意思是说,天上的白雪还没有布满大地,地上的紫花已经盛开,人带来一种惊奇的美感。
成语用来形容在美好的事物上再添加更多的美好,使之更加出彩。
5. 水落石出—出自宋代刘克庄的《岳阳楼记》中的一句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此之谓积土成山也。
斯盖二者,岂其然乎?其降也,附势者也;其卒也,移蜇者也,水之落也,始也;石之出也,险也。
人皆见之,而难以察觉。
”意思是说,当河水退去的时候,石头就会显露出来,是因为水浸过的地方留下了痕迹。
成语用来形容事情的真相被揭示出来,一切都变得清晰明了。
6. 明瞭如指—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中。
司马相如在韩国做官时,有一次去参观韩昭侯家的花园,并赞美花木之美。
韩昭侯反问司马相如,你能指出几树是牡丹?司马相如立刻指了出来。
成语用来形容非常明确,一目了然的情况。
7. 画饼充饥—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旧时韩国有个人要刺杀齐威王,王问他想封多少土地,这个人回答想要三百里的土地,王问他怎么能吃到三百里的土地,那人回答说:“吃不到就画个圈儿吧。
”用来比喻一种不切实际的心愿和自欺欺人的行为。
8.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成语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前人勤劳和智慧的结晶,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包括一段或一个精彩的故事,了解这些故事,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成语,更可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先人的聪明和才智。
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成语典故大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一:拔山扛鼎项羽是楚国下相人,他从小跟随叔父项梁生活。
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羽的祖父就是楚国名将项燕。
项羽年少时曾读过书,但没什么进展,后又去学剑,仍然不行。
叔父项梁生气了,问他到底要学什么。
项羽说:“读书只要能写自己的名字就足够了,学剑只能对付一个人,我要学能对付万人的本领。
”项梁只好教他兵法。
项羽这才高兴起来。
后来项梁杀了人,为了躲避仇家报复,他带着项羽到吴中居住。
有一次,秦始皇到会稽巡游,很多百姓在路边观看,项梁带着项羽也在人群中。
项羽指着秦始皇说:“这个人,我可以取代他。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诛灭九族的。
”但心中暗暗称奇,觉得项羽不平常。
这时项羽已长得很高大,大约有八尺多点,力气大得能举起青铜鼎,当地的年轻人已没人是他的对手,对他非常敬畏。
后来,陈胜吴广起义,随后各地义军蜂拥而起,项羽也随着叔父项梁率军起义。
他凭着自己的勇气和兵法在战争中逐步扩大势力,并成为重要的义军首领。
他和刘邦率领的另一支强大的义军共同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随后又同刘邦展开了争夺天下的楚汉战争。
项羽在战争中失利,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由于项羽部下大部分是楚国人,刘邦命人在四周唱起楚国歌谣,项羽以为自己的老家已被刘邦占领,心中惊慌。
军士们也都无心恋战。
项羽预感到自己大势已去。
就作了一首《垓[gāi]下歌》,歌中唱道:“我力能拔山英雄盖世,但天时不利连骏马也不肯走了。
骏马不走我还有办法,虞姬我可拿你怎么办呢?”不久之后,战败的项羽在乌江自刎而死。
后来,“拔山扛鼎”这一典故,用来形容人力大无穷;或用来借称项羽。
中国古代成语典故篇二:自欺欺人春秋时候,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
成语故事大全

成语故事大全(摘录)1、爱屋及乌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
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
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
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推翻商朝。
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
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
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
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
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
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
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
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
"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
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2、安乐窝这个典故出自《宋史.列传.道学一.邵雍》。
邵雍字尧夫。
初到洛阳的时候,住在四面透风的破房子里。
富弼、司马光和吕公著等各位贤人,被罢官以后也住在洛阳。
平时他们很敬重邵雍,经常跟邵雍来往,而且为邵雍买了园田与住宅。
到了农时,邵就自己去园田耕种与收割,但收获下来的粮菜,只够一个人的吃用和换取必备的衣裳。
为表示"安贫乐道,不求荣华富贵",邵雍把自己的住处叫作"安乐窝"。
早晨起来,点好香坐着休息,到了傍晚,自己便斟上三、四杯酒喝下,稍微有一点酒意就行了,但从不喝醉。
兴趣来了,他就吟成诗章,然后又放声朗诵。
每到春天和秋天,邵雍就到洛阳城里去游玩。
刮风下雨是不出门的。
出去的时候,就坐一辆小车,让一个人拉着,心里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官宦人家的人一听出他的车音,就争着出门等候迎接。
这些人家的小孩子与奴仆,也喜欢他来,互相说:"我们家的先生来了。
"他们就不再称呼邵雍的姓名了。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

116个成语典故如下1、臧仓小人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鲁平公很信任一个地道的卑鄙小人臧仓。
臧仓靠鲁平公对他的宠信,经常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说别人的坏话。
他听说鲁平公要去拜访孟子,就百般阻拦,诬蔑孟子是普通的小市民,使鲁平公失去受教育的好机会。
【解释】臧仓:战国时鲁国人。
臧仓是个奸诈的小人。
指进谗害贤的小人。
2、向平愿了成语故事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隐士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一生有才学,就是不愿做官,他抚养几个儿女长大成人,并帮他们成家后,自己同家人告别,同友人北海禽庆遍游五岳名山,最后客死他乡,不知所终。
【释义】向平:即东汉时向长,字子平;了:了结。
向平的心愿已了。
指儿女都已婚嫁。
3、断鹤续凫成语故事传说古代有个愚蠢而善良的人看到郊外一群群野鸭子和白鹤在水里啄食嬉戏。
他发现鹤腿长,野鸭的脚杆很短。
他想这样一起走路不路不方便,就把他们捉来,砍下鹤的一截腿杆接到野鸭的脚上,这样他们都不能走路了。
【解释】断:截断;续:接;凫:野鸭。
截断鹤的长腿去接续野鸭的短腿。
比喻行事违反自然规律。
4、霜露之疾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公孙弘出身牧人家庭,40岁才去读书,很快就被汉武帝拜为丞相,他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权贵,加上他出身低微,经常被人看不起。
他推说自己有病要辞职,汉武帝看出他只不过是霜露之疾罢了,挽留他继续干下去。
【解释】指因风寒而引起的疾病,指感冒。
5、淮南鸡犬成语故事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十分信奉道教,为了长生不老,他找到八公仙翁,按照八公仙翁的话炼制仙丹。
丹药炼成后,刘安吃下觉得自己轻飘飘的升天而去。
庭院里的鸡狗抢着吃剩下的丹药也纷纷飞上天成了仙。
【解释】淮南王的鸡和狗。
比喻投靠别人而得势的人。
6、大笔如椽成语故事东晋文人王珣从小才思敏捷,胆识过人,20岁时担任大司马桓温的主簿。
他经常是口若悬河,下笔成文。
一天晚上王珣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人送给他一支像椽子那样大的笔,预感有大手笔的事情要做。
第二天果然被叫去为晋孝武帝写祭文。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

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成语典故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中国经典的历史成语典故你知道多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中国经典历史成语典故_著名有意义的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中国历史成语典故【1】班门弄斧解释: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多用于自谦。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梅之涣写的题李白墓诗。
李白,字太白,好饮酒,人称李谪仙,是唐代伟大的诗人。
关于他的死,有种种神话似的传说。
例如,有的说李白晚年浏览洞庭、岳阳和金陵(现在的南京)等地。
一天,泊舟采石江边(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境内,北临长江)。
晚上,月明如昼,李白在舟中对月畅饮,喝得大醉,见水中月影,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没。
有的传说更神,说这时江中忽然风浪大作,有巨鲸奋鬣而起,仙童二人,手持旌节,请李白坐于鲸背,音乐前导,腾空而去。
这些传说,当然不能信为,但是在采石,后来却因此出现不少名胜。
不但有李白墓,还有谪仙楼、捉月亭等,并引起了无数游人的兴趣。
有些文章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更在李白墓上胡诌乱题,十分可笑。
梅之涣的这首诗,就是讥讽这类游人的。
他认为在大诗人的墓上乱题歪诗,简直是“鲁班门前弄大斧”——太不自量。
鲁班,据说姓公输,名般,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也称鲁般。
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
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
谁敢在鲁班面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作“班门弄斧”。
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他《为王氏伯仲唱和诗》所作的序中说:“操斧于班郢之门,斯强颜耳。
”(郢,指另一个古代的操斧能手,参看“斧正”。
“强颜”,是厚着脸皮的意思。
)看来,“班门弄斧”这句成语不仅脱胎于明朝梅之涣的上述诗句,而远在唐代就已有了它的雏形了。
语文书11页的八个成语三年级上册的

一、概述语文书11页收录了许多典故和成语,其中有八个成语出自三年级上册。
这些成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还能启发他们对历史和文化的理解。
在本文中,将重点介绍这八个成语的含义、来源及运用,并探讨它们对儿童语文教育的意义。
二、成语一:金蝉脱壳1. 含义:指用智谋逃脱困境。
2. 来源:相传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庞涓的军师,他领兵攻打楚国,被项羽包围在乌江边。
庞涓想出了一个计策,派人去寻找一条巨大的金蝉壳,然后偷偷地带上乌江边。
当项羽的士兵看到金蝉壳时,以为庞涓已经逃走,于是慌张地撤退了。
3. 运用:此成语常用于比喻用智谋或手法逃避困境。
三、成语二:卧薪尝胆1. 含义:比喻以奋发图强的精神,忍受艰苦,培养力量。
2. 来源:出自《史记》,讲述了楚国公子重耳为复国立志,卧薪尝胆,最终成功夺取了楚国王位。
3. 运用:此成语常用于比喻忍辱负重,磨砺意志。
四、成语三:东施效颦1. 含义:比喻外表的模仿,但内在不够。
2. 来源:相传东施是东周时期的美女,她见到西子皱着眉头才会显得更美丽,于是她便学着皱眉,结果弄得自己很难看。
3. 运用:此成语常用于比喻模仿别人的外表,但无法做到内在的修养。
五、成语四:望洋兴叹1. 含义:比喻眼前的困难壮士无法克服。
2. 来源:出自《后汉书》中的《袁绍传》,讲述了当时北方儿童看到长江时,望着长江,感慨自己无法跨越,表现出无可奈何的心情。
3. 运用:此成语常用于形容在困难面前无法克服、无能为力的心情。
六、成语五:狼狈为奸1. 含义:形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坏人互相勾结,共同作恶。
2. 来源:《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句话:“狼不食狼。
”后来形容齐人赵襄带领几个部落一起反抗山东仲雍,勾结在一起,形成了来狼狈为奸。
3. 运用:此成语常用于形容坏人之间相互勾结,共同作恶。
七、成语六:揠苗助长1. 含义:比喻急于求成,反而适得其反。
2. 来源:《列子•湼与》:“以不可能之事求成功,则譬犹揠苗助长也。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

七年级上册历史书的八个成语故事1、卧薪尝胆:解释: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出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故事: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
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2、指鹿为马:解释: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故事:秦末宦官赵高在秦始皇病故后假传圣旨命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太子,他还想篡夺帝位,特地把一匹鹿当马送给秦二世胡亥,胡亥说是鹿,赵高叫胡亥问群臣。
群臣有些迫于丞相赵高的势力违心说是鹿,只有部分说是鹿的大臣后被赵高所害。
3、破釜沉舟:解释: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故事:秦朝末年,秦王派大将章邯带20万大军进攻诸侯国赵国,赵王派人向楚王求援,楚王让宋义挂帅,项羽辅佐率军救援,宋义故意拖延时机,项羽杀了宋义并率军渡过漳水去援赵,他们把锅砸了,把船沉入江底,作生死决战,终于击败秦军。
4、三顾茅庐:解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故事: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诸葛亮在隆中茅草房,自耕自食,但很有学问,人称“卧龙先生”。
徐庶给刘备推荐诸葛亮,刘备和关羽、张飞亲自到卧龙冈拜见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第三次终于见到诸葛亮,诚心请诸葛亮出山。
5、四面楚歌:解释: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100个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1. 画蛇添足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画家受人委托画了一幅生动的蛇。
画完后,他觉得自己的画虽然精美绝伦,但还是不够完美。
于是,他自作聪明地在蛇的四条腿上画上了四只鸟爪。
结果,这幅画变成了一只怪物,失去了原来的美感和神韵。
寓意:不该做过多无益之事,否则只会雪上加霜,画蛇添足。
2. 杞人忧天故事:古时候,有个杞国人总是忧心忡忡,日夜担心着天空会倒下来。
有一天,他去了邻国,发现那里天空依旧高悬,于是他深受启发,终于理解了“杞人忧天”的故事寓意。
寓意:不要过分担忧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免影响内心平静与工作效率。
3. 一石二鸟故事:有个人想要猎杀一对鸟儿,于是他想了一个聪明的主意,将一块石头扔到树上,结果鸟儿因受惊而飞了起来,不幸被他抓住。
这个人得到了两只鸟儿,实现了一石二鸟的目标。
寓意:善于想象和创造,运用一些聪明的技巧,即可达成目的。
4. 掩耳盗铃故事:据传,古希腊有个人名叫修昔底德,他在大街上偷了一个铃铛,但不想别人听到自己的行踪,便手捂耳朵。
结果,人们看到他盗铃的举动,嘲笑他为掩耳盗铃。
寓意:逃避现实,掩盖真相是不可行的。
5. 三顾茅庐故事:古时候,刘备三番请诸葛亮入川草庐,最后才拜他为军师,取得了几次胜利。
此事也因此流传至今。
寓意:只要经过三思而后行,最终可以得到成功。
尤其是在选择人才上,要经过细心推敲和多次考量,而不是随意决定。
6. 守株待兔故事:秦朝时期,有个农夫在一棵树下打盹,他梦到有一只肥美的兔子撞死在了一根树桩上,因此他决定将这个树桩周围清理干净,每天坐在这里等待兔子的到来。
可是兔子并没有来,农夫成了笑柄。
寓意:不要依靠侥幸心理,而要认真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
7. 画龙点睛故事:据说,中国著名诗人苏轼曾在为一幅龙画作书法点题时:“兽状虽倚仗风云,不意龙威出泥尘”。
由此可见,点睛之笔可以让画作更加形象生动。
寓意:微小的一笔可以影响整个作品,说明要细心、谨慎且专注于细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个成语典故故事
1
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
”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
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
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
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
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5
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
崔护以言挑之,不应。
彼此注目久之。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6
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
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会面。
不久,陈果为隋所灭。
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
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
”
公主见诗,悲泣不食。
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
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7
镜花水月
镜中花,水中月,世人常以喻虚幻不可求得之物,但诗家常用以比喻朦胧空灵的意境。
如宋严羽以佛论诗,主张妙悟,他说;“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又明谢臻论诗云:“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以“镜花水月”比喻诗歌中不可言传的妙境。
8
东施效颦
西施有心痛病,总是皱着眉走路。
村子里的人见到西施楚楚可怜的样子,都觉得西施更加美丽了,对她的美貌赞不绝口。
村子里还有一个女子名叫东施,模样长得非常丑陋,她看见后,认为西施那种样子非常好看,于是就模仿着西施,也捂着心口,皱眉蹙(cù)额地走在村庄里。
可是,事与愿违,人们见了她那种怪模样都避得远远的。
后来人们用“东施效颦” 嘲讽不顾本身条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