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第8课《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
五年级上册课文第八课是《成语故事》,讲述了三个广为流传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1.“自相矛盾”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夸耀自己的产品却无人问津的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夸其谈或自相矛盾。

2.“滥竽充数”则讲述了一个南郭先生混在齐宣王的吹竽队伍中,装模作样,最终被齐湣王发现并被驱逐的故事,告诫人们要有真才实学,不能靠欺骗来蒙混过关。

3.“画龙点睛”则讲述了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画四条龙,只有点上眼睛的龙才飞走的故事,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主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导读:第三单元为“故事集锦”,它由成语故事(《成语故事》)、历史故事(《推敲》)、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和寓言故事(《伊索寓言》)组成。

把成语故事放在了开篇,也说明了“成语”作为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积淀之一,无疑是排在前面的,它的言简(短短的几个字,就是一个故事)意赅(能揭示一定的道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值得同学们去关注和学习。

《成语故事》由“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三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滥竽充数》则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东西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这些故事形式短小、内容浅显,孩子们一读就懂,但如何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些事例,来印证这三则故事的寓意,则不是件易事。

三个成语前两个是贬义,后一个具有褒义的色彩。

它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成语有褒贬之分,不可乱用,用错了则要闹笑话。

“教材只是个例子”,三个故事也只是一个引子。

它的“使命”在于把学生的视线引入到成语的大观园中,让学生产生对成语背后故事的探究,让学生去读成语故事,并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进行运用,则是本课的最终目的了。

所以,学完了本课,我们要引导学生课后去读更多的成语故事,在遇到成语的时候,要去查一查背后的故事,要去想一想成语揭示的道理。

我们可以经常性地在班级举行“成语故事会”,“成语大比拼”,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学成语,用成语。

长此以往,语文素养也就形成了。

【小学成语故事教案】1.《成语故事》教案2.成语故事学习教案3.成语故事课教案4.成语故事教案示例5.《成语故事》教案设计6.成语故事教案教学反思7.成语故事教案教学设计8.成语故事的教案教学设计上文是关于小学成语故事教案,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原文课文素材苏教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8成语故事原文课文素材苏教版

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

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又举起自己的矛夸口说:“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个楚国人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滥竽充数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

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画龙点睛
南北朝时,有个画家叫张僧繇。

一天,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

这四条龙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奇怪的是都没有画上眼睛。

游客看了,觉得缺少神韵,很是惋惜,就请张僧繇把龙的眼睛补上去。

张僧繇推辞说,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

游客不信,都以为张僧繇在唬人。

大家一再要求,张僧繇只好提起笔来,轻轻一点。

霎时间,只见乌云密布,电闪雷鸣,被点上眼睛的龙腾空飞去。

游客们惊叹不已,无不佩服张僧繇神奇的点睛之笔。

背诵指导:本文要求背诵《画龙点睛》这则寓言故事。

背诵时,我们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也可以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列出背诵提纲,再背诵。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词语解释第一课《师恩难忘》1、娓娓动听:形容说话婉转生动,使人爱听。

2、身临其境:亲身来到某种境地(体验感受)3、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4、引人入胜:引人进入佳境(指风景或文章等)。

引:引到。

胜,美好。

5、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培养人才是长久之计,也形容培养人才很不容易。

树:培植,培养。

6、滋润:本文中指不断增加知识的养分。

7、教诲:教训,教导。

第二课《陶校长的演讲》1、专心致志:一心一意,集中精神。

2、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韧:柔软而结实。

第三课《古诗两首》1、不知处:不知道在那个地方。

2、振:震荡。

3、林樾:林中成荫的地方。

樾:树荫。

4、意欲:心想。

第四课《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1、芬芳:气味香。

2、沃野:肥沃的土地。

3、温馨:温和芬芳;温暖。

4、饱览:充分的看;尽情地观赏。

5、胸襟:抱负;气量。

6、明媚:鲜明可爱。

第五课《装满昆虫的衣袋》1、鼓鼓囊囊:形容口袋、包裹等被填塞得凸起的样子。

2、满载而归:形容收获极丰富。

3、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

第六课《变色龙》1、指手画脚:形容说话时兼用手势示意。

2、凶相毕露:凶恶的相貌完全暴露。

毕:全;完全。

3、绘声绘色: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4、迅雷不及掩耳:比喻动作或事件突然而来,使人来不及防备。

形容速度非常快。

5、名副其实:名称或名声与实际相符合。

6、端详:仔细地看。

7、窥探:暗中察看。

8、伺机:窥伺时机。

第七课《金蝉脱壳》1、金蝉脱壳:比喻用计脱逃而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2、枝繁叶茂:树木的枝叶繁密茂盛。

3、聚精会神:集中精神;集中注意力。

4、依依不舍:形容留念,不忍分离。

5、五彩缤纷:形容色彩繁多艳丽。

6、搜索:仔细寻找。

7、协调:配合得适当。

第八课《成语故事》1、自相矛盾:比喻一个人的言语或行为前后抵触。

2、张口结舌: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形容理屈或害怕。

3、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而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成语故事》 郭月娥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教学难点是明白成语故事中包含着的深刻道理;教学准备是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方法
本课的学习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开朗,学习积极性高并敢于表达,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大部分学生都具有较好的成语理解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大胆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成语故事的探究之中,在探究中理解成语的寓意。同时要兼顾学生本身的智力差异,重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个别后进生的指导。
8、集体探究:(出示课件)现实中有没有自相矛盾的事?每人想一个,给你的同桌讲一讲。
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自相矛盾》的时候,通过抓关键词句,揣摩蕴含的道理,将故事和寓意联系起来,就读懂了寓言。现在再用这种方法,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
师:非常好,你猜对了。我看有些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些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吧!
二、精讲《自相矛盾》
1、同学们知道了这幅图是“自相矛盾”,板书(自相矛盾)那同学们想不想了解“自相矛盾”的故事啊。
2、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备课导航《成语故事》

新苏教版语文小学五年级上册备课导航《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备课导航一、导航台课文主要内容及寓意导读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你一定学会了不少成语。

其实一个成语就是一个小小的故事。

有的是历史故事,有的是神话传说,还有的是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可笑之事……但它们都借助这些故事,向人们传达着丰富的含义。

你能说一说你所知道的成语故事吗?课文《成语故事三则》,又向同学们讲述了三则精彩而有趣的成语故事,分别是《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和《画龙点睛》。

现在就让我们读一读,看看这些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它的寓意又是什么?《自相矛盾》主要写的是古代有一个人卖矛和盾,他先夸盾好,什么矛也戳不破;然后又夸矛好,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

当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哑口无言,说不出话来。

"什么矛也戳不破"和"什么样的盾都能戳破"是不能同时存在,是相互矛盾的。

这个成语比喻语言、行动前后相抵触。

《滥竽充数》主要讲的是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许多人一齐吹竽,南郭先生不会吹,也混在中间充数。

后来齐泯王继位,喜欢一个一个地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没有真正的才干,却混在行家里面充数,或拿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

《画龙点睛》主要讲的是梁代画家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但都没有点上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

人们不相信,偏叫他点。

张僧繇刚点了两条,这两条龙便乘风飞去。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写文章和说话时,在关键的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

二、益智园创新与实践成语是一个王国,是一个大千世界。

学习成语,不仅能让我们懂得很多的知识、道理,而且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为我们的习作增添色彩。

同学们如果有时间,可以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成语故事,然后做一份成语小报,那会很有意思。

(提示:先收集一些有关成语的资料,可以是故事,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有关成语的趣味题目,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依据成语想一些题目;然后想一想你打算把小报设计成什么样儿,给小报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可以叫《成语王国》、《成语大冲浪》、《成语碰碰车》等等;最后开始制作。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8课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8 成语故事自相矛盾课文由三个成语故事组成。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三则故事,都是由古籍的故事改变而来,《自相矛盾》一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顾诚信自吹自擂,结果导致失信,让人失笑的结果;《滥竽充数》一个是为了生计或者说也是个人利益,鱼目混珠,最终无法继续伪装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

《画龙点睛》抓住描写点睛前和点睛后的语句让学生体会“点睛之笔”的神奇。

《成语故事》以短小的篇幅和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了三则耐人寻味的故事,并将深刻的道理融入其中,让我们在赏读故事、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画龙点睛》。

2.学会生字,正确识读4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总是”、“ 不要……而要……”等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积累成语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成语故事,想象文中所描写的情景,在反复品读、回味、表演中,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做人。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要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深入理解,通过教师的层层诱导,学生讨论交流。

采取默读、圈划、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表演课本剧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理解成语所表达的意思。

3.借助拓展小练笔,发挥学生合理想象力,会仿写、续写小故事。

【教师准备】1.搜集到的和本课有关的资料。

2.本课的ppt课件。

【学生准备】1.搜集成语资料。

2.排练课本剧。

3.预习课文。

3课时。

第1课时整体设计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语文趣味课件:成语故事

小学语文趣味课件:成语故事

注意事项
课件要与成语故事紧密结合, 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 义
内容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
制作要精美,能够展现出小 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内容要丰富,能够涵盖多个 成语故事,让学生学到更多
的知识
06
课件使用
使用场景
小学课堂:适 合小学语文课 堂,增加课堂
趣味性
家庭辅导:家 长可以辅助孩 子学习成语故 事,增进亲子
关系
课外拓展:适 合学生在课余 时间进行自主
学习和拓展
线上教学:适 用于线上教学 平台,方便远
程教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使用方法
下载并安装课件 打开课件并选择相应的成语故事 播放课件并引导学生观看 讲解成语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
使用效果评估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氛围
综合类成语:如指鹿为马、亡羊补牢等, 涵盖了多个方面的内容
成语故事选择标准
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 水平
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易于理解和记忆
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成语故事讲述方式
图文并茂:使用生动形象的图片 和简洁明了的文字,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景。
声音讲解:使用清晰的声音讲解 成语故事,让学生更好地听懂故 事内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动画演示:通过动画演示成语故 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 情节和人物形象。
互动环节:设置互动环节,让学 生参与其中,更好地掌握成语的 含义和应用。
成语故事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激发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丰富教学内容:将成语故事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分析成语故事中的寓意和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促进语言表达能力:成语故事中的语言简练、生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八课
《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设计者:大庆市让北一小李美花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三则成语故事都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安排的,主要是将某一深刻道理融入叙事过程中,让读者从生动的故事中领悟事理,受到启迪。

学情分析: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重点指导学生多读、多讲,在读中感悟,体会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培养他们简要概括故事的能力,练习讲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词语,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式阅读,抓住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难点:
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的语句,揭示其比喻义,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能说出几个自己喜欢的成语吗?(学生自由交流)
2、介绍成语的定义。

(固定短语,简单几个字浓缩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

二、初读指导
1、布置课内预习。

请大家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哪三则成语故事吧。

(1)圈画文中的生字,记住字音、字形。

(2)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3)圈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质疑。

2、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生字、词语的自学情况。

4、启发学生质疑,汇报不理解之处。

(生生之间可以解答,有难度的相机留到课文讲解过程中。


三、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事?
2、你觉得那个人会用什么口气吆喝?从书中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夸口)
3、结合图片,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

(“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

”)(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吞吞吐吐……)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见过与此人同样的情况。

小组交流一下,班级汇报交流。

5、学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收获?
四、学习《滥竽充数》
1、板书课题,汇报课前预习查找的这几个字的含义。

(“滥”“竽”“充”“数”)(结合图片了解“竽”“吹竽”)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汇报交流。

3、课件出示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
..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体会“总是”一词,并说说这个词表达出什么?(交代了可以充数的原因)
4、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南郭先生吹竽时的表情和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

(装模作样装腔作势——好笑)
5、那你会怎样读这句话?练习朗读,体会句子。

6、后来情况如何?(“不要……而要……”)为什么?
7、你见过身边有这样的情况吗?联系实际交流一下。

8、谈谈本节课学后的收获.
五、精读《画龙点睛》
1、默读课文,根据自学提示自学
课件出示: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点睛”了?
(3)“点睛”的结果如何?
2、自学后,全班交流。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给人什么感觉?找出词语体会(张牙舞爪形象逼真——奇怪可惜)
(2)为什么不点睛?(会飞走)为什么又点睛了?(一再要求)(3)点睛结果如何?(天气突变,腾空飞去——惊叹不已)
3、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飞去,会说些什么?自由想象,讨论后汇报交流。

六、拓展延伸
1、试着回家把这三则故事讲给家人、伙伴听,注意讲述的顺序。

2、创编故事:选择三则故事进行创编,挑战自我。

(要求:讲清故事的前因后果,刻画人物细致、具体,故事的情节要具有合理性。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