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教材,想说爱你不容易!对于教材,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态度:编教材的人对教材充满期待,一线教师对教材不得不爱,在校学生对教材充满无奈。
当我在语文论文中读到研究者对语文教材的长篇大论时,我不停地摇头,或许这只是他们的自我表演吧。
试想,教材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教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的语文课,已经将教材删减的少之又少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得不讲的文章,每次学生问我讲什么、我回答“讲课文”的时候,学生的失望之情油然而生。
我一直在想,到底是学生疏离了教材,还是教材戕害了学生,抑或是教材的使用者泯灭了学生对教材的热情。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思考教材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到底扮演者什么角色?首先,教材代表着一种真理。
从小学接触教材开始,教材成为学生顶礼膜拜的对象,没有哪个小学生第一天拿到教材就充满厌恶的,因为他们相信教材所说的都是对的,他们要从教材中获得知识与能力,他们甚至要在教材中看到自己的成长。
教材自然成为真理的化身,它只能被学习,而不能被质疑。
当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萌生的时候,教材的真理性也就日渐受到质疑了。
其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权威。
学生并非自觉认同教材的真理性的,而是在教师的逐步引导下或者是强制作用下认同的,教材自然就有一种权威性,它要求所有的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教材,教材说向东,学生不敢向西。
教材说了:“《项链》的主旨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腐朽的金钱观念的”,谁敢说“马蒂尔德其实也是有优点的”。
教材说:“《我的叔叔于勒》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冷漠的亲情的”,谁又敢质疑?有时候这种权威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实现的,而伴随着考试的又是一系列考核标准与强化措施,挑战教材,分数就低,久而久之,学生只能对教材充满厌恶却又不得不每天面对。
再次,教材代表着一种标准,这种标准是与教材的权威性联系在一起的。
雪化了是什么?回答是“水”,就是对的,回答是“春天”,就是错的。
教材中的知识点作为标准尚可理解,不可理解的就是试卷中所谓的“标准答案”,其实对一篇文章的理解,哪有什么标准答案呢,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持之有故,言之成理,那就是答案。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想北平教师用书 苏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想北平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想北平本课话题——故乡情朗读——课文中的名段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但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这不但是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因为我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所赐给的.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因为我心中有个北平。
可是我说不出来!【点评】作者像诗人一样表达出对北平的深情眷恋,每一个字都渗出刻骨铭心的一缕情,都像杜鹃似的啼出了北平的俊伟,都传达出眷恋故土的热情.积累—-生活中的素材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
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在接受白岩松采访时,他说:“我写《乡愁》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1974年,《乡愁》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使余光中浓浓的乡情传遍了海峡两岸,也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高適2.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高中语文 正在死去的通州教育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正在死去的通州教育也许,中国的中小学生是世界上最为悲催的一群。
他们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
有关部门似乎注意到了他们的生存状态,于是在正经的场合,花样繁多的口号聒噪起来:“素质教育〞、“减负增效〞、“阳光体育〞、“五严规定〞……那些口号如同滚滚惊雷,震耳欲聋,震落枯败的枝条,震飞白花花的泥尘,却不见半粒雨星掉下来。
学生们还是起得最早,扛得最重,睡得最晚。
很幸运,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
俗话说:“全国教育看某某,某某教育看某某。
〞这句话,常在许多教学沙龙和课改现场会上,被专家们娓娓道出,借以感谢东道主的热情招待。
教育看某某,看某某的什么?答案只可意会,一般不言传。
我今天学学安徒生笔下的傻孩子淘气一次:看什么?看分数。
很不幸,我居住的那块土地,是著名的教育之乡。
我的家乡,在没有希望的土地上。
很多地方,除了分数,寸草不生。
我们通州,在某某管辖的几个区里头,算扶不起的阿斗。
这几年,区教育局知耻后勇,大有打一场翻身仗的豪气。
尤其寒局长上台后,多次提出“狠抓质量〞的口号。
通州教育有没有病?有。
从教育局到教研室,从学校领导到普通教师,的确存在着管理松散、不求进取等毛病,吃空饷、搞电子商务、违规家教等现象也屡有出现。
寒局长多次强调,质量就是分数,质量要和教师评优、职评、绩效直接挂钩。
校长们诚惶诚恐,估计也被挂了钩。
“狠抓质量〞没错,是该干些实事了;然而,“质量〞等同于“分数〞,其简单而又暴力的解构方式还是让人惊诧。
通州教育,被灌了一剂猛药,治不了病,就要你命。
学生们疲于奔命。
大冬天6:40早读,夏天还要提前10分钟。
不算早读、午休,一天也要撑足8节课。
作业总是做不完,半夜11点还得兴致勃发。
课间、放学后,办公室里伫立着特别的一群,神色忧虑地“被补差〞。
文印室里的誊印机三天两头坏,围着的教师急得转圈。
夜幕下的学校灯火通明,校门外家长在等待孩子,教室里孩子在等待铃声,尽管很多老师都忘了铃声是用来干什么的。
高中语文 让孩子自由自在,开心成长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开心成长今天上午,随着“自选模块”考试的结束,2013年的高考降下了帷幕。
接下来,考生和家长担心的是高考的成绩和志愿的填报。
再过几天,中考的战役也要打响,不少家长都在为孩子能否挤进所谓的名校而焦虑。
其实,在我看来,尊重孩子的意愿,顺其自然,快乐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近日从网上读到这样一个事例:张女士是重庆某家公司的老总,把自家生意经营得红红火火,可她却在子女教育上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今年在市内一重点中学读初二的女儿月月(化名),因为成绩不好、表现不佳等原因,被送到长寿区一所普通中学借读“体验生活”。
没想到10多天过去,月月却执意要父母为她办理重点中学的退学,转去长寿这所乡村学校,说这里“没有攀比,压力小。
”原来,短短半月内,因为同学淳朴、没有被歧视和互相攀比的压力,月月很快爱上了这所乡村中学,不愿意回到城市里竞争压力大的名校。
张女士这下犯了难,她告诉记者,因为师资力量、教学水平等种种因素,她肯定希望把月月接回城里,但女儿的态度和想法,让她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才好。
对于张女士的困惑,专家建议:名校并非人人合适,“最好”不如“最合适”。
重庆市协和心理顾问事务所所长、首席心理咨询师谭刚强教授认为,选择学校还是要挑最合适的,并不一定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
“就拿月月这个例子来说,可能重点中学并不是她的最好选择。
”谭刚强表示,“远离了家长,远离了繁重的学业,让月月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这也是她不愿意回到城市的一个原因。
”谭刚强教授想对张女士以及有类似情况的家长说:“家长养育孩子更重要的什么?当然是要孩子快乐。
而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特点,有的是‘早学习’,从小就成绩优秀;有的是‘晚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潜力逐渐展现。
更何况,成绩并非唯一的衡量标准,不是每一个孩子都适合当科学家。
所以家长不要操之过急,只要引导方法适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找寻到适合她自己的路。
”“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在他的文章《忍住,这样面对孩子》一文中说到他培养自己孩子的做法:我的两个儿子一样面对着社会竞争的压力。
高中语文 当前语文教育七问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当前语文教育七问现如今,中学阶段语文教育貌似如火如荼,各种思想不断涌现,各种成果纷纷问世,更不消说各种比赛、论文、研究、会议,仿似进入到一个语文教育的繁花时代。
然而,静观我们现阶段的语文学科,真的是这样吗?每一名一线教师,可能都会有这样一种深深的体会:学生普遍不愿学语文,语文在与其他学科同样作为高考科目的前提下,语文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
我们抛却学生在这一阶段文学素养不够这一点不谈,就从高考科目这一点来思考,为什么学生不愿学?150分的分值,按理说谁都不会忽视,可是语文何以落得现在这样尴尬的处境呢?一面是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另一面却是对语文学习的日益忽视,对此很多人不愿说、不想说,可这就是事实,掩盖无助于解决问题,沉迷在大语文、大学科的迷梦中同样也无助于解决问题。
十问当前的语文教育,你到底怎么了?一问:教材与考试内容何以如此脱节严重?各学科的考试大纲,语文学科是最笼统、最模糊的,根本无法明确告知语文教育者应该讲那些知识点,掌握到什么程度。
对于这样的考试大纲,能有多大的指导性意义?纲不举,目不张。
没有明确大纲做导向的语文教材又怎么会明晰呢?课本与考试严重脱节,这是现阶段语文教育存在的大问题。
课本只是按文体类别做出了单元,如小说单元、诗歌单元、文言文单元等等,然而并未规定在这些课文中应该讲授哪些知识,课后的练习题更是形同虚设。
一篇课文讲哪些知识,取决于课教师的主观决断,这无疑是不合理的。
而且更为糟糕的是,课文的知识在考试中根本不涉及,这就使得绝大多数的学生产生质疑:我们学课本干什么?有的老师说,这是学生欣赏水平低、领悟能力差。
我却认为,学生说的一点也没错,若是我,我也会这样质疑,因为在现阶段,学校俨然已经成为一座知识超市,学生前来选择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无法吸引他或是让他感觉无用的东西他决然不会选购。
事实都已经表明这样的课本体例是不适用于高考的,不具备明确性的,作为教师,还强调学生的水平,有实质的意义吗?难道就没有合理权衡提高能力与适应高考的方法吗?亟待真正的、新的课本出现,希望这的课本能够指导方向、勾连知识、提升能力。
凤凰新学案·高中语文-必修1-教师用书(苏教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课前准备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抓住“看”“忆”等关键词,理清诗歌脉络,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诵读、品味词中精彩的词句,感受宏阔的深秋意境;在诵读中体会毛泽东诗词境界壮阔、乐观豪迈的风格。
3.介绍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人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资料卡片1.作者与写作背景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
湖南湘潭人。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时年32岁的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第一个中共党支部——韶山支部。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追怀曾经的学习、斗争生活。
毛泽东曾于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求学和进行革命斗争,并经常与同学、战友游览岳麓山,在湘江游泳。
1957年1月第一次发表这首诗时,毛泽东做了这样的注释:“击水,游泳。
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
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
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另注:这两句诗是毛泽东1917年冬天游衡山时所作)。
”2.词的一般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
原是配合音乐曲调的歌词,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
起初词称作“曲子词”,后称作“乐府”、“长短句”或“诗余”。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
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
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
高中语文教师用书苏教版必修1

咏诵青春霜天竞畅谁主沉浮六月看海我信未来开卷有益“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青年毛泽东,用他的信仰,营构了一个充满血与火、汗与泪、阴霾与阳光、痛苦与欢欣的独特世界。
是的,青春不是年华,而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宏的想象、炙热的恋情;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
话题链接——青春1.教材赏悟无论是独立寒秋的青年毛泽东,还是相约六月看海的我们,都是青春时代的代言人。
青春时代,是人生黄金期。
它充满朝气,充满活力,它使人充满着渴望和探索精神。
青春的灯火正亮,定会照亮有志青年不懈的追求之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披着阳光穿行岁月,加快青春的脚步,去点亮挂在心头的那束理想之光,用挚爱的情怀去高歌一曲。
2.名句赏记◆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林宽◆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俞良弼◆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孟郊◆一个民族的年轻一代人要是没有青春,那就是这个民族的大不幸。
——赫尔岑◆青年是我们的未来,是我们的希望。
——斯大林◆青春虚度无所成,白首衔悲补何及!——权德舆◆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于谦◆青春的精神是点铁成金的奇异的宝石。
——《泰戈尔评传》◆若是青春只有运动的火,它将变得焦干而枯萎。
但这里却永远潜藏着眼泪,使它保持着鲜美。
——泰戈尔《春之循环》3.典例赏析生命就像一根火柴“孩子,趁年轻,何不埋头苦干,以成就一番事业呢?”一老人劝告一少年。
少年满不在乎地回答说:“何必那么急呢?我的青春年华才刚刚开始,时间有的是!再说,我的美好蓝图还未规划好呢!”“时间可不等人啊!”老人说,并把少年引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地下室里。
“我什么也看不见!”少年说。
老人擦亮一根火柴,对少年说:“趁火柴未熄,你在这地下室里随便选一件东西出去吧!”少年借助微弱的亮光,四处努力辨认地下室的物品,还未等他找到一样东西,火柴就燃尽了,地下室顿时又变得漆黑一团。
高中语文 语文教学一些设想随想教学教材 苏教版

高中语文教学一些设想带了一届高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少弯路。
现在课程基本结束了,只剩下二轮复习了。
回顾三年的教学历程,甘苦难以一言蔽之。
如果带下一届高一,我会这么做。
第一,从高一开始引导学生积累读音和成语。
面对今天两个班读音和成语焦头烂额的局面,我觉得在高一时候就应该要求学生建立读音和成语积累本,将平时遇到的不会的、易错的读音和成语全部积累下来。
可以从字典积累,那就要必备《现代汉语词典》和《成语小词典》。
第二,高一时候就应该给学生讲一些语法的基本知识,这样有利于学习病句和文言虚词以及特殊句式。
这一点我自己做的比较好,应继续发扬。
对于病句,不仅要让学生进行语法分析,而且要多多总结病句的规律,标志法似乎很有用。
第三、两周一次大作文,每周一次新闻评论训练。
新闻评论训练应从高一抓起,训练学生在作文中关注现实、关注时代的能力,顺便积累一些与现实相关的素材与论据。
这一点一定要坚持。
我发现以前让学生写的随笔基本上用处不大。
对于大作文,高一高二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各种体裁、各种立意都去尝试,不可过早地立规矩、讲格式。
对于作文教学,我本人也很困惑,应该将其列为一个思考和研究的课题,专门进行。
第四、对于文言文,建议摈弃《史记鉴赏》,补充人教版的经典文章,这一点从高一开始抓,到高二结束的时候就应该补充完了。
经典文言文总是有一些典型的例子如实词的意思、虚词的用法、文言语法等等,应该特别重视。
必要的时候,整理或者复印人教版的文言文篇目例如《促织》、《赤壁之战》、《廉颇蔺相如列传》等等。
如学有余力,再补充《史记鉴赏》的经典篇目。
第五,诗歌阅读应从高一抓起,通过补充经典诗篇,让学生加大积累量,对诗歌达到相对熟悉的地步。
这样,诗歌的思想感情、基本手法、常用意象、诗人概括等都会有所了解,也可以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进而进行更好地赏析。
这一点应和读音、成语一起,积累到专门的笔记本上,定期检查。
补充诗歌可以占用一些课堂时间,也可以在课外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给每位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
小学距离我已经很远了,但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当时学语文课文的第一件事就是抄解词,小学语文课本是没有注释的,词语的解释当然来自于语文老师那本厚厚的教学参考书。
那个时候,班长负责抄解词,他是唯一一个能够接触到教学参考书的人,我们都很羡慕他,仿佛他掌握着最高机密似的。
对我们来说,教学参考书不仅是一种权威,而且充满着神秘性。
大三时候,中文系来了一个新老师,她给我们开设了外国文学选修课程,颇有意思。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她拿的一本资料,绿色封皮的,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只知道是北大教授吴晓东先生写的。
我突发奇想,何不去网上查一下吴老师写的这本书叫什么名字,一查之后,我异常惊喜,原来是一本叫《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书,当时毫不犹豫下了订单,将书买回。
老师讲的很多知识也在书中找到了出处,这本书的神秘性没有了,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权威了。
闲来没事的时候,我就会读上几页,那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直到有一天,我成为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顺理成章地拿到了一本教学参考书,顿时有了一种如获珍宝之感,仿佛自己占有了多么丰富的知识似的。
于是刚开始的几节课,我照着教学参考书上的观点给学生讲啊讲啊,直到有一天我发现学生并不是十分感兴趣,原来他们不喜欢照本宣科式的上课。
我那时才明白了,教学参考书,并不意味着权威,更没有什么神秘性。
于是考试之前,我将教学参考书留在了班上,让学生当作参考,自我学习。
现在的我,看到发下来的教学参考书,心里有点好笑,没几天,早就不知被我扔到哪里去了。
现在上课,我几乎不看任何参考资料,单凭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讲给学生听。
有时候,理解的比较透彻,即使没有充分备课,也能有很好地发挥,相反,参照教科书,尽管字字句句倒背如流,但是到了讲台上,依然是茶壶里煮饺子,什么也倒不出来。
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教参只是一种载体,只是一种观点而已,根本没必要奉若神明,敬而畏之。
又有一天,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给每个学生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呢?这样的话,学生不是更方便地获得了知识吗?后来深入想了想,这有点太离谱了。
很多教师依然习惯将教参视为圭臬,丝毫不敢跨越雷池半步,照本宣科那是常事,一旦学生有了教参,老师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再者,教参具有神秘性,一旦曝光于太阳之下,谁还会对老师充满敬意呢?个人认为,这样的想法,真的脱离时代了,这与现代教育观念是格格不入的。
中学教师,依然也需要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依然需要不断地进步,如果止步于教参,那只能是固步自封了。
于是我建议:给每个孩子配备一本教学参考书,让老师与学生在同一平台进行对话与交
流。
语文教师如果还想超出一般人,那就去细读文本,进行教学反思与研究,扩充自己的知识量,让自己成为一个独特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