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Y100256 易玲

英汉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对比

旅游,能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见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业成为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产业。旅游广告在旅游业的繁荣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文字的表达是广告的灵魂,隐喻使广告的文字更加生动,也能使人们更好地解读广告。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传统的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一种语言现象,一种用于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20 世纪80 年代,Lakoff 和Johnson 发表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的基本方式,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从始发模型到目的模型的映射。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通过映射来反应产品的特点和优于其他产品的独特之处,因而达到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的目的。意象图式是隐喻的认知基础,这些来源于日常生活的意象图式在概念域的映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英文是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很多国家的旅游广告都有英文版本,因而了解英文旅游广告中的隐喻模式和意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广告的内容,熟悉旅游目的地。而通过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隐喻对比,我们能掌握二者在广告中使用隐喻的异同,为两种语言的旅游广告的互译提供线索。

尽管语言学家对于广告做过多方面的研究,但是对于旅游的广告的研究却尚不多见。胡天富和周虹在他们的论文《以文本功能为基础的旅游广告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英汉旅游广告的翻译问题。陈琳在著作《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对英汉广告中的隐喻从认知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其他的学者在研究旅游广告时也多是从结构和语用等方面进行的。对于广告研究,学者们一般都是集中于一种语言的研究,而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广告的研究甚少,而将隐喻理论引入探讨两种语言广告的对比更是少之又少。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英汉语广告语篇隐喻对比研究中。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英汉语对比研究、翻译研究和广告传播学等领域的发展。

隐喻理论概述

古往今来,隐喻一直备受世界各国学者的关注。隐喻是历史上最悠久,运用范围最广泛的修辞方式之一。关于隐喻的定义,学术界有多种说法。束定芳在《隐喻学研究》(2000:19)中指出,“修辞学家说隐喻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辞话语的手段。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西方学者普遍认为隐喻的研究大致经历两个最为主要的阶段,即:以传统隐喻观点为基础的阶段和从认知方面进行研究的阶段。在传统研究阶段,学者主要关注对隐喻的修辞、诗性等语言方面进行研究,认为隐喻是在同一范畴中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事物,或在不同范畴通过一个事物与另一事物进行比较或互动;最具代表的理论有,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比较论,昆提良的替代论,理查德的互动论,理查德的互动论涉及到隐喻的认知特性。也为隐喻的认知发展铺下了基垫。

然而真正在从认知角度研究的阶段,主要是以1980年莱可夫和约翰逊发表

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到的概念隐喻理论开始的。在专著里,莱可夫和约翰逊批评了传统的隐喻观,即把隐喻当成是“诗化的语言,”和“夸张的修辞”。他们的隐喻观的精要是:“对一个事物的经验的了解有助于了解另一个事物,所以隐喻又可以理解成隐喻的观念。”他们指出对语言的想象,尤其是隐喻对个人经验来说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同时传达了理性思维和客观事实。因而意义是个体对事物经验的主客观之和,这也使得对语言的修辞性研究更具意义和内容。

他们还指出“隐喻充斥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是语言,还有行为和思想”,而且“我们平时的多数概念系统实际上都是隐喻”。隐喻首先是一种行为和思想,然后再以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一般认为,隐喻是将两个不同概念域的事物放到一起,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让读者通过比较容易了解的那个概念域来理解较难的一个。但是隐喻的创造性特征说明,它并不简单依赖于始发模型和目的模型存在的客观相似点,唯一与隐喻有关的相似性是人们的生活经验,而非事物间存在的客观相似性。当然兰可夫和约翰逊也承认隐喻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这些相似性很大部分并非是建立在相似性上的,而是建立在其他的隐喻之上的。

隐喻的主要功能是为一种经验提供一种已知的公正的理解。认知隐喻观注重人类认知在传达意义时的重要地位。概念隐喻理论把隐喻看作是一种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认知工具,侧重研究隐喻在认知方面的独特功能。

国内对于隐喻的研究比国外的时间要短,现在也还没有一个正式的理论系统。但是中国的很多学者都对隐喻的研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开始时语言学评价一些西方的隐喻理论。比如林书武的《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及《隐喻与认知》评介。赵艳芳的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束定方也对《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亚里士多德和理查德的隐喻观进行了修正。除了从认知角度评价国外的理论之外,赵艳芳是系统地介绍将认知理论的性质,结构和作用等的第一人。随后,大量关于隐喻的理论书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束定方教授的《隐喻学研究》一书。总的来说,相对于西方的隐喻学研究,中国的学者对隐喻的研究只是基于西方研究之上,从文化,认知,语用和语义等方面加以深化,总的思想体系还不够成熟。

在进行对比之前,我们必须要先明确,在语言中,怎么样才算是隐喻。莱可夫和约翰逊指出:不是通过概念隐喻来理解的都属于一般文体。因此,像“这孩子看着真聪明。”这类话就不能算是隐喻。格里兹也论证:光是从语义和语用方面不能说没明语言的隐喻性。因而莱可夫和约翰逊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隐喻认知观认为隐喻是跨域的映射,即元认知域对目的认知域的映射,也就是一个认知域的特征系统化地映射于另一认知域。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隐喻是对一个认知域的描写揭示了另一个认知域的特点,那么相对应的,旅游广告中的隐喻应该是解释揭示目的地的特征,或是广告发出者的意图。

广告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会看到广告,听广播的时候会收听到广告,就连在高速公路上驾驶也会在沿路遭遇广告。美国广告协会为此给出的定义是:广告是付费的大众传媒,它的目的的传递信息以及改变消费者的的态度,以诱发消费行为因而获利。旅游广告是信息的互动,是旅游公司和目的地一种吸引消费者提高销售额的方式。广告的形式多种多样,在此篇论文中,我们将讨论的是英汉旅游广告语篇中的隐喻对比。旅游广告是广告的一种独特形式,也有广告的一般特征。广告一般由标题,正文,和商标。但是旅游

广告,特别是城市的旅游广告大部分都是以简洁明了的标语出现。下面我们随机抽取了一些英旅游广告,对其进行分析对比,找出两者在隐喻方面的异同点。

这些例子都是笔者从网络上摘取的一些中外城市的旅游宣传标语,没有穷尽,但求客观。

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的相同点

(一)人类隐喻

人类是大自然中最大的生物群,语言也是人类特有的交流工具。隐喻从根本上来说是基于人类经验。我们在碰到语言中的隐喻时,首先会将其联系到自己的身体或是生活经验上。在旅游广告中,隐喻的运用也就是将旅游目的地人化,而给旅游者带来的感受。让顾客感觉与他们接触的并不是一个地方,而是我们人类本身。在这里,隐喻的原始域是人类本身,而目的域是旅游目的地。这是在英汉旅游广告中都比较常用的一种隐喻。这个人是有魅力的如马来西亚,是好客的如韩国,是亲切的如夏威夷。那个人是博爱的如南京,是多情的如长沙,是含羞的如新疆,是底蕴深厚的如宋城。我们可以来看一些英汉旅游广告中运用人类隐喻的例子。

(1)Malaysia:The charm of Asia!

(2)Korea: Happy country; Hospitality neighbour! 韩国:开心胜地,好客邻邦!

(3)Hawaii: We are smiling Islands and we got sunshine here!夏威夷:夏威夷是微笑的群岛,这里阳光灿烂!

(4)南京:博爱之都!

(5)长沙:多情山水,璀璨星城!

(6)新疆:掀起你的盖头来!

(7)宋城:给我一天,还你千年!

旅游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有很多的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游客,会在广告中运用与人类生活行为有关的隐喻,来达到其销售目的。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广告:"Alaska:fell in love with the first glance."这是人们在碰到自己的心爱之人时会有的心理行为。在中文的旅游广告中,运动,经济,和购物常常被作为原始域来映射旅游地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到:

(1)香港:动感之都

(2)浙江金华市:风水金华,购物天堂

(3)宁波市:东方商,时尚水都

(二)地点隐喻

世界上总共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风景和文化,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和欣赏。现实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真正的环游全世界。但是,一些著名的旅游地点,因为其交通和历史原因,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地方。所以,在旅游广告中,我们能发现有很多都以别的著名的旅游点来作为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下面的例子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1)Turkey: It's not Oubaloy; It's better than Oubaloy土耳其:不是欧罗巴,胜似欧罗巴!

(2)Cesko: Golden Prague!捷克:金色的布拉格!

(3)肇庆:肇庆山水美如画,堪称东方日内瓦!

(4)山西咸阳市:中国金字塔之都——咸阳

在旅游广告中,还有一种地点隐喻,是以人类生活中的公共设施和场所作为

原始域来映射广告旅游点的。这些广告设施和场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所以,当我们在广告语种看到这些字眼时会觉得很亲切,也会引起我们旅游的兴趣。在英汉旅游广告中,这些场所包括花园,博物馆等。英汉旅游广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类的隐喻:

(1)Italy: An outdoor museum!

(2)Schweizer: The park of the world!

(3)厦门:海上花园,温馨厦门

(4)佛山:和谐佛山,绿色家园

(5)宁夏回族自治区:多姿多彩的塞外主题公园

(三)文化隐喻

文化是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文明宝库。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每一个国家或是城市都有其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些地方往往因为其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丰富物质文化或精神文化而被世人所青睐。物质文化往往包括旅游点的特产,建筑等,而精神文化往往跟宗教和神话有密切的关系。尤其在中国的旅游广告中,有很多都是以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境和福地来作隐喻对象。这些文化的产物就成为了旅游广告的原始域,映射的对象就是旅游地点。

(1)Scotland: The hometown of Whisky!

(2)Wales: Hometown of castel!

(3)Bangkok: City of angles!

(4)苏州:人间天堂,苏州之旅

(5)山东烟台市:人间仙境,梦幻烟台

(6)浙江象山县:东方不老岛,海山仙子园

(7)福建武夷山:东方伊甸园,纯真武夷山

(四)事物隐喻

在旅游广告中,有时候会以一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事物作为原始域。一提到这些事物,人们的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生动的画面,因而使顾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有更明确的了解。我们可以从下面例子中看到隐喻里我们熟悉的事物。

(1)England: The hometown of fashion, decent, and history!

(2)Hawaii: The crossroad of Pacific Ocean!

(3)突尼斯:Air, Sunshine, 海水浴

(4)银川市:塞上明珠,中国银川

(5)汉南海口市:椰风海韵,南海明珠

(6)海南三亚市:天涯芳草,海角明珠

在对英汉旅游广告的隐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以上的相同点。当然,两者也有不同之处,在汉语的旅游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以名人故乡为隐喻原始域的旅游广告语,然而这点在英文的广告语中很少有出现。究其原因,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中国比较塑造个人对历史或地方的贡献,而西方文化注重群众的力量。我们来看汉语旅游广告的例子:

(1)山东曲阜市:孔子故里,东方圣城

(2)湖南湘潭市:伟人故里,山水湘潭

(3)浙江富阳市:富春山水,孙权故里

(4)河北承德市:游承德,皇帝的选择

结论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将隐喻引入对英汉广告的对比分析中。总结了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范畴的类型并进行了对比。从各种中英文的旅游广告中,作者发现了很多隐喻的应用,也发现了隐喻域在英汉两种广告中运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首先,作者发现了在英汉旅游广告中都存在身体隐喻,文化隐喻,事物隐喻和空间隐喻四种隐喻。这些共同的隐喻域体现了人类的认知结构是基本相同的,即都以自身和自身经历及周围世界为基础来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也揭示了旅游广告的共同特征,比如说人生即旅途在广告中最常被用到的隐喻概念。

其次,发现了英汉旅游广告中对隐喻认知的不同解释,同样的始发模型在两种语言里可能是不同的目的模型,即同一个隐喻概念在英汉两个民族来说有不同的认知理解。

总之,通过对英汉旅游广告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文化的传承性和连接性。因为人类都有类似的身体经验,所以在各个语言中我们能找到相似的语言表达。

引起英汉旅游广告中隐喻域相同的原因大概有两个。一个是人类的经验基础,另一是意象图式。一方面,所有的原始域都源自我们的身体经验。因为这些源自身体经验的原始域能让所有人引起共鸣。更精确的说,中国和英美国家的人都有相同的身体经验。另一方面,在不同的隐喻下埋藏着相似的的意象图式。

而引起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英汉两种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文化决定了一定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些都会反映在语言的认知模式中。中文和英文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他们体现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文化会影响人们的身体经验和认知模式,这也就造成了旅游广告中隐喻应用的不同点,比如说相同隐喻域在两种语言的广告中运用的频率差别。

最后,本文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首先,文中所收集的旅游广告资料都是笔者从报刊,杂志和网络上摘取的,资料的收集有可能不够全面和及时。其次,不同的人对隐喻有不同的理解,该文对隐喻的阐释都是基于作者学习时的知识和理解,所以在分析和解释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参考文献

(1)F, Ungerer& H. J. Schmid.2008.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Lakoff, G. & M. Johnson.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Lakoff, G. 1993.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A]. In A. Ortony (ed.). Metaphor and Thought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251. (4)程尽能,吕和发。旅游翻译与实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22-149. (5)陈琳, 2005, 从认知角度看广告中的隐喻[D], 南宁: 广西大学.

(6)林书武.《隐喻:其认知力与语言结构》评介「J〕.外语教学

与研究,1994,(4).

(7)林书武.《隐喻与认知》评介[J].外语教学与研究,1卯5,(4).

(8)束定芳, 2000 ,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9)束定芳, 2004,《语言的认知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0)曹文刚。汉英旅游翻译的关联阐释.[J]. 内蒙大学

(11) 赵艳芳.语言的隐喻认知结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评介仁JI.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3).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_现状与问题_李彦秀

一、引言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顺应了认知语言学跨语言研究的发展趋势,已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热点话题,相关研究成果对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英汉翻译、学习词典编纂、语篇分析、言语交际等均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隐喻”、“对比”、“语料库”、“英汉”、“汉英”为关键词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进行篇名检索,选取 2004年至2013年间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中 文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篇(限于篇 幅,本研究不讨论英汉隐喻翻译研究论文)。在分析 33篇论文的基础上,本文从隐喻类型、研究层面、 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考察了近10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二、隐喻类型及研究层面 隐喻的分类及其依据研究是隐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不同的学术流派因研究目标、研究视角 等差异使隐喻分类各异。没有任何一种分类是无懈 可击的,但没有分类就没有认知和科学研究的深化。从不同层面对隐喻进行研究,则有助于全面地揭示隐喻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同样可以促进隐喻认知和研究的深化。 (一)隐喻类型 比较普遍接受的隐喻分类是由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 和Johnson 提出的,他们根据始源域不同,把 概念隐喻划分为实体隐喻、空间/方位隐喻和结构隐喻[1]。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Halliday 则认为语法隐喻包括概念隐喻和人际语法隐喻,人际语法隐喻又可分为情态隐喻和语气隐喻[2]。国内学者以隐喻的表达形式、功能和认知特点为依据,将隐喻分为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根隐喻与派生隐喻、以相似性为基础的隐喻与创造相似性的隐喻;而从隐喻句法特点的角度,又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副词性、介词性隐喻等[3]。鉴于隐喻分类的标准不同,按照上述分类难以全面客观地反映近十年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涉及的隐喻类型。因此,本研究对涉及的隐喻类型的描述不完全拘泥于上述分类。 1.所涉及的隐喻类型大体上可分为认知语言学 视角的“概念隐喻”和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隐喻”。从概念隐喻分类来看,涉及的隐喻类型有时间 收稿日期: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JA740027);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11WX25)作者简介:李彦秀(1985-),男,助教,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研究,E-mail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 文章编号:2095-3046(2014)04-0068-04 DOI :10.13265/j.cnki.jxlgdxxb.2014.04.015 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 现状与问题李彦秀, 陆梅,李萍 (江西理工大学外语外贸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 要:跨语言研究是当今隐喻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因而英汉隐喻对比研究成为国内学界高度 关注的领域。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 )”,选取2004~2013年间公开发表的有关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和CSSCI 期刊论文33份,主要从研究牵涉的隐喻类型、研究层面、隐喻理论、英汉隐喻异同的阐释、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等角度,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近10年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的现状,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研究表明,国内英汉隐喻对比研究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关键词: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理论;跨学科视角;研究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志码:A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JournalofJiangxi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第35卷第4期 2014年8月 Vol.35,No.4Aug. 2014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 英汉动物习语隐喻对比浅析 作者:郑紫元 来源:《校园英语·月末》2019年第12期 【摘要】隐喻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说隐喻无处不在。在传统的隐喻观点当中,隐喻如同明喻、夸张一样,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家逐渐意识到隐喻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动物是人类最亲密的伙伴之一,同时在隐喻的研究过程当中,动物一直是被关注的焦点,这种关系使得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产生了极其复杂的情感。而动物习语是指包含表示动物单词的习语。动物习语不仅能形象地表现出某种品质、性格,还可以简洁的描述某些事件及传达某种情绪。动物习语理应引起关注。 【关键词】隐喻;动物习语 【作者简介】郑紫元(1989.04-),山东人,长春建筑学院,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目前,许多研究者都集中在隐喻的研究上,隐喻对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内容认为,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隐喻都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隐喻在本质上是认知的。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思维能力是随着人们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是人们认知世界,特别是认知抽象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认识能力。 人和动物有许多不同和相同之处,通过对动物习语的研究,我们可以对不同种类的动物有更多的了解。此外,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自己和彼此。英汉动物习语隐喻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在一些人的心目中,理解動物隐喻的困难总是存在的。通过分析这些差异,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动物隐喻。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外语学习者获得动物习语的真实意义。减少他们在谈话中遇到的失败。 二、同一动物形象的不同喻义 1.狗。狗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动物,通常被人们当作宠物或者用来看守或猎食。当然,在英汉动物习语中,狗的喻义也存在差异。在中英文化中,狗与人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最明显的区别是人对狗的态度。汉语中,很多关于狗的习语都是谈论人类的行为或特征,表达他们的感情和态度。通常情况下对狗的表述都是否定的。例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改不了吃屎、狗男女等等。然而许多研究表明,狗在英语中的含义与在汉语中有很大的不同。狗在英语

中英广告语异同简析

中英广告语异同简析 摘要:广告语言已成为一种应用语言,有其独特之处,由于中英文化形态,风俗习惯的巨大差异,背靠两种文化背景的广告语存在不同之处;但广告的功能却是不受文化差异影响的,因此中英广告语也有相似的地方。本文将对两种广告语作一粗略的比较。 文酷网 关键词:广告语;功能;文化 一、中英广告语的相似点 (一)常用句式相似。中英广告中使用最频繁的是陈述句。笔者随意观察了中英文报刊广告各10则,陈述句在中文广告中占50%,而英语广告中也占45%。言简意赅的肯定陈述句在广告中陈述事实,表达情感,创造意境和形象,通常可以将产品的特征、功能、效用和形象表达得真实,清楚,具有极强的信息传播功能。其次是祈使句,它所占的比例在中英广告语中都是30%。 广告以说服为己任,而祈使句具有直接劝说、直接鼓动的作用,它往往能以中肯的语气表达有益于消费者的劝告、勉励和指令,能打动潜在消费者的心,颇能激励消费行动,具有很强的劝诱功能。接下来是感叹句,它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20%。感叹句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表达非同一般的信息,它多以感叹号结尾,很有力量,能起到强调信息,突出重点,激励消费行动的目的。再有就是疑问句,所占比例为5%。疑问句如同祈使句意味着对读者直接说话,通常被视为需要作出反响。广佶话中疑问句能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之对产品加以重视。 (二)常用结构相似。中英广告中常见的有省略结构、比较结构和排比结构。省略是广告中最常见的结构,它使广告节奏有力,语气明快,促使读者积极思维,激发池们的联想。对比结构的运用是为了在比较的基础上帮助读者进行鉴别。广告商品通过对比更确切地显示出自身的特征、功效和优势,更具竞争力。排比结构在各类广告中应用频繁。英国广告学家Greg Myers(1994)认为排比结构工整对称、意义并重、易读易记,便于表达或突出广告信息。 (三)常用修辞相似。中英广告中大量采用反复以强化广告的宣传效应;巧用双关语,提高广告语言的艺术性,加深印象;运用拟人手法,增强广告语言的感情色彩,使冷冰冰的商品变得富有人情味,使它的特性与功能更为突出,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多用比喻,增强广告语言生动逼真的表达功能。 二、中英广告语的差异 (一)广告与文化。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摘要】:两千多年以前,隐喻作为修辞格就为世人所知。在西方,亚里斯多德在其著作《诗学》和《修辞学》中就对隐喻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并确立了其后两千年西方修辞学界隐喻研究的基本线索。在中国古代,“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认识和描述事物的基本原则,“比”与“兴”是《诗经》中主要的两种表现手段,“比者,比方于物也;兴者,托事于物。”它们都属于我们当代隐喻研究的范畴。尽管人类早已把隐喻作为认知手段,但它的认知作用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受到语言学家的认可和重视。Lakoff和Johnson指出,隐喻是人们用清楚的、具体的经验建构复杂的、抽象的概念的过程。人类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往往以比较熟悉的概念描述和理解比较陌生的事物,从而认识人类自身及其周围的世界。实质上,隐喻是一个认知域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的过程。当代隐喻认知研究除了隐喻认知的本质特征、隐喻认知的形成机制和工作机制等方面外,还面临着一个重大课题。首先,应该对英语以外的语言的隐喻系统做大量的基础研究,以求证明不仅在英语中,而且在其他语言中,抽象思维都是部分通过隐喻来实现的。其次,是有关隐喻概念系统的普遍性和相对性的问题。一方面,人类的认知活动植根于日常的身体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身体体验却是相同的,因此有理由假设普遍性的隐喻概念的存在;另一方面,由于身体体验不能独立于特定的文化和社会之外,我们也有理由推论在不同文化的隐喻概念系统中应该存在差异。然而,不同的语言、文化究竟在

多大程度上表现出隐喻概念系统的异和同,却是亟待通过扎扎实实的对比研究来回答的问题。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指明事物的异同所在不难,追究它们何以有此异同就不那么容易了。而这恰恰是对比研究的最终目的”。本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两种日常语言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人体、空间、时间、情感和基本颜色等五个方面的隐喻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全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导言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提出了本课题的研究假设,从而确定了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并且确立了课题研究所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有关国内外隐喻研究的文献综述,主要以隐喻研究从作为从属地位的修辞格研究发展到独立的认知研究的过程为线索,对国内外从古代到当代的隐喻研究进行了简要的梳理和总结,并且在对国内外隐喻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问题,确立本论文的研究目标。第三章确立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研究的理论基础,本论文第一次从语言世界观、隐喻认知的普遍性、系统性以及与文化的一致性等方面对英汉隐喻认知对比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探讨和阐释。第四章主要从人体隐喻化认知的工作机制及其特点、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投射模式与对应程度以及英汉语中的优势分布等几个方面来集中探讨英汉语中人体隐喻认知的共性和差异性及其原因。第五章主要考察英汉两种语言在空间关系的选择和表达形式方面以及对数量、状态、范围、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空间隐喻化认知,有何相似和不同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第六章主要对英汉两种语言中时间的空间隐喻化认知、结构隐喻化认知、本体隐喻化认知这三种类型的隐喻方式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以期发现它

从中英文动物隐喻看中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对比评析《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和盖茨比的梦想 2 象征在女性主义小说《占有》中的作用 3 A Probe into Charles Dickens’ Family Values Reflected in A Christmas Carol 4 5 论《献给爱米莉的玫瑰》的艺术创作特征 6 解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帽子和鸭子的象征意义 7 《红楼梦》中文化词的翻译 8 思维差异对中美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9 论美国黑人现代流行音乐及其影响 10 浅谈商务英语于商务信函中的运用 11 苔丝悲剧中乌托邦情结的探析 12 分析奥利弗退斯特悲剧生活的原因 13 浅析《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 14 浅议我国民营企业薪酬管理 15 奴隶制下的压迫与爱——浅析托尼?莫里森的《宠儿》 16 分析中国和美国的慈善文化 17 论《呼啸山庄》中两代人之间不同的爱情观 18 从男性角色解读《简爱》中的女性反抗意识 19 浅析《飘》中女性人物形象 20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的文化阐释 21 《吉姆老爷》中吉姆的性格分析 22 试析翻译中的“假朋友” 23 The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Teaching 24 浅析《儿子与情人》的人物刻画的技巧 25 The Use of Body Language in Teaching 26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27 美剧网络字幕翻译研究 28 傅东华译《飘》归化现象浅析 29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 30 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分析《雷雨》中的称谓语 31 (英语系经贸英语)浅析企业如何通过市场定位打开销售渠道 32 The Comparison of Table Manners betwee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33 男权社会下康妮女性身份的诉求--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研究 34 浅析爱默生的《论自助》——人生自主的源泉 35 从《法国中尉的女人》看约翰?福尔斯的女性主义思想及其局限性 36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主人公霍尔顿的求索之路 37 A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Based on Nida's Fu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38 英汉招呼语对比与应用研究 39 An Analysis of Imprisonment and Liberation in Great Expectations 40 论苔丝悲剧的成因 41 广告中的熟语模因探析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英汉语"恐惧"情感隐喻认知对比 作者:陈家旭, CHEN Jia-xu 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学院,爱尔兰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刊名: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年,卷(期):2008,24(1) 被引用次数:12次 参考文献(6条) 1.叶奕乾普通心理学 1997 2.Kovecses Zoltan Metaphors of Anger,Pride,and love:A Lexical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e of Concepts 1990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koffG;M.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1980 4.Ning Yu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8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koff G 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 1987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 199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陈家旭.Chen Jiaxu英汉语"喜悦"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 2.罗晓燕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期刊论文]-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9(5) 3.杨瑶.Yang Yao英汉语"悲""喜"情感隐喻的认知对比[期刊论文]-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4.秦耀咏.QIN Yao-yong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期刊论文]-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2,23(2) 5.吕文静.LV Wen-jing英汉"焦虑"情感隐喻认知对比分析[期刊论文]-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12) 6.曹蕾英汉"红"之情感隐喻意义对比分析[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7) 7.卓静单一型情感隐喻和冲突型情感隐喻的认知构建[学位论文]2006 8.孙毅.SUN Yi汉语"心"义族衍生的隐喻路径求索[期刊论文]-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39(1) 9.程浩.CHENG Hao汉英体育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对比研究[期刊论文]-外语研究2005(6) 10.樊辉.宫雪.戴卫平刍议"心"的隐喻[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5) 引证文献(12条) 1.李荣娟儿童的创造性隐喻和外语学习[期刊论文]-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2) 2.武贝贝从隐喻认知角度看汉语中“忧愁”的情感表达[期刊论文]-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3(10) 3.欧国芳汉式英语原因分析及英语教学对策探讨[期刊论文]-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0(9) 4.谢暮松英汉隐喻认知异同的根源分析[期刊论文]-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2) 5.向友青英汉"恐惧"的认知原型研究[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 2010(6) 6.胡玲玲英汉“恐惧”情感隐喻对比分析[期刊论文]-考试周刊 2013(55) 7.金花漫奥巴马就职演说辞的隐喻特色解读[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8.金花漫英汉语"火"词语的情感隐喻认知[期刊论文]-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1) 9.袁红梅英汉"恐惧"隐喻对比研究[期刊论文]-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9(4) 10.胡越坚.王菊兰浅析英汉"心"词汇的隐喻认知特点[期刊论文]-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3)

世界级广告词精彩中英文互译

世界级广告词精彩中英文互译 1.Time is what you make of it.(Swatch)天长地久。(斯沃奇手表) 2.Good to the last drop.滴滴香浓,意犹未尽。(麦斯威尔咖啡) 3.Obey your thirst.服从你的渴望。(雪碧) 4.The new digital era.数码新时代。(索尼影碟机) 5.We lead.Others copy.我们领先,他人仿效。(理光复印机) 6.Impossible made possible.使不可能变为可能。(佳能打印机) 7.Take time to indulge.尽情享受吧!(雀巢冰激凌) 8.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perfection.不懈追求完美。(凌志轿车) 9.Poetry in motion,dancing close to me.动态的诗,向我舞近。(丰田汽车) https://www.360docs.net/doc/585968225.html,e to where the flavor is.Marlboro Country. 光临风韵之境——万宝路世界。(万宝路香烟) 11.To me,the past is black and white,but the future is always color. 对我而言,过去平淡无奇;而未来,却是绚烂缤纷。(轩尼诗酒) 12.Just do it.只管去做。(耐克运动鞋) 13.Ask for more.渴望无限。(百事流行鞋) 14.The taste is great.味道好极了。(雀巢咖啡) 15.Feel the new space.感受新境界。(三星电子) 16.Intelligence everywhere.智慧演绎,无处不在。(摩托罗拉手机) 17.The choice of a new generation.新一代的选择。(百事可乐) 18.We integrate,you communicate.我们集大成,您超越自我。(三菱电工) 19.Take TOSHIBA,take the world.拥有东芝,拥有世界。(东芝电子) 20.Let’s make things better.让我们做得更好。(飞利浦电子) 21.No business too small,no problem too big. 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IBM公司)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 ' 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论例句在中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英汉动物习语的隐喻认知分析分析年龄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从语言的角度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儿童形象从语境视角浅析《生活大爆炸》中反语的幽默属性 中外汽车文化对比研究英汉衔接手段对比分析--基于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及其译本的对比分析 论英汉数字习语的差异及翻译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广告翻译的影响美国战争电影的人性和文化透视--以《拯救大兵瑞恩》为例 Text Memorization and English Learning 论《小妇人》的叙事技巧提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研究 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Gratitude Expressions 《老人与海》的象征意义探究 非语言交际在国际商务谈判中的运用 中外大学校训对比研究从关联理论看英文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减译 Pursuing a Harmonious Man-Woman Relationship In The Thorn Birds 对《老人与海》中主人公的 性格分析环境、性格、命运--评《远大前程》主人公皮普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复仇者联盟》中的言语幽默 《珍珠》中的生态思想教师的个性与语言教学 《老人与海》中马洛林形象的不可或缺性浅析《威尼斯商人》中的金钱观 “适者生存”——浅析飘的主题浅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苔丝悲剧的成因 《荆棘鸟》女性意识浅析《闻香识女人》角色分析论《法国中尉的女人》中萨拉的女性主义的显现 肯尼迪演讲的语音衔接分析论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的黑色基调---在美国梦里挣扎

旅游常用英语中英文对照并附有发音

转机时在机场里可能要用的词汇: Flight Number 或者Flight No. 读作:服来特拿木波儿翻译为:航班号 check-in counter读作:切克银考恩特儿 翻译为:登记上飞机的窗口 Gate 读作:给特 翻译为:登机口 Departure lounge读作:低趴欠儿劳嗯几 翻译为:候机室 Boarding Pass读作:保定怕四 翻译为:登机牌 Baggage claim 读作:白给几克雷木 翻译为:行李认领 Exit 读作:爱哥细特 翻译为:出口 Taxi pick-up point 读作:太可斯诶皮克阿普泡恩特翻译为:出租车乘车点 Air Ticket 读作:爱鹅梯肯特 翻译为:飞机票 Restroom 读作:乳爱斯特入木 翻译为:洗手间 Toilet 读作:涛爱里特翻译为:厕所

Men’s 读作:门思 翻译为:男洗手间 Women读作:喂米恩 翻译为:女洗手间 North 读作:闹思 翻译为:北 South 读作:臊思 翻译为:南 East 读作:亿思特 翻译为:东 West 读作:外思特 翻译为:西 Queue here 读作:克油嘿儿 翻译为:在此排队 Assistance 读作:饿赛斯吞斯 翻译为:问讯处 Connecting flights counter 读作:克耐克挺服来次考恩特儿翻译为:转机服务台 Luggage pick up 读作:拉给几皮克阿普 翻译为:取行李 Telephone 读作:台里服恩 翻译为:电话

Elevator 读作:爱里喂特儿或者lift 读作:里服特翻译为:电梯 Airport 读作:爱鹅泡特 翻译为:机场 Date 读作:嘚(dei)特 翻译为:日期 Time 读作:太木 翻译为:时间 Departure 读作:低怕企鹅 翻译为:出发 Take off 读作:忒克熬付 翻译为:起飞 Delayed 读作:低雷得 翻译为:延误 Restaurant 读作:乳爱斯特乳昂特 翻译为:餐厅 Stairs and lifts to departures 读作:思带额思安得里付次图低扒企鹅 翻译为:由此乘电梯前往登机 BUS 读作:把思 翻译为:公共汽车 Departure time 读作:低扒企鹅太木

中英爱情的隐喻对比

Contents Abstract (1) Ⅰ. Introduction (3) Ⅱ. Literature Review (3) A. The cognitive study of metaphor (3) B. Conception of structural metaphor (4) Ⅲ.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4) A. Love is a journey (4) B. Love is war (5) C. Love is a physical force (5) D. Love is fluid (5) E. Love is plant (5) Ⅳ. Heterogen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6) A.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ecomomic structure (6) B. The difference caused by the diversity of culture (6) C.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a different way (7) Ⅴ. Conclusion (7) Notes (7) Bibliography (9) Acknowledgements (9)

Abstract: Love, one of human's deepest and strongest passions, is expressed in hundreds of ways in human civilization.The abstract concept of love can not be fully elucidated without metaphors. Structural metaphor is a mapping from one conceptual structure to another.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share a similar central conceptual system because of the cognitive similarity. However, the diversity of national cultures make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omogeneit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structural metaphors of love; and meanwhile it expatiates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m through comparing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 Key words: love; structural metaphor; cognition; culture 摘要: 在人类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进程中,爱情是人类最厚重久远的感情之一。没有隐喻,爱情这一抽象概念就得不到充分阐释。结构隐喻是指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由于人类认知的相似性,中英文惯用的爱情结构隐喻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而中英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导致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的差异性。本文分析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趋同性; 同时通过对中英文化背景异的比较, 阐述了中英爱情结构隐喻表达的异质性。 关键词: 爱情; 结构隐喻; 认知; 文化

(全英文论文)英汉谚语中动物词汇的对比研究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的自传性分析 中式菜肴命名的文化内涵与英译 A Journey through Harsh Reality: Reflections on Gulliver’s Travels 目的论视角下《瓦尔登湖》两个中文译本的分析 从《红楼梦》和《飘》看中美恭维语比较 从《荆棘鸟》中三个女性形象解读女性主义发展 浅析隐藏在“面纱”之后的伯莎梅森 小说《飘》中瑞德巴特勒的人物性格分析 用会话含义理论分析《傲慢与偏见》中的人物对白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红字》中替罪羊形象的分析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的人文主义 浅论创造性叛逆—以《一朵红红的玫瑰》三个译本为例 Linguistic Features of English Advertising Language and Its Translation 《蝇王》中火的象征意义的转变 功能对等角度下《最后一片叶子》的翻译策略 《麦田里的守望者》霍尔顿考尔菲德精神世界的分析 Who Was to Blame:The Influence of Community on Pecola 公布英语题目均有原创英文论文可交流Q:799 75 79 38 论中学英语教学中各种教学法的融合与运用 美国黑人英语的句法特征 《老人与海》中桑迪亚哥的硬汉形象探析 从电影《刮痧》看华裔美国人的身份危机 《围城》英译文本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伊丽莎白.贝内特与简.爱的婚姻观之比较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从概念整合视角解读《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情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从《简爱》的多译本看中国两性关系的变化 萨克雷眼中的女性---文本分析名利场中的女性 A CP-based Analysis of Humor in Friends 英汉称谓语对比研究 北欧神话中的毁灭与重生思想 信用证支付方式下进口方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 从认知角度看“水”的一词多义现象 电影《喜福会》反映出的中西家庭价值观的差异 用陌生化理论阐述《红色手推车》的悲剧色彩 《玻璃动物园》中的逃避主义解读 《瓦尔登湖》中寂寞观的超验主义分析 广告翻译中的语用失误研究 中美文化差异对商务谈判的影响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隐喻的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09-09-21T10:05:04.950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供稿作者:罗红玲 [导读]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 贵州师范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贵阳550001 摘要:本文从认知隐喻观的视角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进行跨文化对比分析,找出其异同,并分析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跨文化隐喻理解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英汉隐喻认知跨文化对比A contrastive study of the metaphorical cognition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uo Hongling Abstract:B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the article separately discusses the similarities and the difference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points out that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should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within metaphors,which will help enhance the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rpret them properly. Keywords:English and Chinese metaphorsCognitionCross culturalContrastive study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5-0029-02 1.引言 古今中外对隐喻的研究历史可以说源远流长。西方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传统隐喻的研究一直局限在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从亚里士多德的“名词替换”到当代语用学家Mac Cormac的“隐喻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行为”,学者们试图从多维视角对隐喻进行阐释,但是在解释隐喻的深刻内涵方面遇到了问题。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一改传统的把隐喻看作纯语言现象的研究方法,在语言学界掀起了一场隐喻的认知科学革命。其代表人物当属Lakoff和Johnson。他们认为,隐喻在口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出现在语言中,也出现在思想与行动中,人们用以思考与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概念体系决定了人们感知的内容及其行动方式。“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1] 2.当代隐喻认知理论 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一种方法。当今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三种方法表征:经验观,突出观和注意观。认知语言学经验观认为,人是通过自身的经验认识世界的,或者说人类的认知以人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因生活环境千差万别,在和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形成了对世界的不同认知结果,即经验具有文化差异。这些认知结果以概念的形式存在。和这些概念相对应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因此,研究语言表达中的概念隐喻,可以使我们了解人们是怎样认知自身和外部世界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2]。Lakoff的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理论在隐喻研究领域具有开创性意义。Lakoff和Johson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观”,这是对传统的“隐喻修辞观”的一种反叛。其理论指出了隐喻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和概念性。80年代以来Lakoff不断发展和完善了隐喻理论,他运用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映射反映的是认知空间之间的关系。他认为隐喻是从一个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象图式。他将隐喻分为空间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三种。 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socially based),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由于思维和文化模式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的生成和理解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对英汉隐喻的认知对比研究就非常有意义了。本文作者探讨认知隐喻在英汉语言中的异同以及产生这种异同的深层原因,深化对概念隐喻的认知作用的认识,以求对认知化隐喻理论加深认识并对隐喻的理解有所启示。 3.英汉隐喻的共性分析 尽管汉语和英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但它们中的很多隐喻表达方式却具有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概念基础。这种跨语言的共核构成英汉隐喻能相互理解的基础,也是英汉隐喻中许多不谋而合的隐喻现象存在的终极原因。 3.1英汉隐喻在工作机制上的共同点。Lakoff和Johnson已经指出隐喻通常是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较易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他们进一步说明隐喻的本质即是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这里所谓的“一种事情”即指的是始源域;“另一种事物”就是目标域。作为始源域的事物是隐喻的认知基础,通常是为人们所熟悉的有形的、具体的东西,而作为目标域的往往是人们感到陌生的、抽象的东西。如Life is a journey这个隐喻是用较具体的、为人所经常体验的“journey”去映射“life”,而反向的映射几乎不能成立;其它诸如Time is money以及用空间关系表达抽象的时间感情的隐喻用法都可以说明隐喻的这种工作机制。从认知角度看这符合人们的一条基本认知原则,即从可及性较强的概念映射到可及性较弱的概念更为自然,英汉语言中的隐喻在工作机制上具有很多的相同点,即都体现的是由基本认知域到抽象复杂认知域的隐喻认知方式。 3.2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这方面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英汉语言中对于情感的表达。研究表明在英汉语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隐喻概念表达情感而较少用直接方式表达。这种隐喻概念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生理基础决定的。Lakoff对于“怒”进行的实例研究,以及林书武以英汉语料为基础的对“愤怒”的概念隐喻的研究都表明情感概念具有生理基础。如:“怒”常常是根据人的体温、热度和内压进行概念化的,人们发怒时的生理变化构成了语言对其进行概念的基础。所以,尽管隐喻概念在英汉语言中表达方式有些不同,但其基本隐喻概念是相同的:Anger is heat Anger is fire或Anger is gas in a container、汉语中的说法诸如:“一腔怒气郁结于心中”、“怒火中烧”、“火冒三丈”、“发泄怒火”等等。这些英汉语料都证明对情感的隐喻化表达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并且体现出语言间的共性。 3.3英汉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物质基础。隐喻的物质基础指的是隐喻认知赖以产生的具体的、有形的、客观存在的实体。英汉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隐喻来自于空间概念。根据方位主义( Localism )的观点,空间关系及其词语是最基本的。这可能是因为人们最初的感知是从感知自身运动和空间环境开始的,在认知和语言发展过程中最初用于空间关系的词语后来被用来喻指时间状态、过程关系等抽象概念,这是概念隐喻认知的结果。如在英语中我们惯于用方向介词“up”和“down”来谈论我们的感受。“up”代表肯定、积极,而“down”代表否定、消极。如:“I’m feeling up”,“He is really down”等;在汉语中“上”通常与好事物相连,“下”通常与不好的事物相连。比如:“考上大学”,“赶上火车”,“上调”,“下场”,“下调”等。由于具有相同的认知物质基础,在这方面的汉英隐喻语言体现了很大的共同性。

旅游常用英语中英文对照并附有发音优选稿

旅游常用英语中英文对照并附有发音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转机时在机场里可能要用的词汇:Flight Number 或者Flight No. 读作:服来特拿木波儿 翻译为:航班号 check-in counter读作:切克银考恩特儿 翻译为:登记上飞机的窗口 Gate 读作:给特 翻译为:登机口 Departure lounge读作:低趴欠儿劳嗯几 翻译为:候机室 Boarding Pass读作:保定怕四 翻译为:登机牌 Baggage claim 读作:白给几克雷木 翻译为:行李认领 Exit 读作:爱哥细特 翻译为:出口 Taxi pick-up point 读作:太可斯诶皮克阿普泡恩特 翻译为:出租车乘车点 Air Ticket 读作:爱鹅梯肯特 翻译为:飞机票 Restroom 读作:乳爱斯特入木 翻译为:洗手间 Toilet 读作:涛爱里特翻译为:厕所

Men’s 读作:门思 翻译为:男洗手间 Women读作:喂米恩 翻译为:女洗手间 North 读作:闹思 翻译为:北 South 读作:臊思 翻译为:南 East 读作:亿思特 翻译为:东 West 读作:外思特 翻译为:西 Queue here 读作:克油嘿儿 翻译为:在此排队 Assistance 读作:饿赛斯吞斯 翻译为:问讯处 Connecting flights counter 读作:克耐克挺服来次考恩特儿翻译为:转机服务台 Luggage pick up 读作:拉给几皮克阿普 翻译为:取行李 Telephone 读作:台里服恩 翻译为:电话

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客源国文化概论三级项目报告》——“中英旅游文化差异” 小组成员:边凯月 1314050410 杨鑫 1314050410 李亚慧1314050410 罗媛媛 1314050410 李凯凯 131405041041 指导教师:冯麟茜 2016-11-27

【摘要】 中英传统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中英旅游文化具有不同的特征。中国人喜好中庸之道,不爱过分张扬,甚至以自我贬抑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以谦虚为荣。而英国文化则倾向于开拓、好奇、竞争、冒险、坦率、独立、自信、勇于创新、注重个人主义等。我们可以从中可以探求境外旅游的发展策略。我国的旅游行业和相关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旅游文化的深度建设,不断丰富旅游文化的内涵,建立起一套既适应旅游全球化发展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 【关键词】中英;旅游文化;比较

目录 【摘要】 (2) 前言: (4) 一、中英社会人文的差异对比 (5) (1)姓氏对比 (5) (2)称谓对比 (5) (3)问候对比 (5) (4)教育差异 (6) (5)节日差异 (6) (6)宴客对比 (6) (7)家庭关系对比 (7) (8)个人和集体荣誉对比 (7) (9)隐私对比 (8) (10)婚姻对比 (8) (11)禁忌对比 (8) 二、中英旅游文化的差异与对比 (9) 1.旅游饮食观对比 (9) 2. 旅游审美观对比 (9) 3.旅游消费观对比 (10) 三、旅游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比 (10) 1.旅游方式和动机 (10) 2 关于导游服务 (11)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前言: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不同的文化背影和文化传统,使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当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障碍会导致的信息误解,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这学期学习了冯麟茜老师的客源国文化概论这门课,下面是我们小组学完这门课后,浅谈对中英文化差异的一些理解。 通过这篇项目报告,可以让人更好的了解中英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对去英国游玩提供了简单的素材。也能让中英之间更好的文化交流。 分工:李凯凯——Word文档编写 边凯月—— 罗媛媛—— 杨鑫—— 李亚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