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的蜜糖,他的毒药》有感

合集下载

家庭教育书籍集锦

家庭教育书籍集锦

家庭教育书籍集锦⏹《发现未知的自己:拥抱内心受伤的小孩》本书吸收了大量个案经验,从父子、母子、夫妻关系等方面分析家庭系统对一个人的重大影响,帮你挣脱内心小孩的枷锁,不再受命运捉弄,找到获得幸福的方法。

⏹《儿童成长心理学: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和建议有助于父母和教师理解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本书帮助家长指导孩子如何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引导和培养孩子的特长,对于孩子在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培养的品质,本书也作了详细的讲解。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人学习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学习质量的好坏、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孩子的一生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

本书帮助孩子正确认识学校,处理自己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孩子在家、校之前架起桥梁,帮助孩子顺利过渡。

⏹《你的蜜糖他的毒药》讲述了亲子教育的理念,强调人的大脑有多种思维偏好,从一个新颖的角度引发父母更多的思考,给那些读了很多亲子教育书却仍然手足无措的家长更多理性的方法指导。

从接受孩子的不同,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如何做孩子的导师,清除错位的沟通等4个方面,帮助家长理性看待家庭教育。

⏹《做孩子崇拜的父母》是非常具体和有效的家长教育指南。

⏹《父母该给子女留下什么》本书介绍了我们夫妻教育孩子的过程、亲身经历的一些平凡小事,包括做法和感悟。

⏹《发现儿童》展现了蒙台梭利独特的、革命性的儿童观,告诉父母该如何真正地去了解孩子、爱孩子。

她详细描述了儿童的天性和本质,并从自然教育、运动教育、感官训练、教学技巧、孩子艺术能力培养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能够充分唤起孩子学习和成长热情的教育方法。

⏹《有吸收力的心灵》是蒙台梭利的封笔之作,也是其教育思想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童年的秘密》这本书中,蒙台梭利通过大量实证案例总结出了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并首次提出了“儿童敏感期“这一早教概念,强调了儿童内在发展的本能需求,和教育手段应有的对于儿童心灵的呵护。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毒药史铁生读后感
史铁生的文字就像一把特殊的“毒药”,一旦读进去了,就会在你的灵魂深处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比如说他写自己的残疾,那可不是在博取同情,而是像拿着一把手术刀,把自己的痛苦、迷茫、挣扎一层一层地解剖给读者看。

这种真实就像毒药的药力开始在身体里蔓延,让你感觉到一种刺痛。

但是这种刺痛不是毫无意义的,它让你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自己对待苦难的态度。

史铁生这“毒药”可不止有苦涩的一面。

随着深入阅读,你会发现里面还藏着“解药”的成分。

他在对命运的叩问中,慢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对生命的热爱、对母爱的深刻理解,就像在苦涩之后泛起的丝丝甘甜。

他写母亲的那些文字,就像涓涓细流,悄无声息地淌进你的心田,化解着之前那些沉重带来的苦涩。

就好像毒药中的解药开始发挥作用,让你在痛苦中看到希望,在黑暗中摸到一丝曙光。

史铁生的文字还像一种慢性毒药,它不会一下子让你有醍醐灌顶的感觉,而是慢慢地渗透进你的思维方式。

读完他的作品后,再去看生活中的小烦恼、小挫折,就会觉得那些都不是事儿了。

他让我意识到,每个人的生活都像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就像在毒药的作用下,我看待世界的眼光变得更加“毒”了,能够一眼看穿那些表象背后的本质。

总的来说,史铁生这剂“毒药”,我算是心甘情愿地服下了。

他的文字让我变得更加坚强,也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毒药”后劲还挺大,时不时地还会在脑海里发作一下,提醒我要好好活着,不管命运扔给我什么,都要像他一样,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

毒药惊魂读后感

毒药惊魂读后感

毒药惊魂读后感
刚翻开书的时候,看到“毒药”这俩字,心里就“咯噔”一下,想着这得是多恐怖的故事啊。

结果呢,故事一开始就像一张大网慢慢铺开,把我给紧紧地罩住了。

书里那些关于毒药的描写特别细致,什么毒药的颜色啊、气味啊,还有中毒之后人的反应。

我读着读着,都感觉自己像是一个侦探,在小心翼翼地排查各种线索。

有时候我还会忍不住想,这作者怎么对毒药这么了解,难道是个隐藏的“毒药大师”?这只是开个玩笑啦。

书里的人物也是形形色色。

有聪明得像狐狸一样的侦探,每次都能从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细节里发现大问题。

还有那些被毒药牵扯进事件的人,每个人背后都好像藏着很多秘密,就像一个个洋葱,得一层一层地剥开才能看到真相。

其中有个情节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就是侦探在一个老旧的房子里寻找毒药来源的时候。

那描写的氛围啊,阴森森的,感觉背后都有冷风吹过,我整个人都跟着紧张起来,好像我就站在那房子里,和侦探一起在黑暗中摸索。

不过呢,这本书可不仅仅是讲毒药怎么害人的恐怖故事。

它背后还隐藏着人性的东西。

那些为了利益或者为了报仇就使用毒药的人,他们的内心其实已经被一种无形的“毒药”给侵蚀了。

而侦探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在把这些隐藏在黑暗里的人性丑恶给揪出来。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作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作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作文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句话说得好,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这可真的太对啦!就说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臭豆腐这件事吧。

那时候,每次经过卖臭豆腐的小摊,闻到那股独特的“臭”味,我就走不动道了。

看着那一块块黑色的臭豆腐在油锅里翻滚,我的口水就止不住地往外流。

我特别喜欢看摊主把炸好的臭豆腐捞出来,然后在上面戳上几个洞,再浇上特制的酱汁和调料,那感觉简直太美妙了。

当我满心欢喜地拿起一块臭豆腐放进嘴里,那浓郁的味道瞬间在口腔里散开。

别人觉得那是臭味,对我来说却是无比美妙的香味。

我嚼着臭豆腐,感受着那独特的口感和味道,心里别提有多满足了。

可是呢,我身边有好多人都不能理解我为啥这么喜欢吃臭豆腐。

他们一闻到那味道就皱眉头,远远地躲开,还说那味道太难闻了,简直像毒药一样。

我就奇了怪了,这么好吃的东西他们怎么就不喜欢呢。

就好像对于我来说是蜜糖般的美味,在他们眼中却成了砒霜一样难以接受。

现在想想,这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每个人的喜好真的太不一样啦,真的就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呀!原来我们眼中的美好,在别人那里可能就完全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呀,我们得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喜好,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就觉得别人也得喜欢呀。

毕竟,臭豆腐这么特别的存在,不是人人都能欣赏得了呀!嘿嘿。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汝之砒霜,吾之蜜糖」这句话出自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一文中,用来形容父子之间的关系,暗喻父亲虽然对儿子严厉,但内心却充满爱和关怀。

在这句文字背后,有着一段深厚的父爱,也有着儿子对这份父爱的珍惜与感激。

本文将以此句为引子,谈谈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与感受。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形容了父亲对儿子的严厉与儿子对父亲的敬爱。

相传砒霜是一种剧毒的矿物,内服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

父亲把自己的严厉比喻为砒霜,表明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和要求非常高,对待儿子时毫不手软。

而儿子则把父亲的严厉比喻为蜜糖,传递出他对于父亲的敬爱和对父爱的领悟。

他明白父亲是为了他好,认为父亲的教诲如同甜蜜的蜜糖,鞭策着他前进。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揭示了家庭教育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常常是高度的,他们希望子女能够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色,追求完美。

父母会采取各种手段来教育子女,包括表扬、批评、严格要求等等。

这些方式可能会让子女感到压力和困扰,但在父母的内心深处,他们始终抱着儿女成才、幸福生活的期盼。

父亲的严厉对儿子来说是种磨练,是一次次的成长。

他感受到了家庭教育中的辛苦和付出,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展示了亲情关系中的复杂性。

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是一面镜子,在儿子成长的过程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父亲的严格是对儿子的教育,也是爱的表达。

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儿子日渐成长,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句话也表达了儿子对父亲深深的爱和感恩之情。

他明白父亲的苦心和付出,当他长大后会懂得更多,也会更加想把自己的糖给父亲。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寄托了人们对于美好家庭的希冀。

家庭是每个人成长的港湾,是爱的传递者。

在这个港湾中,父母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教育着孩子,对他们施以砒霜般的严厉,是为了让他们茁壮成长。

而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不断进步,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这个过程中充满了爱和期盼,也充满了亲情和温暖,正是这样的家庭,才是人们渴望拥有的美好。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有毒”的蜜糖的故事有一次,一个大臣送给国王一瓶上等蜜糖。

那蜜糖色泽清醇,只要一打开瓶盖,屋里便充满了芬芳诱人的香味。

国王象得到一件宝贝似的,小心翼翼地把蜜糖放在柜子上,每天都要捧出来看一看,把鼻子凑到瓶口上去嗅一嗅,总也舍不得吃。

有一天,国王要出门,晚上才能回来,他担心仆人会趁他不在时偷吃蜜糖,便在临走前指着那瓶蜜糖对仆人说:“你千万要小心啊!这瓶东西看似蜜糖,实际上是毒药!只要你用舌头舔一舔,马上就会完蛋!”仆人是个聪明的小伙子,他心里暗自好笑,表面上却装作害怕的样子说:“陛下,您尽管放心,我绝不敢碰它一下的!”国王放心地出门去了。

国王一走,仆人便去捧出那瓶蜜糖,拧开瓶盖,嗬!一股香味扑鼻而来,仆人禁不住口水直流,伸出舌头舔了一下、二下……,最后索性大口大口喝起来,把蜜糖吃了个精光。

吃完蜜糖,他倒害怕起来:“国王回来后,我怎么向他交待呢?”他想啊想,终于想出了一个法子。

他把花架上那只名贵的花瓶举了起来,狠狠地摔在地上,花瓶顿时被摔得粉碎。

天色黑了,国王跨进了家门,刚一进门他就惊呆了。

只见屋内碎片满地,蜜糖瓶空空如洗,仆人也不知哪里去了。

国王咆哮起来:“死鬼!你到哪儿去了?谁干的坏事?”国王喊了半天,也没有人答理,便怒气冲冲地跑进仆人的房间,见仆人正躺在被窝里痛苦地呻吟着。

“陛下!求您原谅我吧!我快要死了!”仆人未等国王发问,便抢先说道。

国王脸都吓白了,慌张地问:“到底出了什么事?你快说呀!”仆人说:“您出门后,我去替您打扫房间。

我正在抹花瓶的时候,一只猫忽然窜了过来,撞到了我的手,花瓶滑到地上,全碎了。

您说过花瓶是您最心爱的东西,如果我把花瓶打碎了,一定要打死我。

我想,迟早要死,不如自杀算了,所以把那瓶毒药全吃了。

”国王听了仆人的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来。

“有毒”的蜜糖的故事点评“有毒”的蜜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人,往往刻意颠倒黑白、歪曲事实。

谎言就像是蜜糖,听起来十分的悦耳,但实际上却是毒药。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砒霜和蜜糖,一种代表着毒害和死亡,一种代表着甜蜜和生机。

这两种截然相反的物质,却可以用来形容不同的人生境遇和态度。

有的人像砒霜一样毒害着自己的内心,有的人则像蜜糖一样充满着甜蜜和希望。

砒霜,一种无色、无味、无影响的致命毒药,被用来暗杀、毒害的手段被记录在古今中外的许多案例中。

它的残忍和毒性,让人闻风丧胆。

而在人生中,有些人的内心却充满了砒霜一般的毒害。

他们充满了怨恨、嫉妒、自私、虚伪等负面情绪,不仅伤害着别人,更伤害着自己。

这些人总是将责任推卸给别人,以牺牲他人利益来换取自己的利益。

他们的心灵被恶念和憎恨所侵蚀,如同被砒霜侵蚀的躯体,终将毁灭于自己的毒害之中。

相反,蜜糖则代表着甜蜜和温暖,是一种天然的甜味剂,能给人带来幸福和满足。

在人生中,也有着像蜜糖一样甜蜜的人,他们乐观积极,温柔善良,对他人充满关爱和同情。

在困难的时候,他们总是能够给予别人鼓励和支持,如同蜜糖一样温暖人心。

他们的内心充满着善良和宽容,不计较得失,乐观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正是因为这种积极的态度,他们总能够找到生活的乐趣和快乐,即使面对艰难险阻也能乐观面对。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

有些人像砒霜一样充满着负能量,他们的出现总是会给人们带来伤害和痛苦。

而有些人则像蜜糖一样充满着正能量,他们的出现总是会给人们带来温暖和希望。

无论是砒霜还是蜜糖,它们都在人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醒着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他人。

砒霜和蜜糖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的内心,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生的选择和态度。

有的人选择像砒霜一样充满负能量,总是抱怨和埋怨,看不到自己的幸运和美好。

而有的人选择像蜜糖一样充满正能量,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即使面对困难也能够找到解决的办法。

正是这种态度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走向和结果。

所以,让我们选择用蜜糖来对待自己的内心和他人。

让我们放下怨恨和埋怨,选择宽容和理解,用爱和善良来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
汝之砒霜,吾之蜜糖,这是一句比喻的成语,也是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它的意思是同样一种事物,不同的人有着完全相反的看法。

砒霜是一种有毒的物质,吃了会中毒甚至死亡。

而蜜糖则是一种美食,香甜可口,深受大众喜爱。

这两种东西看似毫不相干,但实际上却有着深刻的含义。

这句话告诉我们,同一件事情,在不同的人眼里,价值观和看法却有所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背景不同,所以对事情的评价和看法也不同。

比如说,对于一位毒品成瘾者来说,毒品就是他的砒霜,让他的生命陷入真正的危机之中;但对于一位国际大夫来说,毒品就是病毒,需要用药物来治疗。

同样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两个人来说却是完全不同的。

同样的,在人际关系中,有时我们可能会有所困惑。

因为我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会继续和自己的伴侣在一起,即使他们经常会吵架,甚至打架;而有的人却毅然决然地和自己的伴侣分手。

事实上,我们很难用我们的想法去评判别人的决定。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同样的事情可能会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不能挑战别人看你的东西的角度,但是可以尝试理解他人的情况。

最后,汝之砒霜,吾之蜜糖,告诉我们,在面对事情的时候,我们应该运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

有趣的是,这句话和“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成语非常相似,都是说明了不同人对于同一事物的看法不同,都是提醒我们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去评判别人。

总之,这句话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情时,我们必须放弃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去理解他人的角度,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人沟通和交流,让彼此之间更加和谐,相互理解,从而得到互相的尊重和认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你的蜜糖,他的毒药》有感
近日,经朋友推荐,我阅读了一本关于亲子教育方面的书籍——《你的蜜糖,他的毒药》。

作者泡爸在自身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运用美国奈德.赫曼博士的“全脑优势”理论,从“接受孩子的不同、认识孩子的思维偏好、如何做孩子的导师、清除错位的沟通”等几方面,总结了如何进行顺应孩子天性的教育方法。

书中将人的大脑优势分为四个象限:有人擅长逻辑分析,有人擅长纪律执行,有人强在表现沟通,有人强在想象创造。

从这些角度去观察孩子,很多现实中的问题就都有了答案。

我非常认同作者的观点,亲子教育的出发点不应该是家长的喜好,而是孩子的天性。

孩子不是木桶,孩子是一棵树,他所能到达的人生境界,取决于树干上最长的那根树枝,而不是木桶上最短的那截木板。

因此顺应天性的教育不是补短纠偏式的教育,而是充分发掘发挥其优势的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孩子不会只拥有一个象限的特质,会是一个综合体,看完这本书,我也很难把女儿界定于某个象限。

我认为学习这本书的关键不在于定义孩子处于哪个象限,而是在于真正理解“因材施教”的深刻涵义。

我的女儿是一个性格内敛、矜持慢热的人,不善于沟通交际和表现自己。

小时候她的爸爸总是无比羡慕地在我面前说起谁家的小孩多么大方多么优秀,又上台表演,又参加比赛,在人前唱歌跳舞信手拈来。

很庆幸,我从未拿他们的特长和自己的女儿来做比较,不同特质的小孩没有完全的可比性,为什么一定要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呢?我一直用心了解她的特点,顺应着她的天性发展,做一个内心沉稳、善于倾听的孩子难道不好吗?很难想象,如果我忽视她的特质,一定要按照某些不适应她的标准去要求她,现在会是什么样子,即使她因为害怕听了我的话去做出改变,那长此以往她的内心变化呢,是否会快乐,又是否会健康?前几天,班级班委选举,女儿得到了全班最高的支持率,我非常欣慰,没有大人去强扭她的性格,她还是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与人相处沟通,并被小朋友接纳和喜爱!同样,也是天性使然,女儿很小的时候就对我说过,她喜欢安安静静的事情,不喜欢吵吵闹闹的事情,于是她自己选择了绘画、书法等兴趣爱好。

她一直把这些学习
当成是最大的乐趣,绘画才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去年一个全国性的比赛中,获得了金奖的荣誉。

书法学习时间虽然较短,但她的悟性也使她能够较好地跟进,并喜爱着学习的过程。

这些顺应女儿个性、充分发挥她优势的东西,对她而言,才是最好的。

也许有人问,顺应天性,就是放任不管吗?如果孩子就知道玩、作业都不写,也顺应不管?如果孩子说啥都听不进去,就由着他是吗?我认为当然不是,顺应天性的教育,也是要对孩子提要求的,但是对孩子提要求的前提,是让他的天性得到释放,而不是用压抑天性的方式去改缺点。

顺了天性,他才易于接受,才会主动去做,才会愿意回报而不是对抗或表面屈从却内心不满。

不同天性的孩子,优劣势是不一样的。

在他的劣势角度,不可以要求他像别的孩子一样,这些方面,我们的要求必须降低。

如果因为我们扛不住外部环境的压力,必须在他的弱项上对他提出高要求,那我们更要同情他、理解他、补偿他,这才是负责任的、从孩子角度出发的爱。

说到底,不适当的亲子教育方式,都是家长的攀比心理在作祟,别人家的孩子哪方面优秀了,就希望自家的孩子也不落后,扭曲的心态下还常常会对自己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更谈不上发挥优势了。

对于很多家长而言,如何接纳孩子的劣势,改变自己才是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

育儿需育己,人最难打败的是自己,育儿如此,人生又何不是如此呢?我希望自己能始终坚守最初的信念,在孩子今后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懂得欣赏她,给予她正能量,成为她攀登人生高峰最坚强的后盾!
——所读书目《你的蜜糖,他的毒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