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及其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

合集下载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农药在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控制人畜传染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农药的发明和使用无疑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随着农药的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造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I 1 - 3 1 。

我国是农业大国,为确保农业丰收,每年约有 2 l万t近 4 0 0种农药加工成 1 0 0 0多种剂型施于农作物,居世界首位,由于使用农药每年减少了 1 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

但农药使用量及品种的不断增加,加之有些农药不易分解,如六六六, D DT等,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动植物体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环境因素约占8 0 %;在环境因素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约占8 0 %;而在有毒化学物质中,有毒有机物( 主要为农药) 约占9 5 %以上I 4 j 。

由于历史、经济和技术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毒农药产量占相当大的比例,品种也比较多,主要是杀虫剂、杀鼠剂和杀菌剂。

与我国目前农药使用状况极不相适应的是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缺乏和监测技术落后的现状。

到 1 9 9 9年我国正式颁布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L 5 只有 3 3个,包括 6 6种农药,与目前使用近 4 0 0种农药的现状相差很远。

1 农药残留的类型农药残留指使用农药后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的总量l 6 J 。

研究农药残留的成分和数量及其对人、畜、其他生物和环境可能造成的毒害和污染,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畜和生态等的不良影响。

1 .1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 六氯环己烷) , D DT( 对氯苯基三氯乙第一作者: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 0 0 5 0 3 0 4。

改回日期: 2 0 0 5 0 5 1 0 8 0 I I 一! 鱼! ! ! ! 烷) ,三氯杀螨醇等为常用的有机氨农药。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化学物质,可以有效地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随着农药的广泛使用,农药残留在食品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本文将就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进行探讨。

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作物、土壤和环境的喷洒使用。

在农业生产中,为了保证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农民会根据作物生长的需要定期使用农药进行防治。

然而,由于农药的特性以及使用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部分农药无法完全降解或清除,最终残留在作物表面或内部。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食品中存在的农药残留可能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部,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引发各种健康问题,如免疫系统紊乱、内分泌失调等。

尤其是对于孕妇、婴幼儿等易受伤害群体来说,更需要警惕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健康带来的潜在危害。

2. 环境污染除了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外,农药残留还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

当农药残留进入土壤、水源等环境中时,不仅会影响土壤质量和生态平衡,还可能危及水资源安全。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还可能导致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环境问题。

3. 食品质量下降食品中存在大量的农药残留会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口感。

一方面,过多的农药残留会改变食材本身的味道和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在加工过程中,含有农药残留的食材可能会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从而降低食品的品质。

如何减少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合理使用农药在农业生产中,应该合理选择适合作物和病虫害类型的农药,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

避免滥用、过量使用农药是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2. 定期监测检测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的监测检测机制,对市场上流通的食品进行定期抽样检测,确保食品中农药残留量在安全范围内。

同时,消费者也可以通过选择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方式来减少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与控制农药残留是近年来众多食品安全问题中备受关注的一项。

由于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不当施用和管理,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成为了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目前的控制措施。

一、农药残留的影响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许多农药被认为具有潜在的致癌、神经毒性、内分泌干扰和生殖毒性等作用,长期摄入这些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其次,农药残留会对环境造成长期污染。

农药的使用不仅会对作物本身产生影响,还会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长期积累的农药残留会对生态系统带来威胁,破坏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最后,农药残留对农业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当农作物长期暴露于农药的使用中,不仅对土壤资源造成负担,还会导致农作物的抗性增强,从而降低农药的效果,使得农作物更容易受到害虫和病害的侵袭。

二、农药残留的控制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各国纷纷采取了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减少农药残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控制措施:1.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

不合规的农药使用是农药残留问题的根源之一,因此,完善并执行科学的农药使用管理规定至关重要。

通过加强农药使用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农药使用水平和安全性。

2. 提高检测监控水平。

建立健全的农药残留监测系统,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抽检和检测,以保证市场上农产品的安全性。

发现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应及时下架或销毁,并对生产和经营环节进行追责。

3. 鼓励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

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是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途径。

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采用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技术,可以降低农药残留的风险。

4. 提升消费者意识。

消费者应增强自身的食品安全意识,选择安全食品,关注食品标签上的农药残留限量等信息,避免长期摄入农药残留超标的食品。

5. 强化监管和法律规范。

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规范农药的生产、销售和使用。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环境与食品安全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农药残留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农药作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无疑对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潜在的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农药残留对环境的影响1. 土壤污染:农药一旦进入土壤,会在土壤中逐渐积累,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农药的生物降解速度慢,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2. 水体污染: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往往会导致农药通过土壤渗漏或冲积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

大量使用农药会破坏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生存环境,对水生生物产生毒性影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3. 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残留对非靶标生物产生毒害作用,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农药对蜜蜂等传粉昆虫的影响会导致农作物的传粉效率下降,进而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二、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食品安全。

过量的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风险,如致癌、致畸等。

2. 食品链累积:农药在农田中的使用,使得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无法避免。

一些高毒性农药的使用会导致食品链中农药的累积现象,使得人们摄入更多的农药。

3. 农药抗性产生: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会导致农害产生抗性,进而需要使用更多的农药来控制害虫,形成恶性循环。

这不仅会增加农民的经济负担,还会加剧食品中农药残留问题。

三、解决农药残留问题的方案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以不使用化学合成农药为原则,采用自然生态等方式来保护作物免受害虫病害的侵害。

推广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降低农药残留问题的风险。

2.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建立健全农药使用登记和追溯制度,加强农药使用的监管,规范农药使用行为。

加强对农药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超标农药残留问题。

3. 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推广使用生物防治技术,如昆虫性天敌、微生物制剂等,通过利用生物学的原理来控制农害,降低对农药的依赖性,减少农药残留问题。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在农业生产中,农药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可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

然而,过度或不正确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产品中存在残留物,这对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

本文将探讨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一、农药残留的来源及影响农药残留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方面:1. 生产过程中的农药使用:农民在作物生长期间使用农药来控制病虫害。

如果农药使用不当,如过量使用、使用不适当的农药类型或在禁止使用的阶段使用农药,就会导致农产品残留农药。

2. 运输和储存过程中的农药接触: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农药,尤其是在不正确储存或运输条件下,例如在容易受污染的环境中进行运输。

3. 加工过程中的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如果未完全清除残留的农药,就会导致加工食品中存在农药残留。

食品中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中毒:长期摄入含有农药残留的食品,可能导致慢性中毒。

农药中的化学成分可能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产生潜在的危害。

2. 呼吸系统问题:农药残留也可能导致空气中的污染,从而对呼吸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农民等从事农药施用工作的人员容易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

3. 环境污染:农药的残留会渗入土壤和水源中,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这可能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应对农药残留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农药残留对人体和环境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应对措施。

1. 加强监管和标准制定:政府部门应制定更加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监测和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水平。

同时,对违规使用农药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以减少农药残留的发生。

2. 促进有机农业发展: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对农药的依赖,通过采用自然的农业管理方法来控制病虫害。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以扩大有机农业的规模。

3. 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对农药残留问题的认识和意识,鼓励消费者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

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农药残留问题是食品安全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农药的使用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保护作物免受病虫害侵害的作用,但过量或不合理使用农药可能导致农药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体健康带来风险。

本文将讨论农药残留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一、农药残留的原因农药残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造成的:1. 不合理使用:农民在种植时,为了追求高产高效,可能会滥用农药,使用超过推荐剂量或者使用不适当的农药。

这使得农作物吸收了过量的农药,并在农产品中残留下来。

2. 不正确施药时间:农作物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农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如果农民在不正确的时间使用农药,可能会导致残留问题,同时也会增加农药的浪费。

3. 农药的潜蓄性:一些农药在作物中具有潜蓄性,即施药后会在植物体内慢慢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农药残留程度逐渐增加。

二、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有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长期慢性毒性:一些农药在食物中长期积累,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毒性,引发慢性疾病,如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

2. 儿童健康风险:儿童对农药的敏感性比成人更高,他们的身体对农药的代谢能力较弱,因此更容易受到农药残留的影响,可能导致儿童健康问题。

3. 环境污染:农药残留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还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对环境造成潜在威胁。

三、保障食品安全的措施为了保障食品安全,减少农药残留对人体的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行的措施:1. 加强农药使用管理:加强对农民的农药使用指导,提供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引导农民选择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并加强对农田的监测和检测。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无化学农药或无残留的农业生产方式,通过推广有机农业,减少农药使用,从根本上降低农药残留问题。

3. 加强法规和标准制定:加强对农药残留的监管,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监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情况,并对超标的产品进行处理,确保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过,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为了降低病虫害、增加农业生产,农场主经常使用农药,这种农药能满足农户的需要,但如果农药的残留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危害,以及减少农药残留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农药残留;食品安全;影响;对策引言:近年来,我国频频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对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样的环境下,政府和公众对食品安全和农药的问题非常关注。

同时也让农民有一种责任感,把农药的用量降到最低。

要采取科学的方法,采取一定的措施,把农药的用量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并从根本上保证农药的安全使用。

要想有效地控制农药残留,确保食品的安全,就必须通过一套科学、有效的措施来确保农药的安全。

一、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一)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残留的影响在生长过程中,会受到有害生物的侵袭,目前,拟除虫菊酯是一种很好的控制农药,应用范围很广。

不过,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其性质比较稳定,而且分解的速度并不快,所以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伤害。

为了降低拟除虫菊酯的用量,世卫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都对农药残留进行了严格的控制。

拟除虫菊酯是一种杀虫剂,可以直接喷洒在水果和粮食上,如果使用了氰戊菊酯、氯氰菊酯等高毒性农药,这些农药会附着在果实表面。

如果超过了标准,人体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对人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影响,还会引起神经紊乱、皮肤刺激等症状[1]。

(二)有机磷农药残留的影响有机磷是一种有毒的杀虫剂和一种神经毒性物质,一般情况下,会引起神经传递素乙酰胆碱的积累,从而引起神经瘫痪。

轻度的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瘫痪,严重时可致人于死地,造成严重后果。

目前,高浓度的甲胺磷、对硫磷等农药已被禁用,而马拉硫磷等低毒农药仍被广大种植户广泛应用,严重影响了粮食安全。

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

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

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近年来,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农药残留物是指在农产品中残留的农药成分或其代谢产物。

这些农药残留物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一定的危害,还可能给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加强对农药残留物的防范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关于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及防范的详细步骤:1. 影响:- 给人体健康带来风险:农药残留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毒性、致癌性、神经毒性等危害。

- 破坏生态平衡:农药残留物可能对土壤、水源和生态系统造成污染,破坏自然生态平衡。

2. 防范:- 选择安全的农药:在农业生产中,选择安全性高、毒性低、环境友好的农药,减少农药残留物的风险。

- 合理使用农药:按照农药使用说明,合理使用农药,避免超量使用或频繁施用,从而减少农药残留物的残留量。

- 强化农药管理:建立健全农药生产、销售和使用的监管制度,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测与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农药的流通。

-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能够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农药残留物的风险。

-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于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增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3. 控制措施和政策:- 建立农产品农药残留物监测体系:完善监测手段和技术,建立健全农产品农药残留物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掌握农药残留物的情况。

- 设立农药残留物标准:制定并执行农产品农药残留物的限量标准,对超标产品进行禁售或追责。

-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力度,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检查与抽检,确保市场上流通的产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

通过以上的防范措施和政策,可以有效减少农药残留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只有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从源头上杜绝农药残留物的存在,才能保障人们食用的农产品的安全性,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发展。

每个人都应该关注食品安全问题,自觉选择安全的农产品,并积极参与对农药残留物的防范工作,共同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命科学学院学生自主学习论文之农药及其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班级:食品102班组长:唐仕宇(1007040048)组员:王军孝(1007040043)杨宗祥(1007040049)唐滔(1007040044)农药及其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摘要:阐述了我国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现状及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对策。

关键词:农药残留;现状;食品安全;对策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消灭或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的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

残留的数量为残留量。

农副产品上的残留量超过限量,人畜长期食用后会引起慢性中毒或病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控制降低农药残留,发展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食品中农药残留的途径农药残留有三个途径。

1. 施药后直接污染。

农作物,农产品,畜禽直接施用农药而被污染,以蔬菜和水果受污染最严重。

a. 农业生产中,农药直接喷洒于农作物的茎,叶,花和果实表面,部分农药被作物吸收进入植株内部,以皮,壳,根茎残留多。

b. 兽医临床上,使用广谱驱虫和杀螨物时,若用量过大被动物吸收。

c. 农产品储藏中,施用农药造成食用农产品直接污染。

2.从环境中吸收。

农田,草场和森林施药后,有40 %-60%农药降落至土壤,5%-30%的药剂扩散与大气中。

a.从土壤中吸收;植物通过根茎部从土壤中吸收,胡罗卜,马铃薯等块茎或根用食物的可食部分。

b.从水体中吸收;水体被污染后,鱼,虾,贝和藻类等水生生物从水体中吸收农药。

污染水灌溉,使农产品中农药残留。

c.从大气中吸收;虽大气中农药含量甚微,经大气飘浮,降雨等污染土壤和水源,进而污染生物。

3. 通过食物链污染,农药污染环境,经食物链传递时可发生生物浓集,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致使农药的轻微污染而造成食品中农药的高浓度残留。

4.其它途径 a. 加工和储藏重污染;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引起。

b. 意外污染;如伊拉克,因食入用农药处理过的小麦磨成粉制成面包而因起中毒。

c. 非农用杀虫剂;灭蚊剂、驱虫剂杀蟑螂剂进入食品厂,医院,家庭等,使食品受农药污染机会多。

农药在防治病虫害,去除杂草,控制人畜传染病,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农药的发明和使用无疑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随着农药的大量及不合理地使用,食品中的农药残留对人类健康造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露出来,我国是农业大国,为确保农业丰收,每年约有2l万吨近400种农药加工成 1000多种剂型施于农作物,居世界首位,由于使用农药每年减少了1 5%左右的农产品损失。

但农药使用量及品种的不断增加,加之有些农药不易分解,如六六六,D DT等,使农作物、畜禽、水产等动植物体内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通过食物链、富集作用,危害人体的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致癌因素中,环境因素约占80%;在环境因素中,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约占80%;而在有毒化学物质中,有毒有机物(主要为农药)约占95%以上。

由于历史、经济和技术的原因,目前我国高毒农药产量占相当大的比例,品种也比较多,主要是杀虫剂、杀鼠剂和杀菌剂。

与我国目前农药使用状况极不相适应的是食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缺乏和监测技术落后的现状。

到1999年我国正式颁布的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只有33个,包括66种农药,与目前使用近400种农药的现状相差很远。

农药残留指使用农药后残留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及其有毒的代谢物的总量。

研究农药残留的成分和数量及其对人、畜、其他生物和环境可能造成的毒害和污染,目的是通过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以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畜和生态等的不良影响。

二、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种类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多的农药有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等。

有机氯农药:六六六(六氯环己烷),DDT(对氯苯基三氯乙烷),三氯杀螨醇等为常用的有机氨农药。

其特点是:非常稳定,挥发性小,不易分解,耐高温,日照,酸性环境下均难降解,属于高残毒农药。

在土壤中残留的时间很长,即使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农作物仍会继续从土壤中吸收有机氯农药,生产的粮食和蔬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会残留农药。

有机氯的脂溶性强,不溶于或者微溶于水,因此有机氯在动植物体内的主要蓄积部位是富含脂肪的组织和谷类,水果的外皮等富含蜡质的部分。

食品中有机氯残留的总情况是:动物食品的残留量高于植物性食品;脂肪多的食品高于脂肪少的;猪肉高于牛羊兔肉;水产品种淡水的高于海水的,池塘的高于河湖的;植物性食品中植物油高于粮食;粮食高于蔬菜;蔬菜高于水果。

烟叶中也含有机氯。

有机氯在食品中的残留,不会因贮存加工烹调而减少。

因此,长期摄人有机氯残留的食物,将使人体有机氯蓄积量增加。

在人体内,有机氯农药残留主要蓄积在脂肪组织和肝脏中,甚至人乳中也检出六六六。

人体脂肪中的已贮存的有机氯农药即使不再增加,也须经几十年才能降到较低水平。

有机磷农药:有机磷农药是人类最早合成而且至今仍在广泛使用的一类杀虫剂。

也是目前我国使用最主要的农药之一。

有机磷农药早期发展的大部分是高效高毒品种,如对硫磷、甲胺磷、毒死稗和甲拌磷等;而后逐步开发了许多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如乐果、敌百虫、敌敌畏、马拉硫磷、二嗪磷和杀螟松等,成为农药的一大家族。

有机磷农药发展较快、品种多、使用广,至已有6余种。

由于有机磷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极易分解,在生物体内能迅速分解,残留的时间短,所以慢性中毒较为少见。

在食品中的残留情况:与有机氯相比数量甚微,残留时间也较短。

一般根类或块茎类作物比叶菜类或豆类的豆荚部分残留时间长。

蔬菜,水果中有机磷一般经7~10d大致能消失一半。

有机磷农药主要残留在水果和蔬菜的外皮,经过洗涤和去皮都能减少残留。

如马铃薯洗涤去皮,可去掉马拉硫磷99%,食品经过加工亦可减少残留。

菠菜中的对磷硫煮沸后能消除61%。

但有机磷在哺乳动物体内,主要因抑制胆碱酯酶而引起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作用为神经紊震颤,精神错乱,语言失常等表现,不容忽视。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除虫菊酯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光和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很容易转化为极性化合物,不易造成污染,所以近些年来使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趋势逐渐增加。

例如,天然除虫菊酯类成分在土壤中的残留期不足1d ,拟除虫菊酯类成分在农作物中的残留期为 7 ~3 0 d 。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喷施时与果实、谷物直接接触,是造成其污染的主要原因,它主要集中在果皮上。

我国是茶叶生产大国,在茶叶种植过程中使用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例如联苯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功夫菊酯等。

此类农药毒性一般较大且有蓄积性,中毒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和皮肤刺激症状。

有机氮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如呋喃丹( 2,3 一二氢一 2,2 一二甲基一7一苯并呋喃基一甲基氨基甲酸酯),西维因(1一萘基一N一甲基氨基甲酸酯),速灭威(间一甲苯基一N 一甲基一氨基甲酸酯) 和其他含氮有机农药如多菌灵,托布津是有常用的有机氮农药。

特点为杀虫能力强,作用快,易分解,毒性低。

其毒性机理与有机磷类似,能抑制胆碱酯酶,但有可逆性,能很快恢复正常,故比有机磷安全。

在食品中残留情况大致与有机磷相似。

托布津在植物体内能迅速代谢为多菌灵,二者均为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的内吸附性杀虫剂。

曾经考虑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代替有机磷农药,但西维因,多菌灵在外界环境中可被亚硝化,形成亚硝化合物致癌,又会给生物体带来其他的危害。

三、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使用农药对作物的直接污染。

农田施药后,药剂可能粘附作物表皮,也可能渗透到作物组织内部并输送到全株,经过一定时间,这些农药将逐渐被降解消失。

但如果药剂性能稳定,即可长期残留在植物体内。

渗透强的不仅残留量大,污染程度也很大,可直达果实内层。

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或用药间隔时间短,产品残留量就会增大。

二是作物从污染环境中对农药的吸收。

在农田施药过程中,直接降落在作物上的药量只占一小部分,大部分则散落在土壤中,或漂移到空气里,或被水流冲刷到塘、湖和河流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有些农药在土壤中残存几年甚至十几年,作物从根部吸收或叶片代谢吸收空气中残留的药剂或被污染的水源灌溉作物,都会引起农药残留量增大。

三是由于食物链的作用农药在生物体内聚集。

畜禽鱼类体内农药残留主要是取食大量被农药污染的饲料,造成体内农药聚集。

四、农药残留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农药的大量施用使环境受到严重污染。

环境中的农药通过食物链传递并富集,进入人体,造成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危害程度课分为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特殊毒性。

食用喷洒高毒农药不久的蔬菜和水果,或者使用因农药中毒而死亡的畜禽肉品和水产品,会引起急性中毒;长期食用农药残留量较高的食品,农药在人体内逐渐蓄积,最终导致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引起慢性中毒;有些农药如敌敌畏、敌百虫、乐果等具有潜在的“三致”作用。

我国蔬菜、水果中滥用农药的现象相当严重。

即使国家明文规定禁止使用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农民仍然使用,因而由于农产品中高毒农药残留量超标造成的中毒事件屡屡发生。

据了解,近10年来,我国每年平均仅因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使用工业盐等发生的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就有150次左右。

2005年1月,湖南省桑植县澧源镇第一小学发僧一起因食用油农药残留的四季豆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造成829名学生出现呕吐、腹痛、头晕不适等中毒症状。

2005年4月,广州增城市石滩镇三江第二中学的30多名学生,在学校食堂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青菜后,出现急性头晕、呕吐等症状。

2006年,常州一个月连发5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均为细菌性和农药残留中毒;8月3日,武汉市新洲阳逻居民8人因食用农药残留超标的竹叶菜中毒。

由此可见,农药残留超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随时都可能发生。

更让人不安的是,长期的农药残留在人体内蓄积,引起不易察觉的慢性中毒和“三致”作用。

五、减少农药残留的措施要减少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应采取的措施也有三个:一、防止和减少农药对粮食、果树、蔬菜等农作物的直接污染,要根据农药的性质严格限制使用范围,严格掌握用药浓度、用药量、用药次数等,严格控制作物收获前最后一次施药的安全间隔期,使农药进入农副产品的残留尽可能的减少。

二、防止和减少农药在环境中转移的间接污染而导致农副产品中的残留。

农药在环境中的转移过程十分复杂,但主要途径是水流传带、空气传带、生物传带。

应严禁农药对水域的污染,严禁废气对空气的污染,风力较大时尽可能的不用或少用农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